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歷史價值論研究的意義和任務論文

        時間:2024-10-08 16:02:00 歷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歷史價值論研究的意義和任務論文

          摘 要:在當代凸顯歷史價值論研究,有助于確立唯物史觀體系上的完整性和內容上的豐富性,深化對唯物史觀本質及其當代性的理解。從生成論角度看,歷史價值是歷史主體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功能論角度來看,歷史價值是歷史客體對增強主體的本質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歷史價值活動包括歷史價值認識活動、歷史價值創造活動和歷史價值實現活動三種類型。歷史價值活動都是遵循一定規律來進行的。歷史評價是主體根據人的需要對歷史客體包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做出價值判斷,即主體關于歷史客體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所做的判斷。歷史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

        歷史價值論研究的意義和任務論文

          關鍵詞:歷史;歷史價值;歷史評價;歷史進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歷史價值論探討的是歷史客體對于歷史主體的意義何在,即歷史有無目的、有無進步,歷史對人有什么意義以及如何認識歷史意義的問題。歷史價值論研究,在國內尚屬起步,至今尚未見一本有關歷史價值論研究的專著問世。這些年來國內對歷史哲學、價值哲學的研究,均有令人矚目的進展,但對二者交叉形成的“歷史價值論”研究則相對薄弱。原因當然是十分復雜的。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沒有專門論述,甚至從未使用過這一提法,他們的有關思想主要體現在唯物史觀之中,有待于我們今天去挖掘、提煉和系統化。國內改革開放之前,“歷史價值論”這一概念無人提及,更談不上深入系統研究。人們往往傾向于把唯物史觀單純地理解為一種對歷史過程的純客觀解釋,并由此出發,把人類歷史僅僅視作必然性的展開過程,從而抹煞了人類史不同于自然史的特質。其后果是,從理論上看,我們在歷史哲學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著某種見物不見人、忽視甚至撇開歷史及人的價值層面的傾向,從而偏離了馬克思歷史觀的真諦。從實踐上看,社會主義的歷史也一再表明,那種缺乏價值尺度范導的對歷史必然性的信念是非常有害的,它使得歷史疏遠了人。改革開放初期,國內一大批有識學者,如劉奔、李連科、李德順、王玉梁、袁貴仁、賴金良等人,開始從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統一的角度對唯物史觀進行新的詮釋。

          1978年以后,國內學界開始關注歷史價值論的研究,發表了一些論文。如,李德順、龍斌的《社會歷史與人的價值活動》一文指出,價值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是一個雙向的建構過程:一方面要使價值論研究向歷史觀高度提升,即要有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要使歷史觀的研究向價值觀的高度提升,也要有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背景的歷史觀。通過這種雙向建構、更新與融合,才能奠定價值觀與歷史觀統一的廣泛基礎。此后,崔緒治、王曉升《馬克思的歷史真理論與歷史價值論》,周海春《科學實踐觀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價值論,陳新夏《唯物史觀價值維度的當代建構》和《唯物史觀與人的發展理論》以及筆者多篇論文中,都探討了在唯物史觀視野下如何確立歷史與人的發展的價值維度的問題。筆者欣喜發現,在近年來出版的韓震、孟鳴岐的《歷史哲學——關于歷史性概念的哲學闡釋》(2002年)和黃凱鋒的《價值論及其部類研究》(2005年)兩書中,首次出現了專門論述“歷史價值論”的章節。這說明“歷史價值論”研究已逐漸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和重視。但這恐怕還只是一個良好開端,有待于共同努力去開墾這塊理論寶藏之地。

          歷史價值論的研究意義在于:第一,在當代凸顯歷史價值論研究,有助于確立唯物史觀體系上的完整性和內容上的豐富性,深化對唯物史觀本質及其當代性的理解。唯物史觀的內容理應包含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歷史價值論、歷史審美論、歷史方法論等重要組成部分!皻v史”就是人的活動史。而要探究人的活動,就自然不僅應反映人及其活動的機制和規律(主要由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來完成),也應確定人及其活動的目的和價值取向(主要由歷史價值論來完成),還應直觀和領悟人及其活動中的美的感受和自由超越性(主要由歷史審美論來完成)。三者對待“歷史”的方式是有區別的,分別是認識的方式、價值的方式和審美的方式。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唯物史觀時,往往主要強調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而淡化甚至忽視歷史價值論的研究。殊不知,唯物史觀在探究歷史本體及其認識時,處處貫穿和滲透著歷史價值論維度和思想。第二,回應西方學者對唯物史觀的種種非難和批評的需要。我們只有進一步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尤其是加強歷史價值論的深入研究,搞清討論問題的實質,才有資格和能力有理有據地對辯難做出科學回答,從而維護唯物史觀的權威地位。第三,歷史價值論研究在實踐上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提供歷史價值選擇,以便尋求超越“西化”的現代化模式而適合本民族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有助于在實踐中確立和實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促進入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何謂歷史?何謂歷史價值?

