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審計專業判定研究:有關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
摘要本文指出了審計專業判定在審計工作中的重要性所在,了審計專華判定的目的并對審計專業判定的研究的種類及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顧。在本文中,主要討論下達幾個領域的有關研究:審計政策的把握、集體決策的制定、知識與記憶方式的研究,及審計環境因素題目。本文還討論了上述領域的題目在學術研究中的機遇所在。
關鍵詞:審計職員專業判定、中國
摘要
一、引言
在近40年來的職業審計及學術審計的研究中,有很多資料都夸大了審計專業判定在審計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美國注冊師協會
(Americanlnstitute of Certi6ed Public Accountants,l 955)指出: “在執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審計專業判定是一項最為重要的因素”。Mautz(1959)指出:‘‘審計專業判定在審計工作中扮演著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最近,solomon(1995)在一次研究中,在對近期的法庭意見及美國審計準則的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得出了結論,以為在當代財務報表審計的每一個領域中,審計專業判定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各會計師事務所對此種觀點也十分地贊同。
審計師在進行審計工作時所需做的專業判定大致包括建立審計重要性指標、確定審計工作的主要目標和結論、評估審計項目的內在風險、評價內部控制的力度、判定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賴程度、選擇各類適當的審計程序、在分析性復核中確認明顯性的波動、評價審計測試的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對被審計公司作進一步的調查,以及判定被審計公司當前的財務報表是否能適 當公允地反映公司當朗的經營狀況(Bamber,Gillett,Mock和Trotman,1995)。 審計專業判定與決策的研究(在本文以下部分將簡稱為“審計專業判定研究”)有以下四項基本目標。首先,審計專業判定研究要評價審計專業判定的質量。在進行此項評價時,要調查審計師們意見的一致性程度、審計師們對于某項客觀情況判定的正確性、長期以來審計職員工作的穩定性,以及由于運用摸索性程序(heuristics)(簡化審計專業判定準則)而引起的審計職員專業判定出現偏差的程度。對于上述的深進的理解為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提供關于審計工作中何處、何階段亟待改善的信息,以及是否需要制定和咖試補 救措施的信息。
其次,審計專業判定研究試圖描述審計職員如何進行審計專業判定以及信 息的某些特征對于審計職員專業判定的。此項研究需要解決的題目包括: 在進行專業判定時,審計職員需運用何類信息?審計職員對何種信息最為信任?審計職員如何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加以綜合?何種因素(如審計證據的來源)影響審計職員對于所獲取的信息的信賴程度?到底是對所運用的不同信息的正確選擇還是對這些信息的處理過程對于審計職員的專業判定的績效影響更大?影響審計專業判定出現偏差的因素何在?對于上述題目的正確理解將有助于審計職員指出某些專業判定失效的原因。如,當審計職員的意見不盡一致時,我們可以以為是由于不同審計職員在進行決策時運用了不同數目、不同種類的信息的緣故。
再次,審計專業判定研究測試關于產生審計判定與決策的認知過程的理論。此項研究比較關注于分析不同的知識和記憶在審計專業判定中扮演的角色 (包括專家與初學者不同的知識結構的分析)。涉及的題目包括:完成不同的審計工作需要怎樣的知識?何時,如何把握這些知識以、及要對這些知識把握到何種程度?將所把握的知識運用到審計決策工作中的認知過程是怎樣的?在題目的指出、假設的提出及信息的搜集這幾項工作中,審計職員的專業知識扮演怎樣的角色?影響審計職員對審計證據的記憶的因素有哪些?這類記憶對審計職員的專業判定產生怎樣的影響?(1iLby,1995)專家與初學者(或經驗豐富的審計職員與初出茅廬的審計職員)對于知識的把握和記憶的方式存在看差異,對于這一差異的理解有助于從業者制定培訓與決策協助體系以協助初進行的審計職員,使他們的工作更接近于他們經驗豐富的同行。
