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
【論文關鍵詞】大學教師;教學;科研;學術責任
【論文摘要】現代大學教師承擔著教學與科研為主的學術責任,在高等大眾化進程和大學制度深入發展的現實面前,由于學術觀的理念認同、大學運行、學術責任保障機制等因素的負向影響,大學教師在教學與科研上的學術責任已存在各自內部結構、彼此關系定位失衡的弊端,為此有必要通過進一步厘清學術責任觀、以學術自覺實現學術自律、制度上設計教學學術性操作、管理運行改革等解困措施,有力促進大學教師學術責任的協調與整合。
高校是一種以學術為根基的知識共同體與組織機構,作為其中發展主體的高校教師,結合現代大學職能要求,主要承擔著教學責任、科研責任和服務責任,就學術特性而言,教學與科研是大學教師最為主要的日常學術責任。一方面,對學生發展負責是大學的主要使命,教學便也成為教師的主要學術職責,另一方面,隨著大學功能的擴展,科研在大學組織活動中占據了日益重要位置,大學教師作為專業學術研究者的價值日漸突顯。在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的背景下,研究教學與科研的學術特性及關系定位,并通過制度創新協調教師的學術責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失衡——大學教師學術責任結構與關系定位
從西歐中世紀大學人文主義為主的教學開展,歷經德國教育家洪堡創建柏林大學并崇尚“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兩大原則,大學組織制度的創新進程也不斷影響著大學教師的角色,大學教師的責任也出現多元化趨勢,教師不僅是教學者,擔負培養人才的職責,而且也是研究者,擔負著科學研究的任務。理論上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是大學教師應有的學術責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在大學組織運行和教師業務開展的實踐中,隨著學科專業日益分化、大學教研管理及建構不斷改革,教師學術角色內部、之間也產生了必然沖突,相應大學教師學術責任已經呈現程度不一的失衡趨勢。
(一)教學責任的失衡
依托專業平臺,憑借知識積淀,仰仗人格魅力,以課堂內外的教學與培養人才,理應是大學教師教學責任的最大特點。不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教學工作始終都處于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學工作也是大學教師的一項基本任務。但在大學教育擴張同時努力培養創新人才要求的使命下,傳統的大學教學行為,總體上看已呈現教師失責、失范的問題。
從教學理念上,教師教學科學性、現代性不足。計劃條件下,大學的相對獨立、學生的畢業分配等因素,均使得大學教學以知識以本位、以應試為特征、以分數為指標的理念較為突出,現代體制下,學生最終需要接受社會的篩選與評價,大學教學的人才培養理念也呈現綜合化,已逐步趨向以能力為本位、以適應為特征、以勝任為指標的時代特點。而當今大學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啟發和方法引導,只關注學生課程學習、少注重學生全面成長的教學理念仍有很大生存空間,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善于學習、協調發展、個性鮮明的大學教學理念還未能完全樹立,大學教師的教學責任,不僅體現在傳授知識,理應更強地體現在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產生思想上。
從教學實施上,教師教學適應性不足。適應學生與適應時代是大學教師開展教學的必備條件。多年來我國高校教學較普遍地存在適應性不足的問題,如教學內容上更新不足,知識體系流于一般乃至滯后僵化,書本知識較多,實踐訓練較少;教學方法上灌輸大于參與、結論多于問題、繼承大于創新;教學評價上共性標準多于個性體現,課外的教學指導、教學反饋與學生信息跟蹤更是較為稀缺等。上述問題都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學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的學習風氣與學習狀態,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從教學規范和境界上,教師教學也存在一定問題。大學教學不僅以科學為基礎導向,也應重視人文氣息的樹立,教師的教學、學術規范、學術責任都與實際的教學活動息息相關,育人的責任也是大學教師教學必須顧及與履行的學術要求。由于社會功利思想、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影響,一些大學教師并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作為教師應當負有的責任,上課不備課者有之,任意壓縮課時和教學內容者有之,教學嚴重依賴多媒體課件缺乏活力者有之,教學態度不嚴肅者有之,只教書不育人者有之。大學教師這一層面的學術責任缺失,其危害是嚴重的,既不利于學生、學校和社會,也有損教師職業形象,“師道尊嚴”與大學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也受到嚴峻挑戰。
(二)科研責任的失衡
