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工業園運行機制的構建
[摘要] 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第一個階段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模式,第二個階段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模式。隨著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工業園的模式開始為人們重視,并成為工業園區第三個 階段的發展模式。第一階段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模式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三來一補型企業為主,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也是當時不得已的選擇。第二階段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模式以高新技術的支撐為特色,較第一個階段有了進步,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十一五規劃中,將資源的有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而生態工業園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必然選擇。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工程中,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雖然比較晚,但由于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生態工業園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構建問題既有理論研究的迫切性,又有實踐應用的價值。[關鍵詞] 生態工業園;運行機制;構建
一、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和消耗的鏈條上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個環節,并且以其為載體在進行著循環和傳輸。生態工業園中各個企業之間的關系就像自然界中的上述模式一樣,也分為資源生產類的企業、加工類的企業和還原類的企業三個群體,資源類企業是初級生產者,為其他企業提供初級原料和能源的供應。加工類的企業將資源生產類的企業的初級資源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使其成為能夠供人類進一步生產和最終的生活消費工業品。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企業之間的關聯到此便結束了,而生態工業園中的企業關系設計則不然,還要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適應和更新發展的要求,將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進行再資源化,或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轉化為新的工業品。
1.生態工業園的內涵
在人類生存的世界遭遇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的情況下,人們認識到“資源消耗—產品生產—排放廢物”這一生產運行線性模式已經無法持續下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術論文和會議報告中開始出現了“生態工業園”(Eco-Industrial Parks,EIPs ) 的概念。1993年,Indigo發展小組首次正式提出生態工業園的概念。
國外有學者認為,生態工業園是保持自然經濟資源,減少生產、材料、能源、保險與治理費用的負債,提高操作效率、質量、工人健康和公眾形象,提供來自肥料利用及其規模和收益機會的工業系統。
還有的國外學者提出,通過環境管理和資源利用,尋求增強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協作,工業園區尋求一種集體的利益,這種利益大于所有單個公司利益的總和。這樣的加工與服務業組成的商務社區稱為生態工業園。
1996年,美國總統可持續發展理事會給生態工業園的定義為:“商業集團和地方社區通過合作,有效地分享資源(信息、材料、水、能源、基礎設施和自然棲息地),提高企業和地方的經濟效益,改善環境質量,人力資源得到公平有效的發揮”。
美國的Ernest Lowe教授認為,生態工業園是由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組成的群落。生態工業園通過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這些基本要素在內的環境與資源方面的合作來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雙重優化和協調發展,最終使該企業群落尋求一種比每個公司優化個體表現就會實現的個體效益的總和還要大得多的群體效益。簡言之,生態工業園的目標就是要改善參與公司的經濟表現,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環境影響。
我國學者羅宏等認為生態工業園是包括自然、工業和社會的地域綜合體,是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它通過成員之間的副產品和廢物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來實現園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生態工業園強調將傳統工業發展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生態工業園中沒有廢物的概念,而是模仿自然生態系中的共生原理,實現工業系統中的一個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成為另一個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從而將園區企業貫穿成為各種資源循環流動的閉環系統。
2.生態工業園的特征
(1)資源共享。生態工業園依據因地制宜、系統分析的原則建設,呈現出物質、能量集成、群落合作、資源共享的特點,并適時吸收新企業,實現能源在更大范圍的循環流動。
