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5篇【精】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數學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
摘要:初中數學課程的改革目的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設計,可以說,數學的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問題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有針對地解答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怎樣運用問題教學法是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本文首先對問題教學法進行介紹,并提出在數學課堂中使用問題教學法需要注意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使用技巧和對策,希望能給廣大同行帶來一定的幫助和指導。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法;應用
一、問題教學法概述
問題教學法指的是,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以學生為本,以問題為中心。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幫助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在自己尋求答案或者與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中學會知識、鞏固知識、應用知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會不斷總結經驗,在經驗中不斷成長,發展智力,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ㄒ唬┙處熖岢龅膯栴}應該能體現學生的主體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通常都是由教師講課,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并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以實現自主學習。如果教師一直以家長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講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也會太死板,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說,教師可以起引導和幫助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主體,教師要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問題的提出非常重要。教師要更多地培養學生對提問問題的意識,并在問題的啟發下,尋求方法,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還應該鼓勵學生不斷地質疑。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為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為學生找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ǘ┙處熖岢龅膯栴}的合理性
在初中數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重點是能讓學生發現問題,并且教師的提問還應該合理。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好,那么對于學生問題的解決也不利,學生的學習也不會得到改進。只有設計合理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在思考中積極地前進,學到知識?梢哉f,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地尋求答案。這個答案是經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研究得到的,并不是明顯的,學生一眼看出來的。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問題還不能太難,太難的話,學生會失去信心,不愿意學習數學,太簡單容易會讓學生驕傲,甚至敷衍學習。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精心設計問題,創設不同的情景,讓學生找到答案,主動地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數學能力。
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疑問的提出方法
。ㄒ唬﹩栴}引入,激發學生熱情,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出疑問作鋪墊
問題的引入是指用學生比較熟知和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或者數學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有解決問題的沖動,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能認真進行備課,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分析,靈活運用教材,把教材知識和生活問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精心設計導入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在情境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疑問中進步。創設教學情境,還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起著重要的作用?梢哉f,在使用問題教學法時,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從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出發,選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輕松地解決問題,為學生的提問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
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是哪門學科,總是有學生不愿意主動提問,不管學生懂不懂,都會主動地去了解知識,這樣的情景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明顯的效果。初中階段,如果學生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在以后的學習中就不能有所長進。同時,這樣還會影響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表現。鼓勵學生針對所學的知識,對所解決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由學生之間相互解決或者由師生共同探討解決。鼓勵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積累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在初中數學中,學生的學習與興趣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具備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并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如果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那么就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不利的作用。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控制著整個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都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學習中有著不利的效果。如果長期下來,就根本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也沒辦法參與到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是很不好的。在初中數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在問題的啟發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并在思考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四、結語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讓數學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讓學生快樂地完成。學生能教容易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從而為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和能力。教師和學生一定要重視對問題教學的使用,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進行思考,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2
《數學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數學教育改革浪潮。數學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科學把握數學教學改革的正確導向,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推動中國數學教育沿著健康、持續發展的方向前行。
一、科學把握課改核心,轉變數學學習方式 轉變數學學習方式,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稊祵W課程標準》所體現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科學地把握,有效地實施。
1.轉變教學觀念實現角色轉換 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確立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數學;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水平的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的學生觀。建立數學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數學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探索客觀世界的規律,也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潔的手段的數學觀。倡導數學教學要啟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余地;提倡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的數學教學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是 “以人為本”,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的目標指向:適應并促進人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應以學習者的角色去體驗數學學習,從學習者的立場來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進而引發學生 “學會向數學知識提問” 、“學會向數學問題解決提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是現實世界各種數量關系內化上升為形式化的過程。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決定了 “數學教育的主要活動是思想實驗。這充分體現了數學教育本身的嚴謹性特點。為此,數學教師應充當教練的角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以千差萬別的方式練就千差萬別的學生,從而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學應是一種反思與體驗性教學。從這個角度上講,數學教師應當以評價參與者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強化數學教學的評價意識。在有效教學中進行有效評價,在有效評價中進行有效教學,使教學與評價形成互動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理想教學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理想教學,從而使理想教學與理想評價形成良性互動。
2.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的學習環境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稊祵W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提出建議:一是數學教學應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二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認識到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三是應認識到 ”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
華東師范大學鄭金洲教授在 《重構課堂》一文中提出課堂教學要努力實現 ”六大關注“,即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加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這對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教學的有效性是在實現效果、效率的基礎上,追求有效益,這種追求是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科學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教學有效性。
1. 注重目標的全面性,提高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 ”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向于全面性——— 既重視現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既培養高尚完善的人格,又發展其強健的體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于其它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八粌H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讓學生在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僅強調讓學生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思維能力“,改變用 ”純數學“去解決問題的方式,注重讓學生從現實世界和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數學,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在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時,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讓所有學生獲得共同的數學教育的同時,有機會接觸、了解乃至鉆研自生數學學習的需要,讓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們分析教學目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能起到指導教學的作用。教學目標的陳述方式是可選擇的,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教學任務,選擇不同的陳述方式。但無論采用哪種目標陳述方式,教學目標都必須是可觀察、可檢驗的。為了使教學目標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指導作用,提高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教師應把握以下要求。第一,教學目標盡可能用清晰明確的語言陳述,不僅教師能理解,學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語言陳述目標,以免不同的人對目標產生不同的理解。第二,教學目標要陳述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后的變化,如行為變化和情感變化,避免用 ”教師行為“代替 ”學生行為“,造成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不確定。 第三,教學目標應盡可能反映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標的陳述而限制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2.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
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的過程。學習發生的深層次根源來自主體的認知需要,然而學習的實際發生則常常需要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就是說從根本上缺乏認知內需,學習無法發生;但是沒有環境的外在刺激,學習內需也難以自發啟動。尤其對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尚待發展的中小學生來說,其學習動機更需要依靠教師去激發和調動。
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認知內驅力,正面引導自我提高內驅力,合理利用附屬內驅力;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步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的目的;循循善誘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障礙,通過學習成功的體驗不斷提高學習以至人生的境界,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的根本途徑;教師要把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貫穿教學過程之始終。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中,教師應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參與協商,鼓勵和監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過程,但不控制學生討論的結果;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通過示范%邊想邊說以及演示幫助學生把新信息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和指導%給學生線索和反饋,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合作學習者、合作研究者:教師把自己當做學習者,與學生一道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形成概括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自主建構的有效性 學習上的遷移,具體地說是知識學習的具體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性問題。只有概括的知識結構,才能準確地辨別出新舊知識間本質上的差異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識結構,才具有穩定的、清晰的觀念。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必須使學生通過積極的學習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為只有在形成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知識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 體現建構主義教學觀的教學設計,就是在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諧調性,然后主動去改變之;知識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于具體的情景之中,因為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認知建構還產生于集體的積極商討過程,這一過程能夠使學生加深對自身經驗的理解,發現認知的不諧調,通過形成集體對于知識的共同理解來獲得認知與知識之間的諧調。教材雖然根據知識結構的特點排列,但是,教材是以靜態的序列呈現的,不可能充分滿足知識學習的結構化要求。并且,知識的結構性并不等于學生認知的結構化要求,因為知識的結構性往往是根據研究結果的歸屬來排列的。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識排列順序,按部就班地、勻速地進行,必須根據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對教材進行加工,讓學生形成知識的認知結構。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相似性對其進行歸類,也可以對知識之間的關系加以組織和提煉。當學生通過認知結構內化加工,認識到了知識的共同特征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之后,知識就具有了一定的意義,進而會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知識由此變得組塊化、群集化,減輕了對記憶的負載要求。數學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是 ”接受——— 建構“式的,它是一個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接受前人已有數學知識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建構活動。由于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階段,教師的啟發引導是必須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尋找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之間的平衡,把握好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 ”干預度“,是數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關鍵性課題。 指導和幫助學生學會整理知識,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知識學習的結構化。教師指導學生整理知識的原則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體示范;發揮學生集體的互助與促進作用。指導過程包括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示范整理知識的方法和過程;第二,指導學生通過小組或伙伴合作進行知識整理;第三,讓學生獨立地進行知識整理;第四,對整理的結果進行交流討論。指導的內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識范圍;知識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征,比較不同特點,指出變化過程,等等;整理知識的方法,如表格式、綱要式、概念關系圖。 教師還可通過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的方式,促進創造性的知識整理。創造性地整理知識,可以使學生產生更為積極的結構化加工。 4. 營造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而權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對學習都有不利的影響。為了促進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教師要創設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學習氣氛,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教師自己要耐心地聆聽他們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氣氛是教師培養起來的,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于維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至關重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態度,雙方情感的協調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需要以教師自身積極情感的建立為基礎,以此來感染和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
(1)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說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教師不應該忽視或者嘲笑學生的錯誤反應,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可以對學生說: ”有進步,誰能再補充一下?“等等。
。2)上課期間,教師應該與每一位學生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針對他們的作業內容、完成方式等說一些支持的話,并認真傾聽和接受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教師在布置任務以后,應該在教室里來回走動,察看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積極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要只注意個別的學生。 5.教給學生認知技能,掌握思維方法,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性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盡管新的學習對象具有共同因素,學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比較高,但學習者仍無法解決問題,對新的學習內容不能產生遷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決問題的認知技能,即合法則的認知活動方式。數學學習中,學習者的解題技能從以下兩方面影響著問題解決和遷移: 一是解題技能給學習者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正確出發點,是學習者以準確的假想開始,沿著合理的程序對問題進行分析。二是解題技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遷移的問題上,有助于將問題中的隱蔽關系突出出來,成為活動的對象,防止學生將直覺水平上形成的解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上去,從而幫助學習者建立更概括的內部聯系。因此每位數學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發展權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認識到只要條件具備,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獲得成功;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著巨大發展潛能和個別差異的人,只要我們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當然,現代各種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注意教師在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教學模式中師生關系的協調、和諧、互補。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3
摘要:文章從四個方面探究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即創設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開展實踐教學,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掌握有效的學習技能;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加速學生知識的形成, 開拓學生的思維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數學; 培養興趣;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學習, 筆者意識到想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數學教學必須轉變觀念, 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如何有效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 自覺地學習數學?筆者談談幾點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對廣大數學教師提出了“情境教學”的教學建議。因此,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立足于現實情境, 從學生的經驗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例如, 在講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時, 教師情境引入“建筑工地上, 工人師傅正在砌墻, 為保證墻面與地面的垂直, 用一根吊著鉛錘的繩子, 來看看細繩和墻面是否吻合…”伴隨著教師的敘述, 向學生展示與敘述對應的圖片。接下來, 教師拋出問題“工人師傅或許不知道其中的秘密, 但同學們能找到理論依據嗎?”教學期間, 教師利用話語描述并結合圖片展示創設教學情境, 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只有這樣, 學生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才會統一, 才會為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增添動力。當然,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必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 從知識形成的過程出發, 貼近學生的生活, 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挑戰性。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上進行根本性變革, 打破傳統師生關系的舊模式, 架起架子, 重塑師生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 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 啟發學生的.思維, 激發學生的思維主動性, 鼓勵學生思考, 爭當學生的顧問。例如, 當學生學完“圓的本質”之后, 教師提出了“車輪為什么要變成圓形”,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的想象力, 自由交流和溝通。這樣, 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鼓勵學生敢于思考, 勇于發表見解。無形中營造了一個富有生命活力的嚴謹又活躍的教學氛圍。在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下, 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滲透, 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 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
三、開展實踐教學,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技能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具體地說, 在開展一個實踐教學活動時, 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首先, 學生自己觀察物體或現象, 或操作某些學習裝置, 在觀察過程中要獨立思考, 及時與同伴進行討論交流[1], 以彌補他們在單純的觀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二, 教師按一定的順序給學生們推薦活動, 最好是課堂內外形式相結合, 保證整個學習過程中活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第三, 每位學生都要記錄活動的過程, 進行反思, 彌補不足。例如, 在“軸對稱圖形”教學中, 教師首先折疊一張方格紙, 然后用剪刀隨機切割一個圖形, 最后展開方格紙。這時, 一個軸對稱圖形便出現在學生面前,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并鼓勵做出類似操作。通過動手實踐, 學生雖然剪出的圖形的形狀不同, 但它們都具有共同的對稱性。在此基礎上, 推導了軸對稱圖形的有關知識, 學生對其抽象概念和性質產生了深刻的印象[2]。
四、運用信息技術教學, 加速學生知識的形成, 激發學生數學思維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不能僅靠傳統的粉筆和黑板來實現。在教學中, 教師經常會遇到要用更多的語言來解釋的概念、動態圖形及公式等知識點, 而這往往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教師必須掌握現代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輔助, 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材料。例如, “20xx年晉江質檢的數學試卷”中最后一道填空題中, 在求EF的取值范圍過程中, 絕大部分學生能正確求解最小值, 但在求最大值時, 需要不斷地作圖加上合情的推理才能快速找到最大值的特殊位置。在平時的教學中, 如果教師能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這類題目進行展示并講解其變化的過程, 就能增加學生對這類動點問題的內在認識, 減少恐懼心理, 形成足夠的幾何動態意識, 做到“動中取靜, 以靜制動”, 從而達到解題目的。
總之, 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策略, 合理應用不同課型的特征及相關理論, 使教師的教學與時俱進, 更能融入學生的思維中, 從而達到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向愛民.初中數學教與學[J].讀與寫 (教育教學刊) , 20xx, 8 (1) :104-105.
