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元素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發展史,對各種漢藝術風格進行統計和分析,力圖總結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元素規律。挖掘徐州兩漢文化的歷史價值,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更好地塑造徐州兩漢文化價值體系。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藝術元素
一、徐州兩漢歷史文化概述
徐州為華夏九州之一,古稱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處于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齊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長的樞紐。徐州是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是13位楚王、5個彭城王的領地和墓葬所在地,并發現有多位漢代貴族的墓葬,其歷史文化悠久,漢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為研究中國兩漢傳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漢時期徐州人在經學、文學、目錄學等方面均做出標志性成就。兩漢文化是徐州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歷史內涵。史學界有學者認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兩漢則要看徐州”。 徐州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3朝封國的國都,歷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現出11位開國皇帝,所以徐州堪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兩漢文明,對于漢史的認知和理解決不亞于拜讀司馬遷、班固、范曄的史學專著。
徐州發現和發掘兩漢文化古跡眾多,如:獅子山楚王陵、獅子山兵馬俑、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土山漢墓出土的鎏金獸形硯;睢寧劉樓漢墓出土的銅牛燈等珍貴文物,皆屬國寶。其中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
二、兩漢文化藝術符號元素
如上所述,徐州兩漢文化的藝術種類很多,本文主要從工藝美術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徐州兩漢時期的工藝美術現存文物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徐州是兩漢文化遺存最為集中豐厚的地區之一,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并稱中國“漢代三絕”。 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元素的特征,主要從漢墓的建造方式、漢畫像石藝術表現形式、漢兵馬俑藝術特點來體現。通過分析兩漢墓葬建筑、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總結歸納兩漢視覺藝術的表現。
1、漢代墓室建筑
漢代墓室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建造,整個空間是完整的,體現了天地萬物。從整體上說,漢代墓葬造型藝術包括石闕、祠堂、地下墓室、棺槨、隨葬品及它們的裝飾部分。每個小系統無不象征一個小宇宙,是整個墓葬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徐州的漢墓主要分為西漢、東漢兩個時期。西漢王陵墓的構造、形制特點,是以橫穴巖洞為主,多數獨占一山頭,建筑方法是先開鑿露天墓門、墓道、甬道,然后再向山腹中深鑿墓室。東漢時期彭城王的墓葬,與西漢時期楚王陵相比,風格迥異,一般是在平地或臺地上豎穴起墳造墓,有較大的封土堆,與西漢楚王陵獨霸山頭的氣勢不可比擬。兩漢時期還流行漢闕,并用漢闕來裝點宮殿、墓葬。漢闕主要是立于宮殿、墓前的仿木石制地面建筑,放在墓前是墓主身份的標志。
在徐州漢墓中,形制較大內容最豐富的是楚王陵。楚王陵坐北朝南,依山為陵,鑿山為墓。陵墓直接開鑿于山體之中,南北總長117米,寬13.2米,深入山下20余米,總面積851平方米,開鑿石方量5100余立方米。宏大的地下玄宮幾乎把山體掏空,工程浩大,氣勢磅礴,全國罕見。楚王陵墓模仿地面宮殿的建筑群體,結構復雜,形制奇特,建有包括浴洗室、御府庫、御敵庫、錢庫、印庫、前廳堂、棺室、禮樂房以及楚王嬪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12間,再現了西楚漢王奢侈的生活場景,也印證了漢代盛行的“事死如生”的喪葬觀。
另一座形制較大的漢代墓室是龜山漢墓。龜山漢墓位于徐州西北約9公里開發區內,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夫妻合葬墓。龜山漢墓以山為陵,因山為葬,全部為人工疏鑿而成的兩座并列相通的合葬墓。其中南為楚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之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在龜山西麓,呈喇叭狀,有南北二墓道。每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6米。每條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且塞石間接縫隙嚴密。15間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墓葬東西全長83米,南北33米,總面積700米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雕鑿精細,工程浩大,氣勢雄偉。為全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楚王陵墓。甬道內15個洞室,分別為兵器室、戰馬室、廁所、廚房、殿房、寢室以及棺室等。各洞大小不一,高低不等,有的還有石柱,雕鑿精致。
2、漢畫像藝術
漢畫像亦稱“漢畫”,包括漢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帛畫、漆畫、玉飾等圖像資料。[1]畫像石、畫像磚和帛畫等是根據物質材料及制作方法的不同來進行劃分的。畫像石是在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石闕、棺槨等物體表面上的鐫刻,而畫像磚是印模及窯燒的結果。漢畫像是對漢代不同物質材料和形式表面圖像的概括,其中,畫像石、畫像磚因特殊的物質載體,使它們比帛畫、漆畫更容易保存和流傳下來。因此,漢畫像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圖像。
