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中學數學論文1
一、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最早提出構建主義理論的皮亞杰指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構建主義的核心特征是:積極的學習、構建性的學習、積累性的學習、目標指引性的學習、診斷性的學習和反思性的學習。構建主義理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掌握具體的教學技巧,有足夠的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極強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能力,有豐富的解決課堂問題的能力和引導能力,有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技巧,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思維。因此,高中數學的教學改革是符合現代教育理論的實踐。
二、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ㄒ唬┘訌娡咝祵W教師的交流
既然新課標的教學內容里面有一部分知識,如導數的應用、空間向量、概率論初步(特別是離散型隨機變量的相關內容)和統計學初步,已經涉及到大學數學的基本教學內容,那么在授課之前,中學教師對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并且了解其如何與大學數學學習進行無縫銜接,顯得非常重要。中學老師步入大學進行交流或者有針對性地聘請大學教師到中學做專題講座便成為一種便捷、快速、有效的方式。
。ǘ┲匾晹祵W思想的滲透
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總結題型、歸納方法、訓練做題技巧和做題速度上,學生們被培養成做題的機器,在一定程度上或許對應試有一定的作用。可是,一旦學生缺乏對知識背景的了解、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性,這些強加給他們的知識很快就會伴隨著高考的結束而忘掉。在大學授課過程中,涉及到與高中數學密切相關的知識時,學生們往往用迷茫的眼光看著老師,學過還是沒有學過呢?比如,高中階段學過三角函數的和差化積公式、積化和差公式等三角公式,據我們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一帶而過或根本不講,只讓學生們背過公式后,便開始算題。上了大學,這些公式早被忘得一干二凈。大學的微積分課程的學時很寶貴,但又不得不占用時間把這些基本公式的推導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因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節奏。大學數學的課程知識點多、每堂課的教學信息量很大、班容量大、教學速度快.教師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在講授概念之后列舉大量習題讓學生們去練習。所以,中學的數學課堂教學如果能重視對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法則和定理的推導過程的講解,使得學生知其然并知其之所以然,讓學生看到學習數學課程與解題不能畫等號,那么將會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ㄈ┱n堂模式多樣化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數學教學常采用傳統的“保姆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壓抑,造成學生步入大學之后,無所適從,等著老師安排學習任務。而事實上,大學老師很少對學生提出課下要求。學生們便會認為自由了,一學期一晃而過,到考試之前才抓了瞎。所以,實施采用“創造懸念”、“引導聯想”、“分組討論”、“演示說明”、“類比法”及“啟發式”等等多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在課上課下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去體會哪些知識需要反復理解,哪些公式可以一兩步就能推導出來而不用背,哪些定理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為什么?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知道怎樣安排時間處理老師授課過程中自己遇到的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盡早適應從中學到大學數學學習的過渡,適應大學的課堂教學方式與特點。
。ㄋ模⿺祵W語言的精確性
數學語言是表達數學思想的專門語言,具有抽象性、準確性、簡約性和符號化等特點。特別是進入大學階段之后,對數學語言的要求會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標準。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接受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時往往會遇到障礙。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比如,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了隨機事件的概率及其簡單性質、條件概率、全概公式和逆概公式、隨機變量等等,新課標的教科書上也有對這些概念相應的數學描述。但升入大學后,發現中學階段并沒有要求學生用精確的數學語言解決概率問題。即便大學教師介紹了概率論的記號體系,學生也從思想上接受不了,針對用全概公式處理的習題,還是按照中學的做題格式去書寫,有的題寫出來像一篇小作文;有的寫的全是算式,一個數學符號也沒有;還有的干脆蹦出幾個數……正確且嚴格地應用數學語言描述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到了大學再培養。學生在高中階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就應該像教小孩子說話那樣,一點點地由淺入深地正確滲透。數學語言的培養先入為主,一旦養成隨心所欲的毛病,糾正起來會很費力氣,所以沒有必要造成這種學習上的脫節。
。ㄎ澹⿲W習方法的培養
高中階段,老師們很辛苦地為學生精挑細選教學輔導材料,為學生編寫復印各種資料,付出的汗水著實令人敬畏!學生則等著老師的一聲令下,一本一本、一摞一摞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和安排去做,不會的再問老師。到了大學,有的老師根本不推薦參考書目,有的盡管推薦了參考書,也不會安排學生哪一天復習什么內容,預習什么知識,做哪幾道習題,什么時間看教材,什么時間看教輔,看多少頁,看不懂怎么辦,以及怎么查資料。大學生對這些事情便顯得無所適從。到底是老師在上學?還是學生在上學?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應該按照同一個模子、同一個速度學習數學?當然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是掌握知識的同時拿高分。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跟著老師的教學進度走是對的,但全盤接受老師的教學安排恐怕不是最好的選擇,很可能有的知識你已經掌握了,但還在沒完沒了地練習,而有的知識你沒掌握卻得不到應有的訓練。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教師指定參考書目后,應教會學生如何結合自身問題運用參考資料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老師的教學進度,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教會學生如何結合自己的情況做筆記;告訴學生預習和復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預習與復習等等,這些遠比要求他們一字不落地完成作業重要。
