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古代文學教改
一、明確教學目標
關于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著相似的明確的說法,即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在文學領域的光輝成就,培養學生在文學中陶冶感情的能力、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寫作和審美的能力等,從而增進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按說這樣的目標是符合這門學科自身的特性的,它畢竟不同于理工科等實踐性和時效性很強的學科。人文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持久性,它是在長期的接觸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讀者,陶冶讀者,提升讀者。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那種追求立竿見影教學效果的理念在這類學科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學的。但是在現代商品經濟的沖擊之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蔓延,受這種思想的干擾,好多院校無形中對人文學科也提出了這些要求,即突出實踐性,加大應用性,這實際是一種很不切合實際的做法。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現代教育理念過度強調教育的工具性,已經背離了人類教育的初衷。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目標在于培育精神、情感、體魄都高大健康的人,而不是為社會‘打造螺絲釘’”、“教育就是育人!所謂育人是說教育要以受教育對象為主體,關注其情感興發與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會需要為本位,一味強調其知識灌輸與能力訓練”。當然,在重視人文教育的同時,我們也不否認古代文學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可以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乃至審美能力。故此,根據專業特點適當突出抑或是延伸古代文學實用性的一面,也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但這種延伸必須以深厚的文學積淀為基礎,它其實是在以追求和實現人文素養提升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附加值,二者有本末之分。只有實現了人文素養為本的教學目標,才會相應地有專業實踐性應用性的可能。
二、選用合適的教材
現在非漢語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材的選用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大多數院;菊瞻釢h語言文學專業的一套,即將《中國文學史》作為主講教材,以文學史的教學為主線,力求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數量的相對不足,這條線索往往就不是那么清晰完整。而對這種力求面面俱到的粗線條勾勒學生也是不感興趣,由此,很自然地形成了教師雖盡心竭力講授,最后卻往往很難達到滿意效果,學生更是心不在焉無所事事的現象。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教材選用不當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就又回到我們的教學目標上來了,如前所述,對于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其豐富的人文素養以及閱讀、分析、審美的能力和相應的寫作能力,而不是讓他們系統地了解古代文學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莫過于通過對大量的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來啟發感染學生,由教師引導到學生主動學習,通過長期的積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在選用教材方面,就要選取淡化史的線索,突出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選錄并進行詳細分析講解的教材。讓學生直接面向作品,老師主要講解分析作品,通過對優秀作品的解讀最終達到像國家主席曾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的那樣:“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關于這一點,有不少教師也有同感,如西華大學人文學院的喻芳就曾撰文指出“我們應該用這種多向的多維聯系的思維方式對古代作家、作品進行全新的審視和詮釋,從而激活作品的內在價值,挖掘出中國古代人文精神所倡揚的人生意義、人格修養、精神境界、氣節操守、做人原則、審美追求等等寶貴財富,以拉近古代作品與現實人生的距離,使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古代文學對于人的心靈啟迪,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最古老然而又是極其富有科學性的教學方法。畢竟受教育對象不同,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對于非漢語文學專業的中文學科學生來說,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一方面要體現學科的性質,突出課程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接受對象所學專業的特點,盡可能有意地搭建學科與專業對接的橋梁,讓接受者充分認識到學習古代文學對于自己專業學習及其今后發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有重要意義的。就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妨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進行名篇名作朗讀的訓練,通過朗讀一則鍛煉了學生的口才,二則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語言的優美,亦或是意境的美妙,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摯,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播音和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尤其需要強化識記功能,通過通讀和背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對于廣告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中國古典文學中發現美及培養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比如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音樂美、結構美、語言美等方面的`美的特色,可以大力挖掘,借鑒并吸收。廣告創意的成功與否,與其內容、形式、情感、理念等多種因素相關,好的廣告往往是以美的意蘊來打動大眾。如劍南春酒的廣告語“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就很明顯地借鑒了古典詩歌的對仗形式,不但結構整齊一致,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劍南春酒悠久的歷史也讓人回味無窮,昔日的尊榮地位和今日的盛世美景往往很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四、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傳統的古代文學課程評價方式主要是學期末的閉卷考試,超過六十分為通過,否則為不及格。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感到這種評價方式太單一,不足以反映出學生在該學科方面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尤其是面對非漢語文學專業的學生,這種評價方式更是弊端多多。眾所周知,評價方式的制定最終是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即通過相應的評價方式要能夠考察出我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而非漢語文學專業的古代文學教學目標既有知識積累的層面,也有能力培養的層面,更有人文素養的范疇,后兩者更傾向于日常行為的表現,那么單一的一份主要以考察知識掌握程度為主的試卷如何能夠涵蓋多維的教學目標呢?因此,改革落后的評價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就成為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一個重要環節。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并借鑒同行和同類課程的經驗,筆者提出如下設想:首先,打破一錘定音的單一的期末閉卷考試,建立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比如將平時作業、出勤、課堂表現、學習態度等列入考核的范疇,平時成績的比例不低于總評的百分之五十。其次,將側重知識積累的考核轉變為知識、能力、素養等多層面的考核。如果說期末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知識層面的考核上,那么平時的考核則主要應該集中于能力、素養等方面的考核。能力、素養的考核方式,可根據接受對象專業的特點,考察其知識的應用能力和轉化能力,比如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可通過學生聲情并茂的閱讀來考察其對具體作品的領悟和接受程度,廣告學專業的學生則通過擬定一則廣告語看其是否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有所借鑒,新聞專業的學生則重點考核其對作品的獨到分析和評價。綜上所述,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這涉及到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材的選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探討,評價體系的完善等多個方面。歸根結底,就是要將課程的學習落到實處,通過學習,學生真正學有所樂,學有所得,而這也正是教師的心愿所在。
【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古代文學教改】相關文章:
4.古代文學論文
5.古代文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