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內科護理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科護理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內科護理論文1
摘要:目的探究風險管理在腎內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方法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措施,對觀察組患者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結果對照組和觀察組發生的風險事故分別為15例和3例,發生率分別為10.56%和2.11%,對照組患者的風險事故發生率明顯較觀察組高。結論在對腎內科患者護理過程中采取風險管理措施,可使得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護患關系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醫療風險得到降低,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關鍵詞:風險管理;腎內科;護理
醫院中醫療風險較為多發的一個科室是腎內科,主要疾病類型包括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衰竭及腎病綜合征等;颊呔哂休^高的發病率,主要臨床特點是易復發、預后差、病情進展快及病情嚴重等[1];颊邍乐厝狈膊〉南嚓P知識,也存在較大的心理障礙,因此經常會發生醫療事故和腎內科醫療風險事件,對醫院的護理水平和護理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該文主要探討腎內科護理中風險管理,以使得風險管理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現整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84例在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這段期間在我院腎內科住院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47例急性腎功能衰竭、50例慢性腎衰尿毒癥期、89例腎病綜合征、98例慢性腎小球腎炎;其中有126例女性,158例男性;患者年齡在18-79歲左右,平均年齡為(48.10±16.88)歲。將這些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42例,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有16名護理人員,年齡在24-47歲左右,平均年齡為(31.44±5.52)歲,有6名大專學歷,10名本科學歷。
1.2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措施,對觀察組患者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體制上的漏洞和缺陷是管理的重點。對護理安全質量的標準進行制定,各種規章制度需完善和健全,可使得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2]。將各級護理管理人員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質量需嚴格把握。(2)護理分級制度嚴格執行,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如果患者有墜床風險,則需使用護欄,如果患者躁動,為保護患者需使用約束帶,如果患者有精神癥狀,則需要對患者的動態進行密切觀察,以防發生意外。(3)加強各種藥品的管理,分開放置各種藥品,藥瓶內裝藥品需符合瓶簽,定時檢查藥品,防止藥品過期需及時進行調整。(4)定時對各種急救藥品進行檢查,為保證功能良好齊全,需及時對物品及設備進行維護和補充,以便順利進行搶救工作。(5)實行彈性排班制,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調配,有效運轉護理工作。如果患者多且工作量大時,需及時對護理人員進行補充和調整,可使得臨床一線護理工作有序運轉得到保證,護理糾紛的發生得到避免。(6)護士長對風險的監控進行加強。在對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進行強化的同時,還需要對關鍵質量進行加強,監控每一個環節質量。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培訓,可使得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得到提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每天對患者治療后是否發生不良反應、病房各項措施是否安全、各種引流管是否通暢等進行密切觀察,對患者、護理人員等進行檢查,一旦發現風險需立即處理。
1.3評價方法
對比兩組患者發生意外拔管、給藥錯誤及墜床等風險事故的`發生情況,并進行觀察。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分析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采用r檢驗計數資料,P<0.05,具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風險事故發生情況,對照組和觀察組發生的風險事故分別為15例和3例,發生率分別為10.56%和2.11%,對照組患者的風險事故發生率明顯較觀察組高,具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討論
近幾年腎內科疾病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病情重、病情長等是此類疾病的臨床特點,大多數患者經常伴有其他疾病,因此使得護理工作難度得到進一步加大,安全事件也容易發生,給醫院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3]。實施風險管理干預措施需要相關護理人員對風險管理的相關要求進行嚴格掌握,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以便相應的護理目標及計劃得以制定,可使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到提高,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復。風險管理的護理理念是“以人為本”,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合理評估患者的潛在風險隱患,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4]。相關人員需要對風險管理制度進行完善,護理人員加強培訓,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進行加強,護理人員提高整體素質,對用藥及病房環境方面的管理進行加強。對照組患者的風險事故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在對腎內科患者護理過程中采取風險管理措施,可使得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護患關系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醫療風險得到降低。
參考文獻
[1]姜靜.淺談護理干預對老年腎內科患者安全防護影響的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xx,9(10):413-414.
[2]孫娜,孫萍萍,劉樂娥.風險管理在腎內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xx,24(5):116-117.
[3]高廣豐.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的應用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xx,24(5):2661,2212.
[4]李小梅,溫梅花,李勁高,等.在腎內科新護士管理中培育護理風險管理能力[J].現代醫院,20xx,15(9):119-120.
內科護理論文2
摘要:
目的分析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效果。方法在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期間,選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模式,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在經過兩種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0/42);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5.7%(36/4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而言,選擇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模式能夠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優于傳統常規護理,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效果;觀察
在臨床中呼吸系統疾病尤為常見,好發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氣管、肺部、胸腔以及氣管中;颊叩湫偷呐R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1],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將造成嚴重影響,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發生重度缺氧、呼吸受阻甚至直接導致死亡。除了接受必要的臨床治療之外,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也顯得極其重要[2]。本次研究將分析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期間,選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模式,觀察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42.3±3.5)歲;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28~61歲,平均年齡(45.3±2.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飲食指導以及相關知識宣教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方法如下:
1.2.1用藥護理:對于呼吸內科患者而言,在用藥時需嚴格用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并記錄,充分、詳細了解患者用藥的不良反應以及藥物過敏史,在臨床用藥中要不斷進行調整,同時告知患者嚴謹擅自改藥、換藥,嚴禁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按照規定時間以及醫囑用藥。
1.2.2機械通氣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機械通氣護理顯得極為重要,特別是對于護理人員而言需要對機械通氣的方法、操作步驟有充分掌握,同時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采用機械通氣時需將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徹底清除,從根本上保證患者呼吸暢通,同時確;颊吆粑闆r能與呼吸機一致,嚴格管理好氣囊,正確設定呼吸機參數。
1.2.3飲食指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平日可多進食多纖維素以及高蛋白質食物。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多加飲水。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可以幫助患者腹部進行按摩,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良好的飲食護理能夠為患者的治療以及預后提供有利保障。
1.2.4心理輔導:心理護理對于重癥患者而言尤為重要,由于患者對病情不了解,難免出現緊張、害怕、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輔導和幫助,為患者講解關于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傾聽患者主訴,深入患者內心進行輔導,消除患者的恐懼感以一顆良好心態面對治療。
1.3觀察指標。顯效:患者完全康復,所有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病情得到好轉,對日常生活具有輕微影響。無效:患者病情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好轉,癥狀改善不明顯甚至病情加重。
1.4統計學分析:本次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經過兩種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0/42);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5.7%(36/4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討論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病情較重且容易反復發作,護理不當極有可能導致造成其他的感染或并發癥,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預后,因此需要在傳統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3]。我們給予觀察組患者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強化了藥物指導、機械通氣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其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4-5],進一步說明針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而言,選擇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模式能夠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優于傳統常規護理,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精霞.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xx,14(17):146-148.
[2]馮嵐.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下旬刊),20xx,11(6):116-118.
[3]徐盼盼.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現代養生B,20xx,12(11):125-128.
[4]劉靜.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xx,5(21):133-135.
[5]王紅梅,曹麗.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應急護理干預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xx,16(4):264-265.