最后,對于上述的回答也為在審計專業判定工作中所發現的所有不足之處的補救措施的選用提供了較為深進的。由于只有真正理解了審計專業 判定決策的過程,才有可能往改善它。關注返饋信息、進行團體專業判定、提 供決策協助、改變提供信息的數目或形式以及改變題目的構架都是在以往的中提及過的方法,它們有可能改善審計的決策。
測驗審計專業判定的績效的最為常見的方法是試驗方法。Kerlinger(1973) 將之定義為:“這是一種研究的方法,測試者操縱并控制一個或多個自變量,同時觀察在受控的自變量改變時,相應的因變量變化的情況。因此,在每 一試驗設計中,至少有一個自變量是受控的。”
在審計研究中所常用的自變量有:是否存在各式各樣的內部控制制度 (Ashton,1974;Joyce,1976);的(完整的或不完整的)應收帳款分析表是 否存在(B rown和5010mon,1991);個體審計與不同的團組審計的對比 (Trotman和Yetton,l985;Trotman,1985);對于主管提出的針對各項指標變 動的最可能的原因的解釋,審計職員所作的假設的種類(LiLby,l985);審計 業務的復雜性——非結構性的,半結構性的還是結構性的業務 (Abd01mohammadi和Wright,l987);信息的來源(5imnett和Trotman,l989; Bamber,l983;Hir5t,l 994);信息的數類(Simnett,1996);對于可能出現的錯 誤的不同解釋的種類(Heiman,l990);假設結構——企業可看生存還是得破產 (Kida,l984);是否具有決策協助(Kachelmeier和Messier,1990);時間壓力 (McDaniel,1990);審計業務的種類以及審計職員的熟練程度(Bonner,1990)。
對于上述的自變量的控制往往涉及在被審計企業中某項措施的存在與否 (如某項內部控制制度、信息返饋制度、決策協助制度、團體決策制度等是否 存在) ,變量的數目多少(如,提供的信息的數目、可能的解釋的數目)。以 及涉及的變量的種類(如,組織結構的形式、審計工作的復雜性——結構性、 半結構性及非結構性審計工作)等多種因素。
與有關的心測試相一致,在盡大多數的審計專業判定的研究中,研究 職員對上述自變量中的一個或多個加以控制,而其他變量則保持不變或加以量 度,并對測試中因變量的變化進行分析。在這類測驗中常用的因變量包括:對于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力度的評估(Ashton,1974);不同的審計過程所需的時 間(Joyce,1976;Mock和Wright,1993;Chang和Monroe,1995);某一帳戶余 額出現重要誤報的風險(B rown和S010mon,1991);審計計劃中測試計劃的 調整(Wright,1988);出現誤報概率的估測(Joy‘:和Biddle,1981a,1981b; Heiman,1990;Koonce,l992);內部控制體系的可靠性(Libby和Ubby,1989); 審計職員對存貨系統出現金額錯誤的猜測的正確性(weber,1978;Trotman, 1985).;所作的贊同性、反對性及經常出現的假設的數目(Libby和Frederick, l990);發表保存意見是否恰當、其預期的大數誤差率為多少,以及最大的可 容忍誤差和由此決定的樣本的規模(Abdolmohammadi和Wright,1987);企業破產的猜測(Kida,1980,l984;Simnett和Trotman,1989);非統計樣本的 規模的決定(Kachelmeier和Messier,1990)。
在這樣的嚴格控制的背景中進行測試,可以使研究職員免受使得審計專業 判定異常復雜的很多混淆因素的影口向。正如Libby和Luft(1993,第428頁) 所寫的那樣,“測試法的相對上風在于這一方法可以排除或控制其他潛伏的變 量的影D向!边@一方法使得研究職員能夠在維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分析特 定變量,同時還可以測試實踐中尚未出現的情況的影D向。由于運用極斗畦田致的 背景模擬,并且運用了主管職員對審計專業判定進行復核以及為測試參加者設 置激勵等方法,這些測試可以保持實踐中的真實性。
