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論文15篇(精品)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論文1
摘要: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是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教學和其它教學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闡述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內涵與意義,著眼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鍵點,探討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教學整合的主要模式,并對整合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 教學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內涵與意義
1.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多種感官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依靠“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進行說教式的教學,媒體運用單一,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乏味感。如何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動畫是小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設計制作出包含動畫的課件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幾分之一》一課時,我們設計了“豬八戒吃桃子”動畫;娜宋,優美的音樂,詼諧的解說,成功地營造出了一種樂學氛圍,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而易接受,為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比傳統的手段激趣,效果要好得多。通過有趣的動畫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為學習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問題,誘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濃厚興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2.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學生學習一個知識,一般都要經歷“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一個過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實驗活動過程進行處理,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不易理解。關于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教材雖然采用實驗的方法,把圓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然后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S=2πr。但是,實驗過程比較復雜,難于操作,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圓拼成的近似長方形時,讓學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數越多,拼得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滲透了“極限”思想),這對于小學生來講很難想象,學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圓拼成的一個長方形,致使學生對所推導出來的公式的'精確性持懷疑的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利用動態展示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使抽象化為具體,化難為易,以達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可以彌補傳統媒體的不足,突破一些教學上的難點。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講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用傳統手段,包括直觀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難把要害講清楚。而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可以方便地演示:將兩個角平移重疊,將角的兩邊長短隨意改變。學生通過觀察動態的過程,小學數學論文很容易地歸納出“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無關,而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3.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學容量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具有常規電教媒體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綜合它們的優點。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一張嘴巴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它們都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將以前需要在黑板上抄寫的教學內容事先做在課件中,上課時鼠標、鍵盤輕輕一動,教學內容立即呈現于屏幕,節約了板書的時間;大大增加課堂的容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在復習課上,利用多媒體課件效果尤為理想。邊復習,邊進行課內練習、矯正練習、遷移性練習,并在其中加上習題答案,及時進行錯誤訂正,可以大大縮短教師板書時間,一節課下來,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考、學習的狀態。
4.優化了練習,深化了學生思維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可以達到優化練習,從而使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又是運用知識發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練習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省時、容量大、拓寬思路的特點來強化練習效果,提高練習效率。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后,我們就利用計算機創設“虛擬商店”讓學生當售貨員與消費者,進行仿真練習。
由于信息技術演示具有“應變”、“重復”的功能,因而這種練習可不斷重復,使練習效果不斷強化。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主要模式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可以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探索與生活緊密結合問題情境和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分析問題,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逐步養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其操作程序如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情境的創設,能變抽象為具體,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反響,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其形、聲、光、色并茂,更易于學生的接受,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易于喚起學生創新的“火花”。
2.主動探索,嘗試解決——這一過程的設計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得到發展,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歸納思路,提煉方法——學生通過主動探索、交流后,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歸納反思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使學生思考形成共識,以完成知識形成條理化、系統化。
4.練習鞏固,適當擴展——練習是對新知識的鞏固和延伸,是學生實踐活動的體現。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設計一些變式練習和一些開放式的練習,以喚起學生創新思維。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需注意的問題
1.不要一味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忽視先進的教學理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重在其“實用價值”,并非其技術含量的高低。有的老師認為軟件越高級,會用的人越少越好。其實這偏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現代化,遠勝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教師要認真鉆研教育理論,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規律,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駕馭下發揮最佳作用。
