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
關鍵詞:“需要一創造”性價值存在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構成”、“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人類也不例外。馬克思說:“人雙重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中!雹龠@表明,一方面,作為經驗層面上的肉體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必須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以維持自身的生命過程;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內在尺度,從而有可能通過自我意識把自身從自在世界中提升出來。因此,“人不僅僅是自身然在物,而且是人的自身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雹谶@第二方面,對人之為人的存在具有決定性意義。正如有學者指出,人是符號化的存在物,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是能動的實踐存在物,等等。眾說紛經,但歸之一點,即人的存在方式是獨一無二的。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說.人的存在是一種“需要一創造”性存在!靶枰迸c“創造”是人類所具有的兩種相互確證,相互滲透而又彼此推進的特性。這種特性使人的存在又成為一種價值存在,并使得人類的進化、社會的進步乃至文明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秩序性和規律性。
一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活動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馬克
思明確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財富’它并‘沒有在任何戰斗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③筆者認為,人的需要是這種活動的最終推動力,創造性則是一活動的本質特征。因此,從根本意義上說,“需要一創造”性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本質特征。
人的需要,從其最直觀、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就是人與外部環境之間一定聯系的必然性,或者說是由人與外部環境(不僅是自然環境,更主要的是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某種不平衡關系而引起的人的某種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不僅表現為人的欲望、情緒、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而已反映出人的一切活動特別是勞動創造活動的內在必然性。人類的一切活動無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人類的一切對象化活動無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對象化、現實化。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雹苄枰侨祟惢顒印J識活動、思維活動、實踐活動——的動因。在“人一自然”相關的自然領域,“需要曾經是,而且愈來愈是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進展的主要動力。”⑤在“人一社會”相關的歷史領域,“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雹蕖叭藗兺ㄟ^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歷史!雹呖傊,對人來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⑧然而,“需要”并不是人類所特有的東西。早在物質運動的生物形式階段上,就已經產生了需要。但人的需要與其他生物的需要有著本質的不同。其一,動物的需要不僅是動物進行各種活動的原因,而且規定著它們活動的方式。因為它們的需要是出于本能的維系物種生存、繁衍由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動物的需要永遠超不出生物性的本能;對人來說需要固然是人的各種活動的動力源泉,然而,它并不直接地規定著人的活動的形式。人能夠進行選擇,具有在某種外在必然性面前說“不”的能力。動物的活動方式不存在選擇的問題,而人的活動方式處處滲透著人進行選擇的“意向性”。如饑餓的野獸由于求食的本能不可以不吃擺在面前的食物,一個饑餓的人卻可以出于某種非自然的原因而抗拒“餓了要吃”的生理必然性。其二,人的需要要往往表現為一種“要求”,而區別于動物的那種“欲望性”的需要。動物的需要是在對象許可的范圍內,由外在對象決定的;對人來說“自然界并不能滿足人類,人們決計要用自己的實踐改變它。”需要的這種“要求”性,既表現出人類需要的能動性,又表現出其能動地改造自然的實踐性。當然,這種要求是雙向的,既要求客體合乎于自己,又要求自己合乎于客體。其三,動物的需要的滿足主要依靠其本能活動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取生存的必需品;而人的需要依賴于人的創造性活動來滿足:即人通過自己的活動變更自然,創造出自己所需要的新的“生命材料”。創造性不僅構成了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的本質區別,對于人的存在來說,它具有本體論意義。人類需要及其滿足方式的特殊性,也就意味著人是一種“創造性”的存在。恩格斯曾經指出“沒有一只猿手曾經制造過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雹釀撛煨阅耸侨祟愃氂械囊环N屬性?傊,動物式的需要是無意識、非反思的,是人類需要的生物學前提,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需要是創造的源頭。人類的刨造力及其發展與自身的需要的發展成正比。一個人的需要愈豐富,其生命力就愈強。他的內在世界就愈廣袤,要求自我表現、自我確證的沖動就愈強烈。因此,我們可以說創造力就是人在自我實現、自我確證的沖力的驅使下,將自己的生命力及內在世界自主、自由地對象化的能力,自由創造是人的根本生存樣式。人的需要是一個發展著的開放性系統,“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一個欲望滿足后,另一個迅速出現并取代它的位置。當這個滿足了,又會有一個站到突出位置上來,人幾乎總在期望著什么,這是貫穿他整個一生的特點。”⑩從而決定了人的存在的非終極性。