內科護理論文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在日常治病住院的過程中對于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的提升護理人員護理質量,選擇較為優質的護理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護理實際意義。
1.資料和方法
1.1相關資料
本研究過程中選擇了我院我院20xx年9月至20xx年9月收治的200名呼吸內科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有80名,男性患者有120名,年齡最大為59歲,最小年齡為34歲,平均年齡為45歲。200名患者內部有支氣管哮喘患者54例,所占比例為27%,肺炎患者為78例,所占比例為39%,慢性阻礙性肺炎68例,所占比例為34%。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人。第一組為實驗組采用安全護理方式進行患者日常的護理,第二組為對照組,在日常的護理過程當中,采用傳統的呼吸內科護理方式。
1.2護理方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該組患者采用一般性的臨床護理措施及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安全護理方法所謂的安全護理方法就是在傳統護理方法之上,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的過程中增強自身護理的主動性,同時,在主動護理的過程當中,注意增加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發現相關的問題,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解決與患者相關的問題。通過多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增強患者所處環境的舒適性。此外,在護理的過程當中注意提升護理人員的相關的風險防范意識以及必要的法律意識,全面的保證護理的責任切實的落實到個人身上。增強對于相關藥品的管理工作,全面的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性。
1.3觀察指標
對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方式和安全護理方式的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臨床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1.4統計學方法
對于所得的數據采用了X2檢驗的統計學方法,根據P小于0.05為差異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分析
采用傳統常規護理的小組的100名患者當中,非常滿意的患者有45名,較為滿意的患者有23名,一般的`有12名,不滿意的20名。滿意率達到68%。采用安全護理方式的小組100名患者當中,非常滿意的達到82人,一般滿意的有16人,一般的有2人,沒有不滿意的患者,患者的滿意率達到98%。從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得出,采用安全護理方式臨床護理效果要遠大于采用傳統常規護理方式。
3.討論
在相關的臨床實踐中表明,呼氣內科相對于其他科室是一個醫療糾紛發生較多的科室。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呼吸內部內部的患者的年齡往往較大,該年齡階段的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有著較為特殊的要求,對于護理的整體質量要求也較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臨床護理過程中出現醫療事故的發生率。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全面的實現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方式的研究有著較為重要的理論和護理實際意義。筆者通過自身分析以往的呼吸內科護理方式發現,在進行呼吸內科患者臨床護理的過程當中,根據不同的呼吸內科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的安全護理方法和措施,對于提升呼吸內科護理的整體質量有著較大的作用,安全護理方法在很多方面相對于其他護理方式在較多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我院呼吸內科自采用安全護理方式以來,內部整體的護理質量相對與先前的護理質量有了較大的提升。安全護理方式在整個醫院內部得到醫生及護士較好的反映,因此,通過以上的分析結合我院研究比較數據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臨床針對呼吸內科患者實施護理的實踐過程中,采用安全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顯著,是臨床護理呼吸內科患者的安全可靠選擇。
內科護理論文4
一、呼吸內科護理安全隱患分析
1.1意外事件方面
1.1.1跌倒
呼吸內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體質虛弱、視力下降,反應能力差等因素;部分患者使用易致跌倒的藥物,如利尿劑、血管擴張劑、抗過敏、降血糖藥等藥物,易發生跌倒,造成意外。
1.1.2墜床
肺性腦病患者常出現興奮、煩躁等表現,伴隨神經系統疾病,如老年癡呆等患者,易發生墜床事件。
1.1.3窒息、誤吸
咯血、痰液增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易導致窒息;伴隨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如腦梗死等)易出現吞咽困難,進食嗆咳而造成窒息、誤吸。
1.1.4管道脫落
氣胸、胸腔積液的患者常采用胸腔閉式引流,如因固定不妥、活動不當、過度牽拉等原因會造成管道脫落;胃管、導尿管、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管道存在計劃外拔管的可能。
1.2?撇僮饕幊虉绦胁坏轿
1.2.1氧療隱患
氧療時如吸入氧濃度過高、吸氧時間過長可發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持續高濃度吸氧會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發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對氧療依從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而不能達到預期療效。
1.2.2吸痰護理隱患
病情評估不到位、單次吸痰時間過長、兩次吸引間隔時間短等因素,可致低氧血癥使病情加重,引發意外。
1.3護理人員方面的因素
1.3.1綜合能力欠缺
現階段護士的知識層次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實際工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參差不齊;?婆嘤柌坏轿、急救技能掌握不夠、應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響搶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種疾病,因涉及到多專科的護理問題而存在一些護理矛盾,對護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1.3.2工作中缺乏高度責任心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慎獨精神;觀察病情不夠細致,未及時發現存在的隱患,干預不及時;職責、制度、流程執行不規范等因素。
1.4護理管理因素
1.4.1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
護理管理監控過分注重考核,缺乏細節管理理念,應急預案落實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護理核心制度未嚴格執行造成護理缺陷是一種發生率較高,損失較大的'風險。
1.4.2護理人員的配置與工作強度不對稱
護理人員的配置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護理人力資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護理需求增多,使護士超負荷從事繁重的工作,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環節質量無法控制、服務不到位,給患者帶來不安全感;管理制度不完善,質量監控不力都是造成護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內科護理安全隱患防范對策
2.1意外事件防范
2.1.1充分評估患者,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對存在有意外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于床頭建立警示標識;與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取得家屬的信任與配合,留有家屬照顧;同時認真落實交接班制度及分級護理制度。易跌倒的患者避免單獨走動,必要時臥床休息;存在興奮、煩躁等易發生墜床意外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床欄的應用、束肢帶應用;對存在窒息、誤吸危險因素的患者,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床邊備有吸引器,必要時安置患者于搶救室;吞咽困難、嗆咳的患者,將食物調成糊狀,抬高床頭30°~45°,必要時留置胃管;各種引流管道固定妥當,避免折疊、扭曲、脫出、受壓,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計劃外拔管;胸腔閉式引流患者,床邊備有相關物品,如血管鉗、消毒凡士林紗布等。
2.1.2制定呼吸科常見意外事件的應急預案,組織護士學習利
用晨會、交接班時進行情景模擬,一旦發生意外事件,如何應對處理等注意事項,以不斷提高護士解決問題的能力。
2.2規范?菩宰o理操作,加強監督與管理
2.2.1氧療護理
正確評估病情,認真執行醫囑;嚴格掌握氧療適應證、氧濃度、吸氧方式及時間等要求;嚴密觀察氧療效果與反應;加強患者的安全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氧療依從性。
2.2.2熟練掌握吸痰操作要領
正確控制負壓(40.0~53.3kPa,小兒<40.0kPa),在無負壓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時動作輕柔;單次吸引時間應少于15s,兩次抽吸間隔時間應大于3min;在吸痰前、中、后,適當提高吸入氧的濃度,增大氧流量,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2.3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工作責任心
2.3.1提高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鼓勵護士參加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培訓,通過多途徑、多渠道獲得國內外的新知識、新動態、新觀念;加強對年輕護士的培養,按需交叉培訓,落實“三定方案”,對年輕護士的成長進行動態持續的觀察、評價。
2.3.2加強工作責任心
教育護士嚴格按職責、制度、流程落實各項治療護理措施,克服麻痹大意的工作態度,培養應有的慎獨精神。
2.4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資源
2.4.1加強護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內科?谱o理質量標準》、《呼吸內科應急預案》,修訂《呼吸科?谱o理常規》及《呼吸科?撇僮鳌返软椖;病區實行全員參與的質控模式,成立質控小組,建立護理質量持續改進跟蹤檢查表,加大質控力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處理。
2.4.2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改善超負荷工作狀態
護士長根據本?频木唧w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改進護理工作模式,實施責任包干制;改進工作流程,實施彈性排班。(本文來自于《護理實踐與研究》雜志!蹲o理實踐與研究》雜志簡介詳見.)
三、小結
臨床護理管理者要重視護理風險的教育,針對?拼嬖诘淖o理安全隱患,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完善護理工作流程及常規,規范操作流程;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應急能力的培訓;嚴格把控護理質量,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進行干預,確;颊甙踩妥陨頇嘁妗
內科護理論文5
摘要:[目的]了解大專護生學習《內科護理學》課程的真實感受,探索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因素,為高職高!秲瓤谱o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對20xx級護理專業各班學習委員、班長、副班長及其他學生代表學習《內科護理學》課程的真實感受進行面對面深度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提煉。[結果]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因素主要涉及教室布局、桌椅的舒適度、班級人數、課堂時間、學習氛圍;《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生交流和互動;實踐教學狀況。[結論]面對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的挑戰,全面優化護生體驗為中心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護理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改革考核方式。應改善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外部因素;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先進教學手段,豐富護生的視聽體驗;加強師生互動,豐富護生情感體驗;以實訓、見習為載體,豐富護生的職業體驗。
關鍵詞:內科護理學;學習體驗;教學改革
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體察、考察。體驗或者說用戶體驗也被視為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的核心,被列為應用創新“三驗”(體驗、試驗、檢驗)之首。體驗使人超越認識和理性的范疇,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領域,體驗中強調親身參與,是生命對直接經驗的直接感受和經歷。陳梅[1]指出,以往過分強調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注重概念、判斷、推理、原則的掌握,而忽視個體情感體驗、領悟、想象等心理過程。強調對知識的記憶、背誦、模仿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用于當今的學生。進入21世紀以來,傳統商業正經歷著被“互聯網+”的新商業模式改造或取代的巨大沖擊,教育被認為是下一個很有可能被互聯網顛覆的領域。而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的興起,使傳統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課堂已不是必要的學習空間。正如商業社會,在服務消費過程中消費者良好的體驗至關重要。教師為學生營造的學習體驗過程是一種知識轉移過程,即知識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可以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對大專護生學習《內科護理學》課程的真實感受進行面對面深度訪談,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提煉,探索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因素,以期為護理教師在面對互聯網挑戰時增強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提供一個可供借鑒的視角,推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內科護理學》課程改革,可為高職高!秲瓤谱o理學》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為20xx級護理專業各班學習委員、班長、副班長及其他學生代表,共18名,受訪護生均為我校20xx級護理系統招專科生(由國家統一高考、招生入學,三年制?),目前已完成在校全部課程的學習,將于20xx年5月進入臨床實習。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法
采用現象學研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提綱由我校臨床護理系從事《內科護理學》教學的6位專職教師(均具有中職以上職稱)反復討論并擬定。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逐步深入,縮小范圍,每個受訪者訪談時間為30min~60min。全部訪談均在臨床護理辦公室進行。訪談前先告知受訪者訪談內容只用于《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并承諾所有訪談內容采取保密原則,讓受訪者解除思想顧慮,再按事先擬定的訪談提綱進行討論。訪談對象以自愿參加為原則,訪談對象知情同意進行良好,使訪談質量得到了保障。
1.2.2資料分析法
以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為指導,采用深度訪談法對研究對象收集資料,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同步進行。研究樣本量的決定以受訪者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為標準。本研究對18名受訪護生進行深入訪談,對愿意錄音的受訪者錄音,訪談后及時整理訪談記錄,并將訪談錄音逐字逐句記錄下來,對受訪者突然出現的內心感受,也及時記錄下來。按照N1~N18依次給每位受訪者的訪談記錄編序并建立各自獨立的文檔,進行編碼、歸類,提煉出主題。
2結果
2.1主題1:影響學習體驗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教室布局、桌椅的舒適度、班級人數、課堂時間、學習氛圍等18名護生均認為教室雖然寬敞明亮,但面積偏大,班上人數太多,而多媒體屏幕又設置在黑板的左側,教師就經常只站在左側,老師關注最多的是坐在教室左側前排的護生,而坐在教室右側,尤其又在后排的護生基本被忽視。護生2:“我們班上課是愛學習的同學坐在教室前排,不愛學習的同學坐在后面玩手機!6名護生提出,每次課都是2節課一起排課,每堂課50min而椅子很硬,坐久了就感覺特別疲勞。即使想認真聽課,也免不了要開小差。
2.2主題2:《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情況,主要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生交流和互動等18名護生均認為《內科護理學》課程涉及人體各系統的常見病,內容包羅萬象,和原來學的各門基礎醫學課程都有關聯,學習起來感覺內容復雜、很難學。護生3:“老師基本都使用PPT課件上課,課件內容很多,翻頁很快,好像老師只負責把內容講解完,我們只需負責聽,2節課聽下來,內容很多,但不知道學了什么!弊o生7:“老師用PPT上課,講的內容很多,但老師忙著講解和切換頁面,把我們忽視掉了,我不喜歡用PPT上課,寧可老師像原來一樣,一邊講解一邊用粉筆板書。”護生17:“雖然現在教學都使用多媒體,屏幕很大,但是教師的課件主要是文字,雖然配有一些圖片,但主要還是聽老師講解,在視聽上的體驗和看電影還是相差太大了,聽課時間長了就想打瞌睡!