2.注意信息技術與傳統工具達成平衡。信息技術的使用為學生學更多更深的數學提供了可能,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開拓了廣闊空間。但是,它不能被用來代替基本的數學活動,如實際觀察、直觀感知、基本運算、邏輯推理等。因此,應當使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傳統的紙筆運算、邏輯推理、動手操作、畫表作圖等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3.要重視學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作為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因此課堂上要加強生生及師生間的語言交流,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避免出現由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機灌”,扼殺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心靈封閉”現象的產生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無疑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應當充分挖掘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揚長避短,努力使之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開創課堂教學的新天地。
數學論文2
論文3:數與形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以后的學習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數形結合帶給教學以蓬勃之生命,賦予教學以持續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學的策略更豐富,更清晰。
1以童真喚起興趣,營造樂學的有效教學情境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發展。”在我們的童年的記憶中,好的動畫片和童話書總會給人一種最美好的的印象,那種感覺揮之不去,抹之不滅。新課改教材里各種鮮艷逼真的情境圖,各種平移、旋轉、對稱的美麗圖案,可以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與學生互相問好后,筆者設計了“分數樂園”這個孩子特別喜歡的卡通畫面,可是“智慧大門”卻關閉著。生動形象的動畫謎語,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成功地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和戰勝困難的斗志。學生猜對后,引出生活中分東西的經驗,自然而然地導出課題“認識幾分之一”。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孩子們特別熟悉和喜歡的———“分數樂園里智勇闖三關”的游戲,使學生們的自主參與意識自然而然的產生,主動探索,學習新知。
2看圖說話,鼓勵多提問;先學后導,作圖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始于問題”。學生沒將題目讀懂時,他是沒有問題的,這與他沒讀題效果一樣。只有鉆研之后,才會生出“看似絕壁,卻辟小徑”之感。在《分數的初步認識》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新授部分,筆者利用多媒體展開教學,分三次展示課件“分數樂園”,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逐層深入地讓學生觀看直觀的感性材料,啟發學生自己發現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地學習新知。課件出示:兩個小朋友,和一些食物(包括:兩瓶水,四個蘋果和一塊月餅。)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蘋果和水后,引導只有一塊月餅,要分給兩個小朋友,該怎么辦呢?隨之“半塊”的答案就悄然產生,緊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塊?”那半塊是怎么樣的呢?經過動態展示比較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餅,讓學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礎上,介紹二分之一的意義,從而自然引出1/2的寫法和讀法。
3數形結合,不忘操作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在本課中設計了“折一折”這個游戲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折紙,來突破難點,完成“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的轉化過程。學生興致勃勃地在“折一折”中玩起了折紙游戲,使他們在玩中發現問題,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筆者還設置了“快樂猜猜猜”的小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體驗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
3.1強化認識,完整敘述
由平均分實物導出,圖形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要求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圖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折出它的1/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小組合作中解決疑難。通過進行比較交流,說一說:你拿的是什么圖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學生能夠完整敘述1/2的含義,提高表達能力。這個過程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還讓他們明白數學無處不在,源于我們的生活。最后,在共同交流,檢查所學習的新知識,達到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3.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緊接著,順勢引導:你能繼續折出這個圖形的1/4嗎?引發學生繼續探索新知的欲望,逐層深入的誘導新知。交流匯報意義后,課件引出長方形的4種不同的折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體會到:雖然紙的形狀不同、折法不同,但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這個過程由淺入深地逐層深入,學生自主探索,欲望強烈,解決了疑難問題,使他們充分地體驗到了成功。
3.3順勢引路,巧妙遷移
認識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讓孩子們乘勝追擊,繼續研究各種幾分之一。順勢教師要求:你能試著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認識的幾分之一嗎?拿出學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選擇一樣試一試。經過折涂,學生之間的交流介紹,讓學生展示并解說成果。通過變換板書的數字,引導學生討論:你發現了什么?師提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6份、100份呢?學生總結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鍛煉他們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4“形→數”、“數→形”,分階段把握數形結合知識難度,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低段學生及圖形建構差的的學生適宜“形→數”的直觀思維,其教學大多以觀察、操作等活動開始,在感知和積累了大量空間圖形的具體形象及抽象化圖形后,自然過渡到復雜、抽象的圖形學習。高段的學生適宜“數→形”、“數→數”的抽象思維,因其數形知識有了一定積累后,幾何直觀圖形感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他們在觀察、分析、思考題目后,對于簡單的圖,不一定每次都要畫出來。數量關系式、圖形能用“腦圖”表現出來再好不過,“腦圖”才是我們最美好的追求。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數與形的知識結合起來,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使問題迎刃而解。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視其情況,降低層次,回溯到相應的基礎上再予以教學。
數學論文3
一個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畢竟是有限的,要彌補這個“先天性缺陷”,就一定要向他人學習借鑒。就初中數學教師而言,我們所涉獵的范圍自然應以初中數學的教育教學科研信息為主,但還應兼顧高中和小學的數學,以及計算機、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的信息。
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書面形式,比如各種書籍、報紙、刊物等;
(2)口頭形式,比如各種會議、聽課、交流、咨詢等;(3)電子形式,比如以網絡、光盤、軟盤等為載體的信息。來源于不同形式的信息各有千秋,有的權威性高,有的時效性快,有的'針對性強,有的信息量大。這些信息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四種:
(1)制卡片,簡要注明作者、題目、出處、摘要、編號、日期等項內容,主要用于一般性的信息;
(2)做摘記,寫在本上,編好序號目錄,以便查找,所記內容比卡片更詳盡,適用于比較重要的信息;
