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的藝術設計教學論文
摘要:隨著當前的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對藝術的追求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對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而且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必須進行一定的創新發展。在藝術的設計教學中,引入“非物質文化”視角,提升了進行藝術教學的效果,豐富了教學內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因此,本文針對當前藝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的引入進行了分析,有效的緩解了當前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藝術設計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寶貴財富,也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針對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引入藝術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豐富學習內容,接觸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一、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
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中,主要的理論體系還是沿用傳統的包豪斯體系。這種體系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而且包豪斯體系的產生主要是為了調節藝術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包豪斯體系的產生和發展,對傳統觀的藝術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改變了社會工業生產中缺乏審美意識的弊端,同時,第一次將審美需求的概念納入到了具體的產品設計中[1]。但是,包豪斯體系也受到了工業化生產的影響,使它具有了標準化和規;南拗疲,具體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包豪斯體系中強調了幾何圖案在藝術設計中的效果和作用,但是也使一些設計者忽視了設計對象的情感因素,具體表現在民族性的審美情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設計出來的產品脫離了實際的社會審美需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的可行性
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中,主要是指被各個社會群體、團體以及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一些表演、實踐、表現形式以及知識體系和技能等有關的實物、工具、藝術品和文化場所等。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和藝術設計相關的民間藝術,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藝領域具有很大的重合性,所以,在當前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會產生重要的影響[2]。另外,在實際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案的、造型藝術以及功能方面的聯系進行分析。其次,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和制作工藝引入到具體的教學中,將一定的關聯性進行有效的體現。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的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藝術設計文化的重要來源,也是藝術設計進行選材的主要途徑,因此,現代化的藝術設計教學中,需要對藝術設計進行一定的創新,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在具體的藝術設計教學中,需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原則。
。ㄒ唬w現藝術設計的展示性
藝術設計教學中,要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讓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能夠直接觀察和體會,并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到文化的特點和生產過程,增進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藝術的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會因為共享的人越多,體現出更高的價值,同時受到人們的尊崇。但是,文化的公共性會受到一定的社會關系制約和影響,例如一些非物質文化的'持有者不愿意將其公開或者是對外開放,所以,對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就體現出了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可以充分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好的體會非物質文化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夠讓教師和學生思考相關的設計元素,和實際教學進行聯系,促進教學的發展。
。ǘw現藝術設計的互動性
藝術教學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引入,要注重一定的互動性,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做示范,演示具體產品的制作過程,主要是從材料的準備、顏色的選擇、制作過程的選擇以及成品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指導,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教學中形成一種開放、輕松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注重教學的可持續性
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進行教學,要注重體現教學的可持續性。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要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而且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豐富,為藝術設計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專業特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以及可持續性的規劃,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學和培養。
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藝術設計教學中
目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具體的藝術設計教學中,會經歷一個從傳統向現代化過度的階段。而且現在的藝術設計,開始于工業化的大生產時期,在教學模式方面主要是實現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教學模式,而且這種教學模式比較重視理論性的教學,所以,在教師和學生方面都不能形成緊密聯系的統一體。同時,教師的變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教師只是按照一定的模式,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所以出現了空缺就可以被完全性的取代。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受到社會化大生產的影響比較大,追求一定的規;托驶,使得具體的知識擺脫了教授者影響,而且側重的是向多人進行群體性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制作工藝方面的教學,還主要停留在個體性的經驗層面,而且相關制作工藝的教授,一般比較依賴一些相對封閉的小環境,進行言傳身教,但是忽視了同業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些因素的影響,也導致了個體性的經驗、感受等不能上升到理論性的高度,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中,受到教學環境的影響比較大,還包括教授者的影響。而且具體的教授過程,學習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體會到相關的感受,并通過教授者進行講解,以及具體性的操作和實踐,才能有效的掌握生產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和教授環境之間有比較緊密的聯系,所以,對于學習者來說,如果缺乏一定的環境氛圍,以及教授者的言傳身教,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就會存在很大的差別。即時通過理論性的學習掌握了具體的知識,運用中還是會出現比較多的問題,所以,對于藝術設計教學來說,單純性的將制作工藝從具體的環境中提取,移植在課堂教學中,容易導致教學過程抽象化和教條化,也不利于學生對具體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應該轉變更新教學模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和具體環境相結合,實現有效的教學。因此,在當前的教學中,需要營造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環境,將教學地點轉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現場,將抽象的學習變為具體的參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這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環境中的切身感受,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以及相關生產工藝的掌握,確保具體的制作工藝在學生的學習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雖然我們強調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教學,要根植于具體的教學環境,但是仍然不能忽視理論教學的重要性。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理論知識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情感體驗和生產經驗,就能夠有效克服當前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情感體驗,掌握一定的方法,對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結語
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對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做出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消除了傳統的包豪斯體系存在的缺點,促進了對學生民族情感和審美需求能力的培養。藝術設計,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而且藝術設計學科體系、素材以及知識范疇,主要來源于西方社會,也是一種社會關系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同時,這種屬性也導致在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面臨著和學科體系發生沖突的問題,但是隨著藝術的發展和進步,立足于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藝術設計教學的結合,能夠促進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語境下的藝術設計實訓教學探索[J].設計,2015,05:149-150.
[2]李征,李佳曄,肖凌.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15,09:243-244.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的藝術設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