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
初中數學以小學數學為基礎,初中生在數學學習中擅長形象思維,初中數學教學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通過數學情境的創設以促進有效的活動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借助邏輯推理生成數學認知,是重要的教學思路.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是初中數學基礎性內容. 在體驗之后讓學生經過邏輯推理,可以發現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均為180°. 這是一個邏輯推理結果為真的陳述. “定理”是本課可以實施認知教學的數學概念.
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中,將三角形安排在七年級下冊,這樣的安排顯然是從知識本身來考慮的. 一方面,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過了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初中階段又對此知識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將三角形這一“冷飯”炒出新味,是數學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筆者分析了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情況(主要依據教材設計與對學生的口頭調查),感覺初中階段的設計思路既要依靠學生原來的知識,同時又不能忽視基本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要促成數學認知的形成,這樣才能使三角形的知識在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中成為一個堅實的結點,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品質. 本文試以“三角形的內角”這一知識點為例,談談筆者的教學思路.
關注已有認知基礎
三角形的內角在小學數學中已有涉及,對其內角和為180°也已經有了測量、剪紙等方法證明,也就是說初中階段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結果,學生是已知的. 這就對實際教學提出了一個挑戰,如何讓學生在初中階段這一知識的學習中有新的收獲,將直接決定著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態,也關系到學生對初中數學的認識.
實際上,這里涉及了兩個層面:一是知識層面;二是學生的學習心理層面. 這也是以“認知基礎”這一概念來界定的重要原因. 知識層面自不待言,結果都已經知道了,似乎就沒有什么好學的了;心理層面除了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之外,對教師的挑戰在于應當設計什么樣的學習過程,以將學生吸引到學習過程中來. 仔細研究學生已有的學習過程,會發現學生原有的學習過程有兩個重點:一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剪紙活動;二是教師要求下的結果記憶. 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到了初中之后,一般只記得結果而忘記了過程. 于是教學思路也就相對明晰了:初中階段對三角形的內角的教學,應當重在學習過程的設計,應當重在學生體驗的設計,應當努力讓學生在自主性發揮的基礎上,能夠對三角形內角和產生更為深刻的數學認識.
宏觀思路已定,那下面的重點就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了.
設計新的體驗情境
情境對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形象生動的情境,往往能夠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充分的運用,從而實現有效或高效學習. 那么,對于三角形的內角這一知識而言,可以設計什么樣的情境呢?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在描述課程設計思路的時候,有這樣的一段描述:“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段描述對于初中數學的隱喻意義是深刻的,初中數學只有重視學生的體驗,才能讓學生在構建從生活數學到抽象數學的過程中有所依靠,也就是說只有體驗,才能讓擅長于形象思維的初中學生思之有物,進而思之有果. 既然如此,三角形的內容就可以以學生的體驗為突破口,去設計教學過程.
幾經思考,筆者創設的體驗情境是這樣的:第一步,給出用長木條構成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接頭處打孔穿螺絲)等學具,每組各一個,由學生自己去擺弄. 學生自然會發現穩定性不同,這樣就可以通過穩定性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三角形上來. 這一步花費也就一兩分鐘的時間,卻可以瞬間凝聚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讓學生將給出的四邊形變形為長方形,并向學生提出問題:此時長方形的四個角之和為多少度?學生稍加盤算就知道是360°(因為四個角都是90°). 第三步,讓學生觀察三角形,并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多少度?這一步需要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觀察思考. 教學實踐表明,此時學生觀察的對象就是三角形與長方形,他們會下意識地將兩者進行比較. 而這種下意識的行為,正是本情境需要的關鍵——只有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體驗才是真實的、自然的,也才能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如果不出意外,此時會有數個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有新的點子出來,比如說有學生會用一支筆充當長方形的對角線,進而發現其變成了兩個三角形. 由于長方形的四個角是360°,那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就分別應當是180°了.
體驗至此,本環節似乎也就結束了,而這樣的設計似乎也看不出什么新的創意. 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筆者發現新的驚喜常常會悄然而生.
引向數學邏輯途徑
就在大部分人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的時候,筆者拋出一個問題:三角形的內角一定是180°嗎?會不會這個三角形與那個三角形的內角和不一樣?
應當說這是一個非常規的“古怪”問題,而筆者感覺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沒有道理,但其實卻給出了一個重要命題:要求三角形的內角和,那實際上有一個前提,即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應當是一樣的,只有這樣,這個問題才有意義;反之,如果三角形的內角和不具有固定結果的特征,那本問題就沒有價值了.
事實上,在教學中,這個問題也確實讓原本柳暗花明的課堂又進入了山重水復的狀態. 學生會發現,剛才的體驗已經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有學生回憶起了之前用過的剪紙法,并且當眾給出了剪紙法的操作. 在這個學生的示范之下,絕大多數學生都回憶起了當時的這段體驗,并進而否定了筆者的問題:你看,任意給出一個三角形,用剪紙法可以得到三角之和都是180°.
應當說學生此前的體驗加上此時的演示,已經讓學生的學習經過了一個充分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尤其是內角和的認識已經積累了大量感性的認識,下面要做的就是理性思考. 而這一過渡應當由教師的問題來過渡,問題很簡單:無論是剪紙法,還是用量角器去測量,或者用簡單的邏輯推理,都無法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的一般規律,只有通過嚴謹且符合邏輯的數學證明,才能為問題的解決找到最佳的答案. 于是,學生的思路就被引向了數學推理.
下面的教學思路是明確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證明方法. 比如說,怎樣才能讓學生想到過三角形某個頂點作另一邊的平行線呢?或者說怎樣才能讓學生想到延長某條邊,然后過該頂點作另一對邊的平行線呢?事實上,本證明中,這才是關鍵,一旦給出了這條輔助線,下面就只是平行線定理的相關應用了. 因此,筆者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平行線的作出,為本環節教學的重點. 具體的引導是這樣的:現在的基本思路是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但在我們面前并沒有現成的180°的角. 但是我們心中又是有180°角的,請同學們構思一下180°的角是什么樣子. 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其實就是一條直線(也有學生想象成一條射線轉過180°). 于是再給出下面的問題:怎樣才能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與大腦中構思的180°角聯系起來?事實上,在這個問題拋出之后,學生更多想到的是第二種思路,即確定任意一個頂點,然后延長某個邊,再要想的辦法就是將另兩個內角“轉移”到這個地方來. 顯然,這就要將外角分成兩個角,如果兩個角的大小恰好等于另兩個內角,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問題分析到這里,絕大多數學生的思路就清晰了,剛剛學過的平行線的知識,立即就在此發揮了作用. 待平行線作出,利用同位角和內錯角的關系,答案順利得出. 且同時能夠回答那個“古怪”的問題: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應當是180°,因為任意三角形都可以通過此方法來證明.
實現數學認知形成
經過了體驗與邏輯推理之后,學生的基本認識已經形成,下面要做的事情就是將體驗認識上升為數學語言. 就本知識而言,“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的語言可以順利獲得,因為這樣的描述既是生活語言,也是數學語言. 筆者確定的重點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這一概念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對“定理”這一概念的認識并不深刻,尤其是在七年級階段,學生還只認為其為一普通概念,因此,筆者認為此時是一個加強學生認識定理概念的機會.