(3)復印,對于特別重要并且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全文復印,復印件應用同樣大小的復印紙,對不同大小的原件縮放得一樣大,便于裝訂、排序、編目;
(4)存盤,這是針對電子信息形式的特殊性采用的一種保存方式,復制到微機硬盤或軟盤上。有條件的,還能使用錄音、錄像、刻錄光盤等等方式。
建議大家:對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吸收消化,為我所用,這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須做的事情。
數學論文4
一、數學文化的概述
了解,讓其在數學過程中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數學。數學文化內容表現出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內容的豐富性使得數學文化的形式在數學教材中呈現為兩種:隱性和顯性。
在數學教學中的一種數學思想和數學理念,教師以一定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隱性的數學文化;而顯性的文化知識能夠展現出明顯的方面,但數學文化知識僅在課堂的課本教學中很難顯現出來,難以達到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數學文化,都依賴于學生的自身感悟。通過學生的感悟可以進一步了解數學文化中所包含具體應用問題。
二、初中數學文化知識在教材中的具體編排情況
初中數學文化知識編排的具體內容,其實可以對學生有促進作用。學生學習數學運算之后,補充相關的數學文化內容,可以對學生個思維起到一個激活的作用。因此,數學教材編研組應當注意對數學文化知識的補充。
1、關于人教版中數學文化內容的編排
經過相關的統計工作,筆者對人教版中的數學文化知識進行了總結。從總結的結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對于數學文化內容的編排并不是基于對學生的考慮,容易對老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造成不好的影響,導致學生只注重數學運算,忽略數學思維的形成。雖然數學的本質是計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現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
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僅是對歷史性的時間進行簡單介紹,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數學內容,并沒有對該知識點的教法進行論述,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而事實上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本應是激發學生閱讀的。
2、對初中數學文化教學活動的思考
數學主要由數學文化和數學運算技能構成,數學文化有時能夠有效地幫助數學運算。數學文化知識的提取既可以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來源歷史事件。但是,目前數學教學活動關于數學文化的教學卻沒有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學活動缺少數學文化教學。數學教學應該包括數學文化的教學,數學文化應該滲透進數學教學中。
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師迫于中考壓力,沒有時間進行數學文化教學。中考的壓力,使得教師不會對數學文化進行講解。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現今數學文化知識編排的過程中,出現較多的漏洞。這些原因的出現使得數學文化的教學活動是那么的不理想。導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數學文化內涵。
三、初中數學教材關于數學文化內容編排的思考
數學在初中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數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因人施教。為促進初中生的邏輯思維以及對事物的思考能力,筆者認為初中數學教材編研組有必要對數學文化知識的編排進行相應的思考。以此來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1、呈現異彩紛呈的初中數學文化知識
數學教材多樣化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進行特定的數學文化知識的選取。編研組在編排時,應首先思考選取怎樣的數學文化內容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在帶有歷史性趣味的同時普及數學內容的發展過程。
初中數學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據數學教材編寫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內容來對數學文化知識的內容進行擴充,以此來豐富數學文化的內容。當然在編排的過程中不可避重就輕。其次是尋找不一樣的數學文化知識,充實數學文化的內容。當前,包括人教版的數學教材在內,大部分的數學教材在數學文化方面呈現的內容雷同和集中現象較多。因此,數學教材編研組只有創新數學文化的內容,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初中數學文化知識表現形式要多樣化
數學文化知識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因此,在對其內容進行編排的過程中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體現在數學教材中。數學文化知識的提取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各種小故事。
初中數學編研組的成員可以以開放性的思維對其中的文化知識進行編排。對于初中生而言,也許越不靠譜的的形式內容反而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數學文化知識的豐富性,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數學文化知識編寫時,人教版編寫公因式的過程中,穿插一些關于公因式的數學史料。但是,在解多公因式中并沒有穿插與之相應的多公因式的數學史料。因此,筆者認為,在編研初中數學教材時,根據數學教學的內容,穿插與之相應的數學史料有助于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
可見,數學文化知識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編排初中數學教材時,應該注重數學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在數學文化知識編排的過程中,編研者可以適當考慮數學文化知識所具有的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數學文化內容進行編研。
數學論文5
爸爸跟我說:“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好像要將近一千多年了。從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于象棋的正式記載。經過近百年的實踐,到北宋時期形成了現在的`模式”。主要結構是:它有棋盤、棋譜、32個棋子等。棋盤上分紅、黑雙方,雙方之間有“楚河”、“漢界”字樣將雙方隔開,雙方各有16個棋子。雙方棋子字樣有一些不一樣,包括“士”、“相”|、“兵”和“帥”不一樣。如果紅方的棋子先吃掉黑方的“將”則紅方勝利,黑方落;如果黑方的棋子吃掉紅方的“帥”則黑方取得勝利,紅方就失敗。
其實下象棋有許多口訣:“炮二平五”、“馬二進三”是第一種口訣;“馬二進三”、“炮八平五”是第二種口訣;“炮二平四”、“馬八進七”是第三種口訣等等,以上口訣是實戰中的基本套路。我們象棋老師說:“以上方法用靈活運用,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象棋還有很多“殺法”。如:馬后炮、窩巢馬、掛角馬、大膽穿心殺、燜宮殺、燜殺、八角馬、海底撈月殺、雙車搓殺、鐵門拴殺等等象棋的殺法。
我特別喜歡下象棋,喜歡和爺爺、爸爸在晚飯后下幾盤。我覺得這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我想,將來我一定要成為一名“象棋特級大師”!
數學論文6
摘要: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明確應該用什么方法去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起來,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數學總復習 基礎知識 計算能力
其實小學數學總復習不同于單元復習、學期復習,對學生來說,知識容量多、跨度大、時間長,所學的知識遺忘率高;對教師來說則感到時間緊、內容多,知識的綜合性強,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復習效果。下面我就多年六年級數學教學所得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系統分析
在六年級的數學復習階段開始前,老師要首先明確數學教學的目的、教學任務、知識范圍、順序與結構,教學重點與難點,這些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其次,要全面了解全班情況,知道每一位學生現在學到了什么程度,還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知識;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明確應該用什么方法去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起來,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結合六年級知識特征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
二、抓好基礎
