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從肝談治類風濕關節炎

        時間:2024-08-29 18:15:55 臨床醫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從肝談治類風濕關節炎

        畢業論文

        【摘要】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進行性、以滑膜關節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血不足為其主要內因,而肝失疏泄也參與了RA的發病過程。結合RA不同的發病階段,按早、中、晚期分別從肝予以施治。并在各期據風、寒、濕、熱之偏盛,分別佐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之藥,適當結合西藥治療。一般用藥6個月左右即可控制病情,得到臨床緩解的效果。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 痹證 從肝論治

          Abstract: RA is a self?immune disease mainly with chronic,from?head?to?foot,in?progress synovial arthropathy,whose internal reason is inefficiency liver blood,and dysfunctional liver also joins the attack course. It is treated in early,middle and late 3 stages,combining with trend on wind,coldness,wetness and hotness,respectively with corresponding drugs,as well as western medicine. Generally,it can be controlled within 6 months,with clinical relieving effect.  

          Key words: RA;apoplexy;treat from liver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 hritis;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進行性、以滑膜關節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和發病機理不明,目前中西醫均無特效藥物或方法進行治療。筆者在臨床中體會到,從肝論治RA常能收到滿意療效。

          1  從肝論治RA的理論基礎
           
          RA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風痹候》中說:“由人體虛,腠理開,風邪在于筋故也”。在《諸病源候論·風濕痹》中說:“風濕痹病……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在《諸病源候論·血痹》中說:“血痹者,由體虛邪入陰經故也”。金元時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說:“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瘦人肢節痛,是血虛”。明代秦景明的《幼科全針》說:“痹者,內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濕所中,蓋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脈也”。從前賢所述可以看出,肝血不足為其主要內因,而肝失疏泄也參與了RA的發病過程。

          1.1  肝血不足為RA內因  肝主藏血,《素問·五臟生成論》說:“人臥則血歸于肝”,說明肝臟有藏血的功能,人在活動狀態血液則流布全身發揮正常滋潤作用;安靜之時血則流歸于肝臟;同時中醫學認為肝主筋,《素問·痿論》說:“肝主身之筋膜”。若肝藏血功能正常,“足受血則能步,掌受血則能握,指受血則能攝”(《素問·五臟生成論》),手足活動自如,指、掌攝取正常,筋膜關節運動有度。若肝血不足,血液不能正常流布,筋骨關節和手足支節失于濡潤,則可見RA之手足關節僵硬不適或關節腫脹之證。

          肝主血海,而“沖脈為血海,女子經水及帶等,全賴乎此”(徐靈胎語)。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沖與血室(肝)相通,在女子則上承諸經之血,下應一月之信”。唐容川的《血證論》亦云:“血液下注,內藏于肝,寄居血!保案沃鞑匮,下行胞中、血海”。女性以血為本,月經每月而至的生理現象,?芍赂窝蛔,沖脈空虛,筋膜關節失于濡潤,風寒濕熱之邪易于入侵,故RA女性多發;懷孕時期,血聚胞宮以養胎,血海相應充足,筋膜關節濡養不至匱乏,故此時RA得以緩解;生產之后,失血耗氣,或血化為乳,血海不足,故病情易于復發。這正是RA女性多發,且在懷孕期間疾病緩解,分娩后易于復發的中醫學機理。

          1.2  肝失疏泄參與了RA的發病過程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臟功能正常,則氣機調達。而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若肝氣不疏,氣滯日久,血澀而不暢,不疏之氣必致瘀滯之血;瘀滯日久,血中津液旁滲,又可產生痰濕。若停痰留瘀與風寒濕熱之邪結于關節,阻滯經絡,“痰瘀互結可使關節腫大、強直、畸形”[1],這也是RA晚期的典型癥狀。
           