所謂定理,即為經過邏輯證明且為真的陳述. 在剛才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加邏輯推理獲得了三角形內角和的一般規律,結果顯然為真,于是告訴學生數學上對于此類命題,都會以定理稱之. 換句話說,以后遇到類似的經過邏輯推理且結果正確的,一般都可以冠之以定理之稱. 通過這樣的認知生成,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有本身固有的語言. 而這種概念性的數學語言,是可以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數學認知結構的構建,正是建立在此類數學語言基礎之上的.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2
初中階段,課改“浪潮”涌動在整個學科教學活動中,其課堂教學逐漸成為教學工作者深入研究、探索、思考的重要探究課題。教學效率,是一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追求”,是廣大教學工作者教育教學的“目標”。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成為最為耀眼的“明星”,成為教師聚焦和努力的“著力點”。參與主體的學習效果優劣,變為評判和界定數學學科課堂活動效能的重要“考量”之一。如何讓學習對象在課堂教學活動進程中,真正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得到深刻的實踐探究,開展深入細致的思考分析,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內容。筆者以為,課堂教學的運動、變化特性,更加需要當前課堂教學要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突出能力培養,堅持實事求是,倡導務實求真。本人現簡要說說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做好“動”“探”“思”“實”工作的見解。
一、注重雙邊互動活動實施,讓師生之間真正“動起來”
教育實踐學明確,教學實踐不是固定、靜止的既定活動,而是運動、變化的多變過程。教與學的實施對象在整個活動進程中,時刻不停地實施著個體活動或集體合作活動。蘇科版初中數學大綱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主體的能動特性,為他們創建實踐的充足“時機”,同時,也要讓教者活動起來,更好指點和助推學習探知。但傳統教學活動下,出現“教”與“學”脫節的現象,一方面過分放大教師的主導作用,整個數學課堂只有教師一個人“自說自話”,學習對象在從屬位置,靜止狀態;另一方面片面展示主體地位,整個課堂全部由學生來充當,自己來實踐,教師“甩手掌柜”,不聞不問。而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深入互動、積極配合、互助協作。因此,教師預設課堂教學整個進程時,要將教師“教”和學生“學”進行有效整合,使得教學過程具有互動性和雙向性,并且在教學內容生成時,教師應采用雙邊互動、談話交流、討論辨析等一些具有雙向特點的活動形式,在師生的深刻互動、真誠溝通、深切探討之中,教者和學生真正的互動、溝通、活動起來。
二、提供主體探究實踐載體,讓學生動手操作“探起來”
初中階段的學生展現出主動探索的先天優勢,對自然界或社會上的事物或現象,好奇心較強,探究欲也較強。而課堂是師生各自勞動探究的“主戰場”,也是師生共同進步發展的有效“階梯”。筆者以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充分展現初中學生的“天性”,讓他們獲得動手探究、實踐操作的機會和機遇。但有少部分初中生習慣于“拿來主義”,不愿動手,不想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進程中,要做好引導和鼓勵工作,向初中生講解數學家刻苦鉆研的故事,用鼓勵、肯定的'教學語言,提振初中生動手探究的“士氣”。同時,教者講解數學內容要義,傳授練習案例捷達方法,要積極的為他們創建“探起來”的時機,提供他們探究實踐的平臺,指導他們進行有效深入的操作活動,逐步探索和獲取要義內容,明晰解決問題方法。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新知講解時,教師采用實驗演示法進行教學活動,先讓初中生閱讀教材新知內容,讓初中生對新知內容有初步的認識,然后組織初中生運用透明紙板、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筆等實驗器材,和教者一起動手畫出一模一樣的三個等腰三角形圖形,接著,教者向他們提出,分別在畫好的圖形以此作出它的底邊上的中線、底邊所對應的角的平分線以及底邊上的垂線。學生根據教師的作圖要求,進行動手操作活動。教師讓他們將三個紙板上的圖形進行重疊和重合,組織他們進行觀察活動,他們發現重疊起來的三個畫板中的圖形的中線、平分線以及垂線重疊起來。這樣,初中生就對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性質內容有了更為深刻、明晰的認知和掌握,同時,他們也得到了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的活動時機。值得注意的是,習題課,是數學課堂的常見講授類型之一,教師應該在其講授過程中,提供他們深入動手、深刻分析的學習時機,讓他們得到感知習題內容、解析數學習題的實踐機會,以此鍛煉和提升探究技能。
三、重視多種教學手段運用,讓學生深刻研析“思起來”
數學是以思維為主要手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學生群體在問題策略探析時,在學習活動辨析時,都需要深刻思考、深入判斷、深切研析等。眾所周知,初中生思維活動具有惰性、思維深度不夠、思維能力不高,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引導和深入的指導。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數學學科內在特性的發揮,采用探究性、討論式、合作性、評價性等教學方法,組織初中生有序深入思考,推進初中生思維進程。同時,利用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豐富內涵及深刻關聯以及數學習題形式內涵方面的發散特性、豐富特性,組織初中生深入細致思維辨析,判斷推導。如“凌云機械廠李師傅和王師傅共同生產一批零件,在生產過程中兩位師傅都改變了工作效率,完成這批零件兩位師傅共用了6天時間,如果現在李師傅和王師傅生產的個數y和時間x之間函數圖象分別是OA-AB,OC-CD,試求出李師傅改變工作效率每天生產的機器臺數!绷曨}講解中,初中生在探究推導思維活動中,得到其解題思路是:“改變前生產的總臺數與加工時間的商,就是李師傅改變工作效率前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數學習題發散特性,進行變式訓練,設置出問題條件不變,解題要求分別為“求王師傅改變效率后y與x的函數關系式”、“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個”等一題多問案例,組織他們思考分析解決方法,初中生思考認為:“根據對原例題及所呈現圖象內容的分析,可見該問題解題關鍵是,題意要與圖形進行結合,采用數形結合的解題思想策略,找尋存在等量關系,從而求出函數關系式”。教者讓其他學生在此解析內容,進行思考辨析,從而對這一類型案例的捷達方法路數有更為科學和深刻的掌握。
四、堅持聯系課堂教學實情,讓教學活動內容“實起來”
常言道,計劃沒有變化快。課堂教學的生成活動,既要把課前預設活動的核心要義進行生動呈現,同時,又要聯系課堂實際,處理好突發情況,調節好教學節奏。而課堂教學過程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控制性,教師只有聯系課堂實際,實施靈活教學,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加務實、更具實效。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思想,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針對出現的課堂新情況,發揮教學機智,調控好教學節奏,推動教學活動按照預定目標更好、更深的開展?傊抡n程改革的普遍滲透對初中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數學教學工作者應該緊密結合教學目標、緊扣學習要求,深入做好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動手實踐等相關文章,助力新時期數學課堂教學效能獲得大提升。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3
一、“學案導學”概述
我認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定要一改過去教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變成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互動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學案”無疑成為新式課堂的載體.“學案”是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課堂中的活動線索、課后復習反思的輔助,具有“導學、導思、導做”的作用.由于數學的學科特點,學案的應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學案能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學案與教案的區別
教案是給老師用的,學案是老師和學生都可以用的,在學案中可以在適當的地方添加學生動手填寫的部分.學案和教案的區別主要在目的、性質、角色、表達等方面,具體來說:教案的目的是為教師上好課做準備,學案是為學生自學提供指導;教案的性質以教師為中心,單向性,封閉性,學案的性質以學生為中心,互動性,開放性;從角色來看,教案是教師自導自演,學生是聽眾,學案是教師組織調節,學生是主角;從表達形式來看,教案表述嚴整周密,多用書面語,學案表述生動活潑,多用口語.我認為從教案到學案,那是教學上質的飛躍,教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教師講什么和怎么講,而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開啟學生智慧,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學,前者以教師為中心,后者以學生為中心,前者強調“給予”,后者強調“拿來”,前者側重“學會”,后者側重“會學”,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諄諄教誨,誨人不倦”,后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卻徹底變換了.
三、學案的編寫
“學案”,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學習的方案,它的內容一般為學習課題、內容分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學法指導、學習過程、達標測評,學案在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目標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漸進性原則、挑戰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和評價性原則.
1.目標性原則學案設計應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從教材的理解到練習題的設計和學生的反思小結都應以目標的達成為宗旨.學案,作為引導和幫助學生自學、探究的方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著啟動、引導和組織的作用.