在六年級的數學復習中,首先要抓好五個方面的基礎知識運用:一是概念。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每部分的知識點,把容易混淆的內容一一區別開來。比如:讓學生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能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嗎?等等。二是開拓視野。在數學復習中,老師要注重開拓學生的視野,不斷反饋教學。比如:a的3/5與b的1/4相等,比較a、b大。╝、b都不為零)。解答完這個題,再給學生出一道題:甲班的4/5同乙班的3/4的人數相等,那么,甲班同乙班人數誰多誰少?稍微這么一改,有的學生就無從下手了。教師應提示學生a、b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那么甲班和乙班是班級的.名稱,它同a、b有何聯系?這時候有的學生就明白了。三是公式推導。比如圓的面積、圓柱的體積、等計算公式的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讓學生進行回顧,親自實踐、親自品嘗。四是知識對比。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的意義,尤其是小數、分數的乘法意義,學生們容易混淆。要從整數乘法入手,看學生是不是寫成幾個數相加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索,真正理解他們的意義。五是計算能力。很多學生到了六年級,連基本加減乘除計算都算錯,更談不上應用題了。老師普遍認為是學生太粗心、不認真。追根溯源,原因還是在老師。我們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首先要讓學生觀察式子,進行分析,看是否能用簡便方法,其次結合四則混合運算進行計算。學會了做題方法,還要讓學生反復練習,檢查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不斷地反饋教學,讓學生把知識掌握了,應用更靈活,計算準確率就高了。
三、能力的培養
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合理、靈活地應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的能力。在復習量的計量和幾何初步知識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鞏固畫圖和測量的技能。二要培養一題多變的能力。重點是要抓住母題,使學生知道題目源于母題,萬變不離其宗。通過改變條件、問題和情境,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還必須注意對學生進行解題思維靈活性的培養,啟發學生多思考,從而達到善于思考,逐步提高學生的應變及解題能力。三是是培養操作實踐的能力。如:八寶粥公司請包裝公司設計一個能裝12罐八寶粥的盒子。[八寶粥罐子為圓柱形,底面直徑6厘米,高13厘米]你準備怎樣設計?(提示:包裝盒一般可設計成長方體,要求需要多少硬紙板是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所以我們應該想辦法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即先確定八寶粥罐子怎么擺)這時不急于讓學生做,讓學生找易拉罐擺放。通過親身實踐可以獲得直接感受把題解出來。但有的同學做得不切合實際,確定的長、寬、高不適中。所以教師必須把學生做的幾種方法都一一列出來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學生們選用最省料的方法。
四、學困生轉化工作
其實作為教師要善于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到底困在哪里?用什么手段解決?我認為除了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外,還要根據記憶和遺忘的規律,重視信息反饋原理的運用,及時鞏固當堂效果;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科學訓練,進行查漏補缺,提高學生的知識素質,在這方面應做到:細水長流逐一補,以新帶舊分散補,突出對象個別補。在班里成立幾個小組,每小組選擇一個學習好的負責,成績好的學生教成績差的學生,這樣成績差的學生進步了,成績好的成績更好了,整個班掀起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
數學論文7
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成為每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下面就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也使他們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1.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計算法則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例如:在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里舉行了一次縫紐扣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系縫紐扣的活動,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號"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先出示"8+6×5"與"6×5+8"兩道算式,讓學生復習運算順序。然后出示應用題:
工人老師傅上午工作3小時,下午工作4小時,每小時做12個零件,他一天共做幾個零件?(要求列綜合算式)
學生列式計算如下:
12×3+4=12×7=84(個),
教師設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對吧?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在學生束手無策時,適時引出小括號。這樣,通過問題的設計,矛盾的解決,使學生了解引進括號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號里的數的道理。
2.從貼近學生實際水平的現實出發,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積單位"可以這樣教學:先出示大小差別比較明顯的兩個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得出:面積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來;再出示兩個等寬不等長、面積差不多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得出:面積的大小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然后出示不等長也不等寬、面積差不多的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學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畫方格,再通過比較方格數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最后出示兩個方格數相等,但面積明顯不等的圖形,引導學生討論,方格數相等為什么面積不相等?從這個現實問題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這時引出"面積單位",已是"水到渠成"了。這樣組織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積單位產生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里。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例如,學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后,讓學生幫助算一算本住宅樓每戶應付的電費;學了"利息"的知識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銀行"存儲的錢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學了百分比的知識后,我和學生做了一個游戲,方法是:在一個布袋里放6個同樣的小球,分別標上1~6六個數字,老師和學生輪流每次從袋中摸出2個小球,如果球上兩數相加和為偶數,學生贏,加起來和為奇數,教師贏。比賽結果教師贏的次數多,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并把各種情況一一列出,得知,和為偶數的有6種情況,和為奇數的有9種情況,老師贏的可能性占60%,學生贏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師贏的次數多。最后還指出,街頭巷尾的有些賭博活動,"坐莊"者使的就是這種騙術,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3.加強操作,培養能力
要把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往往被錯綜復雜的生活現實所難住。這就要加強實踐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高。水杉高參天,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去量,但是兩手抱樹怎么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樹,下樹后再量繩子。
這可是個好辦法,可又無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這時正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學生想出: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樹影的長,算出了樹高。接著,教師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樹高公式嗎?于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樹高:樹影長;或:樹高:竿長=樹影長:竿影長。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數學論文8
今天,吃完晚飯,我正在做作業,媽媽走過來,說:“只要你答對了這道題,那你就能去吃披薩!”媽媽也真是的,竟然抓住了我的“弱點”……題目是這樣的:
有5個長方形,它們的長和寬都是整數,且5個長和5個寬恰好是1~10這10個整數。現在用這5個長方形拼成1個大正方形,那么大正方形面積的最小值是169呢,144呢,121呢,還是100呢?
