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的實踐與理論困境論文
1 管理學的實踐困境
觀察性學科可以形容為“紙上談兵”,觀察者可以借助假設前提高談闊論,無所不往。但是管理學家的本意還是想通過研究和宣傳,讓自己的思想對國家政策、企業決策和個人生活的實踐產生指導作用,不過指導作用的大小歸根到底又取決于假設前提的真實程度。縱觀西方管理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從亞當·斯密假設“經濟人”開始,西方管理學家一直從觀察家的角度創造和發展管理學理論,并試圖指導經濟生活。經過兩個世紀的從古典管理學派到新古典管理學派,直到現代西方管理學的補充、修改和完善,整個過程都是探索如何將基于假設構建的理論符合經濟生活的實際。然而至今為止,管理學仍然面臨之一系列實踐問題。
從結果看,它的困境反映在對經濟發展的預測的準確性和對預測結果的檢驗方法的確定上。管理學的預測困難在于管理學與經濟實踐之間難以消除的相互作用。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以一少部分人的智慧預測大多數人的行為結果,其預測的可信性是難以證實的。并且,管理學家還希望通過預測影響經濟的發展,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也希望通過管理學家的預測避免它們所不希望的后果發生,這樣一來,預測與預測結果是永遠不能吻合的。但是不能否認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學并不是完全以人的意志作為分析依據,而是根據現實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背景和客觀的生產力條件進行預測的,因此,管理學家預測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可行的。只要承認經濟預測的模糊性,對預測結果的檢驗也就不能苛刻了。
從原因看,結果的困境是由于理論分析前提的虛假性導致的。管理學的假設是對人性中的趨利性傾向的加以肯定以便與經濟分析的利益最大化目標相符合,但現實的人性是復雜多樣的。它包含人具有動物本能的自然屬性和人受社會影響的社會屬性兩個方面。自然屬性簡單而穩定,社會屬性則復雜并且富于變化。由于人的本性決定著人的行為動機,因此,管理學便以人性假設作為學科中人的行為分析的邏輯起點。人性假設越單一,理論體系就越容易嚴謹,不過由于人性實際上是復雜的,所以人性設定越是單一,其形成的理論距離現實就越遠。盡管經過修補可以做一些改善,但這樣學科體系內部是存在矛盾的,最終可能被根本否定。
利己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單一而且穩定,管理學的主流學派將人性定為單一的“理性經濟人”,因此管理學能形成精致而龐大的理論體系。但其人性假設受到來自多方的,特別是有限理性決策論、經濟博弈論和新制度管理學從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交互性和過程性、理性的制度制約等方面的挑戰和修正。這些挑戰和修正并不是要推翻“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而只是通過修補性論證,完善管理學理論,形式上,他們使得管理學理論大廈越來越牢固,越來越壯觀。而事實是:除了人以外,其他地球生物都老老實實地順應自然規律的安排,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比較簡單,人類把它們視為低級動物,而人類自己因為具有豐富的思想就自認為是理性的,并且不肯順從自然,總想戰勝自然,超越自然,但其行為符合自然規律時就成功,否則就遭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可見,有思想的人類是高級的,但其思想卻也是最不可把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的行為是最沒有規律所以人也是最不理性的動物。因此,以人性假設為核心前提而成立和發展起來的管理學,其理論的實踐困境是管理學的人性假設前提自身造成的。它的困境要由博弈論、非線性理論以及非均衡理論等更貼近現實的方法論來解決,而這種解決途徑與法學、管理學的現實主義精神是一致的。
2 管理學的理論困境
嚴格地說,經驗性科學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科學。經驗是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和技能,它往往只能適用于某種具體的情境,管理學發源于對管理經驗的總結和抽象,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反映管理活動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因而被稱之為“弱科學”.在管理學家們力圖將管理學科學化的過程中,卻形成了管理學的學派紛爭、理論林立的局面,這便是管理學的理論困境。
有學者分析了管理學科學化面臨的致命弱點:一是,管理理論或原則具有模糊性缺乏對管理實踐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二是,管理學缺乏統一的研究范式和有效的管理知識積累模式。因此,它不符合科學要有研究立場和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要求,要有可檢驗證實性、邏輯一致性、知識可積累性和方法簡練性的規范要求,以及要有廣泛性、有效性和精確性的科學結論的要求。諾貝爾管理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尖銳地指出:“目前的管理描述過于簡化、膚淺和缺乏現實性。 ……除非管理描述本身能達到更高的學術水平,否則我們就無法設想在建立和驗證正確的管理原則方面,會有很大的進步”,“流行的管理原則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它們像諺語一樣,總是成對出現。無論對哪個原則來說,我們差不多都能找到一個看來同樣有道理、同樣可以接受的對立原則”,“那些被普遍承認的管理原則存在著內在模糊性和自相矛盾的缺陷。 ”管理理論研究似乎難以有大的進展和飛躍。
為了實現科學化的目標,管理學學者們模仿管理學的研究方式,嘗試了各種人性假設方案,有“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文化人”以及“學習人”等,但是沒有一個學派擁有足夠的說服力吸引其他學派的贊同。這不能說管理學學者比管理學學者缺乏科學態度和接納不同觀點的胸懷。實際原因在于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管理是一個具有寬泛含義的不確定的概念。其復雜性表現在:首先,管理活動中的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都是具有復雜個性的個人,他們的多樣的、不確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作用于同一個組織時,哪怕只有個別人的特殊行動都會改變整個組織的行動效果;其次,組織中的個人和組織本身有著不同的價值目標,由于前項的個性差異使得不同主體的價值目標的協調難得有統一的規律;第三,組織管理的外部環境的變量太多。以假設方式進行的科學分析通常不可以有兩個以上的變量,而管理學的實踐性很強,僅憑研究游戲規則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既然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有著以上性質,為什么管理學要模仿事實上也只有科學外觀的管理學那樣,硬要實現所謂科學化呢?
有學者提出以企業管理為管理學的核心可以作為使管理學締造管理學帝國,走出叢林的希望之路。這無疑是具有合理性的獨到見解,因為企業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組織,可作為微觀管理的典范模式。可是事與愿違,在一百多年的管理學發展過程中,管理學界非但沒有如有些管理學家預期的那樣形成明確的管理學一般理論,反而學派內部不斷裂變,學派數量越來越多,哪一派都不能徹底否定另一派的理論。管理學界把這種“繁榮”景象視為“煩惱”景象。
參考文獻:
[1]伍振庭。科技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擴展[J].科學教育,2004(06)。
[2]林存華,郁琴芳。課堂教學中“問題”資源的利用[J].教學與管理,2004(07)。
[3]閭可和。小議課堂教學模式之改變[J].教學與管理,2004(09)。
【管理學的實踐與理論困境論文】相關文章:
管理學原理論文05-27
管理學理論論文03-12
管理學原理論文(優)05-30
管理學原理論文通用【15篇】05-29
管理學原理論文大全(15篇)05-31
管理學原理論文(通用7篇)06-26
現代項目管理學的應用論文項目管理論文12-03
徘徊于理論和實踐之間論文提綱01-18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之我見論文03-17
[經典]管理學論文06-2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