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師說及其影響
影響是指以間接或無形的方式來作用或改變。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韓愈的師說及其影響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韓愈為排拒佛、老,振興儒學,提出了“道統”論。但如何使儒學以及的“道統”延續下去?為此,他在提出“文以明道”和“文以載道”兩大原則,竭力鼓倡古文運動以改變虛浮文風,使文章能夠直接鮮明地彰顯“先王之道”(亦即儒學之道)的同時,更特撰《師說》,提出必須建立傳授儒學之道的師生關系。
《師說》堪稱很能反映韓愈思想、又能體現出唐中葉以后儒學發展新跡像的重要作品。其文不見,故特將見之于《韓昌黎全集》卷十二的這篇名作全錄于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聞焉。今之眾人,其下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惑,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貽之。
在這篇為弟子李蟠而作的文章中,韓愈開篇即將“傳道”作為“師”之首要職責。所謂“傳道”就是要傳授孔圣儒學之道,并且,“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傳道”之師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韓愈所處時代,生活中對于師生傳“道”之事,大多數人卻無動于衷,漠然視之,不僅家長為孩子“擇師而教之”,只是為了“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并非以獲聞圣道為目的,而且儒士大夫之間雖有師弟相稱,卻或之“群聚而笑之問之”,或則朋比為黨,“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這使他不得不深渾地嘆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所以,他要很認真地向人們重提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教誨,講述孔子學無常師以求獲聞大道,并且“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故事,以期學者“無貴無賤,無長無幼”地擇善而從,唯“道”是求。如此,儒學振興方能有望,孔圣之道才能代代相承,永存于天地之間。
這確乎是當時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著的一個嚴重問題。柳宗元曾述其時狀況道:“今之世為人師者,眾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舉世無友,故道益棄!保1)在這種風習下,韓愈不僅著《師說》,提振“師道”,而且毫不含糊地招收生徒,傳道、授業、解惑,踐行其“師道”。但這并不為世風所容,每每受到人們的譏訕。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常牽引,而增與為言詞。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常熟,又絜絜而東,如是者數矣。(2)
由此當可想見韓愈以師道傳授儒學所承受到的沉重的社會壓力。唯其如此,柳宗元雖亦重視“師道”,卻一再拒絕收徒為師,并坦言自己才能、膽氣均不如韓愈。這就使韓愈只能“獨謂然引圣,爭四海之惑,雖蒙訕,跆而復奮”(3)了。
“師道”之失,其來有漸,非唐所始。在先秦,孔子本是通過私人講學亦即通過彰顯“師道”來宣揚其學,并創立起儒家學派的。孔子歿后,七十二子之徒乃至子思、孟子、荀子,也都代代相傳孔子之學,宣揚和發展、光大儒家思想。所以,早期儒學發展過程中,“師道”與“儒道”密不可分。秦代“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儒者與儒道均無甚地位可言。迨至兩漢,儒學逐漸獲得了獨尊地位,但漢儒之學雖也師徒授受,甚至還很講求師承家法,其所重者卻是章句訓詁而已,并不以宣揚儒道為意。魏晉以還,玄風驟起,釋、老盛行,儒門淡薄,不斷如帶,圣道愈益湮而不彰。至唐韓愈所處之世,人們譏訕“師道”,表面看是不愿從師向學,實際上反映的乃是對漢魏以來儒學厭棄的心態。這也是儒學既發生內部危機,又受到外部沖擊的反映。韓愈在這種背景下提倡并踐行“師道”,就具有了應對外部沖擊、消解內部危機,從而振興儒學的意義。故其通過“師道”宣揚儒學的根本道理,其實就是對漢以來儒者章句之學傳授方式的重大變革。這當然會遭到安于舊來學習方式人們的反對。柳宗元雖未像韓愈那樣收徒為師,但在提倡“師道”方面與之有共同認識,故而他也對章句之學深致不滿:“仲尼豈易言哉?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并提出真正有志于振興儒學者就不應再為“章句師”,而應自覺認識到并擔負起自己的職責:“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4)
受韓愈“師說”影響,宋儒對如何“傳道授業”、光大儒學問題十分重視。歐陽修接過韓愈的話頭,進一步暢談“師道”的重大意義,他在《答祖擇之書》中說:三代之衰,學校廢;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后世師法漸壞,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自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是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于忘本趨末,流而不返。夫以不固不信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有利祿之誘、刑禍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5)
這就很貼切地闡明了“師道”與儒學二者之間的關系。真正的儒學所以難于振興,實因師道缺失或師道不立。讀孔子之書、修儒者之學者,多為弋獲功利而非堅持古道,這樣的人既無古道作為內在精神生命的支撐,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對于儒學的真正信念,自然也就經不住“利祿之誘,刑禍之懼”。依靠這樣的人,又如何能使儒學抵抗住釋、老二氏沖擊而得到振興呢?其實,如歐陽修所說的經不住“利祿之誘,刑禍之懼”者,古往今來不知凡幾,這很值得今人深思。
如果說歐陽修從理論上發展韓愈的“師說”,那末,孫復和石介則以其自身實踐來為人們提供了樹立“師道”的表率。孫復(993一1057年),學者稱之為泰山先生;石介(1005一1045年)是東京一帶素有聲望的學者,卻對孫復執弟子禮。據說孔道輔(孔子后嗣,其時頗有名望的官員)謁見孫復時,“(石)介執杖屨侍左右,先生(孫復)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及其往謝也,亦然。魯人既素高此兩人,由是始識師弟子之禮”。(6)此外,胡瑗亦通過在湖學和太學教授生徒,嚴格師弟子之禮,樹立師道尊嚴,為加強師通竭盡努力。這樣,唐代后期韓愈始倡,經過歐陽修和孫復、石介、胡瑗的弘揚與實踐,儒家“師道”終于自先秦之后而重新樹立了起來。到二程建立之后,這師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圩⑨專
。1)《唐柳先生集》卷一九《師友箴》。
。2)上書卷三四《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3)《新唐書·韓愈傳》。
。4)《唐柳先生集》卷三四《答嚴厚興論師道書》。
