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畢業論文
廣東省英德市第1中學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為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改變學生單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我省普通高中實施新課程計劃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從2001學年開始實施了研究性學習課程。通過幾年的實踐,學校的研究性學習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積累了1定的經驗。 1、課程設置的目標 (1)學生目標 1.總體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習,主要包括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以及永不滿足、精益求精的求學態度。 2.具體目標 (1)增強學生對家鄉、社會、自然、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5)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2)教師目標 傳媒的多樣化和新穎性使學生在課堂之外有機會獲得豐富多彩的知識。因此,教師只有及時更新觀念,不斷吸納新的知識和理論,才能給予學生符合時代特點的、對其全面發展有所幫助的指導。 2、課程設置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課程已列入教學計劃,是排入課程表的正式課程,與其他課程地位相同,每周2課時。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對提出的專題進行可行性論證,在現有條件支持的情況下展開。 2.實踐性原則 本課程以調查研究為載體,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中心,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提高和收獲,力求在活動中有新體驗、新發現、新發明、新創造。 3.自主性原則 本課程以學生自主實施為主,由學生自己設計研究方案、組織實施方案。教師組織專題報告會,對學生進行指導,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嚴格而完整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的訓練。 3、課程的實施與探索 1.成立專門機構,加強協調和指導 (1)由學校校長、教務處和教研處負責人以及分校校長組成課程領導小組,負責課程計劃、實施方案的制定,全面負責課程的實施和管理 (2)由各分校備課組長組成課題專家小組,主要負責課題的審定、課題實施的指導及結題的評審等工作。 (3)由班主任、科任教師組成課題指導小組,主要做好 課題開題的前期工作,協調各班學生的課程管理和指導工作。 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2.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統1思想 (1)教師培訓:集中時間,由課題領導小組作有關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專題報告,讓教師理解開設這門課程的深遠意義、緊迫感及責任感,明確開設這門課程的指導思想,掌握指導學生的方法、方式,明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 (2)學生培訓:利用分校校會、班會的時間,向學生宣講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的內涵、意義、學習模式、學習方法及注意事項。 3.創設有效的課程開發實施工作機制 (1)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確保課程的順利實施。學校制定了《市1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工作計劃》、《市1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市1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管理細則》等文件,同時,還統1印制了各種活動表格,使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的1般程序。 動員與組織→選題和開題報告論證→實施研究(過程指導)→結題→評價(評態度、評過程、評體驗、評方法)→成果交流(展示)。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的1般程序如圖2所示。 4.嚴密組織、精心安排,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1)要有整體的設計與規劃,做到胸有全局,統籌安排。 (2)認真抓好選題和開題,做到環環相扣。選題與開題1環,雖不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環節,但關系到整個研究性學習的效果,甚至是成敗。因此,要細致地、反復地讓學生去考慮、討論、斟酌、修改,直到形成1個比較完善的研究方案。從學校的實踐情況看,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很高,今年初報課題時學生提出了近100個課題,其中有不少好的選題,但也有不少的選題范圍大、涉及面廣,缺乏可行性。我們通過課程領導小組、指導小組的討論和 篩選,經過專家組的論證和修改,最后確定了各研究小組的研究課題。同時,我們還通過讓學生填寫《課題開題報告》,舉行選題論證會等步驟,引導學生再3思考自己的選題,增強對課題目的、意義和研究可行性的認識,形成了比較規范、完善的研究計劃。例如,有個研究小組報的研究題目為“英德特產”,這其實是1個研究的領域或意向,范圍不明確且過大,后經指導教師與組員的反復推敲,最后確定為“英德西牛竹筍”,又經開題報告會對有關問題的具體討論,課題組成員才明確了研究內容,信心也增強了,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我們認為,在這個環節上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 (3)妥善解決研究性學習中的若干具體問題。如組織形式問題,我們在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過程中,活動組織形式做到了3個結合:1是分散與集中相結合,“分散”主要是指個體或小組活動,走訪、調查、測量、查閱資料等;“集中”是指學習相關知識和研究方法、班級交流、階段總結等。2是在組織形態上,要做到個體與群體相結合。我們傾向于以小組為核心,各人分工合作,活動記錄應完整,研究成果應共享。3是活動范圍上做到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尤其是校外學習活動1定要有組織、有準備、有指導、有監控,采用“走出去”與“請出來”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各行政職能部門及班主任的作用,監控其活動情況,做到安全、協同。 (4)加強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督導。我們的做法是通過讓學生填寫《課題活動情況記錄表》,隨時反映學生活動情況,供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進展及問題。另外,我們還進行階段性檢查,原則上每月進行1次,主要是解決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 (5)加強組織管理并做好記錄。建立指導教師與學生課題 小組定期研討制度,時間和地點根據指導教師的實際情況而定,并上報班主任、分校備案,及時掌握出勤情況和課程進展。學生外出活動(包括訪談、調查、考察),指導教師要對課題小組成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引導,以免發生意外事故,同時課題組對每次活動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小結”。 (6)及時點撥,旨在促使學生能力遷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要在每周的輔導時間對本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作詳細的了解,以便及時點撥,實現能力的遷移,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5.科學評價是促進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手段 (1)對學生的評價。 由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之1是強調學生獲得親身開展課題研究的體驗,因此,評價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對于過程性評價的理解,我們不僅重視課題的直接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多種收獲與體驗,多種能力與品質的形成。通過評價,了解學生對原有的知識是“知道”還是真正理解,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涉及情況,對知識的舉1反3能力及在解決問題中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①評價組織方式:以指導教師總體評價為主,學生自我評價為輔,即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研究性學習體會、有關活動記錄表格、調查報告(或論文)和收集到的原始材料等,進行量化評定。各課題組組長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和表現,給每1名學生評分。②評價等級:課題評審小組根據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進行成績評定,由課題實施方案成績(20%)、課題實施過程成績(40%)、成果報告成績(20%)和成果答辯成績(20%) 4部分組成。