將新近出現的審計專業判定研究與那些通常意義上的心理測試區分開來的一個因素是審計專業判定研究對于決策背景的夸大(Gibbins和Jamal,1993; Libby和Luft,1993)。較重要的因素是:
1.經驗豐富的審計師在進行專業判定時所提供的,通過、培訓和經驗 獲取的大量知識;
2.種類繁多的專業判定指導和技術支持;
3.一般由各成員有不同的地位、能力、知識、責任關系和激勵因素的有等 級之分的團組進行的審計工作(如,復核過程) ;
4.在多期中連續進行的,具有多個連續的步驟并在不同的期間反復進 行的與前期客戶相關的審計項目;
5.如責任、嚴重損失職能以及時間壓力等環境因素。
在本文的以下部分將對審計專業判定的三個領域進行:審計政策的把握、集體決策的制定,以及影D向審計職員專業判定業績的因素。在對每一 研究領域的分析中,我都將列出適用于的可能的研究。
二、審計政策的把握
審計政策把握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審計專業判定使用的政策的數學表 達方式,以體現專業判定的策略(“政策”)。在這一研究中,通常向參加者提 供很多不同的審計專業判定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不同的審計線索糾結出現。 基于所提供的線索與所作的判定之間的關系,很多不同的統計,如 ANOVA,被用來分析審計專業判定使用的策略。
有關審計政策的把握的研究中,最基本的題目包括審計職員的意見的一致 性、個別審計線索對于審計職員的相對重要性、審計專業判定政策的方程形式 (如,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的)、長期以來審計專業判定的穩定性,以及審計 職員對于其選用的專業判定政策的自我評價水平。上述的審計專業判定模型的 主要目的在于為某些特殊的審計目的提供有用的分析,例如邁出進步審計專業 判定的質量的第一步。
開審計政策把握研究先河的是Ashton(1974)。他對63名審計職員進行 了研究,讓他們在6種二分的指標的基礎上對的工資子系統的內部控制 的力度進行判定。這6種指標均是關于企業的內部控制的題目(如,雇員工作時間的記錄與工資的發放是否與雇員工資的充分地分離?),針對某項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審計g幣回答“是”或“否”。審計師們對于企業內部 控制制度力度按從“十分薄弱”到“很強”這6個不同的程度末予以評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有32種是或非的不同備選組合(根據2的6次方的二分之一分數重復實驗設計)。在他的研究中,每位審計師的選擇都被分別加以描 述,以為可能存在的對內部控制制度專業判定的非持續性范圍提供部分的解釋。從長期來看,一致性與持續性的指標相對較高。而審計師們對于指標的不 盡相同的使用則與審計師們在總體審計專業判定中存在的非持續性直接相關。
運用與Ashton(1974)所設計的研究方法相仿的方法,ANOVA研究方 式被用于如審計計劃(Joyce,1976)、客觀性(Me ssier,l 983)、內部審計評價 (Abdel—khalik,Snowball和Wragge,l 983)、內含風險(Colbert,l 988)“審計風 險和審計專業判定的分析回顧(B rown和5010mon,1991)等多種審計專業判 斷的研究中。
在過往的五年中,中國審計方法和程序有長足的進步。各會計師事務所評 價其所作的審計專業判定與決策,可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盡管審計專業判 斷的最為明顯的評價指標是所做判定的正確度,但在實踐中很少有人會將正確 性選作評價的指標。由于在盡大多數的審計項目中并不存在一個一目了然的所 謂正確答案來作為評價的標準。當然,也存在一些例外情況。首先,一部分研 究分析表明,審計師對于企業破產的預期將影o向與其相關的進一步決策(見 Kida,1980;Simnetth和Trotman,1989)o其次,當不存在確定的評價標準時, 某些研究就會選用一組經驗豐富的審計職員的共同判定來作為評價的標準。而 正確率則是將萊一審計的專業判定與一組經驗豐富的審計職員所作的同一的判 斷進行比較來衡量的(LibLy和Libby,1989;Wrighr,1988)。再次,在有些研 究(w此er,1978;Trotman,1985)中則運用了統計模擬的方法,將正確率定義 為審計g幣對于本系統預期金額誤差的期看值與模擬誤差分布均勻值之間的差異。
