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的論文【推薦】
在各領域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命科學的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科學的論文1
一、實踐教學指導師隊伍建設
由于生命科學的“實驗性科學”特性,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教師能夠把所做實驗在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當前的新進展、新應用進行說明,將會獲得更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因此,科研一線教師積極承擔實驗教學對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極為重要。在構建“四層次”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注意精選一批有深厚科研背景的教師親自主持實驗課程教學。這些教師一般都具有博士學位,具有豐富的實驗室研究經驗,能夠將教師的科研成果及時補充到教學與實驗的內容中。這些高學歷經驗豐富的教師承擔實驗教學工作,積極參與實驗教學的改革,成為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實踐教學的特色之一。
二、實驗教學內容更新和改革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實驗教學的內容跟上學科發展的趨勢,鼓勵教師將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和教師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因此,在構建“四層次”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積極開展了實驗內容的更新和改革,創立了“1個遵循、3個打破”,即實驗要遵循科學研究的規律,打破常規實驗安排中時間的限制、空間的限制和教材的限制。第一層次驗證性實驗,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實驗儀器的使用,掌握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如電子天平的使用、微量移液器的使用、高壓蒸汽滅菌鍋的'使用、基本培養基的配制等等,所以設置了諸如培養基的配制、顯微鏡觀察等基本實驗項目。第二層次綜合性設計實驗,目的是使實驗內容有一定的綜合性、設計性及探索性。因此增補一些新的設計與研究性實驗內容,如菌種篩選實驗、生態學實驗等實驗項目。菌種篩選實驗可以使學生發揮一定的主動性,如設計采取不同的培養基、不同的篩選條件來達到篩選菌種的目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設計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第三層次是開放實驗必修項目,目的是針對某一實驗專題,開放實驗室進行研究。設置了植物組織培養及再生、綠色熒光蛋白表達載體的構建、農桿菌介導植物遺傳轉化等專題實驗項目。第四層次是本科生創新科研項目,結合吉林師范大學學生科研立項和大學本科生科研導師制開展。組建學生科研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平臺,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科研一線教師的科研項目。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領域選定若干難易適度、具有充分可行性的科研題目,分別指導學生開展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團隊合作、嚴謹求實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
三、實驗平臺建設
在學校大力支持下,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加大現有實驗室資源的整合和改造,加速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先后獲批成為吉林省生物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和吉林省生命科學創新實踐基地,使生命科學“四層次”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有了可靠保證。同時,學院通過特色專業和教改立項,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以及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資金來源,進一步支持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四、“四層次”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初步應用
通過開展大學生科研立項,自主設計與實施本科生創新科研項目,使學生真正地經歷一次科學研究的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其中,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周曉馥教授指導的本科生創新科研項目,20xx年成功申報吉林省科技廳的大學生科技計劃項目“葉赫綠色山野菜生產基地建設”(編號:20111316),是吉林師范大學第一個獲批的吉林省科技廳大學生創業項目。另外,將創新實踐研究擴展到創業教育研究上,教師幫助學生成立了公司,開始實施創業計劃。在20xx年第八屆“挑戰杯”復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決賽中,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選送的參賽作品《四平奧森農業技術有限公司商業計劃書》榮獲銀獎。總之,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積極構建“四層次”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將科學研究的理念引入創新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八膶哟巍钡膭撔聦嵺`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指導師隊伍建設、教學與科研一體化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可為生命科學類本科生創新實踐教學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生命科學的論文2
摘要: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它的飛速發展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多數大學開設《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是將其定位為一門為全校大學生進行生命科學知識普及的公共選修課,也是一門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跨學科課程。由于《生命科學導論》教學對象的專業和層次差異,有效進行知識傳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保證教學質量,是教學過程中值得考慮和探討的問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在《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中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并就利用多媒體動畫和影像輔助教學的優勢和存在的弊端進行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課程;生命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xx)23-0247-02
生命科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本質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既可以是組成生命現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個體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對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建設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目前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人口膨脹、食物短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因此生命科學被譽為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自然科學的前沿學科[2]。生命科學素養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3]。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為全校的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開設生物類的課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就將生物導論等生物學基礎課程開放給全校[2]。通過在大學課程中普及生命科學知識,增強生命科學素養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科學素質的手段之一!渡茖W導論》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類專業,尤其是非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基礎課程。由于生命科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而且發展十分迅速,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同時學生的專業差異均進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難度。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在現代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已成為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熱點[4]。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PowerPoint、動畫、視頻等多種多媒體形式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專業知識進行結合。將原先大量復雜的知識更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具有圖文并茂,便于講解和記憶的優點,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躍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促進課程教學發展。
一、多媒體在《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中的應用
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涉及了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及現代、生物技術等眾多的學科和內容,涵蓋的信息容量大、知識更新速度快、綜合性強[3]。作為一門全校通識類的選修課程,《生命科學導論》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專業學生對生物學的知識具有不同的實際需求,教學過程中需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基礎差異性,因此在授課時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學內容。目前的多媒體教學的最主要方式體現在PPT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比,PPT具有圖文并茂,便于講解和記憶的優點,對于生物專業知識接觸較少的工科和文科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非專業知識時也可以節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進行授課,可以將學生的精力集中在聽課而非記筆記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同時也方便學生在后期隨時進行查閱和回憶之前的課程內容。對于有一定生物基礎知識的農科和理科學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學相關基礎的學生,應當適當地增加一些知識的深度,需要對基礎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新的技術和研究,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科學領域進一步進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圖像對于一些較為抽象和復雜的技術原理無法很好的進行展現,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喪失學習興趣。教學動畫在國外生物方面的課程中已有不錯的發展,許多優秀的教材中附帶有大量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同時一些研究者也漸漸開始在論文中利用動畫或者影像來更為直觀地表述自己的結論,或是將制作的動畫或影像連接到自身的主頁上,幫助其他研究者進行了解[4]。在常規的平面圖像中,篩選、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學導論相關的教學動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納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此外,目前國內外媒體制作了許多精美的紀錄片,比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發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這些紀錄片或介紹了自然生態的偉大,或展現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紹了快速發展的新興技術,均可以與專題內容相結合。通過觀看紀錄片,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去了解新的研究進展,提升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
二、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多媒體的應用在《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課堂脫離了原先的板書模式,授課模式逐漸由文字化走向圖像化,而圖像化也開始脫離原先靜態的模式,走向動態。例如,在進行動物免疫系統的介紹時,僅用文字配合圖片的講解的時候,對于有一定生物學基礎的學生來說或許較易于接受,但是對于一些文科類的學生,較多專業信息的涌入和單一的過程示意圖很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如果將各類免疫細胞,如T細胞、白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來,表述成為人體內的士兵,將免疫細胞對病原體進行防御的過程用動畫表述出來。短短的幾分鐘的動畫就可以將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虛為實,幫助學生對于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魯迅先生曾說:“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變成這樣的!痹凇渡茖W導論》的教學中,紀錄片的應用也是如此,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方面的介紹中,由于課堂的局限性,許多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接觸僅僅限制在了書本上的介紹,在對“生命多樣性”一章進行講解之時,文字和數據大段地標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嚴重威脅,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很難感受到這些數據的沖擊性。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許多國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紀錄片向公眾展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學生來說,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適當地引入這些紀錄片比單純的羅列數字更能夠讓他們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例如《最孤獨的動物》這部紀錄片,表述了包括孤獨喬治在內的若干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生物的困境,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環境以及那些為保護他們而努力的生物學家的工作都通過攝像機直觀地展現在了學生面前。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此外,生命科學作為21世紀的領軍學科之一,其發展日新月異,通過書本進行知識傳播的更新頻率有限,學生無法通過書本的學習了解到新興研究的發展。多媒體則不同,新的信息影響可以通過網絡和電視平臺進行傳播,將其適當地引入到課堂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也擴展了教學內容。
三、多媒體在教學應用中的弊端
雖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勢明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燈片、動畫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將精力集中在聽課而非記筆記上面,但是也會導致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在課堂上不去記錄筆記和聽課,下課后直接拷貝課件,這反而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其次,過多地引入動畫和視頻有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相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學生會存在抓不住重點,難以對影片中的專業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的狀況。導致無法達到教學目的,教學質量反而下降的情況[4]。同時,引入影像進行教學有可能會使學生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6]。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吸納新的知識信息,多媒體作為一個輔助工具,應該起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并不應該取代教師的作用。若是教師過于依賴于多媒體的幫助,反而會喪失了其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導致無法正常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致使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進行《生命科學導論》的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多媒體形式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生命科學知識以及熟悉生命科學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板書模式,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然而,凡事有利則有弊,過多地引入多媒體動畫、影像等資源則容易使學生失掉重點,在學習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師如果過度地依賴于多媒體,則會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喪失其在課堂上原有的主導地位,多媒體的應用反而會帶來負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適度原則,教師應當及時地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娜,毛永強.“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教學改革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xx,(10):120-1.
[2]李遂焰,吳堅,李萍.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xx,(29):94-5.
[3]陳阿琴,陶賢繼,劉其根,等.關于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xx,(06):42-3.
[4]厲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體在專業課《基因工程藥學》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xx,(10):333.
[5]高勇,陳建民,王漢林.多媒體動畫在基因工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研究,20xx,25(2).
[6]穆靈敏,武俊芳,王文鋒,等.基因工程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新鄉醫學院學報,20xx,(12):971-2.