          從歷史價值論角度審視,歷史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規定:(1)歷史是人類價值活動的產物或結果,表現為已逝去的、受規律支配的客觀存在。這是歷史概念內涵中的客體性因素的集中體現。歷史作為歷史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創造物,構成現時代人必須面對和不可超越的嚴峻事實。當我們把歷史的客觀存在只是作為外在認識對象的時候,歷史是作為客觀的無機的東西,表示時間意義上“過去”業已完成的事實。于是,歷史作為客觀存在,與我們發生觀念的認知關系。歷史作為我們認識的客觀對象,不僅每一時代由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的總量是可以精確無誤地加以統計衡定的,作為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生產力所產生的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是能夠加以精確計量的,而且社會歷史發展的長遠的、整體的趨勢也必然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物質生活決定人們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規律性所支配和制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2)歷史是人類價值活動目的及其實現的展開,表現為人類自覺的價值創造過程。這是歷史概念內涵中的主體性因素的集中體現。歷史只是具有一定情感意志、思想動機,進行有目的活動的活生生的人及其人的活動。在活動的展開過程中,實際上我們(包括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我們是置身于歷史之中的,我們的活動也是主客體相互作用或相統一的歷史過程的一部分。歷史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和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動。王朝的興衰、民族的存亡,只有通過人的活動的內在動機和行動抉擇才能獲得合理的恰如其分的說明,歷史只是無數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的總和,是人們行動動機和意志的“總的合力”。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個人本質力量發展的歷史,也是人類自覺的價值創造過程。(3)歷史是人類價值活動之文明成果的積聚和延續,表現為動態的、縱向的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的全面改善和進步的足跡。這是歷史概念內涵中主客體因素相互作用或統一的因素的集中體現。在人類價值活動中,由于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使得人類獲得大量的社會文明成果。雖然,歷史上任何具體的事實、人物、存在、現象和過程,都會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消失而成為過去,但其中內蘊的人類價值創造卻必然地化人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歷史進步整體鏈條中的環節,成為以后價值活動的原因、前提和基礎。這樣,歷史便不是一種斷裂式的散亂物,而是以不斷積淀起來的人類價值活動所創造的人類文明為紐帶,聯結過去、現在和未來,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關系的全面改善和增進,呈現為歷史全面進步的過程。

          對歷史價值之本質的探討是各種歷史價值論的基礎性的共同課題。不同歷史價值論之間的區別和沖突,突出表現在對歷史價值本質的不同理解和詮釋上。馬克思主義首先從發生學的角度,把歷史價值問題與人的社會歷史實踐活動聯結起來,從歷史價值的生成根源上揭示了歷史價值的本質;其次,又從辯證法的角度,把歷史價值問題與人的現實存在方式聯結起來,從歷史價值的功能特性上進一步揭示了歷史價值的本質。(1)從生成論角度看,歷史價值是歷史主體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歷史主客體在對象化活動中的相互作用生成了歷史價值。歷史價值是歷史主體的對象化活動的產物,對歷史主體對象化活動具有極強的依賴性,主要表現在:第一,歷史主體的需要對主體對象化活動的依賴性;第二,歷史主體的需要的指向性,即滿足需要的外界物對主體對象化活動的依賴性;第三,歷史價值的生成對主體對象化活動的依賴性。(2)從功能論角度來看,歷史價值是歷史客體對增強主體的本質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歷史價值表征的是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之間的一種作用關系或意義關系。歷史客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幫助和提高人的主體力量,使人更好地擺脫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束縛,進一步確立和擴大人的自由。第一,歷史的意義在于它對于人類現實存在的肯定,為增強主體的本質力量服務;第二,歷史的意義還在于它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條件,為不斷增強主體的本質力量和促進入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

