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會計準則發展趨向:國際協調與趨同
摘要:準則的國際協調與趨同是當前國際會計界討論的熱點, 是會計國際化的必然趨勢。要發展, 就必須融入國際經濟潮流中,盡可能實現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本文在探討會計準則國際協調與趨同的必然性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促進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協調與趨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 國際協調 趨同
一、會計準則國際協調與趨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加快,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跨國公司均呈現增長態勢,資本市場日益壯大,跨國兼并活動日益頻繁并愈演愈烈,資本流動也日漸迅速。這樣,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仍大多使用自己的會計準則,會計信息必然不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德國戴姆勒-奔馳。在此案例中,按德國會計準則,戴姆勒1993年的利潤是1.68 億美元,而按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戴姆勒當年卻形成了大約10 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兩者差距之大,簡直令人不敢相信!這一案件也激發了國際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為全球經貿往來和資本流動減少或者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建立全球通用的會計標準的決心。要實現會計的國際通用,首先就要求就會計核算和會計信息的披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一標準就是會計準則。1996 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67 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56 個國家將國際會計準則作為本國的會計準則或以國際會計準則為基礎來制定本國的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得到了世界大多數證券交易所的承認。2000 年5 月,歐盟委員會宣布, 到2005 年所有歐盟的上市公司必須使用國際會計準則。當月, 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又通過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核心準則的審核, 并正式建議其所有的成員要求跨國籌資和上市公司采用該核心準則進行財務信息揭示?梢,會計準則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從我國會計環境的現狀來看,近幾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形成,經濟成分趨于多元化,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我國,國內也有一些開始進行跨國融資和投資,新的經濟現象層出不窮,如企業資產重組、資產置換、股權轉換等,所有這些都對會計規范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加入WTO后,中國會計環境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市場將更加開放,企業將面臨更加殘酷的國際競爭,我們已無法背離會計國際化這一趨勢,如果中國會計準則不能在國際大環境中,一方面不利于中國吸收國際資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中國企業到國外資本市場融資,這勢必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進而影響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實現會計準則國際化,就必須要求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在國際上具有可比性、可行性,就必須協調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會計準則。就要求跨國公司的身處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子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以基本相同的會計準則為基礎編制,以有利于其內部經營情況的對比、和考核評價。就必須要求日益擴大的國際貿易交往中的購銷雙方都依據基本相同的會計準則來編制財務報表,披露財務信息,以便有利于雙方的了解和溝通,有利于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就必須能使企業的會計部門節省開支,降低財務報表的編制成本,降低審計方面的開支。
國際會計準則的產生與發展是國際化的反映,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的不同,導致了不同國家和地區會計核算標準不同和不同,導致了不同國家和地區會計信息不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為了統一會計語言,1973 年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墨西哥、荷蘭、英國和愛爾蘭以及美國的會計職業團體發起成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立的宗旨就是要制定和發布為各個國家和地區所承認和遵守的國際會計準則,以促進國際間會計的協調,但早期的國際會計準則多是折衷的結果。至2000 年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員數量已擴大到112 個國家的153 個會計職業團體,2001 年4 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成功改組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仿照美國FASB 的組織框架進行重新設計, 改造成為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基金會的受托人任命和管理的獨立民間機構,加強了與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聯系。國際會計準則也為適應現實而不斷改進以提高會計準則的質量,最突出的就是有關可比性項目和核心準則項目的出臺,使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接受和應用。促進各國對IASB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認同, 并推動各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就是說,要使各國會計準則向作為基準會計準則的國際會計準則靠攏或與該基準會計準則相似。就而言,制定基準的國際會計準則仍然是一個國際會計協調的過程,是會計準則最終實現全球趨同的前提條件和關鍵,全球趨同是目標。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由原先作為各國會計準則的“協調者”變成“全球會計準則”制定者。
二、我國在會計國際協調和趨同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目前我國尚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國有企業的會計報告處于主流地位,有專家認為中國的會計規范設計不應迎合已經(或將要)在境外上市的少數公司的需要, 而應服務于國內那些被賦予經營管理自主權并且所有權和控制權實際上分離的大型國有企業。中國這些企業所處的會計環境與國際會計準則所假設的典型的會計環境具有相當大的差異,不宜全盤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建議謹慎對待會計協調問題。
(二)特殊的會計信息的使用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是基于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是以全球資本市場跨國上市和籌資的財務信息的決策為導向的,會計信息使用人一般是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潛在投資人、債權人等,而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成分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資本市場尚未完善,所以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人是政府管理部門,這就形成了與資本市場決策者不同的信息需要,運用國際會計準則生成的信息并不比運用中國準則提供的信息更有用。
(三) 法制化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國會計職業組織的自律機制尚不健全, 市場監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 對虛假陳報、信息誤導和違規操作的處罰規章相對欠缺, 國家刑法改革相對滯后, 加之執法不力, 較大的職業判斷余地客觀上為會計操縱提供了必要條件。例如我國的部分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先“洗大澡”造成大幅度虧損后,第二年再沖回從而“轉虧為盈”, 借以逃避證券監管。