生命科學的論文3
1研究生命科學的重要意義
討論研究生命科學的意義主要從兩個角度入手。從微觀角度來講,研究生命科學尤其是研究分子生物學,可以啟發相關科研人員從更深層次,例如病毒、分子和量子等角度,對人類的疾病進行研究,這樣就為解決人類一些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途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類的壽命,提高了人類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研究微觀生命學,從基因的角度也可以增加糧食產量,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就如雜交水稻和轉基因農作物的廣泛應用;從宏觀角度,也就是從生態學層面,我們可以通過對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研究,對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研究,更好地處理人類所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2]總之,生命科學的研究不僅可以極大的帶動眾多學科領域的融合發展,也將極大的促進中世界上眾多國家的合作往來,從而更加有益于人類與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2中學生物教育中有關生命科學的內容
在我們中學所學的生物教材中,其實很多內容都是涉及到生命科學的。像課本中所提到生命的起源于發展,是有關動物學、植物學等方面的;像課本中有關細胞形態與組織構成的相關內容,是有關細胞學與組織學的;像課本中有關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中講到的生物種群、群落與生態系統,是有關種群生物學、生物環境學的;又如課本中提到的生物分子之間的相關反應,是有關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3]……可以說,我們中學階段的所學的生物知識,點點滴滴中都滲透著了生命科學的有關內容。生命科學是現代社會人類的一次跨學科領域的一項偉大成就,那么如何將這項偉大的成就通過簡明易懂的`方式展示給普通大眾呢?我想聯系生活,聯系實際無疑是一種最佳途徑。我們常說轉基因工程、轉基因食品,那么什么是轉基因呢?其實也就是通過人工手段進行的基因的重組。自從轉基因工程面向大眾,應用生產生活中后,對其的利弊討論就一直不斷,近日來,人們對轉基因大豆食用油就產生了深深的質疑。有人說轉基因增加了致癌風險,還以山東地區患癌率較少為證,指出當地人食用更多的是花生油,而轉基因花生較少,故而發病率少。但以饒毅博士為代表的另一些人則指出,轉基因作物在原則上是安全的。通過對社會時事的了解,我們就可以以轉基因食品為突破口,進一步進行轉基因的相關學習,進一步認識基因工程,認識生命科學。同時我們也可以結合課本中有關基因的知識進行縱深拓展,就像課本中所提的克隆技術,試管技術,其實也是與基因有關的,但二者之間的區別也是不容忽視的。由點到面,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進行探討也將更有利于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認識與學習。但通過上例,我們也應該有一個認識,那就是生命科學在為人類提供了方便,帶來眾多益處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困擾,這就要求我們從正反兩個角度辯證的去看待生命科學。[4]
3研究生命科學對中學生物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
(1)以研究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來討論中學生物學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課程的進一步改革,為中學生物研究提供更加規范性和理論性的指導,也僅一步促進了中學生物研究的知識更新。(2)將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學科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結合生活實際從而增強學生思考能力與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3)生命科學本身就是融匯了多個學科知識的,通過學習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更加系統的學習相關知識,學會學科之間的整合與融會貫通,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4)對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可以進一步提高師資力量,促進相關學習。[5]
生命科學的論文4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入校后最先接觸的一門醫學基礎課,實踐性很強,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理論與實物標本觀察相結合。但尸體標本經過甲醛浸泡有刺鼻的氣味和長時間使用標本有些老化等原因,學生對學習解剖學熱情大打折扣。寶雞職業技術學院于20xx年爭取到中央財政支持建成人體生命科學館。全館建筑面積180平方米,分塑化標本陳列、斷層標本陳列、鑄型標本陳列、病理標本陳列、人文展區5大功能區。按照系統分為15個陳列區,展示實物標本350余件。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既有大體解剖標本,又有局解標本;既有傳統實物標本,又有當前國內最前沿技術的生物塑化標本和鑄型標本。依托館內豐富的標本儲備應用于解剖學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的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建設人體生命科學館的意義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于20xx年集中辦學來,校園面積比原先擴大幾倍,相應的學生人數也由原來的3000人增加到8000人。學生人數的增加給解剖實驗教學帶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實驗標本嚴重短缺,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動手機會減少,學習興趣大大降低。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建設人體生命科學館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首先,人體生命科學館內標本是經生物塑化技術處理,不需要液體防腐劑,具有一定彈性。標本能夠得到長期應用和保存,提高標本的利用率,大大節約了教學資源。其次,人體生命科學館內制作精良的各類標本能滿足不同專業教學和實驗。如影像專業用的斷層標本,臨床專業用的局部解剖標本,護理專業用的應用解剖標本等。使學生能夠在人體生命科學館內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反復觀察,細心研究,加深記憶,促進人體解剖學教學。還有人體生命科學館可供各位老師和臨床醫生進行科學研究。通過對不同標本,不同層面的觀察和測量,為科研和臨床應用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最后,人體生命科學館對開展科普教育,普及醫學知識也有著重要作用。作為重要的科普展覽教具,可以近距離觀察,使公眾對自身的正常結構有了了解,對機體的一些異樣變化有了初步認識。
二、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
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課程,具有很強的概念性、實踐性和直觀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多采用的學習方法是直觀教學方式。由于人體解剖學內容繁多,名詞術語難以記憶,加上學生相對基礎薄弱,空間立體及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降低了解剖學的教學質量。人體生命科學館建成后,在實驗教學中用實物標本解答了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實驗標本豐富的種類、多樣的形式、翔實的內容增大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學習解剖學提供了直觀的形象教材。利用生物塑化技術制作的標本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老師在實驗課示教時,可直接接觸標本,原來標本刺鼻的氣味沒有了,學生與標本的距離又進了一步,學生變得更加主動,能很快融入到實驗教學中,緊緊跟隨老師講授節奏,學習效果大大提升。人體生命科學館內除有系統解剖標本及局解標本、鑄型標本、生物塑化標本、斷層標本、胚胎標本外,還配備有電腦和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即可進行解剖學的理論教學,也能進行實物標本的展示,在講述理論知識時如需展示實物標本,館內有豐富的標本儲備隨時可演示。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例如:在講述運動系統骨連結膝關節標本時,除講述正常結構組織外,在結合半月板損傷,給同學們展示膝關節在由屈到伸并伴有旋轉的運動時,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損傷。標本演示中使抽象化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還有在講解內臟系統(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統)時,各器官的'名稱、形態、位置及功能系統性連接緊密,難以直接描述,而在生命科學館內結合大體標本、塑化標本、斷層標本、病理標本等實物標本講解時,可以理論知識與實物標本緊密結合。這樣從標本的直觀上加深了印象,產生的教學效果大大增強。還有在講解脈管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時,實物標本的動脈、靜脈和神經用紅、藍、黃等染料對其進行著色,使標本更加生動形象。在實驗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人體生命科學館可作為人體解剖學理論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實現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從而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發揮繼續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作用
以往學生在學習完人體解剖學課后,就失去人體解剖結構知識的平臺。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把人體生命科學館作為開放式實驗教學場所。學生在晚自習時間可進入館內,復習以前的解剖學知識,為后續的臨床課學習提前進行預習和鞏固。另外每年新生在參觀完校園環境后就到人體生命科學館參觀,提前了解相關的人體結構知識,初步建立感性上的認識。在以后的臨床課程學習過程中,如病理學、外科學、內科學、影像學等學科關于人體結構知識的復習也在科學館內進行。這樣在上臨床課以前對解剖學知識學習是溫故而知新的,對學生預習、復習、和鞏固等都能起到很好的幫助。可見人體生命科學館在發揮繼續教育的作用,為以后的臨床學科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人體生命科學館在展示人體結構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深刻領悟所從事事業的高尚,擴大了人體生命科學館的意義和內涵,從而理解醫學在維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實現了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和職業素質教育共融。
參考文獻:
[1]劉湛,牛家鋒,李松奇,張從海.人體生命科學館建設初探[J].菏澤醫學?茖W校學報,20xx.4.81-82.
[2]馮培勤,白勇,劉起穎,趙建偉,王明鶴,程明亮.人體塑化標本在人體生命科學館中應用的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xx.30.387-388.
[3]周媛媛、李超彥、李占生.人體生命科學館的建設及開放[J].衛生職業教育,20xx.13.116-117.
[4]李懷斌、熊克仁.加強人體標本陳列館建設提高其教學作用[J].基礎醫學教育,20xx.7.663-665.
生命科學的論文5
摘要:在中學生命科學學科的實驗教學中,野外調查類實驗有獨特的價值,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組織麻煩,需要一定設備保障;內容復雜,教師的已有知識有時難以應對;活動耗時長,野外環境難控制。針對這類實驗的特點,本文提出若干操作建議,涵蓋教學前的準備、教學中的組織和教學后的總結。
關鍵詞:生命科學;實驗教學;野外調查
在中學生命科學學科教學中,實驗教學有助于使學生具備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正確的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的思維能力,開發出學生的創新潛力,從而實現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1]。中學生命科學學科的實驗內容包含了觀察、解剖、測量、成分檢測、物質分離、模型制作、野外調查等各種類型。選取初中和高中階段的“生物的類群”“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中的合適內容,開展野外調查類實驗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具體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充實知識,獲得技能。中學生從課本往往了解的是典型的、模式化的知識,但真實的生命科學研究對象是復雜多變的。只有走進大自然,學生才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知識,更深刻地認識到大自然的復雜性和生物多樣性。第二,熱愛生命,欣賞自然。走進大自然,感受豐富多樣的自然界,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在此過程中學會以不同的角度欣賞大自然之美。第三,豐富經歷,增強凝聚。由于野外調查類實驗的內容和組織形式的獨特性,使得在操作中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多地相互協作,促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易于在日常緊張而相對單一的學習生涯中留下更多印記!渡虾J兄袑W生命科學課程標準(試行稿)》中有相關活動建議:在“植物主要類群的基本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主題中“主要以食用植物或校園植物等為例”;在“物種多樣性”主題中“可進行不同生境中物種豐富度的調查”[2]。但在實際操作中,這類實驗存在諸多難題。
一、野外調查類實驗操作中的難題
由于野外調查類實驗的獨特特征,給教師的教學組織管理帶來諸多難題,因此部分教師不太愿意開展該類實驗。主要困難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組織麻煩,需要一定設備保障
野外調查類實驗,一改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將課堂帶到了露天。由于內容的特點,該露天環境常常是在道路情況復雜的綠地或林間。當班級學生人數較多時,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管理,教師組織難度較大。野外觀察需要一定的設備保障,如望遠鏡、放大鏡,甚至捕蟲網、毒瓶等。要落實這些設備的正確操作、使用維護以及攜帶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際操作的難度。
(二)內容復雜,教師有時難以應對
走進大自然,令很多教師最為擔憂的一點是,學生發現了不同的生物類型(如某種雜草、某種昆蟲、飛過去的一只鳥等)或特殊的生命現象(如動物的捕食行為、植物的果實開裂現象等),常常喜歡問“是什么?”“為什么?”而很多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的,感覺難以應對。例如,在高中“物種多樣性及其測量”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實驗中,實地調查時就會遇到不少難題。如在真實的現場如何選擇、測量和安排樣方?如何統計位于樣方邊界的`植物?灌木沒有明顯主干,從近地面的地方就開始叢生出枝干,如何判斷是同一個植株?很多植物的幼苗與成株形態相距甚遠,子葉、幼葉、成葉之間的差距巨大,加上植物的準確識別常常要借助于花和果實,因此如何判斷物種的難度非常大。
。ㄈ┗顒雍臅r長,野外環境難控制
由于野外調查類實驗需要走出課堂,特殊的教學方式使得在走出課堂之前和回到課堂之后常常需要一些知識鋪墊或內容匯總,因此耗時較多。而且,由于眾多學生在野外活動,暴露于存在有毒植物、會蜇咬人的昆蟲的環境中,因此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這也是部分教師不太愿意組織這類活動的原因之一。
二、野外調查類實驗的操作建議
基于生命科學學科野外調查類實驗的重要價值及教學操作中的實際困難,筆者以為,除了應在課程標準層面進一步落實和加強引導外,在教學實施方面也需關注。以下提出具體的操作建議:
。ㄒ唬┙虒W前的準備
上好野外調查類實驗,教學前的充分準備必不可少。具體包括地點選擇、資料準備、設備提供、學習單制作、課堂容量考慮等。教學地點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以就近、方便為基本原則。位于市區的學校雖然場地不大,植物數量、種類和植被面積均不夠理想,但對于一般的課堂教學是足夠的。當然,若有條件的學校,在春游、秋游、學農、學軍、參觀科普基地等活動中合理穿插相關內容,則學生的體驗會更豐富。選擇地點前,建議教師能事先了解現場的生態特征、基本的植被情況等,便于更好地組織教學。在野外調查開展前,資料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如動物、植物檢索表(或名錄、圖譜等),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相關生物。有關的設備也是此類實驗開展的基本保障,應根據調查內容及學生人數和任務等安排設備的類型、數量。在教學前制作與調查內容相關的學習單,說明基本要求、注意事項、操作要點等,有助于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更加可控。調查類實驗比較耗時,應根據課堂的時間來設計內容,做到合理取舍。當然,若能結合有關實踐活動安排2課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話,則效果更佳。
。ǘ┙虒W中的組織
在課堂實施中應該關注現場組織、安全保護、內容安排等方面內容。課堂的現場組織要求很高。比如,按照自然組將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時,應根據學生的性別、體力狀況、身高、興趣特長等合理安排好學生的分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時刻關注學生的管理,如避免學生打鬧、破壞植被和殘害小動物的現象發生。在調查類實驗的組織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安全保護。如可發放防護手套,避免學生被扎傷、咬傷;提醒學生在不平的甚至有高低落差的小徑安全行走;提醒學生不能隨便觸碰、采摘植物或捕捉不明的動物以免中毒等。教學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動向,一旦發生問題,應立即與醫務人員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內容必須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關注學科核心理念和重要內容,關注學科的三維目標,突出重點,認真應對課堂生成。這樣,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將取得更大的收獲。教學內容的安排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在學生體驗基本方法的過程中不必過于關注確定的結果。
。ㄈ┙虒W后的總結
在調查類實驗成功開展后,會收獲很多數據、資料、信息,同時也可能會收到很多來自學生提出的問題。這些都是教學中生成的寶貴資源。教師有必要和學生一起進行收集和整理。例如,在高中“植物物種多樣性的調查”實驗中,學生會采集到樣方中基本的物種數、每種物種的數目、各個物種的分布特征等數據。對學生采集數據應該充分重視,但也應該告訴學生,由于調查時間和方法的局限性、調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知識的不充分性,這些數據離真正的科學調查可能還有距離,但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對我們調查的環境的植物物種多樣性有大概了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以直接進行解答;也可以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或作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趙英.重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J].科學教育,20xx(4):68-70.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課程標準(試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63-77.
生命科學的論文6
摘要:本文通過“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創新,改善學生的實踐研究能力和品質,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技能訓練,探究研究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關鍵詞:基礎實驗技術;改革;實踐;探索
生命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為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核心.通過實驗教育,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方法與技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研究的天賦,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革新意識,根據21世紀的社會發展的需求,對人才培養要寬幅度、厚基礎.因此,提高學生實驗教學質量成為實驗教學永恒的主題[1].
