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
一、企業對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分析
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使人才培養滿足企業崗位的技術要求,使科研產出促進技能技術的應用。雖然企業是職業教育的受益方和利益相關者,但在國內現行的職教體制中,企業卻不是法定的辦學主體,然而,企業希望在管理和辦學中掌握更大的決策權和主動權,從而在源頭上保證人才培養和科研產出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根據筆者對浙江省部分高職院校產學合作企業的調研以及自己長期的工作經驗,發現企業對于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的需求主要是如何從目標計劃、體制機制、運行模式上參與學校的管理和辦學,以切實反映企業的意愿并保證企業的回報。
1.目標計劃:
滿足企業崗位要求的企業主導型技能人才培養對企業來說,面向中高職一體化的教育管理應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計劃時就充分調研和論證,以契合企業的需要。企業通常會按照崗位要求來參與培養和招聘人才以及培訓在職員工,相應地就會以崗位任務來設置學校的專業教學,以企業員工的標準來要求職校生的職業能力,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既讓企業參與職業人才的培養過程,又讓企業承擔教育教學的主要角色特別是實踐教學,讓企業“自產自銷”人才。德國“雙元制”就是以企業為主、由企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組成的培養模式。我國的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可以加以借鑒,如在傳統手藝型師徒制的基礎上探索適合特定行業職業的現代學徒制。企業看重的是中高職一體化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雙證書”制的人才培養方案、職業化的教學方法等辦學特色,[1]因此,教育管理也應從辦學體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優化、學生管理與職業素質教育企業化、具有專業特色的招生機制與就業服務等來進行創新改革。
2.體制機制:
持續促進技能技術轉化的特色科研機制企業參與、投入、獲得反饋和回報的地位要求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形成一套保障運行的完備的體制機制。這在目前較為薄弱的科研成果轉化上尤其必要,而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可以系統布局創新創業教育、科研管理、產教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等體制機制,并具有關于地方緊缺和主導行業需求的動態信息,從而能充分滿足企業的生產和用人需求。
根據企業需求,中高職學校
一是應根據行業標準來設定校企合作的具體方案,引入大部分企業都適用的行業核心技術和能力進行教學與研發;
二是應緊跟地方產業結構的變化發展來培養師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三是應確立產學研合作的質量管理制度,保證從教學、科研到轉化、產出的教育質量。這就要求加快中高職一體化的專業科研對技能技術的轉化,加大中高職一體化對應用技術與基礎科技的貢獻,特別是針對適合中高職銜接的專業,如藝術類、某些工業類以及復雜技術類的專業等。[2]
3.運行模式:
融入地方產業集群的產學研合作聯盟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應圍繞企業需求和辦學效益設置一套依托外力支持和成熟網絡的運行模式。而產學研合作既能為企業引進人才和技術,也能使校企合作共享地方產業的集群效應。它通過集中地方特定產業中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企業,帶來分工的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利于企業降低制度成本(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提高規模效益。因此,企業希望通過與中高職一體化合作獲得與產業集群相配套的優惠政策,為中高職一體化設立專門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并按產業布局結成產學研合作聯盟,作為產業集群的基礎資源保障和創新機制。中高職一體化適宜采用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有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和以企業為本模式,前者依托當地主導產業辦專業,后者是企業結合自身的產業類型來配套開辦高職院校,這樣可以避免撇開合作企業對象和學校優勢專業而盲目增加銜接專業的現象。
二、企業需求視角下的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現狀分析
目前,在中高職學校銜接并實現一體化立交橋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模式、“雙師型”教師培養、新技術新工藝教學、企業行業的反饋機制等不足。從管理層面上來看,問題主要集中于中高職一體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主體、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等方面。