媽媽似乎給我出了個“實際難題”,我絞盡腦汁,想了又想,把這題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幾乎用光了我全身的腦細胞,但還是沒有找到一點點的“線索”。突然,在反復的閱讀當中我發現這10個數兩兩相乘的和最小是:
1*10+2*9+3*8+4*7+5*6=110
而大于110的最小的`平方數是121。然后,我把這10個數兩兩相乘再相加,和等于121的算式都一一列舉了出來:
1、1*6+2*9+3*10+4*8+5*7=121
2、1*6+2*10+3*8+4*9+5*7=121
3、1*6+2*10+3*9+4*7+5*8=121
4、1*7+2*10+3*6+4*9+5*8=121
5、1*8+2*6+3*10+4*9+5*7=121
6、1*8+2*7+3*10+4*6+5*9=121
7、1*8+2*9+3*7+4*6+5*10=121
8、1*8+2*10+3*5+4*9+6*7=121
9、1*9+2*7+3*6+4*10+5*8=121
10、1*9+2*7+3*8+4*6+5*10=121
11、1*9+2*7+3*10+4*5+6*8=121
12、1*9+2*8+3*6+4*7+5*10=121
13、1*10+2*5+3*9+4*8+6*7=121
14、1*10+2*8+3*7+4*5+6*9=121
從上面14的算是中只有3和12是可以拼成正方形的。
答:大正方形面積的最小值是121。
耶!所謂的“實際難題”終于被我解出來啦!所以說,以后我們再遇到這一類的難題,只要反復讀題,找出破綻,從簡入手,難題就會迎刃而解的。
好了,不跟你們說了,吃我的披薩去咯!
數學論文9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牽著學生走。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這也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筆者認為如何引入數學新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重視數學新知識的引入教學,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必須認真深入思考的問題。那么,如何引入數學知識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從生活實例引入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盡量將一些大家熟悉的生活情景景引入課堂來,結合生活實例引入知識是數學知識教學的一個很好并且非常有效的途徑。它可以讓數學變得簡單易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喜歡學習數學。舉個例子來說一下:教學一年級“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梢岳谜n件呈現幾組生活情景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一:幾個小朋友一起用積木組裝房子等,突出不同的積木。情景二:一些中學生在操場踢球,突出球。情境三:超市里的一堆堆的礦泉水。教師可以提出問題:1.剛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2.你能給這些物體分分類嗎?這些熟悉的生活情景不僅喚起了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而且會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
二、從動手操作引入
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借助動作思維,獲得非常明顯的感知。如:教學一年級“5的分法”,可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用5根小棒擺一擺,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擺法。讓幾個學生說一說,通過實際操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5的分法有幾種。再用這種方法教授其它數的分法即可。
三、從已學知識引入
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隨著數學知識的不斷學習,許多知識可以通過聯系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直接引入。例如:“小數加減法”的教學。學生在一年級就已經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知道并掌握了進行整數的加減時相同數位要對齊的原則,所以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從復習整數的加減法入手,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他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這樣利用引入已學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學生就會較好的理解這部分知識,從而輕而易舉的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解決了新知識的難點。
四、從設置問題引入
設置問題可以讓學生產生特別好奇的心理,具有很大的誘惑力,能激發學生探索、追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從一開始上課,教師就合理巧妙地設置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新的數學知識的強烈探究欲望,從而把學生帶入有趣的數學學習中。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老師先寫出幾個相同的'數相加“2+2+2+2”,問一個學生得數是多少,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8”。然后老師再出幾個類似的加法問題,讓幾個學生說出結果。接著讓學生來考考老師,幾個同學說不同的算式,看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算出它們的結果。這時,教室里學生都動了起來,大家似乎都想難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說的算式都能快速準確地得出結果,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大家能快速準確地算出這類題的結果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這時候,掌握新知識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所以,巧妙的設置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
五、從探究過程引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數學問題,把課本中的已有的結論轉化成學生探究的素材,讓靜的知識點變成動的知識點,用新穎的思路來探究新的數學問題,用獨特的方式來解決新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一邊學一邊用,而不是讓學生接受了新知識已有的結論后通過單純的復習去鞏固掌握這些結論。如:教學青島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可通過讓學生自帶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1.它們各部分名稱?2.各有什么特點?通過探究學生自主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點。在這里,教師講得不多,而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仔細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各部分的特點。整個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創造地學習,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討論、合作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
總之,引入數學知識的方法很多,有時需要結合使用不同的幾種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只有將這些方法巧妙地結合運用,才會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學會數學知識。
數學論文10
在高中數學起始教學中,教師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在講解新知識時,要嚴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照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數學思維的興奮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預防學生思維障礙的產生。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分別給他們提出新的更高的奮斗目標,使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覺,提高學生學好高中數學的信心。
例如,高一年級學生剛進校時,一般我們都要復習一下二次函數的內容,而二次函數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參數的二次函數的最大、最小值的求法學生普遍感到比較困難,為此我作了如下題型設計,對突破學生的這個難點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學生普遍(包括基礎差的學生)情緒亢奮,思維始終保持活躍。設計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數在x∈[0,3]時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2.求函數y=x2-2ax+a2+2,x∈[0,3]時的最小值。
3.求函數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設計層層遞進,每做完一題,適時指出解決這類問題的要點,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指導學生提高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對自身行為的選擇,它既不是對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也不是對應用能力的評價,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該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壞,當屬技能問題,有時一些技能問題不是學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學生面對數學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套那個公式,模仿那道做過的題目求解,對沒見過或背景稍微陌生一點的題型便無從下手,無法解決,這是數學意識落后的表現。數學教學中,在強調基礎知識的準確性、規范性、熟練程度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強數學意識教學,指導學生以意識帶動雙基,將數學意識滲透到具體問題之中。
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應是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包括結論、例證、推論等對于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了“函數的奇偶性”后,學生在判斷函數的奇偶性時常忽視定義域問題,為此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判斷函數在區間[2―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學生由f(―x)=―f(x)立即得到f(x)為奇函數。教師設問:①區間[2―6,2a]有什么意義?②y=x2一定是偶函數嗎?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學生意識到函數只有在a=2或a=1即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時才是奇函數。
