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里深藏著一個世界-宗白華的人生理想與實踐
一
在宗白華的人生全程上,歌德的影響伴隨始終。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宗白華將這些歸為一個大的問題:“我們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去體味人生,實踐生命的活躍本質?”他崇仰歌德,因為歌德不僅是偉大的詩人、思想家,更代表了近代的泛神論信仰——早在青年時期,宗白華就認為泛神論的精神最宜于用來觀察人生的奧秘——歌德的人格和生活“表現了西方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同時具有東方樂天知命寧靜致遠的智慧”。通過歌德,我們可以進窺生命的深邃永恒、偉大絢麗的天空,因為歌德“不只是在他文藝作品里表現了人生,尤其在他的人格與生活中啟示了人性的豐富與偉大”,“他的生活是他最美麗最巍峨的藝術品”(P42)。
于是,宗白華走進歌德的世界,渴望在歌德身上找到真正的人生啟迪。他以歌德為人類文化的代表,以歌德精神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光榮。在他看來,人類理性和精神雖然在近代獲得了解放、自由,但同時卻也失去了依傍。人們在苦悶中追求,試圖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之中尋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而歌德的思想及其文藝創作(如《浮士德》)正是這種近代文化、近代人生全部問題的反映:他和他的替身“浮士德博士”一生的內容,就是盡量體驗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義,了解近代人生的悲劇并指出人生困厄的解救之道。在歌德的思想及其創作中,極力反對18世紀一切非自然的社會禮法和傳統的政治束縛,熱烈追求生命純真原始的
光輝,并將一切真實、活躍、熱力四射的生命,一切未曾遭受近代精神和機械文明強制改造的生活,當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案璧率怯盟枷氚盐漳侨珣B的活的生命及活的生命中間的定律”,“他欲在宇宙的事物形象里觀照其基本形式,然后以藝術的手段,表現于偉大純凈的風格中”。宗白華由此肯定,歌德所帶給我們的,乃是一種新的人生情緒——對生命本身價值的積極肯定;由歌德所產生的最高啟示,就是對于生命之真的熱烈追尋和傾心投入。宗白華從歌德《自然贊歌》里發現了“崇拜真實生命的態度”;尤其是,歌德那種在生命價值的熱烈追尋中所實踐的對于自然的禮拜以及對于生命之“動”的體驗,更強烈撼動了宗白華的心靈熱情、人生情緒,令他從中極深地體味到了人生終極的所在,覺悟到一切生命追求、人生活動的真諦,無非是從生活的無盡流動里獲得生命諧和的形式,不讓僵固的形式阻礙生命力的發展。宗白華所要強調的是,生命與形式、流動與定則、向外的擴張與向內的收斂,本是人生的兩極,同時也是一切生活的原則,而歌德的生活就象征了這個原則:一切人生活動、生命現象中內在的矛盾,在歌德那里表現得最為深刻,他的所有作品也都是這種生活經歷的生動供狀。因此,歌德的一生,便給予我們永遠青春、永遠矛盾的感覺。歌德生活中的歷次“逃走”——從萊比希大學身心破產后逃回故鄉,從情人弗利德麗克、綠蒂、麗莉等身邊數次逃開,從魏瑪的政務壓迫中逃入意大利的藝術之宮,從意大利逃回德國,從文學逃入政治又從政治逃向科學,從西方文明逃往東方的幻美熱情——每每都是一次新生,都是在不斷經歷著人生各式各樣形態的過程中重新發現著自己,而這正是一種偉大勇敢的生命肯定,是生活本應具有的努力不息的表現,也是完成一個偉大人格所必經的過程。宗白華自己對此深心向往,并以為人在“迷途中努力,終會尋著他的正道”;對真實生命的追尋,要求一個人既有對于生活的熱情沉浸,又能夠不完全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人生緊要關頭能夠回返自己的中心。
