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教育學論文

        時間:2024-08-18 08:27:47 教育學 我要投稿

        教育學論文14篇【實用】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學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學論文14篇【實用】

          教育學論文 篇1

          摘要

          創新是一個社會發達的不竭源泉,而創新的關鍵在教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與國內外教育學專業發展較成熟的高校相比,鄭州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根據教育學專業課程建設的目標和原則,課程改革要立足個體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從而教育類專業人才才能促進中原經濟區的快速發展,深化創新型河南的宗旨。

          關鍵詞

          創新型人才;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xx-20xx年)》中指出:“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中作出貢獻!薄毒V要》不僅肯定了高等教育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出了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的途徑和方法。據此,高校應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創新型人才的特點來合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特別是教育學類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豐富了教學實踐的師資隊伍,也激發了教育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教育學專業創新人才的有效培養歸根到底源于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只有兼具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的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高質量、高水準的創新型人才。

          一、科學合理的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課程體系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緊密聯系的多門課程組成的知識體系,不同的教育目標有不同的課程體系,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是由教育學基礎課、專業課等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緊密聯系的多門課程組成的知識體系。教育學專業課程具有極其強大的專業特殊性,它不僅能培養出大量的創新型教育教學工作者,而且教育者步入教學實踐,能夠將自身的知識經驗傳授于后輩,某種程度上屬于可持續發展的通用課程,所以要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要重視高校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教育學專業所要培養的是寬基礎、強技能、有專長、善創新的人才,這是時代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呼喚,是社會進步對教育學專業的新要求,而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和核心之一,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特別是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的合理設置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擁有權威的專業基礎知識

          對于教育學專業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學、教學論等專業課程知識,還要廣泛了解諸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課程知識,使學生賦有高深的綜合理論知識和素養。只有擁有了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學生才能充分激發出勇于創新的潛力,更重要的是,要本著科學的原則對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合理設置和管理,構建卓越的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

          (二)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涉及寬廣的學科領域

          創新要基于一定的綜合基礎知識,現代教育中的創新多是基于學科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教育學類創新人才也不例外,各類跨學科課程如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學以及教育社會學等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同時豐富多彩的公共課程也拓展了通識教育領域,所以無論是領域寬廣的通識課程,還是專業性較強的教育學專業課程,都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寶貴資源,是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力量源泉,所以要適當拓寬課程領域,注重不同學科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合理安排專業基礎課程,有效執行實踐課程。

          (三)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優秀道德文化素質的沃土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高深精湛的專業知識的武裝,還需要高尚的道德和文化素質的熏陶,教育學專業課程所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社會文化等公共課程一方面塑造了學生豁達、縝密、獨創的個性品格,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對社會文化多樣性的了解,從而滿足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綜合文化素質要求,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樂于分享的精神,社會的發展正是憑借這些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才得以持續向前進步,所以要保證素質文化課程的與時俱進。

          二、國內外高校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教育學專業最早產生于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教育學專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各類教育學著作也紛紛涌現,目前,西方國家已擁有比較成熟的教學理論和經驗,然而由于社會歷史發展的不同,各個國家教育學專業課程設置具有不同的特色。20xx年QS世界大學教育學專業排行榜中,前五位依次是倫敦大學、墨爾本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筆者在此僅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專業課程設置為例,分析一下國外教育學專業課程設置現狀。斯坦福大學教育學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包括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其中,通識課程主要關于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人類和社會學等,這部分課程占總課程的50%以上。專業課程則占30%左右,主要分為三類,核心課程、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又統稱為教育學專業理論課程,這部分課程主要是傳授學生教育學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選修課程則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來選擇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專業方向,比如教學課程是為培養教學實踐人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是為培養教育科研人員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實踐課程約占20%,主要包括中學教學實習討論、小學教學實習討論、本科生研討會等。與國外相比,我國教育學專業起步相對較晚,發展也相對緩慢,因此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還不太完善,目前,我國教育學專業發展相對較成熟的學校當屬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已相當成熟,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生涯規劃課程。通識課程涵蓋通修課程和通選課程,通修課程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健康與體育、國防教育、高等數學、信息技術等,通選課程指人文、社會、自然、藝術類課程,這部分課程占總課程的26%,通識課程的開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還能加強對人文社會的了解,以服務于教育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其次,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是多維度的,主要包含了專業教育基礎課、專業教育主干課和專業教育系列課,這三類課程又可統稱為專業理論課,這是教育學專業課程的主體部分,占據著總課程的.55%。其最具特色的是生涯規劃課,這部分課程與實踐課程不同,主要包括各科教學法和教學技能,占據著總課程的10%左右。通過國內外的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比研究發現,國外高校更加重視通識課程的學習,而且給予學生更大的課程選擇空間,而國內則更加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并且專業課程是既定課程,缺乏靈活性,此外國內實踐課程則切實根據我國國情需要來設置,開設了大量的與教學法和教學技能相關的課程,以期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教學實踐和教育科研人才。

          三、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和原則

          課程目標的實質其實就是“學生學習要達到的既定結果”。也即是,課程完成后學生所應具有的知識水平,教育學專業課程主要是根據教育學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而設置,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目標具體定位在:一是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術,教育學專業課程是專業技能發展的根基,是向學生輸送專業基礎知識的主要平臺;二是使學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想和觀點,并能辨別常見的錯誤思想、觀點和做法?偟膩碚f,教育學專業課程所培養的是能滿足社會需求,緊跟時代步伐,具有強大的個性品格的創新型教育專業人才。根據國內外高校教育學專業課程的對比,以及我國社會對教育類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教育學專業課程的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相結合原則

          傳統意義上的課程多以專業課程為主而輕視通識課程,隨著當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僅擁有專業基礎知識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對多樣人才的要求。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前院長基利安所言,“只有通才教育會導致膚淺,只有專業教育則導致狹隘和缺乏遠見,只有實現兩者之間的結合和整體化,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

          (二)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結合原則

          任何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都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若只學習理論課程,如同紙上談兵,沒有實踐成效,特別是教育學理論課程的學習更需要通過深入社會實踐才能得到深化,所以,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將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程有效結合,以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得到升華。

          (三)學科交叉融合原則

          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或背景的高級專門人才相對于單一學科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更具有社會適應性和對未來工作的創造性。在保證課程體系規范性的同時,要沖破傳統專業課程界限,將當前社會發展關注的新興學科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促進學生對不同學科課程的整合性。

          四、我國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出現的問題

          通過對國內外教育學專業課程的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特色,對教育學專業課程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同時,教育學專業課程也要滿足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地方課程設置要具有地方發展特色。例如,Z大學作為中部某省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各個學科的發展程度標志著地方經濟區的發達程度,而Z校教育學專業課程發展狀況更是決定了全省的教育發展水平,自Z校教育學專業開設之日起,近些年確實有一定的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通識課程較少,遠低于美國通識課程占50%的比重,而且基礎課程主要是政治、英語等,沒有自然科學課程。Z大學教育學本科專業在長久的發展中形成了傳統的三方格局,即是,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三部分,其中通識課程占27.3%,專業課程占79.5%,實踐課程占6.2%,顯然通識課程和實踐課程所占比例非常少,而專業課程比例較多,并且缺少自然學科課程,嚴重阻礙了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二)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多而亂,分科過細,重復設置,相當一部分內容已明顯落后、陳舊。Z大學教育學專業課程劃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共享課、專業方向課,而專業方向課又分為普通教育學方向和教育管理學方向,可見專業課程分的過細,而具體專業課程設置中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同屬于心理學領域,課程重復設置。

          (三)教育學專業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聯系不多,使得大多數學生只有片面的教育學理論知識,而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近年來,教育界不斷倡導各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知識為應用而習得,只有在應用中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并且單一的專業知識又無法運作,Z校教育學專業發展中顯然忽視了這一關鍵點,偏重教育專業課程的學習,而忽視與其相關學科的聯系,偏重傳統教育學專業課程如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而忽略物理、化學、數學的學習以及與之的融會貫通,從而培養出的僅是附有專業知識的“專才”。

          (四)實踐課程少,執行乏力?傆[Z大學教育學專業課程開設情況,專業理論課程占據著80%左右,學校雖然擁有教育技術實驗室,但因缺乏教育技術性的師資力量,課程安排中幾乎沒有相應的實踐課程,實驗室形同虛設,在專業實踐方面,雖有固定的實習基地,但由于缺乏嚴密周詳的安排計劃,以及缺少教學法之類的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實踐課程也難以執行。

          五、教育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方案

          教育學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立足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著眼于學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重新檢視培養目標和素質結構,使教育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構真正找到合適的坐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Z大學教育學專業課程發展還尚不成熟,還處于摸索的階段,更要適時審視自身的教學成效,借鑒國內外教育學專業課程建設經驗,根據Z大學本校的發展實際來設置課程,滿足區域經濟區對教育類人才的渴求。在此,對Z大學教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幾點建議。

          (一)公共基礎課程改革

          Z校教育學專業公共課程所占比重遠低于國內外教育學專業發展較成熟的院校,并且這些課程的教學質量并不高,學生也不重視公共課程的學習,所以,一方面要拓展公共基礎課的范圍,增設中國文化、音樂、藝術、書法、文學鑒賞、寫作以及語言交際等人文藝術課程,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藝術素養和交際素養;另一方面要改變學生學習評價方式,改變原有的“考試至上”的思想,要適當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活動,依據生活行為習慣中的應用來評定學習效果,同時也要增加公共基礎課的比例,力求達到50%以上。

          (二)專業課程改革

          壓縮教育學專業課程類別,將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共享課合并為專業基礎課。簡化重復課程,將教育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簡化為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拓展前沿課程,將中國古代教育名著選讀發展為中外教育名著選讀,規整繁亂課程,將中國傳統文化欣賞和藝術欣賞歸入公共基礎課程,如此,專業基礎課占25%,專業方向課占10%。

          (三)實踐課程改革

          知識的價值是通過實踐來實現的,教育理論知識課是專業基礎課程,而專業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則是眾多課程類別中最關鍵的一環。所以,一是要調整教育實踐課程的比重,增加教學實踐、教育技術實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并確保每周2-3次的實踐課程,使實踐課的設置更加規范化、科學化;二是建立獨立的實踐課程體系,增設獨立的教學實踐管理部門,加大對實踐課的管理力度;三是增設實踐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獨立的科研創新能力;四是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每月到當地農村地區為中小學生講公開課、義務為貧困學生補課、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等。

          教育學論文 篇2

          1) 新形勢下加強邊疆民族地區國防教育的思考

          2) 試析國防教育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的關系

          3) 談當前高校國防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4) 大國防觀下的國防意識教育

          5) 南平市延平區將國防教育工作常態化

          6) 國防生培養教育主要問題及其對策淺析

          7) 基于國防生任職崗位能力的教育訓練方法改革研究

          8) 全民國防教育日知識

          9) 高校國防生“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10) 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1) 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探微

          12) 國防生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3) 當代軍人的國防觀教育

          14) 推動國防教育工作創新發展

          15) 農村國防教育應因地制宜

          16) 論高職院校國防教育現狀與優化策略

          17) 論國內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差異

          18) 高等中醫院校國防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

          19) 簡議國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養

          20) 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21) 國防教育對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意義

          22) 孫中山國防教育思想探微

          23) 南京市鼓樓區扎實開展海洋國防教育系列活動

          24) 論高校國防教育在提高國防文化軟實力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

          25) 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建設芻議

          26) 試論在新形勢下加強企業國防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

          27) 試論弘揚八一精神與創新高校國防教育

          28) 論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建設的地位

          29)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30) “大部制”改革對國防交通教育訓練體系建設的影響與對策

