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通用21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
摘要:
本文通過解讀歷史上倫理學者的幸福理論,探悉出幸福論的焦點由“物”到“神”再到“人”,由“人欲”到“人心”再到“人倫”的秩序,認為幸福是人的全面人性得到肯定時的主觀感受。幸福與教育之間因人、人生、人性而相互交融;幸福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
教育幸福人性人生
教育,本意在于發展人的本性,為人造福。然而,現今人們對幸福的追求陷于有可能受惠于、也可能受制于教育的搖擺境地。其原因,最基本的在于我們對教育的模糊認識:是讓孩子吃穿無愁,校舍繁華?是讓孩子高興愉快,擁有歡樂的學生生活?還是讓孩子服從于集體、貢獻于社會?——如果不了解幸福在教育領域中的意味,教育本身不僅失去意義,還可能給人帶來幸福的失落甚至是不幸。本文試從論理學者的幸福理論中感悟幸福的含義,探察教育與幸福的交融性,以及幸福對于教育的意義。
一、幸福的倫理學解讀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追問、探詢、爭論?档略畤@:“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定追求和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1]。顯然,形式邏輯的定義法對于“幸福”而言無能為力。關于幸福的結論,必須從倫理思想史中古者的聲音開始考察。
。ㄒ唬v史的啟迪
翻開倫理學史,我們可以看到對幸福問題各種各樣的回答,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有人說:“擁有最多的東西,把它們保持到臨終的那一天,然后又安樂死去的人,……才能給他加上幸福的頭銜”[2]。而有人卻說:“給人幸福的……,不是財富而是正直和謹慎!盵3]有人說:“人類的幸福,決不在于身體上的快樂!盵4]而有人卻說:“幸福是連續的快樂”。[5]有人說:“幸福就是離開塵世,進入天國”。[6]而有人卻說:“一個人的幸福好在于他能夠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如此對幸福的不同回答源于不同階級地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哲學派別的人們不同的理解,由此難免呈現繁雜甚至矛盾的狀況。經過對諸多幸福論的分析梳理,本文認為幸福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如下階段:
“物質”幸福:最早的、古代雅典政治家梭倫從重視物質生活的原則出發,指出:誰“擁有最多的物質財富,并把它們保持到臨終的那一天,然后又安樂地死去”,誰才能“戴上幸福的頭銜”,這種幸福觀宣揚“財富就是幸!,“幸福”是與物質生活相互聯系。這是個人以及社會的需求,且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對于物質的追求勢必導致人們對物欲的崇拜,從而對人生充滿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對幸福感到迷茫、困惑。社會也因此缺乏生氣,走向沒落。
“理念”幸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幸福只存在于“理念世界”,F實世界中的幸福,尤其物質生活的幸福,不僅不是真正的幸福,反而是對幸福的阻礙;只有進入“理念世界”,才能得到幸福。這在人們沒有更多精力思考精神追求的時代具有其特殊價值。實際上,這一幸福的提出意在調節貧富沖突,挽救城邦沒落。它否認幸福與現實生活、物質利益的關聯,同時也倡導精神上的無欲無求,雖然其程度不及神學界宣揚地那般赤裸,但也蘊含著禁欲意味。
“神道”幸福: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家們,大力稱道塵世生活不能有任何幸福,而將人的幸福及與幸福有關的一切問題,統統拿到“上帝”和“天國”中去解釋。所有的基督教倫理學都根據《圣經》,主張生命的唯一價值在于忍受種種痛苦,順從、忍耐、禁欲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這種禁欲主義和宗教神學的幸福觀無疑扼殺了人們追求幸福的權力。然而,它在創擬虛幻精神境界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幸福論在精神方面的探討,這是宗教神學家未料及的。
“人欲”幸福:文藝復興初期,思想家們開始借以“人權”的旗幟,向宗教神學進行堅決的斗爭。這時的幸福開始從宗教神學那種虛幻的精神境界中返回到現實人間。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明確指出:“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薄T谥袊,清代哲學家戴震也發表過相似的觀點:“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血氣心知之自然也”,肯定了人是有欲、有情、有知的自然實體。
“人心”幸福:文藝復興運動于后半階段轉入解放人的心理、精神屬性的主題。其間,理性幸福論崇尚自然科學,倡導通過認識改造自然對象而使人由上帝卑微的客體變成主宰自己和自然的主體,從而感受到幸福。而非理性幸福主義者將幸福由理性方面轉向了非理性方面。最早由敘本華喊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主張將對客體的認識、改造變成服務于意志、滿足欲望和幸福的手段。
從“物”到“神”,幸福論游離與人之外,不可能讓人體驗到真正的幸福;由“人欲”到“人心”,幸福最終指向了人,然而歷史的局限造成片面的人性觀念,難免使人的幸福得以沉沒。
(二)幸福的含義辨析
首先,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幸福的獲得雖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條件為基礎,但最終是出于人自身的感受和態度。人們是根據自身認同的觀念來感受幸福的,外界的物質標準并不能衡量幸福的程度,而強加的價值觀念也無法讓人產生幸福的體驗。費爾巴哈說:“一個陳腐的真理是:我們并不把經常不斷享受的東西感受為幸福,并加以珍重,一個陳腐的真理是:為了認識某種東西是幸福,最好我們先喪失了這種東西”。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是基于主體價值觀念的主觀感受。
其次,幸福是人性受到全面肯定。
人性即人區別于動物、物質、神的社會屬性,以及其必不可缺的自然屬性、心理屬性,是各要素的協調統一。反映在幸福問題上,幸福不只意味著對人的自然屬性、心理屬性、社會屬性需要的肯定和滿足。實際上,由于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單一純粹的自然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所以,對于某一屬性需要的滿足,都具有整體的效果。正因為如此,馬斯洛說:“個人是一個一體化的,有組織的整體”,“不存在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有這個人的需要,并且是約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東西,并且,感到滿足的是整個人,而不僅僅是他的一部分”。幸福的體驗如是:某一屬性需要的缺失,都意味著整個人的缺失;而某一屬性需要的滿足,也具有整體的效果。
二、教育與幸福的內在關聯
。ㄒ唬┙逃匀说纳顬槟康
教育在以人的生活為目的主題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或者與生活渾然一體,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或者指向人的精神屬性,為有閑階級進行個人精神修養服務;或者只聯系于人的社會方面、物質方面的生活,忽略人作為個人的本質。應該說,這些教育并沒有完全背離“以人的生活為目的”的宗旨,但生活是一個整體,與片面生活相系的教育最終都遠離了甚至殘碎了生活。
教育以人的生活為目的,則必須以全面的生活為目的。陶行知認為生活是“生活主義”的,“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即生活包含人類的全部實踐活動,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存,是個人與社會的交融,F代教育必然要與全面的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創造生活。
(二)人的生活以幸福為目的
費爾巴哈認為,“人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為了幸福,“食物和飲料實值上是追求幸福的對象,實質上是與幸福和健康有關的”;人的愛情是為了幸福,沒有它們,人的生命、生活幸福就是殘缺的;道德生活是以幸福為目的的,因此他反對那種無條件地以自己不幸福使他人幸福的道德?芍,人的一切活動都與需要有關,而人生的目的無非是滿足需要、追求幸福。
。ㄈ┬腋J墙逃非蟮淖罱K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個復雜的多緯度、多層次系統。教育有短期認知目標、情感發展目標,也有長期的關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目標;教育有可能是出于升學、就業、提升社會地位等功利愿望,也可能是為了發展身心、陶冶情操、豐富情趣。而人的幸福正是由這些具體的目標構筑起來的:若沒有世俗愿望,人性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幸福便是空中樓閣;若不能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項活動,幸福無從談及;若不能在認知、情感上得到發展,幸福也無從體驗。幸福是屬于世俗生活的,我們不能拒斥這些世俗內容而妄談清高的幸福。
反向來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也必須是幸福的。拋開幸福的終極意義而陷于這些目標體系之中,教育將失去意義。教育不能為了認知而認知,不能為了情意而情意,也不能為參加社會活動而參加社會活動。幸福是所有教育目的的終極目的。
注釋:
[1]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366頁。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89頁。
[3]馮俊科,《西方幸福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76頁。
[5]轉引自馮俊科,《西方幸福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
[6]凡?希爾安:《基督教的訓言》,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53頁。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2
摘要:
幸福是每個人的追求,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這不僅是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滲透在其他課程中。作為一名創業課程的教師,嘗試在塞利格曼的PERMA理論指導下,總結在創業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幸福感的方法。
關鍵詞:
創業教育;幸福感;積極情緒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人們追求幸福的各種活動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人的所有活動都朝向一個終極的目標就是幸!还苁腔诒灸艿南順分髁x或者基于反思的理性主義。人類對幸福的追求也成為教育的自然訴求。幸福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碧K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學方面的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歡樂和幸!。根據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理論,即幸福感應該包括:積極的情緒(Positiveemotion)、投入(Engagement)、關系(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構成,但是如何才能讓學生獲得這種全面而持續的幸福感呢?創業教育是有效的途徑。創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行為創新,開辟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并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性行為的教育活動。
一、讓學生感受積極的情緒
受傳統吃苦思想的影響,過去的創業教育多強調克服艱難困苦的過程和決心。但這種創業教育對“90后”甚至“00后”的學生來說,吸引力越來越小了,F在的創業教育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創造快樂創業的氛圍。例如很多學生對創業的期望過高,對自己的能力不合理地高估,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詹姆斯提出了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負。即在相同的成功水平下,對自己的期待越高,自尊心越低。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以及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合理的期待,就會更容易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提升自尊心與幸福感。
二、鼓勵學生投入到創業中
創業是一個堅持的過程,需要學生更持久地投入和付出。這就需要創業教育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創業,從內心深處認同創業。不僅如此,還要用自己的熱情點燃學生的創業熱情。同時,要突出創業和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密切聯系。曾經有過創業經歷的人,更容易通盤考慮問題,在公司里更加適合擔任管理崗位。由于自己的創業經歷,對老板的不易有切身體會,較少與老板對立,而更容易理解公司高層管理的難處。因此,也更容易在工作中保持積極的心態,更容易獲得發展的機會。通過突出創業與其現在和未來的密切關系,提升學生的卷入程度,讓他們更努力地投入到創業學習中來。
三、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改善人際關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創業教育尤其需要學生學會團隊合作,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通過心理及性格的測試,讓每個學生明確自己的優點,也存在著缺點,這種缺點有賴于合作伙伴的彌補,而每個成員對團隊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和游戲融入自己的團隊。隨后在調研、選擇項目、撰寫設計書、答辯等各個環節都發揮集體優勢,通過這些活動讓團隊成員之間建立牢固的合作關系,同時讓學生也學會如何在創業過程中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從而在團隊中營造合作共贏的氛圍。同時在創業課之外,積極利用第二課堂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通過開辦創業社團、創業俱樂部、創業論壇等形式,讓學生在朋輩的創業伙伴中尋找價值感和認同感。讓有志與創業的學生之間建立緊密聯系,共同的理想讓他們在踏上社會后仍然可以互相扶助,提升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四、讓學生的創業活動更有意義首先,是對個人的意義。
創業不僅是工作后的事情,很多西方的孩子中學甚至小學就開始創業。這并不代表他們要放下學習去創業,而是因為創業的經歷對每個學生未來的職場都是很重要的。你未來在哪里取決于你現在的思想在哪里,如果一個學生擁有了老板的心態、老板的眼光、老板的胸襟,他想不成功都很難。其次,還要讓學生認識到創業對國家社會的意義。且不談創業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等宏觀的意義。僅僅從創業課程中也可以為學生樹立奉獻社會的精神,讓創業活動具備更多的積極意義。中國的企業家社會責任感偏低這是飽受詬病的,也容易讓社會對商人留下唯利是圖、為富不仁的負面印象。在創業活動中,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如何處理這些收益,這是一個讓學生學會分享與奉獻的好機會。鼓勵學生將創業所得捐獻給社會上的困難人群,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創業伊始就懂得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而且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從事的創業活動具有更強烈的價值感和使命感,這也是讓學生樹立健康合理創業觀的重要途徑。
五、讓學生感受到創業的成就感幸福感不僅是一種主觀的情緒體驗,它更應該表現在客觀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中。
一個生活中一直處處碰壁,僅憑快樂心態的人很難獲得長久的幸福感。而具體到創業教育中,給學生樹立合理清晰地創業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業成就感的重要方式。創業教育不僅是教授給學生的一門課程,更是教會學生一種生活和思維的方式,在目前國家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創業教育課程,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幫助他們實現更加美好的未來。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3
摘要:
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提高大學生審美力、創造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和處理社會關系的技能,幸福感是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
關鍵詞:
音樂教育心理體驗幸福感
幸福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它屬于積極心理學的范疇。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有積極的人格品質、愛、勇氣、人際關系技能、審美力、創造力、對未來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視自己人格的培養和塑造是個體心理素質的核心內容,培養和塑造自己的人格,即讓自己擁有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和接納別人并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積極地改善社會關系,尤其是家庭關系和朋友關系,并能正確處理,得到獲得與付出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是一種體驗生命與情感的教育。音樂教育可以帶來正向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在完善個體人格、提升能力和自我認同等這些正向情緒體驗中獲得。
一、合適的音樂教育方式帶來積極的心理體驗
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在課程設置上,主要是“接受”和“參與”兩方面,它的主要內容是音樂欣賞與音樂表演。
1.“接受”音樂的實踐與提高大學生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
音樂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嘗試采取探討、啟發、引導的方式,盡量調動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建立他們思維上的自我意識和積極性,并適時地予以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在得到音樂知識的同時,又獲得音樂欣賞的初步技能和感性體驗。
具體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方式:
①了解音樂語言的特殊性;
②了解音樂語言中豐富的表情性以及音樂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與暗示性的特征等;
、劢Y合不同樂曲講解音樂的曲式結構與音樂的組織手段、樂器性能及表現力;
、軓囊魳返男问脚c傳統的繼承關系、音樂的風格、精神特征及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的聯系等方面講解;
⑤用比較鑒賞的方法進行分析討論。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灌輸”給學生。但也要注意,音樂欣賞中只有發散性思維是片面的,必須輔以集合性思維,才能完成從感性欣賞到理性欣賞的全過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大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的內部結構與它所表達的相關內容,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追求作曲家所表達的一種對世界的認識與深刻“體驗”,探求音樂所表達的“意義”,提高審美意識與精神境界,從而追求音樂中所表達的人類對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奮斗與犧牲精神。
2.“參與”音樂的實踐與增強大學生溝通能力和提高團隊精神
音樂活動通過表演來進行,是審美活動最生動的方式,也是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在教學中,讓學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動方式參與音樂欣賞,可使學生下意識地從聽覺上注意音樂、熟悉音樂,最終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體驗。
具體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方式:
①演唱。通過對歌曲的演唱或某音樂作品主題的演唱,能加強學生的音樂記憶力和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使他們對作品有更深的體驗。
、诠澴鄥⑴c。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音樂的生命和基礎,讓學生合著音樂的節奏,感知音樂韻律,很容易讓欣賞者與音樂融為一體。
、劢Y合體態律動輔助欣賞。體態律動是對聽到的音樂做出即興的動作反應,這對于感受音樂的節奏、樂句、情緒等都非常有利。
、芏嗦暡坑柧殹6嗦暡坑柧毷菍W生對兩部或兩部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時進行的訓練,這對于掌握音高、音準、節奏等基本要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在訓練中感受音樂和聲及織體的變化。
在學習音樂的同時,享受多聲部訓練的快樂,積累與他人合作的經驗,增強溝通能力,提高團隊精神,從而進一步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
二、積極的心理體驗是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在心理發展意義的幸福感研究者看來,幸福不僅僅意味著因物質條件的滿足而獲得的快樂,而且還包含了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達到完美的體驗。幸福感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主觀反映,它既同人們生活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又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和價值取向。幸福感表現為一種社會認同感,從深層次上體現了對人生的目的與自己存在價值的追問,它是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是基于主體自覺或不自覺的自我反省而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作為一種體驗,幸福感既包含了認知的成分,也包含了情感的成分,它是人們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存在狀態。
積極的心理體驗是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幸福感施加影響的重要渠道,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音樂是可以感知的,音樂是有內容的,借助于歌詞、音樂標題乃至文字(語言)說明等非音樂因素能建立起溝通形象思維的橋梁。隨著學生知識、生活經歷及情感體驗的不斷積累,他們可以通過聯想、想象、表象等心理過程,再造、重組出新的審美意象,這種審美意象的孕育成熟過程也是形象思維的創造過程。
音樂欣賞的目的不單純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悅,還必須實現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領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輔以邏輯思維,使感官欣賞能上升到理性欣賞,使生動形象的感性體驗與準確深刻的理性認知完美地結合,以實現審美心理活動的完善和飛躍。通過參與音樂活動能生動地審美,同時增加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特別是多聲部訓練還是培養學生合作與協調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好的音樂能讓人感動,美的音樂能讓人陶醉,有朝氣的音樂能讓人挺拔奮進,傷感的音樂能讓人流淚,思鄉的音樂能讓人想家、思緒萬千……音樂欣賞與表演過程就是這樣一種短暫而美好的自我體驗。幸福感實現的過程,是人們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時不斷出現的種種內心體驗,是一種美好、積極的體驗。這種體驗導致人格發展的飛躍,讓學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愛、體會愛、學會愛,感受自己的力量,超越自卑與痛苦,最終達到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玲著《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曹理、繆裴言、廖家驊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吳躍躍主編《音樂欣賞與素質教育》,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4](日)野村良雄著《音樂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版。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4
摘要:
隨著初中生物教學的開展,其教育上的一些弊端和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針對這些問題,教育界的學者提出了初中生物應滿足幸福感教育。就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的開展做了一些具體分析。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幸福感;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體系也在不斷發生變革。伴隨著現如今教學體系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知識型人才得以培養走上不同的工作崗位。在教學工作不斷開展的同時,一些教學上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為了解決這種教學上的問題,許多專家和學者力圖研究各種改善教學現狀、提升教學品質的方案。今天我們就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展開詳細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學學習的現狀
初中生物教學為什么要強調幸福感教育呢?首先,幸福感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感受到學習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之所以強調幸福感教育是與現在初中生學習生物的現狀分不開的。由于受到中考的應試影響,老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向學生灌輸晦澀難懂的生物知識,到了課下學生就被要求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科目的作業練習,尤其是到了考試前期,學生不得不響應老師的題海戰術,每天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考卷而奮斗到深夜。這種教育模式的長期開展嚴重打擊了初中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導致學生認為學習生物就是為了完成作業,應付考試。學生每天疲于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種作業和練習,根本不會考慮到學習生物真正的目的是為將來做生物研究,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準備。因此,想要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并且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就需要開展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
二、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的作用
開展幸福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初中生學習生物的態度,從被迫學習到自主學習,從完成任務到興趣驅動。生物的幸福感教育開展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生物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成就感,讓學生愛上學習。幸福感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不僅學生可以感受到幸福,老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滿足感以及事業上的成就感。關系到師生的幸福感教育可以令生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初中生物幸福感教育的實施手段
如何才能有效地進行初中生物的幸福感教育呢?筆者就此問題作出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結論。
1.老師的幸福感教育
幸福感教育并不僅僅只針對學生,對老師也同樣起作用。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結合展開的,只有學缺乏教,即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愿望也不見得最后一定可以學有所成,老師的教育對學生的進步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何才能讓老師在教學中獲得幸福感呢?首先學校要保證老師的薪資,能夠給老師提供舒適的教學環境以及辦公場所。只有當這些基本的物質條件得以滿足后,老師才會愿意開展教學工作。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一個人在工作中“保健”因素被滿足后,人只是感到沒有不滿意,沒有真正感到滿意,這是因為還有“激勵因素”在起著作用,“激勵”因素是指一個人從工作本身獲取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讓人最終在工作中獲得滿意的感受。老師工作也是同理,物質條件的滿足只是“保健”因素,真正能讓老師感到幸福的是工作本身的成就感。據此,學?梢远嗾匍_教師會議,讓老師共同商討教學制度,自主制訂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使得老師從完成工作和目標中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2.學生的幸福感教育
老師的幸福感教育是一方面,而學生的幸福感教育就是另一方面。為了達到學生的幸福感教育要求,老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以前在課堂上老師是課堂的中心,都是老師在進行灌輸式教學,而學生則是被動接受老師所講的知識,而現在這種教學方式應該得以改變,老師要多給學生一些上課發言的機會,以增加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因為和諧融洽的課堂環境有利于讓學生感到身心愉悅從而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例如,在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生物”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出現的一些綠色植物,仔細分辨植物的根莖葉以及花果實種子,以便上課與學生共同分享。要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其他同學做更多分享就需要學生在課下自己做更多的知識調查,這種知識調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習完如何使用顯微鏡后,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和研究自己想要了解的其他動植物的構造。學生學習生物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變成自己主動探索和研究,這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幸福感。初中生物的幸福感教育不但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配合滿足,同時還需要得到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老師的工作成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得以肯定,也是對師生幸福感的一種提升。老師也要讓學生明白,努力學習并從自身的努力中取得成果就是一種幸福,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偉,陳勝良.快樂生物課堂初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3(1).