科學研究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大學不僅應向學生傳授已有知識,還有創造知識、創造未來新的任務,這是區別于的根本標志。無論是大學學科改造與建設,還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都離不開大學教師為主體開展科學研究。當科研在大學教師的學術活動中已經越來越重要和頻繁,與之對應的科研責任也是一個值得認真審視的問題。大學教師的科學研究責任主要包括發現和創造新知識的責任、發表自己研究成果的責任、理論的實際應用和關注學科前沿的責任以及維護學術自由與規范的責任等。在生成中發展的總體趨勢同時,當前大學教師科研責任的失衡也不容忽視。在科研定位上,功利性較為突出。研究的最大意義在于立足現狀,發現問題,生成思路,建構措施,對知識的更新與再造,研究是最為重要的手段,但理應的沉潛、持續甚至甘于寂寞地開展教學課題與研究,對很多大學教師來講卻并不突出,應付專項檢查、職稱評審等即時、現實、功利性目的占據多數,在總體上,研究積累的過程性與連續性不足,是制約很多大學教師科研水平提升的問題。
在科研實施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關系失衡。往往呈現大的理論研究過多、重復性結論過多,小切口問題關注有限,可操作、創見性實施策略有限的弊端,馬克思曾說過,“隨著大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多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币虼丝蒲械膶嶋H應用價值、影響力與輻射力,也是大學教師開展科研活動的學術責任理應關注的問題。
在科研規范上,濫用與失范已經不容忽視,F有下,大學資源和高級職稱教師掌握的科研資源較為突出,利用資歷、職稱、地位等優勢,濫用學術自由權力,已經產生了必須正視的學術失范現象。同時大學內部的學術不端行為逐漸增多,侵占、抄襲、剿竊他人學術成果,修改實驗數據造假等行為已經受到學術各界強烈關注,這嚴重地導致了學術規范的底線下降,影響了大學教師學術責任的應有聲譽,學術自由權利的“自我喪失”危機也已呈現。
(三)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失衡
大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學術性組織,大學以其智慧資源服務于學生和社會,同時也對學生和社會負責,從大學組織的運作機制來看,大學的責任主要由教師來承擔,教師通過履行教學與科研職責來實現大學對社會與學生責任的承諾。教學或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任務,大學科研活動不僅要完成獨立的研究任務,還應服務于教學或人才培養工作。但理念的“應然”追求并不等于大學組織行為的“實然”現狀,實踐中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時常表現為教師相應學術責任之間的沖突與失衡。
一方面,大學教師的教研角色分離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既表現為一些教師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作為高校學者應當負有的科學研究、創新知識和維護學術自由等責任,只滿足于教好書,不愿意從事科學研究,或認為科研對教學更多具有的是“擠占”、“沖擊”作用,也表現為教師從事科研過程中,并未及時將研究成果與教學工作有機結合,以研促教,實現教研相長,而是“兩張皮”的教、研活動方式,正如,曾任文院院長并對哈佛大學改革起重要作用的亨利?羅索夫斯基指出:“科研和教學是相互補充的,大學等級的教學如果沒有科研提供新的思想和啟示,其教學水平是難以提高的,……”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科研水平進步和創新意識發展。
另一方面,大學教師重研輕教的學術責任失衡現狀有愈演愈烈之勢。涉及管理體制、激勵導向、評判標準等因素,大學教師作為教學者的角色日漸被邊緣化,相應的學術責任意識也趨于淡化,教學投人與科研投入日益失衡,努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為大學生發展負起真正責任、把足夠精力投人一線教學的大學教師由于“可貴”而變得日益“珍貴”。
二、歸因—大學教師學術責任理念與路徑分析
大學作為學術共同體組織,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自身運行邏輯與外在環境的雙重制約,深人分析學術責任失衡的原因,同樣必須結合大學教師發展堅守的學術責任理念與賴以維系的制度環境等因素。
(一)內在運行的角度上,教學與科研的各自責任失衡,主要歸因于學術觀的理念因素
唐納德·肯尼迪在其《學術責任》一書中,把大學教師的學術責任歸結為培養的責任、教學的責任、指導的責任、服務的責任和研究發現的責任等。大學教師在作為知識分子、作為學者、作為教師等不同的角色背景下,在享受學術自由權利的同時,應當自覺、全面地履行自己多元化的學術責任。簡而言之,學術責任理解多元化、學術權利與學術責任義務結合化,應是現代大學教師從根本上必須樹立的學術觀。對這一理念的偏差認識,進而實踐,必然導致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各自責任失衡。
大學教師有結合自身特點,在合理制度環境下選擇性地進行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自由權利,但一些教師只過多看到自身應該享有的學術自由權利,而沒有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意識,學術自由與學術自律、學術責任以及必要的社會監督有機結合的理念并未完全樹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術責任的缺失。如教師教學有自由選擇教法、靈活運用教材與組織教學等權利,但同時必須擔負足夠精力投入、學生指導、提供優質教學資源等責任;教師科研有自由地探索真理、課題選擇、觀點發表、調研自主等權利,但同時必須承擔研究誠信、進程規范、社會反思與批判、獨立負責的科研責任,既要服務社會,更要引領社會。以上問題內化到教學進程與研究實踐中時,一旦產生并形成一種學術思想的慣性,教學內部與科研內部的各自責任失衡現象,便有了觀念的背景源頭。