2.啟發性原則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學案設計的時候應作適當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數量的思考問題,以引導學生自組學習、探究.學案要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合適的平臺,要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舊知識,開展豐富的聯想,構建較為明晰的個人意義,要有利于學生開展對知識的研究,經歷抽象概括、歸納猜想、實驗驗證、演繹證明等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會用自己的內心的體驗去學習數學.
3.漸進性原則學案中問題的設計應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以引導學生逐漸走向深入.
4.挑戰性原則學案設計時,所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挑戰性,以引導學生去深入地研讀教材,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發現能力.
5.指導性原則由于學案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方案,是連接“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
6.評價性原則學生在學案的的引導下進行學習,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時地予以評價,而且對有些學習內容的真正理解是在相互評價中完成的.除了以上原則,我個人覺得在學案編寫時還應注意以下這些問題:(1)使學生學習有路.學案對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預習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條容易通過的學習之路.(2)使學生學習有勁.“學案”的編寫應做到“低起點,小臺階”,既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松,又能增強登上下一個臺階的勇氣.(3)使學生學習有法.學案要盡量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如何思考等學習方法.
四、學案的使用
由于“學案”的編寫還不是很完善,并且教學時課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在使用時要因材施教,合理運用,靈活對待.
1.自主探究.依據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之“疑”,巧用“導”術,啟發思維,引導學生解釋疑團,從而掃清預習障礙,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2.合作交流.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基礎內容,但“學案”中問題不一定全部解決,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針對“學案”中存在的問題討論交流,“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確保課堂教學效率.
3.鞏固練習.“學案”中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應注意多做案例、多設疑,使學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識.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評講時教師圍繞學生疑難點、重點、關鍵點提問、追問、反問.五、使用學案后的心得使用學案后我發現課堂上我講得少了,學生講得多了;學生的思維比以前活躍了,提出的問題變多了,由于學案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上課時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變多了,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其次,我更加深入地體會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的含義,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宰者.我覺得學案導學的加入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大趨勢,是今后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教學手段.因此,我們還應下大力量進行學習研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4
摘要:新時期,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重視初中階段數學學科的教育教學。教學目標明確指出“初中數學教學過程應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為此,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認識自己的使命,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構建優質的教學課堂。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育教學;優質課堂;氛圍;方法;小組合作
初中數學新課程尊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倡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為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從數學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出發,,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的合理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激勵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在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中實現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1充分認識優質課堂構建的基本原則
隨著目前不斷深入的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多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要求,要求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提高數學理論對學生的價值觀的正面引導。那么何為優質教學課堂,如何構建優質課堂,優質課堂構建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呢?首先應該是全面發展原則。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很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的分數,而忽略了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不僅提高學生掌握初中數學理論知識的效率,而且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對學生進行智力培養時,老師不能僅僅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低耗能原則。初中課堂每堂課幾十分鐘,教學時間是相當有限的,由于初中學生學習的課程較多,因而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在保證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降低學生在數學這門課上花費的精力,也就是低耗能原則。與此同時,還應該包括師生共同進步原則。一提到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學生學習數學效率的提高。但是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還應該包括提高初中數學老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數學老師的成長是實現數學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學生作為數學教學課堂的主體,受到教學的主導者,也就是數學老師的引導。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加積極,也促使老師在實現高效教學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此,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確這幾點基本原則,并且合理的遵守,從而構建優質教學課堂。
2構建優質教學課堂的途徑
優質教學課堂概念的提出是對新課改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過程。初中教育要結合自身實際對于如何實施高效課堂建設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年的教學,筆者總結了一些經驗,認為構建優質教學課堂,首先應該通過開發教學情感因素構建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種研究,學生在歡快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其記憶力是平時的三到五倍。學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個體,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開發教學情感因素,能夠使學習過程充滿情致和韻味,學生懷揣積極態度、暢快心情和活躍思維,情感體驗得以強化,此外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也能使學生興奮而快樂地學習數學。所以,教師要把“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作為教學境界的理想追求,尊重學生的心理與個性,在親切、幽默的教學語言交流中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我們還可以用與教學內容有關聯的故事渲染課堂氣氛,調節課堂節奏,讓課堂高潮迭起。其次,教學方法的合理指導,促使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貴得法,正確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最大的任務不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能夠利用正確的方法去自主學習、主動求知。教師要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通過講解知識點、例題、總結解題思路和技巧,讓學生掌握初中數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懂得從閱讀課本、學習基礎知識做起,并遵循向“最近發展區”理論,實行遞進式學習和發展,保證思維發展的連貫性和螺旋式上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懂得借助外力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比如,老師、同學、工具書等,做到善假于物發展自我。有了學習方法這個武器,學生就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學習、思考,不至于游離于課堂學習活動之外,或偏離學習的主方向。這樣,課堂的效率才能得以保證。最后,積極地創建立合作制度,成立興趣小組。古語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充分告訴我們合作的重要性。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仍然達不到小班教學的標準。長期以來困擾初中數學教師的一個難點問題就是無法實施小班教育,對數學較弱的學生無法進行單獨輔導。數學興趣小組的建立建議有效改善這種問題。老師在課堂上以讓能夠按照進度完成教學目標。課后,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由數學學習的優等生來幫助其余的學生提高數學成績。這既增強了數學優等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消化,同時也幫助了成績較差的學生。最后,這種興趣小組的成立對于培養學生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培養和諧融洽的班級關系也有重要的意義?梢哉f數學情趣小組的成立,不但為高效課堂建設作了貢獻,更是一舉多得的大好措施。其實,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教學方法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往后的工作中,認真的學習,交流,共同發展?偠灾,新時期,對于初中階段數學學科的教育教學。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充分認識優質課堂構建的原則;并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教學環境;教學方法合理指導;以及小組合作教學的開展,從而真正的提高初中階段數學學科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5
摘 要:步入21世紀,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與以往應試教育不同,新課標更加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通過分析新課標的特點,從緊跟時代、注重實踐、引導探究、全面發展、情感教育五個不同的角度,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數學 教學改革 建議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21世紀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分析新課標下的《數學課程標準》,不難發現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們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學以致用,更加注重學生們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那么,教師平時的教學活動也應該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而有的放矢。怎樣才能做到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的有的放矢呢?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緊跟時代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互聯網、多媒體、計算機、各類書籍等現代化設備能夠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還可以加速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在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盡自己所能充分利用好多種媒介高效傳播數學基礎知識。
另一方面,現代數學科學發展也是日新月異,而初中數學教材的更新換代肯定會落后于數學學科的高速發展,這又要求教師們不僅僅局限于教材,還要利用多種途徑,為學生帶來多方面的先進的數學知識。比如制作幻燈片演示文稿、動畫等形式將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出來;還可以利用網絡等資源搜尋最新數學研究結果,作為平時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如此,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
二、注重實踐
分析《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新課標要求下更加注重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與應用能力。這也要求教師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生活中。數學教學為日常生活提供了理論基礎,日常生活又為數學提供了一個演練平臺。兩者密不可分,而連接兩者的重要紐帶之一就是教師的引導。學生們思維不如老師縝密,同時缺乏深入思考,教師在這期間就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生活與數學間的關系,將數學課堂上的理論運用于生活中,將生活中的難題還原成數學模型再來解答。
如在講解初中相似三角形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家中裝修需要切割三角板的實例,真正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關、數學是很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聯想解題能力。
三、引導探究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標下要求學生在數學上有所體驗有所收獲,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深入的思考、是否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探究一個數學理論。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求教師們不僅僅將數學的結論告知同學們,更重要的是將結論的思考過程傳授給大家,引領學生勤于動腦、樂于思考,讓學生具備初步的數學思維、掌握基本的數學研究方法,讓其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勾股定理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把何為勾股定理講給學生,更要將勾股定理的推導過程向學生簡要介紹,幫助其掌握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還可以號召學生組隊參加諸如數學建模大賽之類的比賽,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四、全面發展
這里所說的“全面發展”有兩層意思,一是學生間的全面發展,二是學生本身的全面發展。學生們因為生活經歷不一、家庭條件不一、思維方式不一、興趣愛好不一等種種原因,導致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能力不一。新課標要求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從學生實際出發,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加深難度,鼓勵其繼續保持學習的積極性;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要重點引導,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找回對于學習的信心。
五、情感教育
分析新課標下的《數學課程標準》,不難發現,同以往的應試教育不同,情感教育被放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情感教育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養,另一方面,教學中要不斷注重激勵學習法,不吝嗇對于學生的表揚,時刻做好準備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學生們學習的信心,不斷加深學生的德育教育。
總之,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教學同應試教育時期的數學教學有了很大不同,需要教師認真分析新課標的《數學課程標準》,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敢于突破傳統教法,抓住學生心理,與時俱進,注重實踐,不斷創新,全面發展,投入情感,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事半功倍,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符合我國各項現代化事業的高素質學生!