2.3主題3:《內科護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狀況18名護生均對《內科護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很感興趣,但認為實訓內容開設太少,又沒有臨床見習。在基本沒有接觸過臨床的情況下學習內科護理感覺很抽象,難以理解。希望能夠有機會接觸真實的病人,接觸臨床。護生4:“很喜歡上內科護理的實訓課,不會像上理論課時那么枯燥。在實驗室操作時才有自己是一名護士的感覺!庇10名護生提到:很想到病房看一下真實病人的狀況,很想了解臨床護士是怎么工作的。
3討論
3.1高職高!秲瓤谱o理學》課程學情分析
《內科護理學》是一門臨床護理核心課程,是其他臨床各科護理的基礎,是聯系基礎醫學、護理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的橋梁課程。高職高!秲瓤谱o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以課堂教學為主,多數高職高專都采用多媒體教室大班授課,并開設相應的內科護理操作實訓課,部分學校會安排護生到臨床見習。目前,各高職高!秲瓤谱o理學》課程設置的實踐課時比例普遍偏低,一是因為相當一部分內科護理操作如胸腔穿刺術的護理、腹腔穿刺術的護理等,在臨床上并非由護士獨立完成,而是醫護合作完成的,因此開設此類實訓課不僅難度大,而且護生也會認為這些操作并非由護士獨立完成,思想上也不重視;二是由于教學醫院條件限制和臨床帶教師資的缺乏,護生臨床見習機會較少,有些甚至完全沒有機會!秲瓤谱o理學》這門學科旨在教會護生用基礎醫學知識解釋臨床現象;用基礎醫學和護理知識解決臨床實踐中的護理問題,從根本上說是要培養護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勝任力,學習時需要理論密切聯系臨床實踐。由于護生在學習臨床護理課程時,缺乏臨床實踐經歷,對臨床護理沒有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所以,教師在課堂通過講授的方式授課難度很大。護生則普遍感覺這門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復雜、抽象,學習難度大,導致護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下降,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護生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的現象很常見。尤其近10年,高職高專不斷擴大招生規模,護理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又多采用多媒體大班授課。但實際情況并不是護生都喜歡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這和廖文香[2]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了投入,各高職院校的教學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自古中國就有“寒窗苦讀”的說法,導致護理教師潛意識里都認為學習必然是很艱苦的事情,從而真正從學生體驗的角度去改善教學條件和進行教學改革仍然做得不夠。護理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個典型的知識服務提供過程,即教師和護生投入時間、精力、資金等資源,最終產出學生內化的'知識。面對MOOC的挑戰,護理教師應關注護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優化和豐富護生在課堂的體驗,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提升學習效果,把護生留在課堂。因此,以全面優化護生體驗為中心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3.2改善影響護生學習體驗的外部因素
小班教學能提高教學質量是大家的普遍共識。世界著名大學的教學質量評估中,都把人數小于20人的班級數量占總班級數量的比例,作為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3]!秲瓤谱o理學》是臨床護理核心課程,大班教學必然會影響護生的課堂體驗及學習效果。鑒于目前高職高專的實際師生比例偏低的現狀,控制每班人數≤60人,比較切實可行。學校也應從教室的空間大小、照明效果、桌椅的擺放及舒適度等各方面細節去優化護生的體驗。教學場地也可不固定在多媒體教室,護理教師可以把課堂搬到護理實訓中心的示教室、模擬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甚至是醫院等。創新教室布局,如“細胞式”教室,6人~8人為一個“細胞”進行座位布局,可將固定桌椅換成可移動桌椅或可旋轉桌椅,以方便護生小組討論式學習的開展,也可以培養護生的團隊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min。因此,可適當縮短每堂課時間,每堂課以40min左右為宜。
3.3探索以優化護生學習體驗為中心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
3.3.1轉變教育理念
《內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應從轉變教育理念開始。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傳遞-接受”的護理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護生體驗為中心”,以護生自主學習為主。護理老師應從以“知識灌輸”為主,轉變為致力于教會護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做事”,以培養具備臨床勝任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只有教育理念轉變了,護生才會改變原來主要依賴教師的學習方式。護理教師在教學中才會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學方法,自覺重視護生的學習體驗及互聯網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的變化。
3.3.2改革考核方式
眾所周知,考試對教學起指揮棒的作用。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考試對教學的引領作用,通過改革《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來引導課程改革。傳統的《內科護理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以閉卷考試為主,這必然導致任課教師以知識的灌輸和講解為己任!秲瓤谱o理學》課程的考核改革應從以考核護生對知識的識記和理解為主,轉變為包括:理論考試,題型以案例分析為主;臨床護理實踐考核,應占總成績的30%左右;護生參與小組討論、課堂發言及作業完成情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評,強調護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臨床勝任力。
3.3.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先進教學手段,豐富護生的視聽體驗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學習等。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通過臨床案例創設問題情景,讓護生體驗積極探索的欲望。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對MOOC沖擊,護理老師應深入研究MOOC的優勢和缺陷,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利用MOOC中使用的先進教學手段,如動畫、微視頻等豐富護生的視聽體驗,增加課程對護生的吸引力。
3.3.4加強師生互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MOOC最顯著的優勢就是在線互動開放。但“慕課”只提供、傳遞知識、信息,真實的大學校園氛圍,教師對護生的口傳心授,師生之間的情感傳遞,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是“慕課”解決不了的[4]。因此,護理教師應以各種護生活動為載體,豐富護生的生活體驗,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護理教師應重視言傳身教,課堂上要注意和護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動,課外則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電子郵件等促進師生間、護生間的交流互動,讓護生感受到無論課堂內外,線上線下,老師和同學時時刻刻都在身邊,能夠隨時獲得老師的關注和指導,也有助于護生之間互相交流和學習,從而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
3.3.5以實訓、見習為載體,豐富護生的職業體驗
建設仿真臨床的實訓場所;利用社會上招募的人員培訓為標準化病人,讓護生在進行操作訓練時更有臨床真實感;在實踐教學中護理老師可以有目的地設置一些正面和負面體驗;臨床護理操練室使用多邊形護理操作臺,便于護生在進行操作訓練時討論和互相學習;加大對虛擬仿真訓練室建設的投入,通過虛擬仿真的臨床護理實訓可以訓練護生的臨床護理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并培養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臨床勝任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護生進一步的臨床護理技能訓練也可以依托教學醫院來完成,這也是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最為欠缺的。
參考文獻:
[1]陳梅.初中物理課堂豐富學生體驗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導學,20xx(7):5-6.
[2]廖文香.關注學生學習優化生物課堂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xx(2):119.
[3]何國平,楊云帆,陳嘉.“慕課”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展望[J].中華護理雜志,20xx,49(9):1095-1099.
[4]彭德倩.“慕課”來了挑戰傳統大學教育學校間圍墻將被消融[N].解放日報,20xx-07-09.
