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倫理思想探析
論文摘要:在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基礎上,探討了生態倫理建設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消解生態倫理危機的路徑。
論文關鍵詞:生態倫理;共產主義;馬克思;恩格斯
當前,生態惡化,環境污染日益突出,而和諧的構建必須重視生態倫理的建設。國外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具有“生態原罪”。“生態原罪”即馬克思把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作為實現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忽視了自然對人類發展的限制,所以,從根本上說,馬克思是一位反生態思想家。事實上,由于馬克思、恩格斯處在特定的時期,人類對技術的依賴還處在起初階段,生態環境問題尚沒有全面地暴露出來,因此他們不可能用專門的章節來論述其生態倫理思想,但的發展造成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斷裂,馬克思、恩格斯已有所覺察。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并對未來社會進行科學預測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生態倫理思想貫穿在其經典著作當中。為此,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倫理思想對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倫理思想的內涵
1.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統一體。馬克思還指出,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來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歷史范疇,作為歷史的現實基礎來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把人和自然統一起來同這一歷史觀相聯系。馬克思在《1844年學手稿》中明確提出了“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完整的統一體”的思想。在實踐活動中,人對自然的關系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索取與被索取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自然是人化的自然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承認自然界的先在性,尤其重視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深刻影響和作用,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精彩特色之處。自然界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人類的社會活動使得自然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類的活動賦予自然界越來越多的“人化自然”特點。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篇文章中指出:“費爾巴哈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從中分析發現,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探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來理解自然環境,把握自然的特性,他們特別關注的是人化自然的特征。這種不同于從前的觀察問題視角,從根本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局限性,也從根本上超越了人與自然之間或者是統治與服從、或者是征服與被征服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尊重自然與實現人的自身價值是能夠統一的,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二者是一致的,是相互促成,相輔相成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具體途徑便是人類社會實踐。
1.3勞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中介人類通過勞動實踐結合起來,并與自然發生特定的關系,勞動實踐是人的能動性的最大體現,同時也形成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導、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指出:“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人類的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這個特點。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里說到:“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作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學會改變自然界的狀況而發展的。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地球的表面、氣候、植物界、動物界、人類本身都不斷的變化,而且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動’。活動是人類聯結自然與人類的橋梁和紐帶,隨著人類實踐活動能力的進一步增強,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愈益深刻,自然界也將更深刻地烙上人類勞動的特點,勞動將人與自然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2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建設的原則
2.1“主體是人”的處理原則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應堅持一定的原則,恩格斯旗幟鮮明地反對那種把自然界視為異己和敵人,并采取排斥對立的態度他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應采取“和解”的態度,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和諧共生。即使人類在為發展需要必須對自然加以改造、利用時,也務必時刻警醒到:人類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自身的身體及其各個組成部分都屬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自然界中。堅持主體性原則是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也即是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必須堅持“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的原則。因為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生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主客體關系。實踐就是人(主體)對外部世界(客體)的改造并從中獲得物質能量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人的實踐活動,從而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人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自為、自由的主體性特征。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為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關系,同時也體現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由于人是主體,客體是為主體提供有效的價值的。沒有客體,主體的地位也就會喪失。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實踐中,肩負保護自然的重任是人類的理性選擇。
2.2尊重保護自然的原則“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掌握、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地方,尤其是在社會實踐進程中,人類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地把握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自覺地掌握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來辦事使自然為人類社會的利益和發展方向服務,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由于人類隨意踐踏自然,濫用自然資源,使得人類也遭到自然界的無情報復,喪失自身的應有尊嚴,犧牲自身的長遠利益而得不償失。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倍鞲袼股羁痰亟沂玖嗽诔跗谌祟惿a忽視對的保護而造成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隨后環境對人類進行了無情的制約和報復。人類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損害了自然環境,人類在創造生存條件的同時也會損害人類自身的生存條件,因此,尊重、保護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永遠不要忘記恩格斯的訓誡,在實踐中“學會更加正確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應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自然,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為,理性地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共生共長,決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盲目地“征服自然”。人類的活動必須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絕不能超越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極限。否則,正如馬克思所言:“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