(2)資源共享與生態保護并重。生態工業園堅持作為一個整體與外部環境協調、友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建設并重的原則,能夠在發展中不斷提高企業適應性和風險抗擊能力,保證系統的動態平衡,實現穩定、協調發展。
(3)實現資源增值與生態經濟雙贏。通過科學設計和先進技術以及能量的梯級利用等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生態工業園力爭在個體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系統總體資源的增值和生態經濟雙贏。
(4)技術與制度的整合。生態工業園與以往的工業生產模式不同,實現了技術方法與機構制度的整合。
(5)閉路循環。通過信息與資源共享系統,實現物質和能量的閉路循環,并利用經濟手段限制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生。
(6)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為適應生態工業園的發展,不斷完善面向管理者、技術人員以及其他各類人員的的培訓與教育體系,并通過不斷吸收新企業來填補生態工業園中的空缺,從而達到提高生態工業園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目的。
綜合以上觀點,生態工業園是一種將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自然與社會和諧基礎之上,在工業企業及其相關企業聚集的場所實現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再利用,使園區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協調一致,是適應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工業園區發展模式。生態工業園是指導工業系統轉變生產方式的整體框架,從線性發展模式轉變到循環流動模式,從而形成一個接近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流程。它根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構建企業生物鏈,從而達到閉路再循環和能量多級再利用的目的。通過建立企業間的生態鏈關系,最終實現企業、生態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工業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在我國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建設過程中企業之間、企業與管理機構之間以及運行模式中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為科學構建生態工業園的運行機制打下基礎。歸納起來,目前生態工業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工業園的產業鏈呈現剛性特征,企業之間依賴性強。生態工業園系統內的企業數量有限,降低了剩余物質的傳輸成本,可以實現物質和能量的最優利用。但由于系統內部物質和能量交換通常通過特定的傳輸渠道進行運輸,而管道傳輸的距離、方向和位置均是固定的,缺乏靈活的余地,缺乏彈性。一旦鏈條當中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會造成整個產業鏈條的斷裂,使整個系統受到重大的沖擊和震蕩。這種沖擊和震蕩可能使生態工業園的穩定性受到破壞,甚至使整個園區的運行遭到破壞。特別是當生態工業園中的企業對原材料的質量和構成成分有著專業要求時,一旦某個環節的企業出現問題,或工藝技術改進后又出現了新的要求,或生產和產出廢物的量發生了變化,都將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運行。 2.生態工業園的創新能力差。由于進入園區的企業之間往往合作大于競爭,不能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缺乏創新的動力。有些企業雖然占據了產業鏈的高端,但由于其副產品和廢物的數量直接影響著下游企業的生產規模,為保證下游企業與足夠的副產品和廢物作原材料,上游企業就沒有必要區考慮減少副產品和廢物排放的問題。這樣,企業長期降低研發投入,將降低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利益沖突。生態工業園中的企業會形成錯綜復雜的網狀關系,一家上游企業的廢物可能需要多家企業消化和分解,而一家企業的生產可能又依賴多家企業的供應,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交織、錯綜復雜的系統,而在園區的相對封閉性狀態下,要使所有企業的利益都得到兼顧,是相當困難的。另外,生態工業園中的企業的技術水平、掌握信息的完備程度和技術保密方面的情況,都可能造成企業鏈條上各成員之間的矛盾,從而違背了建立生態工業園的初衷,最終使市場的需求、廢料的成分等對企業至關重要的部分模糊不清,動搖了產業鏈上各企業相互依存的基礎。
4.規模不經濟。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剛剛起步時規模小,上下游產品、廢物的規模也較小,因此,上下游產品、副產品和廢物的利用規模也比較小,面臨不經濟的困境。
由以上所列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只有通過科學規劃,建設相應的機構,才能使生態工業園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三、生態工業園運行機制構建
1.成本降低機制。生態工業園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一種由低成本帶來的利益共享機制。
生態工業園區的企業之間是一種互利共生的合作關系,成本降低機制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限定原材料成本水平,提高廢物利用效率。生態工業園的企業間要通過建立工業共生網絡,實現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即將上游副產品和廢物變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由于下游企業進行資源再利用,因而成本一般低于原生資源,這樣,就可以降低企業的投入要素價格。但這還不夠,園區應制定上下游企業雙方共同參與的原材料成本水平降低計劃,提高副產品和廢物利用率。這樣,對上游企業也有吸引力,因為,上游企業生產過程結束之后,其將副產品和廢物在生態工業園下游進行出售,從而在得到額外收入的同時,也達到了降低污染的初衷,同時,也降低了環境治理的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其次,互信基礎上的交易成本降低機制。生態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配置應具有互相依存的產業鏈特性,使上一個環節企業的廢棄物和釋放的能量成為下一個環節的原材料和能量供給,形成特有的資產專用性模式。這種模式,可以使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相對固定化,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企業之間的敗德行為,可以降低企業間的信息成本、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可以這樣說,企業間長期交往建立的互信機制可以大大降低交易的費用。