。5)《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六八(外集卷一八)《答祖擇之書》。
(6)上書卷二七《孫明復先生墓志銘》。
賞析
韓愈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和柳宗元等是唐代古詩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反對六朝以來的只重形式的駢文,大力提倡繼承先秦兩漢以“言之有物”的語言表情達意的優良傳統,形成了一種文風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寫作實踐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的發展,改變了不良文風,起到了解放文體的作用,對當時和后世,都有重大影響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的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文章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并以實際行動鼓勵后進,應當刻苦學習,勇攀高峰。韓愈的這篇力作,歷久彌新,今天我們再讀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從正面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擇師標準。
“古之學者必有師!碧峁P點題,單刀直入!肮拧弊种赋鰪膸煹臍v史傳統,“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從師的必要。一開頭就揭示出學者和教師的關系,作為全篇綱領,肯定堅決,不容辯駁。“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全面規定了老師的職責范圍,指出老師的作用,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叭朔巧撸肽軣o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敝赋稣J識事物的一種客觀規律性,連用兩個“惑”字,突出說明不從師的害處!吧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绷信e兩種情況,旨在說明“聞道”是從師的標準!拔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詮釋前文,又強調從師是為了學道,凡有道者皆可為師!笆枪薀o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的所存也。”進一步論述擇師的原則。這是作者所說師道的基本精神。這種有道為師(包括“能者為師”)的原則,正中當時積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述從師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段首以感慨的語句開頭,筆鋒突轉,引起讀者注意。承上文“解惑”,從反面指斥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币怨胖ト伺c今之眾人相比,旨在說明士大夫的無知!笆枪适ヒ媸,愚益愚!边B用兩的個表程度的副詞“益”來說明,從師的態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結果也截然不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補充上文,進一步點出結果,以反問的口氣啟發讀者深思。以上為分論的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币詫Ρ鹊姆绞,指出眾人的糊涂!氨送又畮,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釋童子之師的作用,既有比較的意思,又為下文的“小學而大遺”做鋪墊!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北容^的結果,落在“小學而大遺”上,足見那些恥師之人是糊涂的。以上為分論的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對比居于下層的人與士大夫之族對待從師的態度!皢栔瑒t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寫出士大夫極為荒謬的話的是為下文的評說感嘆準備條件。“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幾句是作者的感嘆之詞。點明師道不復的原因,對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嘆。以上為分論的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三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態度,闡明教和學的關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照應篇首“傳道授業”。
“圣人無常師。”此語見解精辟,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引出擇師的典范!翱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睆膸煹男袨!佰白又剑滟t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師的言論,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是緊呈上文得出的結論,且與開頭的“聞道”、“師道”相呼應。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從表揚的李蟠,再肯定從師?偨Y全文,點明主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敝匾晭煹。“余嘉其能行古道,”能行師道“作師說以貽之!苯Y尾點題。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老師的作用,兼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在論述過程中,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問題上的愚妄態度,闡明了自己對師生關系的見解。論述時先從正面立論闡述,再從反面提出駁議,駁議時使用了對比手法。然后以孔子為例,得出強有力的結論。除開頭立論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擺事實、講道理,很有說服力。起句奇崛,氣勢磅礴。這篇文章不但開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幾乎都是這樣。韓愈常把自己的結論凝結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行文時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韓愈的師說及其影響】相關文章:
肉身的“放逐”及其影響10-06
嬰兒的心理問題及其影響08-03
柏拉圖的理念論內容及其影響01-22
審計判斷績效及其影響因素10-07
整體上市及其對股東價值的影響10-26
體驗的內涵及其對營銷方式的影響10-24
業務外包及其影響因素分析10-22
審計判定績效及其影響因素10-19
談老師說話音量對幼兒的影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