          31) 中華興衰背后折射出的國防安全問題--我眼中國防教育與民族復興的關系

          32) 新安全觀視角下大學生國防教育研究

          33) 增強國防生教育管理日常例會規范性有效性的分析思考

          34) 國防生黨員教育有效途徑探析--以江西依托培養高校為例

          35) 企業積極開展國防教育的三大策略

          36) 自媒體發展背景下國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7)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研究

          38) 寶安積極探索國防教育工作新路

          39) 貫徹落實國防教育法要有嚴和實的舉措

          40) 高校國防教育中大學生海洋意識的培養

          41) 推動全民國防教育向縱深發展

          42) 國防教育重在潛移默化

          43) 近代新式學堂國防教育探析--以福州船政學堂為例

          44) 日本國防教育探析及借鑒

          45) 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國防生接受心理規律及特點

          46) 南昌縣國防教育活動豐富多彩

          47) 國防生的教育與管理

          48) 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學科建設探討

          49) 媒體推動全民國防教育知識普及的功能探究

          50) 企業積極開展國防教育三策

          51) 關于國防生戰斗精神的教育培養

          52) 大學生國防教育與德育的融合

          53) 中越兩國國防安全教育政策及其實施效果之我見--以滇越邊境民族地區為例

          54) 與校園文化建設良性融通是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新思路

          55) 試析新形勢下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幾點思考

          56) 關于深化國有企業國防教育的途徑微探

          57) 關于直研國防生培養與軍校研究生教育銜接的幾點思考民族精神的弘揚及其在國防教育中的培育

          58) 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實驗性改革研究

          59) 試論相對和平時期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國防教育

          60) 淺談國防教育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61) 關于高校國防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的思考

          62) 新時期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課程建設的思考

          63) 云南跨境民族地區國防教育實施情況及其對策研究--以德宏州為例

          64) 創新能力培養導向下的理工院校國防教育改革與發展構建國家安全教育特色品牌

          65) 深化國防教育增強國防意識

          66) 讓互聯網成為國防教育普及載體

          67) 國防教育走向規范化制度化大眾化

          68) 關于我國高校國防教育的幾點思考

          69)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普通高等院校國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70) 《國防教育法》對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及啟示

          71) 對軍事課的新認識及完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探討

          72) 國防教育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

          73) 對國防生人才教育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74) 推動海洋國防教育向社會大眾普及

          75) 懷柔區盤活多種資源開展國防教育創新

          76) 國防教育機構履行議事協調職能“七要”

          77) 淺析國防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基本規律

          78) 清末學校國防教育的.濫觴

          79) 國防生軍事教育訓練的現狀與對策

          80) 獨立學院國防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81) 國防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究

          82) 健全和完善普通高校國防教育體系的思考

          83) 中國安全觀視閾下國防教育發展及創新探析

          84) 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國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85) 淺析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現狀

          86) 麗水市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推出新舉措

          87) 巴西世界杯對我國防教育的啟示

          88) 淺議當代軍人的國防觀教育

          89) 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國防觀教育的意義

          90) 國防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思考

          91) 中國青年國防意識教育問題研究

          92) A大學國防生教育實踐與培養質量研究

          93) 以創新提高國防教育質效

          94) 依法普及和加強全民國防教育

          95) 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

          96) 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國防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97) 加強國防生艱苦奮斗教育針對性的思考

          98) 地方性知識的國防教育價值及其實施--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

          教育學論文 篇3

          摘 要: 本文利用了混沌對初值敏感依賴的思想,研究了此思想對教育學的作用,通過分析高等數學正反兩方面案例,得出了教師在教育中對學生有著重大影響,對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乃至其他科目教學質量有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 周期點 回復點 拓撲傳遞 對初值敏感依賴 混沌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教育,學習使人改變命運,在學校學習是大眾主流,故教師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們研究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到哪些正面或反面的作用.

          二、基本理論

          定義5:混沌:混沌的研究始于混沌現象的發現,所謂混沌現象就是指動力系統中出現的貌似不規則運動,它的發現可以追溯到Poincare關于天體力學的研究工作.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人明確地指出什么叫混沌,直到1975年,美籍華人李天巖與其導師Yorke在一篇題為“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的論文中才第一次用嚴格的數學語言給“混沌”下了定義.此后,僅對映射系統而言就有許多對混沌的不同描述出現在學術期刊或專著中.我們僅看以下兩種受到普遍關注的定義.

          iii)f對初值敏感依賴,

          則稱f在Devaney意義下是混沌的.

          注意:(1)Devaney混沌是重要的混沌定義,i表示系統是不可分解的;ii說明沒有周期點的系統都不是Devaney混沌的;iii說明系統是不可預測的.但i和ii蘊含iii,即拓撲傳遞性加上周期點的稠密性,蘊涵對初值敏感依賴,因此i和ii就是修改的Devaney混沌.

          (2)Devaney混沌蘊含李-約克混沌,但是反向蘊含不成立.

          三、研究問題

          本文研究的問題是混沌思想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有著啟迪思想、教書育人的巨大作用,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很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一句夸贊可能讓學生更加喜歡學習,一句批評可能讓學生放棄學業,這充分體現了混沌對初值敏感依賴的思想,即初值的微小改變可能導致迭代結果產生不可忽視的誤差.

          四、案例

          一知名畫家在講述自己成長之路時曾說他的小學教師的一句話堅定了作畫的信心.一天,教師沒有準時來到課堂上,于是他和一些同學在黑板上亂涂.教師進來后,其他同學都逃回座位,而他由于太認真沒有注意到教師已經來了,等他發現,他以為教師會狠罵他,可是老師卻很欣賞他的作品并鼓勵他好好努力.就是這么一句話讓他一直努力作畫,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僅僅只是一句鼓勵,卻培養了一個杰出人才,試想,如果教師真的狠批評他了,也許就不會有今日的杰出畫家.

          人是有自尊的,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是感情豐富的,即使他是學生,年齡還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有的教師卻會無意中傷害學生的自尊,嚴重地說,可能會耽誤學生的`一生.在一節數學課上,有一個學生很淘氣,和旁邊的同學肆意說話,教師用眼神示意了很多次,可他仍是不改,最終教師忍無可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了他很長時間,他覺得面子上很過不去,頂了幾句嘴,最終這個學生再也不想聽這個教師的課,以致成績不佳,高考暗淡收場.教師因為一時沖動,將一個學生的人生軌跡改變了方向,試想,若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幽默一些批評他的錯誤,或課下單獨和他談談,結果是否會更好一些呢?

          五、結語

          混沌對初值敏感依賴在教育學中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做法對學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而這些做法改變一點就很有可能傷害學生的一生.學生是敏感的、心智不成熟的,容易被影響,所以教師要學會包容,謹言慎行,家長要關愛引導,學校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學生要自立自強,這樣,才會避免悲劇的發生,營造和諧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周作齡.符號動力系統.上?萍冀逃霭嫔,1997.

          [2]廖公夫,王立冬,范欽杰.映射迭代和混沌動力系統.科學出版社,20xx.

          [3]劉豐,閆月靜.“蝴蝶效應”與戰爭.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147-148.

          [4][蘇]B.A.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教育學論文 篇4

          摘要: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知識日新月異,社會對職業人才學習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堅持終身學習理念,改善職業教育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職業教育學校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關鍵詞:終身學習;自主學習;職業教育

          進入21世紀以來,終身學習理念深入人心。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終身學習理念的實現依賴于人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全面提高公民素質至關重要。

          一、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現實意義

          1994年,“首屆世紀終身學習會議”在意大利舉行,會議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當前,人類正在處于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社會,人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有能力迎接未來社會的各種挑戰。未來社會將是一個學習的社會,學習將成為人的一切活動的核心,學習將成為一切社會活動的基本要素,而“終身學習是學習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我國推動終身學習策略的時間較晚,在20xx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強調要建立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終身學習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學校教育是其中重要環節。在職業教育中貫徹終身學習策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意義十分重要。20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使社會生活的變速極大的加快了交通的便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知識量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知識、技術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個人在學校教育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已無法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過去有用的知識,現在可能無用了;過去是正確的知識,現在可能成為謬誤了;一項新的技術出現,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不在領先了。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到畢業的時候,有的知識和技能可能已經完成了一個更新的周期,需要更新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科技條件下,作為學校、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我們已不可能提供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對于學生,應將知識和技能的傳遞作為一種載體,重點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后,有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二、職業教育自主學習現狀

          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各種現象、各種思想對學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中職生普遍年齡階段小,還未形成獨立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判斷和辨別事物的能力差,意志力較薄弱,經不起誘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特別是來自互聯網的游戲、暴力、言情等不良信息對中職學生的吸引,F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的學生大體上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學生知識基礎較差,自信心不足,特別是對傳統教育模式有不自覺的抵觸情緒。社會環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也進一步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挫傷。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管理模式落后,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缺乏必要的培訓與提高,拘泥于傳統教學模式,不能調動職教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這些因素都造成了職教育學生在校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規劃,對所學專業興趣不濃厚,學習習慣差,缺乏自我監控能力,更別提學習的自主性。

          三、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ㄒ唬┳灾鲗W習教育方式要與職業教育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整體均偏重以理論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傳播,職業教育領域開始關注自主學習的研究和實踐。然而,自主學習概念起源于成人教育領域,職業教育中的青少年學生具有不同與成人自主學習水平的心理特征。與成人相比,青少年具有對教師指導依賴程度更高,他們具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及有選擇性學習方法的能力較低,需要更多學業指導。因此,中等職業教育不能照搬成人教育方式,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自主學習教育方式。

         。ǘ┞殬I教育教師角色要適應自主學習內涵的'要求。中職教師還要不斷增強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現階段很多的中職學生確實存在行為習慣差,學習習慣差等現實的狀況,但教師更有責任要幫助中職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術工人。因此,中職的教師要充分認識自身工作的重要價值。中職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要學習職業教育的相關理論,學習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要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要研究中職學生的特點,要通過學校提供的各種途徑和渠道讓自己成為一名智慧的教師。如果教師沒有意識到自主學習水平對他們角色的要求,有可能阻礙學習者的自主發展。學生在獲得自主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這不但需要老師承擔自主學習技能和方法培養者的角色,而且承擔心理發展促進者的角色。

          (三)構建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氛圍。自主學習理論模型顯示人際關系是自主學習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能夠幫助學習者認識和理解現實自我,解釋和評價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提高學習者的歸屬感。職業教育學校要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營造深厚的職業教育文化氛圍,營造與企業文化接軌的教學與實訓環境。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激勵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發揚明主教學,始終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學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創設、自我表現、和自我體現的空間。

         。ㄋ模┘ぐl學習者實現自主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發學生自主去探究,自己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而由不同學生去達到了不同層次的目標,提高了課堂效率,從而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進而維持自主學習的動機。作為自主學習的共性特征,學習者承擔學習責任傾向是推動主動學習行為發生和積極建構意義的一種內部動力,教師要培養學習者承擔學習責任的態度,提升他們在教與學過程中的地位,讓他們參與決定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評價方式,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行為和結果的承擔者。

          (五)注重學生學習技能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依賴于學校、教師要提供平臺和充足的資源。其實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支撐自己獨立完成很多的學習任務。比如,現在很多教育機構甚至是個人提供的在線課堂,慕課等資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上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但是網上教學資源對中職學生的學習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學生的學習基礎與網上學習內容差距大;學習過程的指導在網下很難實現,等等。因此,學生自主學習資源提供的主體還應該是學校和教師,學?梢砸劳袃炔康木W絡教學平臺,以網絡課程的形式把圍繞學習任務的各類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供給學生使用,同時提供教師的充分指導。自我管理和監控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特征,教師要提高學生對學習環境的控制力,培養他們如何診斷自己的學習需求、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有效利用學習資源、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和評價學習效果、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時間。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重要期,各行各業,特別是工業和服務業需要大量技術型人才。這批人才的教育能否達到社會要求,貫徹終身學習,提高人才自主學習能力是建成學習型社會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xx-07-30.