1現行的實驗課的教育結構內容,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1)驗證實驗的教育課程方式,實驗課程分散、內容設置交叉、重復,實驗內容不能完全適應學科發展.傳統的實驗教學課程理論和實驗的教育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實驗,包括教師的組織和安排.傳統性的實踐實驗教育模式:實驗教材→老師的說明→學生操作→實驗報告.一般是教師在實踐實驗課上講解考試指導書上的內容,反復重復實驗的注意事項,提示學生;并等待學生完成實驗,提交實驗報告,修正[2],使課堂時間和實驗室實驗占用非常難以實現合理分配和使用.實驗學生人數,實驗課堂,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限制,固定了教育教學的實驗內容,教學模式業也較單一.好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本學科發展前沿的聯系與融合不緊密.(2)實驗內容的系統性,沒有相對獨立的實驗課則實驗內容的選擇統一很難實現.動物實驗、植物實驗、細胞生物試驗、病理實驗、遺傳實驗、家畜的解剖和試驗胚胎組織都涉及到顯微鏡的使用;在微生物實驗、細胞工程實驗中都涉及到微生物的無菌操作等.因為這些分散在不同的課程中的內容,使實驗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3)儀器設備和實驗室使用率低下由于傳統實驗課程實行“分科設置、內容單一、驗證為主、被動學習”的實驗教學體系,因為學科需要,不同實驗室往往購置相同儀器設備,但是由于條塊分隔,缺少協同,一些設備重復購置,使用率極低,部分實驗室使用率也低下[3].(4)“灌注”式的教育方法,教師在實驗課上說明實驗內容的操作和表達方式操作,學生習慣性的根據老師的解釋按照實驗教學設計步驟簡單重復[4].另外,傳統實驗課程時間是有限的,實驗課通常會供給教師全部好的試劑,學生應根據步驟進行操作,從而導致學生在上完全部實驗課程后還經常出現不會配制基本的實驗試劑,配制試劑時,無法完成基本的化學轉化;甚至一些基本的儀器,如酸度計、高壓滅菌鍋等都不會使用的弊病.
2“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建立
面對傳統實驗教學的這些問題,我們在課程教學內容的集成和優化、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實驗課程結構改革的構思,將本科生必修的基礎實驗技術打通,淡化專業.獨立設置了一門以基礎技能素質訓練為平臺的“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技術”課程,共計36個學時,以“顯微鏡操作技術”、“無菌操作技術”,“切片制作技術”,“離心機使用”、“分光光度計使用”5個模塊的實驗技能訓練,構建了實驗課程新體系,通過顯微鏡、干燥箱、培養箱、高壓滅菌器、超凈臺、離心機以及分光光度計等儀器設備的操作及維護訓練,使學生全面掌握實驗室的基礎試驗技術,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技能訓練,為研究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探索新的教學實驗體系.2.1綜合創新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進一步整合實驗內容、重新改造和創新實驗內容,讓“關注質量和提高能力”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實現,同時開發一個技能驗證實驗科學集成系統綜合實驗.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主,將本科生必修的基礎實驗技術打通,淡化專業.在“顯微操作技術”模塊,將原來植物學、微生物學實驗中“常規顯微鏡的使用”、細胞生物學實驗中“相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的使用”等整合為“顯微操作技術”一個模塊,讓學生重點掌握普通及相差和熒光等特殊顯微鏡的操作規程,學會臨時裝片的制作技術、掌握生物繪圖的方法,掌握顯微攝影、顯微圖像處理技術,真正體現了課程“基礎與先進、經典與現代”的.特色;在“無菌操作技術”模塊,從器皿的清洗、包扎、培養基的配制到常規滅菌儀器設備(干燥箱、培養箱、高壓滅菌鍋等)的使用,讓學生掌握常用器皿的正確清洗、包扎方法;了解常用的滅菌方法—干熱滅菌、濕熱滅菌、紫外線滅菌及化學滅菌;掌握培養基的配制及不同類型滅菌器的使用.掌握干燥箱、培養箱、高壓滅菌器、超凈臺的使用及維護,使學生從對無菌概念的一知半解到熟練掌握無菌操作流程,并對無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切片制作技術”模塊,既含有傳統的、基礎性的石蠟切片制作,同時也安排了冷凍切片制作實驗.讓學生認識到石蠟切片不只是考察組織和器官的一般形式,理解組織細胞的重要性.活性及其變化過程.冰凍切片制作不僅僅是一個關于冰凍切片機操作和使用,應是全面探索與不同的實驗的條件.組織的結構和組織標記形式的影響,從多個視角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興趣,也使學生們能充分掌握冰凍切片的制作技能;在“分光光度計使用”模塊,讓學生掌握分光光度計、酶標儀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方法;在“離心技術”模塊,從普通低速離心機、大容量離心機到高速冷凍離心機,讓學生熟悉實驗室常用離心機的種類、學會低速、高速、大容量、冷凍等各種離心機的使用,從而為樣品的普通離心到細胞、蛋白質及病毒的差速離心都有一個全面認識.2.2改革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公共的開放實驗室,一個綜合性的實驗平臺,將以往的教學實驗室變為綜合設計性試驗開放平臺,配備常規儀器設備,如烘箱、培養箱、分析天平、搖床、高壓滅菌器、合理優化設備的使用,共用校內資源,教育環境的改善,學生的創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2.3建立教學科研協同的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教師研究的本科實驗教育,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造能力,資源共享的教學與科研,不受實驗室障礙的壓力,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教育中心“一體化”、有意識的把技術成果轉化為創新的實驗項目,增強學生的試驗創造能力.針對存在的問題,引入科學研究的成果,理論和實驗教學,基礎和前沿,實踐和實驗教育的內容結合,為學生的不斷發展奠定基礎.2.4開展研究創新型實驗鼓勵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競賽”活動.學生是一般以2-3個人為一個小組,確定研究內容和設計實驗方案.老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實驗室條件評估的實際意義和研究內容,通過設計并實踐,學生會發現問題并解決,可以造就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研究能力.2.5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了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綜合實踐的內容、實踐要領和綜合實踐的手段.在概括實踐階段,教師會要求學生的獨立實踐操作技能.設計實踐是指定學習的目標、獨立設計實踐方案、具體的研究方法,獨立實踐操作技能、實驗結果的分析.學生主體創新實驗教育的形式、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造就學生的團隊精神.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充分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驗計劃,掌控最基本的實驗技能,學生的科學天賦、科學控制、一個可行的具體實驗計劃、在實驗的不同階段保證實驗能夠順利進行.如學生自主創新性實驗“豬副嗜血桿菌人工感染仔豬的病理學觀察”研究,要求在學生面前實驗是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石蠟切片的生產過程,設計方案相關的試劑調和,實驗動物的飼養,動物的模型,實驗動物解剖,顯微鏡,顯微照片和組織細胞形態分析等實驗技巧的詳細教導,同時實驗的筆記,實驗成果的分析,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并對其他的科學素養和規范進行解釋.如你所看到的,教師不是設計性實驗,而是實時跟蹤每一個實驗的階段.科學的合理評價方法是實驗檢驗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一種激勵,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科學考試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本課程的特征和綜合設計不同,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學研究創新能力的重視和多方面實踐考核系統的設立,評價學生的實驗過程的每一個部分,對學生的良好的實驗能力調查,考察學生的良好實驗的能力.課程評價體系由以下部分組成.①綜合設計成績通常為小組的形式,一部分的學生依賴他人的現象,對授課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從學生實驗、實驗的準備、教室秩序、實驗室的安全衛生維持性等一部分方面的考察結果.學生的平時成績,以客觀地了解學生對實驗的態度,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室工作習慣也很重要.②實際操作技能評估學生的技能掌握熟練程度是學生是否能夠順利開發綜合設計實驗的基礎,為此,我們在學生大一階段就開展“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技術”技能訓練,分模塊指導,學生熟練掌握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驗技能進行現場考核,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熟練掌握每個模塊的操作.③實驗設計能力考核,在話題開始之前,開題報告是每個小組必須要寫的,用來闡述每個主題的理論基礎和創新點,要求學生整理有問題的資料,逐步形成了科學研究的構想;課題執行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出詳細研究計劃,實驗實施過程的準備、收集材料、試劑的準備、儀器器材、基本操作的典范,觀察的過程處理問題,觀察實驗現象,實驗數據的原始筆記和實驗的成果等.并隨時檢查能否按照計劃進行,;課題完成時,要求學生完成完全標準化的實驗報告和論文.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實踐過程進行跟蹤與控制,學生觀察實踐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技巧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實驗方法的改革,學生的學習觀念不會再是等、觀、觀、抄、法、這就是學生的實行能力和綜合思考能力.
3改革取得的教學效果
課程教育教學體系經過近三年的不斷改變與創新,逐步的完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責任感,要掌握實驗操作技巧,不僅會促進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且還會掌握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科學研究的態度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新教學體系下,實驗教學從教師為主體,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實驗興趣得以激發,學生為自己設計的實驗、自己的創新課題,自己的挑戰項目,傳統實驗的授課數倍的時間與精力,實驗教育學習,得到了好的實驗結果。.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學生在實驗課結束后能熟練運用現在的課程,熟練使用實驗室的常規儀器,如天平、pH計、超凈工作臺、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鍋、恒溫培養箱、鼓風干燥箱等,學生對實驗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學生可根據配方,獨立完成各種試劑的配制及基本操作,為后續的本科畢業論文和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及參與“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大賽實驗打下良好基礎.學生可以自主設計方案、獨立完成實驗.學生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發現了學生良好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教育教學的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要領,評價系統的設立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的反映比較滿意.實驗儀器和實驗室得以充分利用,通過平臺儀器設備的共享及實驗室的開放,儀器設備利用率有了較大提高,如PCR儀、離心機、天平、恒溫培養箱等設備,利用率從原來的91.2%提高至98.9%,學生開展設計實驗也從原來的實驗室多間、散亂分布到統一集中管理,實驗室利用率得到極大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也得到極大改善.課題及論文等碩果累累,改革實驗教學體系建立并實施以來,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105項,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立項65項,學生學術論文在CN刊物上正式發表51篇,其中SCI收錄7篇,獲福建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獎項14項.20xx年以來,有114名學生被廈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揚州大學等大學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錄取率歷年來居全校前列.