在有關審計判定的中,多個審計師的一致意見是用于評價某一審計師的有關決策的質量的最常用的標準。關于審計工作中工作職員意見一致的重要 性多年以米在審計中已有詳盡的論述。例如,“審計職員應有的謹慎程度 的標準應參照在類似的情況下,其他審計職員的謹慎程度”(Willingham和 Carmichael,1971)。此外,當審計師遇上審計訴訟時,論證其他審計職員(特 別是專家證人)在類似的環境中亦會作出同樣的專業判定可能保護審計師,使 之免于承擔責任。同時,在師事務所中,設置諸如員工培訓、審計手冊及 分級復核等制度的原因之一,是進步事務所內部各審計職員所做的專業判定的 一致性。
除了一致性,在審計政策把握的研究中另一關鍵的領域是審計師對于所收 集的各種信息是否以結構式的方式加以集成的。結構式的信息處理過程是“認 知的一種,其中刺激的模式對以后的判定或決策是重要的”(Brown 和 Solomon,1990,第19頁). LiLby(1981,第31—32頁)夸大了這一論點 的重要性。他以為對于各個審計線索的相對重要性及對審計專業判定規則方程 的熟悉都有助于對審計初學職員的培訓,也可據此解釋審計判定之間的差異。
在,審計職員在某些重要的審計專業判定上的一致性是審計專業判定 研究的一個適當的出發點。審計專業判定在中國的不長,在剛剛開始進行 這種判定的幾年中,審計一致性可能相對較低。會計師事務所應將留意力集中 到審計意見出現分歧的領域的培訓和復核過程上。審計政策把握的研究對解釋 審計專業判定的不一致性特別有用。尤其是該項研究能夠指出審計職員對審計 線索運用上的差異,以及審計職員將不同的線索結合并作出專業判定的方式的 差異。舉例說,假如經研究發現,審計5J利門的專業判定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在 于不同的審計師對各種審計線索所給予的權重的不同,則加強對審計職員的培 訓和決策協助將有助于解決這些。此外,假如這一差異主要是由于審計 職員不恰當地選用了線性的模型而非結構式的模型,則建立信息回饋機制和加 強培訓可能解決這一題目。
三、集體決策的制定
本文的前一節討論了個人層次的審計專業判定研究。在這一節中將主要討論集體決策的制定。在實際工作中,幾乎所有的會計師事務所(除了規模極小的事務所之外)都擁有多名審計師。Solomon(1987)在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 中描述了兩種不同的多人審計組織:審計隊列形式與審計團組形式。審計隊列 形式是指審計判定是以一種分級的、連續的、重復的審計復核程序進行的(即 后文所說的復核過程)。而審計團組形式則是指由多名審計職員共同作出審計 決策的過程。當審計團組的成員相互產生時,則稱這樣的團組為互動型團組;當團組的專業判定是由統計學的把各成員負責的專業判定結合起來,而成員之間并不相互影D向時,這樣的團組稱為組合型團組。
學者在這一領域的早期研究,對審計團組進行了實驗性(Schultz和 Reckers,1981;Reckers和Schultz,1982;Solomon,1982;Trotman,Yetton示口 Zimmer,1983)。他們比較了單獨的、互動型團組的,以及組合型團組的審計業績。
幾乎所有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都設立了明確的復核制度,以確保某審計人 員就某一領域所作的審計專業判定將被更富于經驗的審計職員所復核。正是由這一狀況,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復核過程及與其他審計結構形式的比較,如與互動型團組的比較. Trotman和Yetton(1985)把復核過的審計判定的業績I由一名較高級的審計職員復核并以一致性作為衡量標準)與一個擁有兩個高 級審計職員的互動型團組,以及一個組合型團組(兩名高級審計職員的審計結 果的統計均勻)的業績進行了對比。在這三種形式下達成的審計判定意見明顯 地伏于由某一審計職員單獨作出的判定,但在這三種多人審計形式下形成的審計判定的業績并無明顯的差異。Trotman(1985)又針對一項復雜得多的審計 任務,比較了與上述的研究同樣的幾種組別的審計業績(以正確率衡量)。這一研究發現,復核形式以及互動型團組的審計業績優于組合型團組及個人審計 的業績。但在復核型與互動型審計之間,業績末發現差異。這兩種審計形式從 不同的方面改進了個人審計;有蛯徲嫺子跍p少隨機誤差而復核型審計則 在降低系統誤差方面更具上風。