          根據歷史價值的本質,我們以歷史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即歷史主體的對象化活動為尺度,來劃分歷史價值的存在形態。在社會歷史中,主體的對象化活動的基本領域是物質生產活動、社會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因而歷史價值作為這三個基本活動領域中的活動過程及其結果而言,表現為歷史主體對象化活動所追求和創造的自然物質價值、社會政治價值、精神文化價值三種歷史價值的存在形態。

          三、歷史價值活動及其規律

          歷史價值活動是指具有歷史性存在和價值性存在的歷史主體作用于歷史客體的雙向運動的對象化過程及其結果。歷史價值活動包括歷史價值認識活動、歷史價值創造活動和歷史價值實現活動三種類型。(1)歷史價值認識活動是歷史價值認識主體通過自身能動的選擇和建構客觀地反映歷史價值事實的過程。主體的客體化和客體的主體化的雙向運動構成了歷史價值認識活動的真實內容。歷史價值認識活動以歷史價值事實為活動對象,本質上是對歷史價值事實的反映,它包含著價值認識主體的認知、選擇、重塑與建構過程。從價值認識主體的本身狀態及其與價值認識客體的關系出發,我們可以在思維中將歷史價值認識活動區分為歷史價值認知和歷史價值評價兩種形式,(2)歷史價值創造活動是歷史主體運用一定中介作用于歷史客體,以改變客體的形態,使歷史客體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的過程。歷史價值創造活動從本質規定來看,表現為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即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主體賦予客體以新的形式;客體屬性主體化,客體促進主體自由全面發展。歷史價值創造活動總是以一定的尺度來進行的。這些尺度可以區分為外在尺度、內在尺度、美的尺度三種。歷史價值的存在形態的多樣性,決定了歷史價值創造活動的多樣化。(3)歷史價值實現活動,既是一個歷史主體自我服務的過程,又是一個歷史價值的開發、利用的過程,歷史價值實現就是歷史客體作用于歷史主體并對歷史主體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歷史價值實現活動,其實質上是使歷史客體由“潛價值”到“價值”的轉變過程,也是歷史主體在活動中不斷地消費歷史價值客體,使歷史主體得到滿足、豐富和提高。歷史價值實現活動可劃分為三種不同形式:自然物質價值的實現、社會政治價值的實現、精神文化價值的實現。

          歷史價值活動都是遵循一定規律來進行的。這些規律到底有哪些?它們起作用的形式和途徑又是如何?我們的研究還有待于深入。筆者試從唯物史觀視角來探討其中幾條規律。(1)人們的價值生活決定人們的價值意識。所謂價值生活,是指普遍地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價值、價值關系和價值活動的內容,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主體的大腦中來,形成價值意識。所謂價值意識是指普遍地存在于人們的心理、認識、意識和意識形態中的有關價值、價值關系和價值活動的內容成分的總稱。從價值生活與價值意識的關系看,有許多內容是在歷史認識的范圍內所容納不了的,只有在歷史價值論的視野內才能給予全面的詮釋。在二者之間多層面的關系中,既體現出人的價值生活對人的價值意識進而對于歷史的決定作用,也表明價值意識參與價值生活因而具有對于完整的歷史運行所起的作用。價值意識的特殊客觀基礎,是人們的客觀的現實的價值生活(包括價值、價值關系和價值活動等等)。人們的價值生活作為人們的一種社會存在,決定著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價值意識。當然,人們的價值意識也對人們的價值生活具有反作用。價值意識不僅從精神上表現和反映價值生活,而且反作用于價值生活。價值意識對價值生活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動力功能、定向功能、權衡功能與調節功能。(2)人們的價值活動構成歷史運動的合力。歷史就是人的現實活動的展開,是人類總體實踐的現實的運動,因而,歷史發展的動力只能來自于人自身,它既不是某種超人的天意,也不是人之外的自然,它的核心只能是人們的需要以及為滿足這些需要而產生的人的活動,即創造價值、認識價值、實現價值的活動。正是人們的價值活動構成了歷史運動的內在動力機制。然而,人們的價值活動作為歷史發展的動力,無論從歷史主體角度還是歷史客體角度來看,都是一種歷史“合力”。歷史合力論思想既體現了社會生活條件的決定性與歷史主體的能動性辯證統一的過程,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辯證統一關系。(3)歷史價值活動過程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其根源在于人自身存在的二重性,即主體性和客體性的統一,或者說人的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在歷史價值活動過程中,合規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基礎和前提,合目的性使合規律性得到能動的自覺的實現。人們是從需要出發進行歷史價值活動的,需要是支配歷史價值活動最直接的動力。歷史價值活動過程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既是一種理想的應然的狀態,又是現實的、實然的存在。在人的歷史價值活動過程中,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的“終極實現”和“逐步實現”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辯證運動過程。(4)歷史價值活動過程是發展與代價的統一。由于歷史發展是通過人的價值活動實現的,因而對發展與代價的關系的考察,也必須放到歷史價值活動過程中來進行。從歷史價值論的視野來看,所謂“代價”其實質是歷史主體為實現自身長遠發展目標而對諸多價值目標進行價值認識和價值選擇的結果。人們的歷史價值活動根據活動領域(對象)可以分成物質價值活動、社會政治價值活動、精神價值活動,因而據此我們也可將代價分成改造自然的代價、改造社會的代價和重塑精神的代價等三種類型。