參考文獻
[1]普麗萍數學教育如何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xx年03期。
[2]景具倉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師角色的轉變[J].數學教學研究,20xx年11期。
[3]何文忠從“效率”走向“效益”——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xx年04期。
[4]蹇紅星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J].新課程(教師),20xx年02期。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6
一、通過情境的創設與興趣的激發,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想象力
不僅語文需要觀察力與想象力,數學同樣需要。在數學學習中,觀察的對象是數學問題的特征,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是通過視覺獲取,隨后在大腦中對問題或對象的形式、結構進行分析和辨認,明確其中的數量關系,進而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問題的本質。觀察是促進創造性思維產生和發展的良好途徑,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和培養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如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時,我先讓學生利用引對角線的方式將多邊形切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自主探究獲得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n-2)×180°。我并沒有讓學生滿足于一個結論,反而讓他們利用剛才的思路探究其他的解題方法。我在黑白上畫出了一個五邊形,在它的內部任選一旦,將這一點與五邊形的五個頂點連起來。這樣,就將五邊形切割成了五個三角形。經過觀察我們發現,多出了一個周角。因此,在計算五邊形的內角和時要減去360°。隨后,我又對學生提出問題:你還知道其他的計算方法嗎?在圖形的外部取一點是可行的嗎?你能對此進行推導嗎?這樣做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讓他們產生認知方面的沖突,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
二、探究式學習要遵循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數學思想方法作為課堂教學的對象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思想方法的獲取和運用。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將數學中一些隱性的東西顯現出來,讓數學知識更加明朗,讓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稱為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傳授過程。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使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想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激發,各項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形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四、對探究性教學的使用要科學、合理
在實施探究性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對數學教學的目的有一個明確的把握。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促進自己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形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訓練,培養學生利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1.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尋找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動手尋找答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提升。
2.師生之間要多加溝通,創造共同探究的機會。當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受到激發,他們想要給老師留下好的印象,也想超越老師,就會努力做得更好,給教師帶來更多的驚喜。
3.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也要牢記自己“引導者”的身份,注意啟發學生思路和興趣,讓他們對探究所得到的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教師的啟發要問在知識的生長點上,當學生的學習陷入困境時,教師就要趁勢引導,抓住學生思維發展的最佳契機。
4.讓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增加實踐的機會。目前,大多數的探究活動都是在課內進行的,這是我們進行探究教學的主渠道,但是我們切不可忽視課外探究的重大作用和良好效果。課外的實踐能夠讓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得到延伸,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探索和經歷中激發自己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傊踔袛祵W探究性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它的指導思想和新課標的理念是一致的,也是對學生教學觀念和教學能力的一種挑戰。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探究式學習的滲透,開拓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再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7
由于研究的需要,人類創造了大量的數學符號,來代替和表示某些數學概念和規律,簡化了數學研究工作,促進了數學的發展。
在中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符號有以下六種:
一、數量符號如3/4,圓周率π;a,x等。
二、運算符號如加號(+),減號(-),乘號(×或·),除號(÷或-),比號(:)等。
三、關系符號如“=”是“等號”,讀作“等于”;“≈”或“=”是“約等號”讀作“約等于”;“≠”是“不等號”。讀作“不等于”;“>”是“大于符號”,讀作“大于”;“<”是“小干符號”,讀作“小于”;“∥”是“平行符號”,讀作“平行于”;“⊥”是“垂直符號”,讀作“垂直于”等。
四、結合符號如小括號( ),中括號[ ],大括號{ }。
五、性質符號如正號(+)、負號(-),絕對值符號(||)。
六、簡寫符號如三角形(△),圓(⊙),冪()等。
這些符號的產生,一是來源于象形,實際上是縮小的圖形。如平行符號“∥”是兩條平行的直線;垂直符號“⊥”是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三角形符號“△”是一個縮小了的三角形;符號“⊙”表示一個圓,中間的一點表示圓心,以免與數0及英文字母O混淆。二是來源于會意,即由圖形就可以看出某種特殊的意義。如用兩條長度相等的線段“=”并列在一起,表示等號;加一條斜線“≠”,表示不等號;用符號“>”表示大于(左側大,右邊小),“<”表示小于(左側小,右邊大),意思不難理解;用括號“( )”、“[ ]”、“{ }”把若干個量結合在一起,也是不言而喻的。三是來源于文字的縮寫。如我們以后將要學到的平方根號“”中的“√”,是從拉丁字母Radix(根值)的第一個字母r演變而來。相似符號“∽”是把拉丁字母S橫過來寫,而S是Sindlar(相似)的第一個字母。還有大量的符號是人們經過規定沿用下來的。當然這些符號并不是一開始就都是這種形狀,而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這里就不多講了。
數學符號的產生,為數學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首先,提高了計算效率。古時候,由于缺少必要的數學符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只有用語言文字敘述,幾乎象做一篇短文,難怪有人把它稱為“文章數學”。
這種表達形式很不方便,嚴重阻礙了數學科學的發展。當數量、圖形之間的關系能夠用適當的數學符號表達后,人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深入進行推理和計算,因而能更迅速地得到問題的解答或發現新的規律。其次,縮短了學習的時間。初等數學發展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內容非常豐富,而其中主要的內容今天能夠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完,這里數學符號是起一定作用的。例如,我們的祖先開始只有1、2少數幾個數字的概念,而今天幼兒園的小朋友就能掌握幾十個這樣的數。分析原因,除了古今生活條件不同,人們的見識差別極大以外,今天已有一套完整的記數符號,人們容易掌握。第三、推動了深入的研究。我們研究數學概念和規律,不僅需要簡明、確切地表達它們,而對它們內部復雜的關系,需要深人地加以探討,沒有數學符號的.幫助,進行這樣的研究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數學符號的應用,是多快好省地研究數學科學的重要途徑。我國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曾經說過,數學方法應該“見繁即變,見簡即用”。數學符號正是適應這種變“繁”為“簡”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數學符號不僅隨著數學發展的需要而產生,而且也隨著數學的發展不斷完善。比如,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記數符號,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印度──阿拉伯數碼記數方法顯示出更多的優點,因而其他的數碼符號逐漸淘汰,國際上都采用了這種記數方法。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2、理解掌握一次函數的圖象的特征和相關的性質;體會數形結合思想。3、弄清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系;4、掌握直線的平移法則簡單應用;5、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初步構建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體系,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難點:對直線的平移法則的理解,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三、教學媒體:大屏幕。
四、教學設計簡介:
因為這是初三總復習節段的復習課,在這之前已經復習了變量、函數的定義、表示法及圖象,而本節的教學任務是一次函數的基礎知識及其簡單的應用,沒有涉及實際應用。為了節約學生的時間,打造高效課堂,我開門見山,直接向學生展示教學目標,然后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復習目標進行聯想回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圖象及其性質”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說出一次函數圖象的形狀、位置及增減性,不完整的可讓其他學生補充糾正。這樣,使無味的復習課變得活躍一些,增強學習氣氛。隨后教師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標準答案,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以比賽的形式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為了鞏固知識點,學生解決每一個問題時都要求其說出所運用的知識點。
五、教學過程:
1、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一次函數:一般地,若y=kx+b(其中k,b為常數且k≠0),那么y是x的一次函數
正比例函數:對于y=kx+b,當b=0,k≠0時,有y=kx,此時稱y是x的正比例函數,k為正比例系數。
2.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系:
。1)從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數)是一次函數;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數,顯然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例,一次函數是正比例函數的推廣。
。2)從圖象看:正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是過原點(0,0)的一條直線;而一次函數y=kx+b(k≠0)的圖象是過點(0,b)且與y=kx平行的一條直線。
基礎訓練一:
1、指出下列函數中的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①y=x+1;②y=-x/5;
③y=3/x;④y=4x;⑤y=x(3x+1)-3x;⑥y=3(x-2);⑦y=x/5-1/2。
2、下列給出的兩個變量中,成正比例函數關系的是:A、少年兒童的身高和年齡;B、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與寬;C、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D、勻速運動中速度固定時,路程與時間的關系。
3、對于函數y=(m+1)x+2-n,當m、n滿足什么條件時為正比例函數?當m、n滿足什么條件時為一次函數?