另外,課題評審小組還將按課題總數的30%評定出優秀課題。 各課題組組長根據課題評審小組評定的結果評定課題組成員的課程成績。課題組成員的成績=課題組課程成績×個人評議等級系數。個人評議等級系數分3等。 ◆甲等(系數為1.0):出色完成分擔的任務,起到了骨干作用。 ◆乙等(系數為0.8):能夠參加并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務。 ◆丙等(系數為0.6):參加活動不積極或沒有完成課題組交給的任務。 總之,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堅持3個結合,即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2)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關注3個方面。 ①態度方面:教師參與該課題的投入程度,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否主動與其他教師協作等。②指導能力方面:這里說的能力,并不是要求每位指導教師都成為全才,而是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困難,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火花和欲望;教師能否掌握課題研究的1般方法,能否在學生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給出合適的指導意見,能否指導學生規范地開展科學研究和撰寫論文、調查報告等。 ③繼續學習方面:教師能否主動學習本學科前沿知識,是否關心相關學科知識,能否開設有關科研方法和本學科前沿知識的講座。 (3)檔案評價。要求每個課題組建立課題研究檔案,記錄本組全體成員從課題研究起始階段到結題的1切原始資料。按平時記錄本(包括每次活動的計劃、要點及瑣碎的素材占10%、開題報告占10%、活動過程占40%、參與程度占10%、課題成果占30%)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得到物化,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課程實施的體會與收獲 (1)學生層面 1.學生感受頗深 學生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走向社會,認識生活,積累了鮮活的生活素材及經驗,正如《英德市區里學生0用錢情況調查》課題組成員吳秀群同學所說:“開展研究性學習使我積累了實踐經驗,提高了創新能力,了解了許多課本所沒有的知識。我對這1門課程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興趣,希望學校能繼續開展,并且做得更好。” 長期身處學校、家庭直線式生活方式的學生,對自然、社會、生活都缺乏鮮活的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使他們積累了1定的實踐經驗,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正如《英德民間美術》課題組鐘翠華同學所說:“通過英德民間美術的調查研究,使我對英德文物古跡的認識上升了1個層次,并且發現了美術作品在民間的豐富多彩。美術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1部分,更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催化劑。” 2.拓寬了知識面,完善了知識結構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到課堂以外的空間尋找答案,要去調查、實驗、訪談、考察、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學生研究的課題沖破了原來學科知識的序列,融入到自然、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現象和情境中去。最后立項的課題涉及環境、經濟、文化、營養衛生、社會生活等陌生領域,研究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的綜合性問題。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但沒有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反而促進了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完善了知識結構。 3.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系 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走近社會,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學”。同時,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特長等都得到了發展,激發了創造的潛能,增強了不斷進取、創新的信心。 (2)學校層面 1.培養了教師隊伍 幾年來,學校全體教師已接受了研究性學習,認識到了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和參與課程研究的重要意義,對教育觀念的轉變和學生的培養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課題的全體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實施流程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積累了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內涵,為我校新1輪的課程改革打下了基礎。 2.摸索出了“科研興校”的新路子 教學相長,研究性學習以其師生互動、交互性強的特點促使教師素質全面提高。學校將教師個人輔導課題與繼續學習相結合加強學習與研究,既研究理論,又著力解決實際問題,使學校逐漸摸索出了教學和科研相結合,促進教師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的新路子,為教師的繼續教育提供了1種全新的模式。 (3)教師層面 1.轉變了教育思想 除了學生的收獲和提高外,我們欣喜地看到,這門課程的開設對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起了極大的作用。課程開始布置時,不少教師認為這是素質教育的點綴,和高考又沒有關系,華而不實,1些教師對本課程的開設缺乏信心和熱情。但學生高漲的活動熱情、取得的活動成果、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和精神面貌的變化,讓教師看到了這是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課程,真正認識到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1種很好的形式。 2.激發起繼續學習的熱情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不僅對學生的學產生了1定的積極效果,對教師的教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基本技能,還應及時了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并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以隨時解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或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方法、思路,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3.注意了學法的研究與指導 在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中,教師明白了教是在學基礎上的“導”,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而不是教師的舞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應該貫穿于課堂的整個過程,因而注重學法研究和指導才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學法的研究和指導。 5、課程實施的幾點思考 學校順利地實施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并取得了1些寶貴的經驗和成果;仡櫸覀兊墓ぷ,有些方面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對成功之處要發揚、提高,對不足之處需不斷改進。 1.觀念的轉變 首先是學校領導教育觀念的轉變。同時,教師的學習為應試等觀念仍需進1步轉變。我們相信,誰順應了課程改革的潮流,誰就將贏得考試改革的主動權。 2.學生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情況有較大的差異,大部分學生對課題研究有濃厚的興趣,但有的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少數同學有跟著&l
[1]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踐與思考】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條例03-22
研究性學習在營銷課程中的應用03-20
淺談高職藥物分析課程改革的思考與實踐02-28
英語合作學習的實踐與思考12-05
探析職院校德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03-19
關于高職院校市場營銷課程實踐的新思考03-26
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思考論文03-31
試論研究性學習的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設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