          肝主疏泄,對脾胃功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肝臟疏泄正常,則中焦氣機斡旋順暢,水谷精微和水液輸布有度;反之,水濕停留,聚痰化濁,流注關節;或日久阻塞血脈,痰瘀痹阻,關節可為之腫大或畸形。肝為風木之臟,脾為中州之府,與五氣相配則肝主風,脾主濕,而風濕正是RA的主要病因;再者,內生五邪在RA發病中的重要性已被業界所重視,“肝脾失調,內生風濕”是RA發病的主要因素,由其內生的風寒濕熱諸邪痹著于周圍關節而發病,并可因外邪誘發[2]。因肝疏泄失職導致的脾臟功能失常,進而發生RA由此可見一斑。
           
          肝主疏泄,調節情志。由于RA的長期折磨,關節疼痛或腫脹畸形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自信和尊嚴受到影響,心情抑郁不快,常可見肝氣不疏,氣機郁滯,F代醫學研究表明,RA患者廣泛存在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現為軀體化癥狀、焦慮、抑郁及恐懼,同時RA患者具有不良的個性特征,表現為個性內傾,情緒不穩[3]。這些心理及情緒的影響,造成下丘腦、內分泌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變化,體液激素及酶類異常,內源性抑痛物質降低而致致痛物質增高,使疼痛時間延長或程度加重,從而建立心理→疼痛→心理的惡性循環機制[4]。情緒導致激活自主神經系統,多與中樞抑制性神經遞質r?氨基丁酸(GABA)、多巴胺(DA)、血清素(5?HT)及去甲腎上腺素(NE)功能異常有關[5]。及時調理情緒,心理疏導可以改善RA的病情。這可以看作是肝與RA發病關系的現代詮釋,明確說明了肝失疏泄與RA發病的關系。

          1.3  從發病部位揭示RA治肝的重要性  RA病位在關節。肝主筋,腎主骨,故RA主要與肝腎兩臟關系密切。而中醫學認為肝腎是同源的。肝臟儲藏和調節血液以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多余之血則轉化為腎精儲藏于腎;腎所藏之精也可化為血液,以補充肝臟之所需。若肝血不足,致腎精虧損,不能充骨生髓以營養骨和關節,可見筋脈攣縮,骨質疏松癥狀。其次,肝腎經絡相互交通,如《內經》所云:“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而且肝、腎之經脈均循行于身體內側并交會于“三陰交”。其三,肝腎共同隸屬于沖任之脈。其四,RA是以手足小關節病變為主的,《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手足,肝之分野”,說明手足病變與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肝之功能正常,則分野之手足活動自如,取攝靈活,否則病變由生。由上所述,從發病部位來看,RA與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

          2  從肝論治RA
           
          筆者基于上述認識,結合RA不同的發病階段,按早、中、晚期分別從肝予以施治。

          2.1  早期  以疏肝理氣,養血通絡為法。
           
          案例:患者,女,37歲,河南安陽市人,小學教師。2006年12月15日初診。訴雙足趾關節疼痛1年余,雙手近指和掌指關節疼痛伴晨僵8個月。曾按RA間斷治療,效不佳?淘\:雙手近指、掌指關節、雙膝關節、右腕、右顳頜關節疼痛,遇寒加重,得熱則舒。雙手關節晨僵且持續1h以上。伴見情緒低落,善太息。查雙手近、掌指、右腕、雙足趾關節壓痛,右腕和趾關節腫脹。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弱。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正常,血沉51mm/h,類風濕因子46IU/L,抗核抗體、抗角蛋白抗體、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均陽性,雙手關節X片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RA,屬于中醫痹證之肝郁血虛,寒滯絡脈證。治當疏肝養血,散寒通絡。方以逍遙散加減,處方:柴胡、川芎各15g,白芍、當歸12g,制附子(先煎)10g,細辛、桂枝、香附各9g,桑寄生、石楠葉各15g,青風藤30g,蜈蚣2條,7劑,日1劑水煎服。戴芬75mg,日1次口服。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口服。藥后癥狀明顯緩解,但晨起眼干,上方加石30g。再服10d后關節疼痛基本消失,停用戴芬,并堅持以上述方案治療。3個月后癥狀完全消失,查血沉為12mm/h。后用六味地黃丸鞏固治療。隨訪至今無復發。