7、k,b的符號與直線y=kx+b(k≠0)的位置關系:
k的符號決定了直線y=kx+b(k≠0)_____________;b的符號決定了直線y=kx+b與y軸的交點________。當k>0時,直線__________;當k<0時,直線__________。
當b>0時,直線交于y軸的_________;當b<0時,直線交于y軸的'___________。
為此直線y=kx+b(k≠0)的位置有4種情況,分別是:
當k>0,b>0時,直線經過__________;當k>0,b<0時,直線經過__________;
當k<0,b>0時,直線經過__________;當k<0,b<0時,直線經過______________。
基礎訓練二:
1.寫出一個圖象經過點(1,-3)的函數解析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線y=-2X-2不經過第象限,y隨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_。
3.如果P(2,k)在直線y=2x+2上,那么點P到x軸的距離是_______________。
4.已知正比例函數y=(3k-1)x,若y隨x的增大而增大,則k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__。
5、過點(0,2)且與直線y=3x平行的直線是_______________。
6、若正比例函數y=(1-2m)x的圖像過點A(x1,y1)和點B(x2,y2)當x1<x2時,y1>y2,則m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__。
7、若函數y=ax+b的圖像過一、二、三象限,則ab___________0。
8、若y-2與x-2成正比例,當x=-2時,y=4,則x=_____________時,y=-4。
9、直線y=-5x+b與直線y=x-3都交y軸上同一點,則b的值為_______。
10、將直線y=-2x-2向上平移2個單位得到直線__________________;
將它向左平移2個單位得到直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綜合訓練:已知圓O的半徑為1,過點A(2,0)的直線切圓O于點B,交y軸于點C。(1)求線段AB的長。(2)求直線AC的解析式。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做的一節匯報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綜合訓練題沒來得及探討,留作了課后作業。從本節課的設計上看,我自認為知識全面,講解透徹,條理清晰,系統性強,講練結合,訓練到位,一節課下來后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不會有什么漏洞。因為復習課的課堂容量比較大,需要展示給學生的知識點比較多,訓練題也比較多,所以我選擇在多媒體上課。應該說在設計之初,我是在兩種方案中選出的一種為學生節省時間的復習方法,課前的工作全由教師完成,教師認真備課,查閱資料,搜集有針對性的訓練題,學生只要課堂上能按照教師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蓻]想到,在課的進行中,我就聽到有的教師在切切私語,都是初三學生了,怎么好象沒有幾個學習的。我也感覺到這節課確實有一大部分學生注意力渙散,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以致于面對簡單的問題都卡,思維不連續。糾其原因,是我沒有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沒有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課堂訓練以競賽的形式進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續的刺激活動,學生沒有保持住持久的緊張狀態。
通過這節復習課的教學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了減輕學生負擔的深刻含義,不單指減少學生課后學習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效率,我的這節課失敗之處就是過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實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復習課教學中我要多思多想、多問多聽(問問老師、聽聽學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打造高效課堂。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9
【摘 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必須經過多次反復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調整,才能全面、準確地完成數學學習過程。
關鍵詞數學學習;反思;習慣;問題
在初中階段究竟能培養學生的哪些反思活動能力,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反思能力,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性的課題,需要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進行切實的研究。既不可錯過提高初中學生數學學習反思能力的機會,也不可進行拔苗助長式的訓練和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
一、通過預習提綱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預習是深入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而且引導學生在預習后,再回顧一下預習的內容和過程,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本節主要研究了什么,重點、難點和疑點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書中是怎樣解釋的,定理、公式的證明有沒有用到過去學過的知識,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獨立把例題做一遍,例題考查了哪些知識點:對預習中不明白的地方認真推敲了嗎;本節課有哪些解題方法和技巧等等。通過這樣的反思訓練,逐漸培養學生對預習的反思習慣,促進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比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課時,可以列出如下預習提綱、提出預習問題,以培養學生在預習中的反思習慣。
1.設置問題
(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一個數的平方根?
2.課前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對學生進行這樣的預習反思的培養,效果良好,課后學生反映多數預習的積極性高了,主動性強了,而且能夠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預習情況迸行反思和反復推敲、自我評價:從課上的學習情況也能感覺到,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基本上能全部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主動探究和深入探討的狀況有了明顯提高。
二、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彼^問題情境,是指數學教學應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使新知識和新問題這一外部刺激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這一內部條件形成的恰當的差距,使其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憤悱”之感,它是由學生的內部認知系統和外部知識系統相互作用而共同組成的一種問題意識系統,也是由若干問題構成的心理需求動力系統。
老師不再機械地按照《數學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而應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出發點,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突破口,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現象產生矛盾和沖突、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和探索興趣,為新知識構建良好的基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過回顧學習過程,檢查學習策略,檢驗學習結果等學習活動,進行反思、歸納檢驗,去探索和發現,可以確保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
例如,“矩形的識別方法”情境的創設,老師提出問題:平行四邊形經過怎樣的變化得到矩形?并出示并演示教具引導學生觀察,將思維遷移到平行四邊形的識別方法可以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入手,積極引導學生探索、歸納矩形識別方法,這一過程促進了知識的同化和遷移,深化了學生的知識建構,使學生重視相似概念間的不同結構和本質區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設置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反思
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我們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設探究活動的機會,哪怕在探究過程中出現錯誤,可以利用學習錯誤,及時引發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地再思考,自覺探究,對已形成的認識從另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平面上有四個點,過其中每兩個點畫一條直線,問一共可以畫多少條直線?