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約了中高職一體化的政策制定
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經過“三校統籌”和“三改一補”而來,許多中專以前由行業部門主管,技校由人力資源和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主管,所以在中高職一體化中,存在由教育部門、勞動部門、行業部門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問題,未能理順中高職“縱向一體化”的行政管理體制。如何改變中高職管理各自為政的現狀,形成交流協作、統籌兼顧的一體化科學管理體系,仍然存在制度上的壁壘。同時,在中職和高職銜接的制度設計上,更多的還是考慮學歷的銜接,而沒有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育教學等內涵上推進銜接并予以切實細化,如對于課程體系的銜接還未按專業制定各自的標準,也沒有對新技術、新工藝的教學制定詳細標準。同時,作為中高職銜接主要依據的專業設置是依據專業所屬類別(文科或理科)來選擇,而不是根據專業特性和地方產業需求來決定,這是因為在政策上沒有導向,在制度上沒有規定,尚未形成統一的銜接標準和管理標準。
2.管理主體不全面,阻礙了中高職一體化的辦學機制
當前,有企業和高職院校對于“3+2”教育不滿意,企業認為,到培養周期快一年時,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達到企業的要求;而高職院校則認為,在學制縮短以后,部分課程應該下移到中職階段,但中職并沒有做到。這里既有學制和教學銜接上的問題,也有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由于企業沒有充分參與中高職一體化教育,所以中高職一體化尚存在銜接滯后、人才培養技能特色不明顯等問題。這除了與辦學定位有關外,根本原因在于企業不是中高職一體化的辦學主體,不能參與辦學決策。目前,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仍是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但政府的指令和學校的決策卻不以企業需求為依據,從而使企業在校企合作機制中處于被動地位和話語權缺失的角色,同時也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回報得不到保證,以致校企合作出現了許多利益糾紛,“現行管理體制使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機制”,[3]加之中高職銜接的專業設置以行業為第一依據,就使企業對于專業調整、實訓教學和就業工作缺乏直接而充分的決策權。
3.教學管理不配套,降低了中高職一體化的教學質量
教育內容上的銜接要求中高職學校的教學管理實現同步轉變,但目前中高職在各自的教學管理上對接不夠,沒有根據辦學系統全局的變化調整方式模式,特別是中職學校,對于“3+2”班學生的教學管理有所放松,與其他學生區別對待;教師對“3+2”班學生的考核也存在放水現象,學生因為沒有升學壓力也降低了學習要求。另外,中職學校對直升高職的“3+2”班學生的留級、退學執行不嚴,也助長了學風惡化,這些都影響了中高職一體化的教學質量。對于高職而言,“高職階段沒有積極介入前三年的教學管理也是導致‘3+2’班級中職階段質量失控的一個重要原因!盵4]高職的教學管理沒有提前監控和評估中職的教學質量,中職也沒有向高職就教學質量進行常態反饋和評價,兩個階段的教學管理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溝通聯系。最后,中高職雙方在課程管理和學歷資格認證上也沒有統一,在學分、資格證書、學歷上沒有轉換對接和科學認證,導致有些中職課程到了高職還在重復開設,特別是實踐教學管理沒有銜接好,依然是以學校為本而不是以專業一體化為本,沒有從教學運行機制上保證教學的順利對接。
4.評價機制不科學,減弱了中高職一體化的評價效果
當前,中高職一體化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教學方面雖取得了實質進展,但多數學校在學生考核和評價方式上依然沿用傳統以考試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沒有認識到職業教育應兼收“學科中心”和“能力中心”模式的長處,[5]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開展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高職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從企業需求來看,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學信息收集與反饋機制不夠完善;評價機構不夠權威,沒有引入相關企業的領導或技術人員、具有專業權威性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或權威評審機構的專家等。這些問題不解決,易使職業教育異化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既無特色,又無法在學科與專業上與普通院校競爭,制約了我國中高職一體化的良性發展及其社會效益的發揮。[6]
三、基于企業需求的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創新之路
基于企業需求創新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需要立足于人才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構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會等共同參與的職教管理體系。這既需要整體規劃,又要從法律政策、體制機制、校企合作、科研管理、職業素養培養等方面加以改革。