內科護理論文6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期間所收治的1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34例,女46例,年齡25~72歲,平均(43.3±6.7)歲。所有的病例均與肝硬化腹水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同時經過B超檢查和CT檢查得以確診。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丙肝肝硬化10例,乙醇性肝硬化12例,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34例,乙肝肝硬化124例;雙下肢高度水腫伴腹水38例,中量腹水66例,大量腹水76例。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9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實施常規性護理給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整體的、全面的、優質的護理干預給試驗組,主要的操作步驟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用藥干預:正確的指導患者藥物的名稱、用法、用量和劑量,一般聯合采用保鉀利尿劑與排鉀利尿劑,以便于治療肝硬化腹水。對于頑固腹水患者,應當使用多巴胺進行靜脈滴注;對于腹脹、無疲倦等不適患者,應當定期測量腹圍,加強臨床觀察,準確的記錄24h尿量,以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1.2.2注重觀察病情變化:詳細的記錄并詢問患者的病史情況,全面的了解尿量、腹脹程度、醫療情況、發病經過以及抽腹水次數等。觀察肝硬化腹水小腸行動態,以便于對應用尿劑藥物進行合理的調整,并且維持電解質的平衡,與此同時,每天測量體重和腹圍,記錄出入量,加強觀察患者的面色、性格、步態及精神等變化情況,處理及預防肝性腦病。
1.2.3心理干預:在肝硬化腹水中晚期,往往患者在活動方面有著一定的束縛及限制,再加上擔心預后,身心擔負著非常大的痛苦,非常容易產生負性情緒諸如厭世、抑郁及焦慮等。因此,護理人員應當積極主動的與患者進行溝通,詳細的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治療必要性、目的性和注意事項,耐性的講解相關疾病知識,使患者切實的明確不良情緒的影響,認真積極的對患者的思想、社會及家庭的關系進行協調,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和信心,最大限度的消除思想顧慮和心理顧慮,從而更加自覺主動的配合治療。
1.2.4出院指導及并發癥預防:預防口腔感染,強化口腔護理,并且做好體位護理,盡可能的避免形成壓瘡,做好清潔皮膚的工作。在患者出院時,應當詳細的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生活中的各項注意事項以及定期復查的重要性,嚴格的限制攝入鈉鹽的數量,科學合理的安排生活作息及活動,充分的確保飲食質量,并且注意休息,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水平。
1.3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和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試驗組好轉率為88.9%,對照組好轉率為77.8%;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7.8%,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則為8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來自于《吉林醫學》雜志!都轴t學》雜志簡介詳見.)
三、討論
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深刻認識到了內科護理的重要意義。肝硬化腹水雖然有著較大的護理難度以及較多的并發癥,但只要將基本的.護理要點抓住,便能夠促進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盡早恢復,并且能夠有效的減少或者防止發生并發癥。所以,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以及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認真細致的進行工作,以便于將護理任務圓滿的加以完成。一般而言,肝硬化腹水均是從肝硬化逐漸轉變形成的,是肝硬化尤為突出及嚴重的一種并發癥,所以,將對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護理加強,能夠大大的消除或減輕肝硬化腹水所造成的不適,是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以及減輕痛苦的一種有效措施,護理人員必須提起高度的重視,在臨床上加以積極的推廣。
內科護理論文7
摘要:
目的分析優質護理應用于心血管內科患者臨床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68例20xx年6月-12月在我院治療的心血管內科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給予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94%,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4.71%,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41%,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心血管內科患者給予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優質護理;并發癥;滿意度
0引言
心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病率、致死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且該病并發癥多、容易復發,是臨床護理中的一項難題。為了解心血管內科患者采用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本院對其進行了研究,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內科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颊叩哪挲g在39-78歲,平均年齡為(59.8±2.5)歲。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均為3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具體護理方法為:
(1)心理護理:患者受疾病影響,很容易出現焦慮、緊張和煩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疑慮,給予患者關心和鼓勵,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能夠保持愉快的心情。護理人員應充分尊重患者,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患者。通過給患者講解治愈成功的案例,增強患者治愈的信心,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2)環境護理:注意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保證病房環境盡量滿足患者需求,根據患者保護隱私的要求,在不同床位拉上窗簾,給予患者必要的監護,盡量減少各種設備的使用。
。3)病情監測: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采用耐心和藹的方式與患者溝通交流,解答患者的疑惑,密切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防止出現意外事故和并發癥;颊唛L期臥床很容易出現便秘等腸道疾病,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準確評估。
。4)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叮囑患者每天清晨空腹飲用300-500毫升的溫水,以促進腸道蠕動。指導患者科學飲食,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粗雜糧,如海帶,盡量避免使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魚類和豆制品,減少脂肪攝入量。
。5)健康指導:護理人員應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心血管疾病健康講座,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指導患者適當服用有助于胃腸動力的藥物,促進胃腸道蠕動。給予患者適當按摩,減輕患者長期臥床導致的腰背疼痛情況。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評價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層次,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用百分(%)代表計數資料,組間計數資料的對比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院內感染1例,沒有患者出現褥瘡,并發癥發生率為2.94%;對照組患者院內感染3例,褥瘡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71%,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滿意22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2例,護理滿意度為94.12%;對照組患者滿意和基本滿意分別為16例和11例,不滿意7例,總的護理滿意度為79.41%,明顯低于研究組患者,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心血管疾病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影響,如果護理不當,也有可能會給患者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的質量非常重要。優質護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的需求出發,通過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指導和病情監測等盡量滿足患者需求的護理方式。黃文娟等研究學者通過給予35例心血管內科患者優質護理服務,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4.3%,且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7%,證實了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發生,減少醫患矛盾,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本研究中,通過給予研究組患者優質護理,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達到了94.12%,而使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其護理滿意度僅為而79.41%,且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優質護理的護理效果優于常規護理,且優質護理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和認可,有助于緩解醫患矛盾,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另外,研究組只有1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94%;而對照組患者中有5例發生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高,說明優質護理更有助于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發生,與上述研究結論相符,具有可行性?偠灾,心血管內科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有助于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可在臨床加強應用。
內科護理論文8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xx年6-12月采用Delphi法進行專家咨詢,對黑龍江省內的27名護理學PBL教育專家和醫學PBL教育專家發放兩輪專家咨詢問卷。參與咨詢的專家中,從事醫學PBL教育者11名,從事護理PBL教育者16名;年齡:30~39歲者15名,40~49歲者10名,≥50歲者2名;職稱:正高級職稱11名,副高級職稱11名,中級5名;學歷:博士5名,碩士17名,本科5名。
1.2初步擬定評價指標的標準并對專家進行預咨詢
在前期研究確定的3項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的基礎上,制定了針對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并對5名專家發放調查問卷進行預咨詢,主要目的是請專家對所擬定的指標標準進行初步篩選和提出修改意見,初步確定其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
1.3進行專家咨詢
第l輪專家咨詢:由研究者向27名專家發放咨詢問卷,目的是反饋預咨詢專家的意見;對初步確定的評價指標的標準提出修改意見,并請專家填寫專家的一般情況,對該研究的熟悉程度與判斷依據。之后進行第2輪專家咨詢:擬定第2輪調查問卷,仍選擇參與上輪咨詢的27名專家發放調查表,目的是反饋第l輪咨詢結果;并繼續請專家對內科護理學PBL學習效果評價指標的標準修訂稿提出意見,兩輪咨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均為100%。
1.4資料的整理
其專家權威程度用權威系數(Cr)表示,Cr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專家對方案進行判斷的依據,可以用判斷系數(Ca)表示,二是專家對問題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數(Cs)表示,這兩項指標值的獲得以專家自我評價為主,權威程度計算公式:Cr=(Ca+Cs)/2[5]。一般認為Cr≥0.70為可信任程度較好。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和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專家積極性系數用問卷回收率表示。
2結果
2.1專家的權威程度
本研究的專家判斷系數為0.92,熟悉程度系數為0.87,得出專家的群體權威系數為0.89,專家組的個人權威系數為0.77~0.99。
2.2內科護理學PBL學習效果評價指標的標準。
3討論
3.1以Bloom目標分類理論為理論框架
構建學習效果評價指標及標準Bloom[6]提出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3個領域,此目標分類理論自提出以來被廣泛應用于包括護理學在內的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對教育目標的實現和評價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和評價指標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PBL的教學目標也強調知識、能力和專業素質的綜合[7]。本研究中指標的設計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Bloom目標分類理論為框架,建立知識水平、護理專業相關能力和態度為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分級指標,并將目標具體化及確定指標標準。