(四)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投資主體不到位、產權關系不清晰: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管理當局與董事會的關系形同于上下級關系,在我國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也是突出國家“管住”經營者。在這里,國家既作為所有者又作為取得稅款的相關利益者,我國會計準則的設計也強調了國家的這兩種需要。完全不同于發達國家的公司治理結構,構成了中國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障礙。
(五)公允價值的:眾所周知,我國仍舊存在著大量國有,它們還不能真正作為利益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它們從事的一些交易還不能說是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市場基礎上的,政府操縱或指定的交易行為依然存在,因而其信息也很難是公允的。特別是許多上市公司是從國有企業剝離出來的,其母公司通常仍舊為國有企業,這些企業相互之間關聯交易相當普遍,需要更多地靠職業判斷來確定的公允價值往往成為它們操縱利潤的手段,所以我國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較為排斥,這對抑制證券市場的違法違規行為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而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忽視公允價值的存在, 過分推崇賬面價值, 反而容易造成企業賬面價值不實, 會計信息失真。因此, 在制訂會計準則時應當考慮如何保證“公允價值”的公允, 而不是否認“公允價值”。
(六)會計從業人員整體業務素質不高:我國會計從業人員數量龐大,但高水平的會計人員較為短缺。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是以原則導向為基礎的,對它的應用需要諸多的職業判斷,就目前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來看,要作出準確的職業判斷是非常困難的,這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與趨同的進程。
三、解決的對策:
我國有自己特定的和現實,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也一直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和其他國家會計標準中可取的,但我們不能全盤照搬國際會計準則。要做到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乃至趨同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考慮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向,又要考慮我國的現實,逐步縮小我國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等我國的會計環境成熟了,有了一個強有力的、較為成熟的準則執行機制,會計準則的協調與趨同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為會計準則的協調與趨同創造條件:
(一)繼續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活動。1997年,我國加入世界會計師聯合會,并成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觀察員,隨后參加歷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會議,我們應當利用這樣的機會及時把握國際會計的新動向, 增進國際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的了解, 擴大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訂過程中的影響力,爭取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中擁有更重要的地位和發言權。
(二)進一步推進體制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目前來看,我國的商品市場較為完善,但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尤其是資本項目下外匯還不能自由兌換。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首先要理順國家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企業在公平、公允的基礎上作出自我交易行為。其次,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加強證券監管水平,增強資本供應者對需求者提供信息的信心,使公允價值基礎的計量成為可能。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而國際化的資本市場需要一套共同認可和接受的會計準則以降低跨國界提供信息的成本和信息使用者的和評價成本,從而促進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與趨同。
(三)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會計改革還需要與其他改革相配套、相協調, 否則也難以全面正確地貫徹實施。我國現行的一些、法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不一致。另外,從法人治理結構上看,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同股不同權,政府干預企業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應當對部分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建立一套完整的會計法規體系,為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趨同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四)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培養合格的會計人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模式是以原則為導向的, 這也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我國目前對會計人員的后續效果不盡如人意,應當完善會計從業人員的后續教育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會計從業準入制度和會計人才社會評價機制,把會計人員的培養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努力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使其能適應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
總之,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趨同是一種必然趨勢,它將無情地影響會計的國際化進程,影響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利益。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爭取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取得主動,應該不斷加強會計的國際協調, 而協調又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是一種博弈, 是通過對各國會計實務的差異逐步加以限制, 從而增加其兼容性和包容性, 進而實現趨同。這個過程可以概括如下:溝通——找出差異, 協調——減少差異, 最終——實現統一。
:
馮淑萍, 2004, 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 會計, 1
曲曉輝, 2001, 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芻議, 會計研究, 9
蓋 地, 2001, 大同小異中國企業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 會計研究, 7
汪祥耀, 駱銘民, 2004, 論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趨同, 財經論叢, 1
程梅英, 張軍, 2004, 試論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問題, 浙江統計, 5
蔣亞琴, 2004, 從會計環境看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3
【我國會計準則發展趨向:國際協調與趨同】相關文章:
淺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11-10
小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03-18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探討12-02
淺論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03-18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研究11-26
日、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向02-27
基于“諾沃克協議”的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03-24
會計準則趨同力促財會人國際化03-20
關于我國會計國際協調的思考03-19
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有用性比較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