使學生暴露觀點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談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設計的診斷性題目,事先了解學生可能產生的錯誤想法,要運用延遲評價的原則,即待所有學生的觀點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決不徹底。有時也可以設置疑難,展開討論,疑難問題引人深思,選擇學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確運用的知識或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從錯誤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而且通過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能消除消極的思維定勢在解題中的影響。當然,為了消除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只會“按部就班”的傾向,在教學中還應鼓勵學生進行求異思維活動,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獨立思考的方法,不滿足于用常規方法取得正確答案,而是多嘗試、探索最簡單、最好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創造性也是突破學生思維障礙的一條有效途徑。
當前,素質教育已經向我們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己任,則勢必會提高高中學生數學教學質量,擺脫題海戰術,真正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負擔,從而為提高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作出我們數學教師應有的貢獻。
數學論文11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
一、數學情境與生活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4)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5)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二、數學理解與生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游玩。老師28人,小朋友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28+150)×20=3560元
2、不買團體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20+(150-2)×1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三、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課堂超市”環節中,這一切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籃球95元/個,排球50元/個,之后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沒有用新教材的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只有這一種“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們卻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過“課堂超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何樂而不為呢?為了使數學更接近生活,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教育使命。
數學論文12
1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為了更好地解決小學生學習時的實際問題,小學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元素,組織學生更好地學習。在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過程必須體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本質,才能加強數學教學和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1.1促進小學數學在教學內容上的生活化
為了培養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學習欲望,數學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系,在教學內容中體現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把理性的數學概念轉變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使學生通過數學知識中的生活元素,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并開展相應的數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做到寓教于樂,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加減乘除運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教學中。例如,一個背包50元錢、一個文具盒5元前、一支筆1元錢,媽媽拿出100元,買了1個背包、1個文具盒和4支鉛筆,問最后會找回多少零錢。這個例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同時也蘊含著數學運算。這樣的例子既貼近生活,又能更好地將教學內容展示出來,體現數學生活化。小學生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就會主動去探索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從而一步步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1.2運用簡單的生活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數學知識
事實上,現代數學中一些數學知識是小學生難以掌握的,所以教師應該靈活運用簡單生活元素,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數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方便學生更快掌握知識要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時間計算可謂是一大難點。如果不能對時、分和秒之間的轉換進行準確的掌握,就會在時間計算時出現各種問題。利用簡單的生活元素,能夠使復雜的時間計算簡單化,從而更好讓學生掌握。例如,在表示1小時10分10秒時,教師可以將樹葉、花朵和小草分別對應秒、分和時。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六十片樹葉可以換一朵花、六十朵花可以換一棵小草。如果有10片樹葉、10朵花和一棵小草,相當于多少樹葉?”樹葉、花朵和小草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比較吸引小學生眼球。所以學生會根據樹葉、花朵和小草之間的'關系,得出樹葉的總數。教師在得到學生給出的答案后,可以將例子中的元素轉變為秒、分和時三個單位,最后使學生掌握時間計算這一教學知識。
2結語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組織學生掌握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體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具備的生活價值,明白知識來源于生活的道理。對于現代數學教學而言,小學數學生活化是一個新的方向。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元素,并將現實生活和數學元素相互聯系起來。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的生活和數學課堂相結合,同時有助于學生面對社會需要和提升理解數學的能力。當然,我們不能忽視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元素,這就要求我們以學生生活元素為切入點,優化教學方法并加深和豐富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
數學論文13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構建知識體系、達成知識目標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就是數學情感。它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是獲得成功時的內心體驗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確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以及克服困難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質,它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數學學習邏輯性、系統性強,要求學生思維嚴謹、縝密,為了避免學生因枯燥而產生厭煩和畏懼的心理,有些教師常用數學家的事跡、數學趣味故事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數學情感、數學文化滲透于課堂,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嚴謹的思維習慣,從而使數學課堂更高效,使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成為引導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學生感受、體驗和領悟的過程,更成為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感染、滲透的過程。
一、利用認知過程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結果)的明線,另一條是大膽質疑、積極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過程),即暗線。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相依共存,互為補充。在教學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積極的學習情感能夠促進知識技能的形成,而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中又可升華這種情感體驗。如解決“雞兔同籠”“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等具有嚴密邏輯性的數學問題,對于年齡小、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學生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此時應巧妙穿插學習情感和態度教育,鼓勵學生理清學習思路,不怕困難認真思考,采取問題推導的形式,引導學生尋找數量、圖形之間的關系,以及相互關系轉化,推導出結論,促使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難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舉一反三,不斷總結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識的遷移,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由此可見,在數學認知過程中,認知與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在課堂中進行情感滲透,有助于培養濃厚的數學興趣和良好的思維習慣,為逐步提升學習能力,形成高效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通過背景知識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感受數學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數學價值與數學歷史發展的滲透!