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氣管切開患者預防呼吸道感染護理體會
目的 近年來六盤水市盤縣人民氣管切開患者預防呼吸道感染的護理體會。方法 通過護理人員的細心觀察,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達到預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目的。結果 我神經外科ICU病室2007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氣管切開88例, 88例中并發肺部感染2例,其中1例并發顱內感染死亡。結論 氣管切開術后,有效的術后護理是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氣管切開 呼吸道 護理
重癥患者氣管切開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防止肺部感染,搶救和的重要措施,其護理和并發癥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
1 臨床資料
神經外科2007年5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氣管切開88例,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19歲,88例中并發肺部感染2例,其中1例并發顱內感染死亡。
2 護理
2.1 基礎護理 氣管切開后病室的室溫保持在18℃~22℃,濕度保持在55%~65%。氣管切開患者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加溫、濕化和屏障作用[1],為了預防感染,病室內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桌面及地面,用紫外線循環風消毒機進行空氣消毒。嚴格限制人員進入,工作人員進入病室時戴好帽子口罩。
氣管切開患者須加強口腔護理,每天2次;必要時對患者的口咽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口腔局部用藥。對使用氣囊的患者,每次氣囊放氣前,必須充分吸盡氣管及口腔咽喉內的分泌物。氣管切開患者氧療時,應每天更換吸氧導管,濕化液及濕化瓶。
2.2 正確及時吸痰 正確及時吸出痰液是保證呼吸道通暢,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三步排痰法,即:一吸、二拍、三吸。
一吸:即吸入藥物,將藥物吸入肺支氣管內,起到溶解、稀釋干燥痰液及滅菌的作用。
濕化氣道有兩種方法:超聲霧化可減輕呼吸道粘膜炎癥和水腫,使痰液稀釋而利于吸出,霧化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根據痰液的粘稠程度2~4次/日;氣管滴注每1~2小時1次,注藥時應在呼氣未轉吸氣時沿氣管內壁緩慢滴入。超聲霧化吸入和氣管滴注藥液可交替進行,所用抗生素可根據痰液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選用。
二拍:即定時翻身拍背,應每隔1~2小時幫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或吸痰前翻身拍背。拍背方法:五指并攏向掌心彎曲呈空心拳,自下而上,從邊緣到中央反復叩擊。如上呼吸機,在翻身時應固定各管道以防脫開。 三吸:即吸痰,患者不能有效排痰時,應予吸痰。
吸痰動作要輕柔、及時,壓力不可過大,成人吸引負壓為40~53.3kpa,小兒不大于40kpa。在吸痰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吸痰前后護理人員必須認真洗手,必要時戴無菌手套。吸痰導管備兩套,并嚴格消毒,盡可能使用一次性管,一套用于吸氣管內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腔分泌物。每日吸痰用物需要更換消毒1~2次,吸痰管需每次更換,吸痰時堅持由內向外的原則。
2.3 管道護理 氣管切開后需加強內套管護理,套管口以雙層無菌濕紗布遮蓋,以濕化空氣,防止灰塵及異物吸入,干后及時更換。氣管內套管每日取出清潔消毒2~3次,氣管內套管取出后先用0.2%戊二醛浸泡,然后煮沸消毒,用清水沖洗干凈后煮沸消毒即可使用。
呼吸機各管道,霧化吸入器在使用前嚴格消毒,防止吸入的氣體或藥物被細菌污染,還應避免呼吸機冷凝液的吸入。由于機械通氣環路中的冷凝液內有細菌定植的可能,因此冷凝液的吸入易導致肺部細菌感染[2]。護士在進行操作時呼吸機管道中段應低于患者頭部,防止管內積液倒流,并及時棄去集液瓶內的液體。
2.4 拔管護理 早期拔管可降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病情穩定,呼吸肌功能恢復,能自行排痰,進行堵塞試驗無呼吸困難時即可拔管。
3 結果
神經外科2007年5月~2010年10月共收治氣管切開88例,通過精心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88例中并發肺部感染2例,其中1例并發顱內感染死亡。
4 體會
氣管切開的患者,分泌物稠密不易排出,易產生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護理人員必須確實、有效地做好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工作。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吸痰及濕化霧化是氣管切開護理中關鍵的措施。通過護理人員細心的觀察,及早發現異常;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充分吸痰,掌握正確的吸痰方法;充分濕化氣道,稀釋痰液;加強口腔護理;以達到預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的目的,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曲則麗.氣管切開后繼發氣管內大出血死亡1例[J].護理研究,2005,1B:147.
[2]居珍萍.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氣道內移位細菌定植的預防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5,2A:243-244.
【氣管切開患者預防呼吸道感染護理體會】相關文章:
氣管切開患者的循證護理體會11-2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03-05
顱腦外傷氣管切開術護理過程03-10
腦出血患者院內感染相關問題探討及護理對策03-14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臨床分析和預防措施03-06
心臟直視手術呼吸道護理的體會03-04
對于身體痛患者的護理體會03-05
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護理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