[2]吳開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創新教育的研究[J].金色年華:教學參考, 20xx (9) :96.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4
一、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這樣闡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只有在目標的指引下,才能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當下,“新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初中數學教師應該以課本基礎知識為主,研究學科特點,然后根據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制定教學計劃,這是完成有效性教學的首要步驟。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數學教材也在不斷的變革,從改革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初中數學不再單純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加看重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要從“知識和技能”角度確定教學目標,為建立高效、快速、有趣的數學課堂夯實基礎。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數學教材中對于“絕對值”的學習,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數形結合”的解決方法,在確定了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目標后再展開教學活動。
二、優化教學設計
有效性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主要扮演指導者、設計者的角色。初中數學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數學科目相比較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性學科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初中人教版數學主要講究邏輯思維、空間思維、逆向思維的綜合運用,從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的角度而言,學生個體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因此掌握知識的能力也良莠不齊。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指引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立足于數學教材,深入研究課本內所包含的基礎知識,然后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專家通過對比教學效果發現,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關于“二次函數”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可以在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的講解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生活案例進行數學題目設計。然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堂討論時間,主要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教師再讓部分學生進行討論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學習心得,然后根據不同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不僅僅培養了學習能力,而且還增強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另外對于部分學習數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從而提高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
三、適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活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已經走進學生的課堂,多媒體課件相比較傳統的課堂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主要是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或者理解有困難的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比如在學習初中人教版“幾何”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死”的知識變“活”,學生普遍表示:在多媒體課件中很多數學知識都變得形象直觀,原來感覺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瞬間變的有趣了,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激情開始高漲,因此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展開教學計劃。
四、注重課堂的有效性練習
數學知識的掌握僅僅通過“死記硬背”是無法實現的,著名數學教育家凌云表示:初中數學知識點的掌握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但是有效的課堂習題練習應該占據四分之一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學習效果。因此為了實現有效性教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講解之后,要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設計與之相關的課堂練習題,需要注意的是課堂練習題應該與上課內容緊密相連,主要是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還應該根據做題情況有側重點的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徹底消化吸收理論知識。比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這一數學知識點時,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掌握證明相似三角形的必要條件和主要方法,然后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相關的數學練習題,教師要從學生做題的結果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在課下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綜上所述,初中數學的教學活動充滿了復雜性,要想真正的實現有效性教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上課時盡量的活躍課堂氛圍,在課下與學生積極主動的交流,認真聆聽學生的建議和意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5
【論文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在新課改下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已經成為所有數學教師的難題。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數學在新課改下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從而促進數學教學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 數學教學 策略
在新課改的作用下,所有學科的教學要求都發生了變化。對于數學這門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到數學的特點,而且還要遵循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上的創新,從而使學生了解數學并提高學習效率。
一、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下的教學基本理念是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學評價、教學方法等改革的準則,也是數學教學的指導核心。它可以使人們建立起數學教學的新課程觀、信息科技觀、教學評價觀、學習觀和教學觀。
。ㄒ唬┙虒W課程觀
對于初中數學的內容,過分強調了數學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忽視了數學的教育目標。在教學中注重數學的邏輯嚴謹,從而使學習內容看起來難,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了畏懼的心理。曾經有人對數學的學習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感覺數學較難,學不懂,并且數學的公式和概念較多、應用題和幾何題都太難等。針對學生的建議,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并符合新課程的教學內容,還要體現義務教育和數學的普及性、發展性、語言性、創造性等。要從實際的生活中進行問題的引入,強調數學的實踐性和探究性。
。ǘ┬吕砟钕碌膶W習觀和教學觀
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般都是一些枯燥的定理和公式,主要的講課方式就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聽,并要求學生記憶公式和定理,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是死板的教育,學生根本不能進行應用。但是在新課程中用生動豐富的內容代替了枯燥的定理,并建立了新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
。1)教學觀。在教育中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把學生當做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從而把教育的重點落實到了學生的身上,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
。2)學習觀。對于學生的學習觀從以前的被動教育轉化成了主動教育,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進行數學的探索和交流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二、新課程下的教學策略
。ㄒ唬┐_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讓教師明確教學任務。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數學教育應該強調從生活實際出發,親身實踐讓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知識,并進行解釋和應用,從而使學生了解了數學知識也提高了思維能力。對于這種新的理念意識,教學課程應該從知識技能、數學的思考、解決問題、情感等方面設定教學目標。面對枯燥的數學知識,一定要進行情感的投入,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數學的問題上不僅要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關注數學思考的過程。
。ǘ┙⒑椭C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的學習引導和教育,盡早的完成社會化教育,學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學習中不斷的使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從這些方面的差異入手進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
教師進行角色轉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對知識進行傳授、支配和知識的靜態占有者,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要轉換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等,還要轉換成動態的研究者,從多個方面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以新角色進行實踐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平等的關系,使教師走到學生的身邊進行交流,并一起進行問題的探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等;當學生的顧問,與學生進行意見交換等,這樣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斷地與學生建立了情感,使學生感覺自己的老師就是自己在學習上的朋友。
。ㄈ┙虒W方法要采取多樣性
在新課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學生為中心,所以,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課程內容的特點不斷地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主要總結有四點教育方法:
教師引導。盡管在新課程中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視教師的具體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師對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引導和組織,使學生學到具體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經驗,但是他們要學習的是人類文明的更多間接經驗,所以,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也應該對其進行引導。
實踐操作。中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知識只是一些直觀感受和間接經驗等,缺乏對實踐的操作,所以,在課堂教育中適當進行一些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從自身的經驗中了解數學知識,例如:對計算機的使用;對圖形的理解可以通過折疊的方式進行了解,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識,所以,教師就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自主探究。學習是對外界的知識進行內在的轉換過程,所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在新課程下自主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在教育中充分讓學生使用這種權利。
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還是一個互相交流的過程,交流可以使知識面更廣泛,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認識。所以,教師在處理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應該多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游戲活動等方式,讓學生之間更好地進行合作和交流,促進學習效率,推動學生發展。
總結
總之,數學教學方法是一個永久探究的過程。在新課程的教育下,教師不斷的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并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使得學生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并為學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高宏珍.初中數學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xx(03).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6
【摘要】通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數學學習評價的改革,突出關注學生的發展,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殿堂,成為學生學德習才、增長心智、拓展視野、立志騰飛的搖籃。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關注學生發展;實踐
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問題情境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聯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薄皬膶W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以及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逐步領悟學習數學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系,感受成功,增進自信!蓖怀隽诵抡n程的核心理念——關注學生的發展。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倡: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造”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其中問題情景放在首位,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數學問題情境,挖掘新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素養,注重學生知情意的全面發展,創設富有啟發性、挑戰性、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使學生處于一種“能看到但必須跳一下才能夠著,得到了又有新目標出現”的情境中,讓學生數學學習空間逐步擴大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倡導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體驗、積極參與和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身的數學活動,建構對數學知識理解,發展思維能力。開展數學實驗,創設合情推理的教學平臺,減少機械式的學習活動,更主動地引進實驗觀察、猜想與探究的活動內容,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因而數學教學每一環節中,要注重創設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等數學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嘗試解題,體驗數學,領悟數學。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自主發展。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交流、推廣,整合知識,反思探究,互相啟迪,產生新的思維火花,明理創新,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和發展。
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長期以來,通過測試或考試對學生數學學習進行評價的標準往往只注重解題的結果的唯一性,在追求規范劃一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個性,淡漠了創新的欲望。
因而,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應摒棄過去那種只注重分數,“一卷定終生”的做法,而是多渠道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應關注學生取得進步和發展的過程,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應做到:知識評價與能力評,認知評價與情感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實施課堂觀察評價方法:課堂觀察評價主要是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非常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留心學生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注意學生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課堂上我們常設法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給學生思考,看看學生是否能夠通過獨立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能夠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并清晰、熟練地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與觀點,以此了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與靈活性。 建立學習成長電子檔案:遵循成長記錄袋評價的原理與方法,對實驗班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實行成長電子檔案評價方法。整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選擇,只提出一些建議。由學生自行安排,收集的內容為學生自己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自己最滿意的作業,典型試題的研究小成果,一道習題的多種解決與妙解,感觸最深的學習體驗,探究性活動記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日記,給老師的建議等,使成長電子檔案變成與教師交流的一種工具與途徑,從而使學生逐漸對成長電子檔案產生興趣,變“要我做”為“我要做”。第二階段是規范要求,不斷完善。第三階段是反思提煉,總結推廣,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為手段的先進評價育人功能。運用檔案袋評價法,建立學生個體學習成長電子檔案,收集相關信息與數據,包括學生個人信息、各種學習評定表、測試成績、競賽成績、獲獎情況、學習反思、問卷調查、他人評價等動態內容,按單元、月份或學期及時進行量比與定性、評價與總結,促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就能有意識的注意自己在解題能力、思維能力、努力程度、進取過程、興趣、態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現,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
建立可操作的多樣化、多元化評估體系:設計學生課堂數學學習情況評定表、學生單元、學期學習情況評定表,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數學學習評價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應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以及家長評。指導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態度、價值觀、方法與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識和素質等方面進行自評和互評,教師再結合家長的家庭作業反饋、觀察記錄情況等,逐月比較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和能力的變化,及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表現好的給予肯定和獎勵,對表現少好的及時與他交流溝通和鼓勵,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通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數學學習評價的改革,突出關注學生的發展,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殿堂,成為學生學德習才、增長心智、拓展視野、立志騰飛的搖籃。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7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意義
信息技術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與數學課程整合的信息技術,我認為至少包含這樣二個方面的內容:
1、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簡單地說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就是能將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現出來,把變化快的過程變慢下來,讓學生觀察得更仔細,這樣就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達到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多媒體技術能將文字、圖象、動畫、視頻、音樂等數字資源以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動態形式表現出來,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播講變成互動的雙向交流。還可以創設、模擬教學所需的情景,遠比單調的教學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互聯網在教與學中的應用