边@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課堂的需要。通過對數學發展歷史的了解,學生可以接觸到廣泛的數學知識,可以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可以感受到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在學習“萬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數字的由來,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繩子打結或在樹木上刻出劃痕表示簡單的數概念,當有了10塊小石子后,用大一點的物體表示一個十即“逢十進一”。接著引導學生了解文字出現后,記錄方法雖然有效但不統一,對于很大的數字記錄十分不便,于是發明了羅馬數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紀印度人發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個符號的記數法,并且約定數字位置決定數值大小,例如,數字89中8表示8個十,9表示9個一,這一發明被商人帶入阿拉伯后稱為阿拉伯數字,使用至今成為世界數學的通用語言,恩格斯稱它為“最美妙的發明”。又如,在認識“方向”時,結合認識東、南、西、北方位,向學生介紹“指南針”這一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滲透這些數學背景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感受古人的聰慧以及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和向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責任感,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的神奇與價值,使課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數學是為了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而生成的應用性學科,主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數學新課標要求,“數學內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而成數字、圖形、符號、公式方便了人們生活,形成了獨特的魅力。通過“認識圖形”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圖形的變化組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美化了我們的環境。通過“統籌方法”“認識時間”的學習,幫學生初步樹立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明白珍惜時間的重要性;通過回收廢品的情景教學解決比多比少的問題,通過捐書、買書情景教學解決進位加法問題;通過種樹活動情景教學解決除法問題等,這些情景的設計蘊涵著一種思想,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具體的數學情景中,通過創設情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即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愛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滲透,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發展的情感態度。經常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正面教育引導,能夠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習有效性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使積極的態度情感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進行數學情感滲透
情感態度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導向、制約作用,知識與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核心,它通過積極情感態度的支撐而最終實現,情感態度是學習的動力系統,它伴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而實現。結合教學內容,利用數學家的事跡去影響感染學生,例如,在解決1加2加3一直到加100的和的問題時,高斯發現了計算級數的方法,他這種認真觀察思考、尋找規律,化難為簡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又如,數學家們為了證明硬幣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接近二分之一,做了幾千次最高達8萬多次的拋硬幣實驗,這種對待科學的執著態度讓我們景仰;再如,中國現代數學家陳景潤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種鍥而不舍永攀高峰的精神讓我們震撼。在課程設計中,適當加入一些數學家的簡介以及數學知識發現、發展、成型的過程,知道探索知識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通過典型事例,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家們頑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和追求科學的高尚道德,使這種寶貴的精神指引學生的思維和內心世界的發展,從而激勵學生積極向上,成為促進學生人格品質不斷完善的精神力量?傊跀祵W活動中對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情感、文化滲透,既是高效課堂形成的一個隱性過程,又具有顯性的特征。這種有效滲透注重在知識技能建構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它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體驗與內化,使積極的情感態度由量的累積轉化為質的飛躍,成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促進學生愛上數學、鉆研數學的不竭動力,逐步推動數學課堂更加高效。
數學論文14
【摘要】離散數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本文對離散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首先根據學校技術應用型大學的辦學方略,精選教學內容,注重知識應用能力;其次探討了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課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注重課堂討論分析,加強實驗教學,注重類比歸納,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而提高離散數學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離散數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引言
離散數學是現代數學的重要分支,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主要研究離散結構和離散數量的關系。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離散數學越來越重要,其基本理論在計算機理論研究以及計算機軟件、硬件開發的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1]。
離散數學的授課內容主要分為數理邏輯,集合論,代數結構、圖論,組合分析以及形式語言與自動機等幾大分支,課程概念較多,定義及定理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2]。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從數學方面講授定義定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容易對本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因此,設計精彩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探討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2.精選教學內容改變教學觀念
2.1精選教學內容
離散數學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眾多本科高校均開設此課程,其教材也非常豐富。因此,需要教師在符合學校自身辦學方略和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精選教學內容。筆者工作單位上海電機學院是一所具有技術應用型本科內涵實質和行業大學屬性特征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辦學方略注重技術立校,應用為本,因此從學校學生培養方案和學校特色出發,對本課程的教學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學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自身素質以及課程應用性的角度出發精選授課內容,培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實際應用能力,讓學生從枯燥的數學概念中走出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2改變教學觀念
在離散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果采取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課堂聽課的方式,學生普遍覺得內容枯燥,提不起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在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和參與,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授課過程中從教師為主體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在講授圖論中最短路徑的Dijkstra算法時,如果只是教師講授算法,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算法的具體應用也無法熟練掌握。教師在授課中可結合計算機網絡實例,從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根據實際案例探索算法,發表自己的觀點,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這個過程從講臺走入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對知識從淺到深的分析和理解,并控制學生探討時間,最后帶動學生歸納總結,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
3.改進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離散數學的興趣,提高授課質量,幫助學生系統性的掌握所學知識并加以運用。
3.1注重課程引入
離散數學的定義比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覺得課程的概念非常多,很難掌握并很容易忘記。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定義和定理時,注重知識引入的過程,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講授命題符號化時,如果直接給出命題符號化的定義,學生不知道這個定義在實際問題如何應用。在講解過程中,可首先給出一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語句,讓學生判斷語句真假,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此之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語句用數學方式描述,進而給出命題符號化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引入,學生對定義的理解會比較透徹,可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最后,提出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作為下一堂課的引入。如在講解歐拉圖的概念之前,可畫一幅圖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一筆畫成,學生會非常踴躍的回答并在課下做出思考,這樣在下節課講授時,學生會非常感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理解。