再次,信息溝通基礎上的成本降低過程。成本降低機制的實施,還有賴于建立企業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渠道,因為溝通和聯系有利于各企業之間的協調,而協調化的行動,減少了彼此摩擦,也能夠為園區的企業帶來降低成本的機會。
此外,企業要建立原材料合理分配和使用的資源同級利用平臺,本著節約的思路合理布局,原材料的采購應與工廠的生產能力、市場的吸納能力相和諧,避免不合理占用資源。這也是成本降低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
2.系統內外的互通機制。在建設生態工業園時應借鑒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原理,始終保持生態工業園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指生態工業園類型的多樣性(例如:化工為主的工業園、食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園等);區內部構成成員的多樣性;產品層次、產品類型和產品結構的多樣性等多個層面的內容。
生態工業園內各系統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互相銜接,是單鏈循環。要維持單鏈穩定性,就會影響網狀互通鏈狀結構的形成。而單鏈與網狀互通鏈的相互配合,才是生態工業園得以長期穩定的基礎。所以,一方面,應該用較強的外力,如契約、園區行政機構的依法干預等辦法,實現單鏈條上的企業順暢銜接。實際上,生態工業園區一旦建立起來,政府及其相關的管理部門就有責任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防止鏈條的斷裂。另一方面,要尋找能夠及時填補斷裂環節的企業,并不斷培養企業,達到系統標準,從而使生態工業園外部邊界向外擴展,依靠企業間的自然延伸鏈條,實現生態工業園的系統動態穩定。
另外,要使園區穩定,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應為園區企業設計多渠道輸出輸入方案,形成可以靈活變通和組合的柔性輸出輸入渠道系統,實現輸出輸入渠道的多樣性,形成多條相互支撐的產業鏈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園區內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最終實現互利共生。具體地,一是允許系統中的生產單位從系統外吸收所需的資金、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要引進新技術改進生產。二是有條件地允許企業與園區外部更大的社會系統進行產品和能量的交換,促進園區內部企業的創新和有序競爭。
系統內外互通機制建立的根本尺度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嚴格控制污染排放總量,使環境質量控制、廢棄物積存量消減、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指標均達到生態工業園要求的基礎上實現動態穩定。
3.產業培育機制。產業培育是生態工業園發展的核心,產業培育可以實現園區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梯級利用。產業培育包括縱向與橫向兩個路徑,縱向產業培育又有產業接通和延伸兩個方面。接通產業是指將生態工業園內的產業鏈的斷環和孤環借助某種產業合作形式串聯起來。延伸產業則是將一條已經存在的產業鏈盡可能地向上延伸或向下游拓展。產業鏈向上游延伸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或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延伸則進入到市場銷售環節。
主導產業對產業鏈的延伸作用可以使資源優化配置和上下游產品緊密銜接,并發現薄弱環節,引進補鏈企業。比如,產業鏈的向下延伸,可以是向廢物、產品使用過后的回收;產業鏈的向上延伸就是進行產品核心技術、原創技術的開發,掌握技術的實質性環節,從而實現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標。使企業在成為國外已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的主體的同時,建立自主的創新、研發基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產業培育的目標模式是建立主導產業為依托形成上下聯結、左右貫通的產業結構。因此,不僅要注重縱向的產業鏈延伸,橫向的拓展也同等重要。橫向的培育和拓展,可以改變生態工業園的規模不經濟狀態,也可以延伸生態工業園的邊界,最終使生態工業園的理念由獨立的園區模式,向外推移,吸納更多同級企業,形成網狀結構。
4.生態化技術創新機制。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生態工業園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需要開發相關的技術作為基礎。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技術不是孤立,而是以技術鏈的形態、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的。生態工業園技術研究的指導原則是從系統的和著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索改造和管理自然生態系統的途徑。新技術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改變環境和豐富產品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但另一個方面,環境改變和工業生產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也給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大量的消耗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成為困擾我們的一個重大難題。因此,在建設生態工業園的導向下,應提倡生態生產技術開發。生態技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相互關聯的技術開發過程:
第一,通過分析原料與能量流,開發新的技術,將工業生產的原料和能源轉化為產品與廢物的代謝和流動過程,并模仿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代謝過程,實現產品和能量的循環流動。技術創新在有效利用資源從而實現資源使用的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開發在單位輸出中絕對或相對減少消耗的物質量或所排放的廢物量的技術,保證生態工業園區中的生產低消耗、低污染。
第三,生態技術的開發還應側重在整個生產周期內對環境的影響最小,使生產過程成為對環境產生最小危害的可持續生產體系。
生態技術開發上應本著綜合設計的原則,通過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延長資源和原材料的梯級利用的鏈條。實現水和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再生使用和循環利用,這里要通過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有效銜接,加快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規模經營和一體化進程。
實現資源消耗的減量化的生態技術開發,對于企業而言,就是要立足于進行清潔生產,監測和控制企業的耗水、耗能和排污指標,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綜合節能監測等方面的措施,運用綜合原材料替代、節約降耗、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末端治理等手段,促進企業改進生產的工藝和制造技術,在提高產品的綜合質量技術指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有效減少廢物的對外排放。
5.輔助性支持機制。生態工業園以生產為主,與實現生態要求相關的機制建設固然重要,但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涉及的不只是工業,還包括農業、服務業、信息業等多種行業,跨行業的整合,需要相應的服務、市場支持、信息情報機制的建立,使多產業之間在市場的運作和服務的保障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
不同性質的產業要求的服務配合也不盡相同,如對冶金、化工、電力等重化工業而言,倉儲、物流的服務十分重要,而勞動密集型工業則要求生活服務業較為完善。
市場支持是要建立明確的交易標準,利用經濟杠桿連接不同企業。市場支持就是在雙方產權明晰、誠實守信的前提下,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實現商品交易,當然,生態工業園中最常見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是在市場支持機制建立的前提下運行的。
生態工業園要通過建設信息情報中心、互聯網信息平臺等方式,建立起信息溝通的橋梁,實現企業間生產信息、技術信息的溝通和共享。信息溝通可以使企業了解市場和相關的先進技術,形成互動和學習效應促進觀念的更新、先進技術的推廣,提高園區企業的競爭力。
四、結語
生態工業園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產業園區建設層面的具體體現。生態工業園中企業之間的聯系順暢有序,并突出節約、循環,副產品、廢棄物的有效利用等符合循環經濟要求和生態要求的思想。為了實現生態工業園的建設目標,需要探討建立合理科學的運行機制的途徑,從而使生態工業園的內涵更豐富和全面,遵循的標準更明確和清晰,最終實現企業生產方式的科學化、社會的和諧化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羅宏,孟偉,冉圣宏.生態工業園區——理論與實證[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尹繼佐.建設循環經濟型的國際大都市[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3]馬榮,周宏春.生態工業園的實踐與經驗[J].經濟研究參考,2006,(46).
[4]蔡小軍,李雙杰,劉啟浩.生態工業園共生產業鏈的形成機理及其穩定性研究[J].軟科學,2006,(3).
[5]王兆華,尹建華.生態學與循環經濟理論:一個研究綜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7,(1).
[6]張彥素.以產業集群優勢促進生態工業園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5).
[7]郭建華,侯渡舟,賈廣征.基于循環經濟下的生態工業園模式[J].現代企業教育,2007,(1).
[8]吳志軍.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治理研究[J].當代財經,2006,(9).
[9]鄭學益.構筑產業鏈,形成核心競爭力——兼談福建發展的定位及其戰略選擇[J].福建改革,2000,(8).
[10]李心芹,李仕明.產業鏈結構類型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4).
[11]李萬立.旅游產業鏈與中國旅游業競爭力[J].經濟師,2005,(3).
[12]周路明.關注高科技“產業鏈”[J].深圳特區科技,2001,(11).
[13]張成考.基于生態學理論的生態工業園系統模型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6,(3).
[14]王雪松.論生態工業園的哲學基礎[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15]張仁橋.生態工業園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生態經濟,2007,(5).
【生態工業園運行機制的構建】相關文章:
環境倫理觀下生態地理教學的構建03-26
關于廣西生態城市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03-12
試析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構建03-18
基于生態位的物流配送中心選址模型構建12-10
信息構建與知識構建12-04
論社會運行機制的優化及其途徑03-21
探析社會運行機制的優化及其途徑12-05
構建現代企業物流戰略構建現代企業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