。2]馮莉莉.教育何以讓人幸福:淺析中小學實施幸福教育的策略[J].青春歲月,2012(23).
。3]賈曉琳.新課程背景下幸福課堂的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1(4).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5
幸福感是幸福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幸福感研究存在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個方向。文章通過梳理三種幸福感的研究現狀,分析了目前幸福感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未來幸福感研究的發展趨勢。
幸福感研究涉及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文藝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目前,心理學關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以主觀幸福感為主流。三種幸福感側重研究幸福感的不同側面,其理論相互關聯和補充,未來存在整合的趨勢。每一座城市都因為它獨特的型格而自成一派,成就了其獨特的美。生活中的美真實地散落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感受于每個市民的心中?墒怯械臅r候,當你走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時,卻似乎不那么容易發覺,而這樣的感覺其實源于你對這座城市的陌生與不了解,因而創建一個生動的精神家園會讓一座城市溫暖、鮮活、靈動起來。
一、心理學中幸福感研究主要理論取向
(一)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們根據內在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所獲得的感覺或評價,也即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
。ǘ┬睦硇腋8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和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心理幸福感以亞里士多德的實現論為哲學基礎。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從自我成長的側面來界定和詮釋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主觀幸福感概念和程度測量上的局限。
。ㄈ┥鐣腋8
所謂社會幸福感(SociaiWell-BeingSWB)是指個體對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關系質量以及對其生活環境和社會功能的自我評估。
二、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學界對幸福感的感念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甚至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問題。如用幸福感的概念代替主觀幸福感,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混用等。幸福感的最初研究范式采取不給其下定義的做法。在實證研究中,多數研究者認同幸福感由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成分構成。PWB的六個維度理論和社會幸福感的五個維度理論也都沒有清晰地界定幸福感的定義,沒有研究各個維度存在怎樣的關系,怎樣結合為一個整體、全面的幸福感。
。ǘ┖雎粤诵腋8械奈幕匦
在幸福感研究之初,研究者并沒有意識到文化對于幸福感的決定性影響。隨著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證實了文化對于幸福感的決定作用,筆者也感受到幸福感是與文化背景文化品位乃至文化傳統密切關聯的。
。ㄈ┗煜诵腋8械膩碓磁c結構
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把幸福感的來源等同于幸福感的結構本身。幸福感作為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雖然不同個體的幸福感的水平不同,但是卻有相似的結構。在PWB的研究中,心理需要的滿足能夠帶來幸福感,但心理需要并不是幸福感本身。社會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社會整合、社會認同、社會貢獻、社會實現和社會和諧能夠增強個體的幸福感是幸福的來源,但不是組合在一起就是幸福。
三、幸福感研究的趨勢展望
。ㄒ唬┻M一步對幸福感的概念進行界定
能否對幸福感概念科學全面地界定,關系到幸福感研究的方向和意義。幸福感的定義應體現其統一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感的界定應重視幸福感獲得的過程,推動對幸福感的干預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將三者結合起來,提出了綜合的幸福感定義。
(二)三種幸福感的整合
隨著幸福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出現整合的趨勢,F有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側重單一成分,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分離了幸福感的整體性,且相互之間出現矛盾和重復交叉現象。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者的整合將有利于建構出更加合理的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國外Dierendonck、Ryff、Keyes和Waterman等以及國內苗元江、金玲玲、宛燕等都進行了三種幸福感關系研究,證明三種幸福感在理論結構上相互關聯,而且初步確定出整合的幸福感理論結構,形成未來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
。ㄈ┥罨腋8械谋就粱芯
文化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的個體對幸福的認知、感受和追求方式不同。關于幸福感的研究,國外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國內的研究目前缺乏系統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說明本土化的具有民族品位的幸福感的研究亟待關注。
四、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義
幸福感是人的精神文化建設之一,是精神情感的重要因素。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主要是指對校園歷史傳統的擇優傳承,以及對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獲得全體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的創設。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的過程,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奧秘、求知解惑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契合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幸福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6
教育是直接面對人的生命,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一項社會活動,而語文教學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這樣的理念:那就是課堂是動的、活的、情境化的、富有個性的,一堂堂優質的語文課如涓涓泉水滋潤禾苗,因此竭盡全力上好每一堂課,讓每堂課都煥發生命活力,就成為我們語文課堂的第一要義。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提高,學有創意,學有追求,就是他們無限的快樂,這樣的語文課堂就是他們幸福的課堂,那么,怎樣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幸福的課堂呢?
一、要有把書讀得有滋有味的課堂
讀書,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那種課堂上讓學生空談,空講道理的做法,應該摒棄。但在課堂上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反復朗讀的做法,也不可取——在機械的重復朗讀中學生興趣全無,哪有幸福可言?我在教學《海燕》一文時,注意了將朗讀與理解課文融為一體。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簡單地重復朗讀,而是有滋有味的投入其中。在充分地讀課文中感悟海燕象征什么?三個形象:海燕本身、革命者、現實中的人。)兩節課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層次漸進、形式多樣、指導有序的讀,學生讀得激情澎湃、鏗鏘有力;讀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直至學生能夠完整地背誦整篇課文。我沒有去過多地分析解讀文本,也沒有去剖析文章的遣詞造句、寫作手法,一個簡單的“讀”字始終貫穿于兩節課。正是因為老師讓學生一次一次的讀,孩子們感悟到海燕象征著海燕本身、無產階級革命者以及現實中的人,這就是語文課中讀的功效。通過讀感悟到的東西,比老師傳授出來的東西要實效得多,學生也樂此不疲,“書聲瑯瑯”是一堂語文課的重要特征,朗讀,一種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在這節課中,我始終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沒有朗讀的語文課不是美的語文課,朗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基本課型,是一種靈動多姿的教學細節。我們的語文就需要把書讀得有滋有味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是幸福的。
二、要有情趣盎然的課堂
情景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的場景,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心如其情,全神貫注進入角色,以引起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勢,如:在學習《變色龍》時,我先讓幾個學生表演事先排練好的《變色龍》情景劇,學生們用四川方言夸張地表演人物對話,再加上他們形象的動作,入微的神態表演,一個溜須拍馬、諂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歷歷在目,學生們表演完之后,我請小組討論用四字短語或成語概括人物性格,學生們興趣盎然,個個爭先恐后的搶答,氣氛熱烈,至此,我又趁熱打鐵,繼續追問,文中主人公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可取嗎?作為今天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做怎樣的人?學生紛紛表示:“做一個有主見的人,一個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一個堅持自己立場的人。”這樣就讓學生把語文養料內化為自己人格的養料,把語文的學習內化為自己生存的需要,進而塑造心靈,健全人格,培養高尚的情感,這樣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學生是幸福的。
三、要有巧掘激情的課堂
劉勰說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岸滩摹獙W生’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梁便是教師的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就教材而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才華,情感與思想的結晶,如果教師把課文轉為單純的技術訓練,如:字詞,分段,中心等而忽視情感因素,那么,一篇課文就被肢解,其惡果就是抹殺了語文課的靈動生機。老師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學生心靈的“情”弦鳴響,情感的火苗燃起,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為主導者的教師應該充分憑借自己的學識、見解和豐富的情感,生動的語言,深邃的智慧,捧著一顆心去與學生的靈魂相撞,讓他們產生情感的火花,這樣才能深層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才能得到真實而永久的東西。如教學《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時,教師首先要領悟文章恢弘的氣勢,簡潔有力的語句,鏗鏘激越的情感,以及文章對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贊頌,只有教師被這種生命力激越和震撼之后,才能引導學生去體會除安塞腰鼓表演場面火烈、豪放、動力十足這些表層東西之外,更為深層的內涵——作者對人的生命力的贊美,從而讓學生得到永久的情感體驗。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學“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號。文中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注的情和意,所闡發的道理,就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在學生心中引起共鳴。我認為,一旦通過我們的努力做到這一點,語文課就可能活力四射,魅力無窮。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是幸福的。
四、運用情感激勵,奏響生命的主旋律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沒有生活作中心的語文是死的語文;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課本是死的課本!弊阋,生活是語文的源泉;是智慧的啟蒙;是師生心靈相通、情感相融的媒介。語文的魅力源于教師的以情激情,以情喚情,使學生如浴春風,享受生活的幸福。一個語文教師應努力追尋幸福的生活化語文,在學生收獲知識、能力、方法、習慣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活用學生生活中體驗感受較多的情感,使之與課文情境巧妙結合,讓學生進入作者的心靈,達到課文與學生生活的統一,產生情感共鳴,達到主動體驗課文的效果。例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類似的經歷:當你孤身一人遇到險境,你最終是怎樣解決困難的?你有什么體驗?這次經歷和體驗,會不會成為你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經過這個環節后,學生在帶著自己的體驗去朗讀課文。全班學生幾乎毫無困難地體會出課文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后的勝利。這樣巧妙借用>生活之情所悟出的課文之理,比任何透徹分析都更直觀、更真切、更永久。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精神獲得自由、思維被激活、個性被張揚、智慧火花不斷在生成時,他們所獲得的已不僅僅是豐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語文學習生活的幸福。
總之,課堂,是老師耕耘的一塊樂土,是學生成長的一方沃土。一堂好課,是學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學生生命品質的一次自主提升,語文課堂中離不開教師、學生與文章之間的情感交流、碰撞,從而共同創造出一個美妙的世界——心與心的默契,情與情的交融,凡是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收到“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效的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幸福的課堂。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7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要成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須以積極心理學為統領,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途徑。通過以幸福教育為基本指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積極心理咨詢建設、積極心理學教育的社會實踐建設,可使其成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開展心理學意義上的幸福教育,是避免幸福教育滑入抽象教育窠臼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能夠承擔起大學生幸福教育任務且具有心理學背景的教育途徑,毫無疑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是無法全面勝任幸福教育的。因為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主,以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修復為著眼點的教育。盡管它在幫助學生解決人生和心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消除心理困擾和痛苦,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幸福感和適應能力等方面有積極作用,但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畢竟是針對少數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教育,如果從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高度、從幸福教育視角去審視,其不足與局限是顯見的。這種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主的教育無法滿足廣大正常學生求發展、求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就必須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補充和發展。所謂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運用積極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從正面挖掘、培養個體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個體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吸收了積極心理學的成果,它是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統領的。[1]積極心理學是相對于消極心理學而言的,主要著眼于建立積極情緒、積極個人優勢、積極組織,它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一門關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重視人類幸福、快樂、滿意和發展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優勢與幸福的心理學科,可以說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幸福教育理論,以其理論為統領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重構,可以建成以幸福教育為基本指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所謂“以幸福教育為基本指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簡言之,就是以幸福教育為基本服務方向、以積極心理學為統領、以培養幸福品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以幸福教育為基本指向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簡稱“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既突出了幸福教育的主題,又確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進行。首先,積極心理學關注和發展人的積極品質,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與傳統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是用積極的思維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其次,提高幸福感就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為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標,[2]幸福感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最后,積極心理學雖然強調研究人的優點與幸福,但也研究和治療人的心理問題與疾病,并將其作為提高積極品質和幸福感整體工作的一部分,它通過發展解決問題,通過快樂化解煩惱,通過進取防治退步,通過成功防治失敗。
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等。建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不僅要拓展課程、咨詢途徑的教育內涵與功能,而且還應構建社會實踐途徑。
一、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途徑建設
(一)課程教學目標建設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建設,應圍繞“培養幸福品質和塑造健康人格”展開。幸福品質是人們感受幸福的一種素質基礎,[3]它包含了幸福觀、樂觀精神、面對困難的良好心態、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懷等極其豐富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而健康人格則既內含了幸福教育的高層次目標,又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健康人格不僅是獲得幸福的人格素質,也是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各要素和諧發展以及創造個性形成的體現。就幸福品質與健康人格的關系而言,健康人格是內涵更為豐富的系統,健康人格包含了幸福品質,幸福品質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幸福品質與健康人格又有區別:幸福品質是指人們獲得幸福的必備品質,著眼于幸;舅刭|,屬于一般幸福品質,它雖然從內容看屬于健康人格系統,但由于其研究角度不同,幸福品質的概念系統與健康人格是不同的;而健康人格是從人格角度提出的概念,著眼于人的整體健康素質,內容上健康人格既包含了一般幸福品質,又包含了高層次幸福品質(如創造性品質等),還包含幸福品質未包括的心理健康素質等。正是由于兩者的區別,同時為了突出幸福教育指向,我們把幸福品質作為獨立的要素與健康人格并列于教育目標中。
依據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其課程的教學目標從低到高可分為三個層次:初級目標,消除心理障礙、預防心理疾病,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消除獲得幸福生活的心理障礙。中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增強學生心理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健全心理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幸福觀,增強幸福的敏感性和信念,培育幸福品質。高級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重點開發心理潛能、培養創造個性。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以發展性中級目標和高級目標為主,兼顧初級目標,實現三級目標之間的有機統一。
(二)課程教學內容建設
依據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可圍繞五大主題展開,即積極優勢、積極情緒、積極關系、積極應對、積極成長。其中,積極優勢、積極情緒、積極關系是人們用于自身發展的心理發展資產,而“積極優勢”代表個體的智能資產,“積極情緒”代表個人的情緒資產,“積極關系”代表人們的社會資產。當人們運用這些資產去應對發展挑戰時,除獲得成功外,還會遭遇挫折。這需要“積極應對”的韌性,“積極成長”的自我效能、行動能力與自決能力。
其中,“積極應對”是以診斷治療心理問題的傳統心理學的銜接處;“積極成長”是體現幫助人們追求幸福、開發潛能的積極心理學的匯集口。把五個主題展開,就可以形成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發揮智能優勢、改善學習力、樹立積極幸福觀、增加幸福沉浸體驗、優化生命情感、樹立自尊自信、充滿樂觀希望與幸福信念、健全和諧關系、學會積極應對、提升自我效能感、增進心理健康與培育幸福品質、開發心理潛能、培養創新品質、塑造健康人格。其中學會積極應對可包括心理問題的消解、心理障礙的減少以及提高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等。這就使得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現了以幸福教育為基本指向,以發展性為主導,以積極心理學為統領,同時又包含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