          [2]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xx,(02):79.

          [3]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部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朱紅梅,韓文堂.現代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04):25-27.

          教育學論文 篇5

          《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嘗試著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為教師在反思性教學的實踐領域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論參考,以利于對他們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從而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盡快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圍繞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建構,探索了這一模式的理論基礎、目標、內容、過程、方法以及評價等,并初步探討了反思型教師的成長。介紹了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進一步分析了該模式的結構及其內部運行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分析了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關鍵詞】教師專業成長反思性教學模式反思型教師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改革傳統的教師學習與成長模式,并尋求新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反思性教學開始興起和發展,并以其獨特優勢而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反思性教學從本質上區別于經驗性教學,它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學實踐的優化和合理化,從根本上要求改進教學實踐,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進步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解決,進而促進自身專業成長,而且有利于推動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嘗試著探索一種較為科學的、動態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以利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反思,盡快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到反思型教師的轉變,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適應現代社會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要求。

          一、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

          (一)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認識

          1.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目前學者們的理解多種多樣。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演進和豐富的過程。

          教師首先是潛力無窮、持續發展的個體。美國的伯克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這一概念的基本假設是:教師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展。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個發展著的個體,任何教師在心智上還有著無限發展的可能和空間。其次,教師也應被視為“專業人員”,但是這種認識還不是目前教師的實然狀態。然而只有如此定位,才能達到激發教師的潛能,提升教育水準的目的。第三,教師要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和合作者。布蘭克曼(Blackman)認為教師始終都是持續的學習者,這種學習就是“專業成長”;教師也應該是積極的研究者,同時,在師生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教學相長,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

          2.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分析

          現行的教師專業性質的定位是:教師工作是一門正在形成中的專業,但還不是一門成熟的專業。這一定位是我們構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基點。當前,我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實際是指是新教師的入職訓練和在任教師的培訓和進修,這種培訓模式往往強調知識的技術性,也就是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原理和技術的熟練程度。

          應該指出的是,在我國當前現有的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和地區性分布不均衡的條件下,這不失為一條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但是問題在于,從本質上說,這種培訓模式忽視了中小學教師自身內在的因素,因而很難保障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從實際來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學策略的優化,但沒有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獲得質的飛躍。具體表現為理論灌輸居多,內容、形式與教學實踐脫節。

          當前的一些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主要是對教師進行一些有關教育理論的短期培訓,使中小學教師獲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促使他們的教學觀念發生改變,優化教育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培訓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甚微。

          在國外,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學者瓦利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構建的觀點,瓦利總結了五種反思模式。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在這五種反思模式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實現有機的互補。問題在于,瓦利的五種反思模式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要做到彼此的有機聯系,只是一種美好的設想,在具體的實踐中缺少有效的指導或者說缺乏操作性。通過對國內外的分析,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要展開反思性教學就不能不構建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何謂反思性教學

          美國的舍恩認為,主宰著美國專業教育的是“技術性教學”的思想,教育實踐中過于強調單純的理論灌輸,輕視實踐問題解決,忽視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師范院校開設的廣泛的學科課程和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課程最多只能為學生將來做一名教師作好知識及思想上的準備。由此,傳統的教師教育是按照一條“先理論,后實踐”的思路來設計的.。這種“先理論,后實踐”的思路正是目前教師培訓模式的思想基礎,于是培養“技術熟練者”成為了教師教育的實質性目標。舍恩的這一批判性的觀點,無疑為反思性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的內涵實際上代表了其優于傳統的教師專業成長途徑的進步之處。因此,應當這樣來認識反思性教學:它是以優化教育理念,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為目的,以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改進為動力的教師全面發展成長的過程。

          (三)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教師的專業成長客觀上要求教師個人和群體具有強烈的專業成長意識,只有教師對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一種自覺的狀態,使之成為自覺的行動,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活動方式,才能最終實現理想的專業成長。具體地說,反思性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

          專業信念在教師專業素養中處于最高層次,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的其它方面。通過以下案例可說明反思性教學是如何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

          向學生道歉

          (某初中一年級某老師講述)

          上課鈴響后,我發現坐在靠墻位置的同學還在交頭接耳,我立刻點名批評了他們。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我發現剛才那個被我批評的女同學一直含著眼淚。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我沒有去過問,一直等到下課,我把她叫到我辦公室想問情原因。起初,她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在我的一再追問下,她才說出原因。其實,上課鈴響時,她的同桌還在講閑話,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見了,我不分青紅皂白給了她一頓批評,所以她感覺挺委屈。我才知道是我錯怪了她,連忙向她道歉。可是,之后幾天她心里一直有這個陰影,沒有露出過笑臉。

          都說“眼見為實”,可我親眼所見,還是錯怪了學生,這是深刻的教訓。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傷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們作為教師,每當批評學生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沒有?事實是這樣嗎?我批評得有理有據嗎?千萬不能憑主觀想象就草率行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有著豐富復雜的特性。案例最后的一系列反問,改變了該教師對課堂教學性質的看法,引發了他的課堂教學觀的變化。在教育教學中,類似這樣的教學案例不勝枚舉,只要教師善于觀察、思考和反思,并把觀察、思考和反思的結果轉化為切實的教育行為,他們的教育信念就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就越有利于教育教學工作。

          教師要通過反思性教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表現、教學行為依據和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不斷優化和改善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使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從而提高教學實踐能力。在實施新課程的當前,教師必須注重反思性教學,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轉變。

          其二,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

          教學理論素養是構成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會形成一些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而支持這些理解和認識的教學理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外顯的理論,教師容易意識到,容易報告出來,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而產生變化,但這類知識并不能對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另一類是內隱的理論,這類知識在直接對教學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但卻不容易被教師意識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響而產生變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當然,這兩種理論知識也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外顯的理論可以轉化為內隱的理論,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教師意識不到自己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究竟采用了什么理論,因而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外顯的理論之間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學行為自然不會產生改變。教師對教學中自己的活動以及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觀察和分析,并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觀摩與討論,使外顯的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去,在不斷的應用過程中,使內隱的的理論得到豐富和發展。

          其三,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賦予了教師工作新的內涵和要求,需要教師成為一名研究者,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反思性教學強調通過教師成為研究者,使教師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表現出與其他專業如律師、醫師相當的學術地位,使教師群體從以往無專業特征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二、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反思性教學模式探索

          (一)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

          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來增進其對教學現實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關于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操作模式,比較著名的有埃拜(J.W.Edlby)模式和拉博斯凱(V.K.Laboskey)模式,埃拜指出,反思性教學應由反思性計劃、反思性教學、反思性評價三個環節構成,其中,反思性計劃是起點。拉博斯凱認為,反思性教學由動力環節(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行動環節(包括情景、過程、態度和內容)和結果環節(包括新的理解力和解決實踐問題)。

          反思性教學模式的結構應當是由這樣的四個步驟或者階段組成:

          動機階段: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兩個方面。教師職業內部動機來自教師個人和群體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其中包含著教師對教學現狀的不滿和改進教學實踐的要求,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一方面,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則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

          計劃階段: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反思動機及這一動機在適當條件下的強化,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醞釀。在計劃醞釀過程中,教師個人和群體基于研究的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并對教學實踐加以不斷的反思,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制定,并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

          行動階段:即反思性教學計劃的執行階段。在行動中,行動涉及到具體的反思內容、反思的情景、條件和反思的過程,也就是反思的具體步驟、環節,教學反思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因素,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

          評價階段:對教學反思行為的評價,標準只有兩個: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優化。

          為了對反思性教學模式有更為清晰、明確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扮演一個雙重的角色:一個角色是舞臺上的演員,另一個角色是臺下觀眾或者評論者。這種雙重角色使教師能夠發現他們潛意識中存在的東西,對自己的個體教學行為能夠獲得一種置身局外的、全新的認識,發現新的更好的促進行為變化的方法,了解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二)反思性教學模式的運行過程

          關于反思性教學的運行過程,筆者認為,源于教師個人和群體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深刻體悟,以及對教學實踐的強烈不滿,即教師職業內部動機的強化,這是反思性教學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外,適應教學實踐發展的要求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外部動機。這兩種動機促使教師努力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推動教師形成反思性教學的計劃和行動。在計劃醞釀階段,教師個人和集體因為有改變教學實踐的強烈動機,產生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并進一步促成反思性教學實踐計劃的制定,在此一過程中,需要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并作出合乎規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斷,這一判斷導致了計劃的誕生,并創設必要的條件,思考計劃如何執行;在行動階段,行動涉及到內容、情景和過程,也就是行動的具體步驟、環節和細節,教學行為發生的內外環境條件,教學的動態變化過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涉及到教師個人和集體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就是對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優化和對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態度和情感變化,以及教師本身職業理想、價值目標的確立和達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這也許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發生的事情,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和根本要求;對行動的評價,應當考慮的,一是對現實教育問題的解決,二是教師本身的教育理念的優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發現新問題,從而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反思性教學有許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條件采取不同的方法。筆者認為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寫作教學日志,聽課和觀摩,個案研究。

          其一、寫作教學日志

          教學日志是教師個人的記錄文件。因此,它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型的。它主要記錄教師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個人的困惑、個人的認識、對問題的解釋和看法等。

          教師在一節課或階段性工作之后,用教學日志的形式記下自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作為反思的基礎。教師或者獨自展開反思,或者與自己的同事展開討論,圍繞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辦法,以及在下次教學中應注意的方面和采取的措施,這種討論很容易使教師從其同事那里得到許多啟迪和經驗。日志使教師經常地反思教學經歷,教師也可以把日志作為自己教學案例的一個發展史的記錄,以反饋教學的成功與不足。蹩腳的日志通常有兩類:一類是記流水帳,一類是一般性經驗總結。

          通過記日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并使反思成為一種習慣,為行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每位教師都應養成寫教學日志的習慣,作為反思的手段,時常歸納、總結,往往可獲得對自己教學實踐比較全面的認識。久而久之,一定能成為一名對教學充滿熱情、有自己教學特色和風格的優秀教師。

          其二、聽課與觀摩

          互動和交流是教師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聽課主要是以相互聽課為主的形式,觀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教研室為單位,相互聽課,相互學習,觀察教師是否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如:課堂管理、教學方法、學生反映、師生關系等,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聽課能使教師彼此切磋,集思廣益,互相借鑒,共同進步。這與傳統的聽課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學的檢查、評估,而是通過聽課這一形式,教師相互觀摩教學,同時記下所觀察到的情景,發現的問題等,然后彼此客觀地交換意見,提出改進措施,以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課堂觀摩是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課堂觀摩情況,教師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設計改進方案,并再次回到課堂,直到取得相應的結論。課堂觀摩能夠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調整教學思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保持開放心態,解放思想,積極參與校內外的交流活動,以求發展。

