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論文范文
政治哲學相關的研究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政治哲學論文范文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內容摘要:
很多人看來,哲學很深奧。高中生學習哲學更有一種畏懼心理:這么難的學科能學好嗎?而且在一些老師的頭腦中,也存在著這樣的一些想法。那我們教師究竟應該怎么樣對待哲學呢?學生應該怎樣對待哲學呢?這也就是本篇論文闡述的內容。
關鍵詞:
高中政治 哲學 學習過程 教材 特點 看待
哲學當成是工具課來對待,雖然這么說不一定科學,但我覺得這樣更便于學習和應用。語、數、外這三門被稱作工具學科,已經得到公認。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實際上就是思維工具,利用它可以幫助你學好各門具體學科,可以幫助你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如果這樣來理解哲學,就會注重應用。過去常有這種情況,有些同學在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時成績挺好,可是參加高考卻拿不了多少分。原因就在于平時學校的考試注重的是知識,對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考察不是很重視。所以,平時“聽話”的學生,老老實實看課本、背課本的學生就能得高分。但是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注重的是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因此,這些死背知識的學生就要在高考中失敗。這些同學高考失利后,總認為是自己沒有發揮好,其實,自己就是這個水平,只是平時沒有檢驗出來而已。
基本原則是理論聯系實際。有些同學認為這是空話、是老生常談,沒有實際意義,其實,這才是學好哲學乃至一切學科的前提。 首先,學習的過程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哲學是對各門具體學科知識的概括和總結,而各門具體科學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具體認識,所以,哲學歸根到底也是來自于客觀實際。用歸納法和演繹法相結合來學習哲學更便于理解和接受。歸納法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演繹法是由一般到個別,經驗證明這兩種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較好。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先用歸納法,即先列舉幾個生活或生產中的實例,然后從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哲學觀點。比如,老師先舉出上和下、教師和學生、化合和分解、自由和紀律等,然后抽象出其中的共同點,即都存在對立統一的雙方,從而引出矛盾觀點。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再用演繹法,也就是用矛盾觀點聯系新的實際加以分析和說明。經過這么幾次反復,應該說一個哲學觀點就算掌握了。其次,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有些同學把學科的界限分得特別清楚,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要想把哲學學好,在學習其它學科知識時要有意識地應用哲學思想進行指導,有助于培養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比如,我問“一加一等于幾?”同學們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二。”如果我再問:“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二嗎?”這時同學們可能才開始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在力學中講矢量時,當力有了方向時,就不能簡單地相加了,這就是哲學教給我們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周國平說:一個人在任何年齡都可以學哲學。在不同的年齡,學習的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會有很不同的理解。不過,就哲學是愛智慧而言,中學和大學低年級是開始學哲學的最佳年齡。有一本書的書名叫《孩子都是哲學家》,愛智慧開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強烈的,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人生,他們什么都要問,其中許多是真正哲學性質的。只是在小學時,年齡太小,好奇心雖然強烈,理性思維的能力畢竟還弱,應該鼓勵孩子的自發興趣,但不宜于正式學習。到了中學階段,可以開始正式學習了。所謂正式學習,也不是一本正經地讀教科書。在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整天在街頭與人聊天,最喜歡聽他聊天的正是一些高中生、大學生年齡的人,他也最喜歡與這樣年齡的人聊,認為他們的心靈是最適宜播下哲學種子的沃土。就在這樣的聊天中,這些青少年學到了哲學,其中好幾位成了大哲學家,柏拉圖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是,今天的中學生到哪里去找這樣一個蘇格拉底啊,主要還得靠自己閱讀。一開始當然只能讀一些比較通俗的入門書,在選擇這類讀物的時候,第一要有趣,第二起點要高。既有趣起點又高,談何容易。其實好的通俗哲學書是非常難寫的,必出于大家之手。這方面有兩本書值得推薦,一是羅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到了高中和大學階段,如果你想深入學哲學,讀一本比較可靠的哲學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學史》,然后,選擇其中談到的你感興趣的哲學家,去看他們的原著。學習西方哲學,學習中國古代哲學的道理與此相同。要真正領悟哲學是什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大哲學家的原著,看他們在想什么問題和怎樣想這些問題。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啟蒙讀物了。 北京大學哲學系孫熙國教授談到《生活與哲學》的教材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貼近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教學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時代感) 貼近學生,加強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的成長特點相結合。(針對性)
2. 貼近生活,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實效性) 著眼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時間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的時間性和開放性。(主動性) 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
針對這些特點,聯系學生的實際,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語、日常生活的現象、感悟等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抽象難懂的原理進行還原,足部讓學生了解一系列哲學原理,并慢慢培養他們用原理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這樣就達到了“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和“哲學知道人們更好地生活”的效果。這樣學生和老師都能樂意接受我們高中政治中讓人頭疼的“哲學”了。
【政治哲學論文】相關文章:
政治與哲學的關系論文09-11
有關哲學論文08-24
生態哲學的論文09-09
何謂哲學的論文07-06
論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學07-30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視野06-19
關于哲學思維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論文06-30
哲學論文寫作指南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