(三)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與建設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體驗課程,應實現課堂教學方式從傳統的單向知識灌輸向積極教學方式轉變,用積極的教育理念統領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建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積極的學生觀,用積極的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建立積極的課堂互動關系,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形成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建設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課堂教學結構。
建立情感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方法。積極情感體驗是幸福品質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應是積極情感的體驗過程。教師要以尊重、關懷、真誠、親切、積極關注的態度,營造信任、積極、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積極情感體驗中。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情境描述、圖片展示、視頻動態呈現和表演等方式創造情境,包括創造教學的認知情境、活動情境和對話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實際情景、模擬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體驗、思考和分析,進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積極心理反應,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在體驗中提高認識、提升感受能力,積淀積極情感、優化情感素質。
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組織與建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課堂活動是其重要教學方法。教師必須通過課堂活動引導帶動學生的心理活動。一方面,教師可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積極心理活動;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課堂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心理活動,在心理活動中生成知識、能力、情感,產生感悟。課堂教學活動,應根據教學內容設定目標和內容,活動內容要滿足學生心理需求;活動形式既要有利于活動目標和內容的實現,又要合符學生活動的形式需求,通過組織角色扮演、演講、辯論、討論、心理劇、游戲和實踐操作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產生深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領悟。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組織與建設,使課堂活動成為學生的幸福體驗和心理成長活動。
二、積極心理咨詢途徑建設
(一)積極心理咨詢范圍和功能的拓展建設
傳統心理咨詢主要為障礙咨詢,具有診斷性和補救性功能。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存在巨大潛能,都重視自我發展。以積極心理學的積極人性觀指導心理咨詢途徑建設,必然要拓展心理咨詢的范圍和功能,從帶有治療的服務功能向提供心理成長咨詢的服務功能拓展,從服務學生心理健康的修復向服務學生學習成才與幸福生活范圍拓展。具體而言有兩大方面建設:一是發展性心理咨詢服務功能與范圍的建設,將工作重點轉入人生幸福和心理發展咨詢,轉向學生心理潛能開發;工作范圍拓展到需要咨詢、成長咨詢、成功咨詢、創新咨詢;工作內容擴展到學習咨詢、人際交往咨詢、婚姻戀愛咨詢、職業生涯咨詢、心理建設咨詢、幸福生活咨詢等。二是支持性服務功能的建設,要求心理咨詢有積極的整體教育觀,充分利用掌握的資源和技術,開展與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合作,為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從宏觀上、整體上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拓展性、系統性的支持。
(二)積極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建設
傳統心理咨詢是心理問題的消除與心理損傷的修補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境地。積極心理學觀強調,心理輔導要利用人身上固有的積極品質,降低和消除消極品質和被損傷的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潛力,獲得幸福生活。積極心理學觀,要求改變傳統的心理輔導方法,建立積極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首先應加強教師的積極人性觀和價值觀建設。積極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是由教師把握操作的,只有教師樹立了積極人性觀和價值觀,堅信人性的積極面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負面因素的困擾,才能實現咨詢觀念的轉變,才能學習并把握積極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
其次,建立積極的思維和心理輔導方法,用積極的心態對學生心理或行為問題作出積極解讀,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發展來訪學生的各種能力上,將視點集中在增進和發展學生自身的各種積極力量上;學會用積極心理輔導方法,指導學生體驗和增強愉快的積極情感。積極情感具有擴展性,可以引發其它積極品質,最終達到精神狀態改觀。最后,引導學生掌握戰勝消極心理因素的方法,善于用發展性、建設性和動態認知元素取代靜止、消極的認知元素,從而達到改變認知結果,消除認知矛盾沖突,實現對不合理思想行為的有效控制;幫助學生掌握積極特性的歸因方法,使學生學會積極歸因,從而對自我能力產生信任感,并以積極態度迎接現實挑戰。
(三)積極心理咨詢途徑的拓展建設
積極心理咨詢服務范圍和功能的拓展,必然帶來咨詢對象增多、咨詢教師不足等問題。傳統“面對面”心理咨詢已無法適應新任務,必須拓展高效、開放、便捷的心理咨詢途徑。
1、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建設。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互動式心理咨詢形式,是團體成員的一種集體咨詢,具有咨詢效率高、互動性強、適用面廣等特點。而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發展的新趨向,體現了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途徑建設應抓住二個關鍵環節:
、俳處煹陌l展性團體咨詢素質建設。使教師通過學習積極咨詢和團體咨詢理論,掌握發展性團體咨詢方法與技術,培養團體心理咨詢組織領導能力,培育發展性團體咨詢價值觀與職業道德等,提高發展性團體咨詢素質。
、诎l展性團體心理咨詢步驟的科學規范建設?茖W規范的步驟是團體心理咨詢高效、有序、有效進行的保障。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的步驟按照設定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目標、設計團體活動計劃,建立團體成員信任、加深團體成員之間的認識,宣泄負面情緒、學習相關理論、認識普遍性,獲取新信息、模仿新行為,重塑希望、找回自我,憧憬新目標,獲得幸福新品質或心理成長有序展開。在開展團體心理咨詢中鼓勵團體成員的互動互助、回饋分享,增強感染力和有效性。
2、多元交互式咨詢網站建設。網絡心理咨詢是以高新技術為手段的咨詢新形式,具有開放、便捷、高效的特點。為提高咨詢的實效性,心理咨詢網站應重視三方面功能建設。
①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設。在交互對象層面上,建設具有自主交互(來訪者與計算機交互)、咨訪交互(教師與來訪者交互) 、訪訪交互(來訪者之間交互)功能的網站;在交互媒介層面上,建設具有文本交互、語音交互、視頻交互等功能的網站。通過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設,提供多元互動交流咨詢,提高咨詢效率和效果。
②YY團隊語音管理功能建設。開發網站YY語音管理功能,使咨詢教師能有效控制麥克風,通過主席式(僅教師發言)、自由式(所有學生自由發言)、麥序式(指定學生和教師發言)三種功能模式,進行語音的一對多或多對一群體咨詢,提高咨詢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鄱嘣谋拘睦碜稍児δ芙ㄔO。建設形式多樣的咨詢欄目,包括建立心理知識、心理測試、幸福感檢測、心情故事、心靈驛站、幸福的學問、幸福資源共享等欄目,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學生可從自身實際出發選取咨詢欄目,通過與文本資源的互動,解決問題、獲得啟迪,提高心理調適和幸福能力。多元文本咨詢功能的建設,能夠提高網站吸引力,增強咨詢針對性。
3、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朋輩咨詢輔導建設。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朋輩咨詢輔導,是指學生朋輩輔導員促進同輩學生積極改變和幸福成長的心理輔導活動,具有影響范圍廣、發現問題快、易產生共鳴的優點。加強朋輩咨詢輔導建設,應重點建設組織體系,構建“學!獙W院—班級”三級朋輩咨詢互助組織體系;建立健全朋輩咨詢員工作制度,包括朋輩咨詢員的選拔、培訓、督導和評估制度的建設,通過制度和組織體系確保其發揮應有作用。
三、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途徑建設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幸福教育,同時擔負著心理健康教育任務,目標是培育幸福品質與健康人格。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毫無疑義地應圍繞著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進行實踐活動。而社會實踐有許多具體途徑,它們有共同功能,又有各自特點,只有把握社會實踐共同規律,掌握社會實踐具體途徑特點,并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選擇相應的途徑,才能實現社會實踐的最佳效果。概括地說,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社會實踐途徑建設,就是建設適合于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具體途徑,為此,應進行以下方面建設。
(一)樹立積極社會實踐觀
積極的社會實踐,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態度,走進積極的現實情境,采取積極的實踐行為,獲得積極的認識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培養積極的品質。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的積極態度和行為對幸福教育的重要價值。為此,應建立有利于促進師生積極態度和行為的社會實踐管理系統和激勵系統,采取積極的社會實踐組織行為,使教師成為社會實踐的積極主導,使學生成為社會實踐的積極主體。
(二)強化社會實踐的積極行為活動
盡管社會實踐的具體途徑有各自特點,但無論如何它們都屬于社會實踐,都是教育的實踐環節,都有外部活動,都會表現為“行”的特征。雖然社會實踐的“行”是在“知”的指導下進行的,然而社會實踐的實踐性決定了它歸根到底是立足于“行”,以“行”豐富和鞏固“知”,以“行”帶動和深化“情”,最后形成行為習慣,這是所有社會實踐的基本功能。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社會實踐更強調積極行為,以積極行為走進積極的現實情境,獲得積極的認識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后形成同幸福品質或健康人格相統一的行為習慣。要達成這一目的,要求在社會實踐途徑建設中,包括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指導過程中都應強化積極行為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內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突出積極行為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考核評價中都要重視積極行為表現。通過強化社會實踐的積極行為活動,建設能夠促進幸福行為和健康心理行為習慣形成的社會實踐途徑。
(三)探索社會實踐活動的幸福品質形成規律
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某種幸福品質包括幸福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定階段,才能有明顯效果。因為,個體原有認知結構的解構、新認知模式的生成與建構,需要經歷一個逐步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就需要積極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保持一定的持續時間。一般而言,在社會實踐中某種幸福品質的形成要經歷熱身期、凝聚期、探索期、結束期等階段,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索這四個階段幸福品質的形成規律,把握規律、遵循規律,通過科學有效的社會實踐,讓學生獲得“刻骨銘心”的幸福體驗和心理上的“脫胎換骨般成長的感覺”。[4]
(四)建設適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類社會實踐途徑
如前所述,社會實踐的各類具體途徑都長于促進“行”,但又有各自的特點。具體地說,它們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會體現出某方面的教育優勢,一些途徑有幸福教育的優勢,一些途徑則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有些長于“知”的.教育,有些擅長“情”的培育,有些則善于“意”的磨練等。比如,就幸福教育總體內容而言,根據目前研究,至少可在社會實踐五類途徑進行:
一是服務型社會實踐,包括志愿活動、公益活動、慈善活動等,這類社會實踐具有培養積極情感和幸福感的優勢。研究表明,利他或善意行為能夠提高快樂。
[2]許多研究都證實,在志愿活動、慈善活動中能夠體驗到愉悅的情感。因此培育積極情感和幸福感,選擇服務型社會實踐途徑更為有效。
二是調查類社會實踐,包括考察改革開放的成就、考察優秀企業、考察新農村建設、考察農民生活狀況等,這類社會實踐著眼于“知”,可以培養觀察分析問題能力,長于人生觀和幸福觀教育。
三是艱苦磨練類社會實踐,包括重走長征路、西部扶貧、“三進三同” 、社會勤工助學等,這類社會實踐側重體驗艱辛,能夠培養艱苦奮斗精神,擅長磨礪幸福意志。
四是專業頂崗實習,這類社會實踐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技能、職業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等。
五是幸福教育的“項目化”社會實踐,“項目化”社會實踐是以項目和課題為載體的社會實踐,它可以根據幸福教育教學的內容或問題提出項目任務和研究課題,通過社會實踐完成項目任務和研究課題,這類社會實踐適合幸福教育的所有內容。
當然,社會實踐各類具體途徑遠不止這些,其蘊含的幸福教育資源也遠不是上述所能包含的,這里僅提供一點啟示,關鍵是教師要在實踐中探索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新形式,創造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新途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實踐途徑建設,不僅要探尋和建立各類具體途徑,還應探索各類具體途徑的有效組織形式、有效活動載體、有效實施方式等,從而建設各類有特點的適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內容的社會實踐途徑。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8
摘要:
從研究背景出發,著重從“明確‘賽’的目的,突出教學主題”“選擇‘賽’的類型,創新比賽的方法”“把握‘賽’的時機,凸顯技能目標”“選用‘賽’的形式,注重學練實效”“設計‘賽’的規則,體現技術運用”等5個方面闡述在小學體育教學實踐中的行動策略。
關鍵詞:
“以賽促學”學習方式;小學;體育教學
1、研究背景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及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小學體育教學的任務主要是培養興趣,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身體運動能力;提倡通過以賽促學,讓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并要求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力和特點,讓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因此,圍繞學生興趣在體育課堂中引入比賽,通過不同形式、內容和方法的比賽,搭建課堂競爭和表現的平臺,讓學生在賽中玩、賽中學、賽中掌握技能和發展體能意義重大。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的學生生理特征表現為神經系統興奮性高,興奮與抑制轉換快,同時好表現自己、好勝心強。比賽就是用復雜多變的刺激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比賽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學習中,從而促進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動作技術,提高動作質量。至此,運用“以賽促學”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比賽元素,形成多元化的體育課堂,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中的體育活動,做到讓學生樂于學習,享受學習過程。
2、研究的行動策略
2.1明確“賽”的目的,突出教學主題
“以賽促學”是在特定的教學條件下所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絕非教學方法。把“賽”的內容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賽”的主題盡可能要小,圍繞核心技能目標,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在“賽”的引領下明確學習目標與要求。例如,在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第1課時學習,由于學生對排球正面雙手墊球還未建立完整的概念,我們在選擇“賽”的內容時,圍繞“形成正確的墊球平面”及“掌握準確的擊球部位”教學目標,可讓學生進行看誰手型對、看誰擊得準等比賽;隨著學生對墊球技術的掌握和提高,在第3、第4課時可以進行“墊得準”“墊得多”等比賽,讓學生在不同的主題比賽中有效地提高排球墊球技術!百悺钡闹黧w需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同時在“賽”的過程中注意區別對待,可設置一定的比賽條件來調控“賽”的主題,讓“賽”更具有針對性,這樣才能真正發揮“賽”的引領作用,讓“賽”更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更好地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服務。
2.2選擇“賽”的類型,創新比賽方法
2.2.1技評賽
以動作質量為標準,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學的技術動作,提高技能,形成穩定的動作技術,一般用于新授教材后期使用。
2.2.2達標賽
通常也叫及格賽,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技術運用水平及身體運動能力,或是作為了解學生運動水平的一種手段。例如,對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項目設置比賽,通過這一有效手段提高學生技能及運動能力。
2.2.3測驗賽
主要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一般用于某一教材或某一階段的學習后期。例如,單元檢測賽、期末檢測賽等。
2.2.4對手賽
把水平接近的學生組成對子,或讓學生自主找對手進行比賽。通過這一形式的比賽,讓學生都能發現自己技術或戰術等方面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2.2.5游戲賽
把技術、戰術融于游戲中,主要是為全面提高學生身體技能水平,運用所學技能,鞏固技術,常用于球類教材教學中。
2.2.6展示賽
指名1名或幾名學生出場參賽,參加展示賽的不一定是技術掌握好的,也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是較差的,通過展示賽,讓學生通過比較、對比分析,發現錯誤動作,分析錯誤動作,從而有效地預防和糾正錯誤動作。
2.2.7創新賽
學校體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體育人才,培養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的探究習慣。體育競賽中,鼓勵對學生對比賽方法、比賽規則的創新,對學生比賽中的“越軌”行為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不能輕易否定,很多新的比賽方法就是學生在“越軌”行為中產生的。例如,我們經常采用的“往返接力跑”比賽,常用的方法是按自然組分成4組進行比賽,每一輪的比賽結果基本上是不變的。有位學生就這一比賽方法進行了創新,把“偶然性因素”融入比賽中,增加了1個“猜拳過關”環節,同樣比賽隊形是四路縱隊,每隊先分別確定1位猜拳手,猜拳手站在對面的猜拳線上,每隊的第1位同學聽到口令后迅速跑至標志線與猜拳手猜拳,勝者則迅速返回本組與第2位同伴擊掌,擊掌后同伴進行比賽;如輸給猜拳手則繼續猜拳,直至勝為止。以此類推,以先完成的隊獲勝。通過這一比賽方法的改變,不僅增加了比賽的趣味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3把握“賽”的時機,凸顯技術教學
2.3.1先學后“賽”
運動技術的形成有其形成規律,尤其是一些較復雜、組合的運動技術,必須要讓學生學會和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術之后才能組織適宜的比賽。例如,小學“武術操”、初中“健美操”教學過程中,“賽”的時機必須要讓學生預先掌握一定的基本手法、步型之后才能設計教學比賽,確定“賽”的內容與要求,以檢驗、鞏固、提高所學武術或健美操動作技術質量。
2.3.2先“賽”后練
在運動技戰術學習中,尤其是對技戰術往往理解不清,甚至容易出現一些錯誤動作,為加深對技戰術的理解及掌握,及時預防及糾正學生錯誤動作,安排合理的教學比賽,可以讓學生在“賽”中理解、學習所學技術。例如,籃球技術中的過人技術教學,在教學中,適時安排學生進行“1對1”“1過2”等教學比賽,這樣才能讓學生感知過人技術的要領及要求,才能讓過人技術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從而突出過人技術的運用和實戰性的要求。很多運動技術環節太復雜,但動作路線、方向清晰,對這類技術的學習,可邊學邊“賽”,以賽促學。例如,肩肘倒立技術是由后倒翻臀、舉腿、夾肘立腰等技術環節組成。在學習中,可以把“賽”貫穿在學習的全過程,采用“賽一賽:看誰立得起”來學習“后倒翻臀”技術;采用“賽一賽:看誰立得穩”來學習“夾肘立腰”技術;采用“賽一賽:看誰立得久”來改進提高動作質量。
2.4選用“賽”的形式,注重學練實效
以賽促學,必須要科學合理地選擇“賽”的形式,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也是為教學服務的前提,因此,在選用“賽”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學生的技術和心理需求,還要考慮學校的場地器材,充分展現“賽”的可變性、時代性及適切性,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賽促學”!百悺蓖ǔS袀人與個人及小組與小組2種形式,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賽”又分為組內個人賽及班內個人賽,個人賽一般用在學習單個技術動作后用來檢測學習效果、評定動作質量。例如,跳躍、投擲項目中的立定跳遠、蹲踞式跳遠、跳高、壘球、原地頭上向前拋實心球等教學中,這些動作技術、比賽規則都比較簡單,場地器材都比較充分,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采用個人賽的形式。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比賽形式可以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術,增強練習密度和運動量,發展體能。在學生人數多而場地器材不受限制的條件下運用效果較好。例如,站立式起跑教學,在讓學生基本掌握站立式起跑動作技術之后,可分組進行接力、讓距離賽跑等比賽,以加深對站立式起跑動作技術理解和掌握。