          其三、個案研究

          教學個案是對教學實踐的描述,它以講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師與學生的行動、思維、感受。個案不僅僅是講故事,在特定的個案里還包含抽象的理論和原則。個案研究有助于發展和培養教師們對不同觀點和理論進行權衡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從多重角度看待某一問題。個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師們熟悉有關概念,然后從所提供的個案中進行概念和結論的研究,同時使教師們尋求與概念和結論相關的問題,并使之與他們的直接教學經驗相聯系,就先前階段的問題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進行深思和討論,最后運用有關的概念和理論進行論證,鼓勵教師們為個案尋求可能選擇的結論。

          (四)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和條件

          在教學實踐當中,反思性教學的策略有兩種:一是內省,一是交流。內省和交流都是教師對改進教學實踐的內部動機作用的結果,內省源于教師的道德感和責任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要求有所改變,有所提升;交流則訴諸于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的交融和碰撞,共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但是,無論是內省還是交流,反思性教學得以實施的前提性條件都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而教師的職業道德源于對學生發展的責任感。對于職業道德修養水平不高的教師而言,即使教學效果不好,受到各方面的壓力,也往往把責任歸之于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差,歸之于家長素質不高和不配合,歸之于社會、社區的環境不理想,而不愿意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缺失。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喚醒他們的職業道德的良知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有的教師所任班級學生的成績不錯,而實際上,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對學生的嚴厲苛刻以及居高臨下的權威地位,以犧牲學生休息時間和文體娛樂為代價,通過大量的練習強化記憶以應對考試,“好”的成績完全是用時間磨出來的。當這些教師陶醉于學生成績并把它看做是專業水平標志的時候,是否應該反思他們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所做的事情,離“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宗旨又有多遠。

          當教師由于責任感的缺失而導致教學行為不當時,學生受到的影響往往是內隱的、深層的,對其今后的發展勢必產生長期消極作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走向和進程。沒有教師自我反思意識的增強,就缺少了教師走向專業成熟的內在動力和條件,反思性教學也就無從談起了。同時,教師還要有較強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和專業理論修養,并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執著的精神。

          三、反思性教學模式促進反思型教師的成長

          (一)反思型教師的實質

          反思型教師代表了教師專業成長前進的方向,他們在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實踐、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現出了不同于經驗型教師的特點,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進步。反思型教師強調教材與師生間的對話,由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而經驗型教師只關心與教材的對話,認為教學過程是知識和信息的單向傳輸過程。在教學方法上,反思型教師在監控自己的教學行為時,進行理性推理;對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持懷疑態度。經驗型教師依賴于機械模仿和經驗習慣,順從權威而又依賴已有經驗。在教學實踐上,前者把教學看成一門藝術,強調因材施教,因情(境)施教,后者把復雜的教學過程簡化成一種技術性的控制過程。

          (二)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

          反思型教師的教育途徑要在宏觀的層面上實現,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微觀領域的操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專業成長。

          其一、教學研究

          反思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師在認真從事教學活動的同時還應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出分析和評價,對于出現的問題給予注意,對經驗加以總結,使之形成理性的認識。自覺的教學研究是教師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作為教師,有了教學科研的自覺性之后,還應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比如,對問題的分析研究、課題論證、課題申報、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選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提取與展示等等,都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近年來國外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所謂行動研究,即教師自身采取措施改進教學行為的行動過程,其中貫穿著自我質疑、自我解惑。行動研究不同于一般意義的教學改革實驗研究,規模比實驗研究小,它主要瞄準具體的某個教學環節、步驟、方法,通過搜集教學素材,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開展研究。教師可獨立思考,或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也可參考有關理論、模式以及與學生座談,提出設想,制定出計劃;然后在教學實踐中試驗計劃以確定其有效性。教師對這一系列研究過程、方法及有效性進行歸納總結并寫出行動研究報告。行動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經驗總結,而是與教師自身的長遠發展緊密相連的自我教學研究。

          其三、終身學習

          反思與不斷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保證,反思性教學建立在教師的職業發展能力基礎上。職業發展能力的形成,一部分來自于反思,一部分來自于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加強教育科學理論的學習是反思的必要基礎。反思性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具有反思性教學能力,形成職業發展能力,而這一能力必須也只有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來培養。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需要精選幾部重要理論著作,反復研讀。專家學者的文章、相關教學研究的期刊也能幫助教師開拓視野,接觸最新的理論觀點和思想,促進教師批判性思維習慣的形成。教師也需要結合實踐深入思考,培養問題意識,將教學現場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納入科研課題之列,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堅持自學是教師終身學習以獲得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反思性教學既是一個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又是促進自我變化的一種有效工具,它不僅會對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學習經驗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會改變教師職業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反思性教學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教師首先探討世界變化的觀點并以一種新的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新的世界,進一步探討態度信仰上的變化和新意義上的變化,然后探討自身教學行為的變化。上述變化會深刻地影響他們的職業觀點,影響其團隊觀念以及具體的教學行為。

          從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是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要滿足這一發展要求,結合教學實踐,建構一種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學模式,將教師的反思納入這一動態的模式中,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這一公式清楚地指明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和方法。而教師的反思型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杜威在1932年就提出了人格性因素在教師“反省性教學”中的作用。有的教師不能進行好的反思性教學,不是他們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而是他們自身的人格出了問題。因此,反思不是制度化的或者技術性的,也不是具體的條條框框,我們必須按照人格發展的原理和特點來進行反思型教師教育。關注教師反思性人格的發展拓展了我們的反思型教師教育途徑:反思型教師教育不單單是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視角來進行的,也主要從教師人格發展的視角來進行的。

          總之,反思性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無疑會有力地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促進教師的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饒從滿.楊秀玉,鄧濤.教師專業發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39-55.

          [3]李金巧.楊向誼主編,思考·追問·探究——培養反思型教師的探索[M].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51.

          [4]呂洪波.教師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5]易森林.教師專業發展基本途徑的探索[J].《外國中小學教育》20xx(4).

          [6]鐘秀英,周先進.教師專業發展:反思性教學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xx(11).

          [7]盧真金.反思性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J].比較教育研究.20xx(5).

          [8]楊國燕.反思性教學: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xx(4).

          [9]張貴新,饒從滿,反思型教師教育的模式述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

          [10]梁燕玲.教育反思:一種促進教師成長的科研范式[J]中國教育學刊.20xx(8).

          教育學論文 篇6

          學生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根本,理應被高度重視。然而事實上,學生走向“被發現”卻頗多周折。之前,筆者曾從“成長”到“成人”的培育視角對職教學生研究做過粗淺探討,現在,出于對該研究視域的關注,再做進一步探討。

          我們知道,在普通教育研究中,學習論、課程論、教學論可謂是三者并立,其大致意蘊是在學習者、學習內容、教授者之間形成一個三角互動的內部系統。盡管后期又有多種教育元素的納入與補充,但也多是基于上述三要素。然而,在上述三論中, “學習論”研究至今仍較為薄弱。當下學習科學、兒童科學、神經科學等的興起與繁榮,體現了我們對學生研究的重視,但至今依舊缺乏教育學本身視角的學科關照與系統培育,這一點在職業教育內部尤甚——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從外延發展朝內涵提升的轉型期,在教育內外因素兼顧之時,我們多偏重從宏觀的、外在因素論及;在教育內部因素的選擇、研究和實踐中,我們多關懷教師的教(什么樣的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關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關懷課程的設置與編排,等等。無疑,以上內容至關重要,但卻缺少了學生領域的內容,說明我們的教育還不成熟、不完善。

          如果說職業教育研究中完全沒有學生,這也有夸大之嫌。單就現有文獻進行簡單分析可見,對于職教學生的評價、(綜合)職業能力(關鍵能力)、管理、學習等方面的探討已經不斷深入。此外,從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職教理念中延伸出的對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思考與總結也具有參考意義。但是,在筆者看來,以上有關學生的研究還過于雜亂,經驗化傾向較重,得出的經驗也不具有廣泛適用性,難以推廣。

          那么,針對學生領域我們應當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首先,要做學生系統的理論研究。我們知道,對于學生的研究不可能脫離職業教育體系的心理學、課程論、技術學、市場學以及其他內容,但研究者應依據職業教育特性,建立職業教育學體系的學生系統研究。一要思考“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之核心命題;二要思考“職業教育要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生及其原因”;三要思考“如果既有篩選系統不變,目前被選拔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的學生有何特點,我們要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教育及其原因”;四要思考“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發展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學習理論及學習科學”;五要思考“如何建立以學生發展為基點的職業教育學科邏輯體系”;六要思考“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學生系統的理論建設、補充、完善,所需保障及補償機制是什么”,等等。以上擇要羅列,并未盡其善美,他們是復雜體系內的子問題,又內外關聯。

          其次,要做學生的經驗研究;趯W校層面、教師工作層面,需開展合乎問題情境的經驗研究。該研究與理論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人們面向實踐領域中的學生領域的真問題,教師、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需獨立或聯合針對實際問題展開研究,以期改進實踐、解決問題、提煉經驗。除了研究常見的學生管理問題,還需要面對“學生怎么學,如何促進學生學,學生對于學習的認知、感受”等問題;需要面對“學生對現有學習內容的感知判斷、動力及其評價”;需要面對“如何進行以學生自發的經驗學習為基礎的學習引領”;需要面對“如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參與性與實踐性”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該類研究要求在實踐情境里增強對問題的敏銳性,從“常識”中產生新意,從“平!敝幰姟盁o常”,從對問題“視而不見”到對問題“不依不饒”,最終找出解決實際問題普遍適用的辦法。

          最后,要做轉化研究。如果第一類理論研究稱之為從抽象到具體、從理念到實踐、從上至下的話,第二類研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職業教育的學生研究,離不開以上任何一種。但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與發展都亟待進行轉化研究。理論是相對抽象的、有邏輯的,實踐是具體的、有情境依附的,兩者如不進行相應的轉化,勢必將影響著其研究范圍及學術生命。如此,前者便需轉化為理論的實踐化,后者需轉化為經驗的概括化、實踐的理論化。這里需要澄清三點:轉化并不意味著理論高于實踐,不意味著實踐要屈從于理論,也不意味著只有提升才有價值。那么,依附于文本的符號化的理論探索與蘊含著行為導向的實踐邏輯就需要對話、轉化與交融,這需要人們思考:如何使學生理論研究變成實踐者頭腦、行為中的表達?是什么困難、障礙影響著雙向轉化?如何排除這些困難?對于學生的經驗研究,可不可以提煉化、概括化加以分享?理論與實踐者如何合作才可以促進學生研究品質的提升與現實問題的改進?等等。

          可見,只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探究問題的意向,思考問題的合理方法,必然對理論或者實踐的建設有所裨益。而且,學生研究的問題不只是某一群體的專利或主要功課,而是牽涉到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內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專長、工作處境生發對于具體問題的追問。結合觀察、調研與文獻,有關學生研究中幾個焦點的問題,或與上面提及的一致,或是從有關問題延伸而來的,它們一直縈繞于筆者的.腦海,期待和同人們一起探索。

          其一,職教需要選拔什么樣的人?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的招生與普通高校的招生都采取統一的高考體制。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具備了與本科高校類似的“單招”制度,但一樣備受詬病與質疑。由于受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重普輕職”的教育文化給職業教育增加了教育內部之外的社會壓力。依據經驗,學生選擇職業學校,有被動選擇之可能。那么,目前他們所學學科是否有利于發揮他們偏好學科的優勢?由于基礎教育缺乏職業教育的滲入,我們如何補充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讓學生在缺乏自我了解、職業規劃以及發展自我優勢的情況下獲取職業發展定位?職業教育體系如何增加自身吸引力,如何變被動選擇為學生的主動選擇?我們要選拔什么樣的人進入職校,如何選拔,標準是什么?如果只簡單按照目前的高考統一招生制度,按照分數從高到低依次錄取,對學校與學生進行篩選的同時分流、分等,這不科學,也不合理。

          其二,面對現有學生,我們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教育?

