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悲劇意蘊的體現及產生根源
明清時代各種文學體裁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當代社會的危機,其悲劇意蘊成為時代主流,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聊齋志異》悲劇意蘊體現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前言
悲劇美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們熟知的詩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都蘊含著震撼人心的悲劇意味!对娊洝纷鳛橹袊姼璧脑搭^,其悲劇意蘊主要是人類童年時代面對無可奈何的困苦、難以解決的矛盾時抒發心中的郁結而產生的詠嘆。
《楚辭》中最具悲劇意蘊的是《離騷》,《離騷》的悲劇意蘊主要體現在屈原對楚國及人民命運的擔憂與哀傷。古典文學發展到漢賦時,悲劇意蘊更為復雜,有揭示統治者殘酷的,有反映下層人民疾苦的。唐詩中的悲劇意蘊更為深廣,宋詞中的悲劇意蘊更為直接,將悲劇美與憂患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元代是悲劇性的時代,作品中的悲劇意蘊更為蒼遠恢宏。明清時代各種文學體裁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當代社會的危機,其悲劇意蘊成為時代主流。《聊齋志異》是最具代表性的文言小說,由于時代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蒲松齡自身的特殊經歷,不管是反映現實社會,還是歌頌理想世界,作品中都帶有濃郁的悲劇意蘊,形成自身特色。
一、《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體現
《聊齋志異》是文言小說的高峰代表,不管是反映現實生活,還是歌頌理想世界,都帶有濃厚的悲劇意蘊。
(一)愛情悲劇
愛情一直是文學作品表現的重要內容之一,愛情悲劇主要來自戀愛雙方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長相廝守在一起而產生的困惑、無助等!读凝S志異》描述了大量的愛情故事,塑造了很多癡男怨女,他們陷于愛情中不能自拔,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包括《花姑子》《宦娘》《阿寶》《香玉》《連城》等!读凝S志異》中的愛情悲劇既有追求而不得的悲,又有相戀中的悲。《花姑子》中的安幼輿追求花姑子而不得,寢食難安,后來在尋求花姑子的過程中被蛇妖所迷惑,差點喪命。
《宦娘》中的溫如春深得宦娘的心,但宦娘是女鬼,不能享受這份福氣。在不能與心上人白首偕老的情況下,忍痛割愛為溫如春安排美滿姻緣。我們從她的善良中懂得了愛情的'本質,讀出了愛情的凄美!栋殹分械母F書生孫癡對愛情執著癡迷,對有天壤之別的富翁之女阿寶一見傾心,因為阿寶的一句戲言竟然斷指險些喪命,最終也未能如愿,但一直沒有放棄。
他對愛情的執著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在追求不得的情況下一直堅持,以致身心遭受摧殘,甚至威脅到生命,但不言放棄,加重了愛情的悲劇意蘊。相對于單方面的愛情悲劇來說,戀愛雙方因受到重重阻撓不能相守的悲劇更為震撼人心!断阌瘛分械南阌衽c黃生是人花相戀的故事,雖然他們之間有著重重阻礙,但深情似海,雖不能同生,但求同死。他們對愛情的癡迷,正是他們執著的動力,但最終也沒能改變悲劇結局,使悲劇更帶有傷感意味。
(二)家庭悲劇
《聊齋志異》是以民間故事為原型創作的,關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構成日常性的家庭矛盾沖突,產生了家庭悲劇意蘊。由于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女性一直處于被奴役的地位,夫棄之怨一直是文學作品的主題之一。《聊齋志異》賦予夫棄之怨獨特的色彩,作品中的夫妻大都是人與異類的結合,這從根本上動搖了夫妻關系的穩定性!陡鸾怼分械某4笥靡驗殓娗橛谀档,打動了花妖葛巾,葛巾與妹妹分別嫁給了常大用和其弟弟,她們各育有一子,后來因為常大用懷疑她們為花妖而造成悲劇!读凝S志異》中的女性與丈夫的分離多是主動的,她們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被迫分離,這種怨既是對男性情義不夠慎重的怨恨,又是對命運無奈的情緒。
(三)科舉悲劇
《聊齋志異》批判科舉制度,使濃郁的悲劇意蘊向縱深方向發展!度~生》中的葉生有著出眾的才華,但時運不濟,抑郁而死,死不瞑目。后來他的魂魄跟隨丁公而去,輔導丁公之子,公子中了亞魁。葉生榮歸故里,卻不知自己已死。這個故事中同樣的文章產生不同的效果,使整個故事充滿了悲劇色彩,結局更是悲慘。葉生一味地追求科舉,生前未能如愿,死后還是不懈地追求,竟然忘記自己已經死了,榮歸故里后打破了所有的憧憬,精神立刻潰散,可見葉生內心的沉痛,也反映了科舉之路的艱辛。同時蒲松齡也用喜劇的形式表現科舉制度的悲劇,《賈奉雉》中的賈奉雉落榜后,朗生略施小計,再考時只記住劣等文章,沒想到高中。這則故事用喜劇的形式表達出士子的無奈,這是讀書人的悲哀,賈奉雉在現實面前做出了不得已的選擇,只能離開世俗。科舉制度不合理,文人士子們一味地追求而不得,在追求的過程中意識到不合理,但也無法放棄,這是他們的宿命,注定要走向悲劇。
(四)世情悲劇
