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技術美學的多角度研究
隨著技術逐漸從單一的實用功能中解放出來,更多地關注人們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層級心靈需要,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技術美學多角度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前言
隨著現代技術分工的精細化與各種形式競爭的出現,技術美學無疑成為了一個研究的重點,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美學應用學科,誕生于上個世紀30年代,又稱工業美學、生產美學或勞動美學,50年代,捷克設計師佩特爾·圖奇內建議用“技術美學”這一名稱并為國際組織所承認,1957年,在瑞士成立國際技術美學協會。技術美學這一名稱在中國也具有約定俗成的性質,其中包含了工業美學、勞動美學、商品美學、建筑美學、設計美學等內容。它既研究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主觀因素如何積極地作用于勞動者,以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也研究運用美學原則改善生產環境、生產條件等客觀因素如何使勞動者產生審美情感,以提高勞動熱情和效率;研究勞動生產中與美學問題密切相關的藝術設計。信息化的出現使技術的傳播更快更廣、更新和競爭也更快。技術美學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態勢:
在技術相關性上出現了美學引領的趨勢,也就是說,設計者們往往是有美學的觀念引導來進行設計并且這種美學的觀照會貫徹整個設計過程。于是,在人與技術、與社會之間產生了錯綜復雜的關系。
本文意在從三個層面來對這些關系進行分析,從而找準技術美學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并明晰它的作用,以為技術美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鑒助。
一、理念(倫理)批判
1.技術與人文的關系。
雖然人類中心論經受了多層面的批判且這種批判歷時百年,但在現實層面,我們所創造旳一切無不是為了人類的需要,即使是保護自然、動物、環境,同樣是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但在與技術的關系中,從開始的工具理性逐漸發展出技術依賴,技術與人的原初關系出現了異化,人們利用技術創造出來的對象物,不但不是對人的本質力量和人的實踐過程的積極肯定,而是反過來成為影響和壓抑人的本質的力量。在這種狀態下技術不斷超出售類的控制甚至成為支配人類的力量,它導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喪失,精神的空虛和人格的分裂,泯滅了人們勞動的價值。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術的主人,而成為了被迫適應科技社會要求的工具。以網絡技術為例,由其肇因的各類生理、心理性疾病已經達到數十種。
作為對以上情況的反制,有作者認為,無論何種技術,總應當以人為中心,其使用必須有利于實現人類更美好的生活愿景。在具體情境下,機器及環境的設計都要符合人的特點和要求。“作為機器的設計應該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則,而且從它的造型、顏色和它的功能,都要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2〕技術美學的理念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要,在設計過程中,總要以某種美學的理念作為指導,從而生產出適合人們實用需要和審美要求的產品。以蘋果手機為例,從其設計之初就以“最少的鍵、最敏感的屏、最薄的手機”作為設計的宗旨,完全從個體的內在需要出發,在技術層面開掘了個體甚至從未察覺的內在要求,從而也成就了其最新潮的美學時尚。
2.求真與求美的關系。
在技術追求中,得把“實用”與“美觀”結合起來,在哲學層面就是求真與求美的關系。在我們的文化傳統里有“中看不中用”一說,認為好看的不一定好用,而好用的也不一定好看,人們對于三星W319手機的評價就是“好看不好用”.說到底,作為技術美學觀照下的各種產品,實用的性能還是最基礎的因素,它滿足的是人們第一層次的需要,而求美則是更高層面的需求。自然,當設計者在一定的美學理念指導下進行深入探索并且不使這種探索半途而廢時,就有可能進人美學的“自由境界”當中,“當科學研究和技術實踐活動進人自由創造這一高級層次時,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就有可能進人審美關系。在科學的審美關系中,科學家的創造進人自由的境地,他不僅以卓越的研究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客觀世界的奧秘,而且以極富創造性的簡潔而又準確的符號體系傳達了這一奧秘”,[3]正是因為人與客體的審美關系的建立,使得實用性的功能也自然完成,這就達到了求真與求美的統一,這也是技術美學的極高境界了。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只靠技術細節和設計手段的完善是不夠的,它要求設計者能夠進人更深的精神層面去理解人與自然、與技術的關系,“一旦理解了人與自然的溝通、聯盟關系、科學家的工作和藝術家的工作之間不可逾越的壁壘也將被沖破。包括人類和人的精神生活在內的自然界展示出永恒而令人敬畏的秩序性,這是科學創造和藝術創造的源泉”,w這種狀況類似于康德所講的“人向自然的生成”,在技術美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轉化成人與技術的關系,在深人理解技術的實用本質基礎上達1技術何者為美。
3.感性與理性的關系。
技術與美學的聯姻,在思維層面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人類的各種追求,總是以理性成果為目標,即使是在技術設計中,人們總是要表達出某種合規的理念。在技術設計中可能出現兩種不同的路徑:或者是在純粹的技術完成后產生了美學的效果,或者是以美學追求為引導而產生了完美的產品。海森堡明顯屬于后一種,“正是海森堡的美感直?