4結語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實驗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部分,成為高素質創造人才的重要步驟[5].隨著改革的不斷強化,實驗教學已經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科研能力的一種手段.在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中,創新性是明顯地,實驗性質的研究和探索,實驗課的「基礎和先進,經典與現代」特征[6].另外,實驗和學生個人有差異,利用分層教育的方法,在采用多媒體視頻的補助教育的基礎上,更完整的建立評價系統.這個新的教育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的科學研究的初步的訓練會有良好的科學的質量和科學的品質,和學生的理論實際連接,實事求是,團結,合作,技術改革的科學創新精神[7].教學團隊將會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思考和探索,繼續教學體制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新時期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
生命科學的論文7
1有比較的觀察
對多種物體進行觀察時一定要進行比較,更能突出它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一組鳥類的卵進行有比較的觀察,從它們的相同點進行觀察,然后引導學生從它們的不同點進行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即使是同一類的動物,它們的卵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動物多樣性的特點。
2有思維的觀察
觀察是一種具有思維活動的高級形式的知覺活動。只有感官的觀察,沒有思考,不可能獲得規律性的認識。因此,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不僅用感官和工具去“觀察”,更要用腦去“觀察”,不要只停留在學生“看到什么”、“是什么”等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使觀察具有探索性。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再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生大膽推測雞蛋各個部分對胚胎發育有什么作用。
3觀察要有記錄
沒有記錄的觀察是蒼白無力的。因此,在觀察的同時要及時記錄,并對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教師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的同時教會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認真填寫記錄卡,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探究記錄卡,使學生在有限的觀察時間內收獲最多的科學概念。
4媒體教學,拓展科學概念
眾所周知,小學科學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對物質的認識最佳境界是從鮮活的生活實踐中得到,但許多生命領域中的知識是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形成的。因此,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在生命領域的教學中,所有知識都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自主地去實踐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有所創新是我們教學追求的目標。但是課堂上只有40分鐘,每個知識點和技能的形成,都要讓學生經歷一次、實踐一次、嘗試一次,顯然是不可能的。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妨應用多媒體的技術。雖然多媒體教學不能使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但卻能讓學生親眼所見知識生成的全過程。俗話說:“眼見為實”,利用多媒體教學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得和有所悟。況且,如今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能更好地把事物、現象、情景、過程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既能和實際的實驗相似,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應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服務于小學科學的教學。例如,教學《動物的卵》這一課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既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較完整地了解了生命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對“新的生命”的探究意猶未盡。對那么小的受精卵會發育成一個成型的個體,感到不可思議。課堂是短暫的,但因其而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受精卵的孵化這一科學概念得到有力的拓展。生命世界作為科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科學課程的教師應不斷探索,采用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提供給學生豐富的探究材料,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過程的整合,讓學生在以親身經歷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中達到科學概念的修正與完善,讓他們領悟生命的奧秘,體驗人生的意義,領略生命世界的精彩,促使科學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生命科學的論文8
摘要:高校生命科學專業相關的課程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邏輯性強。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夯實基本概念,掌握前沿進展,培養創新意識。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在“細胞生物學”和“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的設計和實踐,對討論內容的來源、討論過程的實施和教學效果進行了剖析。通過案例分析表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補充講授型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和自主而深入的學習,了解科研進展,知曉實際應用,掌握研究方法,鍛煉科學思維。
關鍵詞:生命科學;開放式討論教學;案例分析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活動的本質和發生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近年來,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方法、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解析各種生命現象構建了研究平臺,使科研人員從分子、細胞、個體和群體各層面深入探討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成為現實,促進了生命科學領域中一系列觀念和認識的更新[1]。與此同時,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的進步也促進了應用,其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農牧漁業、能源工業、環境保護、食品輕工和醫藥衛生等多個方面滲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2]。因此,目前高校生命科學相關的專業課程中既包含基礎理論又包含技術手段,既包含研究前沿又包含應用進展,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邏輯性強。在當今以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生命科學相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夯實基本概念,掌握前沿進展,培養創新意識,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以教師主動講述、學生被動接受為主。這種授課方式教師講授偏多,學生主動性發揮不足,從而導致學生對部分知識點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僅停留在熟練記憶的層面。近年來,筆者對生命科學專業課程教學方式進行了初步的改革嘗試,將教師講授式授課與開放式討論授課相結合,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反響。我們在學期伊始便給學生介紹與本課程相關的參考書、期刊和網站,教授學生查閱中英文相關文獻的方法,隨后將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延伸、科研進展、研究方法等作為小組(每小組學生4~6人)討論題目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在課下查閱文獻、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等方式深入認識討論題目,并在課堂上以視頻、PPT和presentation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展示。而小組展示過后,教師會引導學生對所講內容展開討論并對討論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報告情況予以打分,并按一定百分比計入期末成績。下面筆者以生命科學專業的骨干必修課“細胞生物學”和專業必修課“植物生理學”為例,闡述如何在生命科學專業的教學中引入開放式討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科學理論的內涵。
一、開放式討論教學應用于“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案例展示
細胞作為有機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既是生命科學發展的生長點,又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匯聚點。細胞生物學是在顯微、亞顯微和分子水平研究和揭示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當代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目前,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日益深入,已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細胞生物學”課程既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理科基地生物科學專業的重要主干課程,也是生物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
。ㄒ唬┩ㄟ^開放式討論教學引入最新科研進展內容
“細胞生物學研究方法”是“細胞生物學”課程中承前啟后的一個章節,該章節從細胞形態的顯微觀察、細胞及其組分的分析、細胞培養與生物工程、細胞及生物大分子的動態變化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其中關于細胞形態的顯微觀察,課本中主要介紹了光學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這些顯微成像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從分子和細胞等微觀層面觀察生命過程中的變化,揭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態規律。近年來,科學家們不斷嘗試,實現了突破衍射極限的光學顯微成像,即超分辨熒光顯微術[3]。2014年諾貝爾獎即授予了其中兩種超分辨率光學顯微鏡的發明者———受激發射損耗顯微術(以下簡稱為STED)的發明者StefanW.Hell和光激活定位顯微術(以下簡稱為PALM)的發明者EricBetzig、WilliamE.Moerner。由于教材內容篇幅的限制以及修訂和出版時間的周期性,這一重要內容并沒有被及時收錄在內。于是,我們選擇這一部分內容作為開放式討論教學內容。首先,教師為學生強調衍射極限的概念,從成像的角度來說,衍射極限影響下的顯微成像系統只能分辨有限小的細節,一般在200nm到300nm之間。德國物理學家ErnstAbbe發現了這一現象,并將其公式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播放了在網上查找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采訪視頻和超分辨率顯微術動畫,激發大家的學習興趣;另一組學生則通過PPT和presentation展示了STED和PALM技術的原理和特點。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相對于傳統光學顯微術,STED顯微術和PALM顯微術通過何種方式突破了刻在墓碑上的公式———光學衍射的極限,實現了在納米級對生物大分子和細胞結構進行清晰成像。最后,教師對學生講述中提到的多種超分辨率顯微鏡的優勢和不足加以補充和總結。通過這次講述和討論,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知道了超高分辨率顯微鏡通過多種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人們對細胞內大分子物質定位和功能分析的觀測尺度,深刻理解了顯微鏡是認識復雜生命現象的窗口這一觀點。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將更多的研究進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更新和充實基礎理論。
。ǘ┩ㄟ^開放式討論教學將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細胞增殖調控與癌細胞”是“細胞生物學”課程中備受學生關注的'一個章節。細胞增殖是生物繁殖和生長發育的基礎,是受到高度嚴格調控的細胞生命過程。在細胞增殖中任何關鍵步驟的錯誤,都有可能引發嚴重后果。在動物體內,異常旺盛增殖的細胞會發生癌變轉化為癌細胞,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凹毎飳W”課程中大多數章節理論性較強,知識較為抽象,然而“細胞增殖調控與癌細胞”一節與每位同學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學生們有著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們借助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癌細胞的形成與特征部分作為開放式討論教學內容。首先,教師為學生概述癌細胞的定義和與細胞增殖調控的關系。緊接著,有學生講解癌細胞的基本特征及腫瘤的發生過程,另一組學生講解腫瘤發生的細胞信號調控網絡以及目前針對特異信號通路的癌癥治療靶向藥物。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癌癥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是否密切相關?癌癥是不是遺傳性疾。堪┌Y是不是可以稱為老年疾?癌癥的產生除了基因突變,有沒有其他遺傳機制的參與?等等。最后,教師對學生講述中提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生長因子等重要知識點加以強調和深化。通過這次講述和討論,學生不但對課本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也真正認識到細胞生物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以及細胞生物學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將與理論知識密切相關的實際應用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運用知識。
二、開放式討論教學應用于“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的案例展示
植物生理學包括植物生命活動過程中物質代謝、能量轉化、信息傳遞及由此表現出的形態建成等多方面內容,是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角度探索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植物生理學既在基礎研究領域探究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命現象本質,又為農業和林業生產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正是因為“植物生理學”課程的重要性,這門課程成為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林學、園藝和水保等多個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
(一)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展示多種技術手段
“植物礦質與氮素營養”是“植物生理學”課程中介紹植物生命活動橫斷面中的一章,圍繞高等植物礦質元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礦質離子跨膜運輸的機理、植物根系吸收養分的過程和特點等幾部分展開講述。膜片鉗技術和非損傷微測技術均可用來測量和研究生命體外微環境中的離子/分子流,在植物礦質元素轉運研究中均獲得成功應用[4]。膜片鉗技術利用微玻管電極接觸細胞膜,對膜片上離子通道的離子電流進行監測記錄,從而反映單個或多個離子通道的分子活動。非損傷微測技術利用選擇性電極,可在保證被測樣品完整性和近似實際生理環境狀態下,對進出樣品的各種離子/分子流進行三維、實時和動態的測量,從而獲得離子/分子流的濃度、流速和運動方向等多方面信息。我們將這兩種研究植物礦質元素轉運的重要技術的比較作為開放式討論教學的內容,作為該章理論知識介紹的補充。首先,教師為學生講授膜片鉗技術和非損傷微測技術的歷史由來,再由一組學生講解膜片鉗技術的原理、特點和應用舉例,而另一組學生講解非損傷微測技術的原理、特點和應用舉例。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膜片鉗技術和非損傷微測技術相比,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應該應用在哪些不同的領域?最后,教師為學生們講述現實中兩種技術的應用并加以總結,指出膜片鉗技術是研究植物細胞膜離子通道的傳統工具,但非損傷微測技術可以使植物礦質離子轉運研究更加深入和豐滿。通過這次討論和講述,學生們在明確植物礦質元素轉運、吸收和生理功能等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了進行上述理論研究的技術手段,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強學生對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的學習。
。ǘ┩ㄟ^開放式討論教學鍛煉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
“植物生長物質”是“植物生理學”課程中內容相對獨立的一章,主要介紹多種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生物學功能。在這一章中,教師不但需要為學生介紹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5大類經典激素,還需要為學生講解油菜素內酯、茉莉素、水楊酸、獨腳金內酯等4大類新型植物激素。每種激素都需要圍繞激素的發現與種類、分布與運輸、合成與降解代謝、生物學功能和信號傳導途徑等多方面進行講述。我們希望學生在聽教師講授完其中8大類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后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對最后一種也是最新的一種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展開開放式討論。首先,教師向學生強調植物激素的定義和特征。緊接著,一組學生講解獨腳金內酯的發現和分布、結構和合成,而另一組學生講解獨腳金內酯的生物學功能和信號傳導。隨后,教師通過設立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獨腳金內酯的各種生物學功能中,哪些是與其他激素的生物學功能協同作用,哪些是與其他激素的生物學功能相拮抗的?獨腳金內酯的信號傳導途徑與哪些激素的信號傳導途徑具有相似性,而不同之處又在哪里?最后,教師對獨腳金內酯的各種信息進行梳理,加深學生對植物激素特征和生物學功能的理解。通過這次討論和講述,學生們可以從對每種激素具體細節的領會中跳出來,對植物激素從最初合成到最后發揮生物學功能的一系列過程加以宏觀把握。由上述案例可知,通過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由個別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獨立有序地完成教學內容。通過上述“細胞生物學”課程和“植物生理學”課程中多個教學案例可以看出,開放式討論教學可以補充講授型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和自主而深入的學習,了解科研進展,知曉實際應用,掌握研究方法,鍛煉科學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郏保輳埖烂瘢畬ι茖W前沿問題的幾點思索[J].前沿科學,2010,4(14):26-32.
[2]熊國梅.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2,45(38):171-172.
。郏常輩沃緢,陸敬澤,吳雅瓊,等.幾種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的原理和近期進展[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9,36(12):1626-1634.