2.5設計“賽”的規則,體現技術運用
2.5.1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設計“賽”規
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九年級,學生年齡跨度大,學生生理特點、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對不同年級的同類教材的比賽規則應有所區別與不同,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小學五年級有這個教材,初中八年級也有這個教材。但我們在運用比賽法進行教學時,所制定的規則就有所不同,小學五年級在分組比賽中,每一隊有3次以上的機會將球墊回對方場區,只要球不落地比賽就可以繼續;但對八年級學生來說,每一隊只能有3次機會,且在將球墊回對方場區的同時,要求說出自己球的落點,如果球的落點和自己的意圖一樣,得2分。通過這樣的比賽,以加強學生對球的落點的控制,從而提高學生對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運用能力。同樣是排球墊球的教學比賽,教學對象不同,其“賽”規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設計“賽”規,從而實現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
2.5.2根據不同教材特點設計“賽”規
中小學體育教材大致分為田徑類、體操類、球類等教學內容,每一類教材都有其特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握教材特點,分析教材,在選用比賽教學時就要針對性設計“賽”規。例如,田徑類中跑的教材可以從時間、速度、距離上構思“賽”規;跳躍教材可以從遠度及高度上構思“賽”規;投擲類教材可以從“遠度”上構思“賽”規;體操類教材可以從“動作規范”“動作方向、路線”等方面構思“賽”規;球類教材可以從“動作準確性”“動作協調”等方面設計“賽”規等。
2.5.3根據不同地區、地域特點設計
“賽”規比賽受很多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尤其是不同地域因場地、器材、學生學情等條件的差異,同樣一個教學內容,選擇比賽方法雖然相同,但規則肯定有所不同。例如,耐久跑教學,在城鎮條件較好的學校,可在塑膠操場上進行比賽,而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學校,連操場都沒有,我們只得采用50m甚至更短距離的往返跑。所以,在設計比賽規則時,肯定有所不同。
3、研究成效
3.1激發了學生的進取精神,樹立了學習信心
通過比賽,促進了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在競賽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努力去創造,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在競賽過程中,學生會更加注意到自己的動作和表現,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指導、相互監督,他們相互交流的同時,使技能得到了更快、更好地掌握,體能較差的同學在同伴的鼓勵下提高了技能,提高了水平,樹立了學習信心。
3.2培養了學生協作精神,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實驗過程中,我們的教學比賽分組一般都是隨機的,沒有固定的分組,這樣有利于教學比賽,為學生創設了適宜的集體學習環境,增加了學生之間的接觸和了解,使團隊有了更強的凝聚力,團隊之間為了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而努力,把自己的目標和集體目標合在一起,通過比賽來實現目標,在獲得了個人滿足和團體需求的同時,學習小團體內部就會產生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的凝聚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協作精神。同時,每一個同學都是自尊的,他們都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也會主動地探究學習技能,主動地學習。
3.3加快了學生對技術的掌握,提高了運動技能
在實驗后期,我們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小學五年級)學生在掌握實心球技能2個項目上進行對比分析。從表1可知,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上差異性顯著是非常大的(p<0.01),說明“以賽促學”對學生掌握動作技能作用性很大。經過1個周期實心球教學后,在期末考試中,2個班學生平均分相差5分。
3.4提升了學生身體素質,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
以速度靈巧類素質為例,從表2可知,經過1個周期的教學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在速度靈巧方面無顯著差異性(p>0.05)。通過本研究促使體育教師轉變觀念,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計劃制訂和實踐指導能力,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體現“以學為中心”,能促進學生運動技能、體能和心理愉悅的和諧提高。
4、研究反思
“以賽促學”是一種教學手段,也是一種學法手段,雖然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運動技術的提高,但如果在沒有學習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的前提下,一味地進行比賽,反而會影響運動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甚至會導致技術變形或錯誤動作。至此,體育教學中,除了就技術動作的完成質量而組織比賽外,如果在動作技術形成的前階段就采用比賽法,學生會只注重比賽結果,而忽視動作的質量和要求。因此,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對技術的掌握程度等各方面全盤考慮是否采用比賽法,切不可用比賽取代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任竹平.體育教學中運動競賽法有效性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4).
[2]劉波.比賽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14).
[3]楊靜選,郭宇杰,孫喜和.Sport教育模式及其目標的考察和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5).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9
【摘要】
在中職體育的教學當中,體育游戲的實踐性很強,既可以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樣,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躍,還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加大。同時體育游戲能夠幫助我們發掘自身的思維能力,并且使原本體育的基本動作得以提高和鞏固,培養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主要分析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游戲的重要性和相關的注意事項,同時會對游戲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如何高效的運用加以分析。
【關鍵詞】
體育游戲;中職體育教學;學習興趣
學校教育的階段分為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階段就是中職教育。而在中職教育體系當中,中職體育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將體育游戲加入到中職體育教學當中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一措施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被激發,而學生的自主創造性也更容易被開發,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加強自身的全面發展等,可以說會產生極其大的作用。
一、中職體育教學當中加入游戲的重要性
(一)學習興趣更容易激發
體育教學自身的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性比較強,在教學成果上體育項目的趣味性的高低其實會有很明顯的差別,教學成果差往往是因為體育項目的趣味性較低,在開展的時候提高不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通過在教學中加入游戲的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使體育教學增加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二)更有效地提高身體素質
無論怎樣,使學生的身體得到有效的鍛煉都是體育教學的初衷。但是現實中有很多學生因為自身惰性,會逃避相關的課堂訓練,這種現象重在中職體育教學中呈現的是大多數,由于學生會有較強的叛逆心理,主動參加訓練的意識也較為薄弱。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加,學生更加自愿地去參加訓練,將體育游戲加入到體育教學當中是不錯的選擇和手段。
(三)使學生的發展更為全面
體育教學的初衷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不僅如此,體育游戲若加入在體育教學當中,或許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也會產生有效的教育。無規矩不成方圓,在進行一項游戲時,我們必須要遵守相關的體育規則,僅僅這一項就對學生的基本道德要求進行了培養和教育;若參加的是分組游戲,便會鍛煉到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彼此的團隊協作能力,對學生的團隊精神會有一個良好的培養;若參加的是智力游戲,一定程度上學生的智力會得到鍛煉。所以,將游戲加入到體育教學當中可以使學生的德智體得到鍛煉,進而可以全面發展。
二、在體育教學中加入體育游戲應注意的問題
(一)根據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的游戲
將體育游戲加入到體育教學當中是為了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進入到體育課堂的教學當中,而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去玩。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堂需要的教學內容來安排相應的體育游戲,如果不在意這方面,那么效果反而會大打折扣,嚴重的則會適得其反。
(二)教師應保證好游戲的組織問題
體育游戲分為很多種類,每個種類又會分為不同的組織方式,在整個游戲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將組織工作進行的井井有條,保證能夠有序地完成體育游戲,完成中職體育教學的課堂任務。為了達到這個要求,教師應該做到課前能夠精心準備、課堂能夠加強管理、課后能夠認真準備,對每一個游戲環節都安排好相對完善的流程,利用科學的方法,把游戲和具體的理論進行結合。
(三)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體育游戲
學生是體育游戲的主要參與者,使他們的學習效果得到提高是主要目的。顯而易見整個體育游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學生,所以教師在設計對應課題的游戲時應當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體育游戲變得更有效、更加有內涵,其中主要將學生已知的知識結構和實際經驗加入進去。若只是按部就班,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自我調整,缺乏新意,就會對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產生嚴重的影響。
(四)制定良好和完善的評價機制
競技性體育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對游戲進行評價,如何去分別評價游戲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系列現象,在此同時能夠吸取教訓并且吸收寶貴經驗,而不是僅僅去說明體育教學的完成。要做到以上種種,首先,教師要學會用嚴格的規則來進行評判,以此來保證游戲能夠順利進行;其次,對獲勝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并且為了以后能夠更好地發展對其提出更好的要求;最后,結合游戲過程中的表現,對失敗者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提出自身的不足之處,為以后游戲能夠成功做好鋪墊。
三、體育游戲的有效運用
(一)上課開始部分加入體育游戲
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可以在每節課剛開始時,應用一些趣味性較多或者需要多動腦子的游戲進行訓練,從而來使學生的興奮度提高。或者根據需要,可以將課堂上所涉及到的內容添加到一個游戲當中。舉個例子,若同時有兩個任務,一個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另一個是對向左轉和向右轉進行練習,針對這種情況就可以利用“先算后轉”的游戲,利用一個游戲達到兩個課堂任務。
(二)準備活動中加入體育游戲
在準備活動加入一些游戲,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用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當中。一般性準備活動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盡快進入狀態,我們通常采用慢跑等活動,但是因為長期應用,避免不了會減少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選擇“老鷹抓小雞”等趣味性較大的游戲來代替慢跑等。
(三)上課結束部分加入體育游戲
體育游戲還有讓學生心理和機體得到充分的放松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將運動量相對比較小的游戲安排在最后的放松活動部分,在學生擺脫緊張的狀態的同時又能夠放松身體,心理狀態慢慢趨于安靜,在接下來的其他課程學習中能夠保持一個最佳的狀態。
四、結束語
總之,將體育游戲加入到中職體育教學中,在使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增加和體質增強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體育游戲會在以后的中職體育教學中有著不能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薛洋.體育游戲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12).
[2]李明.體育游戲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09).
。3]余光繼.淺談體育游戲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教育科研),2012,(02).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0
【摘要】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新課標的要求。因為體育在小學教育中不是主學科,被學生輕視,然而體育對于小學生的身心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要重視體育教育。就體育游戲的應用進行探討,希望能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有利于體育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
體育游戲;小學體育;有效應用;措施
體育是一種幫助學生身心成長的趣味活動。由于小學生在進行綜合測評時體育并不被計算其中,因此學生并不重視體育課程,這就需要教育者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體育的作用,了解其重要性。另外,單調的體育課程導致學生厭煩體育,可以利用體育游戲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一、小學體育教育中體育游戲的特點和作用
(一)體育游戲的特點
體育游戲主要是以娛樂為主,教育學生,進而使其身心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精神。在游戲的過程中,既有利于學生體育課程的學習,又可以開發學生智力。它具有趣味性、團隊性、競爭性、情境性等特點,因此,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二)體育游戲的作用
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活潑好動,在上體育課時需要體育游戲進行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體育游戲有時是單人比賽,有時是團隊比賽,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和團隊意識,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完善。除此之外,使學生掌握體育技能,減輕疲勞,提高學生素養,開發智力。
二、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小學體育游戲在小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準備活動、整理活動等幫助學生掌握體育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開發學生智力。準備活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傷,整理運動幫助學生消除疲憊,使學生在娛樂輕松的環境下學習,掌握技能。
(一)體育游戲在準備活動的有效應用
每一位學生都知道,在進行體育運動之前,教師都會帶領學生做準備運動,盡可能地使學生的關節打開,有效地避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受傷。最常見的準備活動是廣播體操,然而由于被大量重復使用,缺乏新意,學生便會心生厭煩,不積極配合,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針對小學生要提供多種準備活動,供其使用。例如,踢“毽子”“環形跑”“網魚”“香蕉剝皮”“老鷹捉小雞”等豐富的游戲,使學生在玩耍中提高身體素質,對體育感興趣。
(二)體育游戲在整理活動中的有效應用
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育訓練之后,會產生疲憊感,或者心理上不愿進行體育運動,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適時地停下來進行整理活動。體育游戲在整理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制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調節學生的情緒與機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聽一些音樂,或者猜字謎等游戲,活躍氣氛,有助于小學生調節情緒,進而更好地投入到課堂中去。
(三)提高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
體育游戲不僅僅幫助學生激發體育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掌握了體育技能,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例如,小學生愛玩的“跳山羊”游戲,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跳躍能力,也增加了學生的膽量。“跳山羊”這種游戲可以作為準備活動或者整理活動,有效地活動了學生的關節,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分腿騰越的技能,更主要的是有序循漸進的作用,從低到高,鍛煉學生能力,提高自信心。這種游戲與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幫助了學生掌握體育技能,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教師的教學。除此之外,也可以開展其他體育游戲,例如“接力賽”游戲,有助于學生掌握短跑的技巧。除此之外,在團隊合作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有助于孩子的成長!袄销椬叫‰u”這種游戲十分有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應激能力,也提高了身體的靈活度,尤其是擔任“母雞”的學生,承擔保護“小雞們”的責任,培養了其責任心。當然,有些游戲比較激烈,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高,能夠鍛煉學生的耐力,但是不適合較低年級的的學生進行玩耍,體育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防止出現意外事故,保證學生的安全。
(四)體育游戲幫助學生理解正確的動作技能
學生可能會對一些體育技能的講解不理解,教師就可以利用體育游戲進行引導。體育游戲被學生廣泛接受,又因為其有趣性,學生可以對其熟練掌握,所以在教育學生時,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舉一些體育游戲例子讓學生理解。體育教學,主要依賴于老師的講解和展示,需要學生進行理解、觀看、訓練這一系列的過程進行掌握。其中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由于一些體育技能有時間空間的變換,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吃力,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掌握。通過被學生熟知的體育游戲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極大地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能,也有助于教師的教學。
(五)有助于學生身心發展
體育游戲不僅帶給學生樂趣,提高身體素質,還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例如,在長跑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在進行接力賽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小柳樹砍大刀”以及“貓捉老鼠”這些游戲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分析哪個地方較為薄弱,分析哪只“老鼠”較為好捉等,游戲扮演者可以單獨行動,亦可以集體合作,共同捉一只“老鼠”,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領導能力,有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
三、實施體育游戲的一些措施
(一)體育游戲要有層次性
由于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不盡相同,對于較低年級的學生在進行游戲時,主要是興趣的培養,應避免運動量大的體育游戲。體育游戲主要幫助小學生激發體育興趣,如“香蕉剝皮”“老鷹捉小雞”“踢毽子”等游戲。然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主要針對身體素質的鍛煉,要多開展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游戲,以免游戲過于簡單,使學生對其不感興趣。球類游戲適合年級較高的學生練習,利用乒乓球鍛煉其靈活度,籃球鍛煉其肢體協調性,排球鍛煉其意志力。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注重體育游戲的層次性,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質。
(二)體育游戲要有創新性
事物只有不斷地變化才能更好地發展,體育游戲要不斷的創新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在教育學生時要選擇游戲要有層次性,還要不斷地更新,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收獲知識。如果游戲過于單一,則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便會對其失去興趣,因此,要不斷地對體育游戲進行創新,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吸引學生。一個的游戲可以延伸變換成另一種游戲,使學生對其感興趣,充滿好奇心,愿意配合教師,有助于體育課程的開展。
四、結語
體育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體育技能,開發學生的智力,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重視體育游戲的應用。除此之外,有關人員要對體育游戲不斷地創新,從而更好地協助體育教學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孫旭東.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2013,(04):35.
。2]董娥.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3.
[3]樊洪春.試論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研究,2007,(10):130-131.