互聯網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為師生提供了探索的廣闊空間,老師可以通過網站收集學習素材,應用于備課;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主動學習,互相交流,查找學習資料,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比如一些數學史料:像無理數的發現、勾股定理、黃金分割等,互聯網上都有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借助網絡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進行研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方式。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要處理的幾個關系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主導”和“主體”關系
在平時的聽課和下載的一些課件中,我發現不少教師過于注重課件的整體性和精美程度,課件往往是從“同學們好”開始點擊鼠標到“同學們再見”為止,整個課堂流程全部預設得一清二楚,每個環節的內容都被事先寫在了點擊后出現的頁面中,不可更改一次到位。更為有趣的是這里每一個環節都在課件中被事先做好了標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演變成了以“電腦演示和學生觀看”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學生的思維都一致的沿著這個圈不斷的、同步的循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我們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多變的操作,使信息技術發揮最佳教學功能,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由過去的“人灌”變為現在的“電灌”。
2、正確處理學生動手操作和信息技術的關系
在中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很多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動手操作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更為重要。但是,在使用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時,有的老師往往忽略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把課本丟開,一節課都由媒體、軟件包辦代替教學內容的發展過程,學生只需機械地回答“對!”“不對!”,這樣學生的學習便成為被動學習。然而現代化教學中,教學手段變化了,但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沒有變。不能心中只有“技術”,而忽略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正確處理教師板書和運用信息技術的關系
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我發現很多學生不記筆記,問其原因,比較一致的.回答是“來不及”,因為信息的轉化非常快,不少學生記了筆記就耽誤了聽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時,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把本來準備板書的內容都事先輸在了電腦里,上課時直接投影顯示出來,這樣一堂課下來,教師在黑板上沒留下任何痕跡或數字,學生就像看了一場電影,這樣做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事與愿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和粉筆,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可以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內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刪。其次,板書能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一些解題的格式、步驟需反復強調學生才能完全掌握。此外,好的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特別是在復習課時,知識的系統性尤其顯得重要,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章節的重點一目了然。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時間。如果所有結論、規律都呈現出來,學生思考的空間就狹小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應當成為完善的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用的恰到好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正確處理“下載者”與“學習者”的關系
在平時的上課中,我們并不是每天都做課件,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下載一些課件加以修改后用來上課。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下載來的東西就是你的嗎?不是!那些只是作者的,是真正認真去學的讀者的,不是你的,什么時候是你的?只有裝進了你的腦子才是你的!在備課時,我總是先進行構思,明天的課想怎么上,畫個流程草圖,然后再看下載的課件,依據自己的思路進行調整。有時也下載得到一些設計得相當棒的課件,我就認真的去體會,別人為什么這樣上,和我的想法比較,好在哪里。希望我們都能把自己從一個下載者變成一個學習者。
有一句話,給我的感悟很深,是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里的這句名言:我聽見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8
摘要: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加深,我國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教育階段,在此階段中,學校教育已經從傳統的知識教育慢慢的向著素質教育轉變,在全面的教育改變階段,改變的不僅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對于教學用具也有了全面的更新,在初中的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是培養學生邏輯性和數學思維的重要學科之一,因此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有著全面的突破和創新,對于初中教學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數學;教學改革
1引言
在初中的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是幫助學鍛煉邏輯思維,培養抽象性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科目之一,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數學的教學方法多為被動填鴨式,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為主體地位,對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和學習興趣養成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在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下,教師通過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強理解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同時多媒體教學有著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們的數學學習效率。
2初中數學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意義
在初中的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維模式是學生在日后工作和學習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抽象性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學習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有著幾點意義,其一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為突出數學的難點和重點,其三為發展學生思維,其四為增大課堂的容量。幫助學生全面的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3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優勢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存在一定的難點和誤區,主要因為數學學科的特點,使得初中學生無法全面的理解數學學科中的知識含義,同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工具簡單,教師在課堂中的定位明確,學生無法展現自己的個性思維,所以學生無法全面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在引入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可以全面的改變數學學科枯燥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擴展課堂的教學知識,增加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知識儲量,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4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
4.1用于創設數學教學中的情景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課堂教學模式多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記的模式進行,對于學生來說顯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對于數學課堂的教學方式進行了突破性的改變,在數學的教學課堂上實施情景教學模式,將學生帶入情景學習當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而在情景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是幫助教師創建情景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多媒體的視頻和聲音等方式,快速的帶學生進入到學習狀態,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質量。
4.2用于突破數學教學中的難點
在數學的教學活動中,有由于數學學科的特點,使得學生對其理解起來有著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何突破學生的`學習難點,將數學知識全方位的展現出來,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方法,其可以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幫助教師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將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4.3多媒體用在解決動態幾何相關問題
動態幾何問題是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刨設一個由靜止的定態到按某一規則運動的動態情景,充分體現了數學中數形結合的思想。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算深入,動態幾何問題是關于幾何圖形存在動點、動墨形等方面的問題,比較受初中數學教師的關注,經常拿來放在各種考試中。在動態幾何問題的研究中,學生們欣賞到動與靜的和諧之美,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數學的高度興趣,培養學生們戰勝困難的毅力。這都是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要比學生們自己動手操作更直觀,學生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平時初中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領域非常廣泛,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把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教學內容與目的的不同進行不同選擇,讓多媒體更好地與初中數學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并服務于初中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
5總結
在新時期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們比較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學上面,并能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操作實踐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發揮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輔助作用,使得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模式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教師可以更好地做好初中數學教學工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求生.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中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xx(24).
[2]肖竹君.多媒體技術對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xx(06).
[3]趙成友.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07).
[4]吳萬嶺.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適應性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24).
[5]徐昌科.論應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益[J].廣東科技,20xx(08).
[6]王炳坤.發揮多媒體教學特性實現有效數學教學——淺議新課程改革下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04).
[7]鄧建科.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途徑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02).
[8]曾瑜鵑.淺析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經濟市場.20xx(12).
[9]呂國棟.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學周刊.20xx(31).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9
摘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巧妙地運用提問藝術,以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展開更廣泛、更有深度的探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提問藝術;興趣;探究;思維
提問是教師最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重要手段,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賦予了提問更為豐富的內涵,新課改下的提問不再只是單向的師問生答,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與互動。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具體的學情與教情來靈活而巧妙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問題來激趣啟思導行,以帶領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走進數學知識的殿堂。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提問藝術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學生思維渙散時提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并沒有形成自主而獨立的學習意識,并沒有形成對數學學科的直接學習興趣,其學習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外部的刺激,并且有意注意時間短,并不能長期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此時要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就要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而教師的導向正可以通過提問來實現,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
1.導入提問,引發關注。導入是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大多學生依舊處于課下的'松散狀態,此時提問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學習上,引發學生的關注,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我們就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問題:紙的厚度是0.1毫米,沿中線對折對折再對折,對折20次后紙的厚度和30層樓的高度哪個更高。許多學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30層樓更高些,以此富有懸念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好奇。
2.課中提問,集中思維。學生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分散,此時我們依舊可以運用富有趣味性的提問來將學生分散的思維與注意力再次集中于新知的探究上來。這樣比起直接點名指出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更能起到激發與鼓勵的效果,更能再次激起學生思維的興奮狀態,使學生的探究進入高潮階段。
二、學生思維困惑時提問,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中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在數學探究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而是會遇到許多的困難或阻礙。此時如果處理不當,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尊心與自信心,讓學生對數學探究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活動無法開展,探究無法深入;如果處理得當,引領學生攻克難關,不僅會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更能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更加肯定自己,真正地學會數學探究。此時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教師要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啟發者與指導者,要學會運用教學智慧靈活地處理,運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撥開云霧見月明,這樣才能讓學生展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分析,進而直達事物的本質。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同時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學習。
三、學生出現錯誤時追問,尋找探究的新起點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并不能按照教師所預想的那般完美,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在教學中總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尤其是許多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認知與理解上的錯誤,但這些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認為對學生的學習沒有幫助。實則不然。學生的這些錯誤往往是一種普遍現象,此時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加以提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自行認識錯誤,同時這樣的探究所得學生記憶更深刻,掌握更靈活。如二次函數圖像,將y=x2的圖像上移一個單位后是函數y=x2+1的圖像,向上移動y值變大,故而是+1,因而許多學生認為將圖像向右移一個單位x變大是函數y=(x+1)2的圖像。針對學生的這一錯誤,我并沒有直接指出,而是指導學生來思考圖像左右移動時x值是如何變化的。進而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來正確認識,這樣更能實現對此知識點本質的理解與認識。
四、在師生之間展開互問,構建動態生成課堂
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動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提問的主動權嚴格地控制在教師手中,只是讓學生來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互問互答,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的批判意識,培養學生不唯師、不唯書,引導學生在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展開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這樣更加深入的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處于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循環之中,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
五、小結時總結性提問,幫學生理清知識脈絡
小結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結尾部分,一個好的小結同樣重要。以提綱挈領的問題來進行課堂小結,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從而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來回顧本節所學知識點,明確教學的重點所在,同時幫助學生理順本節所學知識點。這樣學生才能對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完整而清晰的了解,可以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以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與無效性。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小結時要善于以總結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通過回顧與復習本節所這知識點來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明確自己的薄弱環節,這樣更加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調整學習方案,以實現富有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彩梅.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藝術談[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xx(7).