3.2二級指標評價標準的建立
3.2.1“知識水平”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
在知識水平中包含了3項二級指標,即基礎醫學知識,內科學知識和內科護理學知識,符合內科護理學教學大綱。PBL用臨床案例建構知識,綜合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強調知識的綜合應用來解決臨床問題。由于PBL對學生能力帶來的優越性,許多研究者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事實性知識的獲得,同時在評價PBL的學習效果中也忽略了對學生知識水平的評價,以至于許多學者對PBL在事實性知識方面帶來的學習效果存在懷疑[8]。因此,如何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本研究需要解決的任務之一。通過咨詢專家,本研究得出評價內科護理學PBL學習效果需評價包括基礎醫學知識、內科學、內科護理學比較全面的知識,并且應從識記、理解、運用知識等層面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3.2.2“護理專業相關能力”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
護理專業相關能力中包含了6項二級指標:初步臨床護理能力、溝通能力、評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是護理教育目標所規定的主要職業角色,而“臨床能力”是進行臨床護理實踐的最基本要求,應是護理專業人員必備的專業能力。由于學生學習內科護理學采用的是PBL方式,未進行畢業前臨床實習,臨床能力尚未完全掌握,所以根據專家意見,將內科護理學PBL教學中臨床能力的評價確定為“初步臨床護理能力”,同時專家指出,學生經過PBL學習后,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完成內科常用護理操作,并能夠按照護理程序為內科病人提供整體護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還應具有一定的應對能力。良好的溝通是聯絡護患情感、醫護情感和護護情感的紐帶,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協會就將溝通能力定為高等護理專業教育中的核心能力之一[9]。在PBL學習中,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上課,通過小組討論,增加了師生間交流的機會,同時通過設置案例中護患溝通的問題,也鍛煉了學生護患溝通的能力。在評價學生的溝通能力時,本研究注重評價學生是否在師生、同學之間進行了良好的溝通,小組討論中是否恰當、有效地口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護患溝通(設定案例)中,對不同服務對象、臨床情景,能運用恰當的溝通方式和技巧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溝通能力。PBL的目標是要求學生獨立學習及培養其評判性思維能力。本研究中,專家認為PBL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善于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并根據相關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正確取舍,有效解決問題;能對傳統的觀點、認識及個人的假設、設想大膽地提出質疑,以及進行研究、解決,為今后進入臨床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許多學者指出,PBL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10]。本研究中專家亦認同PBL培養人才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學習結束后學生應不斷進行反思和總結,清楚學習的重點和學習目標,能主動學習內科護理學新知識、新技術并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從而不斷修正和提高自己。在PBL學習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小組工作,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學習,共同達到學習目標,同時,PBL小組在討論過程中通過設置小組長角色,組織小組成員討論,調解小組內矛盾,也提高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因此,在評價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時,也應從上述方面進行,如學生是否善于調動PBL小組成員的積極性,使同學相互學習,共同達到學習目標;是否具備一定的組織活動能力,保證小組討論的內容切合PBL案例主題等。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期越來越短,護理人員必須成為具有信息素養的人才,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本專業的最新知識和技能,以從容應對不斷發展變化的護理工作。PBL也正是據此設計案例問題,使學生從多種資源中包括從網絡、圖書館等獲取信息,以進行有效的推理和解決問題。
3.2.3“態度”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
通過PBL學習后學生應具有嚴謹、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充分認識到自我完善和繼續學習的重要性。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應學會主動學習,學會自我發展。PBL的理念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推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和終生學習的動力,使培養的人才能在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斷獲得新知識和技能。在PBL教學過程中,各成員通過小組集體合作、分享信息,并積極為小組團隊作貢獻,共同學習以達到目標,也促進了學生間的團隊協作。護理專業價值體系是護理實踐的基礎,面對我國護理教育中仍存在著專業價值觀、職業態度培養與實際脫節,學生素質教育不夠全面,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明顯缺失等[11]問題,PBL教學也必須加大護理職業價值觀培養的力度,使學生熱愛護理專業,具有護理工作的責任感和為人類健康服務的奉獻精神,樹立起人文關懷、整體護理和護士職業倫理道德觀念等。
內科護理論文9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采取對比(P>0.05)。
1.2管理方法
甲組60例均接受常規的護理管理,而乙組則均采取組長負責制的分層管理,具體步驟如下。①建立管理小組:根據科室護士的學歷、資歷以及職稱等選擇出3名組長,然后按照不同年齡階段將護士分為3組責任組,分別由3名小組長負責管理,最后由科室護士長領導3個小組制定分層管理方案。要求責任組長根據患者實際病情以及與護理的工作量安排當天值班的責任護理人員實施分管患者,部分并且嚴重者有責任組長親自管理。各組責任組長在管理中要對其他責任護士的護理情況、護患互動等進行指導、觀察記錄,保障本組責任護士的護理效果與質量[3]。②實施方法:由于該院消化內科各責任組及小組組員、患者數量比較固定,因此以雙班制進行護理管理,由責任組長副總行政班,且8h務必在崗、24h負責制。同時其他責任組至少每天1名組員整班,責任組組員中午休息時間段則由整班的這名護士負責患者的護理管理工作,使一天中的護理管理具有連續性。此外,護士長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各組組員進行合理調配,排班的時候以新老責任組員搭配,并且在護理管理高峰期增加責任組組員數量。上一責任組完成護理工作后,在第二天早晨交班時由下一組接班的責任組組長帶領其他組員共同完成上一組未完成的護理管理工作,以便保障患者的護理管理。最后,由3組責任組組長對本組組員進行每月1次考核,最后由科室護士長進行評分,并且對各層組員開展交流學習,加強責任組組員的綜合技能與素養[4]。③護理管理質量監控:各組責任組組長對自己組內成員的整體護理質量展開評估,以保障整體護理管理水平。責任組組長每周開展治療監控并將組員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記錄,并且及時采取整改措施。而科室護士長每天對病房加強查房2次,每月組織各責任組展開護士會議1次,對各層責任護士在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改善護理質量的措施,保障護理質量的同時,提高消化內科護理科室的管理水平。最后,由護士長對各組組員績效情況進行考核,同時給予相應的獎懲[5]。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接受不同的護理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投訴率、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率以及整體護理滿意度評分。其中,患者的整體護理滿意度評分運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程度調查量表進行評分,分值是0~100分,若評分≥90分,則視為非常滿意;若評分為70~89分,可視為基本滿意;如評分低于70分,則視為不滿意。
1.4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所獲得的數據均采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與處理,其中,計量資料采取來(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n(%)]來表示,應用χ2來進行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的投訴率
兩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護理管理后,甲組60例中有5例患者投訴,投訴率是8.33%;乙組60例中無任何患者投訴,投訴率是0.0%;乙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管理的投訴率顯著低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14,P=0.0034<0.05)。
2.2對比兩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兩組住院患者均接受不同模式的護理管理后,甲組60例中有4例患者發生了不良護理事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6.67%;乙組60例中無任何患者發生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是0.00%;乙組患者在該次護理管理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低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336,P=0.0064<0.05)。
2.3比較兩組消化內科住院患者對該次護理管理的滿意度評分
該次研究的120例住院患者均資源參與了該次護理管理的滿意程度評分,其中,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是(84.6±1.0)分;乙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是(98.8±1.0)分,乙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然高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7766,P=0.001<0.05)。
3討論
在醫院護理管理中,患者的滿意度能客觀地表達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與質量[6]。該次研究中,乙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然高于甲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運用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此外,采取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的乙組患者,在護理投訴率、不良時間發生率方面,均顯著低于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的甲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是由于運用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能夠提高責任組組長的責任心,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積極主動對自己、對其他責任組員的護理效果、質量進行糾查,并且在科室護士長的`帶領下積極開展開了護士會議,通過各責任組組員之間的互相交流學習,使某些不良事件及時得到預防,達到安全護理的效果。此外,護士長將科室的各護理人員通過資歷、職稱、年齡等進行細化分組,并且明確了具體的護理工作內容與流程,加強對病情嚴重者的護理管理,能夠顯著提升這個護理管理效率[7]。
綜上所述,將組長負責制的分層管理方式學科、合理地運用到醫院消化內科的日常護理中,能夠顯著提升護士的護理質量,使患者獲得較高的護理滿意度,保障了該科室的整體護理管理效率,該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運用價值。
作者:李英棟 單位: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
[參考文獻]
[1]明曉麗,魯謹.護士分層分組管理模式在內科病房管理中的應用[J].農墾醫學,20xx,22(1):69-71.
[2]李群,黃妙琴,黃轉宜.急診護理管理中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的護理價值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xx(11):176-177.
[3]孔麗梅,余燕,張朵朵,等.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在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xx,16(9):270-271.
[4]孫梅花,陳華,彭華娜,等.責任組長負責制排班模式在胸外科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xx,11(14):66-69.
[5]朱玉培.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在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xx,28(8):119-120.
[6]陳玉宇.護士分層護理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價值工程,20xx,28(34):142-143.
[7]陳紅光,劉瓊.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xx,16(3):213-214.