。4]郁佳園.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資訊,2013,(26):204.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1
摘要:
為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游戲法提供依據,運用文獻法、實踐法,論述了體育游戲的概念、特點和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發現體育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并提供了教學活動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
體育游戲;特點;激發;品德
新課程標準淡化了技能學習,更加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要求體育課上要以學生為本,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體育課成為學生的樂園。而體育游戲的引入,則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課堂因游戲的存在而變得更加有生機。
1、體育游戲的概念及其特點
1.1體育游戲是從游戲中分類出來的,特指由身體的參與,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練習提高身體能力,形成一定的體育技能,同時身心都得到娛樂,性情得到陶冶。游戲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的一種有組織的體育活動,也是為了主動的、有創造性的、有意識參與的活動,游戲的基本特征是普及性和娛樂性。在體育教學訓練中,體育游戲能促進學生的身體機能發展,提高身心健康,并能在游戲中掌握一定的技能。體育游戲目標明確,形式靈活多樣,而又生動活潑,豐富的內容能吸引學生的參與。學生在參與中能積極的思考問題,以提高自己的智力發展。所以體育游戲也是教學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或者方法。
1.2體育游戲的特點
1.2.1趣味性: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其根本原因就是游戲的趣味性,小學生在游戲中樂此不疲,正是游戲吸引著學生。體育游戲是在快樂的氣氛中進行競爭,又在不斷的超越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失敗后的不氣餒,學生之間互動性加強,交流多,快樂多。這種教學方式讓體育學習也變得更有趣。
1.2.2教育性:體育游戲是把一定的技術融入其中,依據一定的規則制定而成,其目的不僅是鍛煉學生的身體,也是培養學生的心理,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在游戲中受到一定的啟發,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做人,其教育性非常明顯。
1.2.3易行性: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非常簡單,也非常容易操作,就是因為其在創編中本著這個原則進行的,規則不多,學生易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組織一個游戲,而且在這個游戲中現融入大量的技術,所以產生高,效率高。
1.2.4競賽性:學生喜歡體育游戲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比賽中哪一方取勝沒有預定性,所以學生為了勝利都在努力,而且,在取得勝利過程中,雙方產生一種對抗,所以加大了小組間的競爭,他們在競爭中就會全力以赴,讓游戲更加激烈有趣。他們在游戲過程中,要會合作,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學習效果極佳。
2、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優勢
2.1游戲的一種特別的教學形式,在小學最為適合,因為,小學生天生好動,喜歡在游戲中快樂的活動,所以游戲在小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形式。小學生處于第一個生長發育期,此時他們的思想也飛速發展,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喜歡競爭,喜歡模仿。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自制力弱,意志力還沒有形成。但是,他們的判斷力在不斷提高,對自己有一個認識,能把自己的行為與別人的行為進行比較。在這個時期,他們的身心特別要得到很好的培養,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這樣一來,就可以讓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都得到發揮,還為以后甚至是中年、老年的發展打好基礎。
2.2體育游戲作為小學生廣泛喜愛的一個體育形式,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它能夠使小學生在體育游戲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對體育的興趣,小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心理品質得到提高,而且能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他們能在游戲過程中相互團結合作,相互幫助。人際關系得到發展。游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活動形式非;顫,是小孩子們喜歡的一種運動方式。加之小孩子的天性進好動,這些因素一起決定了小學生與體育游戲的不解之緣。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就是玩,他們能在玩中又學習到體育技術,培養體育興趣,真正在體育中體驗到樂趣。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定的體育技能,而且還要求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斷的思考,以巧妙的方法取勝,相互之間獻計獻策,智力得到提高,學會了發展思維。學生在游戲過中懂得了要取得勝利就要頑強拼搏,要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形成競爭意識。
3、民間體育游戲的內容
3.1福建是一個經驗發達的大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勤勞勇敢的福建人民在創造的物質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民間精神文化。民間體育游戲就是在人們漫長的發展中形成的一種鍛煉身心的體育活動。民間體育游戲種類繁多,很多游戲經歷幾百年流傳至今,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都歸結于體育游戲的趣味性,娛樂性,易操作性。體育游戲有很多。比如踩高蹺、扭扁擔、跑籃、扳手腕、斗雞、踢毽子、滾鐵環、50米短跑、陀螺、蹴球,打篾雞蛋、丟飛機板、打紙板等、打花龍、磨貓等。打篾雞蛋是小朋友最喜歡玩的游戲之一,也是最為常見的游戲。所使用的篾雞蛋不是真的雞蛋,而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鴨蛋大的球,里面用紙或者舊布條填充。在一塊較大的、在平坦地的中央上劃出分界線,分兩隊于自己的半場中。比賽時,由任一方發球,甲方用手把“蛋”拍擊到乙方場地,乙方再打過來,或用腳踢過來。如果蛋其中一方打出界或者沒有接住落地,對方就會得分,球離最近的一方再次發球,最后以分多者獲勝。
3.2“花龍”游戲也是小學生喜歡的游戲之一,用蔑編一個中空的球,里面放上銅錢和碎磁片,在晃動或者游戲時會發出悅耳的聲音。這種比賽形式更為靈活,游戲不分組,幾個成員同時參加。游戲開始,由一人拋“花龍”,其他同學去搶,搶到后再拋,由裁判記錄每個人接到花龍的次數,次數多者獲勝。這種搶花龍的比賽不受場地的限制,比賽時間可長可短,場面激烈而熱鬧,最能體現出學生的靈敏性,所以這種比賽很受學生的歡迎。再比如,其他的游戲如“斗雞”也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游戲,兩個人對抗。在一個平整的場地上,劃出一個一米左右的圓圈作為“陣地”即可。兩人站在圓圈內,各人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腳的腳腕,將此腿盤起來,只留另一條腿著地跳躍行走。游戲開始,兩人互相攻擊,想辦法將另一人從圓圈中撞出,被撞出者失敗,或者另一只腳碰地者失敗。當然,也可以多人在一個圓圈中進行游戲。
4、民間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策略
4.1恰當的選擇體育游戲內容
體育游戲既可以看成是體育教學的內容,也可以看成是體育教學項目的輔助教育手段,總之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務,所以,在選擇體育游戲來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把所選擇的游戲與教材聯系起來,也要根據課的任務來定,只有這樣,才能發揮體育游戲的功能。
4.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體育游戲的內容
游戲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運用一些情境化的游戲,學生還比較幼稚,在這種情境中游戲非常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比如,小熊過生日,運物大聚會等游戲,讓他們扮演一定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務的同時就完成了游戲。而高年級有的學生則可以選擇一些小球類作為游戲內容,以發展學生基本素質,如靈敏、協調和綜合活動能力等。還有一些游戲可以適合所有的年齡的學生,比如,陀螺、蹴球,打篾雞蛋、丟飛機板等。
4.3趣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
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而利用游戲教學也要體現教育性。但是游戲的趣味性又是游戲必不可少的因素,游戲的趣味性與教育性有本質的區別,有趣味性并不代表就有教育性,有了趣味性才會讓游戲更具有吸引力。運用游戲就要動作游戲的趣味性來吸引學生參與學習,讓他們在情趣盎然中身體得到鍛煉、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發展,這就是體育游戲的特殊功能。所以,我們體育老師在游戲的選擇時、游戲的運用時,這兩個方面都要考慮到,用科學的方法把二者結合起來。始終堅持以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為準則,把游戲作為體育教學育人的積極手段,使學生在有趣味性的游戲中得到技能與知識,最終形成教育的成效。
4.4注重體育游戲的創新
小學生喜歡新鮮的事物,而對一成不變的事物就會慢慢失去興趣。同樣,在體育教學中,如果我們一直沿用一個不變的游戲,學生對游戲有了很大的熟悉性,游戲對他們就沒有了吸引力。所以我們要變換別的游戲,或者對同一個游戲進行創新,比如,改變規則,改變場地、人數、角色等。比如,低年級有丟手絹游戲,可以幾個人同時丟手絹。
4.5注意學生安全性及運動負荷
體育課上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在做體育游戲時,由于學生非常興奮,再加上一些游戲本身就具有危險性存在,所以在做游戲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安全問題。所以,我們在做游戲時既要考慮到教學效果,還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上。民間體育游戲,大多數都較為安全,但也有一些游戲,如:“斗雞”等對抗性較大,這就加大了游戲的危險性,還有一些游戲因為器材的原因也存在安全問題。所以,在游戲的設計中或者游戲過程中都要考慮到安全問題,適當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安全保護措施,以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達到游戲的教學效果?傊w育游戲參與體育教學,對小學生有著積極的意義,能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度高,活躍積極,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游戲作為了一種教學內容的形式進入課堂,使課堂充實了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我們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要把民間的體育游戲引入課堂中來,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懂得團結合作,懂得競爭,還會認識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張得楨.淺談體育游戲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1):110.
[2]葉艷.淺談體育游戲的創編原則與運用[J].安康學院學報.2009(02):67.
。3]孫順利,肖玉新.連云港地區傳統體育游戲發掘及現狀[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2.
[4]朱慧芳.體育游戲:休閑體育的主要內容和最佳形式[J].福建體育科技.2010(02):210.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2
摘要:教育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一方面,社會根據其自身需要對教育的功能作出選擇,從而確定教育目的,實現教育價值。另一方面,教育通過對人的培養,間接服務于社會,進而滿足社會需要。教育的起點在于社會需要,終點在于對人的培養。
關鍵詞:教育;社會需要;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價值
教育的起點在哪里?為什么要有教育活動?教育的終點又在哪里?教育到底要干什么?教育起點和終點的問題是教育理論界永恒的話題,也是整個教育實踐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關于教育起點和終點的探討,涉及到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價值三者的關系問題,對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任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過程的展開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一、教育的起點在于社會需要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也是社會的產物。教育活動的產生、發展和進步都是在社會這個平臺上完成的。教育依賴于社會而存在,社會則為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是教育的基礎。
教育有必要存在,在于它對人類社會的積極意義。孟德斯鳩指出:“人類無限多的法律和風俗不是出自偶然的念頭,我于是確定了一些原則,我看到,個別的情況是服從這些原則的,仿佛是由原則引申而來的,所有民族的歷史不過是由這些原則而來的結果。”孟德斯鳩所謂的原則,即人們對諸多社會公德、規范、關系等客觀知識的普遍認同和依賴。只有當人們都自覺遵守這些公德、規范和關系的約束時,社會才會處在一個穩定而有序的狀態當中。而人們對這些公德、規范和關系的認同和依賴的傳遞,則需要依靠教育去完成。社會秩序的穩定,如果一味依靠法律手段強制執行,難免會招致反抗;而單一通過文化習俗的自然傳遞,又可能導致文化變異甚至沖突。只有通過教育的潛移默化,才能使人清楚地認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并主動接受社會規范的約束。因此,杜威指出:“教育是社會的職能!苯逃源嬖冢从谏鐣䦟逃男枰。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不能逆社會的需要行事,應當為社會服務。
然而,如果就此斷定教育的起點在于社會需要,難免會招來反對的聲音。自然主義者以及人本主義者都主張教育的意義在于滿足個人需要,而不是社會需要。他們認為:“如果學習內容對學生沒有什么個人意義的話,學習就不大可能發生!币暹@種分歧,就必須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作一番探討。首先。人生活在社會當中,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社會現有的規則。一旦這種規則被打破,社會將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當中,個人利益也得不到滿足。其次,社會為人的發展提供衡量標準,教育必須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
完全按照個人意愿發展的人,如果不符合社會的需要,甚至逆社會發展趨勢行事,必然會導致失敗。再次,完全以“人的需要”作為教育起點的教育主張包含著以下一些錯誤的認識:一是把人等同于“完人”,潛在地認為人生來就向往完滿;人的自然發展不需要社會干預就能良性展開;當所有人都朝向完滿發展的時候,就不會產生社會差異和沖突,也不會導致社會的動蕩。但實踐已經證明,這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而已。二是抹煞了社會的善惡之分。當教育只著眼于個人的發展,而不考慮社會或他人的時候,就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沒有了比較,自然也就無所謂善惡。在一個善惡不分的混沌般的社會中,如何使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和諧共處、各司其職,并促進社會健康、協調、有序地發展,就成了一個在理論上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三是混淆了“兒童”與“學生”兩個概念,淡化了個人的責任意識。有的學者過于強調學生作為一個未成年人的需要,只考慮兒童個人的偏好,而唯獨不提學生作為社會未來主人的需要,忽視了學生應該學習知識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需要,這實際上是對教育的一種誤導。
因此,教育的起點不是個人的需要,而是社會的需要。以社會需要作為教育的起點,并不是要限制個人天賦能力的發展,而是要通過積極地利用個人的天賦能力去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
二、教育功能及其二重性
功能是指某種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力量以及對客體產生的影響或作用。教育具有培養、選拔、促進、繼承、發揚等多重功能。如果將這些功能的共性加以歸納,可以發現,教育功能實際上是通過對受教育者施以直接影響,從而間接作用于社會,并改造社會。
在對教育功能進行討論時,有必要將“教育功能”與“教育職能”這兩個概念進行一下區分。筆者認為,教育功能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可以產生的影響。而教育職能則是社會系統需要教育產生的影響或作用。對比二者,我們可以說,教育功能是教育自身所有的屬性,由教育本身的結構決定,具有本體性;教育職能則是由社會統治階級的意志決定,具有外賦性。教育功能無論是否得到發揮都不妨礙其存在,具有客觀性;而教育職能則可能隨時因為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而被調整,具有明顯的主觀性。
在對二者的關系有了一個明確的區分之后,我們發現,教育職能是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而發揮影響的,教育功能的存在或作用的發揮則包含著二重性。教育自身并不具備辨別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它所能做的就是對人施以影響。因而,教育可以教人愛美,也可以教人愛丑;可以使人向善,也可以使人向惡;既可以對人與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以產生消極的影響。也就是說,教育同時具有正、負兩種功能,即教育功能的二重性。兩者的自然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就必須對教育的功能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其有益于社會的正功能,限制其不利于社會的負功能。
三、教育目的——社會對教育功能的價值選擇
社會作為教育的上位系統,必須對教育功能進行選擇、發揮和限制。社會對教育功能的選擇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的選擇上,教育目的實際上是社會的目的。既然教育系統隸屬于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依賴于社會對教育目的的建構,那么,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就必須符合以下標準:
首先,所確定的教育目的,必須是現有的或可預見的社會情況的產物。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其目的的制定就必須依賴于對社會狀況的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不是源于社會需要的教育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個人智力的發揮,會與社會需要不相符合,甚至相互沖突。因而,社會必然將對這類個體的活動加以限制。其次,所確定的教育目的必須在教育功能的覆蓋范圍之內,才具有現實性。有的教育目的雖然也符合社會需求,但已經大大超出了教育功能的范圍,因而,也不能算是良好的教育目的。最后,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有助于社會的自我完善。經過理性思維設計出的教育目的,不過是一張試驗性的草圖。只有將其放在社會實踐當中,才能檢驗出其真實價值。而檢 驗的標準,就在于它是否有助于社會的自我完善。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須有助于這一目標的達成,才能使教育目的和社會需要達成統一。
根據上述標準,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應該包含以下三個層次:首先,制定者對社會的現實狀況進行充分考察,并根據考察結果預測出社會的發展趨勢,總結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即選擇教育功能。其次,制定者根據得出的結果對教育功能進行選擇,挑選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那部分功能作為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務,即確定教育目的。最后,教育目的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并根據檢驗結果對教育目的予以隨時修正,即實現教育價值。
在這里,必須對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區分,即“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成長,而不是社會的發展。這一觀點產生的根源在于個人本位論者將“受教育目的”等同于“教育目的”,從而引起了邏輯上的混亂!笆芙逃康摹笔莾和约夯虺扇烁鶕䞍和呐d趣、愛好、特長和潛能制定的個人發展規劃。如英國經驗論教育家洛克主張“照料兒童的人應該仔細研究兒童的天性和才能,并且經常試試,看他們最容易走哪一條路子,哪一條路子最與他們相適合”,它實際上是對“受教育目的”進行的選擇!笆芙逃康摹被卮鸬氖恰靶枰逃秊槲(或我的子女)的意愿達成發揮什么作用”的問題,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性。而“教育目的”則是根據社會需要對教育功能作出的價值選擇,回答的是“需要教育為社會的發展發揮什么作用”的問題,是教育起點的表述,具有社會客觀性。在我國,教育目的始終堅持社會取向,如“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勞動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等關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似乎都是指向個體的,但都反映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而,從根本上說,這些教育目的都是指向社會的,是社會對教育功能作出的價值選擇。
既然教育的起點在于社會需要,教育目的實際上也是社會的目的,那是不是意味著教育的終點也應該回到社會當中去呢?我們知道,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社會,這就決定了教育無法直接作用于社會,教育對社會的影響必須通過人這個中介才能實現。所以,教育目的的實現是間接的。社會根據自身的需要教育人與接受過教育的人回報社會是兩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系統。教育活動雖然只存在于第一個系統當中,但可以通過第二個系統作用于社會。因此,教育的終點不可能在社會當中,而在于教育的對象——人。這就引出了關于教育價值的相關問題。
四、人的培養——教育價值的立足點
所謂教育價值,指教育系統對社會或個人的存在與發展所呈現的意義,是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價值不僅體現在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中,而且體現在教育對社會系統的發展和完善的促進中。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對教育的需求成為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使教育具有了價值。