創造,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人類的一種需要。從純生物學的意義上說,人的存在是“有缺陷的”,人缺乏自然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手段。如人沒有用以對付惡劣氣候環境的天然毛發層,沒有天然的攻擊器官,即使就感覺器官的發育程度而言,大多數動物也要優于人,然而,正如德國哲學家米切爾蘭·德曼指出,“人類的非特定化是一種不完善,可以說,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沒有對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他留下了來確定性。人類正是通過創造性活動是自己總處在“造就”之中,總在克服事物及自身的現存狀態,不斷地規劃未來,創造未來;不是力圖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另一方面,從人存在的社會意義上說,創造是人社會性存在、發展的需要。人及其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重復的循環運動,而是一個體現了主客體之間動態價值增殖關系的合目的性的運動過程,這種合目的性運動,通過人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現實化。創造性的活動連通著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使人類有著一部自己創造自己的、永遠向著未來開放的、有待于不斷制作的歷史。
最后,需要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又不斷地被“創造”出來。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不斷得到滿足的需要以及人類為滿足需要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又產生出新的需要。這也體現了人類需要的開放性、發展性。
需要與創造兩者相互確證、相輔相成,統一于“超動物類生存”的人身上,離開了需要,所謂的創造就失去了動力、目的,人類的每一種創造活動背后部潛藏著巨大的力量,即本質上區別于動物的人的需要;離開了創造,需要也就不是真正人的需要,人永遠不會滿足于自然、自我的現存狀況,而要不斷地尋求更新、更高的“自然”與“自我”。
二
“需要-----創造”不僅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樣式,而且構成了人的基本價值,由此使人生活在價值的世界,“意義”的領域中。如前所述,人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存、活動方式,這一選擇的根據就在于價值,即人依賴價值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并改造世界、創造世界。首先,人類存在的獨特性——“需要一創造”性就是通過價值所顯示的人的本質。人的開放性的需要體系決定了人的創造性活動是無止境的、永恒發展的,這也表征著人類高于其他生物的本質特征:以發展求生存,通過人的各種能力的提高及其潛能的發揮來顯示其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相對于其他動物而言人的存在及生命的維持有其相同的自然性的一方面。如人和動物都要不斷地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然而人類決不僅僅滿足于維持生命體簡單的重復性的存在與延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人類歷史是一部不斷發展、進步的永不滿足的歷史。之所以如此,在于人具有創造的本性,具有不斷地追求價值的意識。人的活動為了滿足某種需要,也就是追求某種價值,在發掘自身潛能的同時改造世界和創造價值,通過創造更高的價值來展現生命的意義。沒有價值意識——即對自身的價值需要及外物對自身存在的價值的意識——人類根本不可能提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務;離開了創造的活動人類歷史將止步不前.不可能出現一次又一次歷史性躍遷,人類也就不成其為人類。
其次人類活動的獨特性——能動的創造性,也反映了人類存在的本質。一方面,人的活動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性,就是人類對某種價值的追求,即人意識到自身的某種需要及外物(或其某種特定形態)對滿足自身需要的價值,從而進行有目的追求價值與創造價值的活動。更重要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覺性”,即人們在對價值目標追求的整個過程中一一一包括目標制定、實施、檢驗——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目的,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調整目標的內容和實施方案,使之最有利于目標的實現。這種為目標的實現而對活動的方案、措施所進行的選擇和調整,具有價值范導性,實際上是人們進行價值反思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能脫離目的人們追求一定的目的就是追求一定的價值。另一方面,人類創造性活動的“尺度”,也體現了其價值意義。馬克思說過:“動物只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尺度進行生產。井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叫這里馬克思講了人的活動的三個尺度:求真、求善、求美;并深刻地反映了人類創造性活動的基本特征。求真,即合規律性。把握“任何物種的尺度”以使自己的活動合乎于外在事物的客觀規律;求善,即合目的性。把握“內在固有的尺度”并將之運用于外在事物,使外物由“自在”的存在轉化為“為我的存在”。達到了“善”,也就實現了價值目標!扒笊剖乔笳妗钡哪康;只有在“善”這里“真”才獲得其實在的意義。主體把握客體尺度、認識客體的活動是一個求真的過程;主體將自身尺度運用于客體、改造客體的活動是一個求差的過程,兩者的統一即“美”的世界。求美是人類最高的價值理想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和諧統一!懊馈笔侨祟惛脑焓澜绲膭撛煨曰顒蛹捌涑晒麑θ说淖杂傻某浞挚隙础白杂伞钡木辰纭K浞挚隙ú⒄宫F了人的本質的豐富性及人的活動的創造性。這里人的內在尺度,不斷發展的人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不僅建構個人價值世界而且使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從而成為價值世界的內在動力源。因此價值的實現,真、善、美的產生,自由的獲得,本質上是一回事。它們都與人的主體性內在地聯系在一起。自由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體現。因而也就成為人類最高的價值理想。類的世界是一個價值的世界。
下一頁
【[馬克思恩格斯]】相關文章:
[馬克思恩格斯]人·存在·價值01-10
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品格11-19
[馬克思恩格斯] 人·存在·價值03-18
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倫理思想探析03-05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現實提示11-29
用實踐的觀點解釋自然-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主義自然觀芻議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