高效課堂思考與實踐開題報告范本
一、問題提出
高效課堂不僅僅是教學技術手段的先進,教學技藝的精湛絕倫,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有一個強大的可以和老師進行思維對抗的學生群體,只有兩強相遇,才能迸發出耀眼的智慧光華;當懵懂稚嫩學生面對修煉已久的老師時,只能洗耳恭聽、強壓硬灌,被動接受,毫無對抗;如何讓學生思維上快速強大,在課堂上起碼有招架之力,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高一高二的數學教學能否為高三的系統復習建立一個梳理知識的工具和模式,使高三的復習更注重方法和能力的獲得,為高三的復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也是每位高三老師最現
實的想法?
二、關于高效課堂的思考
(一)高效課堂是一個系統過程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主要平臺,當教師通過講授傳輸信息時,還有兩個活動著的舞臺:一方面是學生對信息的接受、識辨、再生、儲存與輸出;另方面是教師根據反饋調節信息的速度、強度、順序、容量等。這兩方面組成一個生機勃勃、瞬息萬變的世界。高效課堂的創造性就在于能夠對教師的活動與學生的活動、能夠對師生活動的全過程實施及時而有效的調控,使系統達到逐步優化的動態平衡。在學生方面關鍵是學生對信息接收能力的狀態,對新知識的辨識能力,新舊知識融合再生條件準備,以及對新知識儲存的“內存空間”的儲備。所謂創設發現情景、所謂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所謂預設與生成的調控,所謂處理突發事件的教學機智,都只不過是這一動態平衡的小小插曲或微調而已。
要達到或完成高效課堂教學,功夫還主要在課堂外,筆者認為完成一節高效課堂過程有四個基本環節,開學以后,后三個環節循環往復。
遠期預習
課前預習
課堂交流
課后反饋
師生的課堂教學交流過程只是一個顯性的環節,其他三個隱形環節是實現高效課堂必要條件。學生對課堂與老師交流能否順利與有效是高效課堂的核心。
(二).遠期預習——沙漠中的一點綠
遠期預習主要包括:學生假期預習,學生課外課程預習,課外學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為接受新知識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符合奧蘇伯爾,(david ausubel,1918年),“先行組織”把先行組織者定義為:在正式學習之前,以適當的方式介紹的關于主題內容的前導性材料,也可以在學習某一學習材料之后呈現學習材料;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攝性水平可以高于或低于學習材料[2]。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預習,聯想到治沙中有一種方法叫“井格治沙”,由于沙漠的風很大,首先要把沙圍固住不要讓風吹動成沙流,就在沙地開井字形小溝槽用埋入草秸,連成一片,再在井字方格中種草或樹。數學概念的先期植入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生會在整個眾多含義中關注第二條:數學名詞;蛟S會依次探索數學家康托(cantor, g.f.p.,1845年—1918年,德國數學家先驅)的數學成就、生活軌跡,打開一個奇妙的數學世界。再如函數概念的演變,從初中的變量定義到高中的集合對應定義的演變,會產生質疑與探索,在沒有課時進度的逼趕,沒有學校學習的環境壓力下,學生可以從容、有趣、自由的涉獵與其有關的知識,為新學期的學習做好外圍知識的準備。
從理論上講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二是預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學能力的舞臺。從形式上看,預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下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學生是作為活動的獨立主體。從功能上看,預習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數學教材具有簡煉、概括、邏輯性強的特點。預習時學生搜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理解、分析教材,能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強,學習也更主動、高效。
(三)課前預習---有的放矢
課前預習是在學習了上一節課,完成了當天作業后為明天上課做的課前準備,可以活激新舊知識之間的實質性聯系,提高已有知識對接受新知識的有效影響,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越來越清晰與老師討論的問題對象越來越集中,趨于一致,通過對新知識的接受,與舊知識發生聯系形成接受新知識的生長點。
如數學必修5第一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等比數列》是在學習了等差數列以后學習的,已經具備了數列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性質知識,了解了研究數列的一般方法和過程;作為學生老師明天講這一節課,該預習什么呢?由概念的基本結構應預習:1)類比等差數列的定義、表示認識等比數列;2)搜集回顧比例的性質;3)了解利率、增長率的運算模式;4)試圖推導探索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5)試圖對等比數列進行分類;
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預習過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認識,還會有困惑和收獲。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展。課堂上,這類學生可根據預習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利于教學深入開展。
以上5個問題中1)基本明確,但在課堂上關于等比數列的公比 及項 不為的問題會更加關注,這個問題在預習中不一定會很重視;4)的探索不一定成功或完善,如其有歸納法、迭代法、累乘法等,學生產生欲望和渴求,課堂上會集中精力積極配合老師進行探索,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5)是這一節課的一個難點,依據數列的性質進行分類,定義沒變,但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是高次式,比較大小需要分類討論如:遞增數列
等。會產生困惑,學生會在課堂是全神貫注,收獲知識。
2)和3)基本沒有問題,與此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順利行進。
(四)掌握科學有效預習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為學生構建最佳的知識體系,建立寬廣的知識平臺,形成龐大的知識載體。
學習是一個終生的行為,為什么有些人一學就會,有些人需要長時間的摸索還學不會,有些人能夠無師自通,有些人輕而易舉,學習有沒有秘訣?有沒有通法?特別是對于已成定論的成熟知識,在紛繁爆炸的知識時代我們希望有一勞永逸的妙方,有沒有?
