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新課程下初中科學的作業觀
淺析新課程下初中科學的作業觀 徐梓土
【摘要】:隨著科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創新的意識已深入課堂,并且也應該深入到科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怎樣創新作業的設置,值得深入細致的研究。它可以為教師減負,更能為學生發展尋找新路。本文就傳統和新課程下的作業觀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 作業 布置
一、傳統的作業布置與批改中存在的問題
1、“統一”作業
長期以來,教師布置作業總是全班統一一致,忽視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個別差異。統一的作業內容、作業形式及作業難度不能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讓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這樣的“統一”作業,遏制著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2、“獨立”作業
傳統作業強調學生的“獨立完成”,注重獨立思考,忽視合作學習的方式。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較差。
3、“封閉”作業
以往的作業圍繞書本做文章。一方面,作業中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著與實際生活脫離的事實;另一方面,學生完成作業也不需要深入生活,從概念到概念,從公式到概念,從公式到公式,僅靠冥思苦想。這樣就使學生覺得枯橾無味,引起學生的反感。
4、“機械”批改
傳統的作業批改缺乏教師與學生的情感真實互動,作業評價生硬單一。這種“只見分數不見人”以及“非對即錯”式的“機械”批改,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發現自己的發展潛能。
由上可知,傳統的作業過程是教師意志的體驗,是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是教師按照統一的要求,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格式,對學生變相“灌輸”的過程。如何改變統一的教學作業,關鍵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種單一、枯燥的作業模式,重新構造一種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學生樂意接受,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作業模式。
二、新課程下有效作業設計的原則
根據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模式,科學作業設計應著重體現以下原則:
1、趣味性
趣味性設計原則是指: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作業設計要求生動、有趣,能使學生在作業時,自始至終保持高興趣。許多學生對作業應付、馬虎,很大程度上因為作業枯燥,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時,他們就不會把作業當成一種負擔,而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完成,而且知識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2、層次性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標承認學生差異,為求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作業也應因人而異,讓作業成為學生自己的作業,即以人為本的作業。如開辦“作業超市”,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既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等生,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科學能力都得到展示。如學習了《噪聲的危害和控制》后,可布置這樣有層次的三道探究性作業;①我們教室里令人心煩的噪聲有哪些?來源在哪里?用什么辦法可以減弱這些噪聲?②到大城市觀察或向交警同志了解,城市中控制噪聲的方法有哪些?③如果有興趣,可以通過上網,查看圖書資料了解噪聲有哪些利用?
3、合作性
學會合作已經成為21世紀新型人才的必需要求。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潛能發揮的過程。因此,多布置合作性作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如教學完《透鏡》后,可引導學生自由選擇合作伙伴,研究我們的眼睛,①通過查閱資料,認清眼睛的結構及視力的成因;②通過訪談及查資料了解近視眼的危害;③做問卷調查統計本校近視眼的發病率;④采訪近視眼學生,得出導致近視眼的主要原因;⑤采訪專家和查資料得出預防和矯正近視的有效措施。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分工合作,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形成學習的動力。
4、整合性
科學作業與其他學科相整合,不僅使學生借助科學這一科更好地學習其他的學科,同時也使其他學科的教學為學生學習科學提供實踐的機會。如學生學習了“功和功率”后,可布置一道與地理整合的練習:如圖:(是一座小山的等高線圖)
一個50㎏的中學生用了3h時間才登上山頂,他上山做的功至少是________J,登山過程中他的平均功率是__________W.又如在學習了長度的單位后,可布置一道與歷史整合的探究練習: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的功績之一,在于統一了中國后又統一了度量衡,其中也包括統一了長度單位,你能說一說這一做法的好處嗎?這樣的作業使科學學習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延伸、整合,達到了1﹢1﹥2的效應。
5、實踐性
新課程明確提出:“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這就是說,初中科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教師應結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又有助能力培養的實踐性作業。常見的實踐性作業有:課題研究、小制作、小實驗、參觀調查等。如學了“慣性”后,可布置學生調查學校附近街道的交通安全設施,寫一篇題為“遵守交通規則,避免交通事故”的短文,這類作業,學生感興趣,就會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又如學光學時,可布置學生制作針孔照相機、磨制冰透鏡等;學習力學時布置學生制作橡皮筋測力計,潛水艇等實踐性作業。教師也應結合教材因地制宜地組織一些諸如環保、能源等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知識、長才干。
6、探究性
“問題的結論往往隱藏在較深的層次,需要學生去挖掘: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通過嘗試錯誤,提出假設并驗證假設來尋找!边@就是探究性。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學習”!疤骄繉W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新課程作業觀下的作業布置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新課程下的作業布置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內容精練
在以往的教學中,作業的布置主要以注重作業的量;獨立完成題目為主的“題!睉鹦g,從而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首先注意科學作業的質。應根據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盡量兼顧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能體現出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科學作業應有的效能。
其次還應科學地控制作業的量。一般說來,在每節課后布置10——20分鐘左右的作業量較為適宜。作業布置受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具體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能一概而論。應減少不必要的重性練習,精心選擇輔導教材,為學生布置高質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業題,應達到練一題而通一類的效果。
第三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的自主性。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科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自主性作業,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全面考慮學生差異,自主選擇作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使作業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既能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藝特長、張揚個性;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在不同的基礎上各有收獲。
2、形式多樣
傳統教學中布置的作業均為筆答題型作業,單調的作業讓學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不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業形式上要注意變化,實現作業形式的多樣化,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以自主性、擴展性、開放性的原則,設置了長期性作業,讓我們的學生在某一段時間去完成。我們就可以設置以下的一些題型:
①、常規型
常規型作業的布置主要是為了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因此,常規作業的權重應該下降。從浙教版新課程教材來看,課后練習中的定量運算型習題比例大大下降,其意圖是明顯的,所以常規作業定量運算的作業比例應該下降,而適當增加定性分析、討論的習題。常規作業布置應做到少而精。
②、探究型
新課程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探究型作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熟悉科學探究的各要素,讓其掌握探究這種科學方法。因此探究作業是科學作業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類型。探究作業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學生根據所學科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2)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處理后,把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留給學生,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一周或兩周內完成,最后寫出探究報告。(3)學生交流探究結果,教師評選出優秀的探究作業。
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一些繁簡得當、難易適度、高而可攀的探究型作業,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強創造的熱情。由于課外時間上比較充裕,整個探究過程可以讓學生完成的完整些。
作業示例1:電學課中,老師曾講過“水果電池”,激發了某同學對蘋果導電性能的探究。
(1)你認為蘋果的導電性能可能與蘋果的哪些因素有關?