1.強化法規,夯實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的制度基礎
從企業需求的視角來優化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需要政府通過法律和政策來引導調控,但目前我國關于職業教育只有一部《職業教育法》,地方上更是缺乏關于中高職一體化的法規和政策,“很多地區都使《職業教育法》流于空空泛談,缺乏相應的法規建設以確保《職業教育法》的有效實施”。[7]不僅對于中高職一體化缺乏具體的法律規定,而且涉及企業參與學校管理、辦學的內容也較少。這就有必要進一步健全當前單一的職教法律,推動形成國家、部委、地方三級法律體系,特別是制定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和中高職一體化配套的、與各級辦學主管部門和各類辦學主體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一是明確職業學校的法人地位,從法律上認可和完善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推動中高職及職教集團建立現代學校產權與管理制度;
二是修訂《職業教育法》,進一步規定中高職一體化的銜接、辦學和組織領導,理順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統一中高職一體化的政府管理部門,并適當給地方政府放權,保證面向特定行業的中高職一體化與地方經濟緊密對接;
三是通過修訂法律法規并出臺配套政策來保障企業參與中高職一體化的管理、辦學和評價,明確和進一步落實行業企業在中高職一體化中的角色和權責,從法律層面對企業的具體要求加以規范。
2.完善體制,提供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的發展支撐
目前,對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還應從整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著眼,政府要簡政放權,辦學應分權分工,推動學校建立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的管理體制和中高職銜接的辦學體制。
創新體制應從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育部門下設統一的中高職銜接管理機構或與行業部門共同設置一個職業教育管理委員會,確保教育管理和校企合作有序運行,這既可協調中職和高職雙方的利益及銜接事項,又可推動建立第三方監督評價體系,還可通過職業教育研究為中高職一體化提供決策參謀。
第二,加快建立學校、行業、企業、社區等共同參與的集團契約制,形成董事會領導下的管理委員會機制,完善中高職一體化內部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
第三,中高職學校實施分工合作、有機貫通的分段教學管理,在學校內部可以成立中高職一體化辦公室,遵循“中職重技能,高職重技術;中職重職業,高職重專業;中職重做中學,高職重學中做”的原則,明確中高職的責任分工,并就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運行體系,切實保證管理組織和制度到位。
第四,改進教學管理機制,包括學分管理、日常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管理,
一要實施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建立中高職學分相互支撐、相互認可機制及“2.5+0.5+2”彈性學制,落實中高職一體化學制的銜接;
二要讓高職提前介入中職的教學管理,發揮中高職一體化辦公室在日常教學管理上的作用,形成學校間的定期交流調研機制,規定高職到中職調研的要求和中高職一體化辦公室到中職、高職檢查的要求;
三要建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模型,實施分年級分課程教學考核機制,建立教學計劃執行監督體系和教學反饋機制,建立中高職教育質量網絡監控評價機制,探索以專業為單位的學生轉入選拔考核監督機制,以“四個機制”來建立中高職共同參與、企業行業共同投入的質量監督模式。
3.企業主導,制定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的校企合作戰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職業教育”第十五條“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币虼,應該對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進行戰略規劃,實現中高職一體化校企合作的長遠發展,將校企合作面向行業企業、面向地方的優勢充分融入一體化。
為此,
一是探索采用以企業為主體、中高職一體化專業與行業聯合為基礎的中高職一體化校企合作模式。引導鼓勵企業參與中高職一體化辦學,在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企業培養為主體、以企業管理為補充的企業主導型校企合作模式中,由學校和行業組織以專業為紐帶共同組成學校內部或職教集團內部的中高職一體化辦公室,負責學校的知識理論教育,與企業負責的技能培訓相區分相補充,而行業組織還應加強對企業教育的指導、評價與服務,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行業的管理作用。