[2]齊新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論初中數學的提問藝術[J].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xx(8).
[3]劉艷.淺談新時期初中數學提問藝術的重要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7).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0
1、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追求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發展。因而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對教師學歷層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體現在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學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教育、培養好,他就不能發展、教育、培養別人……”。
目前中學數學教師大都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他們在大學里接受了教育教學理論及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并且經過了短暫的教育實習。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于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教師慢慢演變成“操作型”教師——依賴經驗教學。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意識或者抓不住重點和本質,缺乏對教學診斷、調整、糾錯的能力。教學缺乏新意和創意。難以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國家正在花大力氣改變這種現狀,實施“111”工程對教育一線的精英進行離職繼續教育,搞突擊培訓,同時擴大了對需要參加嚴格入學考試的教育碩士的培養計劃,江蘇省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班。但是由于主客觀的種種原因,對絕大部分中學教師而言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經濟有效的繼續教育——教學反思。使得中學教師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養成一種對教學的自覺反思行為、習慣。沖破經驗的束縛,常教常新,從而使自己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學者型”教師。形成“學會教學”的能力[1]。
1.2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國內外對教學反思的研究情況
反思性教學是近年來國外盛行的師資教育方法之一。如L、M維拉、J、W布魯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師開展教學反思,認為:培養教師臨場探索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為Tesl課程的重要內容,規定教師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
反思這一概念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什么“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說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很少付諸社會實踐。
目前我國教育界有識之士如熊川武等對反思進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鑒的。但是仍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空檔,并且反思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著其實際的困難。
1.3研究的問題和意義
1.3.1研究的問題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試圖從實證出發,研究與探索反思在中學數學教師繼續教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及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評價、自我糾錯的能力,使教師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提高教學能力,然而再回到實踐進行新的一輪反思,不斷循環,螺旋上升,從而從“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過對反思的研究,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反思基本理念進行確認和修訂,將理論回歸實際,本研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2)情景化,強調以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為研究對象,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3)實證分析,以課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對象分析。既有思辯又有實證,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徑。4)強調群體反思,通過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
1.3.2教學反思的意義
任何一個教師,不論其教學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學反思有著其現實的意義。
一)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并將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師自我教學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并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診斷、糾錯、創新。能適應當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長學會教學。從“操作型”教師隊伍中走出來,走向科研合理型。從教師的培養角度看,教學反思不失為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作為教學變革與創新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數學教育最優化。
二)通過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將反思理論指導實踐,融于實踐,反過來,通過實踐的檢驗進一步提升理論。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良好的教學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生的諸多事件能予以關注,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象,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經常地并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現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現問題,就越是有強烈的愿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并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并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
四)整體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反思不單是指向個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團體。后面談到的說課、聽課與評課都可以是團體的。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借鑒到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做的結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組教師對教學實錄1的評議,氣氛熱烈,意見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這是教師集體進行反思,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這不僅對上課教師而且對未上課的教師來講都是一種提高。
五)教學反思,不僅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在讓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主體性率先得到發展。因此教學反思,要求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教學反思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的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
2、教學反思的含義
2.1教學反思的內涵
教學反思是反思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及教學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一)以教學實踐為邏輯起點,并以教學實踐為歸宿[2]。二)以探究和解決問題為基本點,在教學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探究教學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并針對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三)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作為提高數學教師的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的一種方略[3]。四)以兩個學會為目標,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自身學會教學(本文主要談教師),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作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一種途徑。反思的過程不斷循環,教學能力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活動圖如下:
理論知識
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能力
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強調教師是主要的直接的參與者。因為中學數學教師直接置身于現實的動態的教學情境中,能夠即時觀察教學活動,背景以及相關現象,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能夠依據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自覺地對假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斷,這是中學數學教師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學反思對象為教師所處的直接事件,充分考慮當時當地的特殊因素;強調研究結果的直接指導意義;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一種“行動中的思想”;強調既有個體反思,也有群體反思,通過備課組、教研組的參與,協作反思,討論形成反思群體,產生新的思想;強調實證研究,但不排斥思辯,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學反思的動力
2.2.1教學反思的內部動力
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具備反思能力決定于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師德高尚,講究奉獻精神的教師對自身的要求較高,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對數學教學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師不會因循守舊,他們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渴望成功,這種實現自我的需求會成為他們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源動力。他們清醒地知道數學教師的素質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在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得以形成與繼續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數學教師必須通過實踐的過程,從經驗中不斷地學習,不斷的積累,才能不斷增長知識,充實主觀,從而能對數學教學這一復雜的客觀背景應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數學實踐,從而成長為自覺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創造性的數學教師。
從一定程度上講,反思就是“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于進取的勇士。
2.2.2教學反思的外部動力
對于那些缺乏開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變的經驗特征的教師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壓力才能使他們自覺自醒產生反思的動機。應該說經驗豐富不是壞事,豐富經驗能使他們發現問題,處理突發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經驗卻使他們束縛住了手腳,他們抱著經驗一成不變,那些早已被摒棄的理念與做法卻仍是他們的主導思想與看家本領并且習以為常。他們在教學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經驗,但他們卻忽視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學生在變了。要讓這樣的教師轉型的話,一方面學校領導要積極引導,多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另一方面適當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觸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現代教育媒體技術,轉變教學觀念,并能對自己教學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對學校而言,如果這樣資深教師能轉型的話,那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教師自身來講,如果他們能將外部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那么必將會再創教學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學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隨著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能力中應具備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視),更主要的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而要想開拓創新必須對反思有所體驗,養成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新課程中新內容的增加,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4]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這些內容要求教師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因此,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要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傳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有超前性和獨創性,不反思思維習慣中的不合理行為是不可能具有創新思維的。
新課程的多樣性、選擇性要求中學數學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現代的教學觀、人才觀。新課程的選擇性是在共同基礎上設置不同的系列課程,以供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選擇。整個數學課程體系,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將致力于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需求和發展需要而提供側重于不同方向的數學學習內容和數學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反思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標準,教師不再是權威,只是平等的參與者,不僅是解惑者,還應是問題的診斷者,學習的啟發者,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發展,指導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選擇所需課程。這決不是一個把抱殘守缺者所能勝任的。
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人格。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是信息化板塊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隨時隨地教學反思,收集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并將這種學習反思內化為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
3、對教學觀的反思
3.1對數學本質的認識
“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對于從事數學教育事業的數學教師來說顯然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許有的教師并未對此問題有意識地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但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卻必然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觀念指導著具體的行動,從而也影響了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效果。隨著數學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數學的認識,對“數學是什么?”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數學是模式的科學”、“數學是科學,數學更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數學是科學,數學也是一門技術”、“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這正好反映了數學是一個多元的綜合產物,不能簡單地將數學等同于命題和公式匯集成的邏輯體系,數學通過模式的構建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強調思維形式的探討;現代技術滲透于數學之中成為數學的實質性內涵,但抽象的數學思維仍然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由此形成的思維方式不僅決定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方式,還對人類理性精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必然成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
綜上所述,對數學的本質不外乎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動態的,將數學描述處于成長發展中因而是不斷變化的研究領域;另一種是靜態的將數學定義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確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體系。
數學教師所持的數學觀,與他在數學教學中的設計思想,在課堂講授中的敘述方法以及他對學生的評價都有密切的聯系。通過數學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任何一些關于數學及其性質的細微信息都會對學生數學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其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數學觀,積極地自覺地促進自己的觀念改變,以實現由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向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的轉變。特別是實現對上述問題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認識向自覺認識的轉化。
3.2反思傳統的教學觀
3.2.1傳統的教學觀。
教學觀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數學觀,不同的數學觀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很少考慮如何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數學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精神,領略數學的美感,感悟數學交流,嘗試數學創造等。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教學時眼中無人,心中無人,學生是模仿教師,反復機械訓練的機器,嚴重忽視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為什么?”的麻木習慣。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大膽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斷。在美國的課堂里,學生可以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提出自己的問題和不同的觀點,而在我們的課堂里,除非教師主動提問否則是不允許學生這樣做,學生也不敢這樣做的。在這樣傳統的教學觀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現代的數學教學觀