經初步探究,有的學生得出“6條”的答案。這個結論是否可信,提醒學生再分析、再嘗試,把自己的發現交付小組討論,學生反思中發現理解的不足:題目中只給出了四個點,并沒有給出這四個點的位置,在不能確定為某種位置關系時,需要用分類的方法,對這四個點分幾種情況加以討論。由此,學生將四個點分為三類:
四點都在一條直線上,如圖(1),四點有三個點在一條直線上,如圖(2),四點中沒有任何三點在一條直線上,如圖(3),從而得到全面準確的答案。而圖3中畫直線的條數較多,學生很難做到不重不漏,教師要求學生繼續分析、概括,尋找規律。進而學生觀察到圖(3)中,過A點可以畫出三條通過其它三點的直線,同樣,過B、C、D點都如此。這樣,一共得到12條直線,但其中每條直線都重復過一次,所以圖(3)中一共有6條直線。在小組的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反思,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不僅是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提高數學科學素養的要求。這不僅是數學學習活動的深化,更是數學活動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林婷.培養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教學實踐[J].數學通報.20xx年第7期
[2]黃尉.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實踐與認識[J].數學通報.20xx年第11期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0
一、引入新課的作用
1.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課引入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時,大腦皮層上的有關區域便形成了優勢興奮中心,對所注意的事物專心至致,甚至會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對周圍其他干擾的抑制力就越強,因此這時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別高,信息的傳輸效率也最高,這時人對事物觀察得最細致,理解得最深刻,記憶得最牢固。
所以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進入教室后情緒尚未穩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運用適當的手段或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到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上來。反之,如果教師在剛上課時,不注意引課技巧,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學》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边@就更談不上學習了。
2.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積極的意向活動,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堅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正是這個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發明家無一不是對所探討的問題有濃厚的興趣才獲得最后成功的。所以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能承上啟下,使學生有準備、有目的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好的新課引入,應該起到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的作用,從而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平道路,明確目標,打下基礎。
4.能為新課的展開創設學習情境。
良好的新課引入可以起到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情緒愉快地進入學習過程,為新課的展開創設良好的條件。
二、引入新課的一般方法
1.直接引入法。
即在上課時直接說出所要講述的課題。直接引入法最簡單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因為所提出的新課題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使學生感到茫然,不能集中思維和注意力,缺乏學習的心向。經常用此法引入,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宜采用此法。
2.問題引入法。
即針對所要講述的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對問題造成的懸念來引入新課。問題引入法用比較積極的.形式提出了與所要學習課題有關的問題,點出了學習的重點,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指向更為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問題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識相互聯系密切的新授課教學,或本節所研究的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新課。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熟知的現象為基礎的前提下,提出學生似曾相識,但欲言而又不能的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講“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讓學生想這樣的問題:兩個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對邊、三對角對應相等嗎?能不能少點條件使判斷簡單?這樣學生會懷著強烈的學習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復習引入法。
即通過復習已學過的知識,引入新課的學習內容。這種引課的特點是便于學生了解到新內容是舊知識的深入和提高,便于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的結構。這種引課一般適用于定理和性質的運用。如講《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第二節課時,運用復習引入法,把上節課講到的理論重新復習一下,就能讓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課的展開。
4.實驗引入法。
實驗引入法最大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生動活潑,且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便于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操作而引入新知識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力、思考力,使知識引入自然,使抽象的問題變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課的引入。要求每個學生在紙上任意作一個三角形,剪開成三部分,然后把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問:這三個內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5.資料引入法。
即用各種資料(如科學發明發現史,科學家軼事、故事等),通過巧妙的編排、選擇引入新課。這種引課具有真實、可靠、生動有趣等特點。通過引入科學史上的有關資料,能從中有效地進行思想教育,進行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教育。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將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使學生的思維順著教師所講述的情節進入該課的學習。
這種引課法由于可較詳盡地介紹史料,故一般用于比較抽象的單元教學的開頭,使學生通過史料對這個單元知識的產生、發展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因而從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單元教學的難度。如在講“勾股定理”時,可以講“百牛大祭”的故事,告訴學生畢達哥拉斯發現的勾股定理決非是受了神靈的啟示,而是他勤奮學習之所得。
6.激趣引入法。
即通過游戲、迷語、詩歌、對聯等引入新課。這種引課方法可使學生對數學課獲得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講垂直時,出“大漠孤煙直”的謎語;講開方時,出“醫生提筆”的謎語;講“直線與圓相切”時出“長河落日圓”的謎語,等等。又如《有理數的乘方》可這樣設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紙依次折疊并計算紙的厚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紙張厚度所發生的變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時提出問題:繼續折疊20次、30次,會有多厚?教師作出假設:如果一層樓按高3米計算,折疊20次有34層樓高,折疊30次有12個珠穆朗瑪峰高。這一驚人的猜想使學生精神集中、思維活躍,進入最佳狀態。
7.錯例引入法。
針對學生易犯的錯誤,設計錯例,借此引入。例如在講《算術根》時,可這樣引入:
師:同學們,大象和螞蟻體重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我說一樣重,不信,我們來算算:
設大象體重為x,螞蟻體重為y,他們的體重之和為2s,那么x+y=2s,x-2s=-y,(1) x=2s-y,(2)(1)×(2),得x2-2xs=y2-2sy 兩邊同時加上s2,得(x-s)2=(y-s)2,兩邊同時開方,得x-s=y-s所以x=y
這豈不是螞蟻和大象一樣重嗎!教師趁勢提出:“今天我拉就來研究算術根的問題。”
8.歸納導入法。
歸納猜想是揭示科學規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數學導入新課常用的方法。例如,不等式性質3的引入,先在口中填不等號:
3□2,3×(-1)=____,2×(-1)=____,可見,3×(-1)□2×(-1);-5□-3,(-5)×(-7)□(-3)×(-7)……
讓學生觀察、歸納這一規律:“不等式兩邊同乘以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要改變!比缓笠胄抡n。
三、引入新課時需防止的問題
1.方法單調,枯燥無味。
有的教師在引入新課時,不能靈活多變地運用各種引入方法,總是用固定的、單一的方法行事,使學生感到枯燥、呆板,激發不起學習的興趣。
2.洋洋萬言,喧賓奪主。
新課引入時不能信口開河,夸夸其談。占用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正課的講解。
3.離題萬里,弄巧成拙。
引入新課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緊密配合所要講述的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不然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給學生的認識過程造成了障礙。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1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