(六)重視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中學階段,對待基礎知識,往往持不屑的態度,太簡單了!沒什么可學的、沒什么可教的!三言兩語地就把這些看似容易的內容講完了,然后花費大量時間處理難題。殊不知,正是這些看似容易的基礎知識為后續的知識學習奠定了基礎,對它們全方位的理解并進行扎實的訓練,有助于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復合函數的概念、隱函數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數的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數求導的公式,看起來都不難學,但如果沒有真正弄明白這些概念,沒有弄明白基本求導公式直接適用的對象,在微積分課程中,遇到求隱函數和復合函數的導數的題目,十有八九會出錯。以上是我們從大學視角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的幾點想法,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承擔起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
中學數學論文2
一、數學文化的概述
了解,讓其在數學過程中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數學。數學文化內容表現出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內容的豐富性使得數學文化的形式在數學教材中呈現為兩種:隱性和顯性。
在數學教學中的一種數學思想和數學理念,教師以一定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隱性的數學文化;而顯性的文化知識能夠展現出明顯的方面,但數學文化知識僅在課堂的課本教學中很難顯現出來,難以達到學生的需求。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數學文化,都依賴于學生的自身感悟。通過學生的感悟可以進一步了解數學文化中所包含具體應用問題。
二、初中數學文化知識在教材中的具體編排情況
初中數學文化知識編排的具體內容,其實可以對學生有促進作用。學生學習數學運算之后,補充相關的數學文化內容,可以對學生個思維起到一個激活的作用。因此,數學教材編研組應當注意對數學文化知識的補充。
1、關于人教版中數學文化內容的編排
經過相關的統計工作,筆者對人教版中的數學文化知識進行了總結。從總結的結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對于數學文化內容的編排并不是基于對學生的考慮,容易對老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造成不好的影響,導致學生只注重數學運算,忽略數學思維的形成。雖然數學的本質是計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現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
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僅是對歷史性的時間進行簡單介紹,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數學內容,并沒有對該知識點的教法進行論述,無法提起學生的興趣,而事實上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本應是激發學生閱讀的。
2、對初中數學文化教學活動的思考
數學主要由數學文化和數學運算技能構成,數學文化有時能夠有效地幫助數學運算。數學文化知識的提取既可以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來源歷史事件。但是,目前數學教學活動關于數學文化的教學卻沒有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學活動缺少數學文化教學。數學教學應該包括數學文化的教學,數學文化應該滲透進數學教學中。
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師迫于中考壓力,沒有時間進行數學文化教學。中考的壓力,使得教師不會對數學文化進行講解。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現今數學文化知識編排的過程中,出現較多的漏洞。這些原因的出現使得數學文化的教學活動是那么的不理想。導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數學文化內涵。
三、初中數學教材關于數學文化內容編排的思考
數學在初中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數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因人施教。為促進初中生的邏輯思維以及對事物的思考能力,筆者認為初中數學教材編研組有必要對數學文化知識的編排進行相應的思考。以此來激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
1、呈現異彩紛呈的初中數學文化知識
數學教材多樣化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進行特定的數學文化知識的選取。編研組在編排時,應首先思考選取怎樣的數學文化內容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在帶有歷史性趣味的同時普及數學內容的發展過程。
初中數學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據數學教材編寫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內容來對數學文化知識的內容進行擴充,以此來豐富數學文化的內容。當然在編排的過程中不可避重就輕。其次是尋找不一樣的數學文化知識,充實數學文化的內容。當前,包括人教版的數學教材在內,大部分的數學教材在數學文化方面呈現的內容雷同和集中現象較多。因此,數學教材編研組只有創新數學文化的內容,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初中數學文化知識表現形式要多樣化
數學文化知識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因此,在對其內容進行編排的過程中可以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體現在數學教材中。數學文化知識的提取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各種小故事。
初中數學編研組的成員可以以開放性的思維對其中的文化知識進行編排。對于初中生而言,也許越不靠譜的的形式內容反而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數學文化知識的豐富性,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數學文化知識編寫時,人教版編寫公因式的過程中,穿插一些關于公因式的數學史料。但是,在解多公因式中并沒有穿插與之相應的多公因式的數學史料。因此,筆者認為,在編研初中數學教材時,根據數學教學的內容,穿插與之相應的數學史料有助于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
可見,數學文化知識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在編排初中數學教材時,應該注重數學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在數學文化知識編排的過程中,編研者可以適當考慮數學文化知識所具有的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數學文化內容進行編研。
