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op59的藝術的發展探討論文
柴科夫斯基是俄羅斯著名作曲家,在他一生創作的眾多鋼琴作品之中,《杜姆卡》op.59堪稱一首經典之作,這首作品旋律優美凄涼,緩慢而悲哀的情緒和歡快熱烈的舞蹈場面相結合,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與俄羅斯風味。
《杜姆卡》亦稱“悲歌”,產生于18世紀的波蘭,是根據敘事詩寫成的民謠,不久便傳播到斯拉夫民族的各個地方。其音樂風格帶有憂郁和沉思的意味,悠長沉痛的部分與激情快速的部分結合,慢的部分多采用抒情性曲調,莊重抑郁,綿長動人,富于表情的旋律隨處可見,情緒上極為傷感,如泣如訴,輕吟婉轉;當進入到快的部分時,音樂風格發生突變,轉變為歡樂愉快的舞蹈場面,旋律充滿詼諧的童趣!抖拍房ā穙p.59是柴科夫斯基在其巔峰時期創作的一首富有濃郁俄羅斯民族氣息的鋼琴小品。該作品有一個副標題,為“俄羅斯鄉村風景”。柴科夫斯基對俄羅斯風景情有獨鐘,他曾說過:“我愛俄羅斯的大自然勝過其他任何地方的美景,俄羅斯的風景有著無與倫比的美!痹谶@首作品中,柴科夫斯基為我們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呈現出鮮明的民間特色和生活氣息,表達了對人民熱情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一、《杜姆卡》的創作背景與創作風格
《杜姆卡》創作于1866年,當時的俄國正處于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政治制度腐朽沒落,柴科夫斯基既不滿沙皇的黑暗統治,憎恨統治者的專橫、暴戾,同情人民大眾,同時他又反對民主黨人對統治階級的反抗行為,認為革命會阻礙社會進步,在這種矛盾的沖擊下,柴科夫斯基應法國鋼琴家馬爾蒙特的要求,創作了這首作品。這首作品把矛盾的沖突性表現的淋漓盡致,那種造成他心靈上的痛苦情感和對阻礙光明力量的情感集中體現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
這首作品的創作具有典型的俄羅斯元素,首先柴科夫斯基將俄羅斯傳統音樂元素嵌在這首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俄羅斯民間舞蹈型節奏,雖然不是典型的三拍子圓舞曲節奏型,但是具備本土音樂風格,他了解并熱愛自己的民族,用帶有民間音樂的旋律和舞蹈節奏型表達了對國家和人民大眾的崇敬。其次,樂曲采用了標題和副標題形式,使音樂形象更容易被廣大群眾所了解,充分體現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的特性。再次,古典的俄羅斯民族民歌曲式都是兩段體或三段體,《杜姆卡》就采用了三段體結構的俄羅斯古典民歌的形式。此外,柴科夫斯基十分注重作品的音響效果并熱衷于用管弦樂隊的磅礴氣勢與色彩豐富的和聲效果來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追求不同凡響的音色色彩。
二、《杜姆卡》的音樂分析
《杜姆卡》全曲共分為三個部分,為單三部曲式,這是俄羅斯古典曲式的基本結構。
第一部分(1-45小節):如歌的行板(Andantino cantabile),情緒憂郁、深沉,主題呈示樂段(1-16小節)由主和弦以緩慢的二分音符開始,勾勒出沉重、舒緩的旋律,和聲色彩濃重和諧,蘊含著凄涼哀傷之情,好像在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顧這個主題也稱為“悲歌”。這一段落突顯了俄羅斯民歌的色彩,展現了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氣息。第17-32小節,主題轉移到了左手的低聲部,右手的高聲部采用了大量的跑動音符作為旋律的背景伴奏音型,左手鮮明主題與之前的主題相互對應。從33小節開始,節奏加密,織體變的更加復雜將之前的哀傷、沉悶的主題旋律發展的更為動力化與情緒化,內涵更加深刻。最后一連串的裝飾音在高音區以mp結束,更讓人有一種欲罷不能的凄涼之感。
第二部分(46-113小節):舞曲風格(Con anima),情緒粗獷熱烈,具有典型的俄羅斯舞曲風格。音樂主題積極向上,剛勁有力,節奏鮮明,力度和速度也急劇遞增,與呈示部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俄羅斯人民能歌善舞,熱情豪邁的性格特點。樂曲中織體變化復雜豐富,連續的小連音與跳音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中交替形成,體現了歡快的舞蹈場面。這一熱烈歡快的段落一直持續到78小節之后才有些緩和,78—113小節,情緒變化較為豐富,旋律主要集中在右手的高聲部和中聲部,低聲部多半采用了和弦伴奏式,音樂色彩濃厚好像表達了作者冥思苦想的事情,既有著大自然無限遼闊的感覺,又描寫了作者內心的波動。從88小節開始,是一段華彩樂段(Cadenza),技巧性很強的華彩段充分展現了內在的心理感情色彩。100小節-104小節這五小節的持續fff將全曲推向高潮,節奏加快而緊湊,最后從容漸慢至第三部分再現部。
第三部分(114-138小節):再現部與結尾。114-129小節低一個八度完整地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旋律與和聲骨架,時值則用了更為短促的八分音符,整個情緒顯得更加痛苦而孤獨,預示之前熱烈的情緒最終要回歸到悲痛的現實中來,可見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空泛的想象。第130-136小節以屬、主和弦反復交替出現做了延伸和擴展,最后137-138兩小節,三個有力的和弦在c小調上收攏結束。
尾聲最后兩小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三個強有力的和弦顯示了希望和決心,似乎讓聽者看到了勝利的希望。肖邦的《革命練習曲》Op.10 Nr.12在結束時和弦也置于強拍,這種反傳統和聲結束進行的手法給人以某種期待感,預示著革命一定會成功。似乎兩首作品的結尾都包含了更深一層的含義,耐人尋味。
三、《杜姆卡》的藝術特色