(二)關系定位的角度上,教學與科研的責任分配失衡,主要歸因于大學運行、學術責任保障機制因素
教學和科研兩種學術責任理應是并行不悖的,然而現實中的教學與科研仍是難于平衡的兩翼。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方面,大學教學與科研活動具有客觀上的不同特性與模式。依托教學進行人才培養,具有間接性、隱蔽性、滯后性的特點,即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其效果難以在短期內準確衡量,只有在學生服務、展現自我價值時才能更多顯現;而科研往往有著立竿見影的效用,特別是得到資助的科研項目及能直接教學、服務社會的科研成果,效用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經濟觀念與大學運行邏輯的適度結合,帶來學術利益的最大化,直接影響高校教師教學與科研學術責任的協調。
更重要的是,雖然大學教師確實存在著教學與科研任務在時間和精力分配上的沖突,但更應看到,現代大學教學與科研的統一是有條件的,必須有賴于一系列制度支撐,大學制度對教師履行教學責任保障機制的缺失,以及一些傾向性的政策導向,制度性地加劇了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責任的沖突以及教學失責問題的產生。在遴選教師、學術考核、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與大學教師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諸多事務中,誰也無法否認科研數量、成果級別、認可程度等指標的重要甚至關鍵,特別是那些急于發展其研究職能的大學,研究上的成功始終被看作教師職務晉升的“試金石”。我國高等大眾化與“985工程”和“211工程”戰略基本上是同步推進的,但后者強大的示范效應與國家大量資金投人,使許多大學在規模擴張后對科研的強調遠遠超過教學,學科建設、基地評審、質量評估等都以科研成就為主要評價標準,這就使大學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與精力向科研工作傾斜,通過量化“轉移”,科研壓力又體現在每位教師身上。盡管高等院校習慣上都要求教師更重視教學,提出大學教師的“教學中心”“教學神圣”等學術理念,但結合政策與管理導向,涉及到每位大學教師的自身發展,其衡量學術的尺度卻很少考慮教學,或者教學的效果、質量評價指標功用難以得到真正看重,而是更重視“研究、發表和出版”。以上因素都影響著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在關系定位與分配上產生失衡。
三、協調與整合——大學教師學術責任的和諧提升
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學與科研成為高校教師銜接高素質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的橋梁,其學術責任同社會也與時俱進。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和儲存知識,而且要創造知識和追求真理。因此協調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并整合其結構,既是更好地保障高校教育質量的客觀需要,也是高校教師顯露個性、施展才智、自我實現的主觀需求。總體來說,應圍繞“教師個體一一制度保障”的有機結合,通過主觀自覺與客觀促進實現大學教師學術責任的和諧提升。
(一)大學教師對大學學術責任的認識應進一步厘清
大學教師只有學問與人格并重,具備高深知識、獨立人格、高尚人格,才能擔負起學術責任。首先,是作為教師應當履行的核心責任——對學生和教學的責任。具體包括人才培養、教學、學生指導和學科建設等責任。既要把足夠的精力投人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專門知識,了解人生的責任和意義,形成合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又要以身作則,給學生必要的指導,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次,是作為學者應當履行的學術責任一一科學研究的責任。開展研究和選擇課題要考慮社會需要,對社會負責,發表研究成果,要考慮研究所帶來的社會后果,對科學負責。以嚴謹的態度和扎實的方法投人研究,獨立負責地評論各種社會問題,對不符合社會良知的價值加以質疑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個人見解。同時必須遵從起碼的研究與規范,大學教師只有遵守學術規范,做到正直和誠實,才能擔負起學術責任。
(二)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提倡自律,以學術自覺實現學術責任協調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理念、行為、規范和品質的總和,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師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大學師德價值既體現在教師人文精神,教師職業的誠實、尊重、愛心、良心、責任感等,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又體現在教師道德意志,保證教師在任何情景下遵循職業道德行事,自覺作出道德的選擇,通過主觀、內在的道德自律境界,達成道德自律,自覺實現教學與科研學術責任的協調。
(三)重視并設計教學學術性操作,實現制度激勵
