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高中英語教師語言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五位高中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語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試圖解釋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的特征,并指出其不足之處,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教師語言;言語行為;特征;策略
一、英語教師語言的研究現狀
教師語言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教學論文" target="_blank">英語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并長期以來收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國外學者對教學話語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側重于描述語言課堂中教師語言并對其進行分類以及教師交際行為中話語的理解模式等。國內學者從語用學的角度對語言教學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何自然1984年在《現代外語》發表的《語用學的研究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意義》是國內較早的從語用學視角分析英語學習的論文。而1997年何自然編著的《語用學與英語學習》闡述了文化差異與語用翻譯的關系;2002年國防科技大學出版了戈玲玲編寫的《教學語用學》一書,在介紹語用學的同時涉及了語用失誤以及相關的教學策略?偟膩砜矗陨蟽杀局鞫计赜谡Z用學理論的介紹及其對教學方法的啟示,缺乏對英語教學中語用學運用的深入探討。而教師語言則主要著力于兩方面:1.語言課堂上教學語言的字、詞、句的特征、性質、方法等;2.教師語言的藝術性和審美性的提高。此外,對英語課堂上教師語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定性分析,少有定量分析。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將立足于語用學中的言語行為理論,通過收集英語課堂上教師語言的語料,對英語教師語言進行定性和定量的二維研究,意圖進而揭示英語教師語言的本質特征以及目前英語教師語言有待改進的地方及相關策略。
二、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由約翰·奧斯丁(JohnAustin)于1962年提出。根據該理論,說話者的話語可能包含三種行為:1.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s);2.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s);3.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s)。并把言后行為分為五類:裁決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諾型(commissives),行為型(behavitives),闡釋型(expositives)。言內行為指的是說話行為本身所包含的語音、單詞、短語、句子等。具體言之,它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發聲行為(phonetic act),即發出某種聲音的行為;二是發音行為(phatic act),即發出某些音節的行為,而這些音節又與某些特定語言的詞匯、語法相符合。三是表意行為(rhetic act),即運用那些具有相當明確的意義(sense)和所指(reference)的可發音的詞來完成的一種行為。言外行為指的是通過“說話”這一行為來做事的行為。通俗來說,即是人們說話不僅僅是純粹的“發音”、“發聲”、“表意”,還可以通過“說話”來做事,以達到自己“說話”的目的,如抒發情感、詢問信息、征求意見、宣布儀式開始、命名、警告威脅等。
而且,人們的“說話”這一行為還會帶有某種“語力(force)”。言后行為則指“說話”這一行為給聽話者或者客觀世界帶來的改變及后果。對聽話人而言,“說話”行為可以對其在行動、情感等方面產生影響,從而令聽話人做出了某種行為或者不做出某種行為。言語行為理論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是“言外行為”。
1975年美國語言學家舍爾(Searle)對其進行改進與發展。舍爾把言語行為根據其功能的不同分為五類:宣言行為(declara-tives)、表述行為(representatives)、表情行為(expressives)、指令行為(directives)以及承諾行為(commissives)。宣言行為主要是指那些通過話語改變世界的言語行為。在使用宣言性的語言的時候,說話人通過詞語改變了世界。表述行為指的是,表述的內容對于說話人而言就是如此的事實的言語行為,主要體現為陳述、斷言、結論等。表情行為則是指在言語之外話語者對所指的心理狀態或感受;指令行為的言外之意在于說話者試圖讓聽話人做事而所作出的努力,包含命令、請求、建議等。承諾行為則是說話者用于保證其未來動作的言語行為。鑒于舍爾的理論被認為是目前比較合理的分類,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舍爾的理論。
三、英語課堂上教師語言的特征
筆者從網絡上選取了五個由不同的老師教授的不同地區的高中教學論文" target="_blank">英語教學視頻,五個教學視頻均為教學實況錄像,五位教師均為各地優秀而有經驗的高中英語教師;五位教師中兩男三女。筆者根據舍爾對言語行為五類功能的分法對五位英語教師的課堂語言進行了語料采集和分析統計,F將統計結果展示如下: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表述行為在所有言語行為中比率最重,指令行為其次,宣言行為比率最低。從具體內容來看,表述行為在課堂中,主要是教師闡釋語法知識點,列舉例句幫助學生理解語法,解釋生詞,概括文章大意,介紹背景知識時使用。筆者還發現在表述行為中,有許多是教師自問自答式的闡述方式。指令行為則主要發生在教師請求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坐下、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指示學生跟進老師的講解等情況下。指令行為的表達主要有“ple-ase follow me”,“speak out.”“could you...”,“pay attention to...”,“please look at...”,“remember!”,“sit down please.”等等。其中祈使句式為主,疑問句式相對較少。承諾行為在英語課堂上表現為教師對自己安排的解釋,如“I will explain it later”,“I willshow you next time.”等。表情行為則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對學生表示贊賞或感謝時常發生的行為,多為表達教師正面的情感。宣言行為的言語在英語課堂上主要是在教師宣布下課時使用,課堂的語境和語域決定了宣言行為相對較少。
四、關于高中英語教師語言的建議
1.教師應適當增加指令行為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深入參與到教學中,增加英語口語的輸入。把課堂的全部重心放在課文和語法講解上固然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語法規則,并提高學生應試能力,卻忽略了對學生口語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培養。
2.過多的表述行為則會令課堂乏味,漸漸令學生喪失興趣。
此外,表述行為中的提問原本是很好地激發學生思考的方式,但是如果一味地由教師自問自答則會大大減少提問帶來的效力,減少學生的課堂參與,甚至增加學生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的情感過濾(Affection Filter)。
3.恰當地使用表情行為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自信心,減少學生課堂壓力。從前文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的高中課堂上表情行為所占的比例還是較少的,說明教師在課堂中較少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值得慶幸地是表情行為中教師基本上表現的是正面的態度。
五、結語
教師語言在二語習得課堂中是教師講解知識、建構課堂計劃、維持課堂秩序、實施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五位高中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語料的定量分析,發現了現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存在以下幾個特征:表述行為比率過重;
指令行為中命令式話語較多;表情行為較少。這些特征表明,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仍然呈現出以教師為中心,語法講解為重點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使得教師與學生地位不平等,忽略了學生口語能力與二語語用能力的培養,而且阻礙了學生深度參與課堂,久而久之容易消耗二語習得的興趣。因此,英語教師應從已有的問題出發,重新審視課堂中的言語行為,通過增加表情行為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緩和指令行為以邀請學生融入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兆熊.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3.
[2]李三福.教學的語用學研究[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3]劉森林.語用學策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等.
【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高中英語教師語言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教師語言的語用功能06-02
基于魚骨圖的進度管理問題分析論文04-30
基于材料結構概念的強度準則問題分析論文05-27
語言藝術張力分析論文06-27
音樂語言的美學信息分析論文07-25
高中英語素養教育策略分析論文07-03
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7-29
英語語言學應用分析論文06-24
關于奧斯汀與塞爾言語行為理論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