內科護理論文10
1.教學對象和教學方法
1.1教學對象
選取某醫學院校20xx級和20xx級護理專業的學生128人,其中男生有16人,女生有112人,年齡范圍是19--22歲。按照班級分類,將20xx級和20xx級護理專業兩個班的學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有62人,觀察組有66人。兩組學生入學時的成績相差不多,師資力量及教學條件相當,使用相同的教材及課程設置也相同,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教學方法
對照組的學生接受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學習。觀察組學生在接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同時幾首病例導入式教學方法,第一,在課程開始前進行課程備置,到相關附屬醫院的內科護理科室精心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第二,在進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附加上篩選出的典型代表病例,再根據這幾個病例提出相關的專業問題,如病因,病人臨床表現,實施的'護理措施,護理效果評估,護理中出現的問題等。第三,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代表病例,授課老師要對病例的情況進行繪聲繪色,富有感情的講解和描述,并將相關問題列出。第四,隨機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分配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第五,各組間對問題的討論結果進行分享討論。第六,介紹新的課程內容并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重申存在的問題,把病例信息融入到課題中,并找出相關答案。第七,重新回歸病例中,分析并對比兩次總結答案的差異。
1.3授課效果評價
院系的其他老師評價整個授課過程,反應授課效果;比較學生通過聽課后所填寫的調查問卷反應的問題;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對觀察組和對照組考試過程中出現應用類題目答對率的結果進行比較。
2.結果
2.1比較其他老師對教學的評價結果
院系的其他老師要進行隨堂聽課,填寫記錄表的所有評價項目來對教學過程進行反饋,結果顯示,聽課教師對觀察組接受的教學方法的評價結果明顯比對照組高,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比較學生填寫調查問卷的反饋
對照組學生普遍認為教授過程比較缺乏活躍的課堂氣氛,并且由于接受的課堂信息量太大,顯得比較枯燥,而且缺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對學到的內容難以理解或記憶。對比發現觀察組學生對課堂的反饋意見明顯比對照組要積極,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比較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
觀察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是(78.21±5.49)分,優良率(大于等于80分)是28.79%(19/66),及格率(大于等于60分)是96.97%(64/66);對照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是(72.11±5.23)分,優良率(大于等于80分)是14.52%(9/62),及格率(大于等于60分)是91.94%(57/62)。
3.討論
護理學專業是內科護理學的核心課程,該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具有扎實接觸的護理人才[2]為了達到目標,學生必須掌握和理解內科護理學的相關知識并做到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由于內科護理學的相關教材編排的非常具有規律性,都是按照護理程序對相關疾病進行編寫的,如果刻板的按照教材進行講解,那么就會顯得課堂枯燥無味,學生也對此缺乏興趣。通過把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應用到內科護理學教育中,來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老師授課效果、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目的。本次研究發現,將臨床病例導入式的教學方法會對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及熱情起到很好的激發作用,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老師對教學的質量的提高。
內科護理論文11
心血管疾病近年來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心血管疾病已悄然成為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和生活。因此,加強人們對心內科知識的認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實施優質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我院近年來開始對心內科患者采用優質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xx 年1 月- 20xx 年1 月心內科患者114 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心內科防治指南的心內科病標準。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其中干預組57 例,男38例,女19 例,平均年齡( 45. 9 ± 5. 6) 歲; 對照組57 例,男32例,女25 例,平均年齡( 47. 1 ± 7. 3) 歲。2 組患者一般情況無明顯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加以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心理護理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心內科疾病是長期慢性的疾病,在長期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易產生焦慮、悲觀、抑郁等一些不良情緒,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采取患者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疏導和安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慮,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狀態從而配合治療。
1. 2. 2 健康知識教育對患者予以相關的健康教育,醫護人員通過面對面宣講、發放宣傳手冊、組織座談會及講座、電話隨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講解心內科的相關知識,如與環境的關系,心臟功能運行的機制及防控措施,心內科的臨床常見癥狀,并且分析不良情緒對患者的病情產生的影響。
1. 2. 3 運動指導護理給予患者適當的`運動指導,告知患者適當合理的運動會對心臟功能帶來獲益,并且根據患者自身的病情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頻率及強度等,如慢跑、游泳、氣功、太極等,囑咐患者每天堅持運動30 min,以期間無明顯的不適感、中等強度以下為宜,若患者在運動時出現胸悶、心悸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若停止后仍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醫。
1. 2. 4 用藥的護理給予患者臨床用藥的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用藥方案,選用適當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早期治療與聯合治療等方式的治療。了解并掌握藥物的名稱、劑量、服用時間及方法、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用藥,囑咐患者按照醫囑定時、定量、堅持服藥,按時監測患者的心臟功能情況。
1. 3 療效標準顯效: 病情穩定,無明顯并發癥; 有效: 病情相對穩定,偶見心悸胸悶,均可自愈; 無效: 較前無明顯改善?傆行= 顯效率+ 有效率。
2 結果
2 組患者干預前后總有效率干預組為78. 9%,對照組為54. 4%,2 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χ2 = 27. 70,P<0. 05) 。
3 體會
心內科患者臨床癥狀多見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胸痛等,在生活中由于患者對心內科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初期并不加以重視,導致了患者病情的反復發作,從而給家庭增加了相關的經濟負擔。有相關研究表明,針對心內科患者及時進行一系列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反復發生。本資料結果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為78. 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4. 4%,2 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P<0. 05) 。說明實施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指導患者定時、堅持、規律的服藥,有效的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提高臨床療效和預后質量,與相關研究結果相吻合。
總之,經過一系列優質護理干預措施后,病情能夠有效控制,避免長期服用藥物而給患者帶來抑郁心理,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內科護理論文12
一、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到我市二院就診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齡在20一68歲,并以隨機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有家人陪同。120例患者均通過胃鏡檢查,并且確診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過對出血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因食管靜脈曲張巧例,因胃潰瘍30例,因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犯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43例。首先,我們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比較,通過觀察我們得出,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顯效患者顯效35例,有效5例,無效20例,采用內科綜合護理方法顯效45例,有效10例,無效5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l.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綜合護理措施
l.2.1做好密切的臨床觀察
密切的臨床觀察是做好內科護理的前提,也是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證。首先,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臨床生命特征。包括觀察患者的血壓情況、脈搏跳動情況、呼吸是否通暢、體溫是否升高等,一旦患者的這些生命指數由變化,要及時地采取應急措施。比如患者體溫持續偏低,很有可能是失血性休克,患者體溫在38℃以上則有可能是出血后誘發了感染。其次,要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出血量,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個突出的臨床表現就是嘔血、吐血,如果不對患者的出血量進行密切觀察,很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認真觀察患者的嘔血情況,患者的便血,查看其便血是否有腥臭,并以此來判斷患者的出血部位。一般來說,如果患者嘔吐咖啡色液體或鮮血,那么可以判定患者的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如果患者大便呈黑色且有便血,那么可判定患者的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下。如果患者反復嘔血,且黑便次數增多,護理人員要勤加觀察,這有可能是患者消化道繼續出血的征兆。
l.2.2做好臨床緊急護理
要想加快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恢復速度,保證患者的安全,必須要做好臨床緊急護理處理。首先,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臨床不適癥狀的觀察,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護理人員要及時叮囑或幫助患者進行調整,比如可以讓患者將頭部偏向一側,避免嘔吐時患者呼吸不暢,或吸人血液發生窒息。其次,對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來說,保證臥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患者在休息時會出現姿勢不對的情況,護理人員要及時地引導患者進行調整,要讓患者保持平臥位休息,以保證充足的腦部供血,同時,要讓患者稍微抬高下肢。再次,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止血護理和補充血容量護理。一般采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護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插管之前,要認真檢查囊管是否存在漏氣問題,要認真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神志不清狀況,避免患者出現意外癥狀。在插管之后要保證胃氣囊壓力和食管氣囊壓力維持在標準值之內。當然,在插管完成之后,護理人員還要持續觀察患者的情況,觀察患者引流液的數量與顏色是否有異常。
l.2.3做好患者飲食、不適癥狀的基礎護
理除了做好臨床緊急護理之外,還要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基礎護理注意事項繁多,需要護理人員認真仔細。比如要做好患者的飲食護理,當患者出現嘔血癥狀時,一定要禁止患者飲食,并持續觀察患者在隨后的24h內有沒有繼續嘔血,只有在患者停止嘔血時,才可以讓其飲食少量流質食物。很多患者在病情穩定之后就開始大吃大喝,這對于恢復是極為不利的,護理人員要叮囑患者進行定量飲食,讓患者保持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同時,要嚴謹患者食用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要讓患者忌煙酒。除了飲食護理之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口腔衛生護理和清潔護理,患者嘔血后口腔中會充斥著血腥味,要及時地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避免患者因為血腥味太濃出現嘔吐情況。