3.2課堂討論分析
在離散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在講臺上一味的講解,學生聽課時很容易覺得枯燥和疲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授課內容,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討論,帶動學生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如在講授謂詞邏輯中的推理理論時,可以舉實際生活中趣味推理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知識如何運用,并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平時遇到的推理問題是否可以用課上的知識解決。通過這樣的啟發討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很高并可以做到舉一反三,透徹掌握知識內容。
3.3加強實驗教學
離散數學的基本理論在計算機領域內有著廣泛應用,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避免單一的理論教學,逐步加強實驗教學,將離散數學的理論與計算機實踐及其他課程有機結合[3]。如在講授最優樹的Huffman算法時,可以開展實驗課,在講授算法原理的同時,將學生帶入實驗機房,讓學生自己設計算法流程圖,并編寫程序,通過上機的方式掌握算法的本質。通過實驗教學,學生可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際案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編程能力,并掌握所學內容與其他相關計算機知識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4注重類比歸納總結
離散數學的概念較多,內容抽象,學生難以理解,但是很多內容之間則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可通過類比歸納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數理邏輯中,謂詞邏輯的推理理論和命題邏輯的推理理論,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在講授謂詞邏輯的過程中,可以與命題邏輯的推理論相比較,分析異同。再如圖論中的`歐拉圖和哈密爾頓圖的定義,可以用類比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理解二者的含義和區別[4]。同時,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適時的歸納總結。比如學完數理邏輯后,可以對數理邏輯的兩章內容進行歸納,提取出知識主線,加強學生對知識由淺入深的掌握。
3.5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離散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的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增加趣味性的背景知識,通過圖像、聲音和動畫,使學生直觀的接受新內容。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是意味著教師用PPT把授課的內容逐行展示,這樣和傳統的板書教學差別不大。教師應該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如圖論部分,在講授歐拉圖,哈密爾頓圖,最小生成樹等內容時,可將重要內容用Flash動畫的形式進行動態展示,在做動畫的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靈活的加入聲音、圖像,吸引學生興趣,這樣學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算法,增加了學習的直觀性。
4.總結
作為計算機專業重要的基礎課,離散數學廣泛應用于計算機的各個領域。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手段,探討教學方法,成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直不斷探索的課題。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我們還需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離散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耿素云,屈婉玲,張立昂.離散數學[M].第四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2]左孝凌,李為鑑,劉永才.離散數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82.
[3]郭曉姝.離散數學教學模式改進探討[J].計算機教育,20xx(3):69-72.
[4]趙青杉,孟國艷.關于離散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xx(5):65-68.
數學論文15
教學中教師如能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活學生的快樂因子,對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很有好處。我在一年級數學課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教學資源要有趣味化。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新課程倡導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要想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景。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創設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通過巧妙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幾》一課時,我采用了講故事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畫了美麗的森林,然后依次貼上了小白兔、小熊貓、獅子、松鼠、小馬。變貼邊講故事:美麗的森林里新來了一群可愛的小動物。他們今天都搬到新家了,F在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住在什么地方……這節課老師創設了一個生動而有趣的問題情境,我們一起編故事,一起講故事,讓學生猶如進入了一個美麗的大家園。通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2、改變例題和練習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已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課本的數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但這些畢竟是靜止的東西,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還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級兒童往往對活動的.事物更感興趣,如能把這些靜止的資源活動化,進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雙眼。
如在教學《10的認識》一課時,我把0~9十個數字設計成擬人化的“數字小朋友”,讓這十個“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現?吹匠橄蟮臄底珠L上了手腳,成了會哭會笑的小精靈,學生的熱情異常高漲。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1、讓學生“進入”課本中的練習題。
我在讓學生練習時,喜歡讓學生把書本中出現的人物當作自己。因為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好象這道題目更貼近自己,感覺更親切。
2、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親身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page_break]
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時,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鵝頭飾,并且請班里的九個小朋友戴著頭飾表演天鵝飛來飛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這道活動的“例題”,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很輕松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利用學生好動及好勝的心理特點,組織一些數學游戲、競賽搶答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學習競賽以競賽中的名次或勝負為誘因,可以刺激學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效果。一般的學習競賽對于中等的學生影響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會在競賽中通過努力不斷進步。若采用競賽與自我競賽相結合的形式就會使先進的學生更先進,后進的學生也變先進。這樣還有利于防止學生的驕傲情緒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復習整理課時,我采用了小組競賽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競賽分為三部分:口算、我當小考官和搶答思考題。每一項均為全班參與,并從各組選出不同人次進行評判記入該組成績。由于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都很強,以比賽的形式上復習課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安排層次性強,同學自己出題考自己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勵措施要量適當,并且多樣化。
新課程倡導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只看結果,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激勵措施是這樣的:
1、善于發現學生優點,經常表揚。不論誰在學習上有優點,哪怕只是很細微的一點點,我都不吝表揚。比如一個學生的字進步了,口算速度快了,多舉手了,或解題的方法新穎,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這樣學生才有更大的信 心迎接后面的挑戰。
2、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尚幼,往往對物質獎勵更喜愛。我就常常畫些小圖片,制作些頭飾胸飾,以表對他們學習的肯定。
3、把個人榮譽和集體掛鉤,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每個小組都有一架模擬的“梯子”,“梯子”的頂端是一面小紅旗,哪個小組的成員有進步,他們小組的梯子上就會多一個腳印。哪組最先攀上梯子他們就獲得勝利。學生很喜歡這種獎勵措施,誰都想讓自己的小組快快爬到最高處,摘得小紅旗。
數學課中要激活學生的快樂因子,方法很多,在此僅舉三點說明。
【數學論文】相關文章:
數學論文05-15
初中數學論文07-11
小學數學論文07-15
(優)數學論文07-27
關于數學論文11-18
小學數學論文11-23
關于數學論文01-01
初中數學論文02-17
小學數學論文07-15
數學論文[優選]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