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媒體語境中大學生主體價值的裂變與重構
摘要: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自媒體讓大學生主體認識能力、主體需要不斷增強,但也造成大學生產生了價值選擇上的困惑與迷惘,導致一些人出現了主體價值迷失與裂變。本文通過論述自媒體語境中大學生主體價值內涵,對自媒體語境中大學生主體價值的裂變現象進行分析,提出如何引導大學生重構其主體價值。
關鍵詞:自媒體;主體價值;大學生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以及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自媒體構成了普通大眾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以微博、微信等為主要載體的自媒體在大學生中十分盛行,大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自媒體來表達自我利益訴求,極大的契合了其自我表達的主體意識。與此同時,大學生由于自身辨別能力不成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使其在主體價值尋獲過程中出現主體價值異化與裂變的情況,從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自媒體概念
“自媒體”一詞最早由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提出。他在其專著《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中提出,“1.0”指傳統媒體或舊媒體(old media),“2.0”指新媒體(new media),“3.0”指自媒體(we media)。①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副主任戴爾·帕斯金(Dale Pe2skin)對自媒體給出了定義:“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二、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主體價值的裂變路徑
早在1995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就曾這樣描寫道:“在后信息時代,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在數字化生存的情況下,我就是‘我’,不再是人口統計學中的一個‘子集’。”②,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從信息的接受者轉變為了信息的參與者,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傳播,大學生作為個體在參與過程中,其主體身份發生著變化,主體價值意識也得到了強化。
(1)自我認同異化――主體的非獨立性
大學生主體認同的異化是由于過分依賴媒介導致主體非獨立性。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認為,作為主體,人應該主動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客體,力求保持自己在這一主客體關系中的主動地位。③但是在自媒體時代,由于大學生們習慣了利用自媒體來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咨詢、信息獲取、人際交往、求職、娛樂以及購物等各種生活行為,導致了對媒介的過分依賴,甚至離開了網絡就無所適從。在自媒體時代,科技極大地延伸了人的主體性,同時,科技又在消釋著人的主體性。調查顯示,長期使用媒體的人,其記憶力、計算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會有所減弱,從而在更深程度上淪為技術的奴隸,失去了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地位。
(2)“反沉默的螺旋”――主體參與意志的能動性
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內爾-諾依曼教授認為,“沉默的螺旋”理論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在大眾傳播中引起的結果是輿論朝著一個方向偏移,而聽不到不同聲音。但在自媒體傳播中,溝通渠道不斷拓寬,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為個人表達提供了功能強大的平臺,為不同意見和聲音的表達與交流提供了機會。個人擁有了更大的話語空間和自主權,大學生們通過發布有價值的見解或獨特的話題,獲得多方面的反饋,形成多元的輿論氛圍,并從中獲得主體價值的滿足,“沉默的螺旋”變得不再沉默。
(3)符號表征――消費與時尚文化下的主體類像
類像,是指后現代社會大量復制、極度真實而又沒有客觀本源、沒有任何所指的圖像、形象或符號。④自媒體具有信息的大量自我復制、發酵和傳播功能。90后大學生處于一種傳統與現代、后現代摻雜,多元價值兼收并蓄的社會轉型期,商業力量制造出流行時尚和消費霸權,通過媒體對信息、形象的機械性復制和生產,使人的價值實現逐漸依賴于消費品牌、時尚符號,大學生通過對時尚商品符號的占有來凸顯自己的身份,每個人都是其他人的類像,造成人格、趣味和思想驚人的雷同,這些對于大學生主體價值的認同和追求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4)蝴蝶效應――集體理性中個人主體的無意識性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有學者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自媒體是一個混沌系統,其傳播是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環過程,其結局具有不可預測性。⑤當今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種種壓力,自媒體成為人們的情緒釋放場,情緒化的非理性言論或者個體無意識的宣泄,往往演變為一種看似理性的集體行為,這種集體情緒的初衷都是理性的,但公眾壓抑許久的情緒在自媒體中得以釋放,并受到集體情緒的感染,容易促成“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為,在這一過程中的大學生主體,往往不自覺地融入這樣的言論場中搖旗吶喊,形成集體無意識的審判與施暴,失去了自我主體的判斷。
三、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主體價值的重構
(1)建立自媒體主體參與規范機制與道德機制
自媒體語境下,人人可自由主動參與,因此,文明有序的網絡規范和網絡道德機制的建立與遵循非常重要。應該將道德底線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以配套的法律、法規來制約和規范自媒體的網絡言行。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和審美情操,養成良好的媒介倫理道德品質,同時開展自媒體法制教育,強化學生的媒體法制觀念,自覺遵守媒體規范與道德,合理使用自媒體資源。
(2)引導大學生認清自我建構內涵 認識自我是人的基本職責,更是大學時期最重要的心理活動之一。大學生的自我建構和理想、信念、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大學生自我能力提高的前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大學生在自我的建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自我追問,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價值。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認清自我建構內涵,使大學生成為理性的、主動的、自主的價值評判者,學會思考和辨別,尋獲正確的自我主體價值。
(3)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理解、辨析、批判媒體傳播內容的能力對大學生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批判性的媒體讀解能力的獲得乃是個人與國民在學習如何應付具有誘惑力的文化環境時的一種重要的資源。它可以提升個人在面對媒體文化時的獨立性,同時賦予人們以更多的權力管理自身的文化環境。”⑥高?赏ㄟ^組織自媒體知識講座和開設選修課,指導學生審視媒介信息的性質和特點,深入了解媒介信息傳播規律,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媒體信息價值,提高對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學會選擇、理解、質疑、欣賞和正確回應,為個人主體價值的建構和尋獲服務,完善和發展自我,并成為自媒體語境下高素質的傳播者。
(4)鼓勵大學生融入社會承擔責任
價值作為一種關系范疇,表征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需要與滿足關系。對于主體價值的理解,往往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即個人對于他人和社會的滿足關系中加以考察與定位大學生主體價值的重構是一個行動體系,需要放置在“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知行統一。高校應鼓勵和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類志愿者服務、掛職鍛煉、企業實習等形式的社會實踐,通過觀察與體驗,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從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正確定位自我,對自我和社會都承擔相應的責任,做出貢獻,從而不斷建構、豐富和實現其主體價值。
注釋:
、僦軙院.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J].新聞界,2011(4).
、卩嵻,張進平.我即媒體――自媒體語境下的個人表達和自我異化[J].電影評介,2010(6).
、鄢f.重構黑人主體價值――莫里森《寵兒》的價值論解讀[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苤в.類像[J].外國文學,2005(5).
⑤孫岳.淺議自媒體裂變式傳播[J].中國信息屆,2011(8).
、轠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M].丁寧,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21.
【自媒體語境中大學生主體價值的裂變與重構】相關文章:
數字媒體對文化傳播的演進與重構03-06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價值原則03-11
美學語境下的鄉土音樂審美價值探微03-18
裂變中的口頭傳統03-14
企業自媒體營銷對大學生購買決策的影響研究03-27
淺析學生主體作用的涵義03-18
商譽理論的重構探討03-18
勞瑞模型的重構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