新時期的教育呼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以人為本,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把壑杏腥恕笔侵戈P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并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師更要關注將來的學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現。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探索結果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體會數學的精神。要看以知識、技能為載體的數學素養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后,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數學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用數學的頭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那才是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這也正是數學教學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師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抹殺的。教師的任務在于促進和幫助學習者的內部學習過程,為學生發現問題而設計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學生的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此只有當教師充分認識自己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只是與學生平等的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教師不再是正確與錯誤的裁定者。教師也不應以自己的觀點來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鼓勵者和啟發者,課堂應成為學生相互交流,協商爭辯的理想場所,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么?”“做什么?”怎樣做?”鼓勵學生敢于反駁,挑戰權威,挑戰課本。(事實上老教材上確實存在不少錯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請看附錄中的實錄1、實錄2。
點評:實錄1是典型的傳統教學觀的教學,從表面上看一節課講的習題比實錄2多,教學技能嫻熟,結構嚴謹,從新授→例題→練習,一環扣一環,但這是一種傳統黑板式教學,是一種凝固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的是知識傳授,教學單一,單向“傳遞––––接受”,師生互動不理想,忽視了知識的發現過程。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錄2重視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感受了數學的神奇,體會了發現的樂趣,感悟了數學的本質。教學模式靈活,既有課堂教學又有實踐教學,并輔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交流是雙向的。表面上看學生接受的知識沒有實錄1多,然而學生學習到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發現的樂趣,實驗的啟迪,以及由追求數學對稱美,簡潔美導致發現是會在學生心里終身起作用的。實錄2在下課前將形成隨圓的另一種方式交給學生動手,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橢圓的實質,這是現代教學觀下的一堂較好的數學課,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發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實錄2兩人合作使每一個人都成為低層次的參與者,進而演變為高層次的思維參與者,實錄2滲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為美激發了興趣,而興趣與美是導致發現、創造的極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備課觀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反思備課又是備好課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必須反思對備課的認識。
教師要上好課,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因素是教師備好課,正好比感人的活劇,首先要有感人的劇本,動聽的演唱,首先要有動聽的詞曲。杰出的上課,需要充分的備課,教師沒有備好課是不應該不負責的走上講臺的,正如嚴肅而負責的演員不愿接受質量低下的劇本去演出一樣。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對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常聽到一些關于備課的錯誤言論,有屬缺乏教學經驗的,有屬忘卻職業責任的,F摘錄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簡單,無啥備頭,照書本講,依書本練就行了!边@些人備一節課花半小時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簡:“講例1-3,做習題1-5!闭贪覆蛔愣。更有甚者,書本上劃幾個記號,就算備好課了。
反思:這種人難得細想,教材雖簡單,但其內涵,外延極豐富,需要教師幫學生深入挖掘,從而透徹掌握教材,學生從掌握知識到發展智能又是一個飛躍,更需教師對學生點撥、指引和訓練。寫簡案是完不成這些任務的。筆者曾調研過100多位教師的上課及教案,發現好課率與詳案率有高度的正相關,說明備詳案是上好課的必要基礎。
言行二:“多買幾本《教案集》,備課上課照抄就行了!边@種人備課所花時間不多,且筆記詳細、工整、甚是好看。有時備課嫌抄煩,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講臺。
反思:這種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動創造。別人的優秀教案是別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多變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學生具有借鑒價值,但絕不應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別人已凝固了的教案,決不應完全照搬。因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師對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樣闡釋,公式怎樣分析,習題怎樣處理,決無定法可言,別人再好的方法也無法預料每個教師自身的能力實際和他所面臨的學生實際。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寫,沒有必要,拿舊教案上課照樣行。”為了應付學校檢查,有的雖然不是舊教案,但僅是一案多本而已(從舊教案上copy)
反思:這種人迷信舊案、以舊代新,不僅行動上表現了一個惰性,思想上也表現了僵化,不求進取。這種人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墨守陳規。以不變應多變,必定課上不好,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具有這些錯誤思想的教師是不可能成長為反思型教師的。把教學看作是工廠里流水線上的一個崗位,機械操作,沒有創造熱情,就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必須對備課的功能與重要性重新認識,只有思想意識轉變了,才能使教學變革成為可能。
4、數學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上課而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設計的各環節進行再思考它們的計劃性與應然性。
4.1反思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注定打敗仗。筆者通過對備課筆記本的檢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目標設計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2、對教學目標這一概念認識不清,將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混亂運用,有的甚至以“要點”,“知識點”代替教學目標。
3、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不是指向學生而是指向教師,諸如這樣的敘述:“培養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師當作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可測,不具有層次性、全面性、開放性。
反思一: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目的不同于目標。只有在對目的進行具體細化后,即提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間以及檢驗目的是否達到的工具、步驟以后,目的才會變成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是在具體情景下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是用“學生學會了什么”的說法來表示的,而“目的”一詞的涵義往往與教育者的主觀愿望等同,它是一種應然狀態的理想,一種方向、指針,而且還隱含著可能無法實現的意思,時間跨度也比較長,目的與目標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普遍要求與具體結果,宏觀與微觀,教師的愿望與學生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系。
反思二:“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這些數學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的,不能直接作為教學目標,這些要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難以體現、操作實施,只有具體細化以后,才能轉化為學生學習預期所能達到的結果。才能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
反思三: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南
教學目標應集中在學生能做什么。說明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學生主體,是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是學生學習之后所發生的變化。“教會學生……”、“使學生掌握……”,是把教師作為行為主體。因此,這樣的表述是不恰當的。正確的表述應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可能發生的行為變化的預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相制約,相互促進。從而在教學設計中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設計時應以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以學生活動作為行為主體,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是使教學目標成為教學實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
反思四:教學目標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觀察、測量、評價的!傲私狻薄ⅰ袄斫狻、“掌握”、“運用”某一具體的概念、定理、只是一個抽象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不要籠統地講“了解”、“理解”、“掌握”、“運用”,而應具體明確“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會“運用”到什么樣的水平,是“熟練運用”“靈活運用”等。
反思五: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不全面,只重視明確設計知識目標,有些能力目標也較為具體,但情感目標常常被忽視或顯得空乏。如“籠統地講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必須對抽象的、模糊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化、具體化,否則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無法實施。不知道為什么使學生達到目標,學生能夠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個不明確、不具體的教學目標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做到既有層次性,又要有全面性與開放性。例如“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一課教學目標可設計成:(1)理解并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會作指數函數的圖象并利用性質判斷數的大小;(2)逐步提高觀察和歸納分析能力;(3)了解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事關一節課整體的重要問題,是教師備課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設計作深刻的反思,扭轉一些錯誤的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不斷糾錯,調控,才會使自己的教學出現生機。
4.2反思對學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學設計中除了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對學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個不了解學生或不甚了解學生的教學設計是收效甚微的設計。現實中教師雖然知道備學生的重要性,但卻會疏忽對學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設計知識目標上。主要表現在:(1)忽視對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與能力的了解,常聽到有的教師埋怨學生:“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2)場景:“教師站在講臺上洋洋灑灑,慷慨激昂,學生似沉默的羔羊”。(3)學生A比學生B要聰明多了。
反思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學生發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斑@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教師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點撥,引導不到位;是教師制定的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上的難點出現了不合拍;是教師期盼過高,還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有效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級的認知水平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形成良性發展。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反思二:作為教師必須在設計教學內容前,切實了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困難,而不是主觀想象地組織教材,滿堂灌,出現學生聽不懂,“對牛彈琴”狀況(錯不在牛,而在彈琴者)。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對某問題普遍感到問題而有求時,教師卻是輕描淡寫;對那些學生已懂而沒求問的內容,教師卻反復大講,令學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先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的現有知識水平。設置更高一級的知識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突破重點、難點,正如“撓癢撓在癢處”。例如:有位教師在講授圓這個內容之前,先讓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圓嗎?你能對圓作一描述嗎?”。從學生交上來的回答中可以發現:學生對圓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這位教師從學生反饋上來的信息確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并因此設計教案、選擇教法、創設問題情景,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反思三:教師必須認識到并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要用一個標準同一模式去衡量評價學生。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的設計教學目標為學生架橋鋪路,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層次的數學。不應以分數論學生的聰明與才能。
4.3反思組織教學內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識層次性、密度、廣度并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因此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根據自己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將課本中呈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重新組合,以轉換成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幾個缺乏:⑴缺乏對教材內容轉譯,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書于黑板,無深入分析挖掘,學生不想聽,注意力渙散;⑵有離開課本,另搞一套的,浮華而雙基不實,教學效益不高;⑶缺乏整體思索,教學內容孤立、靜止、無聯系;⑷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⑸缺乏對舊知識分析應用的螺旋上升的應用設計;⑹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師具備了所教學科的知識,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還必須有一個認真閱讀、分析和研究教材的過程。教師只有將教材與自己的知識融為一體,變成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才能得心應手的轉譯輸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應達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結構,教師必須從整體及其相互聯系上掌握教材的內容,理解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結構,才能從整體上和局部上兩個方面掌握教材的結構,進而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出好的方案,做到重點突出,聯系緊密,前后呼應,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離教材。(2)掌握數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關系、思想和方法。數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關系、思想和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識的理解,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有利于智力的發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結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內,需要教師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價值才能相應的作出教學決策。(3)合理地組織課內外訓練,課本中的練習題和習題是教材內容的組成部分,是教材的繼續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視科學思想、科學史、科學家、科學的應用以及科學美的研究和教學,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學率,舍不得花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許多教師自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只好“以其昏昏”,而難以“使人昭昭”。其實花些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對其德、智、美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實錄2中將數學審美引入橢圓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美學素養,而且使學生換一個視角來認識數學,將會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嘗試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意識。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導致發現,不僅使學生驚嘆于數學世界的奇妙,而且還讓學生經歷了一次小小的科學發現。這使得科學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傳遞。少做幾道練習題又有何妨?
