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所有類型、所有層次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所有類型、所有層次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要實現各類價值的統一計算,就必須首先充分了解各類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價值的形式多種多樣,從宏觀上來講,可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兩種基本類型(另有一種過渡性價值類型——勞動潛能),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種類,而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又可分為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四個基本層次。各類價值之間有著嚴密的內在邏輯關系,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人類主體的有序化進程,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轉化、互為前提、共同增值。各類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主要有:
一、各層次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1、食物能量:它是人類最基礎、最原始的價值形態,因而被定義為“標準的有序化能量”,其它所有的價值形態都以它為參照系和基本尺度進行統一度量,食物的使用價值量等于它所等價的標準食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學能量。
2、溫飽類價值(包含食物能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維持機體的能量代謝,節約體能,減少體熱散失,在數值上等于它所節約的標準的食物能量。
3、安全與健康類價值:在一般的自然環境和人的生理條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個人的實際勞動潛能,這是由于人的壽命總是有限的,任何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因為內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喪失其勞動能力,即個人所積累的生理化勞動潛能總會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主要通過提高機體的自然有效生命,降低機體的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自然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能量代謝率×效用時間。
4、人尊與自尊類價值:在一般的社會環境下,并不是所有的個體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社會認可的勞動能力,這是由于任何個人都會因為某種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勞動崗位并不能完全與其勞動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釋放勞動能力的勞動崗位,從而造成部分個體化勞動潛能的失效和浪費,即個人所積累的個體化勞動潛能總會因勞動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因此人尊與自尊類價值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社會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社會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社會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溫飽類與安全與健康類價值的消費率×效用時間。
5、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在一般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會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用的勞動能力,真正用于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這是由于任何一個社會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會存在各種社會性弊病,如貪腐貪腐、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這些社會性弊病必然引導部分社會化勞動潛能投入不合理的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而造成流失與浪費,即社會總會因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會化勞動潛能不符合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這種失效率稱為“理想失效率”。因此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理性有效生命,降低人的理性生命失效率,來提高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價值的有效性,其價值量在數值上等于:理性生命失效率的改變量×溫飽類、安全與健康類、人尊與自尊類價值的消費率×效用時間。
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高等的耗散結構(即人類)通過改造環境中的某些事物,使其功能特性發生變化,來替代、放大、加強、增補機體組織的生理功能。例如,衣服可以用來御寒,以替代和加強機體上皮毛的保溫防護功能;勞動工具可以用來替代、放大、加強、增補機體某些運動組織或思維組織的勞動功能;人們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以便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取長補短,使原有的勞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這些外部事物與機體各細胞組織之間不存在任何生理性質上的聯系,不參與機體的能量代謝過程,因而在本質上區別于機體的細胞組織,不屬于耗散結構的范疇,但是它們可以依附于一定的耗散結構,并在耗散結構的作用下完成一定的功能服務,來替代、放大、加強、增補機體某些組織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而且這些事物的存在與發展與耗散結構的細胞組織一樣,也需要不斷地與外界進行必要的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在許多方面具有與一般耗散結構相似的特性,是人類本體的延伸,因而稱之為“擴展耗散結構”,而人類自身就是“本體耗散結構”。顯然,人類建立和發展“擴展耗散結構”的根本目的在于直接或間接地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生產資料就是人類用以構筑擴展耗散結構的基本材料,其目的在于提高生活資料的功能價值或降低生活資料的耗散價值(使用價值=功能價值-耗散價值),即增長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量,因此它的使用價值大小通過所生產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來體現。也就是說,所有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它本身不會產生增值,在正常情況下,只能以折舊的形式逐漸地、分批地將其使用價值等量轉移到生產系統的產品之中。生產系統的產品可能是生產資料,也可能是生活資料,由于任何生產系統的最終目的在于直接或間接地生產更多更好的生活資料,因此任何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最終都會轉移到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中,從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三、勞動價值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人在運用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耗費自己的勞動力,即不斷地付出勞動價值。由于勞動力的形成和恢復只需要通過足夠多、充分豐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消費來完成,勞動力的直接耗費實際上就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間接耗費,因此人的勞動價值的付出量實際上可以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衡量。
【所有類型、所有層次價值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相關文章:
試論勞動力價值的層次區分03-24
中國股票內在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1-23
物權法視野中的所有權保存制度03-25
論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歷史價值03-05
企業所有權成本與公司治理結構03-21
人力資本所有權的度量與抵押03-20
對企業性質和所有權的新闡釋03-23
用益物權與所有權關系辨析03-24
所有權權能結構理論研究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