中學數學論文3
摘 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數學知識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應有的情緒色彩,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靈氣和活力。作為數學教師,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激發學生自己的動力,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更好地學好數學。
關鍵詞:感動 學習 數學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數學知識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應有的情緒色彩,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靈氣和活力。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激發學生自己的動力,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更好地學好數學。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學好數學呢?
一、關注現實、貼近生活
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應當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數學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讓教學內容走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貼近生活學數學。
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從生活中常見的車輪、鐘面、硬幣等開始,激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最后,我用圓滿一詞總結全課,以鼓勵成功,增加美感。
又如,我還通過秋游來對學生進行生活問題的數學教學,設計了乘車、買門票、租船等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數學教學就是要把講臺變為舞臺,讓學生充當生活中的角色,從生活中去感悟數學。只有這樣,才能感動學生,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二、關注情境、體驗過程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一些與學生生活情境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學習背景,就能極大地感動學生,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要求,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
如我在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中,利用電腦設計如下情境:一名少先隊員為孤寡老人修椅子,他將椅子扭動幾下,并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接著一手拿起木檔準備加固,就在這時,畫面暫停,然后啟發學生思考,應把木檔釘在什么位置,才能使椅子不再扭動呢?利用計算機設置的場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又如我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通過播放各種圖片,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長江源頭海拔大約6543米等,同學們通過觀看一副副壯麗的畫片,-方面被祖國的美好河山所感動,同時感受到了自然界與數的關系,體驗到了數的作用,加深了數感。
三、關注合作、促進交流
新課標把合作與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應引導學生投入到互動式、交流式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投入情感,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如我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分小組觀察圓錐,討論如何才能準確地測量出圓錐的高,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充分發表意見,最后得出結論。整整一堂課,都是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同學們互不相讓,共同觀察、探究,情緒高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閃現出了創新的火花。
四、關注評價,使學生享受成功體驗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渴望被人尊重與認可,這種需要在兒童的精神世界特別強烈。因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如本班有一位考試總不及格的學生在-次測驗中得了65分,我在公布成績時是這樣給他評價的:“你的這個65分比別人的95分更讓老師高興,因為你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你的這道題解法獨特,很有創新,此法可以用你的名字來命名”,這時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學生們被感動了,學習情緒很快的被調動起來。我們的評價就是要給學生的全面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要努力構建讓學生享受成功的評價。
五、關注教師的個人魅力,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好的數學教師常能培養出大批的數學愛好者,愛好數學的學生也大都喜歡上數學課,數學老師的外表、形象、風度應該使學生感到可敬、可親、可近。數學教師的語言應簡明、風趣。一個好的數學教師應注意用自己的數學智慧,對數學的激情、興趣去感染和感動學生,從而使數學成為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受到感動,享受到熱愛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樂趣,體驗思維的成功,孩子們將從感動中走向自信的人生。
中學數學論文開題報告
一、選題的準備、背景、意義、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觀點
準備:針對這一論文題目我先進行一些資料的收集,并向指導老師請教了一些相關的論文問題。
背景:本身對幾何有些許興趣,偶然中了解到了等周不等式。
意義:在等周不等式的'基礎上,做些條件的變換,運用初等方法進行證明。
基本思路:對已經有的一些方法進行推廣,得出一些新的求法;不同的條件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方法:吸取原有方法的精髓,在通過自己的觀點進行證明。
主要觀點:周長定值的情況下,面積最大值。
二、選題的需要性、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行性論證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論證方法及其特點
四、寫作提綱
1.三角形(等周長)
1.1 無其他約束條件三角形。
1.2 一邊長固定三角形。
1.3 固定以 夾角和一邊長三角行。
2.四邊形 (等周長)