人先天具有的理智、技藝、沉思等品質,正好為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可以通過教育對不同的觀念進行辨析,記憶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思考困擾自身的問題。因此,人自身的可教性成為教育必然的立足點,也使教育通過人而回報社會的目的有了實現的基礎。“人出生時柔弱無力的,卻帶有無限潛能來到世上,教育開發人的潛能,完成了人的另一半”形象地說明了教育價值的立足點在于對人的培養。教育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教育通過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間接作用于社會,實現教育目的,體現教育價值。培養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應該培養一種什么樣的人,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并為社會條件所允許、又符合個人發展的要求和規律的問題”。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互相和諧的前提是個人需要的確立要充分考慮社會需要,個人要積極地為社會服務,而不是將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對立起來。
人之所以為人,并能夠以人的方式生存下去,是因為教育使人獲得了知識和技能;人之能夠得到發展,是因為教育讓人具備了發展的基礎、欲望和動力?梢钥隙ǖ卣f,人生是由教育建構的,社會系統的完善和發展則依賴于教育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出來的人所提供的服務。因而,教育的起點在于社會需要,終點在于對人的培養。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3
摘 要:教學實踐是MBA教育的重要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教學實踐也是MBA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文章主要結合浙江工業大學MBA發展的特點,探討MBA的培養定位,基于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思路,通過完善培養目標、進行課程改革、創新項目分類等教育改革措施積極構建MBA教育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教育改革;MBA;課程改革;項目分類
近年來,隨著職業分化越來越細,職業的技術含量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大批量、多規格、高層次的特點。MBA教育必須要增強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與促進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有緊密聯系,因此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教育改革和探索對MBA的發展。文章以浙江工業大學MBA項目的教育改革為研究,深入分析基于區域經濟的MBA教育發展。
一、建立適合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培養目標
結合對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我們認為浙江工業大學MBA項目的辦學使命是培養具有“東方智慧、國際視野、創新思維、社會責任”的商界精英。為實現上述目標,浙江工業大學在MBA培養過程中,必須結合浙江區域經濟的特點,突出中小企業成長的需要,注重前瞻性戰略思維能力的培養,系統知識學習和實戰經驗提升相結合,課堂教學研討和企業考察剖析相結合,師生教與學互動與班級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相結合,國內學習與海外訪學相結合。
1. 通過浙江工業大學MBA階段在戰略管理、運營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統學習和訓練,能從戰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自己已有的管理經驗,并能勝任不同管理崗位的領導和變革角色。
2. 浙江工業大學地處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和企業最具活力的浙江省,浙江工業大學在創業管理方向有很強的實力,設立了創業MBA項目。通過定期組織MBA學生參加各類管理競賽、創業大賽、專家講座、企業家演講、創業沙龍、參觀考察本地知名企業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感受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創業心得,提升創新思維和創業技能。
3. 浙江工業大學聘請國外知名教授、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以及浙江本土企業家進行演講或參與課程教學,每年提供海外參訪等方式,增強全球視野。
4. 浙江工業大學MBA教育項目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浙江區域經濟案例討論、課堂演講、企業經營決策模擬、拓展等活動,從中強調團隊合作,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
5. 浙江工業大學MBA項目采取整合類課程的方式,提供多層次、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整合、鏈接知識能力、綜合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陳述表達答辯溝通的能力。
6. 浙江工業大學MBA鼓勵學生的終身學習,并持續為個人發展提供機會。每月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面向學生和校友,通報各種信息,開展聯誼活動,與校之間進行產學研的合作,與校友共同促進項目的發展。
7. 浙江工業大學MBA培養過程強調對學員社會責任的教育,專門開設了企業倫理和社會責任課程,并要求在有關課程中加強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
二、進行系統的課程改革
為了更好地適應培養目標,MBA項目進行了課程改革,通過對這些管理課程的系統學習和訓練,MBA學生能將不同課程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結合區域經濟特色從戰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將自己已有的管理經驗和所學的知識相結合,分析和解決各種不同的管理問題。
1. MBA學位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系統地學習MBA應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管理理論和方法。
2. MBA公共選修課強調拓寬MBA學生各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管理技巧,尤其是充分融合東方管理智慧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3. MBA方向選修課模塊強調各研究方向的深度教學,增強MBA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實踐能力。每個方向模塊由5-6門課程組成,強調實務、微觀、深入的研究,各課程之間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4. 必修環節強調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個人能力極限的突破,感受企業家的管理心得和創業精神,參與對管理實踐的調研并提出解決辦法,做好學位論文的選題。
5. 學位論文要求MBA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管理實踐問題。畢業論文是一次綜合的專題研究,一般要求寫學生所在單位的管理與經營問題,論文形式多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可以是企業發展研究報告、企業診斷研究報告、市場預測研究報告、案例與分析報告、投資研究報告等。通過畢業論文的專題式研究,提高學員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認識,整合知識,鏈接管理方法,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 每門課程落實體現使命的教學內容,MBA課程組不定期討論課程大綱,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探討新的教學方法。
三、創新項目建設分類
為了更好地培養MBA學生,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職業發展,浙江工業大學MBA項目對培養方向進行了分類,有側重點地進行教學培養。
。ㄒ唬┞殬I精英MBA項目方向
精英MBA項目采用統一的培養方案,尤其是統一的專業核心學位課,確保了MBA項目以通才性作為基礎。核心學位課程主要是系統地學習MBA應掌握的工商管理基本理論和方法,體現MBA培養復合性、綜合性和寬泛的特點。MBA方向模塊課則體現專業化,每個方向模塊課將多門課程有機組合成一個整體,增強MBA在專業領域的實踐能力。MBA方向模塊課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具體某一職能/業務而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因此課程的職業特點明確。
在保持MBA項目通才性的基礎上,注重專業領域的技能提升,并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設置了三個人才培養方向:戰略與營銷管理、金融與投資管理、國際化經營。每個方向設有5-6門選修課,供學生選修。
。ǘ﹦摌IMBA項目方向
浙江工業大學地處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和企業最具活力的浙江省,憑借多年在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方向所積累的學科優勢,設立創業MBA項目。該項目優選正處于創業階段或準備創業的學生選擇這一特色項目,教學內容貼近創業型企業的特征和要求,教學方法更靈活,大量引入創業界的實踐型講師參與課堂教學,更多地走出去與創業型企業交流學習,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大賽,更多地安排專家講座和企業家演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技能。
。ㄈ╉椖吭O計特點
MBA項目在設計思路和教學內容安排上,遵循為浙江區域經濟建設培養商界精英和創業英才的要求進行,具體表現在:
1. 根據職業精英人才和創業人才的不同特點,形成兩種不同的培養路徑,設置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2. 在課程選擇上以培養高級職業經理人和創業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為目標,既要保證工商管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又具實用針對性,在基礎理論與實際管理知識方面進行平衡,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符合培養要求。
3. MBA課程采用混合授課方式,課程由教師講授、外聘專家講授、企業參訪、案例討論、課程論文等多種形式組成。要求實際問題導向,避免單調的理論講授。每門MBA課程均需以實際管理問題為對象,完成相應篇幅的課程作業或課程論文報告。
4. 培養方案中整合信息、生物、化工、機械等工科優質師資主講工程技術前沿專題,把浙江工業大學工科的優勢融入到MBA教學中。
5. 專門設立強調實踐導向的MBA整合類課程,整合類課程以實際管理問題為對象,將多部分內容有機組合成一個整體,課程要求完成實際管理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整合類課程“經營模擬”,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作為一個企業所需要開展的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運營管理、營銷管理和財務管理等一系列分析與決策工作,從而培養學生整合性的管理技能。
6. 海外訪學和海外著名企業考察將進一步延伸與真實管理世界的聯系,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海外訪學一般是事先準備,根據學生的要求,雙方商定講座內容與形式,企業考察內容與討論話題,然后再進行,從而確保海外訪學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7. 重視用人單位在課程發展中的參與,通過聘請校外導師,邀請企業家講座、到企業參訪、建立企業實習基地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豐富MBA培養模式。每年每個班有數次走出學校,到企業現場進行移動課堂教學,參觀考察企業,邀請當地企業家講座與座談,從而進一步了解用人單位期望,又讓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社會與實際管理問題。MBA項目每周至少舉行一次各種類型的講座,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接近商業的新知識和新思想的機會。
8. 要求MBA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后,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專題調研。MBA同學可以從這些實際工作中實踐所學的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9. MBA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強調創新創業精神,注重基于互聯網的經營思維和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互聯網意識。
參考文獻
[1]敖永勝.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培養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
[2]張建功,劉興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產學耦合的機理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5).
[3]王亞林.我國MBA教育改革問題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5(6).
基金項目:2011年度浙江工業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
作者簡介:徐振浩(1984-),男,講師,從事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4
摘要:文章主要從美的本質和對美育的理解出發,提出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發展人,使之成為身心健康的完善的人,同時針對美育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論證了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關鍵詞:美育;素質教育;社會功能;經濟功能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人類自從在勞動中誕生美之后,就尋找著美,追求著美,創造著美―――既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規律塑造客觀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規律塑造著自身。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是人類追求美的結晶。”美術教育對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創造美好的人生,事實上每一種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如此,只是美育是最直接的途徑和最有效的辦法。
一、美的本質及美育的含義
生活中到處都是美,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什么是美呢?筆者認為美是一種有規律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蘊涵著客觀規律與長遠目的高度融合的和諧自由關系的理想存在。羅丹說:“美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發現。”
美的本質是天人合一的和諧自由的理想關系,它包含著認識關系和功利關系,又不同于認識關系和功利關系,體現出真善統一的特色,它具有人類社會性、客觀實現性、形象直覺性、精神功利性、和諧自由性、新穎獨特性等基本特征。
美術教育,通常稱為審美教育,是審美和教育的融合。美育是通過審美的方式來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人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所謂美育的本質,是指美育這種教育的本體存在及其特殊的質的規定性。也就是說,美育,這一概念它體現的應是其本體存在的內部聯系。因此,要全面、準確地把握美育的本質,就必須以全面、準確地把握美育本體這一整體存在及其內部聯系為前提。美術教育不同于德、智、體等教育,它只是通過藝術等美感活動和審美方式,來提高人的素質和修養,來轉移人的心理氣質,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從而達到全面培養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成為具有崇高情操與富有實踐能力的人。它有主體審美感受能力、美認識能力的培養問題,也有主體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問題。
二、美育的目的
馬克思說:“人和動物不同,人的活動都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币驗槿说幕顒邮怯幸庾R的,所以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具有一定的目的。所謂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娛樂。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標志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與協調,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特有的功能與性質。
美育的任務在于鼓舞人們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使人充滿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作為一種愛的教育,能自覺培養學生自愛與愛他,以及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愛人類、愛和平、愛生活的情感態度,他們能在愛的體驗中獲得審美的共鳴和喜悅,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由于美育不帶有功利色彩,通過審美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而且能美化人自身,即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學生的人格和心靈。有了好的人格和美的心靈,他們就能用正確的觀點看待任何事物,遵循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則處理人際關系,用一種讓對方樂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溝通。同時,也能用正確的審美標準約束自己的言行。此外,由于有了正確的審美觀,人們會不斷發現生活的美好,從而熱愛生活并不斷去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們也必將把與人的和諧交往作為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素質教育是做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質教育不是單獨進行的,它潛在于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等以及各種日常的活動。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點,在培養人的優良素質方面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想在教育實踐中切實地把素質教育擺在首位,美育,是一個極好的切入口;重視審美教育的獨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廣的層面推進。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情感是人對待周圍現實和對待自身態度的一種穩定而持久的體驗。情感既反映人對人的態度,也反映人對事物的態度,因此是反映現實的特殊形式。列寧就曾經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泵佬g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形象與符號,容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情感性同樣是美術課程的重要性質,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動力,不僅如此,美術課程本身就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美術課程不僅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而且有益于學生情感的不斷升華。美育就是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美,對人進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顆豐富而充實的靈魂,并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生活中去,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這是其他教育無法做到的。
2.有利于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美育由于沖破了狹隘的功利主義,并且是一種自由形態的教育,所以比較容易與其他教育相結合,并滲透到其他教育中去。一個人僅知道什么是不夠的,只有從情感上產生愛好,才能心悅誠服,才會在行動中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梢,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形式分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藝術活動,尤其是美術活動中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所以美術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地豐富形象儲存,而且能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兩種思維密切相關,從思維的發生學來說,形象思維是基礎,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邏輯思維。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尤其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更要注意形象思維教育。
從上面論述中可以看出,美育的社會功能在于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發展,所以,美育能從更高的角度體現人的本質要求和理想。
四、美術教育的時代呼喚
社會健康、完善的發展就需要健康、完善的新型人才。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年青一代的理想、道德才智和情操的樹立、培養,都不能離開美育的影響和熏陶。
培養愛心,當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務,各種教育都應將它納進去,但美術教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審美是人類愛心培養的主要方式之一。愛人類,愛自然,愛自己,愛生活,健全的人格理應如此。充滿愛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個充滿愛的社會必然是美的社會。
審美想象、直覺與創造力的培養是人類最可貴的素質之一。審美的創造力主要表現為想象?梢哉f,創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質的特點。正是因為審美心理特點是想象,所以審美對于創造力的培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時,美育作為完美人格的最基本的建構手段,能夠培養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美好心靈,促使人的道德素質獲得全面而充分的提高。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有著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美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給學生以積極的思想影響。美好的藝術形象,可以給學生展示出社會生活的畫卷,展現出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并提供區別善惡、美丑、榮辱、正義與邪惡的標準!八囆g來源于生活”,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啟發學生認識生活,啟發他們去發現美、創造美,提高學生觀察、記憶、想象、創造以及鑒賞藝術的能力,初步樹立良好、正確的審美觀點。
【參考文獻】
[1]仇春霖.大學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繆靈珠.繆靈珠美學譯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8.