覺指導著他去尋求真理。海森堡在他的科學研究實踐中,悟出了真理的美學標準。”〔《他不僅對量子力學感興趣,對藝術和音樂也十分在行。他的研究風格與達?芬奇作畫時盡量利用素描、色彩和光線的明暗等手段相似,力求達到客觀與主觀的協調一致,并且對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在對科學與藝術的比較中,批駁了那種認為科學是嚴肅的、真實的,而藝術則是任意的、似乎距離真理很遠的錯誤思想。他以一個自然科學家對待客觀自然界一樣的態度來認識藝術的真實性”[6〕。同樣,在各種設計中,必須將所構想的產品與其將要生存的環境結合起來考慮,這就是所謂的硬設計與軟設計,硬設計就產品本身而言,“另外還有一種觀點叫軟設計,就是說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譬如說一個汽車的設計者,他同時要考慮城市規模、交通、環境等等許多因素。譬如在澳門那個地方街道很小,它那兒的汽車大部分也都比較小,它適合它那兒的道路。
譬如中國的現代的高速公路,它的質量,它是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你的汽車設計的速度到達一定程度的話,你就不適合再快了。再快的話,和咱們的道路不配套,也不能充分發揮效益。這些方面來講,可以說就是注重人和生存環境總體的和諧、舒適、愉快的關系,是工業藝術設計的一個大的趨向”.
二、策略批判
1.經濟效益與綜合效益的關系。
無疑,現代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同時技術本身也在極力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并且這種追求取得了極大的收益,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第一章里就講到:“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這就是所謂的利潤最大化,正是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人類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現代文明。同時,技術的發展也是一柄雙刃劍,在技術沒有邊界地濫用過程中也產生不顧環境代價、不顧代際正義的種種情況,從而出現了環境破壞、資源損耗、人身傷害等不可逆轉的代價付出?萍甲匀挥衅涞赖聦用,但強加于科技之上的道德不容易得上自覺的執行,而循著“以美導善”的路子,通過美學上的追求將科技置于道德的監護之下則是當前已經取得的成就之一。在科技與美學的結合之中,不但產品的整個安置包括其設計遵循著賞心悅目的原則,即使創造者本身也在其無限的想象空間里為實用空間尋找著合適的位置,從而在兼顧實用效能與人類的心靈需求達到最大的綜合效益。
2.功能與藝術的關系。
隨著技術逐漸從單一的實用功能中解放出來,更多地關注人們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層級心靈需要,技術人員在進一步對技術本身進行更新換代的同時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技術之外,所謂“功夫在技術外”就是將哲學、文學、藝術等因素加人到技術本身來,使技術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適合人們的需要,這是技術進步的標志之一,“藝術技巧可以被吸引到科學領域中,直接為創造發明發揮作用。國外某電氣公司的技術人員曾絞盡腦汁去探索不遭或少遭雷擊的變壓器,但在設計上一再受阻。
最后,一位技師別具匠心地領著大家運用童話或漫畫的類比思考法解決了問題:將雷想象成雷神,又將雷神與人類比,想象它穿著虎皮褲衩,由虎皮褲衩系黃黑條紋相間聯想到將電線離開一定間隔纏繞成條紋狀,這樣制成的變壓器果真能抵抗雷電那樣的強大脈沖電流!這一例子雖然有特殊性,但其中包含了一條重要原理:自然界和藝術作品之間存在許多同構現象,恰當的類比可以使不少科學難題迎刃而解,因此,藝術技巧便找到了向科學技巧轉化的依據。”[8〕因此,技術美學的發展要求技術不但要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添加美學的內容以適應人們的需要,同時也在技術的技巧本身為其發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將文學、哲學甚至史學的思維方式與研究、處理手段引人技術本身,豐富了技術的層級、加快了技術的發展,這是技術美學思維方式獨有的功能。
3.物理與心理的關系。
在產品與使用者之間,存在著物理性去適合心理性的過程,二者之間有一個過渡地帶,其中的橋梁就是技術美學,運用美溝通物理與心理的功能,在材料和形式等方面成功地使人類的心理與物理世界達到合拍和諧的狀態。“戴爾(DELL)它中間有個E,它是斜的。本身來講,這個斜的設計,在你腦子里邊肯定會產生一個瞬時的,打個問號,要把它正過來,本身那個有0.1秒的時間,它就達到這個目的了。另外大家知道蘋果機的商標,是一個蘋果咬掉一口。”t9〕這是形式構造對人類心理的適應和塑造。
而在更復雜的技術設計里,要考慮的因素就更多,如材料、形式、歷史文化等,“鐵塔是按紀念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工程來設計建造的。在當時的反對者中,人們正是指責它無用,想以此來阻止它的建設。
埃菲爾在面對一些著名藝術家的質問而捍衛他的設計時,曾經列舉了鐵塔未來的各種用途:如進行空氣動力學測試、金屬抗力研究、攀登者的生理學研究、無線電和電力方面的研究、通訊傳播實驗、氣象觀察等。”
三、技術批判
1.人與產品與環境的關系。