2.3“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自然的原則“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自然原則在生態危機的形勢下尤其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不過是有日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是人在時空中開展的實踐活動,“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由此可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人“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應有之義!皬睦碚擃I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一方面怍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只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積極地建造自然界,并且“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自然界。這就要求建造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的有機性、生命的繁榮性所產生出來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自然美是自然界的能使人愉悅的屬性,是外在尺度和內在尺度的統一。從外在尺度上看,自然美就是生態美,在生態平衡的狀態下,地球景觀動物結構等的繁榮和諧的狀態;從內在尺度上看,只有人能夠在的層面上體會和認同A然界美的屬性,破壞生態平衡也是對人類美感的破壞。因此,人類能夠把對自然美的規律的認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以技術的手段建造自然的本色,恢復自然本應具有的美感,這本身就具有的價值。
2.4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恩格斯不僅看到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破壞,而且,也認識到導致自然界破壞的原因是現實利益和未來利益存在著矛盾,人類只滿足于對現實的需求而忽視了人類行為對未來的影響。但是恩格斯并不認為這個矛盾是不能解決的,他說:“就是在這一領域中,經過長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經驗,經過對歷史的比較和研究,我們也漸漸學會了認清我們的生產活動的間接的、較遠的社會影響,因而我們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調節這些影響!瘪R克思、恩格斯道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先聲,發展應走可持續的道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要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危害。馬克思指出:“甚至整個社會,一個,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象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土地的持續利用,社會的持續發展,必須像好家長善待孩子,關注孩子的未來成長一樣,留給他們可以不斷利用和發展的資源和空間,促使他們全面可持續發展。
3消解生態危機的路徑
3.1制度是生態倫理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利潤驅使下的生產,對于資本家來說,只要生產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利潤,其他一切問題都是可以不予考慮的。工人的身心健康、的保護清潔、資源的節約持續,只要不對利潤的形成產生任何影響,資本家就根本不予考慮。因此,從根本上來說,資本家從來不會去考慮工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問題,更不會去考慮由于生產導致的嚴重生態后果,經濟利潤的惟一性抹煞了生態和效益的長遠性。
“在各個資本家部是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正是由于資本家的自私自利的“暴利”行為造成了產業鏈中生態的“無人問津”狀況,從而使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經常處于危險的境況,使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日益惡化。因此,生態危機問題的形成與其說是發展觀造成的,倒不如說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根本“贅瘤”所造成的。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導致了人與自然的“有機循一環”過程中的“無法彌補的裂縫”,這種“無法彌補的裂縫”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越來越明顯。在鄉村,人們不斷地把產出物從土地上拿走,“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在城市,土壤營養物質的消耗在城市表現為環境污染!霸诶眠@種排泄物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浪費很大,例如,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來污染泰晤士河”。這一切也反映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城市和鄉村的對立。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之間的“裂縫”是無法彌補的。大規模的機械化和日益擴大的遠程貿易,與互相配合,只能加劇和擴大這種“無法彌補的裂縫”。
3.2共產主義是消解生態倫理危機的出路馬克思認為,要解決生態倫理危機,應該從生產關系人手,消滅產生剩余價值的根源——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人與自然對抗以及階級對抗的事實,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他們指出:“要消滅這種惡性循環,要消滅這個不斷重新產生的現代工業的矛盾,就只有消滅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才有可能”。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人類只有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階段,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痹隈R克思看來,“統治”自然的任務應當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壞性,不讓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人類本身。恩格斯也指出,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途徑是從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人手。他說:“要實行這種的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正是“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惫伯a主義社會是化解和克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矛盾的根本路徑,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美好狀態。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倫理思想探析】相關文章:
關于墨子倫理思想探析03-05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述略01-07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及價值探究之一-論孔子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11-21
草地的生態經濟功能探析03-14
探析林業生態工程與區域生態環境03-18
關于我國傳統音樂倫理思想探析03-16
關于威廉·華茲華斯生態倫理思想探究11-21
談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02-27
試論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價值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