          職業院校的學生,雖然帶著家庭教育、基礎教育、社會教育的“塑形”,但依然擁有一定的“可塑”空間。那么,選擇合適的職業教育模式及培養方式則成了職教當前面對的首要問題。我們往往以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的“適應論”談及職業教育,但職業教育的超越性與內涵式發展仍需轉向以學生為邏輯起點的系統重構。在“生計取向”基礎上,職業教育走向學生發展與實現取向,既能激活學生發展的內部動力,明晰他們自我實現的空間與路徑,又能滿足職業教育的“職”與“教”的雙重性,在個體實現的基礎上,完成社會性價值的需求。以學生為基點的職業教育系統內部的體系建構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從點到面,從面到體,獲以系統性、理論性、邏輯性、政策性審思。

          其三,職業教育是再生產社會結構還是重塑個人命運?

          按照“知識改變命運”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相關理論,以及有關的就業研究成果,職校學生可能承擔著家庭實現社會轉型的希望。職教生正面臨著這樣一種困境,如果他們能夠獲取優勢資源與發展機遇,也許他們將有不同的人生;否則,他們或會被社會階層固化,完全依靠代際之間各種資本的“再生產”,走不出“先輩”的人生。由此,職業教育有涉階層流動,有涉社會公平,這些處于資本弱勢地位的職業院校的學生,需要更多的社會扶持與關注。除強大職業教育體系本身,積極為這些學生贏取“社會地位”與“流動空間”的機遇外,職業教育還需要面對如此的追問:職業教育體系,在其中扮演的是促進教育公平還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角色?處于社會轉型與城鎮化發展的當下,除了緩沖和篩選作用,職業教育還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樣的追問不但具有教育意義,還具有更為宏大的社會意義。

          綜上所述,有時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義不亞于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從來不缺少問題,但除了等待我們去發現,還確實需要我們凝神而思、聚力而研、群力而策、盡力而為。問題是研究的起點,也是進步的契機,所以筆者以問題探尋的形式論述了一個關乎“學生研究”的問題及其相關的系列問題群和子問題。期待那些沒有被關注的問題能夠引起注視,引起注視的可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梢哉f,誰早日細思重構該系統,誰將早日開辟一片新土。而我,等待著這方園地的勃勃生機。

          陳玉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職業教育。陳玉華具有多年職業教育科研和工作實踐經驗,曾參與教育部組織的校企合作和集團化辦學專題調研以及河南省教育廳組織的職教攻堅、全民振興工程等專題調研,主持、參與各級課題多個,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教育學論文 篇7

          關于教育學的論文:新課標下數學教育學教學策略

          摘要:近些年來,新課標教學改革工作在我國各個省市地區如火如荼的進行,小學是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時期。一直以來,數學教育都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教學課程,在新課標改革工作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和創新已經成為了相關教學人員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分析了新課標環境下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新時期提高數學教育人才培養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改革;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空間變化等一系列綜合知識的學科,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數學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結果,更要教會學生方法。因此教育人員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幫助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中所遇見的難題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小培養一種全面的數學思維。

          1小學數學教育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1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理念落后。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通常只是注重學生的成績和課堂表現,很少從本質上挖掘學生潛在的數學才能,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高校所培養的教學人才是進行小學數學教育的中堅力量,新課標小學數學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應該在高校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中體現出來,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在對數學教育學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培養的過程中,使用的教材版本比較落后,在教學理念上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并且很多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在學生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內容不夠深入,因此目前很多小學教師在教學環節中經常抓不住重點,不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心理特點。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參與度不高,課堂效率偏低。

          1.2數學教育的課程安排不夠合理。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所學習的觀點和理念與日后的教學水平存在著明顯的'關聯性?梢妼祵W教育體系的課程安排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十分必要。但是從目前高校的數學教育體系來看,其課程的安排與規劃存在著突出的課程比例失調、課時安排不足等問題。目前,高等院校針對小學數學教育所開設的課程包括數學分析、幾何解析、高等代數、普通物理、微分方程、數學模型、近世代數、高等幾何等。這些課程通常在大學的一至三年紀完成,可見數學理論課程占據了總教學時常四分之三甚至是以上的時間,在這個階段內,學生只能學習數學知識,但是并沒有真正的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也沒有學習如何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師。通常會在大四進行數學教育理論以及實習的相關課程,而教育心理學、數學思想方法等課程的開設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之內,學生對教學心理和方法的掌握知之甚少,在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會走很多彎路,降低教學效率。同時,分類過少、含糊不清的選修課程也是影響學生從教水平的主要原因。

          2提高小學數學教育人才培養效率的有效策略

          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教育人員的工作素質,實現新課標對學生數學素質培養的目標,高校在進行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想要使學生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精髓,就一定要以同樣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當注重尊重學生的心理,聽從學生的意見,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討論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堂中暢所欲言,積極的表達自身的相反,這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牢固。此外,這種平等、自由的教學氛圍與與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教育的基本教學理念相互一致,當學生邁入工作崗位,進行數學教育的過程中,他們才能以同樣的思維和方法去教育學生,尊重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化差異,從而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起一種既善于思考又能夠實際應用的數學思維與能力。其次,數學教育人才的合理培養和需要對現有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安排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革。高校數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應該適當的加入數學探究、數學文化、數學史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能充分明確數學教育的發展脈絡,使其真正了解數學知識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人員所應該承受的責任。此外,為了提高學生進行教學工作的能力與水平,高校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體系中應該適當的增加數學教育心理等課程的比重,幫助學生提高在進行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對一些突發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育工作人員。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內容無論多么豐富完善,如果沒有實踐行動的檢驗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高校應該爭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實踐的課程中,歸納并總結當代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梳理當前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找到新課標教學體系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3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教學理念與應試教育下的數學教學理念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完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高校在進行數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數學教育人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世虎,曹春艷,葉蓓蓓.數學教育學學科建設三十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xx,17(05):55-59.

          [2]李興東,張睿.關于數學教育學核心概念的認識與思考[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xx,12(02):118-122.

          [3]蔣桂銀.對小學數學教育學課程構建的建議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xx,22(12):33.

          [4]劉小輝.實踐—意義取向的數學教育學改革探討[J].實驗室科學,20xx,26(06):209-212.

          [5]朱華偉,徐章韜.教育數學:緣起、旨趣、現狀和意蘊[J].數學教育學報,20xx,13(04):30-32.

          教育學論文 篇8

          高校舞蹈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

         。壅萑缃駠H關系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而人才競爭就成為了最主要的競爭。素質教育決定著人才的發展,那么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舞蹈藝術修養是舞蹈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舞蹈教育接受者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會受到舞蹈藝術修養的影響。我將對舞蹈教育對高校素質教育的作用進行分析,并對高校大學生舞蹈教育事業的未來提出了策略和建議,以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

         。坳P鍵詞]高校舞蹈教育;素質教育;作用

          培養多元化高素質的人才是高等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模式,完整的教育離不開素質教育。舞蹈在藝術教育中又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就包括舞蹈,人們的內心情感可以通過肢體動作得以表達、升華,它使人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因此,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能使學生學到優美的舞蹈動作,還可以讓學生的肌肉線條變美,使得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愛,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

          一、舞蹈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舞蹈教育對大學生“內外兼修”方面的作用

          “內外兼修”就是培養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生活中的美是片段的,不完整的,不連貫的,只有通過藝術的渲染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完美,和諧統一。舞蹈教育就是來培養大學生的這種美的,通過這種美來提高素質修養。大學生通過舞蹈教育,使其氣質、情感、形貌、言談舉止等方面都更加高雅,內心真實的情感也可以在舞蹈中得到充分發揮,這才是舞蹈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二)舞蹈教育在人格魅力中的作用

          在大學的舞蹈課堂里,教師用特有的教學方式講解著舞蹈基礎知識,以及優美的舞蹈動作,完整的舞劇排練,能使學生們有著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而且在排練團體舞蹈的時候,還可以培養出學生們的團體協作和集體榮譽精神。同時也可以通過舞蹈肢體語言來宣傳懲惡揚善的思想,使其心胸變得豁達開朗,心地善良?梢哉f高校開展舞蹈教學是想讓大學生達到自己親自參加、親自體驗、親自感受的教育意義,它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舞蹈教育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更應該注重的是全面發展自身的潛能,很多人認為舞蹈教育只是簡單的肢體運動,而不需要掌握知識,不需要腦力思考,其實并不然。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表情以及音樂來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但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大腦的思考、想象,才能完成特定的肢體動作,進而來表達情感。所以舞蹈本身就是在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下而產生的。在長期的舞蹈熏陶下,發散性思維得到了好的發展,從而使大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且對學生實行的教育方針是因材施教,發掘學生的潛能,保證學生可以進行自我個性發展。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學生的基本素質提高,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注重發掘學生潛在的智慧。

          (四)舞蹈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是通過舞蹈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釋放,從而達到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通常音樂伴隨著舞蹈動作,不同風格的音樂,產生著不同的肢體動作,從而抒發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情感,來消除因生活、學習帶來的壓力。二是舞蹈可以幫助學生表達自我情感。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有它的特定心理活動,開心了就活蹦亂跳;痛苦了就垂頭喪氣;感情激動就用跳躍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當遇到不開心、不高興的事情時還可以通過愉悅歡快的動作來調節自己的內心,從而趕走那些壞的情緒。三是舞蹈可以建立自信心,因為學習舞蹈變美,使自身的自信心變強,從而消除在大庭廣眾之下的自卑感。

          二、當下高校舞蹈教育的狀況分析

          素質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起來,而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進入大學課堂,這讓許多熱愛舞蹈的人們感到振奮。同時,怎樣上好高校舞蹈課程,怎樣發揮好舞蹈教育的素質教育,也是我們大學舞蹈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舞蹈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不單純的是為了培養舞蹈演員,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出優秀的多元化人才。由此,高校舞蹈教育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舞蹈教育普及面不大,多以實踐為主

          長期以來,國內教育受封建社會“八股取士”的影響,進入大學就應該坐定讀書,與教室和圖書館打交道,廣大的非舞蹈專業的大學生基本與舞蹈絕緣,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藝術教育的一種缺陷。從目前來看,大多數的舞蹈教育教學內容是以學習成品的舞蹈為主,學生的接觸面窄,沒有創新能力。所以在學校里相比較其他的學科而不受重視。它也不是一個普遍的學科,更有很多的高校沒有舞蹈這門課程,只是為了參加活動而編排舞蹈,或者只是學生們自發成立的舞蹈團,進行練習。

          教育學論文 篇9

          摘要:文章認為學業規劃預警方案是完善成人學分制學業規劃的重要環節。從成人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結合學分制下學業規劃的理論,探討成人學分制學業規劃預警方案的建立構想,以提升成人學生學業規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 學分制 學業規劃 預警方案 預警系統