正如上文所引用的康德之觀點,技術美學承擔著溝通的任務,在人與產品與環境之間,實用性的充斥讓人感到沉悶和缺少變化,而道德維度的要求必須內化,只有通過技術美學的工作,才能讓此三者相得益彰,設計產品必須符合人的需要,而對于進行技術工作的個體來說,改善工作環境,能夠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譬如工廠的照明美觀而且符合標準,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大約10%-30%;環境和機器的顏色適宜可以提高生產率2%-10%;在生產中播放音樂,就是適宜的音樂,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6%-14%.”〔11〕無論是理論上的探討還是數據上的考量,技術美學既承擔著溝通此三者的功能,那么對其進行研究就必須以此作為一個基本的構成因素。
2.傳統與時代的關系。
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特別是信息時代,各種技術開始虛擬化,其更新速度更快。以電腦技術為例,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而技術美學的更新速度要明顯慢一些,所以,在美學方法上必須注意傳統與現代的承接關系,在傳統美學更多地采用內省的方法,即以邏輯的方法,去探索美這種具有經驗現象性的本體真理,這種哲學美學、心理學美學等路徑必須逐漸與現代的形式美學、動畫美學進行融合,方能擔負起科技美學的現代使命,這特別體現在電腦游戲的設計里。
3.基本需求與精神需要的關系。
雖然馬斯洛未將審美需求列入到他的需要層次學說中,但是對于個體而言,在基本的生理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精神上的需求成為現代人最大的趨向。而精神需求的提高也是人類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它與基本需求之間不一定呈現同步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人們的物質需要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滿足,但人們的精神需要整體上仍舊停留在低水平上,其中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到人的全面發展”,〔12〕因此,科技美學的關注點必須限制在這兩種需要之間并以審美的需求來引導人們的需求層次不斷遞升。在其中進行技術創造的個體本身的心靈素質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設計師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是提高設計審美質量水準的關鍵,也是避免產品面貌雷同的保證。主體性體現設計師個人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成熟,自主性要求設計師在創作中不隨波逐流或因循守舊,從而為設計師創造力的發揮和獨特風格的形成提供條件。”
因此,傳統的設計進化成為“藝術設計”,它指的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全面考慮勞動生產的經濟、實用、美觀和工藝需要而進行的設計。這種設計不僅涉及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而且還涉及整個社會生活的美化。
綜上所述,現代科技美學的發展與進步受制于眾多的因素,在其中必須處理多重關系方能使其在技術發展的社會里真正履行其使命,引導著已經無法離開技術而生活的人們以審美的需求不斷超載技術本身和當下生活,從而脫離技術的異化而開創自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2〕〔7〕唐弊.面向未來的科技美學.
〔3〕潘立勇.從科技美學的角度看主客體關系[J].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
〔4〕張相輪.關于科學的美學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1(10)
〔5〕〔6〕徐紀敏.海森堡科學美學思想初探[J]?科學學研究,1985(2)
〔8〕〔9〕〔11〕黃鳴奮.論藝術與科學的價值關系[J].云南社會科學.1992(5)
〔10〕徐恒醇.科技美學[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135-136^259.
〔13〕劉娟.淺析當今社會人的精神需要[J].法制與社會,2011(36)
【技術美學的多角度研究】相關文章:
多角度分析《紅樓夢》人物命名的方式09-20
多角度探究語文閱讀教學路徑論文10-25
論多角度拓展我國體育傳媒市場的策略與方法05-24
多角度探討建立納稅人訴訟制度的必要性07-28
多角度立體式教學環境與資源開發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應用10-27
漢外對比研究的層面與研究走向05-16
審計專業判斷研究:有關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10-23
文學研究中語言問題研究09-19
審計專業判定研究:有關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10-05
淺談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系論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