正是從歌德那里,宗白華發現了人生真正的悲劇源泉:追求不已、恒變不居的人心情感自身。也就是說,盡管人生各方面都要求永久,但人類自心的變遷卻使任何事物都不得暫時停留。這也是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博士情愿拿自己靈魂的毀滅同魔鬼打賭,以期獲得一個瞬間的真正滿足的原因。它與人生始終追求恒久相對,構成了生活中巨大的矛盾。而人生之有意義、有價值,正在于人能夠以自己一生的努力來調解這個矛盾,不斷創造新的圓滿和諧形式以實現生命無盡的運動本質。宗白華在歌德的《浮士德》那里不斷發現了這一點:作為歌德全部生活意義的反映、人生情緒最純粹的代表,浮士德人格的中心是無盡的生活欲求和知識欲求;他欲呼喚生命的本體,所以先用符咒呼召宇宙與行為之神;神出現以后,他又認識了個體生命在宇宙大生命面前的渺小,于是欲投身生命海洋中體驗人生的一切;他肯定這生命本身,不管它是苦是樂。宗白華強調,這就是“歌德的悲壯的人生觀,也是他《浮士德》詩中的中心思想”——因著人類永恒的努力與追求,浮士德得以升天,人生得以解救,生活在歷久彌新中保持了生命與宇宙深沉無盡的意義。
不難看出,宗白華對于體現在歌德身上的那種永恒生命運動原則的熱情肯定,同他自己一直心存的對于自然的深情渴望、生命直覺的感動,是聯系在一起的。他曾相信柏格森的生命直覺創化觀念,認為人的直覺心靈、天性智慧是我們把握世界人生所不能離棄的,人心的“綿綿創化”正與宇宙自然的“綿綿創化”相契合,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創造之中。為此,宗白華認為,“偉大入世的精神,創造進化的意志,最適宜做我們中國青年的宇宙觀”,“我們的生活是創造的。每天總要創造一點東西來,才算過了一天,否則就違抗大宇宙
的創造力,我們就要歸于天演淘汰了”。
而當宗白華進入歌德世界之后,他發現,歌德的人生恰恰體現了這種生命不息、創造不止的偉大精神,“即使是美滿的瞬間能以實現,而維特式歌德式向前無盡的追求終將不能滿足,又將舍而之他”。這不僅是對歌德人生的把握,也是宗白華自己人生理想的自白。因此,他之欽服、推崇歌德,便也是情之所向、理所當然了。
宗白華極力從歌德的文學創作中,進一步確認生活的創造力量和人類生命永恒運動的意味。在他看來,“《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同是歌德人格中心及其問題的表現”,而“少年維特”就是歌德式人格的表現和結晶,他“是世界上最純潔,最天真,最可愛的人格,而卻是一個從根基上動搖了的心靈”,“少年維特的悲劇是個人格的悲劇,他純潔熱烈的人格情緒將如火自焚,何況還要遇著了綠蒂?”所有這一切,恰是歌德自身內在悲劇和矛盾的化身——他以他的藝術化泛瀾的情感為事業的創造,以實踐行為代替了幻想沖動,在文藝里盡情發揮了自己人格的可能性來逃避悲劇的實現。而歌德自己之所以不自殺,在宗白華看來,就是因為歌德在生活的奔放傾注中保持了懸崖勒馬的自制、轉變方向的逃亡。由是,宗白華評價《少年維特之煩惱》超出了一般的戀愛小說,是歌德從生活的苦痛經歷中一口氣寫出的,其內容與體裁、形式與生命結成了一個整體,揭示了一種歌德式人生與人格的悲劇。
至于《浮士德》,宗白華更強調它表現了歌德對于“人生當在永恒的定律與前定的形式中完成他自己;但人生不息的前進追求,所獲得的形式終不能滿足,生活的苦悶由此而生”的深刻思考,認為《浮士德》集中了歌德生命中最深的問題,是他全部生活意義的反映,也是其人生情緒的精粹;歌德生命中最深的問題表現在《浮士德》里,也在這里解決。尤其是在浮士德這個人物身上,宗白華看到了歌德人生的偉大——假使人生能有價值,他寧愿毀滅自己——這是一種積極的悲壯主義,在倫理高度上肯定了人生意義與價值在于不息的追求,而這恰是人類在失去了上帝、宇宙之后,從自己的生活努力中所能尋得的積極人生。