在以前的相關中,的重點在于復核型審計是否能夠改善審計專業判定的質量,以及這一改善是否比運用其他形式的多人審計帶來的改善更為顯 著。最近的關于復核型審計的研究則大都在何種環境中復核型審計有可能 改善審計判定的業績,以及改善的來源。例如Libby和T rotman(1993); Ramsay(1994);Rich,50lomon和丁rotman(1997)的研究中均提出了更為合平 認知的,用以評價復核型審計的收益的。此外,有關的文章還討論了 為什么師事務所固然有很多可選方案,仍選擇了復核型審計做為其主要的 控制機制(Libby和Trotman,1993),以及復核型審計的最佳結構是如何構建 的(1smail和Trotman,1995)o
在這些研究中,標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讓被研究的主體各自單獨地做出專 業判定,然后對其中的一些專業判定進行復核,同時再將幾個參加研究的審計職員編成一個互動型團組并重新作出專業判定。至于組合型團組審計則通過對個人的專業判定進行統計均勻而得到。這樣,即可比較個人方式、組合型團 組、互動型團組,以及復核型審計的業績。個人審計業績與組合型團組審計的 業績的差異可以說明多樣性因素是否對審計業績具有(即增加團組成員是 能否改善審計的業績)。組合型團組審計與互動型團組審計業績的比較則說明 增加的相互影響因素是否對審計的業績有影響(即團組成員的討論能否改善審計業績)。而互動型團組審計與復核型審計的比較表明復核型審計模式中分級重復的復核能否進步業績。為數未幾的有關復核型審計的認知效用的研究從總 體上講均采用了認知心的研究方法。例如,Libby和Trotman(1993)比 較預備考與復核者對回憶的正確性時、Ramsay(1994)比較分析一個確認測試 的正確性時都運用了這種方法。
Solomon(1987)倡導對復核過程進行深進的研究。盡管以往的研究對于解釋復核過程的收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在總體上講,這些研究還是十分有 限的。據l998年產生的大量研討文章看來,這一領域很可能有進一步。 此外,最近的兩篇論文(Rich,S010mon和Trotman,1997a,1997b)有?礊 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指導o Rich,5010mon和Trotman(1997a)從勸說的角度 描述復核過程。他們以為審計專業判定的預備者利用機會影響復核意見的格式與,從而使復核者同意其審計工作的適當性,并增加其聲譽。他們討論了 這些預備者必須列出合乎規范的工作底稿的機會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此類行為有可能發生。在論文中,還討論了復核者處置這些格式正規的工作底稿所可能采取的態度,同時指出要成為有效的復核者必須預見到其他團組成員的勸說性行為。這篇論文指出復核職員并非審計工作底稿的信息的終極接收者,他們將成為新的工作底稿的作者,并被更高層的職員復核。Rich,5010mon和丁rotman (1997a)所提出的假設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的,這一模型假如要在測試,可能需經過徹底的調整。
Rich,Solomon和Trotman(1997b)還提供了一個審計復核模型。運用這一模型,他們考察了特定環境因素的作用以及復核職員的獨特個性在審計復核 過程的五個階段(即:計劃、取得資料、具體說明、評價,以及決策/行動選 擇)中的作用。上面提及的環境因素包括條件、狀況,以及復核任務受的影 D向。研究職員發現,復核職員由于一系列的環境因素的影口向往往會改變他們所 做的專業判定。例如:某一帳戶客觀性或風險的影響(Bambe r和Bylin 6ki, l987;Bamber,Bamber和Bylin5ki,1988;5PrinUe和Tubbs,l997)、預算壓力 (Asare和McDaniel,1996;Rich,1997)、審計工作執行者(預備者)的特征(Asare和McDaniel,19963Rich,1997),以及經營風險(Rich,l 997)的影響。上述這些因素都在前十年中得到了研究。至于復核者的特征,每一個復核者都有不同的知識、不同的修養與傾向、特定的記憶結構等,簡而言之,即特定的個人特征的組合。