反思三:設計教學內容時,緊跟教材,一成不變,如案例1;或者是脫離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極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廣度、深度并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學生。講的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松懈,學習內容不具備挑戰性,學生“吃不香”。遠離課本,講的過難過快,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生“吃不透”。因此,機械照搬行不通,信馬由韁,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轉譯教材內容是每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般說來,輸出狀態的知識信息應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認識需要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在學習過程澡,如果學習者有了認知需要,就能推動他們主動積極地學習。
2)利用學生用多種感官來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
3)有利于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加工和處理,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都是對所接受的知識信息的加工和處理,教師輸出的知識信息要有利于學生這些高級心理活動積極參與并充分發揮作用。
4)有利于知識的貯存,理解的知識必須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腦中,如果邊學邊忘,那最終什么也學不會,一般說來,傳遞的信息如果經過雙重編碼,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標志,提高其組織程度并將識記材料變成直接操作或活動對象等,都有利于知識的貯存,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教師應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學設計環節
從聽課以及檢查備課筆記本,發現許多教師教學設計環節不完整,具體表現在:
1、教學設計無計劃,缺乏對整章節的總體設計,備了這課不知下一課,“爛泥蘿卜抹一段吃一段”。課與課之間缺銜接、配合、分工缺乏整體效應。
2、缺乏對每節課的整體思考。
如安排教學任務上,重點不突出,內容多而且雜,不注意前后知識的連貫性,不注意總結解題規律。把復習課簡單上成濃縮新授課或單純習題課。
如在組織教材上,不依據教學目的,仔細斟酌教材密度、廣度、深度和講課速度的安排,而是隨意性很大。時而過難過快,挫傷學生學習信心,造成學生兩極分化,時而過淺過慢,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學習紀律松懈。
如在時間結構上,不研究一堂課的復習提問、新授知識、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各應需要的時間,而是講到哪里算哪里,這節課講不完下一節課接著說。節節“炒冷飯”,“割尾巴”。學生吃不香,節節課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學法的設計。
教法、學法的設計與制定應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如果把確定教學目標和了解學生的初始特征當作醫生弄清病理、診斷病情,那么教學方法的制定與設計就是開處方對癥下藥了。
4、缺乏對一節課的小結。
從備課上發現,有的教師在備了例題、習題后一節就結束,缺乏對本節課的小結,有的即使寫了小結兩字,但小結的內容卻給略掉了。有的寫小結也只是新授內容的簡單重復,沒有起到畫龍點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對自我上課的經驗總結
預定的教案在上課實施中,被修正、充實是常有的事。如教師講課中偶發靈感,學生思維中閃現智慧,教學中出現新問題、新見解、新教法,都給教學帶來生機。一個優秀的教師既善于課前鉆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時寫下實施后記,日積月累,教學經驗不斷豐富,教學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許多的教師未做這種自我教學經驗的總結工作,讓思維的火花一閃即滅,極大地阻礙了教學藝術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師間的集體教學設計
表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時的孤軍奮戰,表現在同年級教師間雖同教材,卻在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作業要求,甚至考核評價相差異。
這種局面很不利于我們教師的成長。我們鼓勵教師發揮個體獨創才能,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但同時我們應更強調集體的智慧,強調團結協作的精神。同一年級同一教材的教師擔負一個年級學生的教學任務,客觀上要求教師在執行大綱、安排教學進度、規定教學內容、適量作業量和檢測評價教學效果上實行統一,因此,同事間應加強集體備課及聽課、相互交流對教材教法的認識,對互補各自教學,保證年級整體質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是集體性與個性化的統一。
但不管怎樣,上課前的設計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認識體驗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學性溶為一體的帶有主觀色彩構想的應然性與計劃性,教學設計再完善都有必要進行反思。
五、反思數學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目的要求,以及對教學對象的了解進行教學設計以后,就是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教學過程。文中的教學過程指課堂教學過程。它包括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反思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教學過程中諸因素的關系有: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系;非智力因素與認識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有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如: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材之間的關系,筆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這里就不再重復。由于篇幅關系,本文擬對以下教師的教學行為作出反思:即: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課堂提問的量與質的關系;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5.1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系來決定的!边@種關系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系。然而現實教學中卻不盡如人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情感反應,自己在唱獨腳戲,教師唱的津津有味,學生卻不與理睬,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敵對情緒,出現教師呵斥、指責學生的情景。
筆者曾在某校隨堂追蹤聽了兩班20xx屆高三數學課,一個班是資深的高級職稱教師擔任教學,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齡的大專畢業的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擔任教學。這兩位教師的教學具有如下特點:
高級職稱的教師:基礎扎實,基本功過硬,教材相當熟練,在集體備課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同備課組的教師以很好的啟發。但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這位老教師很不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只顧自己抬頭講課也不管學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失望的心理,從高三上學期至下學期,上課聽教師講課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在上面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只管自顧自在下面看書做題有時只是偶然抬頭看一下黑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之間出現了極不和諧的關系。高考均分為100.1。
初級職稱的教師:經驗不足,但工作熱情高,上課很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經常給一些考試、作業做得較好的學生以表揚。(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都有一種被他人<特別是教師或領導>賞識的愿望),很快的學生喜歡這位青年教師上課,課堂氣氛活潑,發言爭先恐后,師生關系就象是兄弟般的關系,高考均分為110.3。
反思: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要想取得和諧的合作關系,首先要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親近教師,信任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是不可能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其次教師要調用一切有利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要善于及時調控課堂氣氛,沉悶時來點小幽默,過分熱鬧時給點冷卻劑。不能不管學生的反應只顧自己表演。第三,要讓師生心理產生共振是和諧關系的最高體現。
共振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物體在受振動時,若策動力的頻率跟物體固有的頻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減。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一個雙邊心理勞動的過程,只有師生共振和諧,才有可能產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學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正相關;缺乏成就需要與教和學之間構成負相關。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動力因素。是課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動的積極性源泉。這既是指教師課堂教學的抱負水平,又是指師生課堂學習的動機水平。即一方面看學生是否有強烈的學習需要和爭取優秀成績的動機;另一方面則要看教師是否有上好這堂課的強烈愿望和盡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與學雙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諧,就會產生強烈的合力效應,反之就難以形成和諧的合作效果,就會影響教學質量。這位高級教師認為高級職稱已評再也無所求,因此對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強,根本不能對學生產生策動力,因此在學生這一方也產生不了強烈的振動。青年教師是二級教師,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強烈,教師的策動力與學生的應振力合拍,因此產生了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經常去聽這位高級教師的課,吸收了老教師教課中豐富的成功之處。所以他的課上的精彩,課堂氣氛熱烈,教學效果好。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等種種矛盾的解決,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均來自己師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反之,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和諧是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
5.2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敖虒W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钡趯嶋H教學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效果。提問主要有以下幾點誤區: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
盲目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對教材和學生研究不深,使提問停留在淺層的交流上,如講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已知:△ABC,AB=AC,求證:∠B=∠C,師:“△ABC中,AB=AC嗎?”;生:“是”;師:“你怎么知道?”生:“這是已知條件”;師:“AB=AC,那么∠B=∠C嗎?”;生:“相等”;師“要證∠B=∠C,作∠A的平分線行嗎?”;生:“行”。由于問題的結果已明示,這樣的提問表面熱鬧,實質流于形式,膚淺,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毫無意義。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
只關注結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過程。如很少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來的?!
3、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啟而不發。
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如講角平分線定理時,問:“你知道△ABC三邊有什么比例關系嗎?”學生茫然,又問:“AB/AC=BD/DC嗎?”學生還是沉默以對,接下來的教學,教師只好自問自答。
4、提問無目的性,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學
教學設計時對提問未精心設計,上課時,隨意發問,有時甚至脫離教學目標、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如講韋達Th的應用時,一時興致所至。問:“你知道韋達定理與求根公式的關系嗎?”學生答:“韋達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來的!眴枺骸皩Γ敲,韋達定理與求根公式的適用條件是什么?當根與系數不是實數時,它們是否還成立?”學生不知所云,這樣的提問影響了正常的教學,課堂上議論紛紛,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
5、反饋性提問流于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
新課講授前,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但這種提問有時只限于淺層次的記憶性知識的問答,并沒有真正診斷出學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診斷效果失真。
6、提問只求通法或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
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準答案。
7、提問表達不明,措詞不清,學生難以理解。
提問時敘述過快或者使用冗長而凌亂的措詞,使學生不明其意。
8、提問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
提問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為了節約時間,但學生由于沒時間思考,結果往往問而不答或答非所問,反而適得其反。
9、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
提問只面向少數尖子,多數學生成了陪襯,被冷落一旁,他們學習中的問題難以暴露,也缺乏體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逐漸對提問失去興趣。
反思一:課堂提問要注重質,而不是關注形式、數量
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不能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都是拙劣的提問。那種“是不是?”的提問僅是表面的熱鬧,對學生是有害無益的。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因此一個有思考價值的提問應具備三個特征:
1、誘導的啟發性。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利于啟發學生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器官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的過程。
2、層次的漸進性。課堂提問有時要注意到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環環相扣,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扎扎實實步入知識的殿堂,同時,以不同層次的提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要把問題一下提高到較高的層次,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
3、時機的選擇性。課堂提問要選擇恰當時機,以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币簿褪钦f要在學生經過思考達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提問。
反思二:提問要目的明確,表述清楚
教師提問要考慮到提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問,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提問。是關注教學的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是能力目標。同時一個好的提問必須表達清楚,準確嚴密,詞不達意的問題會讓學生茫然失措,浪費時間。
反思三: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性、靈活性及調控性
課堂提問要講究新穎有趣。同樣一個問題,老是“舊調重彈”將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變換一個角度使之新穎奇特,那么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課堂提問要靈活多樣,不同方式的提問,效果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提問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
課堂提問要及時調控。對問題提出后學生不同的反應實施問題調控:如學生一聲不吭時就要來點啟發、點拔;學生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時就要撥亂反正,回答的雖沒有錯,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段距離時就要進一步誘導。
因此,教師要避免低效率的提問,關鍵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提問方式:
1)激趣式提問: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懸念的問題,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這在導入新課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時比較常用。
2)變式提問:即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某個知識點來改變問題的條件、結論、引伸、推廣問題或從正、反等不同角度設問讓學生開拓思路,理解思考問題的本質。
3)鋪墊式提問:學習抽象程度較高,難度較大的問題或認知水平較低的學生,可分若干“臺階”來提問,形成思維跨度合理的“問題鏈”,為學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
4)設疑式提問:設疑式提問就是在學生似懂非懂及思維的盲點處提出問題,讓學生辯析、探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提高。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靈活性。
5)反饋式提問:在學習新課后或復習時,針對相關內容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概念性強、典型、講究變式,有利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以便有針對性進行矯正訓練,從而深化對舊知識的理解。
5.3反思課堂教學結構——時間結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講解、提問、演示、指導學生練習、記筆記等,都要適當分配時間與調控。因此時間結構把握不好,就會出現下面問題:1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先緊后松。由于一節課的前半部分浪費了寶貴時間,教學任務來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節課快馬加鞭,本來應由學生回答的問題也由教師代勞了,本應安排的探索過程也省掉了,由教師直接給出結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現在上新授課時主次不明,新授課要處理好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關系,對舊知識的復習內容過多、過細、時間拖得太長,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在時間布局上顯得主次不分。3表現在一節課上用同一種調子、同一種速度。同一種調子,同一個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強弱。對非重點內容要加快速度,對重點、難點內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語氣。4、“少講”就是“精講”,“精講”就是“少花時間”。
反思一:教師要合理安排一節課的組織教學、檢查復習、教學新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等課堂教學環節的順序和時間分配。
在一堂課中,要特別精心用好前20分鐘左右的“黃金”教學時間,用于講解新知、重點、難點內容,忌用黃金時間“去炒隔天的夾生飯”,保證學生有充分時間去當堂自學、練習、鞏固新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學,下課時的聽課注意力最為渙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課堂結構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當。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分配時間段,合理把握教學節奏,有的課可適當加快節奏,有的課則需放慢節奏,有的內容易少花時間,有的內容則應多花時間;對于一堂課而言,各個教學環節可有不同的節奏,開始時的基礎訓練,可以緊鑼密鼓,營造一種熱烈的氣氛;使學生盡快集中思維,進入狀態,當學生探得新知,總結規律時,則應放慢節奏。當學生理解了概念、規律、進行鞏固練習時,又可適當加快節奏?傊惶谜n如果一直保持快節奏,那么學生思維的弦始終處于緊繃狀態,從而造成過度的緊張疲勞;如果一直處于慢節奏,那么課內會出現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課內應視需要,時而似快馬奔騰,時而似閉庭信步,使學生的思維有張有弛,快慢相間,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對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對于“雜”或“粗”而言的,所謂精講,就是教師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綱和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講解精僻透徹,畫龍點晴,抓住實質和關鍵,講在點子上。因而“精講”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質上。難道講5分鐘是精講,講30分鐘就不是精講?更不是以花時間的多少來衡量的。而要看當講不當講。有些內容很簡單的課,講5分鐘不為少;而內容較難的重點章節,講30分鐘不為多。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抓不住要害,講不在關鍵處,即使講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講”。