          四、歷史評價的過程、尺度及合理性

          歷史評價是主體根據人的需要對歷史客體包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做出價值判斷,即主體關于歷史客體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所做的判斷。歷史評價關注的對象是歷史價值,它是屬于對歷史價值進行反思、評判的一種特殊的觀念活動,因此歷史評價最直接的對象并不是一般的歷史,而是歷史價值。從歷史評價活動的橫向結構來看,主要包含有歷史評價主體、歷史評價客體、歷史評價中介系統三個要素。歷史評價更是一個動態過程。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評價過程往往要經過明確評價目的、獲取評價信息、確定評價尺度、形成評價判斷、檢驗評價結果五個階段和環節。實際生活中歷史評價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不一定都能被我們明顯地意識到,因而這種理論考察和抽象分析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理想化的模型。

          歷史評價尺度是多維度、多方面、多層次的統一存在,構成一個評價尺度體系。之所以需要一個系統結構來整合,其原因有三:一是由歷史價值主體自身需要的多樣性、復雜性決定的。歷史評價主體據以進行評價的尺度歸根到底是與人的需要緊密相關的,并且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為人的需要所左右。而人的需要具有復雜的結構,還有高低不等的層次,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二是由歷史評價對象本身的復雜系統結構決定的。歷史評價對象的多義性、多面性,客觀地要求制定一個多樣性統一的評價尺度體系。三是由單一歷史評價尺度本身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只有各種歷史評價尺度整合成一定的體系或系統,才能相互補充,克服其單一性的局限。(1)生產力尺度是歷史評價的根本尺度。它具有客體尺度和主體價值尺度的雙重功能和意義。從客體尺度看,它是歷史發展合規律性的體現,即反映了人類歷史主體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須遵循的外部世界的規律性。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演變,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主體價值尺度看,生產力也是歷史發展合目的性的體現,即反映了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意義。生產力是人的主體價值的實現,是人的本質和個性的生成。(2)制度文明尺度是歷史評價的關鍵尺度。制度文明尺度同生產力尺度一樣,也不是單純的外在的客觀尺度,而是包含著內在的主體價值尺度,具有真理性評判和價值性評判的雙重意義和功能,是歷史發展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具體標志,因為制度文明既是規范人們之間的關系的需要,從根本上說又是服務于人的,是完善人的本質和促進入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工具和手段。制度文明尺度,一方面具體體現了人類歷史主體改造人與社會及其關系必須遵循的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類歷史主體改造人與社會及其關系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意義。(3)精神文明尺度是歷史評價的重要尺度。精神文明尺度雖然是側重于主體價值或內在精神角度來把握的尺度,但決不是單純的內在的主體價值尺度,而是包含著客觀的歷史尺度的。馬克思曾經說過,思想一旦離開了物質這一基礎,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精神文明尺度離開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就會成為什么也解釋不了的空中樓閣。(4)入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歷史評價的終極尺度。它側重于從主體價值角度來把握尺度,但也不是單純的主體內在價值尺度,而是包含著客觀的歷史尺度的。馬克思闡述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尺度,總是內蘊著兩個相互關聯的內容:一是人類歷史主體的生存發展具體狀態,即人類的發展和自由程度以及主體性的進化與發揮程度;二是人類生存于其中的社會條件的合主體性變化,即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社會歷史客體系統的構成的合主體性的變化。這一點,在馬克思的著名的人類歷史發展三大形態理論中得到了充分的說明。