l.3效果判定
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和護理效果進行對比,采用自擬的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其中共包括滿意、一般及不滿三個選項;護理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等。
l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才對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檢驗,患者滿意度對比采用秩和檢驗,以尸<0.05為統計學意義標準。
二、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其中觀察組患者的合作率為92.0%,對照組患者的合作率為67%,統計分析才為5.34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滬<0.05)。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其中觀察患者的總滿意率為9〕0%,對照組總滿意率為760%,兩組對比差異較大滬<0.05),有統計學意義。
三、討論
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現,誘發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較多,且上消化道出血呈現出發病較急的特點,患者在臨床上容易出現嘔血、吐血、便血,上腹疼痛癥狀,患者在出血的同時還有可能誘發其他并發癥。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細致觀察,并認真記錄患者的臨床反應,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護理人員還要提高自身護理水平,做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緊急護理工作,讓患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急救護理。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很多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對自己的病情認識不清,他們認為出血就意味著病情加重,認為自己已經患了不治之癥,因此,往往會出現焦慮、精神不佳癥狀,會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這種心理負擔會影響患者的康復,甚至會讓患者的病情加重。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及時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要讓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認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些臨床癥狀和恢復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讓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發現有嚴重心理負擔的患者要及時地進行引導,讓他們積極地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掌握一些有利于自身康復的常識,爭取早日康復?偟膩碚f,內科護理對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內科護理論文13
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質相同和互補的人組成的小圈團體,它的組成原則是人為本原則,是在大家都自愿的情況下自發組建起來的具有目的性、技術性和科學性的團體。而品圈活動則是指使用科學管理辦法和工具,并通過一定程序對品圈人員進行管理,以達到激發人員積極參與相關活動的目的,使醫院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團隊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明顯提高。醫院醫護人員是與患者與醫院醫療的傳播體,護理人員的手是導致醫院感染的媒介,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因醫護人員的手導致的醫院感染占所有感染的32%,已經成為腫瘤內科疾病感染的主要途徑。因此,該院選取20xx年10月—20xx年10月腫瘤內科護理人員18名,作為研究解決醫護人員手感染問題的實驗體,證實了手衛生是解決手感染問題的重要措施,做好手衛生不但有利于預防病原菌傳播,還有利于控制和降低醫院感染率[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xx年10月—20xx年10月在崗的腫瘤內科護理人員18名,年齡22~55歲,腫瘤內科護師主管4人,腫瘤內科護師6人,腫瘤內科護士8人;期學歷要求本科6人,大專12人;護齡2~10年10人,11~20 年 7人,>20年1人。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首先將自愿報名參加品管圈活動的醫護人員組成品管圈小組,一共有14名組員,選出1名圈長、1名指導員和1名秘書,并運用頭腦風暴法為拍品管圈小組命名,名字以積極樂觀型為主,如微笑圈、呵護圈和護理圈等等。其次為品管圈小組提出品管圈主題,以小組人數為主收集14個主題,選出最符合該院的品管圈主題。最后,針對選出的主題制定合理的品管圈活動評價標準,其標準提出的目的是提高護士手衛生依從性。
1.2.2 手衛生現狀調查 利用實地觀察法了解醫院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現狀。實地觀察中,觀察人員應采用隱藏方式觀察醫院現場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待觀察結果出來后選取3名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連續 3 周的手衛生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到《手衛生依從性監測表》上[2]。然后對護理接觸患者前、護理接觸患者后、護理接觸體液后、護理接觸患者的手及物品進行無菌清潔操,并對手衛生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確定五大手衛生觀察指征,計算出手衛生依從性。
1.2.3 因素分析 要求品管圈小組成員使用頭腦風暴法尋找致使手衛生依從性低的原因,并對相關原因進行詳細分析,其分析出來的原因有18個,這些原因按影響主體不可以劃分為人員因素、管理因素、設施因素和環境因素。根據該院護理人員手衛生實際執行情況,可以將主要影響因素最終確定為:①用水洗手麻煩、耗時;②醫護人員手衛生意識不強;③醫護人員對洗手指征不清楚;④手衛生執行過程無人監管;⑤手衛生執行力度不夠;⑥手衛生獎罰制度不夠完善;⑦醫護人員沒有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4]。
1.2.4 對策與實施 ①建立并完善監管機制及體系: 加強監督小組的執行力,任命護士長為監督小組組長,所有圈員都擔任監督員并實行輪流監督制,相關品圈活動管理者要進行不定時隨機檢查,查看手衛生執行情況;②規范規章制度和制定培訓計劃: 醫院相關科室手衛生管理機制及體制都需要重新制定和完善,醫院必須根據醫院實際情況、與醫學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國家對手衛生規定的相關標準,建設和完善監管機制及體系,實現對醫護人員的合理監管。培訓計劃是指通過相關資料,如《手衛生的概念》《手衛生的'重要性》和《洗手的指征》提高護理人員手衛生常識,并通過相關視屏為護理人員展示七步洗手法[5];③改善手衛生設施: 手衛生設施配備原則應堅持實用、方便和有效原則。實際手衛生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對手刺激小,有護膚成分的洗手液或快速手消毒劑;④做好宣傳工作: 在醫院所有的宣傳欄、所有的洗手池旁等能夠宣傳的地方,都懸掛七步洗手法、六部洗手法和五步洗手法流程圖,同時加強快速手消毒劑使用方法的宣傳和教授。
1.2.5 效果評價 ①有形效果評價:有形評價是醫院對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力最常用的評價方式,有形效果評價是指醫院根據相關手衛生指南、手衛生規范及手衛生標準等,制定符合醫院護理人員實際情況的手衛生評價機制,重要是對品管圈活動前后手衛生依從性的評價;②無形效果評價:是通過圈員自填評分表,以此作為依據比較品管圈前后護理人員責任心、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品管手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變化。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采用 t檢驗,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對18名參加品管圈活動的護理人員進行長達72 h的手衛生執行情況觀察,得出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前、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后、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及護理人員無菌清潔前的各項能力變化,分析并計算出相關指標。這些指標所需要 的參數有醫院實際規模、及參與活動的人數、活動前手衛生執行人數、及實際手衛生執行人數,其中活動前手衛生執行次數1682人次,實際手衛生執行次數328人次,依從性為 19.50%,品管圈活動后,對 1366 人次進行手衛生執行情況觀察,發現實際手衛生執行次數為 910人次,依從性為 66.11%。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詳見表1。
3 討論
3.1 品管圈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
活中醫護人員對手衛生的認識度不高,不了解手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導致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不高,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手衛生標準,最終導致腫瘤患者被病菌感染。通過品管圈活動可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手衛生執行率,減低醫院感染率46.61%。結果顯示,該院腫瘤科在品管圈活動前的相關依從性分別為12.55%、18.86%、18.30%、10.16%、85.71%,手衛生依從性合計為19.50%。而通過品管圈活動后,圈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都得到有效調動,使圈員通過多種措施了解手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高了五大洗手指征的手衛生依從性,其依從性分別提高到64.44%、42.86%、64.66%、90.83%、97.76%,手衛生依從性合計為 66.11%。
3.2 品管圈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品管圈活動的目的是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力和質量,通過品管圈不但找到了醫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通過科學管理模式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措施,有效改進了手衛生執行方式和設施,提高了護理質量管理效率,是護理手衛生的有效管理方法。通過品管圈不但激發了科室護理人員參與護理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心,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使護理人員自身價值得以實現。
3.3 品管圈活動的不足
品管圈活動還處于初始階段,醫護人員參與品管圈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醫院醫護人員缺乏品管圈活動經驗,部分計劃難以執行,并且已經執行的活動也不到位;手衛生依從性的檢測時間及發現時間長,需要占用醫護人員很多時間,并且需要觀察的人才也比較多,醫院無法提供大的場地共被觀察的人員使用?傊中l生依從性的觀察和分析需要消耗很多時間和空間。
[參考文獻]
[1] 黃金姣,梁金清,李春蓮,等.PDCA 循環管理在門診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xx,13(4): 267-268.
[2] 張月.品管圈在提高手術室護士手衛生依從中的應用[J]. 天津護理,20xx,23(1): 60-61.
[3] 相健美,沈靜華,嚴吉如.品管圈對提高腫瘤內科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研究[J]. 右江醫學,20xx(5):603-606.
[4] 馬海霞.品管圈在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xx(4):621-622.
[5] 郝貴枝.品管圈在改善護理品質中的應用現狀[J].大眾科技,20xx(2):73-76.
中國衛生產業 20xx年28期
內科護理論文14
高職護理教育應以臨床需求和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培養臨床需求的高技術技能型護理專門人才。近年來,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廣泛開展,對臨床護士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培養適應崗位能力的學生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1],高職護理教育應該隨著臨床崗位需求調整培養方式和培養目標,以期培養能夠快速適應崗位的護理人才。本文就高職護理專業內科護理開展醫護一體化教學模式提出建議。
一、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概況
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是以病人為中心,通過醫生和護士在平等自主、相互尊重和信任,且在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開放的溝通與協調,共同決策,共同承擔,為病人提供整體護理的診療過程[2]。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在臨床一線的主要工作方法有醫護聯合查房,醫囑管理,復雜病例及個案討論,規范臨床路徑,共同探討健康教育內容,共享信息資料;醫護共同參與?圃\療和護理操作,綜合心理干預等方式[3]。護士渴望參與治療和決策[4],但是新入職護士往往因存在專業知識不扎實、健康教育和溝通能力欠缺、不能理解醫生醫囑內容、對?撇僮鞑皇煜さ葐栴}而受到置疑。調查顯示,由于醫護雙方在知識、技能等專業知識的差異,醫護溝通能力的缺失及“醫尊護卑”的社會觀念等因素影響,醫護合作并不盡如人意。[5]因此,眾多學者建議醫學院校開展醫護一體化教學,培養醫護合作意識,增強醫護專業間的理解、滲透及團隊協作,有利于畢業生適應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提升病人的滿意度[6,7]。
二、高職內科護理教育現狀
(一)內科護理培養模式