學的必要性對于分層教學,有些家長、學生表示不理解,認為對學生的優劣分檔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情況是可能發生的,但為什么還要實施分層教學呢?這是因為分層教學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的分層次問題,只要教師做好合理的引導,就可以避免因為分層所導致的后果。告訴學生與家長,實施分層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為了對他們進行更加合理的教學計劃,這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十分有效。讓學生和家長了解到,分層教學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成績,讓學生在提高成績的過程中不斷地縮短與曾經優于他們的學生的差距,最終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初中數學學習能力,分層教學是必須要進行的。在傳統的'教學中,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同一層次的教學,由于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有的學生的學習進度趕不上,而有的學生的學習卻是學有余力而不知該不該跟著進度來。這樣一來,由于學生層次的不一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只能盡量地走中間路線,就使跟不上進度的學生跟其他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而超前進度的學生又被教學進度所拖累,教學成果不佳,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從而把學生培養成才。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
要實施分層教學,首先要做好實施分層教學的思想引導工作,不能讓初衷是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而實施的良好的教學方法反而淪為打擊學生自尊心、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錯誤手段。因次,在實施分層教學之前,要先對學生和家長進行思想教育開導工作,告訴他們,實施分層教學,對學生進行優良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對學生進行適合他們學習進度的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分層教學下學生的能力都會得到提高,會使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越來越小,讓所有人都成為優秀學生,畢竟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就那些知識,早學會,晚學會,在分層教學下學生都會學會,而且學生會學得更扎實,這樣學生會切切實實把初中數學學好,最終的效果是學生由最初的分層變為學生在同一層次上的優秀。這樣,讓學生意識到實施分層教學的優勢與目的,讓學生在無思想負擔的情況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次,教師要把學生根據知識的扎實程度和學習的能力強弱進行優良差三個層次的分類,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進行不同程度的知識教學。比如,就二元一次方程組而言,對于優層次的學生,他們的知識扎實,學習能力強,對他們就要求高一些,不僅要會課本上的解法,還要有自己的見解,能夠對題型歸類,達到一題通、百題會的程度。對于良好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會解題,多思考,多練習,達到對這一類型題目的掌握。對于差層次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學會課本上的方法,務實基礎,能夠熟練掌握課本方法,最終達到熟練運用即可。如此對于學生按能力水平分層次進行教學和要求,實現學生再遇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題目時,無論是用課本的方法,還是用自己的方法,不管是簡單方法,還是復雜方法,最終學生都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達到殊途同歸。這就是分層教學的實際應用。
三、總結
總之,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改革,無論怎么改都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進而達到殊途同歸,最終無層次的目的,從而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2
摘要:數學概念中的定義是數學科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是中學數學基礎知識的核心。數學概念定義也是數學思維的細胞,是數學能力的根基之一。由此可見,要想掌握一門學科就要掌握這門學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因此,教師應對數學概念教學的方法及策略進行探究,以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方法及策略
數學概念的定義是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是中學數學基礎知識的核心;掌握一門學科就是要掌握這門學科核心的、根本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數學教學=概念教學+命題教學+解題教學。
一、數學概念的意義、組成、特征
1.意義:數學概念一般指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方面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同時,又是數學思維的細胞,也是知識與方法的載體。2.概念的組成:概念的名稱、定義、符號、例子和屬性等五個方面。例如,“平行線”是概念的名稱“;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概念的定義;“∥”是符號;不同位置和方向上的各組平行線可以看作正例及其變式“;兩條沒有公共點的直線叫做平行線”可以看做是一個反例;“平行線”的屬性有:傳遞性、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等。3.概念的特征:概括性和抽象性。
二、數學概念教學的現狀
現狀1:重結果,輕過程!耙粋定義,幾項注意”。一步到位、舉例訓練、反復練習、迎接考試,急功近利!案拍罱虒W=解題教學”式大容量訓練;經典語言“:教概念不如多講幾道題目!庇^念2:例題教學替代概念的概括過程,認為應用概念就是理解概念,不知道怎樣教概念,只知道“模仿+訓練”。
三.數學概念教學的方法
。ㄒ唬└拍钚纬赡J降慕虒W過程
概念形成———如果某類數學對象的關鍵屬性主要是由學生對大量同類數學對象的不同例證進行分析、類比、猜想、聯想、歸納等活動基礎上,獨立概括出來的,那么這種概念獲得的方式就叫做概念形成。概念形成的心理過程依次是:1.感知、辨別不同事例;2.從一類相同事例中抽象出共性;3.將這種共性與記憶中的觀念相聯系:4.同已知的其他概念分化;5.將本質屬性一般化;6.下定義。
。ǘ└拍钚纬赡J浇虒W一般步驟
1.概念背景與引入(正例);2.學生分析、比較、綜合不同典型例證(讓學生多舉例);3.從例證中概括共同本質特征得到概念本質屬性;4.下定義(用多種數學語言準確表示);5.概念的辨析(舉正反例,分析關鍵詞,考查特例);6.概念的應用(代表性、形成用概念作判斷的操作步驟);7.形成概念系統(建立概念體系,完善認知結構)。
。ㄈ└拍钔J降慕虒W過程
1.概念的同化———新的數學概念在已有概念的基礎上添加其他新的特征性質而形成,這時學生利用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關知識對新概念進行加工、改造,從而理解新概念的意義,這種獲得概念的方式就叫做概念的同化。2.類型:新概念與舊概念之間具有下位關系和不具有下位關系兩種情況。(1)新概念與舊概念之間不具有下位關系用定義直接陳述概念———舉例說明或解釋———認識新概念的意義———領會新概念的本質屬性。(2)新概念與舊概念之間具有下位關系概念教學一般流程:①呈現先行組織者;②下定義(屬+種差);③概念的辨析(舉正、反例,分析關鍵詞,考查特例);④概念的應用(代表性、形成用概念作判斷的操作步驟);⑤形成概念系統(建立概念體系,完善認知結構)。
四、概念教學的.策略
策略1:實施“組塊化”教學所謂組塊是指在記憶中把若干較小的單位組合成熟悉的較大單位的信息加工過程。案例:在求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時,通常首先要分a>0和a<0兩種情況分別討論,然后再對判別式△=b2-4ac分△>0、△=0、△<0三種情況進行討論,前后一共有六種情況。策略2:整體感悟,主動建構知識與方法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學習原則:“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
。ㄒ唬皬恼w背景到局部知識”的結構教學
案例:函數的概念教學活動1:初步感受生活中兩個變量的關系1.一個變化過程;2.兩個變量;3.一種對應,即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
(二)從思維策略到具體方法的結構教學
章建躍認為數學教學要把“認識數學對象的基本套路”作為核心目標之一,即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研究、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基本思維路徑和基本操作方法。
。ㄈ⿵纳衔桓拍畹较挛桓拍畹慕Y構教學
新的概念從屬于學生數學認知結構中已有的、包容范圍較廣的知識時,則構成下位關系,原有的概念叫做上位概念,新的概念叫做下位概念。策略3:系統梳理,揭示知識的聯系與規律從系統的角度學習知識,置知識于系統中,著眼于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從而深入本質,因為聯系和規律就是本質,著眼于數學思想的滲透。教師可從三方面概括概念體系:1.建立概念網絡,概念圖或思維導圖;2.明示概念之間的關系;3.揭示蘊含在這個概念體系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策略4:運用“長程兩段式”教學策略“長程兩段”教學策略,就是在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特有的育人價值思考與開發的基礎上,將每一個結構單元的教學過程分為“教學結構”和“運用結構”兩大階段!敖虒W結構”階段。主要采用發現的方法,讓學生從現實的問題出發,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發現和建構知識,充分地感悟和體驗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的結構存在,逐步形成學習的方法結構!斑\用結構”階段。主要讓學生運用學習的方法與步驟結構,主動學習和拓展掌握與結構類似的相關知識。
總之,中學數學概念定義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認真對待;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揭示對象的本質屬性,適時地引入新概念,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燕.對初中數學函數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xx(22).
。2]朱家芳.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方法分析[J].中學時代,20xx(8).
。3]李平.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概念教學之策略[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xx(10).