。郏矗莶辉敚菗p傷微測技術與膜片鉗技術的主要區別[EB/OL].(2010-02-24)
生命科學的論文9
1、我國的中醫現代化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醫學占據了世界醫學的領地,而博大精深的中醫已經淡淡被人們遺忘。怎么才能讓中醫學再次走進世界人民的眼中,變成世界醫學的潮流,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很多的醫學和生物科學工作人員所面臨和解決的刻不容緩的問題。最近幾年來生物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生命科學技術學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此情況下一些以綜合技術為特點的學科正在不知不覺的興起。而這些學科的興起和發展不但能證明中醫學的科學性,而且還能說明中醫學的發展具有時代的潮流性,這些就能為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我們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讓中醫學與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相結合,這樣就能為中醫學實現現代化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與契機。本文將從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出發,提出對中醫學發展的'新的見解,并對這一見解在中醫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做出相應的探討。
2、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
通過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生命科學技術能夠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他們之間已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且生命科學技術成了中醫學發展的推動力。即使是這樣,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要遭遇一個瓶頸期,因為很長時間以來,阻礙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為了保證我國中醫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生命科學技術上找到一個發展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是我們發展中醫學的關鍵,那么這個突破口包含幾個方面的意思呢?我認為其一是,中醫中癥狀的科學解釋。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謂的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通過中醫學的思維,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診治的時候,我們要著眼于癥狀。因此,中醫學的癥狀理論是中醫理論的核心,所以中醫癥狀理論研究作為中醫學發展現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是,藥劑作用機理的研究。藥方和藥劑是中醫用于臨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藥房和藥劑本質就是闡明藥物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揭示他隱藏的科學內涵,我們可以要對癥狀進行規范化的研究,并把對它的描述由定性變成定量。為了能做到這些,我們可以圍繞中醫學上望、聞、問、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獲得的資料,建立一個可以定量檢驗的數學模型,為癥狀的科學內涵的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確定生命科學技術的分析思路是把癥狀作為機體的一種異常功能狀態,不應該奢望在解剖學上找到相對應的組織、器官,而應該在基因組、蛋白質組、細胞組等上尋找其具體的功能網絡。而且我們還要在闡釋具體功能網絡時,不僅要有反映患者癥狀和體征的研究,而且還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狀態與遺傳背影的相關信息。做到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闡釋癥狀的本質。
3、中醫學發展中生命科學技術的實施策略
通過上述我們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基本上就能得出中醫學現代化的實施策略。第一,我們要找出和完善一個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離中草藥里化學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們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術來建立一個中藥成分的代謝產物組,來科學地解釋中醫中中藥復方藥效的物質基礎,為日后的中醫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二,我們還要找到和完善一個能夠適合中醫藥物的篩選方法,F實中由于中草藥的成分比較復雜,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種成分發揮藥效,所以,用對西藥篩選的方法難以完成對中藥的篩選。我們需要從生命科學技術出發,找出一個從細胞、器官及整體水平上進行藥物篩選的方法。
4、結語
在上個世紀我們對中醫學的研究還停留在用西醫的方法和手段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用單純的西醫理論來詮釋中醫顯得有些片面,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對中醫的現代化發展研究并沒有突破。而事實上,中西醫只是在用不同的方面研究生命活動的規律,他們互相影響,都是我們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讓我國的中醫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它必須與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相結合。我們相信,我們的中醫學只有按照這種思路發展,它才能走出國門,在世界醫學史上大放異彩。
生命科學的論文10
摘要: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將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生物科學會解決農業、醫藥衛生、食品工業、環保、能源、生物計算機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鑒于此,文章重點就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命科學;發展;人類生活;影響;分析
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尤其是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學技術直接關系到與人民生活、衛生、健康密切相關的農業、醫藥衛生、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同時對環保、能源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滲透、交叉作用,能夠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生命科學概述
1、生命科學的概念。生命科學即生物學,是通過分子遺傳學為主的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發育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化學知識,也依靠后者提供的儀器,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超速離心機、X-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長點與新興學科[1]。
2、生命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生命科學,早期對生物的觀察既是生命科學的開始,也是對生命現象研究的開端,后來人們對生物學的興趣從簡單觀察轉向了實際應用,例如對動、植物的馴化和飼養,但這些觀察和應用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實際需求,而并非有意識的探索[2]。由此可見,生命科學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自發產生的,早期最為引人矚目的生物學研究者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對生物體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深刻地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他研究了多種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雞的胚胎發育,開始了生物科學的第一次飛躍和革命。盡管這些研究還只是代表著生物研究的最初階段,但這是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將它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的研究,所以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動物學之父”。
二、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對倫理道德中公平觀的影響。傳統倫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合理享有的基本價值,如自由、自尊、機會、榮譽等的倫理道德關系和倫理道德要求,強調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具有作為人的共同點,在此范圍內他們是公平的,同樣它也要求生命科學的研究和應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學的發展卻給這種倫理道德觀的破壞提供了可能。根據當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遺傳學家們發現原以為與遺傳背景無關的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為方式等性狀已被證明與遺傳背景有關[3]。譬如武斷的個性60%源于遺傳背景,具有XYY型染色體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們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觀念轉換為“人生而有優劣不同”,從而帶來基因歧視的問題。當人類有能力選擇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嬰兒”時,社會中現存的有缺陷的人會更容易受到歧視,他們的尊嚴也會受到打擊;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國對基因圖譜的公開和共享達成了共識,個人的基因信息將不可避免的成為像身份證上的`信息一樣公開化,這對于那些被檢測出有基因缺陷的人來說,就有可能遭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歧視。
2、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武器。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難題。解決環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其中生物法應用最為普遍。在污水處理、大氣凈化和環境監測等方面正在廣泛使用生物技術。特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人們發現了許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細菌,它們分別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點的降解質;虼x質粒,在生物工程技術的幫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統中能夠占優勢的菌種,如利用重組DNA技術把甲苯質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質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腸桿菌中克隆,獲得的多質粒細菌降解石油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又如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培養的新細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機汞轉變成金屬汞,以用于處理含有機汞的廢水,同時回收金屬汞,從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再如細菌浸礦在采銅和采鈾工業中得到應用,經生物技術改造的細菌,不但對金屬的親合力強,耐酸、耐熱和抗金屬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4]。
3、有效解決了能源危機。再生能源是能夠成為二十一世紀能源的一個必要條件,所謂再生能源,是指不隨本身的變化或被利用而日益減少的能源,如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它們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與其相反,非再生資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隨著被人類利用而逐漸減少的能源,特別是化石燃料將面臨著枯竭的危機,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現實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能源,但我們的生活同樣離不開美麗的環境,新世紀我們需要的是潔凈、可再生和無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國科學家從一種灌木的果實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與柴油相近但更加環保的燃油,這種新型燃油可適用于各種柴油發動機,并在閃點、凝固點、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顆粒值等關鍵技術上均優于國內零號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無論是用在農用發電機、拖拉機還是汽車,都沒有出現傳統柴油容易導致的黑煙彌漫的現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新進展,將進一步影響到社會進步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按照人類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現有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或創造全新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來造福人類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黃鍇.芻論物聯網的發展對人類生活與管理方式的影響[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05):300.
[2] 黃國瓊,秦宇彤,羅長坤.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xx,32(02):13-15+30.
[3] 蔡太生.淺談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J].生物學通報,20xx(02):28-30.
[4] 黃國瓊,秦宇彤,羅長坤.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xx(02):17-19+34.
[5] 吳向華.生命科學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J].中國水運(理論版),20xx(12):229-230.
生命科學的論文11
一、迷你實驗———簡易探究,訓練科學技能
迷你實驗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在中譯本中均置于旁欄,每個迷你實驗僅由實驗過程和分析兩部分組成,展現了實驗的核心內容,可在實驗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簡單易行,側重于從訓練學生的科學技能角度強化補充概念,貼近學生的生活。相對導航實驗而言,迷你實驗的實驗過程和分析更加具備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很明顯,迷你實驗也是作為一種科學方法的線索來體現的。迷你實驗大多以模擬動手操作的實驗為主。迷你實驗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個,是幾類實驗設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大致可分為模型建構型、技能探究型、知識運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學人體》這一冊中共有迷你實驗14個,涵蓋了上述3種不同的類型。在模型建構型迷你實驗中,有圖表繪制類(如繪制激素水平圖,將一段時間內的激素水平數據轉變為曲線圖);有模擬類(如模擬小腸內的吸收過程、模擬疤的形成、模擬腎的功能)。在“確定繁殖速度”這一迷你實驗中,利用硬幣來模擬細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將數據繪制成圖表。這個實驗基本上可以說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這一探究實驗的模擬版本,但操作更簡單,結論更直觀。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實驗中,通過觀察、比較、感受、體驗等得出有關結論,從而訓練并提高學生相關的探究技能,特別是訓練學生與整個探究過程相關的某一技能,如“比較食物的脂肪含量”這一迷你實驗,將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紙包裝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觀察牛皮紙上的油膩印跡和濕的印跡來比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實驗室———完整實驗,強調科學方法運用