讓我們從數學學習開始探索
依據學生接受水平,為學生編排最佳的知識組織,呈現學習材料的最佳順序;把知識表現為最適宜于學生接受的形式,什么是學生最易接受的形式?
那就是學生最熟悉的順序與結構;學生的這個結構哪里來,老師建構的;如何建構?《數學》(必修一)為例
具有共性的知識體系
認識一個概念的基本途徑:
以集合為例認識每一個概念的結構和特性:
每一個概念的詳細結構分析
結構式是如此驚人的相同。那么,其他知識是不是都是這樣的表達結構呢?指導學生依此結構預習函數新課。進而以課堂的教學為預習的實踐,結果自然在意料之中。
創造性的概念理解和體系活用(以函數為實踐)
詳細分析結構如下
依次模式進行預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模式可應用推廣到其它章節。
此模式可應用到其它科目的學習。(進行學科遷移)
此模式能不能應用到社會科學以及社會生活?
做一個一生都清楚的人
五.課堂交流----不平等的知識交互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和老師的教學過程思路最大可能的趨于一致,預習過的以后不僅可以明確新課的重點和難點,發現不懂的問題, 而且學生們帶會著問題進入課堂,就會有一種想學、想問、想練的良好心理。
課前預習過的學生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為什么呢?如果老師一節課講10個問題,你通過預習已經掌握了5個,那么在這一節課中你對于已掌握的5個知識可以輕松面對,吸收老師更好的表達方式或精彩解法,也可以用你最好的想法去批判老師;對于剩余的5個知識點,可能有2,3個老師課堂上稍加提示或知識鋪墊你就通了,不會的問題也就一兩個,專心聽講,沒聽明白的記下重點課后在研究學習,這個問題明天老師還會講;那么這樣的一節課,你既有快樂的交流和收獲,又有對新知識探索的力量和信心,達到真正快樂學習。
這樣的學習學生能夠完全融入老師組織的教學情境中,符合萊夫與溫格的情境學習觀的核心概念 “合法的周邊性參與”“實踐共同體”等重要要素[3]。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并且在教學中具有“交互主體性”,師生的關系是互動的(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也是互動的(朋輩互動)。都“交互主體”了,教學活動就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不是教師的“獨角戲”或“一言堂”,也不僅只是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更多的時候應該是學習社群成員之間多元多樣多邊的互動、互助、互惠行為。我們一直提倡“生命化課堂”,提倡“課堂生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三、關于高效課堂的實踐
關于高效課堂是每個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我對于前面的思考由來已久,并且在教學中邊思考就邊應用,感覺效果不錯,但沒有系統分析過,XX年9月我任2015級七班班主任兼代數學科,條件具備開始了系統實驗。
(一)實驗對象的選取
對象:高2015級七班
基本情況分析:
(二)實驗步驟與過程
1.模式建立過程
2.模式的模仿應用
3.模式的創造應用
4.模式的應用體會總結
(三)實驗的結果分析
1.數據分析
2.效果分析
【高效課堂思考與實踐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論對化學高效課堂的思考11-25
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構建思考03-12
創高效課堂,實踐優質教學的論文04-02
素質教育下小學體育高效課堂構建思考12-07
高效課堂之我見12-01
返璞歸真,高效課堂12-12
再談打造“高效課堂”11-20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中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12-02
課堂教學課題論文開題報告模板12-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