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孔子樂正“詩三百”的經化效應

        時間:2024-07-26 20:47:09 文化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孔子樂正“詩三百”的經化效應

          摘要: 《詩經》作為經典,已經流傳了二千多年,最初稱為《詩三百》,至于稱為《詩經》,則要歸功于孔子。孔子樂正《詩三百》,并以禮來闡釋其中的愛情詩,為其經化確立了規范,成為先秦典籍經化的范本。

        孔子樂正“詩三百”的經化效應

          關鍵詞: 孔子;詩三百;樂正;經化;國風;愛情詩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先師,一生致力于禮樂文化的傳播事業,無論是興辦私學,廣收門徒,還是周游列國,傳經布道,都體現了其兼濟天下的宏愿。但在當時大變革的時代,沒有人能夠采納孔子的主張。孔子一生很不得志,晚年歸于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傾力整理六經,是在宏愿未就的情況下的重要舉措,而這一行為既規范了儒家經典,也規范了中華文化。

          六經中的《詩經》在春秋時期稱為《詩三百》,亦稱為《詩》。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1]這段話包含兩層含義,一、上古傳詩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刪定為三百零五篇;二、三百零五篇,孔子皆樂正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對于前者,后人頗為質疑。歸納起來,理由如下:

          其一、《詩三百》的定數問題。《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可見,孔子之前三百篇已為定數。

          其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觀樂的問題。魯國樂師為其演奏十五國風及雅、頌。其順序依次為:《周南》、《召南》、《邶》、《癟》、《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小雅》、《大雅》、《頌》, 與今本《詩經》的順序大體相同。時孔子年僅八歲,絕無可能對《詩經》進行刪削。

          其三、孔子整理文獻的原則是“述而不作”。《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將詩三千余篇十刪其九,不合乎孔子的著述態度。

          其四、關于“鄭衛淫聲”。如司馬遷所言孔子刪詩,“取其可施于禮義”者。孔子多次表達對鄭衛之音的厭惡。《論語·衛靈公》:“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假定孔子刪詩,理應刪掉“鄭聲”,但十五《國風》中,“鄭風”存留頗多。

          其五、《墨子·公孟》:“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與孔子同代的墨子也有‘詩三百’的稱呼,可見“詩三百”是一個固定的篇目。

          其六、先秦逸詩問題。若孔子刪詩,先秦典籍必定存留逸詩,但今天尚不多見。

          因此,在孔子刪詩問題上,我們傾向否定前者,而去肯定后者,即孔子為《詩三百》進行了正樂的工作。《論語·子罕》:“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孔子的這句自述,我們可以理解為,孔子對《詩三百》中的雅和頌進行了樂正的工作,相比之風,孔子當然更愿意關注雅和頌,但對于國風,孔子并非視而不見,即使是涉及男女戀情的愛情詩。這類詩在國風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最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根據其內容,主要應概括為以下三類:一、男女相戀的情詩;二、家庭和美詩;三、棄婦詩。

          1、男女相戀的情詩——《周南·關雎》

          《關雎》是國風的第一篇,也是《詩經》的首篇。《毛詩序》以為此詩是吟詠“后妃之德”,“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顯然這是《詩三百》經化的結果。今天看來,這首詩更象是一首表達男女相戀的很唯美的情詩。即從詩中起興的“雎鳩”而言,更是表達了一種忠于愛情的觀念。《毛傳》云:“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箋》云:“摯之言至也。謂王雎之鳥,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別。”朱熹《詩集傳》云:“雎鳩,水鳥也。狀類鳧鹥,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別。”[2]這些注解都指出了雎鳩是一種生有定偶而不相亂的鳥,可引申為男女對愛情的專一。尤其是詩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更是成為后世才子佳人的代名詞,可見,這首詩對后世的影響之大。

          孔子在《論語》中兩處提到《關雎》。“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

          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關雎》符合禮儀教化的一面。孔子講求以外在的禮來規范內在的情感。他希望在情感和理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使情感合度、理性適中,進而社會有序。他相信唯有先王的禮樂堪此重任。也就是以禮樂來馴服心中的猛獸,從而達到“治心”的目的。《關雎》正合孔子心意,既抒發了人心的哀樂情感,又把握了“度”,不流于淫、傷。也正是由于其符合禮的規范,所以孔子聽《關雎》“洋洋乎盈耳哉”。接下來,孔子對《關雎》的發揮可謂達到了極致。孔子以《關雎》為風始。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始也?” 孔子曰:“大哉《關雎》之道也,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書圖,麟鳳翔乎郊。不由《關雎》之道,則《關雎》之事將奚由至矣哉。夫六經之策,皆歸論汲汲,蓋取之乎《關雎》。《關雎》之事大矣哉。馮馮翔翔,由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子其勉強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也。”從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在孔子眼里,《關雎》是天道,王道,凡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雎》里都有了。其所蘊藏的含義已經不是僅僅一首愛情詩所能容納的。這是對《關雎》的至高無上的推崇,也可以見出孔子對王道的尊奉。孔子而后的解詩和闡詩者都因循了這種觀念:“《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關雎》之毛序)“言后妃之德和諧,則幽閑處深宮。貞專之善女,能為君子和好眾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妬。”(《關雎》之鄭箋)就連史書也持這種觀念:“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史記·儒林列傳》)“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漢書·匡衡傳》)[3]

          孔子把詩納入道德教化的軌道,所以他很自然地說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無以立”這樣的話來。孔子對詩的闡釋,促進了詩的經典化。詩本是言志的產物,是文學的詩,而在道德教化面前,文學欣賞和審美便不得不居于次要地位了。

        【孔子樂正“詩三百”的經化效應】相關文章:

        關于孔子說詩的觀念要求與價值取向探析03-17

        論歐盟債券市場的一體化效應03-24

        經濟全球化的極化效應與世界格局的和平轉移03-19

        我國貨幣化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的研究03-07

        淺論經說·經傳·經變01-07

        整體上市效應的實證研究03-05

        孔子仁學的價值取向-孔子仁學思想新探(三)03-06

        論經濟對幸福的效應與影響11-14

        煤炭經濟熱效應分析02-2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制服类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一 | 亚洲AV秘一区二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