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西游記》佛教思想略論
摘 要:《西游記》作為明朝中葉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佛教思想在其中的體現尤為突出。本文重點分析心性學說、救度觀念、地域觀念等佛教思想與教義在《西游記》中的體現。
關鍵詞:佛教思想;西游記;
一、引言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因其雅俗共賞的性質,不僅在中國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
佛教傳到中國后,在流傳過程中對中國文化影響甚大,并與中國的儒道文化相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成分。在文學方面,佛教的影響也很深。本文就明代小說《西游記》中的佛教影響,做較為深入的探討。“西游”故事是因玄獎遠赴印度求取佛經的歷史事件而起,但在其流傳過程中,卻經歷了一個漸漸遠離歷史事實的趨勢,在發展中也采納了不少不同時代其他文化、其他宗教的思想,并加上小說家自己的理解和見識。因此可以說,“西游”故事的發展過程始終與佛教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
二、《西游記》中佛教思想的體現
(一)《西游記》中佛教的心性學說得到了充分演繹
讓我們回到“西游記”中,主人公孫悟空的人生道路,則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讀過《西游記》,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前七回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同十三回以后去西天取經路上的孫悟空是不同的。在作者看來 ,前七回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好比是“善心”迷失,“貪欲”膨脹了人心,而人心是個無底洞,這正是所謂“欲壑難填”。但“貪欲”惡性膨脹的結果,必然給自己帶來災禍。這種與后期孫悟空作比照的佛教“向善”思想,雖不能為我們輕易茍同,特別是抹殺了做為反叛者的孫悟空的那種徹底的大無畏的造反精神。但作者確實在于闡發佛家“放心”的一統教義,其用心是良苦的。
(二)《西游記》中貫穿了佛教的救度觀念
《樸通事諺解》所載平話本《西游記》的相關殘文說:“昔釋迦牟尼佛,在西天靈山雷音寺,撰成經律論三藏金經,須送東土,解度群迷。”這里的“解度群迷”,表現的就是佛教的救度觀念。到了百回本《西游記》,現實的功利目的和救度目的被完美地結合起來。地府崔判官就曾對唐太宗說:“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莫忘了。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后代綿長,江山永固。”這里“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正是將佛教的救度目的和世俗的功利目的完美結合的最好注腳。第十二回觀音對唐僧說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正是為了能取得這救度世人的三藏真經,唐僧師徒才“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前往西天取經。正因為取經有著這樣普渡世人的宏大目標,才使取經具有了崇高的意義。
(三)《西游記》體現了佛教思想中“罪惡源于心中”
佛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其實,人的一生當中,罪惡也許是來自一時之貪念。人性本善,一切的紛繁雜事都源于人們的看法而已。
唐僧和三大徒弟,罪孽的產生只是當初的一念之差,一切其實都來源于自己心中的魔鬼,心中的魔鬼消失了,自己也就解脫了。
例如豬八戒,色心起的時候,一切都是罪惡,例如第10回《試禪心八戒撞天婚》由黎山老母、觀音、普賢和文殊四位菩薩變的
美女對于師徒的引誘,就只有八戒的心魔在主宰,一念之差,差點要墮入輪回。但是當嫵媚的“白骨精”的時候,八戒卻是毫不猶豫地揮棒相向,盡管美色卻是不曾動搖的。所以,這就體現了心魔的存亡其實在于自己的內心。心明如鏡,那么一切都不會犯錯的了?v觀整個《西游記》,大多數出現的妖怪都是因為一時的心魔升起,而給別人造成的麻煩與痛苦。但是,最后也遵循了佛家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理念。惡與善,其實就一念之差。
唐僧之所以不辭辛苦去取經,是因為他相信佛法無邊,相信佛法可以拯救世人。在路上的種種現象其實就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的無知與沉淪,這也就是吳承恩看到的社會弊端。他希望,佛教因果報應思想可以將整個社會道德帶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西游記》佛教思想的積極作用。
(四)《西游記》的地獄觀念,主要就是佛教的地獄觀念
在《西游記》中,地獄一共出現過五次:第一次是孫悟空被勾死人勾進地獄;第二次是唐太宗入冥;第三次是劉全陰間進瓜果;第四次是真假美猴王到地獄分辨真假;第五次是孫悟空到地獄取回寇員外的生魂。其中對地獄描寫最為全面而又最為形象的,便是唐太宗入冥故事。在作者筆下,唐太宗來到陰間,先是見到“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冥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入城順著街道“行不數里,見一座碧瓦樓臺”,正是閻王辦公之處森羅寶殿。唐太宗在森羅殿經過詢問之后,便歷游地府:先是來到“幽冥背陰山”,過了陰山,“又經歷了許多衙門,然后是“陰山背后一十八層地獄”,過了十八層地獄,便是三座橋梁,之后是陰司“奈河橋”。過了奈何橋,便是枉死城。最后,唐太宗由六道輪回重回陽世。作品就借唐太宗之眼,對地獄進行了形象的描繪。《西游記》流露出的地獄觀念繼承了佛典中對地獄環境、鬼神活動等方面具體的描寫而又有所變化,在形象可感的生動敘說中展示了地獄的可怖,宣揚了佛教教義,起到懲創人心的警示作用。
三、小結
《西游記》對佛教既有建構和贊美,又有解構和批判。作品中并沒有去刻意地宣揚佛教,否則他就不會解構自己已經架構起來的佛教世界和佛教觀念。從作者的創作目的來說,作者只是想借助取經這個佛教故事,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揭示表現在他們身上的種種優點和缺陷、可愛與可悲、奮斗與無奈;并通過這個故事體系的構建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包括自己對社會、對政治、對人生、對事業的看法,從而給人以某種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曹炳建.佛國梵天的架構與解構――《西游記》佛教思想論略[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05:1-8.
[2]牟海超.從唐僧師徒的皈依路看《西游記》中的佛教思想[J].文學教育(上),2011,02:82-83.
[3]宋珂君.指歸宗教的英雄氣息與自由精神――《西游記》的主題傾向及其佛教文化淵源辨析之一[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2,06:48-52.
【《西游記》佛教思想略論】相關文章:
略論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03-01
關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論03-05
試析佛教律學倫理思想12-24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優化策略論文11-09
陳超略論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05-1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策略論文04-22
宮體詩的隱性佛教因素03-24
略論股市投資魅力03-24
略論企業員工招聘03-24
略論采購本錢的控制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