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育,歷史不能缺位論文
【摘要】:筆者認為,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喪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歷史知識的缺位!缎抡n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和美育、德育相結合。語文教學應該文史相結合,把歷史知識帶進課堂,分清楚文章淵源流派和得失興衰,激發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更好地在訓練語文能力,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文素質上發揮語文的優勢。因此語文教學不但要教會學生欣賞美,而且要使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優秀的文化感染,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明、并且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養成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語文教育 文史結合 教師素養
清代著名歷史學家章學誠曾經說過“文史不分家”,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史從來都是一途。四書五經作為古代官方的正統教材其實是文史兼有,難以區分其到底為“經”還是“史”。事實上,一直到了《四庫全書》的編修,書籍才有了經、史、子、集的分類。古代的許多大學問家都是文史兼長,我們現在炒得很熱的所謂“國學”,其實只不過是文史的合稱而已。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于此可見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語文的第一個特點取決于它豐富的人文內涵。這要求教師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要認真傳授語文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語文的人文性,積累學生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新課標》中提出,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做到在教學中即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感染熏陶,又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但在長期的一線語文教學中,應試教育的影響,使人們普遍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而忽略其人文性。語文教學中重視知識教學和純技術性操練幾乎成了語文課堂的主宰。教師忙于“填鴨”式的知識滿堂灌,學生倦于知識的全盤吸收,被動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 知識的熟練掌握,機械的應付考試成為終極的目的。學生也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沒有絲毫快樂可言。至于培養人文精神, 提高學生的人文品位,促進學生情感人格的獨立健全發展,就在常態的語文教學中成為教學過程中能省則省的環節。本該充滿趣味的語文學習卻讓學生感到頭疼煩惱。長此以往,產生的不良后果是學生思想貧乏,情感冷漠,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筆者認為,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喪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歷史知識的缺位。
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一再強調,今天學術界發展的總趨勢是學科只見到界限越來越混同起來,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越來越多,如果還是像以往那樣進行語文教學,勢必引起在學習發展中的脫節,更不能適應現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因此,找準學科間的切合點,強調學科內容的交叉、滲透和綜合,體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強化知識的整體性這點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而學生的文史素質是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語文教學應文史結合,把歷史帶進課堂,分清楚文章淵源流派和得失興衰,培養學生的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有計劃的訓練學生語文能力和水平,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造就社會主義的合格的接班人。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些中學語文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淡漠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歷史知識的缺乏更是十分嚴重。比如在上《醉翁亭記》的時候,有的教師就直接稱歐陽修為“醉翁”,卻并不知道其實歐陽修此時才四十多歲,根本算不上“翁”,不知道歐陽修稱自己為醉翁所包含的深沉的心酸與痛苦。在上到杜甫的《石壕吏》的時候,只是就詩論詩,就事論事,完全無視作者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那就是正值唐代歷史上的大動亂時期,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沒有說清楚這一點,杜甫本人那種眼見國家由盛轉衰,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悲憤之情學生根本就沒辦法理解。只是單純的把知識填塞給學生,學生雖然記住了,可是他們卻不會理解。我們說“歌詩合為事而作”,學生雖然知道了《醉翁亭記》表現了歐陽修內心的憤懣,《石壕吏》表現了作者對于下層人民的同情,可是只是記住,并非了解。詩歌中那種強烈的情感,那種高遠的意境,學生根本無法了解。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歷史知識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歷史知識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到諸葛亮《出師表》的時候,可以向學生補充一下三國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白帝城托孤,七擒孟獲的故事,了解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之間的情誼,這樣學生才可以透過文章深刻的理解諸葛亮在出師之前的那種既憂心前線又掛念主上的復雜心情。并且感同身受的體會到諸葛亮的那種大忠大勇而又無力回天的無奈。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歷史知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一直是語文教師需要下大氣力才能使學生得其三味的一種文體。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只是對字、詞、句不厭其煩地講解,因此課堂氣氛勢必單調枯燥又沉悶。我在講到《核舟記》的時候,根據課文中的“蘇黃共執一手卷”,給學生講了蘇東坡、黃庭堅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又給學生講了蘇東坡和佛印比賽對對子的故事,果然,學生立刻對課文內容表現了極大的興趣。
再次,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歷史知識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激發其深層次的情感內涵。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可以使我們鑒往知來。而在語文教學中,重點突出其人文性的其實就是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比如我在教授《北京申奧陳述發言兩篇》的時候,聯系奧運會的歷史,特別是中國申奧的歷史,激發學生對于偉大祖國的熱愛,讓學生深切的體會到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可能揚眉吐氣。百年奧運夢圓是中國人民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標志。
最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歷史知識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氣質的好壞不是在于此人的長相穿著,而是在于他的談吐,在于他的學識。我們說“胸有詩書氣自華”。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在于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而是要促進其終身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自覺不自覺的向學生傳遞一種使命感責任感,一種對于外界的敏銳的洞察力,那么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必將會成為一個汲汲追求知識,并且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人。因此,至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文史通途。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歷史知識,首先對于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F在的大學中文系師范生教育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著重對學生進行文史知識的訓練,開設了諸如“中國古代文學史”、“世界古代文學史”之類的課程。而已有多年從教經驗的教師更是要注意知識的更新換代,絕不能只滿足于上面提到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知識的灌輸,而是要不斷增強自己的文史素養,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語文教育,歷史不能缺位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哲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論文07-07
素質教育在歷史教學精選論文08-11
法學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論文06-09
歷史與社會教育理論論文07-09
探討歷史趣味教學中學教育論文08-20
歷史教學與人格素養教育論文05-11
論文:賞識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10-05
音樂語文教育論文06-07
關于高中歷史德育教育的論文07-14
歷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運用論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