[3]張晶.美學之思:理的審美化存在[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5
摘 要: 本文根據商務英語口語的教學目標,從英語思維、交流意圖、猜測能力和想象力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口語訓練,培養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必須始終把就業目標放在第一位。就商務英語專業而言,必須加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這其中就包括語言表達能力,BEC 口試更特別強調話語運用這一能力。
1 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對于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口試是BEC 考試中最具有挑戰性的一個環節。該測試一般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官就一般問題對考生進行提問,要求考生介紹個人概況和對一般事物的看法,一般較少涉及商務知識;第二部分是考生根據提示就某個商務話題發表觀點并講述理由,要求考生能夠連貫地組織起一段商務發言;第三部分是考官提供一個商務情景,考生彼此交換看法,要求學生能利用推測及對比等方式進行討論,表達贊同、反對、捍衛自己的觀點等。第二、三部分的考題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且涵蓋的范圍很廣,難度較大。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每年都有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報考BEC考試,但是BEC 口試的通過率卻遠低于筆試的通過率,口試成績不理想也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學生BEC 考試的總體成績,口語教學依然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2 高職商務英語口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目前口語教學有多種教學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朗讀、復述、圖片描述、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模仿、短劇表演、游戲、英文歌曲、英語角、演講、辯論、電影欣賞、口頭作文、英語繞口令、聽譯訓練、總結發言、商務報告因此,學生口語成績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原因并不在于教學方式的單一,而在于這些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如何得到具體使用,筆者認為,目前高職商務英語口語的教學在使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2.1 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掌握一門外語實際上是要熟悉并掌握一種思維方法。用英語思維是指排除本族語或本族語的干擾,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沒有經過英語思維能力訓練的人,大都是把聽的東西譯成自己的 母語后再儲存在記憶里。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在練習口語時經常最先想象相應的中文,再找相應的英文表達,他們每人都有一個電子字典,在不懂怎樣用英語表達某個具體信息的時候,馬上打開電子字典,輸入要表達的中文意思,然后再翻譯成英語。這種在課堂上潛意識地把教師表達的英文內容翻譯成中文加以理解,在表達前,再把語義信息,即他想說的,在腦子里下意識地尋求母語的表達式,然后再把它譯成英語呈現出來的做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母語的干擾,而且這樣借助于母語表達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地道的。BEC 口試主要是根據商務工作人員的日常具體工作需要來制定測試的交際項目和任務的,顯而易見,他們交流的對象就是滿口英文的外國客戶,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有效地從骨子里來用符合英美人的思維方式來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過程。從教學實際來看,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可以從信息接受和信息輸出兩個方面著手。
信息接受方面:教師應該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并盡量做到全英語授課,用簡單、清楚、流利的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解釋某一個語法點和難詞、難句,并且在課堂上多用英語和學生進行交流,給學生創造口語的練習機會。在上課時,無論開場白,還是正課,都盡量使用英語完成,包括解釋相關商務專題的背景知識,講解課文內容、中心思想、詞匯和句子,以及布置作業或提醒學生注意課堂紀律,這樣非常有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學生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并得到提高。
信息輸出方面:學生應養成使用英——英字典的習慣,學會用英語準確、簡潔地定義一個東西,加強用英語解釋英語的訓練。一個學生如果習慣或依賴英- - 漢字典,對事物的描述就很單一,碰到一個單詞不會說,就會很尷尬、很緊張,從而影響了流利度;使用英- - 英字典有助于提高口語能力,堅持讓學生使用英- - 英字典一個階段后,他們對一個事物就會有不同的描述方法,當碰到一個不會說的單詞時,就會很自然地切換到另外一種描述方式上去了,同時,使用英- - 英字典可以幫助學生跳過中文的中間環節,直接理解單詞的含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反映速度。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工作的實際需要使他們幾乎不可能借助中文來與外國客戶交流,因此,習慣使用英-- 英字典更有助于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完成任務。
2.2 培養學生的交流意圖
交流的需要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學生只有在有交流意圖時,才會去開口說話,而且學生的口語能力只有在將自己的思想轉化成語言時才得以表現出來,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首先必須要激發他們的交流意圖和說話動機,使學生愿意開口講話,積極使用英語來表達思想。在實施口語教學時,許多教師往往采用的是與思想脫節的機械訓練,要求學生刻意去模仿,所以學生只是為了課堂上應付老師才會開口。以情景對話為例:一般的做法是把學生分組,以教師給定的對話模板為樣板,根據指定內容進行對話,要求每個小組成員都積極參加,并把學過的內容用英語表達出來。而實際上,口語的學習與提高不是簡單的背單詞、句型以及造句,它是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境的,所以,學習口語應該從特定的語境入手。設計口語活動時,應盡可能考慮將真實的生活環境、真實的交際目的和真正的角色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在現實的交際
環境中,所談論的話題是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使學生感到有言可發,有言可談,這樣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交流的意圖了。B E C考核的是商務運作中英語使用的規范化,BEC 口試在測試考生的口頭交際能力時,要求學生真正的參與建立和保持商務關系的交際,雙方通過交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體現了交際的真實需要,交流的真實性、情景性和交互性非常突出,學生在仿真的國際商務環境中,通過反復實踐,快速、熟練、規范地掌握從事商務活動的各項活動的操作的要領和技能,做到真正“能說會做”。如:根據實際生活需要——緊扣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英語,如學到問路這一話題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室外結合實際場景進行訓練,在接近真實的情景中學習和訓練口語,學生的表達意圖也自然而然隨著產生。
根據實際業務需要——商務模擬訓練通過內容豐富、專業面廣、難度適宜饒有趣味的商務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商務英語獨特的語言現象,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商務口語實踐活動。如開展模擬交易會,讓同學們每人帶來自己的書籍、玩具、學習用品等,相互置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介紹自己物品,進行詢問,討價還價等;開展模擬商務談判,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組,每兩小組分別代表合作的兩家公司,一一對應進行有針對性的談判,在各小組內部同樣可以以公司組織機構的形式進行人員分工。參加模擬訓練的過程,不僅是鍛煉口語的過程,也是同學們相互尋找差距、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根據實際就業需要——模擬招聘會旨在讓同學們通過“實戰演習”,樹立自主擇業的意識,體驗自主擇業的 感受,從而鍛煉學生的表達力、觀察力、應變力、合作力、學以致用能力等等。這種提前熱身的做法,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關注社會生活、擴展社會視野,為日后的就業和發展儲備相應的知識,提前知道應聘的流程及需要注意的細節,為以后的求職奠定一個基礎。
2.3 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
猜測是人們的一種思維活動.不管是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是對未知的將來,人們對拿不準的事情都會進行一番猜測或推斷,猜測對學好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如果有一個詞沒有聽懂,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如果講究背詞背句型、背語調,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人用英語表達的時候總會停下來思考,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能猜測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運用圖式理論進行口語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F代認識心理學的圖式理論認為,人的知識是以圖式的形式貯存于大腦中。在學習英語時,把英語詞語表達的概念與他們網絡系統中的圖式對比,或對號入座、或加以修飾、或構建新的圖式,以建立起—套類似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所擁有的圖式網絡。處于活躍狀態的圖式是思維、推測、判斷的基礎,使我們有可能預測說話人將要表達的內容。一旦說話人所描述的內容與這些圖式相吻合,它們就會啟用,有了意義。可見,學習和應用外語的過程實際上是—個信息處理和存貯的過程,口語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大腦中圖式信息是否豐富。輸入的信息激活內在的相關圖式使大腦能對信包進行判斷理解,并對未輸入的信息進行預測,然后迅速地轉化成為語音信息。因此,開口說話,進行語言交際便成了大量聽的必然結果,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練習的設計,加強聽力訓練,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學說必須從聽開始,先聽別人說,反復多聽幾次,通過一些線索來進行猜測某個詞語或者是用法的意思,知道怎樣說,以及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 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想說話的愿望。
2.4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開展英語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創造意識,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比如,每當學生學完一個商務專題后,可以要求他們聯系新內容和舊知識,并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設想一個情景,編成對話或小品表演,讓學生主動充分地融入專題;可以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班會、晚會、校慶會或和校外朋友聯歡會上表演自編自演的英語節目;可以要求學生把英語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在逛街、購物、交友等時時刻刻都盡量使用英語;還可以以漫畫或動畫flash 等形式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情景演示;同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碟片,去掉原配音,讓學生用英語進行簡略配音,鼓勵學生自創符合劇情的英文對白?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是主人,他們能自由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出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東西,并能以產生成就感的喜悅心情更熱情主動地投入新的學習。
3 結語
培養學生,學生的交際能力是我們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在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使他們的口語水平和英語表達能力不斷加強。
參考文獻
[1] 高建平.辯論式教學在英語口語課教學中的應用[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3,4:44.
[2] 李傳芳.從話語運用和交際策略談口語交際能力—— BEC 交際口語測試淺析[J].外語教學2003,1:63.
[3] 馮克江.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口語教學改革[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55.
[4] 翟穎璐.大學英語口語能力教學方法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2):214.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6
摘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新時期,人們在道德觀念和價值認識上呈現多元化,市場經濟本身的功利性等負面因素,對技工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筆者從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以及與行業要求緊密結合、引入企業文化、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看法。
關鍵詞:技工學校;職業道德教育;思考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各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了劇烈的碰撞,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一方面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大大增強,但同時也滋長了拜金主義、唯利是圖和其它一些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市場經濟本身的功利性等負面因素,對技工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日前我國新增勞動力中,約有60%是由各類職業學校輸送,其職業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從業人員隊伍的整體職業道德水平。技工學校如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德才兼備、知行統一的高素質勞動者,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加強技工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
1.學生就業和成才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技工生的成才‘意識很強烈,但一部分人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在實際丁作中,眼高手低,缺乏敬業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獻意識,責任心差,集體觀念淡薄,對工作環境、待遇等較為挑剔。然而絕大多數企業卻十分看重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把人品、敬業、責任感作為聘用員工的先決條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技工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縮小與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目標的差距,使他們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2.各行各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技工學校肩負著為各行各業培養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實用人才的重任,其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員工的整體職業道德水平。加強和改進技工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僅關系到一所學校的聲譽,也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發展興衰和市場形象。如果技工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職業道德知識和規范的傳授上,那么學生即使了解和掌握了,也很難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將它們轉換成為必要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畢業生的認知與企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出現錯位,就容易造成企業用人方面的職業道德風險,對企業自身的持續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3.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職業道德建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技工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形成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基礎,而這些畢業生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職業道德風險的大小,技工學校畢業生作為社會新增勞動力的主體,其職業道德風險的客觀存在,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安定和文明。所以,降低和緩解他們的職業道德風險,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問題,也是作為用人單位企業的問題,更是關系到整個社會道德風尚提高的問題。
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舉措
1.正確認識技工學校培養目標的職業性,處理好專業理論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的關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鮮明的職業性,它側重培養工藝型、操作型、應用型的中、高級技能人才。與此相適應,技工學校德育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抓好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愛校、愛專業;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既不好高驁,也不妄自菲;教育學生不斷進取、勇于創新;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技工學校德育應緊緊抓住職業性這一鮮明特色,以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專業意識、技術道德意識為主要任務。
2.通過課堂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技工學校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先從課堂理論教學入手,逐步向養成教育和實踐教學過渡,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及要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學會自我職業生涯設計,根據市場需求擇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能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并將職業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將職業道德信念外化為行動。在實踐中,可采用:一年級以公共職業道德的基礎理論教學為主,同時輔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職業道德的啟蒙教育,重點講述職業道德規范及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的相關內容;在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大賽”,通過活動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認識自我,確立職業目標。二年級以行業職業道德內容為基本出發點,講授內容以個案教學為主,可開設職業指導與求職面試技巧方面的選修課,舉辦以所學專業職業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座談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三年級是以下企業親身體驗和結合實習實訓為主的職業道德實踐教學,可以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進行座談,開設以“就業與創業”為主題的講座,增強學生的職業情感,指導學生順利就業。
3.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學校要營造一個文明、衛生、優美、高雅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勤工儉學,開展“文明小區建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品德;通過“文明班級”、“星級宿舍”的評比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衛生的習慣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職業生涯設計大賽”、專業技能比賽等,提供給學生施展才華的平臺,從而提升學生職業道德水平。其次,在公共場所設置職業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園網上開辟專門的職業道德教育網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中開辟職業道德教育專欄,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用“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把擇業觀、職業理想等根植在廣大學生的心中。
4.與行業要求緊密結合,強化實習、實訓
行業要求與職業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例如,教師組織建筑專業的學生討論建筑業的x賄s賄問題、豆腐渣的工程、欺騙性廣告問題等。學生只有在職業實踐中感受、體會和鍛煉,才能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加強實習、實訓,既是技工學校專業實習訓練的需要,也是職業道德養成過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實踐證明,堅持職業道德教育的“職業性”、堅持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做統一”,摒棄“坐而論道”,讓學生在職業實踐中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增強道德選擇能力,是職業道德教育的必然選擇。
5.引入企業文化,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企業文化是職業道德的有效載體,它包括堅持職業道德以誠實守信為核心,塑造品牌形象;以共同理想為核心,構筑價值體系;以行為創新為載體,苦練內功求發展等。技工學校引入企業文化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一 方面可以優化學生對企業、對社會的認知結構,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的基本了解,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為學生的成功就業構筑橋梁。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原來陳舊的教學理念,將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引入教學之中,提高學生在將來就業中對企業的適應能力、對改革和競爭的應變能力。
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整合師資隊伍結構
一是加強教師的崗位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心理素質;二是建立專業課教師定期下企業掛職鍛煉制度,以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體驗性和實效性;三是從企業中聘請相關專家或從生產一線挑選品質高尚、有經驗的師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充實職業道德教育的師資隊伍力量;四是樹立有良好師德的教師為全校教職工學習的楷模,同時挑選部分優秀教師有組織地開展以職業道德教育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和理論水平,并逐步成為德育學科的帶頭人。此外,建立健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保障機制,完善師德的考核、獎懲機制和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建立“優秀教師”報告會制度,使“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成為每個教職工的自覺行動。
7.學校與家庭、企業、社會形成合力,齊抓共管
職業道德課是顯性課程,而整個職業道德教育則更多地屬于隱性課程的范疇。學校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不能脫離社會,忽視家庭、企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父母對子女的啟示和引導、社會對職業道德評價和認同,都會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形成和能力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技工學校要根據企業和社會需要,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所要從事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據家庭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職業道德品質。企業、社會和家庭在學生公共道德培養和一般職業道德養成方面負有重要責任,尤其是家庭,對獨生子女的個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職業道德教育才會卓有成效。
8.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職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最終體現在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上。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提高自我認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的過程,是一個人在道德修養上自覺能動性的表現。職業道德教育是否有效,歸根到底取決于教育對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職業道德教育工作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資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在教育的方法上,應使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改變為平等、民主、開放式的教學,尊重和開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主動系統地學習有關職業道德理論知識,在社會實踐中自覺地按照應承擔的社會道德義務進行自我監控和自我矯正,從而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7
摘要:美術教育作為現代素質教育發展中的一種,其在長期教育過程中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及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F今在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過程中加強對美術教育的認識,強化美術教育的地位是教育發展的必要工作。
關鍵詞:美術教育;素質教育;意義
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越來越注重對人才培養的綜合發展,這不僅是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人們自身對人格塑造的需要。美術教育作為現在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教育,其是向人們傳播美育知識、美育內涵等方面內容的主要途經。所以,現今許多的學校應認識到美術教育的意義,強化美術教育的地位,創新美術教育發展的策略,促進美術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美術教育的主要介紹
當代素質教育將美術教育定義為學校為了能夠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能夠促使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形成,最主要的是提高學生在應對生活和社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學校等管理機構在與美術教育人士的相互協作下有計劃、有步驟的向學生開展有關美術教育教學等工作。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的一種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的學科項目,能夠使學生在面向社會、人生、生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人生態度。所以,美術教育能夠從態度、意識、創造力等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創新發展。
二、美術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無論是從實際上還是從理論上都不能磨滅其在現代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具體如下
1、美術教育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思想道德素質是每一個階段的學生接受教育放在首位的教育項目,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又非常復雜的過程。12至18歲階段的學生處于社會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教師除了通過專業的思想道德課程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學科進行滲透性的貫穿學習。所以,美術教育作為一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學習項目,其對于培養學生的現代化道德素質,促進綜合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現今,在面向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優秀的美術作品的賞析和美術創作兩個方面進行,當然貫穿于這兩個項目之中的還有美術交流、美術展覽等方面,教師可以綜合利用這些不同的美術教育項目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體而言,就是在進行美術作品賞析的過程中,選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凝聚了作者非常大的心血,能夠明顯的表達高尚道德素質的作品。如,選用中國傳統美術作品,能夠向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一貫所提倡的傳統道德的印象,教師并鼓勵學生積極的將其所能感受到的或者想要表達的道德品質通過美術作品展現出來,這樣一種道德和美術作品之間的互動能夠在長期的過程中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總體而言,美術教育以其獨特的色彩形象、視覺沖擊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通過高尚的藝術思想和藝術精髓讓學生在感悟美術魅力的過程中學習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美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美術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心理健康的培育和發展是現代教育教學發展中非常注重的一個工作,這不僅是現在物質化社會急劇變遷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要求。心理健康對于保證學生正常的行為、健全的人格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一個人能否為社會所用的表現。心理健康作為一個非常內在的事物,在面向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力圖保證學生正常心理的存在,能夠樂觀積極的相對學習和生活,是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美術教育作為學生接受的基礎性教育對于保證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義。現代專業美術教師為了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美術教學中可以通過美術理論知識、美術訓練方法、美術素描教育中等融入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同樣作為一個長期的過程,美術教育能夠輔助學生正常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如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美術理論融合在一起,在進行結構原理傳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主動的引導學生要通過現象看清本質,讓學生明白在面對生活中的事物時不要讓事物外表的現象所迷惑,以此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起輔助作用。所以,美術教育可以讓學生通過在美術知識學習及美術創作的過程中享受這一過程、愉悅自己的心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促使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心理需求訴諸于美術創作中,學會正確的發泄自己的陰暗面及不合理的情緒,由此可見美術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3、美術教育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時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要求個性發展,所以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個性化人才是非常必須的。學生個性的發展并不是特立獨行,而是要求其具有足夠創新的精神,對事物能夠發表獨特的想法,擁有時代發展所需要的自主意識,并且學生能夠得到正確的發展。那么,美術教育是如何促使學生個性發展的?具體而言就是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在現代學科教育進行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要接受專業性的美術教育,一般所有學生接受的都是與美術相關的基礎知識,而那些進行專業性美術教育的學生是在遵循自己對美術具有興趣及具有想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所以現在美術學習及美術創作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屬于藝術人才,這與社會所普遍需要的人才是不同的,這同樣是個性化人才的一種?傮w而言,美術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身感悟將美術作品進行獨家解析,從個人不同的立場出發解析出具有獨特性的含義及內容,而且可以通過美術創作將自身所要表達的想法通過美術作品創作出來,獨特的、具有創新性的美術創作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最主要的美術教育途徑。
三、小結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作為現代素質教育中一門基礎性的教學課程,其對于促進學生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心理健康健全以及個性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美術教育專業教師可以將這三方面的知識貫穿在美術作品學習及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提高美術教育的價值。
作者:王寶華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綜合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梁毓玲.淺談美術教育對中國人格建構的意義[J].科技信息,2010(36).