相比于導航實驗設計和迷你實驗而言,“實驗室”在教材目錄中已經呈現,這充分顯示了“實驗室”在美國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樣,“實驗室”在實驗整個的設計流程上顯得正規而完整,一般有“現實世界的問題”、“實驗過程”、“結論和運用”等。根據不同的目的,有的實驗還有“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分析數據”等實驗過程。同時,“實驗室”強調科學方法運用概念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如“色盲測試———形成一個關于男女色盲的普遍性的假說”,還有利用互聯網、模型建構等方法進行的實驗。這些實驗都強調了科學方法的運用,通過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生命科學人體》這一冊中共有“實驗室”實驗14個,平均分布于七章,每章兩個。具體的14個實驗是:測量皮膚的面積、利用互聯網、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顆粒大小與吸收、心臟如同一個泵、自主設計———血型反應、腎的結構、模型和發明、提升反應時間、自主設計———皮膚敏感度、解釋插圖、改變身體比例、微生物和疾病、自主設計———有抵抗作用的唾液。在這些實驗中,無一例外地都是先提出現實世界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再提出實驗目標,提供備選的實驗材料,按照提供的實驗過程來進行操作,然后得出結論并加以應用。因為這套教材對應的是美國初中階段的學生,所以大多數“實驗室”中的實驗并沒有對學生有實驗方案設計方面的要求,但對于實驗的結論和應用,已經蘊含著一定的理科思維,將實驗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測定維生素C的含量”實驗,其結論和應用一是比較所檢測的橙汁中維生素C的含量;二是推測為什么維生素C的含量有差異?另外,必須要提到的是,在“實驗室”中有部分實驗是“自主設計”,如《生命科學人體》這一冊14個“實驗室”實驗中有“自主設計”實驗4個,在這些“自主實驗”中,一般的流程是:現實世界的問題———形成假設———驗證假設———分析數據———結論和運用。很明顯,“自主實驗”的要求要遠遠高于其他的“實驗室”實驗,已經有了實驗方案設計上的要求,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旨在通過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培養他們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三、家庭實驗室———拓展延伸,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導航實驗屬于學習前實驗,由學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實驗屬于學習中的實驗,大多由學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學校完成;實驗室實驗由于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學校完成。而“家庭實驗室”則是在書末單獨列出,是來自廚房、裝廢品的抽屜或者庭院的實驗設計,明確要求學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實驗室在每冊書中通常有4~7個,這些實驗通過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提示科學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會用到的,它不僅僅用于課堂,也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生命科學人體》中共有家庭實驗室7個:測量黑色素、維生素調查、血液的組成、構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領、辨識碘、酸性防護。從實驗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現實世界的問題———實驗過程———結論和應用。從實驗內容上看,有的是調查和數據收集(如維生素調查),有的是測量(如測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擬實驗(如血液的組成、構建葡萄糖模型等)。作為上述3類實驗的補充,“家庭實驗室”基本上涵蓋了實驗的各種類型,但實驗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實驗過程更加簡單直觀,實驗結論更加清晰明了,實驗應用更加聯系生活實際。這些“家庭實驗室”更進一步地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最后的“結論和應用”,也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和高度。綜上所述,美國中學生物教材強調在實驗中體驗學習,體現了“通過做實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美國中學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學》中實驗欄目的設計,從引領學習,進行實驗后批判性思考的“導航實驗”到簡易探究,訓練科學技能的“迷你實驗”,再到通過完整的實驗流程,強調科學方法運用的“實驗室”,然后以“家庭實驗室”作為拓展延伸,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這些實驗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凸現了生物學科的理科性,培養了學生的理科思維。所以說,該教材從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科學探究,及時修正錯誤概念,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一目標。這些實驗設計的理念與操作,對中國中學生物的實驗教學有很大的借鑒和幫助。
生命科學的論文12
摘要:在幼兒園日常教育過程中,要從孩子身心健康角度出發,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幼兒獲取生命科學的基本概念以及相應的經驗,同時讓幼兒感知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樣可以較好地激發幼兒學習生命科學知識的興趣,也讓幼兒在進行科學游戲的過程中,初步對科學進行理解,最終明白生命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教育;生命教育;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xx)09-0238-01
本文就是對生命科學的特點進行探索,從而在生命科學教育活動中進行相應的設計,讓幼兒在感受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同時,促使兒童熱愛自然的情感。同時讓兒童意識到探究生命科學奧秘的科學方法,從而培養起熱愛科學,相信科學的態度。
1.生命科學教育的具體內涵
生命科學教育的目標就是要讓公民有著良好的科學素養。這里所說的科學素養,指的是對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從中發現事物存在的各種問題,能夠較好地參與到公眾活動中,具備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能力。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知識的傳授,從而讓幼兒對生命進行了解,進而發現生命,親近大自然。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對大自然中生命生存與發展的艱辛,最終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富有生命特色的模擬活動,從而激發幼兒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同時,讓幼兒積極參與到相應的探究活動中。比如,可以在幼兒園教室或者在校園內開辟出"自然角",進行植物的種植或者動物的飼養,從而讓幼兒對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以及死亡等過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從而培養起對對生命的熱愛。比如,不要踐踏花草,不摘花朵花枝,不要欺負小動物,不要隨意浪費作為實驗的植物標本等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讓幼兒產生對生命的珍惜。另外,學校在活動室內還定期開展圖文并茂的生命知識宣傳,全面加強幼兒的生命教育。
2.培養幼兒生命科學教育能力的相應策略
2.1引導幼兒借助眼睛進行生命科學性觀察。對幼兒來說,眼睛是比較敏銳的,有著良好的觀察天才。幼兒都是借助眼睛去觀察,從而去認識大自然。教師要對孩子的觀察興趣進行充分的引導,讓幼兒對大自然進行系統的觀察,最終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將幼兒帶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兒童進行充分的觀察。當幼兒看到大自然的事物的時候,比如看到蝸牛的時候,會對這種事物進行仔細的觀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蝸牛的五官,再觀察蝸牛的爬行,繼續觀察尋找蝸牛的食物等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帶一些蝸;丶遥^察蝸牛在木棒、紙片等等這些不同地方的爬行狀況。讓幼兒觀察這些細小動物的生存狀態,從而培養起對生命的珍愛。教師引導幼兒對大自然中的動植物進行觀察,從而了解這些動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狀態。培養幼兒關愛生命,親近大自然的興趣。
2.2讓幼兒動腦進行生命科學性思考。幼兒有著非常豐富的想象力,總是想象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人為什么要天天吃東西?""魚兒為什么離開水就無法生存?""小雞為什么總是在進食的時候會選擇一些細小的石子?"這些在成人看來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顯得幼稚可笑。但是,對幼兒來說,這些都是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迫切想知曉答案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中包含著幼兒對生命的理解。比如,人想要較好地生存下去,就應該要有健康的身體,這樣就必須要天天吃東西,才能保證人們活動所需的養分。對于幼兒詢問的這些問題,教師不能立馬向幼兒講解答案,要讓幼兒動腦去思考,自主尋找科學的答案。當幼兒心中有了一些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幼兒動用自己的腦袋,借助書本等相關資料,進行積極探索。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熱情。
2.3引導幼兒通過動手進行生命科學性探究。幼兒的天性就是玩耍。所以,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時候,要充分將"玩"同幼兒的學習結合起來。在幼兒進行的實際活動中,讓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究。從而將幼兒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占據教學舞臺,而是要作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通過相應的教學策略,對學生探究動手操作進行支持,教師要積極引導,將多種教育提供給幼兒,讓幼兒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操作。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出各種操作活動,讓孩子在不斷實踐探索過程中對問題進行解決。比如,教師在引導孩子對筆進行認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些筆的`零散部件,讓孩子根據圖紙進行裝配。通過孩子動手操作,可以讓孩子感知到筆的組成情況,通過操作來知道和了解筆這種物質。同樣,在其他的動手操作活動中,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多提供給孩子更多的操作機會,從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
3.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生命科學教育學習能力
幼兒的科學教育主要是以幼兒園為中心展開的,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激發幼兒在活動中的探索精神。教師要對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多方面的引導,讓幼兒彼此間進行交流。通過這些特定的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從而培養幼兒對生命的關注。
幼兒天生有著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就是好奇心,幼兒就是借助好奇心對未知科學知識進行探索。幼兒在進行科學探索和學習的時候,就是內在的好奇心和興趣。若想要有效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從而達到熱愛生命的教育。教師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活動,以此來讓幼兒探索科學活動的興趣得到激發,繼而讓幼兒充分對生命進行關注。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自然界中的動植物生命進行觀察,從中了解生命的生存方式,以及探究生命的生存價值,從而培養起關注生命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對孩子多進行觀察,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需要。對幼兒進行良好的生命科學化教育,以此有效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培養幼兒長足健康的良性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周念麗、張春霞編著;《學前幼兒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7期。
生命科學的論文13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現當代生活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精細的細胞結構、自生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應激反應等復合現象。
毫無疑問,人類就是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生命群體。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古老的問題難倒了歷史上諸多偉大的思想家。
暢銷書作家莫如冰用他特有的輕松和激情最終做出了這樣的回答:找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放手去做。
是啊,能夠在自己純澈心靈的指引下,嘗試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生命該是多么讓人欣羨和向往的啊!然而生活在當下的人類并不是事事如愿的,人們每天都面臨著來自生活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要解決各種各樣的煩惱與困擾。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城市生活壓力逐日增大
(就業難,住房難,看病難,教育問題凸顯,城市老年化,亞健康問題層出不窮) 中國人每天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大方面,當下的人們更是“提倡”不僅要吃的好還要吃得夠營養夠精,不僅要有衣服穿還要穿各種名牌,不僅要出行方便還要有奔馳寶馬,不僅要有一套房子落腳還需要多套房子做投資。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了這些東西愁得焦頭爛額、昏天暗地,總之一個字——“累”。
可是人累點就累點,但是一旦累到超出人體所能承受的負荷,人的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毛病。
現在,大多數的城市人的身體都拉起了紅色警報。
巨大的生活壓力會壓迫我們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阻擾我們人體每日正常的新陳代謝,結果就是降低了神經敏感度,擾亂了激素調節機制,降低了免疫抵抗力。
正常的新陳代謝是要建立在正確合理的工作學習上的,也就是作息要有規律。
新陳代謝一旦失調就會引發各種疾病,新陳代謝一旦停止就意味著個體生命的終止和行將解體。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化學變化的總稱,包括了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
生物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同周圍的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轉換,它不僅要把吸收的養分轉化成為自身的成分和能量儲備起來,并且還要不斷地分解體內的物質以獲取能量,同時把廢物廢氣以及多余能量排向周圍環境。
只有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在人體內部均衡進行,人體才能求得平衡,人體內部調節機制才能穩定而又富有節奏。
不然,新陳代謝紊亂會帶來很多困擾,像我們常常會說的肥胖問題,就是代謝不平衡導致的。
好的新陳代謝是要建立在正確合理的飲食上面的。
生物體細胞是由各種大大小小的分子組成的,要想新陳代謝平衡就要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分子上下功夫。
首先要講到水,水是生命的載體,生命起源于水。
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的基礎——細胞內的一切代謝過程,都是在水環境中進行的。
陸生生物體內水分的含量一般會達到體重的%60~%70以上。
水之所以對生命非常重要,主要是因為:水是極性分子,水分子之間容易形成氫鍵,這樣能使水的液態形式比較穩定,給予生物體一個穩定的內環境;不少的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解離為帶正或負電荷的狀態,或者可以和水分子之間形成氫鍵,或者形成膠體溶液狀態,這些都對生理活動有很大影響;水的一些物理性質如水表面的張力,也對生命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
其次要講到氨基酸,現已發現的天然氨基酸共有180多種。
其中,在物質中用作合成天然蛋白質原料的20中氨基酸最為重要。
氨基酸在生物體內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合成蛋白質的原材料。
人體內,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幾乎一刻不斷,所以人體每天都要從飲食中獲取蛋白質或氨基酸營養。
重危患者,尤其是消化吸收有困難的患者,通常需要從靜脈輸液中補充氨基酸,20種氨基酸中,有8種是不能在人體內直接合成的,需要通過飲食吸收獲得。
再要講講單糖,生物化學中,凡是分子結構具有“多羥基的醛或酮”的特征的分子都稱作為糖類化合物,不能被水解而生成更小的糖類分子的糖類化合物就叫做單糖。
人體內的單糖最常見也最熟悉的是葡萄糖,葡萄糖是六碳糖,有六個碳原子組成。
人體內另外可見的單糖是一種叫做半乳糖的糖,它是由一分子的二碳糖乳糖經過水解之后形成的。