          以歷史評價尺度為軸心,我們可以從規范性的意義上構筑一個歷史評價合理性的理想模型。至少要能夠體現以下三個方面:(1)歷史評價合理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2)歷史評價合理性是合乎人情與合乎理性的統一;(3)歷史評價合理性是合價值性與合工具性的統一。歷史評價合理性是一種實踐合理性,即必須立足于實踐、從實踐的角度去理解。所謂實踐合理性,指的是對“實踐”活動的性質、特征、過程、結果、價值、意義等“是怎樣”和“應如何”的問題進行反思和評價。實踐合理性是建立在科學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統一,或者說工具合理性與目的合理性統一的基礎之上而提出來的一種互為合理的合理性構想,那就是基于社會的人及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規范合理性。歷史評價合理性既然其實質是一種實踐合理性,而由于人類實踐活動結構、過程及其結果具有相對性,決定著實踐合理性是一個相對性評價概念,那么,歷史評價合理性只能是一種相對合理性。所謂“相對合理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具體性,指不同的歷史評價主體對歷史客體評價的具體尺度或原則是有差別的,因而是相對的;二是歷史性,指歷史評價合理性尺度或原則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發展不斷進行修正、充實、完善的,因而是相對的。

          五、歷史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歷史進步作為社會前進發展趨勢的總概括,表征著社會歷史的前進、上升運動和從舊向新、從簡單向復雜的運動。歷史進步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包括社會生產力的擴展、社會制度的創新、精神文明的革新、社會形態的更替與人自身的發展等。歷史進步的基本內涵主要表現為:歷史進步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事實與價值的統一,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相對與絕對的統一。歷史進步的基本形式,只有對抗和非對抗兩種。它們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來理解歷史進步,采用了把承認人的實踐活動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和承認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兩者統一起來的方法,為反駁各種形式的歷史循環觀、歷史倒退觀、神學歷史進步觀、理性主義進步觀等提供了一個出發點,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了歷史進步的本質:(1)歷史進步遵循著生產力發展的鐵律,受人類需要、利益的驅使和生產實踐活動的支配;(2)歷史進步既不取決于單純的人的理性能力和力量,也不取決于單純的人的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無論人的理性還是非理性因素都將隨著人的實踐過程的展開而得到體現、完善和發展;(3)歷史進步不是直線式的,而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歷史進步的曲折性不僅表現在社會發展速度的時快時慢,而且表現為總的進步過程與局部的、側面的、暫時的退步過程是辯證統一的;(4)歷史進步的衡量尺度,主要是生產力水平和人的解放程度。歷史進步作為對社會前進發展趨勢的總概括,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客觀標志是人類文明的增進與發展,具體體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一貫思想。人的自我實現和發展,不僅作為一種內容滲透于社會歷史發展中,并表現為與社會歷史發展相一致的同步發展過程,而且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和邏輯歸宿,規定著社會歷史發展的性質與方向,使社會歷史向著合乎人性和個人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無限地發展。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作為主體的自覺、自愿、自主的發展,是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進社會進步而發展,是把人作為目的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人的類特性、社會關系、需要和個性的整體發展。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相互促進。我們認識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應該從歷史的角度,把它看作逐步提高、不斷推進和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

          歷史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馬克思在三大社會形態理論中,正是以三大歷史階段的演進為依托,具體地考察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理想目標的現實歷史過程。一方面,歷史進步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社會歷史條件,歷史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歷史進步也離不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歷史進步的每一個方面都離不開人的作用,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的不斷進行,是人在推動著歷史進步。因此,歷史進步的過程同時就是人類不斷獲得解放,不斷走向成熟,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歷史過程。

        【歷史價值論研究的意義和任務論文】相關文章:

        教育哲學的意義與價值論文03-06

        論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04-01

        體育舞蹈的價值論文11-21

        編寫論文提綱的意義和要求12-11

        論文提綱寫作的意義和要求11-30

        論文提綱撰寫的意義和要求03-15

        探究薩克斯的多元藝術屬性和藝術價值論文12-02

        淺析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誤區和對策論文11-18

        畢業論文致謝的目的和意義07-01

        學位論文答辯的目的和意義03-1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