          2.2  中期  以疏肝活血,化痰通絡為法。
           
          案例:患者,女,49歲,河北邯鄲人,個體。2005年6月11日初診。訴雙手近指、雙腕、雙膝關節間斷性疼痛5年余,曾服中西藥治療,癥狀穩定,但停藥或換藥常復發?淘\:雙手近指、雙腕、雙膝關節疼痛,并因關節疼痛影響睡眠,晨起右手中指僵硬不適,活動后可緩解。查雙手近指、雙腕關節壓痛明顯,右碗關節活動受限,雙腕、雙膝關節腫脹。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實驗室檢查:血沉42mm/h,類風濕因子41.8IU/L。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均正常。雙手關節X片示右手2、3近指關節蟲蝕樣改變,關節間隙變窄,右碗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診斷:RA,屬于中醫痹證之肝郁氣滯,痰瘀阻絡證。以血府逐瘀湯合小活絡丹為主方加減,處方:柴胡、枳殼各12g,白芥子、生地、川芎、赤芍各15g,制乳香、制沒藥各10g,淮牛膝30g,膽南星9g,雷公藤12g,日1劑水煎服。尼美舒利100mg,日2次,口服。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口服。15劑。藥后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夜間已能正常入睡,右碗活動基本正常。停尼美舒利,其他按上述藥物隨證適當加減治療5個月,癥狀消失。后以羌活、白芍各80g,蜈蚣3條,石楠藤50g,絲子、青風藤各100g泡酒,每日2次,每次25ml,口服;甲氨喋呤7.5mg每周1次,口服;堅持服用至1年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無復發。

          2.3  晚期  以補益肝腎,通絡止痛為法。
           
          案例:患者,男,52歲,河南林州人,農民。2007年5月21日初診。訴全身對稱性多關節疼痛10年,間斷治療,癥狀時輕時重?淘\:雙手近指、掌指、雙肩、雙踝、左肘關節、右腳趾關節疼痛,雙手關節晨僵且持續在30分左右,活動或熱水浸泡可緩解,體倦乏力,腰膝酸軟,稍動即汗出。查上述關節均有壓痛,雙踝、左肘關節腫脹,左肘關節僵直,活動受限。舌淡稍黯,苔薄白,脈沉細。實驗室檢查:血沉35mm/h,類風濕因子65.3IU/L。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均正常。關節X片示雙手近指關節間隙變窄和模糊,左肘關節僵直畸形,關節間隙消失。診斷:RA,屬于中醫痹證之肝腎虧虛、絡脈痹阻證。以獨活寄生湯為主加減,處方:獨活、桑寄生、白芍、熟地各12g,川芎、杜仲、元胡各15g,山茱萸30g,絲子40g,三七粉(沖服)3g,蜈蚣2條,細辛9g,石楠15g,青風藤30g。日1劑水煎服。戴芬75mg,日1次口服。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口服,15劑。藥后汗出減少,關節癥狀減輕,然胃脹納差。上方去熟地、白芍,加砂仁、枳殼各10g,7劑。藥后關節腫痛大減,胃納佳。停戴芬,其他藥物如上隨癥適當加減。堅持服藥6個月,癥狀消失而自行停藥。后隨訪無復發。

        【參考文獻】
           。1] 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453.

         。2] 秦林,滕佳林,葉蕾,等.類風濕關節炎從肝脾辨證的研究概況[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3):65?67.

          [3] 戴冽.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7,6(4):272?274.

          [4] 楊美云.類風濕關節炎對患者心理因素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6,21(6):413?414.

        【從肝談治類風濕關節炎】相關文章:

        談肝細胞生長因子與肝損傷關系研究進展03-18

        :觀察中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效果03-19

        感冒的中醫辨治思路與分證論治03-16

        小兒發熱的辨治03-18

        崩漏的論治及體會03-05

        肝內鈣化灶的臨床分析03-18

        淺談從脾論治高脂血癥12-04

        肝囊性病變的CT診斷03-07

        36例肝膿腫超聲診斷與分析12-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