          高等教育提倡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其基本目標,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管理模式同樣應構建出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相匹配的管理體系。學業規劃對于幫助成人學生在學分制管理模式下實現自我管理、發揮個性、促進自我發展具有戰略性的作用。根據學分制管理的特點,筆者將成人學生的在校學業生涯分為三個階段即:學業規劃預備階段、學業規劃實施階段、學業規劃預警階段,并對學業規劃預警階段展開探討。

          一、成人教育的學業規劃及其預警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1.學業規劃的意義及實施

          學業規劃應該是由作為個體的成人學生與作為組織的辦學機構相結合,在對學生學業階段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并結合個人工作、生活特點及其職業傾向,確定學生最佳的學習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成人學生剛剛入學的第一個學期,由于大多數學生對學分制管理制度感到陌生,對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還不知所措。如果馬上就讓學生自由選課學習,必定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這個階段主要由學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安排,如安排公共基礎課程,讓學生能夠有一個適應過程。并且在這個階段學校需要通過各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學分制管理制度的教育,逐步地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本專業的教學計劃及專業學習方向,為學生今后進行合理的學業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入學第二個學期到標準學習年限的這段時間是學生學業規劃的重要實施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可以自由選課,可以根據本專業的教學計劃、學習方向、本人的工作特點及能力要求、個人的興趣愛好來安排學習進度。簡單的學業規劃就是完全按照本專業的教學計劃進度來進行選課學習,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簡單,不需要花時間進行學業規劃;但是這種方法有個缺點,就是體現不出學分制管理的優越性,難以發揮自主選課的優勢。所以教學計劃的進程安排只是一個參考,學生需要根據教學計劃以及個人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自己的修讀計劃,以達到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順利完成學業的目的。

          2.學業規劃預警機制為結合成人學生的學習特點而設計

          在實踐中,一旦學生對學習的自我安排失當,很容易會對其學業產生負面的消極影響甚至危及學業進度,導致最終難以完成學業,所以學業規劃預警機制應結合成人學生的學習特點而設計。

          首先,成人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強,且目標較為具體和明確。成人學生學習動力不單為了學歷,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對知識的渴求。我們對廣東工業大學的在校成人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來自基層的員工占70.54%,還有屬“其他”的占11.5%;對于學習的目的,單純為文憑的占24.34%,為了拓展社交的占1.58%,“其他”占4.9%,為了拓寬知識面,深造專業方面的占69.18%。從以上的調查分析,不難看出成人學生參加學習的目的是多樣化的,他們需要的是文憑與知識并重。

          第二,成人學生工學矛盾突出。成人學生大多數是在職人員,工作、學習、家庭生活之間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學習時間得不到充分保障,負擔比較重,學分制自主選課與彈性學制則為學生創造了便利條件,對因工作不能按時到課的學生,可以通過選課、選時間來安排自己的學習,有效地緩解這一矛盾。但當某些學生延誤了某些課程的學習時,就需要啟動預警系統保證后續課程的學習。

          第三,成人學生年齡、基礎差異大。成人學生生源分化較大,有工作經驗豐富的在職人員,他們社會閱歷比較豐富,年紀也普遍偏大,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比較強,學習專業課程理解比較快,但一些記憶性的基礎課程學習起來比較吃力。也有不少來自大專、中專、職中或技校的應屆或往屆畢業生,參加工作時間較短,社會閱歷淺,年齡普遍較小,比較容易接受新知識。雖然采取學分制教學管理,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知識基礎、課程難易的差別,安排課程的修讀,但還是有學生因基礎薄弱導致課程通過率低,喪失了信心,導致最終難以完成學業。

          3.預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學分制學業規劃的重要環節

          學分制管理一個最突出的優點在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情況合理安排時間選課修讀學分,只要在要求的年限內修滿學分就可以申請畢業,這無疑是靈活、自由、具有人性化的教學制度。但是在學分制教學管理過程中,這種靈活的優點也存在著缺陷。由于選課自由度高,有的時候會令到有部分學生不知所措。在學生學業規劃的第二個實施階段,往往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夠順利修完學業,而那些沒有很好正確規劃自己學習時間的學生,由于沒有修完學業,無論是在學習上和心理上都承受著比第一個階段更多的壓力,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學生學習沒有方向,缺乏自信。隨著修讀學業時間的延長,往往會出現到了畢業最高年限還不能修滿學分順利畢業的情況。因此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以恰當的指引,將能幫助學生在選修學分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對學生在心理上給予幫助,增強學生修完學業的信心。所以預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學分制學業規劃的重要環節。

          二、學業規劃預警對象的確定

          建立學業規劃預警機制之前,首先要先確定預警對象,針對不同的預警對象實施不同的預警措施。通常把預警對象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校方課程的因素導致出現選不上課的學生。實施學分制,如專業停招或選課人數達不到開班要求而導致課程停開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學校教學資源緊張而無法保證必修課程每學期全部開出的現象也會存在。涉及到以上課程因素的學生,校方應及時將其納入預警對象,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補救措施,以免學生因課程原因延誤畢業。

          另一類是由于個人的因素導致臨近畢業年限還無法完成學業的學生。表現為:第一,由于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生缺乏自律精神,無法激起強烈的求知欲,缺少恒定的學習動力。此類學生通常表現為上課缺勤率高,上課不認真,考試心存僥幸心理,課程通過率低;第二,縱使學生學習動機明確,但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導致課程通過率低,喪失了繼續完成學業的信心。例如一些來自基層的成人學生,雖有長期的專業實踐經驗,但由于年齡偏大,對一些需要強記性的科目,如英語、數學等公共基礎感到吃力,公共課通過率不高;第三,學生中斷學業時間過長,通常有兩個學期以上沒有選課記錄。中斷學業的原因通常以下有幾方面:一是學生身體狀況不適于上學,

          例如懷孕、傷病等原因。二是由于參軍服役無法繼續完成學業。三是由于工學矛盾導致的經濟以及學習時間保障方面的困難,如工作地點改變,失業等。

          三、學業規劃預警方案的建立構想

          根據預警對象的性質,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學業規劃應采取如下預警措施:

          1.要教育成人學生形成學業規劃的思想與理念

          傳統上一般成人學生一進校門,一切皆由校方安排。但是,我校實施的是完全學分制的管理模式,其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應具有能夠自主安排自己在校學習進程的能力。如果一個懂得進行學業規劃的學生能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使自己能接受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就體現出學分制的特點。為此,我校通過開設《學分制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程,向學生傳達學分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學分制實施賦予的權利,并教會學生作好學業規劃的方法。

          2.從規章制度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預警機制

          在課程建設方面,招生專業的延續性是學分制課程資源穩定的前提保障。成人高等教育實施學分制,首先要求各專業的必修課程要盡可能保持穩定,處理好課程建設的周期性變化和保持課程穩定之間的矛盾,對斷開的必修課程要及時公布處理意見,如用某些相近的課程進行替換;其次,對于課程名稱相似的課程,如果課程內容相似的,應統一課程名稱與學分;如果課程內容不同,則名稱一定要有明顯區別。這樣的課程整合非常關鍵,可避免學生在選課時產生歧義。在學籍與教學管理規定方面,應對身體狀況不適于上學的學生采取緩考或停學等處理辦法;對參軍服役者應予以延長相應學習年限,要制定有關緩交學費的規定以幫助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

          3.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學生學業規劃指導隊伍

          學校應當成立學業規劃的機構,工作內容不僅僅包括原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起學業規劃的管理和指導工作。尤其對于那些缺乏自律性以及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關注,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助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如下途徑來完成:一是整合學,F有教育資源,以原有的班主任作為基礎,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門培訓或進修的方式,培養專業學業指導隊伍;二是通過兼職、聘請等多種形式吸引校內外的學業規劃專家、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員,不定期地開展活動,給學生提供咨詢和輔導。這樣,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專業導師為骨干力量,專兼結合、素質較高,且相對穩定的學生學業規劃指導隊伍。

          4.建立學生學業預警系統需采用信息化手段

          標準學習年限和各專業的最低畢業學分是設定預警線的依據。例如:廣東工業大學專科起點本科學生的學習年限為2-5年,標準學習年限為3年,最低畢業學分為85學分,如果學生在標準學習年限3年內尚未獲得最低畢業學分為85學分的50%以上,系統就要自動將該生歸入學業預警階段,然后以網站信息發布、短信、電話通知等方式提醒。這個階段是教學管理工作者幫助和引導學生重新規劃學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需要通過先進的現代化計算機技術,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統計,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學業完成情況給予分析,匯總出該成人學生在學業規劃預警階段若干份可行性修讀計劃,并在之后每個學期由專業導師進行追蹤了解,遇到沒有按照原定的學習進度進行的情況,則還需要繼續針對該生最新的學業完成情況監督其實施或重新規劃。學業規劃的預警階段,需要辦學機構主動地查找出沒有在標準學習年限內完成學業的學生,了解他們沒有按時完成學業的原因,幫助這些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業規劃不足之處,幫助他們重新制訂切實可行的學業規劃方案。

          總而言之,成人學分制學業規劃預警方案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它涉及理念設計層面和操作規程層面的諸多因素,辦學主體應把此項工作作為學校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以提升成人學生學業規劃和學業預警系統方面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它的意義不僅能使成人學生學習規劃,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種規劃的理念,運用于工作與生活中,受益無窮。

          教育學論文 篇10

          摘要:電大開放教育學員學習倦怠現象十分嚴重,緩解學員的學習倦怠已是當務之急。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積極的體驗”、“積極的社會環境”、“積極的個人特質”三大內容以及所提倡的積極、樂觀、自信等觀念與緩解電大開放教育學員的學習倦怠不謀而合。運用積極心理學心理學預防和干預電大開放教育學員的學習倦怠,旨在切實有效地緩解學員的學習倦怠情況。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學習倦怠;預防與干預

          一、問題的提出

          電大開放教育普遍認為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行網絡辦學,并輔以一定課時的面授課,師生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大多數處于相互分離的教育模式。與全日制大學生相比,開放教育學生由于大多數是在職,工作壓力大、師生分離、家庭需要照顧、學員復雜化等原因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倦怠。而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培養積極的心態、發掘人類的最大潛能和活力、發揮最大的正向能量,使人們堅定信念、樹立自信心、提升幸福感。積極心理學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倦怠,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二、原因的分析

          本人采取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對二者的分析,概括出以下幾點原因:①社會大環境因素。在商品經濟時代,功利主義價值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學生,造成不少學員的學習的動機不純、急功近利、浮躁的不良的學氣。據調查79%學生就讀電大是為了拿文憑,并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此外,成人教育市場亂象,不良的競爭也加劇了學習倦怠。②學校的多種因素。在調查問卷中發現學生的倦怠學習和學校因素息息相關。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等等是否符合電大開放教育學生的需求,教師自身的職業倦怠也深深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倦怠,等等。③工作壓力和家庭因素。據調查95%的電大學員都是在職,也就是說都有工作。有的工作甚至在晚間,比如護理專業,所以問卷統計中顯示護理專業的學員學習倦怠最為嚴重。而且問卷顯示電大開放教育的學員的工作壓力偏大,感到身心疲憊不愿再去學習。據調查72%的電大學員都是已婚,也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家庭照顧,白天除了工作,晚上要照顧家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學校學習。④專業承諾。專業承諾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喜歡、認同并且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倦怠和專業承諾是緊緊相連的。所報的專業并不是自己的興趣,也就造成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不足。⑤自身因素。a.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方法。調查顯示:很多學員工作時間較長,脫離學校的學習生活時間已久,由于工作壓力和家庭需要照顧等原因,僅有的業余時間更愿意花在電腦游戲、電視劇上,而不是學習上,使得自主學習習慣未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缺乏。即使有些學員有學習的愿望,但由于沒有接受系統有效的培訓,缺乏自主學習的方法。b.個人特質。研究顯示,電大學員的學習倦怠與個體的自身的人格特質有關。c.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有積極和消極之分,這里主要指當前消極的學習從眾心理。所謂消極的學習從眾心理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同伴之間的消極行為(如不上課、考試作弊等)的影響,進而效仿、遵從。正是這種不良的消極學風不斷地蔓延開來、惡性循環不斷加劇學習倦怠的現象。