這些環境因素、審核者的個人特征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將會提供某些有 意思的機遇。在的審計師與西方國家審計師之間的文化差異有可能對于諸如可察覺風險。預算壓力和經營風險的作用等環境因素有權明顯的。文化的差異對于審核者的個人特征也具有極明顯的影響,如,不同的和培訓背景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知識水平或文化教育水平,而這些都將進一步影響審核職員的修養與傾向(如,對模糊性的忍受程度) 。
由于中國與西方之1司存在著文化和環境的差異,在中國調查 Rich, Solomon和Trotman(1997b)列出的部分特定的,是一個極好的研究課 題。特別地,現在審計師的地位及審計過程正在發生改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機遇來研究當審計師獲取了總體的和關于特定行業的知識后對審核過程的影D向o Rich,S010mon和Trotman(1997b)提出的特定的題目里,能在中國審計環境中加以研究的包括:
1.何種環境因素(如經營風險、審計底稿預備者的激勵機制等)對于復核 職員對審計底稿預備者產生錯誤的概率的評估影口向最大?
2.復核者如何將各種環境因素組合起來形成為一個復核過程的初步計劃?
在復核的過程中,信息的獲取程度如何并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環境因素 的影響?
3.環境因素如何并在多大的程度上影D向信息獲取的順序?
4.技術的進步(如運用電腦處理工作底稿,從而使得在各底稿中抽取部分 有用信息成為可能)如何影n向審核者的行為、效率,以及復核過程的有 效性?
5.具體說明的程度將如何并在何種程度上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6.環境條件如何并可在多大程度上影D向具體說明的種類(如一致性檢查及 反事實推理)?
7.技術進步(如電腦數據庫技術的運用)如何影D向審核者具體說明的本質 及程度?
8.哪些環境因素影響審核意見的數目與種類?
審核者的哪些個人特征影D向審核意見的數目與種類?
記錄這些方面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差異。同時差異存在的理由,都可以教會我們很多東西。然而,假如我們在對和不同文化的知識的 基礎上,對于審核過程和審計團隊的形式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如何有所不同做出 假設的話,我們將獲取對于這一領域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審計專業判定業績的決定因素:知識與記憶
既然審計專業判定研究的總體目標在于進步專業判定的業績,考慮專業判定業績的組成因素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下面的等式是在Einhorn和Hogarth (1981)以及Libby(1983)的研究中提出的,用來考察審計專業判定業績的決 定因素:
業績=f(能力,知識,環境和激勵)
在本文第二節中提及的研究在對審計專業判定的業績進行了計量的同時, 還列出了能力評估的多個方面。Libby(1983)提出,研究職員需要將他們的 留意力轉向后三個業績決定因素上,同時還指出研究最大收獲可能在于發掘出 四項決定性因素之間的相互影D向。在過往的l 5年中,在審計專業判定的論文 中有很大一部分研究了上述的題目。特別地,研究的重點都集中在知識與記憶 的題目以及在工作安排中經驗的重要性上。而最近的研究則更加關注審計師知識的差異,以及他們針對其他因素所做的反應所導致的不同的審計業績。知識 是如何獲取的,以及獲取此類知識的經歷的形式也得到了研究。
對于知識的研究的動機在于,假如我們能對一個經驗豐富的審計專家的知識結構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有較深進的了解,我們就有可能建立起一整套 的培訓和決策輔助系統以幫助審計初學職員進步審計工作的質量。這一研究要 考察信息在不同水平不同經歷的審計師的記憶中是如何編碼、存儲并提取的。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知識結構的差異與審計業績的差異之間的聯系。
