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法論文
1在歌唱教學中,按節奏朗讀歌詞,理解節奏
節奏是表現歌曲的重要元素之一,對歌曲節奏掌握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歌曲的表現。因此根據歌曲的節奏來朗讀歌詞,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訓練方法,通過練習學生能有效而準確地來掌握歌曲的節奏,尤其是難點樂句節奏。首先學生在聆聽范唱中去初步體會歌曲的節奏,找出歌曲中比較難的節奏樂句。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對比朗讀法,朗讀正確與錯誤的節奏歌詞,讓學生自主地掌握正確的節奏;最后學生把正確的節奏運用到歌曲的演唱中去,從而掌握歌曲的演唱節奏。
2在欣賞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為音樂伴奏
為音樂伴奏,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識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由于條件所限,各種打擊樂器都不能達到人手一件,這就大大影響了學生的情緒。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需要適當的引入聲勢教學的方法。聲勢教學的理念源于卡爾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音樂教學法,它用身體作為樂器,以跺腳、拍腿、拍手和捻指等身體律動來進行節奏訓練。對于學生來說,利用自身所熟悉的肢體,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加入有規律的節奏,可促進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動作的協調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等。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和想象的能力,使學生表現美、鑒賞美的能力得到鍛煉,最易進行即興創作活動,由于無技術負擔,可以使學生騰出精力做即興創作的其他發展,既培養了即興創作能力,又訓練了一腦多用的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通過長時間的課堂節奏練習,學生最終可以形成個人的多聲部“立體節奏”技能,并可以進行個人獨自演唱,獨自用手和腳進行四個聲部的節奏伴奏,真正形成口、手、腳多位一體的“多聲部立體節奏”訓練。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塑造藝術形象,抒發思想情感。同時,在音樂課堂教育中它又作為一項教育和內容和手段,不僅可以強身健體,益智增惠,還可以借以傳遞感情,增進交往,豐富生活,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創造力和表現力。本人經過教學實踐,把舞蹈律動作為音樂課堂上的輔助教學。通過教與學生用不同的肢體語言來表現不同的曲風,特點,內涵的音樂,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動腳”的課堂積極參與性,激發了學習音樂的興趣,繼而達到了優化教學效果的目標。在欣賞《G大調弦樂小夜曲》C部分音樂主題時,我運用了舞蹈律動的方式去表現音樂,比如在出現下面第一段音樂時,男生做紳士邀請女士的動作,之后出現第二段音樂時,女生做欣然接受邀請的動作,這樣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音樂欣賞的活動中來,體驗音樂帶來的美感。在打擊樂器不能達到人手一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學生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等物品自制一個撥弦樂器。當欣賞《G大調弦樂小夜曲》過程中出現下列旋律時,學生就模擬撥弦樂器在指定位置做伴奏,大大增添了欣賞音樂的趣味性。
3藝術實踐中,多聲部節奏體驗
柯達伊認為“多聲部的聽覺和多聲部的協調配合是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這種能力應該盡早培養!币驗楣澴嗍且魳分T要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同時,多聲部聽覺和多聲部的協調配合是音樂教學中特別重要的學習內容,既可以為多聲部的合唱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協調能力、敏銳的節奏感知能力、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這種能力將直接影響多聲部和聲意識的建立。在欣賞《G大調弦樂小夜曲》時,我運用了感知(對比)節拍與節奏的方法,先將男女生分為兩大組,分別用BENG和LA模唱下面兩條旋律,在唱準確之后,兩組跟隨我的手勢,按照節拍節奏同時演唱,課堂氣氛活潑有序,學生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了,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多聲部演唱的技能。在學習《唱臉譜》一課中,我選擇京劇武場中的鑼鼓經“沖頭”作為多聲部節奏練習的素材,進行多聲部和聲意識的培養。首先,我介紹了京劇鑼鼓經的一些簡單知識和記譜方法,同學們認識了京劇中的打擊樂器和“沖頭”的節奏型。緊接著我把學生分成了三組,分別用手拍擊大鑼,小鑼和鐃鈸的節奏型;先分開單獨拍擊各自聲部,掌握后再和聲練習。最后,選出掌握好的同學用實際的樂器進行演奏,加深理解。這樣即豐富了音樂課堂,又增強音樂課的趣味,從而使音樂教學邁上了新的臺階。
在音樂教學中,通過節奏訓練,使學生在音樂—大腦—身體之間建立一種分析、交流、合作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樂感、激發學生的樂趣、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教學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音樂教學效果。
作者:張璐璐 單位:大連博思中學
【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法論文】相關文章:
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09-06
節奏審美音樂教學論文10-13
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研究論文05-18
音樂節奏感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解析論文10-05
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問題探討論文08-04
淺談音樂的節奏教學08-14
音樂課中的節奏訓練07-31
小學音樂節奏訓練研究論文08-04
音樂教學中的品德培育論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