世情悲劇是指人處在社會環境中,與社會發生沖突,在沖突的過程中喪失人的本性,F實社會中黑暗的官場、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等都會給善良的人們帶來不可避免的悲劇。封建社會里,老百姓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忍受著統治者的層層剝削,承受著沉重的苦難!断狡健分械母皇已蚰碁楦徊蝗,迫害席父到陰間受罪。席方平在告狀中受到了種種非人的折磨,深刻地暴露了現實社會的黑暗,統治者主宰著平民百姓的生死!秼雽帯分械膵雽幨侨撕,有著純潔無瑕的心,天生愛笑。開始見王子服,一直笑而不止,這是她天真爛漫性格的體現,是美好自然人性的象征。但她表現出來的美好與現實相沖突,她的超凡脫俗與世俗的立法規矩相沖突,后好色之徒欲對其行不軌之事。此事后嬰寧不再笑,她的純真為世俗所不容,她的本性為封建社會關系所扭曲,嚴酷的社會生活導致了人性毀滅的悲劇。《聊齋志異》描繪了不合理的社會對人性的摧殘,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悲劇。
(五)命運悲劇
《聊齋志異》中的很多人物受超自然規律的制約,這就是命運;ㄑ仁钱愵,他們卻想打破這層隔閡,無拘無束地生活,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也預示著他們命運的悲劇性結局!读凝S志異》中的故事有一些帶有宿命思想,即命運是上天注定的,人只能順從命運的安排,不能違背!吨T城某甲》中的諸城某甲在寇亂中被殺,頭墜胸前,只連一線。后來被家人救回后復活,十年后因為俯仰而刀痕爆裂,頭墜血流而死。這個故事充滿著宿命論思想,生死皆由天定,人是無法抗拒的。冥冥中有一種力量在控制著人類的一切,這種力量很強大,讓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諸城某甲的死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讓人難以琢磨而心生恐懼,便產生了強烈的無助感,人們意識到神秘色彩的存在,但又無法逃脫,自然產生悲劇意蘊。
二、《聊齋志異》悲劇意蘊產生的根源
《聊齋志異》不管是對現實社會,還是對浪漫的幻想世界的反映,都具有濃厚的悲劇意蘊,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時代大環境和蒲松齡自身的境遇,可以說,這部作品既是時代的縮影,也是作者心靈的寄托。
(一)作者心靈的寄托
《聊齋志異》傾注了蒲松齡的心血與情感,可以說是他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蒲松齡一生致力于科舉考試,但屢試不第,懷才不遇,長期過著愁苦寂寞的生活,F實又缺乏公正廉明,理想難以實現,現實的不公平又使他厭煩,理想與現實的反差造成了他對世界的憤恨。長期積聚于內心的痛楚、悲哀,正需要一個途徑來抒發,在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訴諸于筆端成為他宣泄內心苦悶的方式,這成就了《聊齋志異》的悲劇美。雖然他寫作時是一時快意的宣泄,但留下來的是深深的感傷。蒲松齡曾在《聊齋自志》中指出:“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若此,亦足悲矣!”《聊齋志異》創作時作者已年近 40,飽嘗人間冷暖,他強調寄托“孤憤”與當時的境遇是分不開的,必然會被感傷的情緒所籠罩,決定著小說的整體美學風格。蒲松齡的人生充滿著悲苦,生命中的悲苦被藝術地反映在小說中,他把創作當成寄托滿腔悲憤的最好工具,作為一代知識分子,他經受了種種困難,讓他的內心無比苦悶,他在思考自己的種種不幸后,找不到出路,將這種“孤憤”融入作品中,洋溢著悲觀的情緒,成就了《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二)時代環境的影響
明末清初,社會動蕩不安,戰亂、自然災害、地主階級的剝削等導致政治、經濟、文化都呈現出衰亡的跡象。直到康熙年間,社會狀況才有所好轉,但隨之而來的土地兼并激化了社會經濟矛盾。同時文化思想斗爭也越來越激烈,封建制度束縛,禁錮了思想的發展,雖然有民主思想在慢慢蔓延,但由于統治階級的打壓,剛剛萌生的進步思想遇到了挫折,使得整個時代籠罩著一股傷感的情調。明清時期的很多作品受此思想的影響,帶有不同程度的悲劇意蘊!读凝S志異》創作于清代初期,是這一思想影響下的重要杰作。清朝延續了明代的科舉制度,加強了文化專職,當時的知識分子找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對下層人士來說,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生活都是窮困潦倒的。
因此向往功名的愿望更為強烈,蒲松齡執著于考取功名,他的孤憤根源主要在于懷才不遇。他把自己的時代感觸寫進作品中,《葉生》等即是對八股取士制度的嘲諷。社會現實的不公,懷才不遇使他潦倒終生,在孤獨寂寞中感傷,形成了《聊齋志異》的悲劇美。
總之,《聊齋志異》充滿著悲劇意蘊,這些悲劇故事,都起于作者的一腔孤憤,卻超越了時代限制,通過美好事物的毀滅來揭露丑惡,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鑄就了其獨特的審美風格。
參考文獻:
[1]楊海波.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
[2]張德瑞“.孤憤”的吟唱,人性的悲歌:論《聊齋志異》的悲劇美[J].蒲松齡研究,2005(3).
[3]管文茜.小議《聊齋志異》的悲劇色彩[J].文教資料,2012(33).
【《聊齋志異》悲劇意蘊的體現及產生根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