與此同時,宗白華又從生命之“動”的本體方面,再次高度肯定了歌德的藝術創造!皠诱呤巧硎,精神的作用;描寫動者,即是表現生命,描寫精神。自然萬象無不在-活動.中,即是無不在‘精神’中,無不在‘生命’中”,“一切有機生命皆憑借物質扶搖而入于精神的美。大自然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推動無生界以入于有機界,從有機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緒、感覺。這個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對于這種“動象的表現”,就是藝術創造的最后目的。而宗白華以為,由于歌德的文學創作源自于其鮮艷活潑、如火如荼的生命本身,因而在他的詩中,情緒是流動飄渺的、絢縵的、音樂的,心與境、情與景的對峙被打破,人心之動與世界之動接觸會合而成了一部瑰麗的交響樂。因此,盡管歌德“不去描繪一個景,而景物歷落飄搖,浮沉隱顯在他的詞句中間。他不愿直說他的情,而他的情意纏綿,宛轉流露于音韻節奏的起落里面。他激昂時,文字境界節律音調無不激越興起;他低徊留戀時,他的歌辭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令人一往情深,不能自已,忘懷于詩人與讀者之分”。宗白華因此贊美《少年維特之煩惱》,“春天的繁花燦爛,夏季濃綠陰深,秋風里的落葉蕭瑟,冬景的陰慘暗淡。此外濃烈的日光,幽美的月景,黑夜,霧,雷,雨,雪,一切自然景象,而此自然各景皆與維特心情的姿態相反映,相呼應,成為情景合一的詩境”。
世界是動,人心也是動,詩歌就是這動與動會合時的交響曲。宗白華據此強調,歌德的生命、他的世界,就是激越的“動”,而個體生命的“動”熱烈地要求與自然造物主的“動”相接觸、融合,因而歌德的創作就是以其整個“動”的、活躍的心靈體驗了這整個“動”的、活躍的世界。宗白華在這里把歌德藝術中所表現的“動”的精神,與其個人生活中流動不止的創造性探索聯系在一起,視歌德藝術是一種生命的表白、自然的流露、靈魂的吶喊、苦悶的象征,視歌德詩中的節奏就是生命脈搏的跳動。他熱烈地贊嘆:“歌德是文藝復興以來近代的流動追求的人生最偉大的代表”,“歌德的詩歌真如長虹在天,表現了人生沉痛而美麗的永久生命”。而歌德藝術的這種精神本質,無疑深刻地啟示了宗白華在自己的美學世界中盡情抒發著生命運動的理想。
從歌德那里,宗白華得著了無限的靈感和生命的真切感悟、他認同歌德,直如認同了一個晶瑩的生命。“這種強烈的歌德認同,不但在中國絕無僅有,比馮至和梁宗岱更徹底,即使在德意志日耳曼民族以外的歐洲人當中也不易多見”。
二
人生的審美化、藝術化,是宗白華不滅的理想追求,并始終同他個人對于生命創造與生活奮斗的憧憬聯系在一起。無限創造的生命欲求,催生了宗白華對于人生藝術化的熱情;而藝術化的人生境界,則為生活的熱情創造確立了現實的目標。
早在青年時代,宗白華就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心為形役、識為情牽,過分沉湎于物質的、機械的和欲望的生活之中,缺少對精神生活、理想生活和超現實生活的追求。所以,確立正確的人生觀,明了人生的行為和方向,便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現在的責任,是要替中國一般平民養成一種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以外,還希求一種超現實的生活,在物質生活以上還希求一種精神生活。然后我們的文化運動才可以在這個平民的‘需要’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前途”。這種“需要”,也就是創造一種“新的正確的人生觀”。
宗白華指出,所謂“人生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生究竟是什么”?即追問人生生活的“內容”與“作用”到底是什么?二是“人生究竟要怎樣”?追問我們自己對于人生要采取什么態度、運用什么方法。在他看來,近代以來,由于世界觀的差異,在人生觀問題上一直存在著樂觀、悲觀和超然觀的區別,而“新的正確的人生觀”則理應是“科學的人生觀”和“藝術的人生觀”。
宗白華強調,由于人類生活現象在今天已成了科學的對象,因而一種人生觀要想解答“人生究竟是什么?”和“人生究竟要怎樣?”只能先從科學方面去了解生活現象的原則,然后由此決定生活的標準。與此同時,“不單是科學的內容與我們人生觀上有莫大的關系,就是科學的方法,很可以做我們‘人生的方法’(生活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是實驗的、主動的、創造的、有組織的及“理想與事實連絡的”,即客觀的;把這種科學方法用到社會生活、人生之上,就可以形成一種有條理、有意義和活動發展的人生。從這一點出發,宗白華在談到青年人生修養的時候,便強調要養成一種“研究的眼光和客觀的觀察”,“當我們遇著一個困難或煩悶的事情的時候……用研究的眼光,分析這事的原委、因果和真相,知這事有他的遠因,近因,才會產生這不得不然的結果,我們對于這切己重大的事,就會同科學家對于一個自然對象一樣,只有支配處置的手續,沒有煩悶喜怒的感情了”。