同時核苷酸、脂質、維生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的小分子,它們同水、氨基酸、單糖一起構建起人體內環境的基礎支架,在人體內共同完成各項代謝活動。
生物大分子蛋白質、多糖、脂肪、核酸也是進一步滿足了各種代謝活動的物質需要,保證了新陳代謝積極而又迅速地進行。
新陳代謝的平衡是要建立在完備的心理機制上的,一顆平常心最為重要。
隨著現代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也變得容易躁動不安,這樣的心理往往會引發很多生理問題。
人體內部總在和外部環境不斷地作信息交流,感受信息并作出響應是生物體自我調控并適應環境的必要前提。
生物感受并傳遞環境信息是以細胞為單位的。
環境信息被細胞感受并轉化為細胞信號在細胞之間和細胞內部傳遞,這一過程被稱為細胞通訊或者細胞的信息傳遞。
生物在漫長的演化中,出現了能集中處理信息的特化的組織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它們極大地增強了生物適應復雜環境的能力。
長期躁動不安的`心理會激怒神經系統,令你跌入情緒的谷底。
高等動物神經傳導的工作流程簡單卻又精密,身體從外界獲得的信息在感受器(高等動物體內識別并接受刺激的組織或器官)和效應器(負責做出響應的組織或器官)之間傳遞、整合并且加工。
機體從接受刺激到發生反應的全過程叫做反射。
完成某個干涉的全部神經傳導途徑叫做反射弧。
脊椎動物的最簡單的反射,如膝跳反射,從感受器到效應器至少要經過2個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
復雜的反射弧還包括若干中間神經元。
神經系統操控這一系列的生命反應,使得生命機體保持穩定,但是躁動不安往往會打亂細胞間信號的傳遞,信息的反饋速度降低使得神經系統靈敏度下降,最有可能的是直接導致人體神經衰弱、精神萎靡不振,抑郁癥、焦慮癥就是這樣的原因造成的。
長期紊亂的生活和低靡的生活態度使得內分泌系統出現問題。
這樣的情況人人都有,尤其是現當代的女性同胞們。
現當代的女性個個想當女強人,殊不知做個女強人再好也好不過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身體。
女性過了三十歲,體內細胞代謝就會逐漸減慢,假若以犧牲身體健康來拼命工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那么很多疾病就會在三十多歲悄悄找上門來。
當代女性要面臨的不僅是在工作上和男同胞的競爭壓力,還有來自生活各個層面的壓力。
各種壓力往往會導致女性內分泌失調,引發各種生理問題,如睡眠質量差、皮膚暗黃沒有光澤、身材走樣變形等,這些都會降低女性工作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情。
激素作為調節物質,參與了人體的所有生理過程。
人體內的激素種類繁多,結構多樣。
到目前為止,已經鑒定的哺乳動物的激素種類至少達到50種。
它們可以按照化學本質分為四類:蛋白質和肽類(如下丘腦激素、垂體激素、胰島素等);氨基酸的衍生物(如腎上腺素和甲狀腺激素);甾類(如腎上腺皮質激素);脂肪酸類(如前列腺素)。
人體內分泌系統包括以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胸腺和性腺等。
在機體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也散布有分泌激素的細胞。
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是一個高度有序的多級控制系統。
每一級組織或器官都接受上一級分泌的激素的調控,反過來其分泌量也影響上一級的分泌。
激素的分泌量還受到外界環境改變的影響。
激素的調節具有微量性和迅速全面性,人體內微量的激素就可以產生很明顯的效果。
體內分泌的微量激素可以對身體的大區域的組織或者器官進行調節,并且很多時候這樣的調節是很迅速的。
正常情況內的各種激素的作用是相互平衡的,激素的分泌和調節的平衡對維持機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種內分泌腺體發生亢進或減退,都可能破壞激素平衡,就會引起新陳代謝紊亂,生理功能失調,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
生理和心理上備受煎熬會使得免疫系統機能降低,免疫應答遲緩。
生活壓力的增大會在無形之中使你的免疫機制功能降低,進而使得全身的抵抗力呈直線下降。
我們應該回想一下,為什么原來好好的現在動不動就發燒感冒、渾身沒力氣呢?為什么流感來了我就是最容易被傳染的那個人呢?為什么總是容易失眠、多夢呢?這些都在說明你體內的調制機制功能在慢慢減退。
調制工作的任務一部分是由免疫系統來承擔的。
生物體具有的區別自己和排除非己的進而保護自己的防御機制通稱免疫。
外來的能夠引起免疫的物質統稱為抗原。
因此,免疫也特指對異種抗原的識別和排斥。
免疫本質上是免疫細胞對內外環境的抗原信號的反應,也即是免疫應答。
免疫有多種分類方式: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機體合成一些阻止外來微生物侵入的物質,或者細菌等抗原一旦侵入到人體就會遭受免疫細胞的進攻,這些與生俱來的天然屏障是先天免疫的基礎,機體在發育過程中因接觸到了異種抗原后發展得來的免疫能力就叫做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人體的內環境包括了血漿、組織液、淋巴,在內環境中存在大量的巨噬細胞等高能量的細胞,它們能對任何侵入人體第一、二線道防線的細菌、病毒進行吞噬和處理,凡是到達了第三道防線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就會發起特異性抵抗;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參與免疫反應的大多數是細胞和分子,所以細胞占著主角的地位,但是這些分子和細胞都要依靠機體的內環境才得以正常發揮戰斗力。
生活壓力大使得身體時常陷入崩潰的邊緣。
這個物質高度集中的年代,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大多數的人都會使出渾身解數來滿足自我的物質需求。
就最近的一兩年來,“猝死”這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字眼,正越來越多地襲擊年輕人,城市生活的緊迫感和工作壓力與其密不可分。
在日本,對年輕人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造成的猝死給了一個更為形象的詞匯:“過勞死”。
作為“白領、骨干、精英”集合的“白骨精”,亞健康成為常態,其覆蓋了“白骨精”中的絕大多數,健康隱憂不可忽視。
大部分的白領階層會飲食作息沒有規律,每天都會感覺精神低靡,一部分的白領階層會覺得睡眠時間不充足,總是睡不飽,另外的也會抱怨睡眠質量很差。
生理年齡遠遠大于了自然年齡,現代城市人超齡趨勢明顯加快。
過度疲勞,壓力繁重使得機體老化速度加快。
新陳代謝可以保證機體細胞更有秩序地完成分裂、分化、衰老、死亡、新生的過程。
但是長期負面的壓力會使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減退,漸漸不能執行相應的生理功能,這樣使人體更容易呈現衰老的狀態。
人體的衰老過程具體有這樣的特征:衰老受到遺傳的控制;衰老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憂慮和煩躁使衰老加快;衰老受到環境的影響,營養不良或者攝入熱量過多等都會明顯加速衰老;適當的體力運動,可使身體衰老減慢,經常的腦力活動,可使腦功能衰退減慢。
細胞衰老會表現出以下特征:細胞核體積增大,核膜呈現內折,染色質凝集程度增加;線粒體體積膨脹,數量減少;細胞膜結構從液晶變為凝膠狀或固體狀,膜的滲透性增加,細胞內其他生物膜系統也發生了變化;細胞骨架系統改變;蛋白質合成速度下降,有些與衰老相關的特異蛋白會大量增多。
仔細探究細胞會呈現衰老死亡狀態的原因,一般是認為,自由基攻擊引起了細胞損傷,日積月累使細胞功能日益衰退,引致細胞衰老。
帶有不配對電子的化學分子或基團稱為自由基。
自由基因為含有未配對的電子,具有高度反應活躍性。
細胞內的生物氧化過程,不時產生超氧化物自由基;輻射以及有害物質入侵,也使細胞產生自由基。
自由基一旦在細胞內生成,即以其高度活潑性攻擊和破壞細胞內各種執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造成不良后果。
自由基攻擊DNA,可能引起基因突變;攻擊蛋白質分子,將會損害蛋白質的生理功能;攻擊細胞膜上的脂質分子時,能使脂肪酸長鏈斷裂,生成的較短碳氫鏈分子亦具有自由基性質,由此引發雪崩式的反應,對生物膜的危害尤大。
總而言之,我們人體的內環境的平衡需要規律的作息和平常的心態,保持樂觀開心的心態,不要讓城市壓力把你壓倒,要在重重壓力之中學會突出重圍。
“生命中無法承受的重”——城市生活負荷加大
(各種高科技產品的電子輻射侵害,食品添加劑的毒害,藥品、各類化妝品有毒物質的侵害,各種新發疾病出現頻率的提升,個人和群體生活環境的惡化)
城市生活不再是那么簡單。
隨著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帶動的不僅僅是城市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衣食住行的便利性的提高,更是人們思維上的飛躍。
原先的保守隨著改革開放、實行市場化貿易、經濟的全球化,現在的人們變得越來越激進,但是這樣的激進并不一定總是好事。
物極必反的道理警示我們,有時候我們必須適當的放慢腳步。
當然這不是說不要發展,而是要尋求持續的發展,長遠的發展。
各類高科技產品對我們的健康虎視眈眈。
不得不說,蘋果公司盛產的“蘋果”誰都想咬上一口。
在全球人類都為之瘋狂的時候,我們的的確確看到的是科技高度集中化的發展,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擔憂電子產品對我們身體的危害,這里面就有導致人體細胞癌變的影響。
一般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多種類型:物理致癌因子,包括紫外線、電離輻射、天然放射、原子衰變產生的射線等;化學致癌因子,無機物有石棉、砷化物、鉻化物、汞化物、鎘化物等等,有機物則更多;病毒致癌因子。
細胞脫離了正常的增殖和分化的程序軌道進而失去機體控制,我們把這樣的細胞叫做癌細胞。
癌細胞是在正常的即將衰亡的細胞的脫分化下產生的,這樣的細胞可以進行無限增殖,在體內表現為長成了腫瘤,在體外則是無限的傳代下去。
癌細胞的表面的糖蛋白大量減少甚至減少為零,這樣以至于癌細胞失去接觸抑制點,即使生長和分裂到鄰近的細胞,仍然是旺盛生長,同時癌細胞的大量繁殖并不需要什么營養養分,它可以在任意的環境中進行大量增殖。
癌細胞的細胞骨架結構異常,排列混亂,因此癌細胞的外形都是畸形多變的,其運動方式簡單,增透性增強進而在細胞之間或和細胞間可以輕易游走。
大量群體的細胞癌變會導致人體組織或者器官的癌變。
癌癥是十分可怕的,我們的機體內隨時都有細胞癌變的可能,但是我們不應該消極對待,在空閑的日子。
我們可以選擇去鄉下或者去田間感受大自然的溫馨和舒適,暫時遠離城市的喧囂,我們需要在毫無污染的大自然的懷抱里尋求生活的溫暖。
食品、藥品、化妝品中添加劑的使用猖狂,我們的生活扭曲變質了。
一直都有報道食品添加劑運用日益嚴重的問題,現在我們吃的很多東西無不大量地添加了多種有害物質。
各地暴露出來的染色饅頭,食品工廠暴露出來的過期肉品,食品的回收加工再出售,給食品加過多的增色劑、增香劑、增味劑以提高食物的賣相,這些可恥的行徑無不是受到了利益的熏染,受到利益的引誘。
我們的生活變得面目可憎。
不正規的食品、藥品、化妝品的使用都會給人體帶去可怕的傷害。
一是,促使機體內部產生大量有害的自由基,進一步加速細胞的衰老,二是誘發原癌基因,使其從原始的安靜狀態變成活化的激發狀態,使人體患有癌癥的幾率增大,三是導致細胞體內核物質的突變,甚至有可能引起下一代遺傳物質的改變。
人類是高等的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核內存在作為遺傳分子的DNA,并且在多種組織蛋白的幫助下,細胞核又有著復雜的包裝和結構。
正常人體細胞的分裂需要進行有絲分裂來完成。
在有絲分裂的間期DNA存在于染色質上,進入分裂期后,粗短的染色質變味了細長的染色體,細胞兩端的兩組中心粒會發出無數條的星射線去牽引染色體,使它們整齊的分至細胞的兩端,進而整個細胞從中部向內凹陷從而溢裂稱為兩個子細胞。
致癌因子就是會在整個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找插入點,使得基因發生病變或者染色體發生改變。
假若這樣的侵害是針對正在進行減數分裂的卵母或者精母細胞的話,致癌因子就會使得遺傳物質發生改變,進而嚴重影響到下一代,這樣的影響常常都是負面有害的。
微生物是一個龐大的生物王國,病毒病菌時常困擾著我們。
非典的SARS病毒、艾滋病的HIV病毒,H1NI、H5N1流感病毒,我們都曾和它們做過激烈的戰斗,雖然我們人類贏了,但是病毒的變異能力是我們不容小覷的,它們隨時都有可能再次來襲,各種病毒隨時都有可能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襲擊人類。
所以及時跟蹤新的變異情況并且在醫療、醫學制品中做出充分的調整是極其必要的。
病毒是不具有細胞形態,個體極小,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得到的一類微生物。
1935年,美國生物學家斯坦萊(W.M.STANLEY)從煙花草葉病病葉中提取到了病毒結晶,此事成為分子生物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他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煙花草葉病毒結晶中含有核酸和蛋白質兩種物質,而只有核酸具有感染和復制的能力。
后來又陸續發現了各種亞病毒(如類病毒,擬病毒,阮病毒等)。
病毒的個頭極其小,能夠通過細菌過濾器,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測得到。
病毒沒有自身的細胞結構,它必須寄宿于其他細胞體才得以存活。
病毒都只是含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而它可以是單鏈或雙鏈分子,基于這個原因,病毒十分容易變異成為新類型病毒。
病毒體內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個體的繁殖復制都需要依賴于其他的細胞,一旦病毒將自己的核物質侵入到其他細胞體內,它就可以充分利用宿主細胞的能量和養分而進行大量繁殖。
在離體條件下,病毒以無生命的大分子的形式存在,并可以形成結晶。
作為非細胞結構感染因子的病毒,其基本結構都是由蛋白質衣殼包裹著核酸,組成核衣殼。
在球形病毒中,由完全相同的蛋白質亞單位以20面體對稱方式列成的衣殼包裹著核酸。
煙花草葉病毒呈桿狀,噬菌體呈蝌蚪狀,除有20面體對稱的核衣殼作為頭部,還有蛋白質亞單位螺旋排列而成的中空尾部,以及具有吸附功能的尾絲。
有些結構復雜的病毒有脂質的包膜包裹著核衣殼,有時在包膜或核衣殼上還有刺突等附屬物。
引起艾滋病的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了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就具有這樣的包膜。
包膜病毒的包膜大多是來自宿主細胞膜的脂雙層。
有的包膜來自宿主核膜。
如寄生在宿主細胞核的皰疹病毒。
有包膜的病毒感染宿主細胞時,病毒的包膜與宿主細胞膜融合,或通過胞飲機制,核衣殼進入細胞質,開始感染過程。
宿主細胞表面有能與病毒選擇性結合的特定化學基團(識別位點)。
一旦結合,則核酸或者整個病毒進入到細胞質,并立即控制了宿主細胞的生物合成系統,按照病毒攜帶的遺傳信息進行轉錄翻譯。
然后合成的病毒蛋白質和核酸被組裝成為新的病毒粒子,這樣的子病毒會以裂解細胞或“出芽”的方式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這樣的增殖方式叫做復制,是病毒特有的延續自我的方式。
現在已有的很多疾病都源自于病毒,如人類的天花、流感、皰疹、麻疹、肝炎、脊髓灰質以及進來引起人們注意的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
還有一些疾病可能來自各種亞病毒,如類病毒可能與人類的某些癌癥有關,阮病毒可以導致人類的庫魯病、克-雅氏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癥等。
生態環境問題堪憂,人們生活的地球在超負荷運轉。
近幾年來,世界各國各地區頻頻爆發地震、海嘯、風暴,我國也頻頻出現地震、干旱、洪澇,這樣的自然災害都是觸目驚心的。
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絕對是渺小的,我們應該帶著敬畏的心理來對待承載我們的自然,我們應該帶著感激的心態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但是總有那么多的人錯誤地認為,小量局部的污染和破壞關系不大,看不到環境問題的造成是全球積累的結果。
后果往往是讓人膽戰心驚的,自然的力量是強大的,它不是沒有脾氣的小孩,當人們一再的放肆縱容自身的時候,大自然會予以反抗,大自然也會發怒,用種種的自然災害來懲罰人類。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F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
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
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
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
自然變異災害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
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臺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
地震、臺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范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中國是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就有以下幾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森林生物災害。
經過災難的考驗,我們不該是對大自然心存怨恨,而是要反過來好好思考。
承載我們的自然應該是和諧美麗的,應該是平靜適宜的,應該是親切可愛的。
它爆發出來的狂野和呈現出來的面目猙獰都不是它的原本面貌,我們應該相信,大自然是希望和我們人類和平共處的。
“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對于生命做不斷的思考
對于生命,我們應該思考良多。
古人說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生命,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是一條無名的河,是深是淺,人們都過;人生是一杯無色的酒,是苦是甜,人們都喝,在這匆匆的歲月里,生命就像一朵美麗的鮮花,在陽光下,慢慢地綻開,我們一定要保護好這朵花,讓我們以飽滿的熱情迎接生活,挑戰自我,珍愛自己的生命。
小到個人,大到社會以及整個地球,對于“生命”主題的思考是毫不停歇的。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每天的吃飯睡覺,到后來的學習工作,最后的社會實踐和經驗的積累,伴隨我們成長的是生命點點滴滴的綻放,陪同我們的是生命時時刻刻的精彩,親近我們的是生命每分每秒的溫暖。
唐山大地震過了,汶川大地震過了,青海玉樹地震也過了,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在面臨旱災的考驗,生命的主題就是這樣不斷在我們的生活里上演。
我們應該看到生命中鮮活的一面,對于城市生活壓力給我們帶來的困擾,城市面臨的各種污染,我們都要客觀理性地去面對。
在問題面前我們不要畏畏縮縮,我們應該拿出勇氣和膽量和現實做抗衡,壓力大也未必不是好事,要把壓力當動力求得更高的發展,污染出現也不要悲觀以對,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全面攻陷困境。
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當今人們的生活,我們可能是喜憂參半的。
消極的人說:“生活,哪一個”難“字了得!”可是樂觀的人會說:“生命,就是因為富有重重的挑戰而變得精彩!”