。4]周華.淺談初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xx(24).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3
一、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這樣闡述: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只有在目標的指引下,才能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當下,“新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初中數學教師應該以課本基礎知識為主,研究學科特點,然后根據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制定教學計劃,這是完成有效性教學的首要步驟。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數學教材也在不斷的變革,從改革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初中數學不再單純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加看重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方案設計時,教師要從“知識和技能”角度確定教學目標,為建立高效、快速、有趣的數學課堂夯實基礎。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數學教材中對于“絕對值”的學習,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數形結合”的解決方法,在確定了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目標后再展開教學活動。
二、優化教學設計
有效性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主要扮演指導者、設計者的角色。初中數學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數學科目相比較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性學科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初中人教版數學主要講究邏輯思維、空間思維、逆向思維的綜合運用,從心理學和人類發展學的角度而言,學生個體的發展情況有所不同,因此掌握知識的能力也良莠不齊。教師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指引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立足于數學教材,深入研究課本內所包含的基礎知識,然后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專家通過對比教學效果發現,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與學生的雙向交流。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關于“二次函數”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可以在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的講解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生活案例進行數學題目設計。然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堂討論時間,主要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教師再讓部分學生進行討論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學習心得,然后根據不同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不僅僅培養了學習能力,而且還增強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另外對于部分學習數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從而提高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
三、適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活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多媒體”已經走進學生的課堂,多媒體課件相比較傳統的課堂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主要是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或者理解有困難的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比如在學習初中人教版“幾何”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死”的知識變“活”,學生普遍表示:在多媒體課件中很多數學知識都變得形象直觀,原來感覺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瞬間變的有趣了,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激情開始高漲,因此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展開教學計劃。
四、注重課堂的有效性練習
數學知識的掌握僅僅通過“死記硬背”是無法實現的,著名數學教育家凌云表示:初中數學知識點的掌握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但是有效的課堂習題練習應該占據四分之一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學習效果。因此為了實現有效性教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了基礎知識的講解之后,要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設計與之相關的課堂練習題,需要注意的是課堂練習題應該與上課內容緊密相連,主要是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還應該根據做題情況有側重點的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徹底消化吸收理論知識。比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這一數學知識點時,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掌握證明相似三角形的必要條件和主要方法,然后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相關的數學練習題,教師要從學生做題的結果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在課下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綜上所述,初中數學的教學活動充滿了復雜性,要想真正的實現有效性教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上課時盡量的活躍課堂氛圍,在課下與學生積極主動的交流,認真聆聽學生的建議和意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4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不僅教育教學質量獲得了顯著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也獲得了很大提高,教育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然而,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困擾著數學教師,如減輕學困生的學習負擔,讓學困生增強學習自信心,切實解決學困生遇到的困難等,本文針對初中數學“學困生”形成因素,簡要探討了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幫扶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學困生;幫扶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教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初中數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重要。然而,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困生問題普遍存在。受學習基礎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等諸多因素影響,“學困生之痛”一直困擾著初中數學教師,小學升入初中后,很多學生不能適應初中學習,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數學成績直線下滑。如何轉化初中數學學困生,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幫扶問題,進行了簡要探討。
一、初中數學產生“學困生”的主要因素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依舊“以升學為中心”,比較注重升學率,對于個別學困生關注度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教學觀念較為陳舊,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懂得采取有效的幫扶策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導致在初中教育教學中,教育教學質量一直不高。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由于一些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比較薄弱,缺乏成熟的抽象思維方式,思維方式一直沒有擺脫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中,教師又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導致學困生的學習成績一直不能夠提高。不及時鼓勵學困生,教育教學方式不當,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不注重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影響著學困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導致數學成績越來越差。數學具有邏輯的嚴密性,需要抽象思維來理解和記憶。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效地增強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非常重要。然而,由于人的智力存在差異,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同,學習成績有高有低也是自然現象。還有,同小學數學相比,初中數學知識點較多,學習難度比較大,教材的系統性更強,需要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一旦學習上出現短板,很容易成為學困生。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幫扶策略
1.針對學困生特點進行幫扶,引導學生發現解題規律
初中數學教學,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輕學困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對于學生一定要降低要求,針對學困生特點進行幫扶,要讓學生以平和的心態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因勢利導,由簡到繁,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對于學困生的數學作業,要杜絕難度較大的題目,要以課本為主,以基礎題為主,以減輕學困生的學習負擔。課堂教學后,為學生布置作業,要結合學生能力分層次布置,作業和練習的題量要適中,這樣,有利于增強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雖然數學題千變萬化,但是,也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循,所有的數學題,都有一定的解答規律的,均可劃歸為不同類型。所以,在幫扶學困生的過程中,要教給學困生學好數學的方法,并引導學生發現解題規律,在特殊情況下,還要幫助指導學生用規律練習,使學生能夠快速地掌握學習方法,通過掌握更多的解題規律,提高數學成績。
2.加強情感滲透,讓學困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孔子曰:“親其師、信其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情感滲透對于學困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困生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讓學困生感受到自身的學習成績,對于班級整體榮譽有著很大的影響。對班級、老師和學生有一種責任和信賴。只有學習環境融洽,才更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愛上所學的內容。因此,教師要關心愛護學困生,用高尚的師德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從思想上提升幫扶學困生的意識,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快樂的學習。激勵學生上進,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成就感可以帶給人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困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臺,給予他們更多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感受成功。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困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機會,在教學中注重提問的技巧,引導學生有勇氣和信心回答問題,讓學困生享受成功的喜悅,逐步改變在數學學習上低人一等的感覺。
三、結語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的幫扶學困生,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滲透,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耐心激勵學困生上進,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這樣,有利于學困生增強自信心,通關教師的有效幫扶,不斷提高自我,并能夠看到希望,早日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王靜.論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效率[J].學周刊.20xx(03).
[2]張文蔚.淺談小學與初中數學教學的銜接[J].發展.20xx(05).
[3]董天.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學周刊.20xx(13).
[4]楊蒙.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部皮革.20xx(14).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5
合作學習是讓多人組成小組在一起自主學習合作。傳統的老方法過于古板、缺乏趣味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而合作學習,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作用,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這是課程改革和學生有效率學習的必經之路。下面將闡述合作學習的優勢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
1.1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合作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簡單來說,合作學習模式將一個個簡單的個體組成一個團體,在這個團體中,每個人互相學習,共同努力,一同進步。當學生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他們之間才會相處地更加和諧,整個團隊之間才會互相幫助,互相監督,最后一起將學習數學的能力提高。我們都知道,當我們經歷一些我們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會產生一些氣餒無助或者放棄的念頭。但是,當一個團隊在遭遇同樣的問題時,團體中的成員會互相鼓勵,互相扶持,并且團結起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2 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合作教學和以前傳統的教學方法比,不再是那么古板的填鴨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相互探討的時間,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接收能力進行詳細的分析。這樣做,可以使老師掌握每個學生對數學的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在進行小組合作模式學習時,小組也許會遇到相對來說較為有難度的問題,這些困難也許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盲點或者是有關于課本內容的延伸,這樣一來,老師就會發現學生們的不足之處,然后針對這些不足進行合理的課堂教學。1.3 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世界上每個人在學習或工作及生活中都不能離開其他人的幫助。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間很少能夠在一起合作學習。盡管學生了解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但是他們之間卻很少會在一起分享經驗,討論學習心得,所以這種老的教學模式需要改革。合作學習使學生們在一起交流經驗,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不斷進步。除了這些,學生們加強了他們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溝通,明白了合作的重要,還使得他們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在文藝復興時期蒙田就強調過交流的重要性,合作學習使得學生們的思路更加廣泛,并且使他們學習更加靈活。
2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1 實行小組互動學習模式:以前,我們認為課堂上的互動只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事情,而對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缺少關注。即使有人對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行關注,但是大多是一種批評,覺得那樣違反了課堂上的紀律,破壞了課堂上的正常氛圍,影響了老師進行教學。由此可見,對于互動的理解還不夠寬泛。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大多是會在學生之間會發生的情景。觀察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發現這是一種提倡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而不僅僅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也使得教學過程的演進向前發展,這也是當今課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2.2 實行學生之間相互競爭: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不僅僅是他們合作學習能力的體現,這也是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競爭。比如說,初中生的'數學課本中有很多內容是教學生們學習方程。因此,初中數學老師可以根據這個,讓學生之間相互競爭,但是又不脫離合作學習。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所教授班級數學成績情況進行分組,但是要保證每個組學生的數學能力都差不多,而且每個組的人數要相當。然后,老師可以給每個組發一張寫著有關方程問題的白紙,每個組中的成員都要做里面的題目,每個人只可以做一道題,做完就給下一個沒做的做。當那個組的題目做完后,計算一下他們所用的時間,各小組進行比較,看哪個小組時間最短,和正確率的高低。通過實行這種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也有助于每個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當小組中有人數學較為薄弱時,通過其他成員的幫助來提高數學,這樣小組成員可以共同進步。
2.3 實行小組課外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
更好地解決困難,而數學在生活上的應用時非常廣泛的。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課堂外的實際生活中。因此,老師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堂外進行相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老師所布置的作業應該是和生活有聯系的,比如讓學生計算家庭中水電費的開支等。
結語: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模式是教學中的一次改革與創新,不僅能夠使學生之間相互團結協作,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中還存在的不足之處,教師們可以不斷努力改進,將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得更好。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5-21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1-19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熱]05-23
初中數學教學教育論文05-16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合集)05-30
初中數學興趣教學論文11-21
初中數學獲獎教學論文11-27
(熱門)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5-31
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論文05-23
初中數學合作探究教學淺析論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