在此類研究中運用了非結構性的審計任務,如信息搜索和分析性復核中的 假設的提出等。通過此類研究我們熟悉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在這些非結構性審 計任務中運用的很多信息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的。此種研究往往針對大家共 關心的現象(如內部控制系統、誤差出現的頻率)的信息提取過程。通常的研 究是向審計職員提供一項特殊的環境變化,如兩年中有關比率的變化, 時讓審計職員指出發生這樣的變化的原因。即,審計職員要在長期記憶中保存 的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假設。不同經驗程度的審計職員將產生不同數目、種類及 順序的假設,研究職員將對此進行分析。
此外,對于審計職員在為某項特別審計任務收集證據的過程中,長期記憶 個保存的信息的關注日益上升(Moeckel和P1umlee,1989;choo和Trotman 1991)。這類的條件是,即使前期的審計工作底稿隨時可供查閱,在審計職員考慮進一步的證據時,他們短期記憶存在看各種的局限性,因此必須借助于長期記憶。在此類論文中常用到的研究有回憶與重新認知測試;貞洔y 試是在審計職員閱讀或評價某一客戶的一定資料時,忽然地對他們進行的。被測試的審計職員回憶起的項目的種類、數目以及他們回憶的順序,都將被用來 研究不同經驗水平的審計職員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重新認知測試與回憶測試最大的不同在于被測試的審計職員必須回答一系列的是否選擇題。審計職員在信息編碼、存儲與提取方面存在的差異將與審計職員執行特定 審計任務的業績水平進行比較。
在新型審計進程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對審計職員的廣泛的培 訓。這一狀況為中國的審計研究職員對知識的獲取和運用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背景。據我所知,在審計專業判定的中,尚未有縱觀的研究。在中國,隨著審計職員在一個不同的環境中累積工作的經驗,學者們將有可能對審計職員知識結構的改變進行研究。我們可在不同的審計環境中比較新進行的審計職員和 經驗豐富的審計職員的速度。我們還可在存在不同的激勵因素、文化背景 及制度框架的情況下研究審計職員知識的獲取過程。
五、審計專業判定業績的決定因素:其他的環境與激勵因素
LibLy和Luft(1993)以為一系列的環境因素,包括責任、以前參與過的 審計工作與時間的壓力,以及一項激勵性因素——金錢的刺激,是有關審計的 重要的特征,并有可能影D向審計師們專業判定的業績。如,對于責任的研究主 要考慮審計的業績是否由于審計師意識到怎樣的職員將復核他的工作或由于需為某些專業判定的正確性向別人辯解而改變。Gibbin5和Emby(1985)在他們的研究中夸大了將責任關系納進審計專業判定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們以為,在審計證據收集的過程中,舉出選擇證據的理由是十分重要的。理解審計g幣的 專業判定需要將這些因素都納進考慮。Peeche r(1996)提出了一個關于審計證 據的辯護如何影D向審計師的決策的認知模型,以及一個關注審計師對審計證據 的辯護對其在審計計劃階段性復核業績兩個維度的影D向的試驗。
另一個重要的關于審計環境的制度性因素是審計師們從事審計項目的頻繁性。在盡大多數的審計工作中,兩年之間審計職員的變動不大。有一篇重要的 論文研究了審計師參加過一個審計任務對其后在同一任務中專業判定的影g向。 Tan(1995)討論了審計師參加以前審計工作的影D向。他考察了審計師假如不 斷重復地參與某種審計任務是否更加可能使其審計判定與以前的發現相一致, 而職員的循環是否有助于減弱這一趨勢。這一研究證實,實施職員的輪換有助 于審計師關注與前一年的評估不一致確當前情況。
另一對于審計專業判定有重要影g剛勺環境因素是時間壓力。在審計服務市 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為了降低本錢,要求審計職員減少其完成工作的時間 的壓力日益上升。而且,時間的壓力往往是由客戶的最后期限所強加的。