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
(2)請你設計一個驗證你的猜想的方案,并予以實踐。
(3)該同學用伏安法,在一定電壓下研究蘋果的形狀、甜度和通過的電流的實驗數據,實驗數據記錄入下表:
蘋果1 一般甜 蘋果2 較甜 蘋果3 很甜
完整
削了皮
切掉一部分
根據上述表格信息,把能得出的探究結論寫出兩條填在橫線上。
結論一:______________;
結論二:______________。
說明:該作業用于科學八年級上《電路探密》“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教學完成后布置。
③、操作型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科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許多科學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通過動手實踐,經過認真思考總結出來的。通過作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去發現、創新。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或無法完成的實驗、制作以作業的形式布置下去,讓學生去實踐,同時也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別的小實驗,小制作,小發明。例如自制橡皮測力計,自制桿秤等。還可以讓學生舉辦科學知識圖片展等,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這樣知識與能力不斷互動成長。
作業示例2:制作一個能夠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如果找不到新的途徑,可模仿課本上的裝置制作。
說明:該作業可在科學七年級下 “力的成在”教學完后布置。
④、 調查型
使學生著實看到科學在生活、生產、社會發展的中的作用。如調查當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污染情況;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調查公路拐彎處的傾斜情況或鐵路拐彎處兩條鐵軌的高度差異;收集我國和世界航天事業發展歷史和前景的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等。
給學生布置課外調查作業,也就是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知識,對學生來講,也是一種方法和能力得提高。調查的方式多樣,可以是社會調查,現場參觀,也可以到書店、圖書館中找書查資料,也可以上網上查資料。
調查型作業要求學生寫好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標題:
調查過程:
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
分析論證:
進行交流(向各職能部門提出建議):
班別:____ 姓名: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⑤、日記型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點很多學生都能夠做到,然而他們發現的問題往往是在腦中一閃即逝。我們認為,日記型作業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日記型作業是讓學生用日記的形式將自己學習、生活中發現的科學問題以及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記錄下來,學生只要有問題、有想法即可寫在日記本中。因此日記型作業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讓學生學得扎實,二是使師生間的溝通變得容易。
⑥、小論文式
以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見解,要求他們寫論文好像是不可思議的事。但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在研究性學習之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研究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對科學家研究問題的過程和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學生也完全可能依照科學家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去對一些簡單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從而寫出一定認識水平的小論文。也可以結合學科教學,或者生產、生活實際中的一些科學現象,通過查閱資料,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撰寫一些有關學科小論文。因此,把學科小論文作為一項新的科學作業,既是我們對作業內容一種新的嘗試,也是對我們課改成果的一個檢驗。
作業示例3:試歸納計算浮力的方法。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說明:該作業可在科學八年級上“浮力”教學完成后布置。
作業示例4:把摩擦力作為第一人稱寫一篇小論文。
說明:該作業可在科學七年級下“摩擦力”教學完成后布置。
⑦、超前型
通過布置超前預習的作業,讓學生以教材為主要資料,以生活中的物品、參考書和網絡為輔助資料,利用身邊的器具和實驗器材,通過觀察、實驗獲取知識的能力。如講溫度計、保險絲、開關等知識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渠道獲得相關圖片、資料、實物,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更多的同學了解課本以外的更多功能的溫度計、保險絲、開關、電能表等,從而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知識,同時為學生上課時舉例提供了良好素材。
總之,多元化、個性化的作業類型,使學生都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施展才華的機會。以課堂為“主陣地”,以作業為“分戰場”,以發展為目標,以自主合作為手段,讓學生在快樂中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 [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張行濤 新課程教學法 中學卷中冊[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2
3、錢 琳 初中英語新課程作業設計與操作[J] 中學生英語輔導報 2004-5
4、倪子元 新課程高中物理作業布置與評價[J] 中學物理 2006-7
【淺析新課程下初中科學的作業觀】相關文章:
淺析加強施工企業作業層建設的實踐與思考05-09
淺析新形勢下的建筑企業黨建工作05-17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05-31
淺析中職對口單招下高三學生的語文學習論文07-26
淺析藝術的本質10-27
淺析日本交通08-09
淺析韓國初中生中華文化教學的論文04-21
淺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見05-30
淺析電子證據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