徐州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它絕大多數出自墓室內,也有極少部分刻在祠堂的墻壁上。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已有1000多塊,是我國漢畫像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漢畫像石是漢代的畫家、雕刻家在石塊上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范。漢畫像石藝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藝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史學家翦伯贊先生非常重視漢畫像的史料價值,他認為:“除了古人的遺物以外,再沒有一種史料比繪畫雕刻更能反映出歷史上的社會之具體的形象。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再沒有一個時代比漢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當時現實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來”。“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的搜輯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2]漢畫像石藝術反映了一個歷史時期人們的信仰、習俗、觀念。通過深入地研究(下轉第163頁)(上接第162頁)其圖像內涵,可以揭示出它隱含的文化與審美價值。
漢畫像石是徐州漢代文化的精髓。從徐州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來看,其內容大體分為三種:一種是歷史人物故事,一種是現實生活寫照,另一種是靈怪神話傳說。從各個角度形象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漢畫像石題材廣泛,造型元素多種多樣,具有極高的藝術應用價值,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元素有裝飾圖案、構成形式、肌理等美學元素。
3、漢代兵馬俑
1984年12月,徐州東郊獅子山附近出土了4800多件西漢時期的彩繪兵馬俑,其數量之多,規模宏大,實數罕見。這批分布于6條俑坑,總數4000多件的陶俑群反映了西漢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國軍隊的整體建制。據初步推測,此墓的主人為漢代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這批陶俑是楚王擁有軍事力量的縮影。獅子山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當時的墓葬制度,兵俑的裝備和組成,騎兵、車兵的建制和運用等提供了重要資料。徐州漢兵馬俑,由于主人只是臣屬于中央王朝的一個諸侯王,因此不可能制作秦俑那樣規模巨大、形象逼真的陶俑。
漢兵馬俑雖然沒有秦兵馬俑那樣高大,但制作工藝先進。徐州漢兵馬俑是用模子制作出來再經二次加工塑造成的,大小差不多,但是,他們的表情千姿百態,各不相同。高大壯觀、寫實主義的秦兵馬俑給人一種奔放雄渾的力量美。徐州漢兵馬俑在繼承了秦兵馬俑風格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由寫實轉為寫意,更側重于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三、結語
徐州兩漢文化藝術設計其氣勢宏大、造型美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韻律感強有很強意境美;藝術技法嫻熟,制作工藝先進、夸張表現得體、色彩運用細膩、大膽,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感和藝術感染力。徐州兩漢造型藝術的形式是具象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本身滲透著豐富的觀念內容和審美內涵。兩漢藝術在整體上是統一在沉雄、飽滿、蓬勃的氣象中;是朝氣蓬勃開拓進取的大漢時代精神在造型藝術中的自然流露。漢代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歷史時期。拓荒開疆、民族戰爭使漢代人形成雄飛奮進和追求建功立業的人生價值觀,“漢代精神是我們民族初步形成時期特有的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它氣魄宏大,勇于開拓,是一種崇尚陽剛之美的大氣磅礴的時代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漢代精神。”③
中國傳統藝術的本質特征,是對民族傳統生活和情感的視覺寫照,是以規范的視覺語言參與對傳統生活形式的創造。它由生活的適用方面臻入倫理、道德、審美與宗教諸方面,從而傳遞出設計圖式與人生圖式互動覺解的一貫思維。徐州兩漢文化藝術中的傳統符號是一種觀念性的符號,它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映射下的造型觀念和審美意識,這種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它反映的是中國歷史傳承的人文思想。漢代藝術承載的“漢代精神”留存在民族的血脈之中,現代藝術作品中所求的“中國精神”正是源自漢代的那種大度、進取的時代特點。這是藝術的延續與發展,它體現的是構成方式的傳承性。對兩漢文化藝術的傳承性上主要采取兩種借鑒形式,第一種是對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形的借用,如形的借代、形的關聯、具體圖像語言的使用。第二種是對徐州兩漢文化視覺藝術神的傳承,如以形寫神、離形得意、形神一體,是對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傳統符號意義的延伸與新的形象的產生。
注釋
、僦齑婷.漢畫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
②翦伯贊.秦漢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5.
、蹚堊又.[J].漢畫像石的興衰與漢代精神的忘卻
【論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元素】相關文章:
論音樂元素的掌握03-20
論兩漢時期的西域屯墾音樂03-17
論寫意國畫基本元素的內涵06-07
論中國傳統元素在油畫創作中的體現11-29
論析圖形元素在平面廣告中的設計與應用03-23
論析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03-01
歷史氣候與兩漢農業的發展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