5.4反思數學教學評價
簡單地講,數學教學評價就是對數學教學目標及其教學實踐價值的系統調查,為教育者創造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提供依據的過程。教學評價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一)反饋功能:數學教學評價的首要任務,是為教育決策者(特別是教師)提供反饋信息,在教學評價中應對有關教學的達成度、教學過程合理性、教學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評價。
二)調控功能:根據教學評價反饋的信息,教師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因此教學評價的目標應指向將來的教學行為,而不是一個終結的教學活動。
三)促進功能。公正的教學評價可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因為評價本身提供了號召人們努力的目標,目標所具有的效價,對教師來說具有吸引力。同時,公正的評價意味著公平競爭的可能性。因此數學教學評價標準應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反思數學教學評價就是探究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靜思當今的教學評價發現存在以下幾個缺乏:
1)缺乏正確的教學評價觀
2)缺乏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價手段
3)教法越多,變換越頻繁越好。
4)教學媒體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課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當今的教學還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并沒有顧及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就中學數學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學質量就高,辦學聲譽就好,在社會上就會贏得地位,直接相關的贏得較好的生源。教學要不要為學生的個性特長服務,要不要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是次要的,教學評價關注的短期效應,并不關注學生的長期效應及終身發展的需要。這種評價觀的導向直接導致素質教育的落實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必須建立起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必須建立起教學測試評價為教學服務的思想,評價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素養,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評價教師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學評價缺乏科學的,完善的教學評價手段。
在當前的教學中,盡管我們認識到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學的基礎知識,更應該發展學生的能力。但是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認知結構是什么,學生的知識、能力如何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是個什么過程,如何在教學中把握住學生的這一認知過程,及時地分析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程度,如何補救存在的缺陷等問題,在理論上看法還很不一致。在實踐上就更缺乏科學的測量、評價手段。
反思三:教學中恰當地選取和適度地變換教法,對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變換越頻繁越好。記得有位學者曾說過:“目前教學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勢力的強力,而是盲從的人多。有的教師教學上沒有獨立性,今天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節課中也變換多多,結果搞得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其實教法的選擇與組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量、適度選擇,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學媒體的廣泛使用,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情感、發展想象、啟迪思維、形成智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將實物、掛圖、投影等一齊用上,結果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深刻性,耽誤了教學時間,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配置,適時展示,用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另外多媒體展示背景顏色與圖案也以一種為佳,不易太多。
反思五:教學評價時,對一節課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沒有明確的標準,
筆者以為:對一節課的容量理解應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習題容量,二是學生的思維容量。有的教師一節課能講七至八道習題,表面上容量大,但實際上這些題的難度小,學生的思維量不夠,有的教師一節課只講一至二道題,通過引申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悟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如實錄2,因此,一節課的容量定義為學生思維的容量是主要的,題的容量是次要的。
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盡量把握好測度,使教學評價能正確導向,調節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教師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切實有效地改進教學工作。
六、教學反思的基本途徑
經常性的教學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有:
(一)記教學日記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之后,對自己教學得失可以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教學參與者看,可以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學方法的反思,如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應的方法,以及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的適合性,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失,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從教學進行的步驟看,可以反思教學的導入,教學各環節的銜接;從教學內容看,可以反思教學目標設置的合適性,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單元教學內容在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等。
(二)說課
說課就是對備課的口頭說明,但它不同于備課,說課講備課的過程及其理由,而備課主要是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說課在教學反思方面具體體現在:教師在備完課乃至講完課之后,對自己處理教材內容的方式與理由作出說明,講出這些過程,就是講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而這種策略的說明,也正是教師對自己處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實上,說課總是講給同行聽的,同行聽后要提出建議與評比,這是一個很好且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并能形成反思群體,共同提高。
(三)聽課與評課
聽課決不是簡單地評價別人之優劣,不是關注講課者將要講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好同樣的內容,然后將講課者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的預想處理方式相對照,以發現其中的出入。教師講課時并不總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學上的得失,但若課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特別是與同行、專家教師一起,邊看邊評,則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學中的長短。
(四)征求學生意見
潛心于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向學生征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五)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
規范化的教學應在單元教學結束時,通過多種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查。檢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提出自己改進的建議,不論檢查什么內容,都包含著對自己教學的反思。這種反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學生學習中的得失表現,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在內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傾向,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六)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
任何事件的發展總有一個由量變而引起質變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也是如此,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經驗的積累。沖破經驗的束縛便不代表不需要積累成功的經驗。一個教師在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不能說沒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也不能說沒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沒有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一個教材反復的教,一塊黑板不停地寫,誰沒有教得得心應手的時候?誰沒有發現“新大陸”的時候?誰沒有精雕細刻的得意之作?誰沒有激情澎湃的創新靈感?但是這些別人無法領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時的總結和積累,得不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終歸會“事過境遷”而“煙消云散”。既便來年再上這一課,不一定能教出當初的水平,不見得能達到當時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來,靈感不復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勤于積累,善于思考,把當時的感受及時的記下來,并從理論依據上做進一步的完善提高,從實施環節上做進一步的補充修正,就能達到一種新的層次,教學藝術才能長青。教師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也就是學會教學的過程。
七、結束語:中數數學教學反思的啟示
通過對數學教學反思的研究,筆者發現在教育領域和師資培養領域里都存在著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脫節的問題。關于教育領域內的存在問題前面已談到一些。在師資培養領域內具體體現為:我們的師資培養模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教學技能的培養,短暫的教育實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把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因此,只能指望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自覺地把所學的理論用于實踐。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大多數畢業生來到教學第一線,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很難直接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久而久之,教學變成了一個單調和常規性的工作,每天疲于應付,使教學逐漸失去了開始的魅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也隨之減弱。實踐越來越遠離理論的指導,造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嚴重脫節。師資培養模式里又沒有關于教學反思的課程設置,他們缺乏反思與科研的理論指導與方法。他們學到的只是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忽略了師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對學生的教學研究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
教學反思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是教師合作與增強動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學反思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而且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因此由教學反思得到的啟示:在師資培養模式中適當延長教育實習時間,并開設教學反思或行動研究課程,使學生學會基本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通過實習小組的研討及導師的指導,使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初步學會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創新、提高和改進工作,提高對大綱、教學過程以及學習過程的理性認識,提高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敏感度。其結果是教學的不斷改進以及形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培養了合作學習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學生建立起較強的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事業心、責任心和自信心。為以后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1
1、組建學習小組,加強合作交流
考慮到學生的智力及學習能力等存在差異,在組建學習小組時,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特點,提出兩種分組方式:一是優差學生均衡搭配。這種分配方法主要針對初一及初二的學生,其好處是能夠起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的作用。分組時為方便教師整體把握,應當注意平衡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強的優等生在這種分組方式下可得以充分發展,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借此得到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帶動與督促,使其能夠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而進行主動學習。這種分組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精神,還能夠改變學生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增強同學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及能力。二是分層搭配。這種分組方式主要針對初三學生。分層搭配的原則是依據學生的學生水平進行分層,即將數學水平較高的學生與數學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分別分成一組。通過這種分組方法,學習優秀的學生得以互相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而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由于在小組內不再處于受幫助的位置,這有助于樹立學生自信心,保障了其對基礎課程的掌握?傤}來講,這種分組方式可實現學生的優勢發展。
2、開展實例探討,強化實際應用
對于教師,在開展實力探討方面,以教授“簡單的軸對稱圖形”一課為例,可將這部分內容分為角、線段、直角三角形同等腰三角形這四部分。將所有學生分為8組,要求每組同學先自己閱讀書本內容,總結出本課程中所有的知識點,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代表自己的.小組講解對知識點的總結情況,最后再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討論。這種分組學習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小組之間處于一種競爭的狀態,這有助于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意識去進行知識總結,這樣能夠大大提高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在學生進行總結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并不是任其發展,而是時刻關注各小組的學習進展,在學生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的提供有效的解決方式和手段。
3、結語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緊緊跟住改革的步伐,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以及改進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教師應改變現有的以講授為主的枯燥的高效課堂教學方法,積極采取多種多樣的、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自主的學習能力以及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尊重每一個與眾不同的疑問及觀點,對學生的探索及求知欲望予以充分肯定,促進學生的知識擴展以及思維的發展和完善,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2
學習動機是指學習者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而具備的較強烈的行為意圖、情感意愿或心理需求。這是包括數學教學在內的一切學科得失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大量事實充分證明:只有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質量、成效和水平;而不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則歸根到底是成效低下的乃至于是失敗的教學。那么,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應該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呢?下面,擬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就此談些未必成熟的個人成見。
一、意識到學習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基本前提
使學生充分清醒地意識到,學習首先是現代人生存發展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宣言曾經這樣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會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停滯不前的人。近代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40年代的現在,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人類社會已被卷入了一個新知識急刷增長而舊知識加速老化的信息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知識更新的周期在不斷縮短,知識老化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特別需要人們善于學習,特別要求人們終生不斷地努力學習。
使學生明白具體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主人首先是我們每一個自己。只有使自己不斷學習,善于思辨,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和新問題的解決,才能使自己思維得到鍛煉,潛能得到開發,智能得到發揮,靈魂為之升華,個性為之張揚。個人學習可以改造自身,全民的學習可以改造社會,現實的學習可以創造未來。
二、運用拾當的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環節
1、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欲望是指對某個事物或某個問題傾向于認識,研究并期盼某一結果的心理意愿。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巧設懸念,可以收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之效。例如我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一課時,曾先給學生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小李,當時小李正在做一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小明看過就斷定小李把方程解錯了。小李對此非常驚訝,問小明“到底有什么判斷的秘法”。此時我問學生:“你們想不想也像小明那樣深知這一秘法?”大家隨即興趣濃烈地回答說“想”。于是我們便趣味盎然地教學了一課題。成效之高自然很有些出乎意料。
2、引發認知沖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認識沖突是指人們的已有知識或經驗與所面臨的現實情景之間的差異或對立。
它常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引起學生對差異和對立狀況的注意與關心,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這一方法的恰當運用,也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學“圓的定義”一課時,我根據學生對圓形物體屢見不鮮司空見慣,而又對圓本質特征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情況,執意追向“究竟什么樣的東西才能叫做圓”,使他們對“圓的定義”產生欲罷不能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相應的教學,則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又一切都顯得立竿見影。
3、加強情感溝通,誘導志趣追求