          三、緩解的策略———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預防及干預

         。ㄒ唬┓e極預防

          積極心理學提出積極預防的理念,認為有效的預防來自于個體內部的各項塑造能力,而不是當產生了問題的時候依靠外在的力量進行修補。同樣對于學習倦怠的現象我們也是可以預防的。學習倦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往往把關注點放在結果的應對的策略上,而忽視了對它的預防。Cedoline認為學習倦怠的形成是一個連續漸進的過程,加上例如個性、學業成績、社會支持等對學習倦怠有預測作用的因素,就可以在學習倦怠出現以前根據這些預測性因素來判斷哪些學生有可能出現學習倦怠,并作出相應積極的準備和預防。由此可見建立一個由預防到干預的完整過程是非常重要的。①根據新生的入學測試成績以及開學初之際展開《開放教育學員學習倦怠的問卷》調查建立學生檔案資料,將學生劃分為輕度學習倦怠、中度學習倦怠和重度學習倦怠三種不同類型,對于后兩種類型的學員教師和輔導員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并給予動態的實時追蹤觀察,不斷反饋。②新生入學典禮上學校給予積極地宣傳與引導,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樹立良好學風。輔導員班會上也要積極地倡導學員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到電大的學習中去,做好導學和促學的工作。

         。ǘ┓e極干預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大領域:“積極的體驗”、“積極的社會環境”、“積極的個人特質”。筆者認為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展開對開放教育學員的學習倦怠的干預。1.構建“積極的體驗”。構建積極的學習體驗,讓學員體驗學習的快樂。據調查,電大學員只有2%在業余時間有閱讀書籍的習慣,除了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還有就是如今人們已經將閱讀的對象從書本轉到手機,由此筆者認為可以建立微信群,打造微信資源,引導學員“夜讀”、“悅讀”,讓學員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構建積極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也能讓學員在學習中體會樂趣,無論是現在的電大還是將來的國家開放大學的教學、教務、考核、學籍管理、考試形式等等都應該將“方便學生”、“服務學生”放在首位,讓學員們在方便易行的操作中順利畢業,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電大學習的樂趣,切實提高了學習的興趣。2.構建“積極的環境”。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這就要求整個社會必須營造積極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主要包括父母、親友、學校老師、同事、社會團體等等給予的物質和情感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頓成人教育市場,提高成人教育質量,使開放教育學員提升自我價值。其次,學校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文化氛圍,輔導員要做好教學和促學工作,教師還要以身作則消除自身的職業倦怠,提升激情感染學員,構建積極的師生關系。必要的話學校應出臺相應的文件來抑制學習倦怠。最后,家庭也應給予物質支持與精神鼓勵,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可以更有效的緩解學習倦怠。3.構建“積極的個人特質”。①讓學員掌握積極的歸因方式。歸因方式是個體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事情獲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心理學家阿伯拉姆森提出了抑郁型和樂觀型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而樂觀型風格的人則把積極的事件歸于內部、穩定、整體的因素,而把消極的事件歸因于外部的、不穩定和局部的因素之上去。作為開放教育學員,應該正確看待和理解自己學習倦怠的原因,將學習倦怠歸因于自己的不努力的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的能力不夠從而增強自己學習的動力。②讓學員提高自我效能感。學校多開展一些活動讓學員參與,對于積極參與的學員還要給予獎勵這個正向強化,激勵更多的學員成為活動的“主角”和參與者。此外,構建和諧校園,構建積極的師生關系,增強學員之間以及與學校的交流與聯系,讓學員在學校、在班集體中有歸屬感和成就感。③讓學員學會積極的應對方式。應對方式是個體在處理應激事件時候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個性特征。應對方式有積極主動和消極回避兩種不同的方式。面對消極應對的學員應給予多鼓勵,幫助解決問題,減輕壓力源,逐漸學會積極的應對方式。學員掌握積極的應對方式,在面對學習的困難時,就會積極采取行動解決學習的問題,學習的倦怠情況也會隨之得到緩解。

          四、結語

          運用積極心理學建立一個由預防到干預的完整過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形成“合力”,相信開放教育學生學習倦怠一定會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謝利蘋.《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緩解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xx.

          教育學論文 篇11

          【論文摘要】: 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身體語言藝術,是隨著先民的儀式活動而產生的,我們可以說儀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屬性,舞蹈的儀式大體上可分為巫術儀式、占卜儀式、祭祀儀式、儺儀式、人生儀式

          【論文關鍵詞】: 中國早期;儀式生活;舞蹈藝術

          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身體語言藝術,具有悠久的傳統。從其產生看,其產生在尚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是伴隨先民圖騰崇拜和祭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場合表演,成為先民祭告神靈、傳達神意、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F存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許多舞蹈就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極強的儀式性特點,這是各民族早期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遺存。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舞蹈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性質也不斷地發生變化,成為一種具有極強審美價值的欣賞性藝術,具有娛樂、表演、抒情等多種藝術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都是從舞蹈最早存在的儀式性中漸漸衍生出來的。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舞蹈的根本屬性是儀式性。

          一、先秦儀式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

          中國上古時期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以禮俗儀式為核心展開的!岸Y”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后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彼^“豊”,《說文》曰:“行禮之器,從豆,象形!笨梢姡Y是淵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動的?鬃釉唬骸岸Y,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引)可見,禮俗儀式在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歷代王朝建國之初最重大的文化舉措莫過于制禮作樂,也說明禮樂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從本質上說,禮是為了從自我約束的層面讓人們去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從制度的層面來維護社會等級。而禮的外在形式則是儀式,即通過各種儀式行為和過程規范社會的各種秩序,再現禮的精神內核。祭天祭祖、歲時祭典和其他政治儀式決定著國家的政治秩序;禮儀中的等級規則決定了集體內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儀式及其他各種人生禮儀和節日慶典儀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秩序;春祈秋報及其相關節候性祭典與各類生產儀式,構成了農業社會中的經濟秩序。由此可見,儀式是上古時期生產生活各領域的中介環節,也是社會秩序的表征性符號和文化事項的聯結點。它表征著上古時期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節奏。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體現為儀式使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開展;另一方面,儀式還承載著集體意識如生命觀、死亡觀、倫理觀、禁忌觀等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內涵。

          二、中國早期的儀式及其類型

          意大利學者維柯《新科學》認為每個民族的誕生和發展中大致經歷了互為銜接的三個時代,即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4]我國早期先民的認知觀念和儀式活動也可從維柯所分的這三個時代進行分析。

          所謂神的時代即人類的史前社會。從現存文獻記載和考古學成果證明,中國早期的儀式活動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已經有鬼魂崇拜觀念和與此相關的喪葬巫術儀式,新石器的仰韶時代已經有社祭的考古遺存,龍山時代已經有祭祖的考古遺存。[5]夏朝之前的顓頊、堯、舜、禹等方國時期,從大量而成套的.祭祀儀器的出土可見,此期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祭祀禮儀。這些禮儀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的支配下進行的。早期先民對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或以臣服與膜拜的方式進行祭祀,或借助某種神力進行干預、制服以達到目的,于是產生了巫術思維和巫術儀式。

          所謂英雄時代即夏商時期。這時候的祭祀儀式是圍繞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進行的。夏禹治理水患當為中華民族英雄崇拜觀念最早的表現。他死后被奉為社神,人們制禮作樂歌頌其功德,《大夏》樂舞就是為祭祀夏禹而作的。當然,大禹還具有祖靈的性質。商代祖先崇拜觀念占據主導,現存甲骨卜辭中有相當數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記錄!抖Y記·表記》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還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樣,不是后來抽象意義上的帝,而與“祖”的意義是相同的。《大濩》樂舞就是表彰商湯滅夏之功的祭祀儀式樂舞。

          所謂人的時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離和以德配天的祭祀儀式。西周重人事而輕神事。其宗族崇拜觀念強調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傾向于人事和倫理的經營。其祭祀儀式無論祭祖還是祭天,都有意識突出禮儀制度的性質,其《大武》、《大象》樂舞,是這種觀念在意識音樂中的體現。

          以上勾勒了中國古代早期儀式發展的基本面貌和特點。下文對中國早期的儀式類型作簡要勾勒。

          1、巫術儀式

          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對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狀態時對神秘的異己力量有所感受和體驗的時候,自然產生的言辭和行為,并使其固定化的結果。原始時代的人們相信人與自然存在著的某些神秘聯系的觀念,幻想人可以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影響自然和他人,于是產生了巫術。巫術儀式一般包括巫術行為和與此相關的一整套巫術觀念。通常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宗教信仰對象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滿足一定的目的。巫術的儀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種據認為賦有巫術魔力的實物和咒語。中國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社會圖騰崇拜的出現,也出現了相關的神話和巫術。中國早期巫術涉及古人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除個體巫術外,還有公共巫術,如禳災巫術有《山海經》中的驅旱魃巫術,《呂氏春秋》中的湯禱桑林的止旱求雨巫術;順祝巫術有《呂氏春秋》祈求農業豐收的“葛天氏之樂”;詛咒巫術有《尚書·牧誓》中的克敵巫術等。

          2、占卜儀式

          占卜儀式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疇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們相信事物發展的趨勢與一些特定的事象諸如氣候、天象、夢境、卜兆等出現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這樣便產生了根據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結果的占卜儀式。主要有龜卜、筮占、謠占、夢占等儀式!妒酚洝敳吡袀鳌吩唬骸奥劰盼宓廴,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匀d,各據禎祥:涂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薄抖Y記·表記》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數民族現在還保留著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儀式。如西藏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貴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種占卜儀式。

          3、祭祀儀式

          史前社會的祭祀儀式種類繁多,說明祭祀儀式在中國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儀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儀式當屬蠟祭、社祭與祖祭。張光直先生認為:“仰韶時期農村里最要緊的儀式是祈豐收,拜土地;在他們儀式用的器皿上畫幾個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紋樣,正說明我們祖先祭祀時的虔誠,并吐露作為這片誠心之原動力的耕作生活之艱苦。[6]這就是后來的蠟祭。所祭之神有八種,又稱八蠟,是在十二月時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農業豐收。社祭是對社神的崇拜儀式,源于史前時期對土地的崇拜,后來演變為人格化的土地神靈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農業神與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儀式最早可能在龍山期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在仰韶村(龍山時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據張光直先生推斷,這是中國史上拜“祖”的最早實證。他認為:“中國古代的‘祖’字,本來是個性器的圖畫,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7]

