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述我國音樂教育中母語教育論文
關鍵詞:母語,中華文化,音樂教育
摘要: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二、我國音樂教育現有體制的由來。
中國音樂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體地位的是中國傳統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戊戌變法的推行和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我國音樂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現可以概括為:引用歐美學校歌曲曲調作為唱歌教材、樂理采用西洋樂理體系、教學方法照搬西洋。這時候興起的“學堂樂歌”便成為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起點。
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西化”問題。中國近百年來的音樂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師范大學王耀華先生所說,其“得”在于:引進歐洲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使中國音樂教育走上了系統化、規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樂水準;引進西洋近現代音樂及其理論,促進了東西方音樂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樂形式的誕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其“失”在于:在學校音樂教育中,以歐洲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忽視了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深入探討和重建,不利于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主要表現為:在專業理論方面,以歐洲音樂理論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國音樂理論;在音樂創作方面,以歐洲音樂體裁為效仿的楷模;在價值取向方面,重西輕中,以西否中。[1]
在對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得”與“失”思考的同時,也會引起對我國音樂發展的另一個問題——中國音樂文化發展主體性危機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業文明價值觀及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影響,我國一些人把東西方音樂關系納入了古今關系,而不是把它作為人類音樂的成果來借鑒和接受。這樣,也就使中國傳統音樂的心理學、美學等價值被“削足適履”地納入了西方音樂演進的軌跡。這一切都要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整體的文化價值體系進行重新評價與重構。
由此可見,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是一項嚴峻的課題,其歷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三、母語選擇——中國傳統音樂。
所謂“母語”,就是指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方言。[2]806本文這里說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中的“母語”,是借用了語言學的概念。美國語言學家布魯克和特雷杰認為:“語言是使一個社會集團內部協調一致和任意的有聲符號系統”?梢哉f,音樂也是人類社會“有聲符號系統”的組成部分。音樂與母語有著密切的關系。聲樂中的歌詞本身就是語言,器樂也總是體現著母語文化的特征。另外,“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必須要依靠民族某種具體語言和文字來交流、記錄和傳播,特別是沒有文詞依附的傳統器樂曲,在民間仍然主要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來傳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華民族在語言特色、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質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獨樹一幟,是中華民族本體、民族尊嚴、民族意識的標志。如“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道德品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等。雖然中華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專制主義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和“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因循守舊思想等,但占主導地位的還是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文化母體千百年來也孕育了傳統音樂文化的成長和發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就應該指的是“以在中華民族歷代生產斗爭、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為深厚基礎和廣闊背景而進行的音樂教育”。[4]
當今中國音樂文化處于中國傳統音樂、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外國音樂三種體系多元共存的復雜狀況。每一種音樂體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們的音樂生活中發揮著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價值沒有高低之分。它們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繼承。但是,在世界各國,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擔負起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構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語”選擇應該也只能是中國傳統音樂,正如當今一些研究中國的西方學者指出:“在中國面臨的各種危機中,核心的危機是自信的危機,中國人正在失去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中國性(Chinesness)!盵5]梁銘越先生也曾經談道:“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如若失去原生態演藝的存在,其傳承也愈接近離失而無形中被埋沒了。”[6]263也就是說,如果放棄中國傳統音樂體系而選擇其他音樂體系,則意味著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揚中華音樂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母語”音樂教育中,只能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根本資源。當然,作出這樣的選擇,并不意味著排斥其它音樂體系,否定其它非母語因素。相反,還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知識列入普通教育的音樂課中。王耀華先生曾經指出:“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為根本,既注重繼承,又重視發展,既繼承一切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使之得以弘揚,又重視對其他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借鑒、吸收。”[7]
四、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要求把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作為基點,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并且至今仍然起著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讓這燦爛的音樂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這一歷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樂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增進中華民族情感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的需要。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整體結構中,“樂”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樂貴移風易俗觀,荀子的“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記》更是充分肯定了“樂”的美育社會功能,可見音樂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強大。同時,建立這樣一個體系也是增進中華音樂文化內部交流、繼承發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優秀傳統的需要。如果沒有把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保護好的話,就不能為人類音樂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另外,在世界音樂教育界也出現了重視各民族傳統音樂教育的趨勢。面對這一世界音樂教育的共同趨勢,我國的音樂教育要如何進行改革,不僅是音樂教育界,而且是整個音樂界應該重視的問題。
五、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困難和可能性。
盡管對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充滿著信心和希望,但是,這一體系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其一,要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必須擺脫西方工業文明價值觀及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建立新的音樂教育價值觀。
其二,必須改變中國傳統音樂非系統化的現狀,總結出適合我國音樂教育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作為教材。
其三,要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必須打破原有模式的約束,尋求新的教學方法。必須找到中國傳統音樂教學方法和當今世界先進教學方法的契合點。
其四,必須培養具有中華文化意識的音樂教師。雖然存在這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實現“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又有其現實基礎。
在對歷史的反思中,建立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已成為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共識。通過大多數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奠基性的成就,比如,對古文獻、古樂譜、古樂種的研究、整理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1985年,國務院頒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35條,明確提出了“加強美育”,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 1999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對“美育”又作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一切都將會對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實現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六、結束語。
弘揚中華音樂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音樂文化傳統,是我國每位音樂工作者的崇高歷史使命。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弘揚中華文化僅僅依靠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將與西方體系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為世界音樂文化溝通、互補與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耀華。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的得與失。音樂研究,1994,2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F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
[3]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 王耀華。根深扎于中華文化的土壤。樂府新聲,1996,1
[5] 管建華。重建比較音樂學。中國音樂,19951
[6] 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
[7] 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研究50年之回顧與思考。音樂研究,1999,3
【簡述我國音樂教育中母語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論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20
淺論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20
探析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19
探討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1-06
淺析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18
音樂教育在地方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論文11-20
音樂教育論文06-10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