二是發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包括集團化、無界化等。依據專業特點,以區域性、行業性為職教集團優勢,使其向集約化發展。[8]無界化較之集團化進一步打破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界限,強化按專業群來促進校企融合和校內外的團隊合作,是比較寬松、內外聯絡比較自由、校企廣泛參與的大聯盟,它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產教溝通和資源共享。
三是制訂專門的校企合作法律。目前我國尚無此類法律,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因為專門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規有助于保障職業教育管理的權責實施。
四是財政扶持。由財政出資補貼中高職一體化所開設的緊缺專業,對由企業投資的專業培養和職業培訓,政府也要給予稅收上的適當優惠,或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
4.科研轉化,助推中高職一體化產學研結合的教育管理
產學研結合比之人才供應更能直接推動企業效益的教育產出,是校企合作的另一基本社會功能。目前,行業企業對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并不高,產學研合作大多停留在產學合作而失去了“研”的創新內涵和服務功能。而高職院校的科研以應用技術研究為主,包括技術開發、科技成果推廣、技術服務和培訓等,應通過完善科研管理來激化科研潛力,提高中高職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實力,為企業提供前沿核心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從中高職一體化適合采用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來看,
一是夯實產學研合作的基礎研究和信息服務,一方面,中高職一體化要建立依托行業的市場調研常態機制,了解行業和技術發展動態及技術市場的需求,通過科研部門暢通產學研合作的信息渠道來進行科研開發;另一方面應發揮科研信息的中介功能,加大學校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科技評估、科學論證等的力度。
二是健全產學研合作的管理體制,這就要從根本上轉變學校以行政管理占主導的管理體制,減少科研人員與行政管理的層級,加大科研人員的自主權,并構建面向市場、主動開放的科研管理運行機制,邀請行業企業的科技專家直接參與學校的科研管理,使科研方向與企業的應用技術需求緊密對接。
三是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營銷與評價一體化,拓展校企合作實訓實習的途徑,為一體化專業提供成果轉化的平臺,將教師到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的考核納入科研激勵。學校要制定科研成果推介營銷的商業戰略,細化企業對科研產出的評價指標并實行校企雙向互評制度。
四是由政府制定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政策,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建中高級專門技術和新技術的開發、實驗和投產場所。
5.素質助推,創新中高職一體化學生管理與職業素養培養
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學校培養的人才質量上,國家關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具體要求是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于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來說,就要集中學生管理、素質教育與科研實踐三方力量來助推專業教學的育人成效,并使之發揮到最大,最終轉化為畢業生勝任崗位又勝人一籌的就業能力。這就需要打造一個中高職一體化職業素養培養的綜合工程,做到從中職源頭抓起、面向行業職業的發展前景、貫穿中高職學習生涯的學生管理與職業素養教育“一體化”。
一是以學生管理促校企合作,采用與工學結合相適應的特別是適合企業主導型師徒制的學生管理方式,接軌培養工學結合的集體自律式“企業人”意識,建立學校班主任與企業導師的合作管理機制。
二是通過素質教育把企業理念和文化引入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創新晚自修、班會、集體比賽、班級綜合考核等集體學習和活動與工作機制,在集體學習和活動中融入綜合素質、團隊合作和職業素養的內涵,采用素質課余活動評價與認證機制,訓練專業技能并培養對行業產業的職業思想(意識)。
三是以科研實踐促學生核心能力,在職業素質培養中開設“科研教育”板塊,結合社會實踐與產學研結合,讓學生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并作為創新創業工作的考核參考,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長遠發展的需求。
【淺談中高職一體化教育管理】相關文章:
淺談高職教育管理08-01
淺談學分制管理在高職體育教育中的實踐10-25
淺談高職教育中的價值觀教育10-23
淺談教育博客在高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06-19
淺談創新能力在高職教育中的發展與應用10-01
淺談高職院校舞蹈教育10-05
淺談高職道德教育10-30
高職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應用論文10-26
淺談教育博客在常規管理中的運用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