除了主體性的一線教師,高校管理者與政策設計者也應意識到,大學教學活動自身具有的學術性是更加不容忽視的。傳授知識與探究、創新知識一樣都是大學對高深知識的操作方式,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獨有的個性與創造性,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接近于學術研究評價,而不是僅僅針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量化評定。過去教學工作之所以得不到應有重視,很大程度上源于絕大多數教師往往把學術等同于研究,把學術的價值理解為單一的知識創新,高校長期局限在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爭論,沒有把教學上升到學術的應有高度,以至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投人得不到與科研成就同樣重要的評價,這是造成當前教師不能真正潛心本科教學以及重科研、輕教學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制度與政策導向層面,必須加強教學學術性操作。一方面建立多樣化的高校評估標準。對于一流名校,既要重視對科學研究的評估,又要重視對本科教學工作的評估,同時還要科研與教學的協調程度,如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的結合狀況等。教育部“教高[2005]1號文件”要求,高級職稱教師每學年至少要為本科生講授一門課程,連續兩年不講授本科課程的,不再予以聘任,這一規定的落實情況還要繼續加強督導;對于一般地方本科大學,則重點評估教學質量與改進、教學規范情況,并把教學研究成果作為一項重要評估指標,繼續加強“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促使各類高校把工作重點和師資力量轉移到教學工作上來。
另一方面完善教師教學考核機制,激勵在教學工作一線有突出貢獻的教師,在教師晉升、評審標準中強調教學重要性一一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其有效性評價,尤其應把教學學術成果和教學成效作為與科學研究成果同樣重要的評價指標,如增強教學學術研究以及教學創新性的評價比重,將教學研究論文、出版的教材和課件,以及所獲獎勵等作為教學學術評價的重要內容,激勵教師在注重專業科研的同時注重對教學研究與本科教學工作的投入。
(四)探索教學與科研協調的管理運行
實踐中,我國大學一般將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截然分開,科研部門與教務部門分別負責科研與教學的管理和任務分配,基層院系據此設置了教學與科研管理機構,二者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機制,屬于大學組織內部傳統的“條塊分割”式。隨著我國大眾化以及大學跨越式的實施,傳統的大學管理體制越來越難以適應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尤其是對大學本科教學工作的導向作用逐漸減弱,教學與科研的矛盾以及教師教學失責問題逐漸凸顯。
科學的管理與運行機制是保證大學學術活動正常運行和有效開展的關鍵。在新形勢下學?筛鶕陨斫虒W與科研任務的實際狀況,建立教研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雖然當前教學與科研任務分屬不同的大學職能部門管理,但在具體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的基層院系層面是統一的,因此大學管理體制改革應對教學予以不同程度的傾斜。如分配教研任務時,教師可統一調配、考核,一般崗位教師教學與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打通,并增加教學工作量在考核中的比重;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優勢學科與學術團隊的教學與科研任務相互貫通,加大承擔教學工作量與教學改革成效的考核權重;改變簡單量化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探索實行代表作評審和重大科技成果獎勵制度,為大學教師理性、從容安排教研活動工作創造寬松、和諧的管理環境。
就學術責任而言,教學與科研具有辯證關系,相互矛盾又相互促進。大學教師的學術責任失衡現象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從大學存在的根本目的而論,無論大學功能以及教師任務發生怎樣變化,大學教師作為學術承擔者的責任應該始終得到堅守。正如科南特曾寄希望于哈佛大學教師,“我希望永遠不要把我們的教師分為專門從事教學和專門從事創造性研究的兩組人。不要將教學和科研割裂!备咝=處熞惨业揭粋教學與科研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實現自身學術責任與大學學術職能的和諧發展。
【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相關文章:
明清學術視野下的道教思想特征論析03-22
試析高校教師學術道德規范教育論析03-20
論析教師教學效能感對教師教學的影響03-20
論析獨立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的提高03-18
論析價值論的變遷12-04
論析誠信的進化03-18
論析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03-20
大學生職業決策的方法論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