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托關系抑或委托代理關系-淺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性質
摘要:
英國中世紀的用益物權是信托制度的濫觴,歷經百年終于在英美法國家成熟成型,并被廣泛應用于商事領域和民事領域。發展迅猛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同時引入了信托制度來對其進行構架。本文先從信托制度和委托代理制度的相似和區別開始論述,進而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相關法律規定展開分析,討論了不同法律法規對該業務的法律性質的表述沖突,最后對此進行了探討得出結論。
關鍵字: 信托 委托代理 個人理財 法律性質
信托制度源于英國中世紀的用益物權歷經百年在英美法國家成熟成型,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轉移給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處分財產的關系。[1]這就牽扯到三方當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大體來說,整個信托法就是在對三方進行權利義務的分配與經濟利益的平衡。
信托制度與委托代理制度具有相似之處,首先兩者都是通過委托行為而產生,其次都以信任為建立之基礎。再次,兩者均為諾成合同、雙務合同。委托人和受托人既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承擔相應的義務。但是他們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首先信托可以因合同、遺囑等其他委托方式設立,而代理只能通過委托合同設立。其次信托中的受托人享有充分的權限處理信托事務,不受委托人或受益人肆意干涉,而代理只能根據委托人的授權進行活動,權利受限。再次,委托關系成立后雙方當事人可以任意終止即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 以隨時解除委托合同。但信托關系成立后受托人不得隨意辭任,受托人辭任須經委托人和受益人同意。信托存續具有穩定性和連貫性,不因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等緣故而終止,而這種情況下委托合同即行終止。[2]第四,信托中受托人是以自己名義處分信托財產并直接承擔法律后果,而代理除特殊情況一般須以被代理人名義從事相關活動,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擔。另外英美法中信托財產權須移轉,所有權與受益權分離,而委托代理中財產所有權是不移轉的,此為信托法引入國內最大的爭議。
當前銀行業的個人理財業務正遍地開花,然而多家銀行在這項中間業務上卻不同程度地面臨“零收益”、“負收益”的困境。剔除金融領域的制度障礙,我們發現就連理論基礎——理財業務的法律性質在不同文件中定性模糊甚至相沖突,一個制度的法律性質決定和影響著其所涉及的各方的權利義務,從而使其具有不同的風險特征和監管要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結合我國當前的法規政策找準“是什么”這一理論起點非常必要。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9條規定:“綜合理財服務,是指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提供理財顧問服務的基礎上接受客戶的委托和授權,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的業務活動。在綜合理財服務活動中,客戶授權銀行代表客戶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方向和方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承擔!蔽小⑹跈、風險本人承擔,這一規定就明確將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法律關系定性為委托代理法律關系。后來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辦法》和《指引》明確界定了個人理財業務是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基礎之上的銀行業務”,[3]從而進一步支持了這種觀點。但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第9條又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將銀行資產與客戶資產分開管理,明確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管理、調整客戶資產方面的授權。對于可以由第三方托管的客戶資產,應交由第三方托管!睆娬{了屬于信托關系中很重要的財產獨立性,與《信托法》第16條規定“信托財產與屬于受托人所有的財產相區別不得歸入受托人的固有財產或者成為固有財產的一部分”相契合。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口號“受人之托,代人理財”也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托法律關系。但是還須針對個人理財業務進行相應分類具體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按照管理運用方式不同,可以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按照銀行是否承諾保證收益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而根據《暫行管理辦法》第13條“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
如前所述,《暫行管理辦法》第9條對綜合理財服務的理解是委托代理關系,而理財顧問服務則不同。銀行從客戶利益角度出發,利用自己在理財投資領域中的信息優勢和理財經驗,向特定的客戶提供咨詢的一種專門化和個性化服務。但銀行不為客戶做出具體決策,不管理和處分客戶的資金,有權做出最終的投資決定的仍是客戶本身,并承擔由此產生的收益和風險,銀行只有權獲取一定的傭金收入。[4]這是典型的技術咨詢合同,依合同法應屬委托關系。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對于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因為“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與銀行儲蓄存款保本并承諾利息的性質頗為相似,為防止引發銀行借用這一理財業務變相高息攬儲,惡性競爭,所以有必要將“固定收益”限制在相應的存款利息以下。雖然“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并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似乎表明本金之外的投資風險和收益共擔共享,與單純儲蓄不同,但所占比重過小,此理財業務以保值為主要目的,所以依然應定性為借貸法律關系。
信托法上受托人僅對因“違反信托目的處分信托財產或者因違背管理職責、處理信托事務不當致使信托財產受損的”,須以自己財產補足信托財產。但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依然承諾保證本金支付,沒有信托法上的條件限制,所以也無法解釋為信托法律關系,只能作借貸關系解釋為當。
但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就不同了,“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并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在該業務的實際運作中,客戶將資金賬戶的管理權全部授予了銀行,銀行成為了名義上的所有人,自主管理和處分的權限很大,其與委托代理制度中,代理人必須嚴格按照委托授權的內容和范圍來處理相關事務否則就構成無權代理或越權代理的規定存在很大不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在以下三點上面符合信托關系特征:一是所有權與利益分離,二是信托財產獨立,三是受托人只承擔有限責任。所以將其解釋為信托法律關系更為妥當,同時還能有效保護弱勢地位的客戶利益。
綜上所述,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法律性質上,立法規范本身就模棱兩可,態度搖擺不定,開展的具體業務內容又大相徑庭,很容易因為一個細節變動引致其法律性質的變化,所以有必要理順目前紛繁的個人理財業務,以法律性質為起點探討法律規制和監管措施。
參考文獻:
《銀行理財產品法律性質辨析》李勇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研究》宋佩
《信托法論——中國信托市場發育發展的法律調整》 吳弘 賈希凌
《信托及其鄰接法律制度辨析》毛信莊、王榮芳
《委托理財案件法律問題研究》熊莉
[1] 吳弘 等著《信托法論——中國信托市場發育發展的法律調整》立信會計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頁
[2] 毛信莊、王榮芳:《信托及其鄰接法律制度辨析》,《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2期
[3] 李勇:《銀行理財產品法律性質辨析》 《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8年 第3期 第27頁
[4] 宋佩:《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年3月
共2頁: 2
論文出處(作者):【信托關系抑或委托代理關系-淺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法律性質】相關文章: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與法律風險控制12-07
企業盈利與現金關系淺析03-21
探析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03-20
淺析物流與市場營銷的關系11-19
淺探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03-19
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03-25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探析03-19
工會法律關系芻議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