古哲曾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思想感情的交流與溝通,以便了解學習,關愛學生,注重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親近感、信任感和友好感,從而使學生較快地言其師、信其道、繼其志。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必然包括對學生的激勵與誘導。在這方面,教師可通過數學史上的某些人物及其軼事,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與進步,了解古今中外數學家門的治學太度及人生追求等等方面的情況與知識。在這方面,筆者曾給學生講過“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德”、“代數學之父——韋達”、“數學之王——高斯”和“數學之神——阿基米德”等故事,對誘導學生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起了極大的作用: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行之以悟,導之以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和求知探索欲望。
4、滿足成功欲求,強化進取意志
在數學教學中,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求,但真正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個比較慢長的過程,需要堅韌頑強的進取意志。而強化進取意志,則須不斷地滿足學生的成功欲求。在這方面,創造條
件開展適當的'數學競賽是一條重要途徑,結合教學適時進行測試也是一條重要途徑。但競賽與測試,信息反饋必須及時,誘導激勵必須妥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每一次競賽和測試,切實具體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從而使自己的進取意志不斷強化。同時也使自己的追求目標慚趨高遠。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學習動力的根本源泉之所在。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則必須抓住學生的興趣方向。比如,對崇高的東本,對美好的東西,對有用的東西,對新穎獨特的東西,對幽默風趣的東西,對矛盾對立的東西,對可以身體力行的東西,對可以使用自己舒心快意的東西,對有益于自己心智發展的東西,等等,都是比較感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就應該從這些方面打開渠口,方有可能步入正軌并漸入佳境。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3
摘要:初中數學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間相互交流的場所,賞識教育的運用為初中數學的教學營造出更富有情感的教學過程,為數學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生命力,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的優點,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賞識教育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也取得了諸多成就。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賞識教育
初中數學的教學條理性與理論性都有一定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較大的阻力,出現較多的困難。由于初中數學知識較多、較雜,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全面地掌握知識,容易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信心,甚至產生厭倦。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良好表現進行肯定,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賞識教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運用賞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發現每位學生的優點,給學生以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學習稍差的學生,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學生得到很大鼓勵,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使學生自信心得到增強。例如,我班里有個學生生性內向、不善言辭,在學習中也極少發言,走路都會低著頭不敢直視教師與同學,但是我發現在一次數學習題的'練習中,他的答題習慣非常好,運算的步驟清晰,有邏輯。因此,我抓住了這次機會對他進行表揚:“數學學習要具有一個良好的答題習慣,保持答題步驟的清晰會對后續檢查和學習有很大幫助,老師相信,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答題習慣,就會在數學學習中不斷進步,甚至超越其他學生!边@樣的鼓勵與肯定,使他發現了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逐漸對自己產生了信心,擺脫了自卑心理,在后續的不斷努力中,產生了數學學習的興趣,上數學課時逐漸變得更加積極活躍,數學學習成績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運用賞識教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耐心
數學教學因為理論性較強,注重邏輯思維的訓練。因此,很難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足夠的興趣和精神。根據學科特點,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垂線一課時,教師通過開設疑問:“經過直線L外一點N畫L的垂線,這樣的垂線能畫出幾條?”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挑戰心理。對于這種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與同學進行交流、分析、討論,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真正展現,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各抒己見,滿足學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對于學生各種形式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或批判,讓學生自由地進行創新,從而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寬松環境下,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中,有時學生在不經意間迸發的想法是極具創造性的,富有大膽的認知以及出乎意料的想象,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賞識性評價,引導學生對這一觀點進行評價與思考,引導學生進入教學環境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的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照顧到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善于因材施教,對每位學生負責。每一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對于教學中的統一要求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了解每個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的教學和作業的布置。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時,教師布置作業時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要求他們完成基礎的運算,學會運用方程式解決問題;對于中等生,則要求他們在一些常見綜合題中學會運用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解它的現實意義,并學會運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優等生的教學,教師要善于開發課外資源,滿足優等生的探知欲望。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完成并掌握了學習知識后,教師要善于采用表揚的手法,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學生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做錯了數學習題時,教師也不要急于批評教育,要善于分析、總結出現錯誤的原因,并認真指導,鼓勵與安慰,使學生保持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從內心深處喜歡數學,從而增強自信,端正學習態度。此外,還有眾多賞識教學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中對學生長時期觀察,抓住時機表揚,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與興趣。此外,教師要注意將賞識教育與適度批評相結合,以防學生產生驕傲自大的心理,無法端正態度進行學習。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賞識與批評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沈永剛.運用賞識教育提升學困生自信心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J].考試周刊,20xx(17).
。2]王文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J].吉林教育,20xx(Z2).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4
對于數學學科而言,概念知識正如樹木之根、活水之源。新課標強調指出,教師要“關注數學概念知識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下面就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策略談點體會。
一、在生活融合中引入概念教學
概念性知識雖然屬于一種理性認知范疇,然而它的形成、完善和發展多是依賴于人的感性思維認識。尤其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認知逐步過渡的實際狀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認知發展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堅持以“觀察、分析、體悟”為有效抓手,幫助他們在循序漸進和化難為易中揭示概念知識的本質特性。例如,在講“梯形”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引入梯子、堤壩橫截面等一些比較常見的梯形物體,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確認“有且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基本特征,再通過多媒體,從中抽象出標準實在的數學“梯形”圖形。理論和實踐表明,有了生活元素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在實際形成中開展概念教學
任何科學知識的形成都離不開一種潛移默化的漸進漸強過程,數學概念知識的學習、理解、把握和運用也不例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從“引入、認知、分析、抽象、概括”中再現概念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例如,在講“圓”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開展如下教學活動:①引導學生聯想圓形跑道、五環旗、年輪和太陽等一些物體形狀,開展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②讓學生各自用圓規在紙上隨意地畫出一些圓形圖;③激勵學生小組開展各類“造圓”活動,有的小組合作“用一端固定線繩,讓其帶有鉛筆的另端旋轉一周,呈現出圓的形成過程”,而有的小組直接用一元硬幣等制作圓形;④讓學生從集體交流中共同觸摸“圓”的概念。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在本質解析中開展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知識多是以正面且直接性語言描述呈現出來的。它的描述通俗易懂,使許多學生自以為僅從文字表面就能理解和掌握。然而當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他們卻不能正確運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歸根到底,就是由于學生“知其表象,而不知其實質”。例如,在講“分解因式”的概念時,學生從語言定義中往往是注意了“積”,而忽略了“整式”這一關鍵性詞語。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講清概念知識的字義、句意以及符號,尤其對于其中的一些關鍵性東西,更要逐步深入地剖解和透析它們的內涵與實質,幫助學生既從“質”又“量”上去全面解析和掌握概念所反映的客觀對象。
四、在變式比較中開展概念教學
令人感同身受的是,鞏固與應用是數學概念教學中的必要程序和后續環節。任何概念在獲取后如果缺乏消化鞏固,久而久之,勢必被人們所逐步淡化甚至遺忘殆盡。因此,在數學概念性知識形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變式訓練”和“反例剖析”等繼續性學習形式,有效地凸顯本質性要素,深入弄清其豐富內涵和無限外延。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再深入理解”和“發散思維”能力,能夠源源不斷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例如,在講“有理數”和“無理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π與3。14159”開展變式訓練活動,幫助學生在排除“外來干擾”下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概念知識。此外,在鞏固一些數學概念知識時,有必要把它們與相類似或者相關的概念知識開展比較性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正確區分相互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明確有效適用范圍,并且分析隱匿其中的“陷阱”因素,進而促使學生深入思考。
五、在解題運用中開展概念教學
對于數學概念的學習,要在應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強化運用。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與綜合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就初中數學而言,無論基礎教材還是課外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知識解題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幾何圖形運動中的“旋轉”變換,無論對于填空與選擇,還是綜合與推理之類的數學題,特別是沒有出現“旋轉”字類的題目,讓學生在具體解題和運用中難以尋找合適有效的抓手。鑒于此,教師要激勵并引導學生根據特征予以觀察并通過適當地“旋轉”,使原本比較困難的問題變得迎刃而解?傊,概念知識是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首要內容和第一環節。教師要善于從“生活融合”“實際形成”“本質解析”“變式比較”“解題運用”中開展概念教學,從而讓數學教學活動逐步走向良性發展之道。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5
新課程的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把學生培養成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目標的實現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數學獨立思考能力。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呢?筆者談幾點體會。
一、對獨立思考能力的理解。
獨立思考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表明個體能面對不同的情景、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方法和技巧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要培養這種能力,首先,必須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活動過程去,并盡可能提高其參與度。其次,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思維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最后,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決定了其獨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對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活動能力不斷提高,其思考問題的獨立性也不斷增強。也就是說,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逐步培養、構建并發展起來。
獨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學之間的合作互助,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體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對于一個具體的問題,倘若沒有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急于與人合作和會話,必定會影響思維的主動性,從而影響思維能力的提高?梢哉f沒有獨立思考,也就沒有合作學習的本質內容,合作討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學途徑。
我根據幾年的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并結合《現代教學論》和《教學論思辨》的觀點得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ㄒ唬┓诸愔笇,提出獨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學生,強化獨立思考的意識。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學生座談以及分析和判斷,發現獨立思考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正相關關系。越是優秀的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越好,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又轉化為一種能力,從而為獨立思考活動提供支撐和保證。為了形成這種良性循環,教學中對各類學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采用的方法是: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采取“放”的策略,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對于中等生應采用“激”的策略,為他們提供要求適中的問題,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于不是很好的學生應采用“誘”的策略,多給一些鼓勵和啟發,形成獨立思考的自我意識。
教學中結合教材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古今中外著名專家、學者獨立思考,刻苦專研,學有成就的.事例,從歷史的角度說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如無理數被發現的坎坷歷程,讓學生感悟獨立思考的人格魅力。班會課上,讓不斷取得進步及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介紹自己學好數學,的經驗,并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體做法作詳細講解。從學習的角度說明獨立思考的并要性和可行性。
。ǘ┮龑W生,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創設情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
從學生學習的五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反饋)抓起,把獨立思考放在較為突出的地位,以預習為例要求學生改瀏覽型為思考型,使預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通過問題串的形式,誘發學生獨立思考,再在課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煉總結。
獨立思考不是異想天開的胡思亂想,必須遵循正確的規律與方法?茖W的思維方法,不是游離于獲得和運用這個過程之外,而是貫穿、滲透在這個過程之中。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不應只告訴學生結論,要讓學生了解得出結論的過程和方法,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及相互聯系。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學會正確的思考,逐步構建起思想方法的體系,為真正意義的獨立思考作準備。
。ㄈ┝粲杏嗟,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推遲判斷,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教師講解不宜過細,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開闊的余地。否則,看似講透,實則難以內化為學生的觀點,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無法形成。因此,教學過程中,對于最基本、最骨干的東西要講清,以利于知識遷移;對于一些擴展性問題、簡單的推導和論證、前后知識對比及區別和聯系,對知識和方法的歸納、總結等,可以給學生留有余地,激發學生自己去鉆研思考。
以“數學歸納法的應用”的教學為例,側重點放在問題的結論探求上,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無線和有限的矛盾,從而加強了學生對數學歸納法應用功能的理解。推遲判斷是奧斯本智力激勵法的一個原則,該原則的要點是限制在暢想和討論問題階段,不宜過早的作出判斷和批評,要營造寬松的氛圍,使討論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斷誘發創造設想,最終使思維走向靈活、深刻和全面。
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著什么重要的地位。因此,改變思想觀念,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新。
參考文獻:
[1]韓桂鳳。現代教學論,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xx.
[2]李長吉。教學論思辨,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3]賴志奎,F代教學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1-19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7-28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5-21
初中數學獲獎教學論文11-27
初中數學興趣教學論文11-21
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05-16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熱]05-23
初中數學教學發展方向論文11-28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03-31
初中數學合作探究教學淺析論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