近年來,高職護理專業紛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仍難以滿足臨床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內科護理作為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課程內容多,?菩再|強而課時有限。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課堂教學脫離臨床實踐等問題[8]。傳統教學中學生僅有的見習實踐因帶教教師、醫院或學生方面原因[9],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實習以前,學生并未真正參與到臨床護理中,教學與實踐脫節。調查顯示,剛剛入職的護理專業實習生反映高職護理教育與臨床發展存在較多不適應,認為教學過程不能體現工作過程,對臨床新知識、新技術不了解,對醫生的一些操作感到陌生[10]。臨床專家普遍評價新入職高職護生的?谱o理知識缺乏,停留在一般的打針、輸液等基礎護理操作,缺失?谱o理技術,溝通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足。結合臨床崗位能力需求實施內科護理教學改革設計,對培養護理專業人才綜合職業能力有重大的意義。
。ǘ﹥瓤谱o理師資現狀
內科護理教師一般由護理專業和臨床醫學專業教師擔任,大多畢業即入職,缺乏臨床經驗,且在教學中多沿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護理專業教師在教學中過度強調護理的共性知識,如休息與活動、飲食、皮膚護理等一般護理知識;而對?谱o理知識如特殊用藥或專科技術的護理等特殊性的點不能很好的闡述;對疾病病因、機制、檢查和治療等醫學診療內容更是淺嘗輒止,認為那是醫生需要掌握的內容,無需講解。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疾病知識的整體把握,更是把護士置于醫生的附屬地位,不利于臨床醫護平等關系的構建和護士責任心的養成。護生入職后自然難以適應臨床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臨床專業教師則反之,他們對疾病診療知識進行深、雜、細的闡述,對護理相關知識則一帶而過,甚至要求學生自學完成,學生的?谱o理知識得不到加強。
。ㄈ└呗氉o生學情
高職學生經歷高考“失敗”后,再接觸復雜的醫學專業知識,學習自信心不足。用人單位的評價是“理論知識相對于本科生顯得薄弱,技能操作相對于中專生不夠扎實”。這些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好,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渴望了解更專業的醫護診療知識,但是傳統以灌輸為主的授課,以基本護理知識為要點的講授,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容易倦怠,不易獲得成就感和職業認同感,從而失去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強化?评碚撆c技能的培訓,全面把握?萍膊≈R,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職業感,有利于大專生職業素養的形成。
三、開展內科護理醫護一體化教學
明確醫護一體化教學目標內科護理教學目標是培養護生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疾病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結合臨床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對護士的能力要求和我院在行業中的調查得出,臨床對護生的職業能力除了基礎護理操作能力外,還需具備?谱o理操作能力、評估病情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溝通交流和與人協作的能力以及關愛病人敬業奉獻的職業素養。其中一般護理與?谱o理操作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被認為是最主要的職業能力。因此,在高職內科護理中的教學目標應分別確立專業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并以形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最終目標。專業目標是學生能闡述內科常見病的臨床表現、?谱o理要點,能全面評估病人病情,針對性實施健康;能說出疾病的病因、主要診療手段、一般護理要點;了解疾病的發病機制、特殊檢查的護理配合。能力目標是形成學生觀察病情、分析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形成醫護合作意識、護患溝通的能力。素質目標是培養學生愛傷觀念及愛崗敬業、勇于擔當的職業素養。
。ㄒ唬┱n程內容設置醫護一體化
1.內容突出?铺厣,增加實踐課比例
內科護理要實現與臨床的對接,突出內科的?谱o理特點,加強實踐實訓課程。由于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短,內容必須精化,強調對常見病以及多發病的臨床表現、診療護理、健康指導進行重點闡述。理論內容應適當參考臨床專業內科學,不要忽視疾病的病因機制、檢查治療等內容的講解,也不要對一般護理等常規護理內容過度重復。同時,授課內容要突出?谱o理知識和健康教育訓練,避免基礎護理操作的重復,適當拓展新知識。在授課計劃中增加實踐課的比例,開展諸如?茖嵱、視頻電教課、小講課、模擬健康教育、見習等實踐課。通過課程內容調整與設計,逐步強化學生專科護理技能和實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逐步融合形成護理綜合職業能力。
2.開設醫護跨專業教育(IPE)課程
隨著疾病譜改變,醫療保健各專業人員合作能提供更優質的健康服務。醫學生開展跨專業教育有利于學生培養職業認同感,并快速適應臨床工作。臨床專業的診斷學、內科學與護理專業的健康評估、內科護理在內容上存在交叉,為開設共同選修操作技術課程奠定基礎。借助高仿真模擬人,開展?漆t學生和護生共同模擬查房、案例討論、模擬搶救配合等臨床常用診療技術和護理技術的實訓合作練習,能提高醫護合作意識和崗位能力。有學者認為,學生在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基礎上早期開展跨專業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進入臨床工作。因此,我院目前正探討在大二護生與醫學生中借助高仿真模擬人開展部分醫護一體化實訓操作。
。ǘ┱n程設計醫護一體化
實踐教學是培養崗位勝任力的有效方法。開展理實一體化課堂,以問題或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增加課堂互動,讓學生理論課堂變單一的聽為聽、說、做、想一體。教師在課堂中扮演醫生開展教學查房、案例教學、PBL教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自主探究學習。從內科疾病病人的臨床表現思考其病理生理、病因機制,并引出治療原則,進而討論護理問題提出護理措施,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最后整合知識點,根據病情模擬健康指導,形成對該疾病病人的整體護理能力;最終進入臨床見習,進行真實演繹。
四、討論
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應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隨臨床工作模式改變而相應改革,學習過程要體現工作過程。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對高職護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完善實訓設備、拓展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醫護一體化實訓提供條件;專業教師尚需不斷強化拓展醫療、護理、人文、管理、科研等知識、態度、技能,提升綜合教學能力,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醫護跨專業教育作為新的醫學教育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其開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還需進一步實踐和探索。此外,還需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方案以促進醫護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劉莉.對接崗位勝任力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xx(9):76-77.
[2]陳靜,張振香,謝紅.醫護合作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xx,46(11):1136-1139.
[3]楊力.醫護一體化工作模式運用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中旬刊),20xx(1):9-10.
[4]李圣杰,徐習.醫護一體化合作的研究進展[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xx,30(12):827-830.
[5]張新慶.論醫護合作[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3(4):1-5.
[6]舒春梅,趙慶華.三級綜合醫院醫護合作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雜志,20xx,31(19):48-52.
[7]陳靜,劉曉黎,張振香.醫療專業和護理專業實習學生對臨床醫生或和護士角色期待的認知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xx(9):695-698.
[8]劉曉黎,倪曉麗,陳靜.臨床醫學和護理學專業實習生醫護合作態度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xx,48(8):701-703.
[9]楊秀蘭.高職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赤子.20xx(10):108.
[10]姚潔,史永博.內科護理學臨床見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全科護理,20xx(3):272-273.
內科護理論文15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分組方法,在過去一段時間內(20xx年12月至20xx年12月,即我院實施護理管理模式前后各一年內),發放調查問卷264份,調查對象均為內科患者,主要包括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12例;抽樣研究對象中年齡最大者79歲,年齡最小者21歲,平均年齡46.2歲。內科護理人員中年齡最大者38歲,年齡最小者21歲,平均年齡27.4歲。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不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可以在研究過程中予以分析比較。在接受治療前,所有患者都經過了相關的臨床檢查之后予以確診。
1.2方法
對在抽樣時間內患者反映的一些問題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并對開展護理管理前后我院內科的病房管理情況、護理和消毒質量、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出現院內感染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數據處理
對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相關數據,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數據處理系統予以處理,當P<0.05時,可以認為有明顯統計學差異。
2具體制度
2.1病房管理
、僭谧o工方面采用統一招聘的方法,招聘方式具體如下:只有具備初中以上學歷的應聘者才有應聘護工的資格,年齡小于或是等于40周歲,在參加招聘時應出示有效身份證件,護工在經歷過面試、培訓、試用等這一過程的篩選后,進行擇優培訓才能夠錄取上崗。被錄用的護工均應進行統一的管理,必須統一進行著裝,儀表要端莊且得體,應該佩帶胸牌[1]。
、谥朴喴幌盗泻侠淼呐阕o流程。所錄取的護工應該受內科科室的統籌調度以及安排,該過程具體表現為:患者及其家屬對護工產生需求后,需要得到責任護士的同意,由護士對陪護服務的通知單進行填寫,內科科室負責人收到通知單并確認后再對護工崗位進行安排[2]。
、墼诏焻^制訂管理規范。按照內科的一些特點,編寫要系統,在確認完崗位職責、工作范圍、工作守則后,獎懲措施的制定要嚴格明了。管理制度的制定應嚴格,嚴格規定陪護家屬以及護工的行走區域,在病區內要吸煙、大聲喧嘩等要堅決予以禁止,嚴格遵守作息時間等[3]。
2.2消毒質量
對病床、飲食、消毒劑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一個詳細且規范的要求,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對患者及其家屬、護工以及護理人員就隔離消毒的相關知識進行培訓。科室應該對陪護家屬以及護工做定期的體檢,必須嚴格執行探視制度,交叉感染現象要予以堅決的避免[4]。
2.3護理質量
①在護士與護工之間施行捆綁管理,將他們的工作流程予以系統梳理,明確界定其各自的職責,要制定有彈性的排班制度,施行早晚幫班的方式,將人文關懷這一方面予以更好地體現。
、趯λ谢颊叩木唧w病情以及心理狀況等每天進行一次評估,依照患者自理能力的級別,來制定護理工作的基礎內容以及標準,按照評估結果每天都應有一個相應的調整。
、蹖ψo士以及護工都要定期進行操作技能的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有:理論知識、靜脈采血、無菌技術操作、鼻導管吸氧、靜脈套管針留置等,對護士的.操作技能以及實踐能力進行檢驗,使護理水平能夠得到整體提高[5]。
3結果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在實施護理管理后,病房管理情況、護理和消毒的質量與實施前比較有明顯的提高,且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內科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以前,且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內科患者中出現院內感染的人數明顯少于實施護理管理之前,且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
4討論
如何對住院治療的內科患者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一直以來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家屬或護工陪護,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對該類患者進行陪護的兩種方式,但是由家屬對患者進行陪護很難滿足專人長期陪護的要求,而所謂的護工又大多數都是以農村閑散的勞動力為主,該類護理人員的普遍特點是文化素質相對偏低,專業的護理技能嚴重缺乏,陪護過程中沒有可遵照的統一的規范標準,服務質量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6];另外,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個對該類護理人員進行規范管理的專門部門或機構,導致管理出現無序現象,護工自身會攜帶一些病菌,在與患者進行接觸后會出現交叉感染,更有甚者在對患者進行陪護期間會出現斗毆、偷竊等我們不愿意見到的一些事件,對醫院的患者醫療和護理服務規范管理形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總而言之,在內科實施規范化的護理管理,既能夠對護理工作進行嚴格的操作,又能夠使內科患者充分感受到強化護理服務的優點,在護理項目非常復雜和特殊的內科病房中,可以有效預防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出現院內感染現象。
【內科護理論文】相關文章:
內科護理論文06-23
臨床內科護理論文12-04
內科護理論文[推薦]06-30
心內科護理論文06-07
內科護理論文范文10-17
內科護理論文通用[15篇]07-01
內科護理論文15篇(精品)07-04
優質護理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論文3篇11-06
護理論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