          4、儺儀式

          “儺”據說產生于黃帝時, 儺祭開始時只限于宮廷,謂“大儺”、“國儺”。逐漸遍及于鄉村,謂“鄉人儺”。殷商時起就可見此宗教儀式,周代舉行最為盛大。傳說方相氏可以驅鬼逐疫,最遲在漢代,驅儺已與蠟祭發生聯系,在蠟祭前一日,宮廷中要舉行大儺!逗鬂h書·禮儀志》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舉行儺祭時,巫師就要裝扮成方相氏,身上穿著熊皮,頭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邊開路,一邊喊:“儺!”率領十二個戴著面具、裝扮成各種野獸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戲劇性已為人們所公認,后跟一百多個扎紅頭巾、穿黑衣服、手執撥浪鼓的少年兒童,到宮室、房舍、各處跳躍、呼喊,并合唱祭歌《趕鬼歌》以驅逐“疫鬼”,最后,把鬼趕到河里,把火炬丟進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們歌唱、舞蹈、打斗,場面甚為壯觀,也極其富于戲劇性。據《論語·鄉黨》記載,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舉行儺祭儀式時,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階,觀鄉人儺”。

          5、人生儀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從一個階段過度到另一階段的重要標志,通過儀式強化人生轉折時期的標志,表明先民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愛。有誕生儀式、冠禮、葬禮等。其中,冠禮最重要。冠禮源于氏族社會的“成丁禮”或“入社式”。

          以上僅簡要羅列了中國早期社會儀式生活的發展演進和最為重要的幾類儀式生活。

          可見,上述儀式內容已經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了先民的生活內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維觀念,而這些儀式大多數都要借助樂舞的形式進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舞蹈藝術是伴隨著早期先民的各種儀式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其直接目的是為先民的儀式活動服務的,也是整套儀式活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張本楠先生所說:“原始宗教儀式的進行過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創作和表演過程,原始宗教儀式的發展歷史就是原始舞蹈的發展歷史。無妨說,原始舞蹈就是宗教儀式。”[8]

          教育學論文 篇12

          1、 城區學生與農村學生的對比研究

          2、 傳統教師評價的負面影響

          3、 傳統作文教學的誤區研究

          4 、詞匯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 大學生選擇教育類專業的心理相關研究

          6 、大眾媒體對小學生的影響分析

          7、 當代兒童對兒童文學的期待與要求

          8、 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與管理研究

          9、 東西方教育模式與人才培養研究

          10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研究

          11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2 、兒童課外文學閱讀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13、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義

          14 、改革開放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方法的多元現象研究

          15 、改進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16 、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17、 關于文學欣賞的研究

          18、 合格教師基本標準的探究

          19 、緩解教師心理問題的措施、途徑的研究

          20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

          21、 家庭對于小學生的才藝與興趣活動的支出調查研究

          22 、家庭環境對學生個性養成與心理成熟的影響

          23 、家庭教育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

          24、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問題的研究

          25 、教師的.教學能力研究

          26 、教師的科研能力研究

          27 、教師的素質研究

          28 、教師的學歷水平研究

          29 、教師發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30、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因探究

          31、 教師發展對教學質量提升的相關研究

          32、 教師發展對于提升教師職業素養的相關研究

          33 教師發展對于學校課程改革的促進研究

          34、 教師發展過程中可用資源的梳理與歸納研究

          35、 教師發展進程中內在障礙的分析與對策研究

          36 教師發展進程中外在困難的分析與對策研究

          37 、教師發展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作用

          38 教師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關系研究

          39、 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關系研究

          40、教師發展在專業化進程中的價值探索

          教育學論文 篇13

          摘要:技工教育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帶給學生管理工作的負面影響是較大的。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學生要真正做到由愛出發,教育為先,疏導為法。管理學生要抱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

          關鍵詞:技工學校 羅森塔爾效應 學生管理

          目前,如何提高管理效益和質量是技工學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賦予了技工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特點、新內容。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學生要抱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要想辦法,找路子。我從事職業教育已有幾個年頭了,感受頗多,現在就我的兩點管理經驗和大家分享。

          1 要把日常學習的教育理論運用到學生管理中

          有一次我成功地將羅森塔爾效應運用于學生管理之中。那是去年,剛接手這個班就聽說有一個女學生讓原來的班主任很頭疼。于是從一開始我就很關注這個學生。這個女生衛生習慣很不好,東西亂放連其他同學的床下也塞滿,臟衣服亂放,最后連她自己都不知道東西放到別人那。軍訓時她的被子整理的很好,軍訓結束后就變得不成形。還有很多同學和我反應她經常罵人,致使很多同學討厭她。我也曾經多次找她談話,結果呢效果還不是很大。我感覺這個學生很是難管,時常想怎么辦呢?后來想給她換個同桌試試。開學一月后正準備換位,很多同學都不想和她同位。我認真思考了一番,找到班級辦事、性格都很好的一個同學讓她帶帶劉某某,她開始也是一千個不愿意。我告訴這個同學:“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你剛來這個班兩個周,和很多人不是很熟,和劉某某相除的時間也很少,你只是聽別的同學說她不好,也許你倆正好投緣,你們兩個人交往的卻很好。你可以對劉某某說你對她的第一印象很好,這樣再去和她交往效果肯定就會很好,你可以試一下。你說她好,她就真的會朝你認為好的樣子發展,人都是希望別人說她好的!本瓦@樣和這個學生講了一下羅森塔爾效應的大概意思。這個學生最后也是接受了我的說服。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劉某某說臟話的口頭禪次數減少了,也不再出現不服從管理的情況。雖然說還是有一些小問題但與她剛入班時相比還是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對她的印象也漸漸好了,現在都已經有同學向我反應她的進步。

          管理學生要抱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要想辦法,找路子。把日常學習的教育理論運用到學生管理中。管理學生實質就是要把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等等理順、理平、理公,通過她理和互理達到自理。

          2 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還要注意時機和技巧

          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注意時機和技巧,還要注意火候,不能說的太多,說多了學生反感,起不到好效果。例如周一開班會時我發現我班走讀生邢雅姍一直在皺著眉頭,一臉焦急的樣子。經過咨詢原來是這位同學胃不舒服,希望班會課趕快結束早點回家。但是我要講的事情對她很重要,就不得不讓她堅持一會。她難為情地答應了。班會課終于結束了,她和我班的其他走讀生都急不可待地收拾東西,一邊收拾一邊說“老師你送我們先走吧,系部統一走還要等15分鐘!蔽铱戳丝葱涎艎櫟臉幼,說“可以,我先回辦公室開張假條,學生會急著要。”可等我正在往樓下走時發現她們已經往清泉門口走了,我就朝著窗口大聲喊她們,她們停下一會還繼續走,好像還和門衛在吵吵,我就趕緊往下跑。到廣場就聽見邢雅姍在和門衛吵吵,我班另外幾個走讀生把邢雅姍扯回來。我也沖過去把邢雅姍等一行走讀生都拽回來。邢雅姍一邊往回走一邊還在吆喝,“他憑什么一上來就沖我來!朝我嚷什么!”邢雅姍當時的.做法令我很惱火,說實話當時很想訓罵她一頓,但一想她現在是頭腦發熱,就是我罵她一頓她也不會覺得自己是錯的。于是我把邢雅姍叫到沒人的地方,只有我們兩個。我說“胃好點沒有,消消火吧,別上火了小心你的胃!毙涎艎櫳晕⑵届o了點,“胃是一陣一陣地疼”我沒有直接說吵架的事,先問她“我剛才在樓上扯破嗓子地喊你們,你們怎么不停下,還往前走啊?””她一臉無辜地說“我們看見有些學生就這么走了就想試試”“結果沒成功,還被人家訓斥了是吧,今天出去的學生是饒幸,以后還能每次都會這么幸運嗎?”她還在據理力爭地說道“那他干嘛只朝著我嚷?”“你是不是有錯在先?按照校規校紀沒有老師送你能出去嗎?”她有點慚愧了說道,“不能!蔽伊ⅠR抓住機會接著說“你現在的狀況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在找別人說你的滋味。你希望別人寬容你的錯誤,你為什么不能諒解別人的過失呢,你不寬容別人,別人對你的態度怎么能好了呢。再說了本來就是你有錯在先!彼诤俸俚厣敌Γ医又脽岽蜩F“這么大年紀了,心里就一點沒數嗎?”她情緒穩定下來了,也能明顯地感覺到她的悔意,于是我就見好就收,讓她和其他走讀生一塊等著系部集體走。

          經過第二天的跟蹤檢查發現,她和門衛沒有再發生口角,一切順利進行著。

          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注意時機和技巧。應該點到為止,留出一定空間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同時在平日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中,要教會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如何化干戈為玉帛。告訴學生在沖突面前后退一部不是懦弱而是大氣。

          學生管理工作看似難,其實只要管理者有耐心、善溝通,學生管理工作就會有很大起色?傊,技工學校的學生管理要體現以人為本,采取柔性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高智能、高技能的人才。

          教育學論文 篇14

          通過近些年來的發展,很多高校開設了舞蹈課程,但是局限性卻很大。目前來看由于每個高校的舞蹈課程和學生基礎不同,所以沒有統一的完善的標準教材和目標,舞蹈教師只能自己制訂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這就使得各校在教學進度、內容和深度等方面不統一,同時也影響了教學效果。且課程內容較為單一,局限在民族舞蹈。而造成這一現象最直接的原因除了軟硬件條件達不到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沒有明確的地位。

          (三)舞蹈教育與其他社會學科教育相脫節

          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要比單純地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技能更加的重要,即舞蹈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出舞蹈家,更重要的是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比如文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建筑學的結合。

          三、展望高校舞蹈教育的未來

          要改變教學理念,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沒有開設舞蹈課程,對舞蹈教育不夠重視,對于這種情況,應該讓教育工作者轉變思想,充分意識到舞蹈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舞蹈對高校大學生的藝術修養的提高,對高校學生的身心,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舞蹈課堂的內容上應當有所改變,完善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一是要提高舞蹈專業知識的學習,二是對舞蹈教師進行多樣化的培訓,例如:心理學、建筑學、美學等。所以高校教師應該提高自己,努力鉆研,將舞蹈課程更加系統,更加完善化。同時根據不同身體條件和學習能力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比如舞蹈課程可分為實踐型課程和理論型課程。舞蹈實踐課程多以成品的舞蹈為主,同時注重舞蹈的多樣化,多種舞種可供學生們選擇。而舞蹈理論課程多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為主,在開設舞蹈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多加以舞蹈藝術的鑒賞,如果可以的話此門課程可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注意理論與實踐性相結合,在進行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課堂講授的形式外,還應多給學生一些自己的空間,多一些舞蹈教學或舞蹈表演的機會,使舞蹈課堂與實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合,應使高校的舞蹈教育成為技能教育專項藝術素質與科學素質綜合發展的教育。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探索未來和追求事業成功的內在動力。學生的興趣往往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體現出來了,通常是對感興趣的事物要更快更好地接受,沒有興趣的.事物通常會接受得很慢。因此,要多運用教育心理學,調動起學生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舞蹈的興趣和愛好,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轉變成主動型教學。綜上所述,舞蹈在社會責任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祖國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努力完善強大的高校舞蹈體系,在高校開展多元化的舞蹈教育,讓舞蹈藝術發揮出更加光芒的色彩,讓它獲得更多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2]吳麗萍.高校素質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xx.

         。3]姜蓮.論高校舞蹈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xx(04):2.

          [4]黎宗建.高校舞蹈教育與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探析[J].佳木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09):154.

        【教育學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學論文05-18

        教育學的論文06-15

        教育學論文(精華)05-26

        [優選]教育學論文07-20

        健康教育學論文01-16

        教育學概論論文11-30

        關于教育學的論文參考03-12

        數學教育學相關論文03-13

        關于教育學論文題目11-19

        2017教育學論文提綱03-2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