柴科夫斯基的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悲劇性特點,這與柴科夫斯基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民族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
民族性。柴科夫斯基曾說:“我的音樂之所以具有俄羅斯因素,還因為我出生在一個平靜的地方,自幼時起就受著俄羅斯民族音樂們難以言轉的魅力的感染,強烈熱愛俄羅斯特色的各種表現形式?傊,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俄羅斯人”。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培育了柴科夫斯基最初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柴科夫斯基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和祖國大自然非常的了解和熱愛,正是這種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童年豐富的生活,使柴科夫斯基在成年以后把這種深深的愛傾注到自己的作品里,使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可以聽到濃郁的民族音調,而且還可以感受到無比深厚而強烈的民族情感。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中,沉重舒緩的旋律,蘊含著哀傷之情,仿佛在訴說一個民族的苦難,苦難之中又隱藏著一種向往光明的力量與精神。在第二部分中,柴科夫斯基則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副熱鬧非凡的舞蹈場面。俄羅斯人民能歌善舞,人們已經把唱歌和跳舞作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二部分的群舞、獨舞等舞蹈場面,充分體現了俄羅斯人民的質樸勤勞的優良品格和熱情爽朗的民族個性。如果說托爾斯泰的文學作品真實的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生活,那么,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則是俄羅斯人民心靈的真實寫照,他用他天才般的作曲能力和對俄羅斯的滿腔熱情將一個有血有肉的完整畫面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這部作品的副標題 “俄羅斯鄉村風景”和作品中處處可見的擬景、描寫都展現了俄羅斯的民間民俗風情。另外,柴科夫斯基還利用各種寫作手法模仿俄羅斯民族樂器的聲音,在《杜姆卡》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利用特殊方式演奏和弦來模仿“古絲里”的撥弦效果,這一點在其他作品,如鋼琴套曲《四季》中也非常多見。
悲劇性。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和雄渾的民族性格,都于西歐等國家有很大不同。宗教的桎梏和陰郁的現實與人們奔放的情感之間的沖突,為柴科夫斯基提供了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柴科夫斯基多數音樂作品都帶有悲劇性,這種悲劇性特征的形成與他自幼憂郁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更是當時社會悲劇環境與思想矛盾斗爭下的產物。所以柴科夫斯基音樂的悲劇性都是源于那顆飽受痛苦又被折磨著的心,他把心底的哀怨和吶喊埋藏在那些動人而又凄美的旋律里。隨著柴科夫斯基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矛盾的激化,人生體驗的日趨成熟以及生活的不幸,悲劇性色彩越來越成為他音樂創作的一種特征。《杜姆卡》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感受,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深沉憂郁、詼諧奔放、樂觀堅毅的復雜情感世界之中。
通過本文的分析和探討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用他嫻熟的創作技巧為我們描繪了一副俄羅斯人民生活、舞蹈的場面,并在作品中繼承和發揚了俄羅斯民族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將民族性與悲劇性特點鮮明的呈現在作品中,作品內涵深刻且耐人尋味,可見,全面正確的把握作品風格特點對我們鋼琴演奏者來說至關重要,具體分析其風格特色特點是成功演奏其作品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蔣振瑞.論柴科夫斯基鋼琴組品《杜姆卡》的演奏[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2
[2]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科夫斯基[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淺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op59的藝術的發展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漢代雕塑藝術的寫意特征論文04-13
聲樂藝術的審美表現探討論文05-28
淺析張派京劇藝術論文05-24
分析藝術張力對動畫藝術的重要性探討性論文04-24
淺析藝術的本質10-27
淺析《杜子春》的人間向往05-28
淺析電子證據論文04-28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藝術原創性分析論文07-25
淺析朱自清《春》的藝術特色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