本論文涉及到的生命科學的知識點:
1、 生命和非生命,生命的特征;
2、 組成生物體的大、小分子;
3、 細胞的新陳代謝以及其對生物體的影響;
4、 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與癌變;
5、 生物體內信息的傳遞——生命的自我調控:細胞的信息傳遞、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激
素系統的信息傳遞、免疫系統的信息傳遞;
6、 生命特征的延續和發展——基因的突變和染色體的變化;
7、 微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的影響;
8、 生態平衡和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
生命科學的論文14
1傳統專業課程考試的弊端
考試內容是整個考試工作的核心,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專業課程考試側重于教材內容,但因考試內容不能覆蓋專業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導致考試內容涵蓋面狹窄.專業課程任課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及格率,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與考試命題相關的內容上,因而試卷的命題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先進性.學生為順利通過考試,只要根據教師上課的重點死記硬背,考前臨時突擊,就能輕松過關甚至得到高分,這種知識導向型的考試,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視野狹窄、缺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生命科學專業課程考試改革途徑
2.1采用動態多元化考試模式
科學、合理的考試方式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專業課程的學習內容.考核形式應精心設計,盡量擴大知識的覆蓋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單元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將課堂出勤、課堂表現、理論知識考核、實驗動手技能考核等方面包括在內.這樣既能加強學生對這門專業課程的關注,又可使學生掌握全部專業知識.
。玻哺母飳I課程考試內容
專業課程考試應針對學生的能力、素質進行檢測,既要注重基本理論知識的檢測,又要對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進行檢測.考試的內容、題型與答案要體現發散性、求異性、創新性的特點;考試的內容要盡量具有挑戰性、競爭性,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欲望和創新激情.
3教考分離考試模式及內容
學生考試的命題由本門課程的所有任課教師共同組題形成試題庫,隨機抽題組卷,保證考試內容的真實、準確與客觀.教考分離使教師能夠自覺地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和要求組織教學,注重教學研究和教學方法,公正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使學生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努力學習并掌握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和重點內容.以動物生物學為例.動物生物學采用“1+1”考試方式,考試“理論+實驗”,其中理論考試采用“閉卷+開卷”形式,實驗考試采用“動手操作+理論分析”.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綜合評價見表1.課堂表現,主要是看學生是否遲到、早退、參與課堂討論積極性以及上課認真程度;提問,根據學生聽課狀態隨時提問,主要目地是讓學生認真聽課;平時作業,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及質量給分;小測試,利用10~15分鐘當堂進行測試,規定缺席2次不給平時測試分.理論閉卷與開卷各50分,前60分鐘是閉卷考試,主要測試學生的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后60分鐘開卷考試,允許學生帶書、筆記和有關工具書進人考場,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卷的考試形式.開卷考試要求學生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這樣學生平時必須認真看書,必須熟悉每一章節內容.開卷考試常用的題型主要有設計型、分析型、綜合應用型等,開卷考試題型靈活、綜合性和可揮發性強,一般來說在課本上無現成答案,注重考查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歸納、比較、分析、綜合和應用能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正面、積極的影響.期末實驗考試采用抽簽形式,每位學生抽一次簽,每簽上包括四部分:鏡下觀察裝片、動物分類、解剖操作和實驗理論.簽不能重復.抽完簽后準備5分鐘進行考試,由兩位教師主考.這種實驗成績的考核,充分調動了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使學生做實驗的主動性明顯提高,促進了實驗室開放的效果.實驗考核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實驗理論和實驗技能進行的考核,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了學生作弊,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考核的結果客觀、真實.總的來說,考試模式的改革,為培養創新人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生命科學的論文15
1利用互聯網的實驗
在實驗室實驗中,有一種形式比較新穎的實驗,利用互聯網進行的實驗,即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查詢并收集相關信息,了解書本中所沒有的知識,并加以應用。本類型的實驗在所有實驗室實驗中所占的比重僅為7%,但在整體教材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一種比較新型的實驗類型,是現代生物教學的重要體現,是生物實驗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將生物學的知識與信息檢索緊密聯系。對生物科學的學習不應只僅僅局限于教材中已有的知識,還包括了通過獨立自主地收集查閱資料而了解一些課外的知識。經過利用互聯網實驗的訓練,學生可以基本掌握如何探索課外知識。因而,本類型的實驗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擴充與豐富。利用互聯網的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許多教材中沒有的生物學知識,而且能夠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態度的教育。模型模擬實驗。在所有的實驗中,共有4個模型模擬類型的實驗,即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明并構建模型,將模型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為生活提供便利,或者模擬某種生物現象,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模型模擬類型的實驗在全套書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該類型的實驗較為新穎,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訓練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有很大的幫助。這四個模型模擬的實驗分別為:“模擬腹部按壓術”“動物的生境“”太陽能炊具”和“編制真菌野外指南”。這些實驗都是應用性比較強的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
2實驗室實驗的編寫特點
2.1觀察或驗證類實驗示例
以《生命科學動物》第一章“動物學入門”第二節“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中的“觀察腔腸動物”為例,教材設計是:(1)現實世界的問題:水螅對食物和其他刺激產生怎樣的反應。(2)目標:預測:水螅對各種刺激產生怎樣的反應;觀察:水螅對刺激如何反應?(3)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圖片示意)略。(5)實驗過程:略。(6)結論和應用:分析:當水螅被觸到時,會發生什么?水螅的其他部位發生了什么?描述:說出觸手為水螅提供的幫助。(7)交流你的數據:與其他同學比較你的記過。討論是否被其他研究的所有水螅都有相似的反應,這些反應對水螅生存具有怎樣的幫助。
2.2自主設計類實驗示例
以《生命科學動物》第一章“動物學入門”第二節“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中的“比較自由生活的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為例,教材設計是:(1)現實世界的問題:扁形動物的身體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的適應是否一樣。(2)目標:對比和比較:比較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和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的身體結構與功能;觀察:扁形動物如何適應它們的環境?(3)可能用到的材料:略。(4)安全防御(以圖片示意)略。(5)形成假設:對你認為的營自由生活的蠕蟲可能具有的適應提出假設。這些適應的益處是什么?(6)運用科學方法:驗證假設:制定計劃:①以小組為單位,將你設計用于比較和對比扁形動物類型的方法編列成表。從老師那里獲得如何處理活的扁形動物的信息。②選擇你在步驟①中描述的其中一種方法。列出你需要進行的實驗步驟,確保對每一步都有詳細的描述。③列出你完成實驗所需要的材料。④在你的科學日記中自主設計一張數據表。當你的小組開始收集實驗數據時,充分利用這張數據表。執行計劃:略。分析數據:解釋: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與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有哪些相似點?描述:找出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和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的差異。結論和應用:辨別:自由生活的扁形動物中哪一種身體系統發育更完善?辨別:寄生生活的扁形動物中哪一種身體系統更復雜?推斷:哪些適應使一些扁形動物營自由生活?(7)交流你的數據:與你的同學一起討論實驗設計和結論。需獲取更多幫助,請參考《科學入門》。
2.3編寫特點
實驗室實驗的編寫體現了本套教材“做中學”的特點,在實驗的一開始提出一個“現實世界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和探究這個現實問題。教材對每一個實驗都提出明確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提供可供選擇的實驗材料,并用圖片來提醒學生注意該實驗安全的哪些事項。接著再由學生自主實驗。教材在實驗室實驗“結論和應用”部分,一般都會根據實驗的具體內容,設置“分析”“描述”“辨別”“推斷”“解釋”等部分,從實驗的現象或結果入手,分析實驗,然后再把剛習得的技能或知識運用解決拓展的問題,對遷移運用知識。如“觀察腔腸動物”中的`“結論和應用”階段,教材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觀察,說出水螅被碰到時發生的身體變化,然后再描述觸手為水螅提供的幫助,從而要求學生思考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自主設計類實驗特別注重對學生科學方法的培養,根據科學探究的過程來設置實驗,要求學生經歷形成假設、驗證假設、分析數據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志趣。在實驗的最后,教材還設置了“交流你的數據”環節,要求學生與同學分享探索的結果,或是發散思維進一步思考,如在“觀察蚯蚓的行為”實驗中,提出“寫一個故事來描述蚯蚓一天的生活,列出蚯蚓的活動、可能遇到的危險和問題以及它們的生境”。
3實驗室實驗特點分析
。1)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的實驗完全是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由學生獨立完成,在經過一系列自主設計的實驗訓練后,學生可以完全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步驟。如“果蠅種群數量的增長”實驗,學生需形成有關環境因子的改變對果蠅種群數量增長的影響的假設,再通過制定、執行計劃來驗證假設,經過數據分析,得出影響果蠅種群增長的因子的結論,再與同學交流實驗結論。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探究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知道探究是怎樣的過程,為以后學生在進行科學研究與學習提供條件。(2)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態度和意識: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將探究分為完整的探究和部分探究兩部分,而在實驗室實驗中,就體現在觀察或驗證實驗和自主設計實驗中。這四種類型的實驗都體現了探究的態度,例如利用互聯網和模型模擬的實驗中,學生需自行設計檢索資料的步驟與所要收集的信息,也要自行設計模型并制作,這都是部分探究的體現。(3)通過訓練學生檢索與收集信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利用互聯網類型的實驗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基本為教材中所沒有的課外知識,學生自行收集相關的資料,對這些知識有所了解,豐富了課外知識的儲備。如“藥用植物”實驗中,學生通過信息收集,探索事物以及它們藥用歷史的沿革,了解藥用植物是如何來維持人體的健康的。在“濕地的保護”中學生可以了解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對濕地環境進行持續性的保護。(4)提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技能: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驗證等操作來完成實驗,而這些操作都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經過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者:鄭明順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生命科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生命科學的論文07-02
生命科學最新研究論文12-09
生命科學概論的教學探討論文11-02
生命科學下脾功能研究的未來論文11-02
2017生活中的生命科學論文03-07
人體生命科學館在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論文11-13
生命科學教材實驗與實踐欄目分析12-12
淺議內經生命哲學與現代生命科學的關系11-14
生命科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