第四項需加以考慮的因素是激勵因素,以及這些激勵因素如何影D向審計師的專業判定。很少研究考慮審計環境中的激勵因素。Hackenbrack和Nelson (1996)是一個例外,他們研究了審計師在面對激勵的條件下會否同意客戶使用 一種激進型的報告方式。他們發現,審計師們的確傾向于作出與其激勵相符的 報告決策,并同時運用一種模糊的語言來表述與他選擇的報告決策相一致的會 計標準。
在討論責任、審計師對審計任務以前的參加情況、時間壓力及激勵機制等對審計判定的業績的作用時,應當留意到以前對于這些領域為數有限的研究皆 是在美國進行的。然而,看來這些課題中的每一個領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的研究,由于研究結果極受文化背景影D向。如責任、審計證據的證實的需要與證實的種類都受到對上級的尊敬程度等因素影D向。而當討論審計師以前參力口同一審 計任務的情況時,則要考慮下級審計師在以前年度即參加過某一審計項目的工 作而上級審計師卻是第一次參加這一項目,甚至是第一次參加這一類審計的情 況。需要研究的一個是責任關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如何變化。在中國, 時間壓力作為一個影D向審計業績的環境因素,其重要性可能日益上升,并且在 未來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而審計師們對于時間壓力的回應也可能隨 著其經驗與文化因素而改變。隨著中國師事務所組織結構的變化,研究時 間壓力的背景也顯得十分有趣。同時,激勵機制的影D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各不相同,研究跨文化背景中各種激勵機制的作用可能十分有用。
在任一環境因素與激勵因素的中,考慮審計專業判定業績的各種決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例如,A5hton(1990)通過決策協助、金錢激勵、回饋及對債券評級的預期的證實要求等因素進行了這樣的研究。這一研究指出了金錢激勵、業績反饋,以及在無決策協助情況下的對證實的要求的積極作用。然而,這一研究也指出,假如存在決策協助,這一積 極作用可能會有所抑制甚至逆轉。這又證實了討論環境因素(包括文化因素) 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尤其是現在,很多國家往往引進一些適用于美國審計環 境的新的決策協助。在澳大利亞,這些引進的決策協助或決策支持系統在 結合到審計方式中往時往往很少考慮當地的環境因素,因此達不到預期的效 用。由于與外國的文化背景與審計環境部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采納他國 的決策協助方法時必須小心考慮本國的環境因素。在中國,審計師們有極好的 機會在引進這些決策協助系統之前對此進行全面的測試。
六、結語
在過往的25年中,審計專業判定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在這一期 間,審計專業判定成為審計研究中的最為重要的一個領域(Gibbins和 Swieringa,1995;Trotman,1996)。與此同時,審計專業判定的研究對于實踐的貢獻也得到了充分的論證(Bell和wright,1995)o在這一研究中,很多成 果是由于采用了其他學科(尤其是心)的、概念與技術來研究重要的審計才取得的。把關鍵研究拓展到不同的實踐環境中往,往往會使研究水平得以進步。在中國,審計職業的地位還在轉變,這就為中國的研究職員提供了一個將審計背景中的各項獨特的制度或因素進一步加以結合的盡妙 機會。在中國,搞清這些因素與外國因素的差異、提出關于這些差異如何中國審計師的判定的假設,以及測試這些假設,將是十分重要的。
【審計專業判定研究: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相關文章:
淺談中外內部審計準則比較研究05-03
從西方幾種藝術史研究方法看中國繪畫史研究(精選10篇)02-23
會計審計研究若干國際動態06-03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0-26
論中國電影比較研究的新視野05-28
定向增發機制研究06-03
刑罰裁量的原則研究06-04
文學鑒賞研究論文11-03
單位自首的處罰研究06-13
舞蹈藝術的特征研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