2.1 無其他約束條件四邊形。
2.2 固定一邊長四邊形。
2.3 固定所有邊長四邊形。
3.推廣到多邊形。
五、計劃進度(以周為單位)
六、主要參考文獻
[1] 張克新 四邊形面積定值的一個初等證明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438002期
[2] 項武義 等周問題的一個初等證明 慶賀蘇步青教授百歲華誕
[3] 田疇 姜國英等曲線與曲面的微積分幾何 1976年
創設不同的情景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論文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不但要考慮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心理規律,強調從以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在課堂中我們必須由書本走向生活中,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現實生活、生產科技密切相關的情景和問題,把生活的新鮮題材引入到教材中,賦與教材以新的內涵。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新知識,體驗到知識就在我身邊,并用知識較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一、緊密配合教材,設置懸念
恰當地引用與教材內容有緊密聯系的知識烘托教材,引起學生的思索,使課堂氣氛活躍、注意力集中;蛘咴O置懸念,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我們對學生說:“同學們,有一件事麻煩你們幫我辦一下”,同學們紛紛舉手,幾個平時調皮的學生手舉得更高了,我亮出一塊事先用過,缺了一只角的三角板說:“我這塊三角板缺了一只角,需要照原樣再做一塊,但斷損的角不知哪去了,我想請同學們幫助想辦法,怎樣才能再做出一塊一模一樣的三角板呢?”一時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把原來的角找來,有的說不必,可以先在紙上畫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三角板,然后再制作,最后通過引導,大家一致同意第二種方法。但是怎樣才能畫出這個三角形呢?于是同學們討論開了,有的說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求出這個角并畫出來,還有的同學說,直接把這兩邊延長。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引入到“兩角夾一邊”的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去。使課堂受到了很理想的效果。
讓學生在感動中學習數學論文
摘 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數學知識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應有的情緒色彩,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靈氣和活力。作為數學教師,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激發學生自己的動力,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更好地學好數學。
關鍵詞:感動 學習 數學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數學知識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應有的情緒色彩,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靈氣和活力。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激發學生自己的動力,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更好地學好數學。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讓學生在感動中學好數學呢?
一、關注現實、貼近生活
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應當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數學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讓教學內容走近學生生活,讓學生貼近生活學數學。
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從生活中常見的車輪、鐘面、硬幣等開始,激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最后,我用圓滿一詞總結全課,以鼓勵成功,增加美感。
又如,我還通過秋游來對學生進行生活問題的數學教學,設計了乘車、買門票、租船等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數學教學就是要把講臺變為舞臺,讓學生充當生活中的角色,從生活中去感悟數學。只有這樣,才能感動學生,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讓小學生在玩中學數學論文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迸d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尤其是對于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來說,他對所學知識有無興趣,將直接關系到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對于我們這些小學低段的數學老師來說,盡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快樂的“玩!敝袑W習知識、掌握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帶著問題去“玩”,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積極創設有趣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在玩樂中探究新知,也正好符合了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我先以“給表現較好的兩個同學發獎”為題引入新課,然后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代替老師的8枝鉛筆,擺出老師可能發出獎品的情況,這下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一樣,同學們四人一組活動得非常熱烈,很快大家就討論總結出了四種結果:一人得1枝,另一得7枝;一人得2枝,另一人得6枝;一人得3枝,另一人得5枝;兩枝人各得4枝。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枝數“同樣多”,而這種分法也最公平,從而順理成章的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通過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的“玩樂”實踐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形象的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概念具體化,使學生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每份“同樣多”,并形成數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