當然,相對而言,宗白華內心更為矚目的,還是那種“藝術的人生觀”,即“從藝術的觀察上推察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行為當怎樣?”他以為,生命創造現象與藝術創造現象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由于藝術創造與生命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上相一致,所以把握藝術創造的過程也就可以明白生命創造的過程。這里,宗白華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要把生活、人生當作一個藝術品來看,把人生行為、生活活動積極地理解為一個高尚優美的藝術品的創造過程,使它美化、理想化。這也就是他所謂“藝術創造的目的是一個優美高尚的藝術品,我
們人生的目的是一個優美高尚的藝術品似的人生”的意思所在。
這種將生活、人生“化”為“藝術品”的理想,既包含著視人生為一種與宇宙、自然相合一的生命運動過程的古典人道主義立場,又有康德式超功利觀念的印痕——康德就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從虛偽的社會走出來,到自然中去發現美,這就是一個具有“優美靈魂”的人,值得我們“尊敬”。同時,這種將生活、人生“化”為“藝術品”的理想,既洋溢著歌德式生命永恒追求的運動創造精神,又體合了叔本華意欲的那種以審美靜觀而暫時擺脫生活羈絆、以藝術為暫時的人生解脫的超世方式。而這樣一種“人生藝術化”的追求,作為生命中的持久信仰,深深植根于宗白華心靈之中,是他的人生目標,也是他的生活動力。盡管它與宗白華所提倡的客觀、理性的“科學的人生觀”存在某種矛盾性——科學的人生態度要求分析、觀察和研究,“藝術的人生觀”則在本質上是主觀綜合的、情感的和體驗的——但它卻又的確是宗白華最傾心的所在,因為在宗白華自己看來,“科學是研究客觀對象的。他的方法是客觀的方法。他把人生生活當作一個客觀事物來觀察,如同研究無機現象一樣。這種方法,在人生觀上還不完全,因為我們研究人生觀者自己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我們舍了客觀的方法以外,還可以用主觀自覺的方法來領悟人生生活的內容和作用!
于是,宗白華把“藝術的人生觀”當作了“青年煩悶的解救法”。他非常警覺地意識到,“現在中國有許多的青年,實處于一種很可注意的狀態,就是對于舊學術、舊思想、舊信條都已失去了信仰,而新學術、新思想、新信條還沒有獲著,心界中突然產生了一種空虛,思想情緒沒有著落,行為舉措沒有標準,搔首躑躅,不知怎么才好,這就是普通所謂‘青年的煩悶’”。宗白華力主以一種純粹的唯美主義態度來解救這種“青年的煩悶”,“唯美的眼光,就是我們把世界上社會上各種現象,無論美的,丑的,可惡的,齷齪的,偉麗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會生活,都把他當作一種藝術品看待”。
下一頁
【心里深藏著一個世界-宗白華的人生理想與實踐】相關文章:
教育論文:理想、信念和世界觀06-08
論企業管理培訓生項目實踐的系統學分析05-01
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間心里狀態分析06-13
談盧梭教育理想中的“矛盾”04-24
如何讓學困生走進英語世界05-20
淺談我的教育理想論文(通用5篇)05-09
淺談莎士比亞詩歌中的“人文主義”理想05-05
世界旅游商品開發現狀08-25
藥學畢業集中實踐探討07-27
科學危機、技術危機與生活世界危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