[2]段知力,龍湘平.淺談鄉土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意義[J].戲劇之家,2015(11):202-202.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8
[摘要]英美文學的學習對當代大學生是具有重大教育意義的,但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這一意義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此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英美文學的學習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意義:加強語言運用的能力;啟迪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修身養性。
[關鍵詞]英美文學 大學生 語言 思考 修身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英語的學習已經滲透到我國每一個教育階段。而對于高校教育來說,英語語言的中所存在的文化底蘊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然而,在當今的大學生當中普遍存在一個誤區,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對英語的學習只是單純為了修得學分或者是通過四,六級考試,以便于將來找工作。因此在他們眼中,學習英美文學只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對于非英語專業的人而言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此他們對英美文化知之甚少。
然而作為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深入接觸過英美文學的學習,并且從中獲益匪淺。最大的啟迪便是,英美文學的學習對當代大學生是有重大深遠意義的。無論是對專業或非專業的學生,英美文學的學習既包括對語言的理解,對文化的學習,也包括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通過學習英美文學,我們在加深英語語言的了解的同時,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觀念,開拓視野,學習思考,培養較強的較為抽象的思維能力,以助于我們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一、文學與語言
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把文學與語言這兩個概念割裂開來分析,文學是承載語言最重要的載體,而語言是文學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基本工具。
首先,英美文學作品中提供了真實的語言環境,包括最準確,地道的詞匯,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我們可以擴充詞匯量,并在具體語境下學習使用真實的語言,增強語感,提高自己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語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對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只有對這本文學作品學習過的人才能領會出它所要表達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現在用來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規定或條件所造成的無法脫身的困境。如果我們沒有讀過《第二十二條軍規》,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達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句子是簡單句和復雜句的結合,對英文原著而言,復雜句占據主導地位。這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加強語感,提高語法運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當中包含各種各樣的文學體裁,語言風格,我們可以從學習中提高對英語語言的審美水平,加強對英語語言的感知力度,培養對英語語言的親切感。
二、文學與思考
在當代社會,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甚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學生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知識,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文學不僅僅是歷史事件、人物介紹和數字年代之類的事實,文學是人類心靈的體驗。大學生應被引入文學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觀察者。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時期,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文學是最寶貴的財富。英美文學素質是構成提高素質英語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學是透視人類社會的窗戶,通過這扇窗戶,學生可以了解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性、價值觀念以及社會變遷等。了解他國的社會變遷可以啟發學生反思自己的社會生活、思想動態、精神面貌等諸多方面,從而加強文化修養,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作家,所創造出來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時期的社會形態,背景,以及對人民生活形態,對文學家們獨特思想的影響。通過學習它們,我們可以加深對不同時期的社會形態的了解,學習偉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啟發,從而培養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興起于英國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狄更斯,簡奧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別在他們各自的作品中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為背景,生動描述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從而揭露社會現實,抨擊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下的道德墮落,呼喚人性的復蘇。新硭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說是以其故鄉威塞克斯為背景的。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侵入農村,個體農民在經濟上陷入失業、貧困的悲慘境地。面對工業文明帶來的后果,哈代的心靈受到強烈沖擊,他在感情上痛恨工業文明對人們和諧生存狀態的摧毀。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中,哈代對當時工業文明對鄉村的沖擊進行了全景式描繪,然后以苔絲家作為個體農民的縮影,深入展現人們在物質困境中的痛苦掙扎。
因此我們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獲得了對不同社會形態下的不同意識形態的啟迪,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意識形態,并幫助我們提升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深度,啟發我們對偉大思想的思考,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文學與修身
總所周知,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廣泛的閱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反復誦讀英文經典原作不僅幫助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傳說、風土人情和社會風尚,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觸文學作品中飽含的文化底蘊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升華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內心,修身養性。
文學是智慧的源頭,一切偉大的思想的結晶最集中的體現。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從欣賞到崇拜,再到皈依。例如,通過讀十九世紀早期,英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等等的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心靈對自然地認同感,皈依感。在喧囂,物質的現代生活中,更趨向于接近自然,升華心靈的境界。這對我們修身養性是有重大意義的。
四、結語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通過強化對英美文學的學習,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學會獨立而深入地思考,并從中修身養性,是十分重要的?上У氖,現行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這一重大意義并未引起足夠重視而廣泛普及。
參考文獻:
[1]羅云。論英美文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湖南: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
[2]陳蘭英。閱讀,背誦與英美文學教學。湖南:湘潮(下半月),2009。
[3]劉云霞,大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必要性,高校講壇, 2008。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19
【摘要】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培養兒童的禮儀教育,提升兒童文明禮儀行為在兒童教育教學中顯得極其重要,對于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探討,本文采用深度訪談與調查的方法,從兒童禮儀教育的內涵入手,通過對家長、老師、鄰居等進行二次調查問卷之后,分析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進一步闡釋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對禮儀教育在教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提供了幫助,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禮儀教育;兒童教育活動;實踐意義
一、兒童禮儀教育的內涵
所謂兒童禮儀教育,主要是對兒童儀表、課堂紀律禮儀、家庭禮儀、待人接物禮儀等教育指導,其是對兒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道德教育活動。它是兒童思想道德水平與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通過將國學禮儀帶入兒童禮儀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培養兒童良好禮儀習慣的養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兒童禮儀的教育。
二、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表現
。ㄒ唬┙涍^禮儀教育的兒童。經過深度訪談與調查報告,分班教學后上經過兒童禮儀教育的學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為,能夠正確熟練使用禮貌用語,比如“謝謝”“沒關系”“你好”等。其次,學生的行為得到了規范,經過禮儀教育時間比較長的兒童,能夠做到保護環境衛生,主動將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內,特別是在上下樓梯時,能夠互相謙讓,在外出的時間活動中,可以自覺進行排隊,井然有序地進行集體活動?傊涍^禮儀教育的兒童,在學校養成了互相團結、關心的好品德,能夠和其他學生和諧共處,做錯時能主動承認錯誤。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嬌、不任性,主動幫助父母進行家務活的勞動,能夠與鄰居和諧共處,并得到老師與父母的在贊揚與認可。
(二)未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經過深度訪談與調查報告,分班教學后上未經過兒童禮儀教育的學生,其行為習慣沒有得到正確的約束,通常在教育活動中,難以控制自身的行為,甚至還會出現罵人的現象。其次,由于兒童的自制力比較若,未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課堂表現雖然活躍,但是難以服從老師的安排。在課后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小摩擦,影響班級的和平共處與團結。總之,未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在學校實踐活動中難以管理,當出現問題時,會隱瞞或推卸自己的錯誤,甚至還會造成撒謊的現象。在家里表現的比較任性,時不時發生調皮搗蛋的現象,不能與鄰居和諧共處。兒童的種種表現,會讓老師進行批評與教育,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不利于其未來的成長[1]。
三、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ㄒ唬┯欣诤霌P傳統文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的教育家孔子,就開始重視學生的禮儀培養。兒童處于教育的初級階段,對其進行禮儀教育,有利于繼承于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兒童的禮儀教育,一是把傳統美德內化成學生內在的素質,二是促進美德的廣泛傳播。因此,對兒童的禮儀教育,要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進而滿足弘揚傳統文明的需要。
。ǘ┩七M了素質教育。隨著教育體質的改革,對于我國兒童的禮儀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兒童與家庭、社區進行有效的聯系,推進兒童的禮儀教育實踐活動,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讓學生正確處理好家庭與社區之間存在的關系,使每個兒童能夠全面而和諧的發展,這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遠離不文明的行為習慣,從而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因此,重視兒童禮儀的教育,是現代社會推進素質教育必須要做的事。
。ㄈ┚S護了家庭社會的和諧。兒童作為家庭成員,其行為習慣的教育,通過老師與父母的教育,可以營造出溫馨的家庭氛圍,而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有利于其良好禮儀習慣的養成,相反則不會形成。另一方面,兒童良好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使兒童能夠與鄰居和諧共處,有利于孩子社區教育資源的利用,進而監督和糾正了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有益于孩子的健康發展,這滿足了兒童的發展需要,對維護家庭社會和諧具有積極的意義[2]。現代社會好多家庭都會出國旅游,每個人的個人形象都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形象,因此禮儀教育應從小抓起。
綜上所述,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需要我們了解兒童禮儀的教育內涵,根據兒童禮儀在家長、老師、鄰居等方面的表現,知道兒童是否經過禮儀教育,將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兒童的禮儀教育。
參考文獻:
[1]牛鮮新.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學周刊,2016,(17):216-217.
[2]劉娟.論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20
[摘要]:要充分意識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的過程,更需要讓小學生在感悟小學數學知識中蘊涵的美育元素之所在,并在美育維度下充分地發掘出小學數學教學的內涵,有效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注意結合小學數學教材中所包含的美育知識,從美育維度總結出如何通過對于小學數學課程的優化設計,尋找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心所在,在陶冶小學生身心的同時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美育維度;小學數學教學;教學探析
一、將美感教育融入數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重視到從美感教育的角度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重要意義,這就導致小學數學教學過程脫離了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加之數學知識在表面上呈現出的是枯燥乏味的表象,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證。與此同時,在進行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重視對于數學知識理論的教學,便會很容易導致小學生難以發現小學數學中的美感,進而導致小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學習產生厭倦感。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進行美育維度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可以將小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美學元素和小學數學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將本來抽象枯燥的知識賦予更多的知識美,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過程帶給他們的快樂。從這樣的情況可以看出,進行美育維度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美育維度下的小學數學教學類型探析
1.發掘出小學數學教學的知識美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小學數學具有著規律性強的知識美。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對于數學知識美的研究,對于小學數學知識中所具有的美感也沒有形成足夠的認知,這就導致小學數學教學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果。與此同時,對小學數學知識內在原理探析的研究也沒有形成足夠的教學認知。由此可得出,目前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知識之美的探索研究還需要提升。
2.發掘出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美
截至目前為止,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內容主要是數學知識點記憶和數學習題解題方法的分析,并沒有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之美進行發掘。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數學教學內容的單調會導致小學生的學習方式缺少主動性,只是機械地學習,而沒有真正理解知識,這也會產生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不夠高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要重視并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數學的內容美是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助力,小學數學作為數學教學的基礎教學部分,承載著系統性的數學知識。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掘隱藏在小學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文化,發現小學數學的內容美,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3.發掘出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美
作為自然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數學學科對于學生的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這也就提出了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之美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存在著對于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進行強行灌輸的情況。與此同時,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優化設計的的時候,也忽略了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之美的研究,這就使得所制定出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要,導致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之美的總結研究,發現數學基本方法的應用特征,展現出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之美。
三、美育維度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美發掘不足
數學知識體系具有很強的串聯性和系統性(這是一個從小學到大學的連續性過程,數學知識體系的形成也是一個逐步的發展過程),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把握住這一特點,就可發掘出小學數學的內容。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對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進行串聯分析研究,對小學數學內容的探索度也明顯不足。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也就難以展示出自身的內容之美,進而導致小學數學課堂學習過程成為機械的學習過程,學生也就難以真正地理解知識的精髓。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知識美發掘不足
在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理論考試仍然占據了重頭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小學數學知識美的發掘,通過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美感,加強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興趣。但是,在多數的教學中,往往存在著對于小學數學的知識美發掘不足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未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美”的追求,提高教學效率。
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規律美發掘不足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對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明確目的,這就導致小學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規律之美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掘。與此同時,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難以通過對知識的把握,形成對數學規律美感的認知,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一團亂麻”,學生數學課堂學習興趣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證。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規律美發掘不足的情況嚴重地制約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用的發揮,是未來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四、美育維度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1.發掘出知識美
為了有效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美育策略研究之前,要結合教學過程的各項具體要求,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知識美的深刻研讀,來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效率,充分地發揮出小學數學美育教學的作用。
2.勾勒出內容美
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以及小學數學內容的實際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美的展示。第一,要保證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運行過程貼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第二,要保證教學過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數學知識蘊含的內容之美。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習題解析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系統學習。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足夠的理解,并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內在美,進而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
3.引導出規律美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數學的實際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引導出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美。綜上所述,通過將美感教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合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中蘊含的美感分析,對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過程中,要從美育維度出發,合理規劃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平.關于小學數學教育專業課程的探索[J].遼寧教育研究,2003,(06).
[2]俞航.讓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原始問題”[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2004,(15).
[3]佟娟,王琦.“整理和復習(二)”教學設計與評析[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2004,(36).
[4]陳好蘭.合作學習與促進學生發展[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02):38-39.
[5]陳敬秋.走進數學新課程[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01):45-47.
[6]廖愛蓮.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2003,(08):44-44.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 篇21
摘要:當前我國的素質教育仍然存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發展失衡的問題,導致大學生的“人文社會學科缺乏癥”越來越重。靈商教育能夠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充分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個人幸福的訴求,充分發揮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會價值,因而要求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靈商;人文素質;教育方法
一、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社會越來越認識到人文素質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楊叔子院士曾經說過,人文素質教育關系著“民族存亡、國家興衰、社會進退、人格高低、思維智愚、言行文野”,而且對“中國夢”的實現有決定性的影響。然而在我國,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更需亟待完善。由于科學教育比人文教育更為人們所重視,進而導致二者發展失衡,這成為目前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問題。這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一是長期存在的應試教育體制和觀念。計劃經濟和蘇聯教育模式對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深遠,據此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體制和觀念,不僅嚴重限制了國人的知識結構,而且造成了人文素質的先天性缺陷。二是市場經濟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化行為。市場經濟運行中強調效率優先、利潤最大化,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人們更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利益,重視工具的效率而忽視價值的功效,重視現實得失而忽視理想追求,由此導致多數人成為功利的“經濟人”而非全面發展的“文化人”。市場經濟的這種導向對人文素質教育形成了排斥,如在市場經濟導向下形成的學科發展規劃及基于此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必將使大學教育僅僅服務于市場。對于一些基礎學科由于與市場經濟聯系不密切,所以發展會嚴重受阻;而自然科學中的一些新興學科及社會科學中的部分學科將被過度重視而形成熱門甚至扭曲性競爭。再如,一些高校的學科設置、教學內容過分片面地注重實用性,導致學科單一,專業劃分過細,形成了“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慣性模式,實際上損害了人才知識結構的整體性。三是科學教育作用的過度擴張。當前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作用的地位和影響日益突出,科技教育相應越來越成為當代大學教育的最核心內容,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人文素質的忽視及排擠。但人們沒有意識到,雖然人文素質教育不能直接影響社會的經濟發展,但它能通過對人才的全面塑造來改造大自然、改造物質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所以,傳統觀點認為,只有科技教育有用,而人文素質教育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四是教師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從高校教師自身來看,由于知識面不寬、人文知識匱乏、綜合素質不高,所以教師的人文素質修養也存在不足,進而很難達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同時,教師往往僅重視人文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體系中人文素質的缺失,直接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人文社會學科缺乏癥”,如有些大學生信仰迷失、社會公德意識淡薄、行為不文明、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網絡、不善處理人際關系、理解和同情能力匱乏,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當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方式方法。
二、靈商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靈商是心靈智力或靈魂智力(SQ)的簡稱,是20世紀人類對智力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是繼智商(IQ)、情商(EQ)之后進一步揭示人類智力的又一種商。英國達納左哈和伊恩馬歇爾夫婦認為,靈商是一種能夠治愈自己和創造自己整體的智力,是一種能創造性地發現新價值的智力[1]。所謂靈商,是人類大腦的一種能力,它可以提出和解決關于意義與價值的問題,幫助人進行創造性的、富有洞察力的、制定規則和打破規則的思維活動,從而將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聯系起來。靈商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人們往往更加重視智商教育的重要性。近幾年,雖然情商教育受到了重視,但靈商教育幾乎為零,這也正是導致校園內一些極端事件不斷出現的原因之一。因此,智商、情商和靈商三商協調發展對于當代大學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發展靈商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企業人才建設、提升個人幸福指數的必然選擇。第一,人的全面發展是學校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教育在于培養人的生存能力、生活智慧以及健全的人格。中共十八大提出,高等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培養提升創新人才。由于靈商可以內化知識成為創新的源泉,所以靈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人的創造力的發揮[2]。按照這一觀點,我們可以借鑒靈商理論,培養智商、情商、靈商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也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第二,企業的發展需要技術型和復合型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大學生已經不再受企業青睞。企業管理沒有定式,單靠固定的理論解決不了特定的問題,企業管理中更多的是需要管理者運用自己的潛能、悟性、韌性、決斷力和魅力,更多地依賴于自己的見識、膽識、機運與品格力和抗挫力,而這正是靈商所涵蓋的內容?梢姡髽I需要三商兼具的人才。智商高的人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情商高的人可以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靈商高的人定會成為一位事業上的成功者。第三,教育要使人成為有能力的人,并最終成為幸福的人,但如果受過教育的人生活沒有幸福感,那么教育就是失敗的,沒有任何意義。由于靈商是成功與幸福的締造者,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人們的幸福程度,所以靈商教育可以充分體現高等教育的價值。人的智力從智商到情商再到靈商的發展,反映了人們對生存、生活、生命的反思和關懷,這正是決定一個人幸福程度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靈商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法創新
借鑒靈商理論并基于靈商理論,本文認為,深入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包括三個關鍵點:一是重新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探索一套“智商+情商+靈商”的人才培養模式[3];二是大力推動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改革,科學認識和處理科技知識與人文知識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基礎知識與應用知識的關系、必修知識與選修知識的關系、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關系;三是實現教學管理模式革新,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具體有如下建議。
1.構建包容性認知結構,推動學生的靈感飛躍
有一種能夠實現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轉換的場所,即所謂的包容性認知結構,它能在舊知識與新問題以及新知識與舊問題之間建立起較強的關聯性,從而使新情況、新問題轉變為舊問題、舊情況,這樣有利于學生在無意識條件下,實現了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了其通過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真正把所學知識成為自己深刻領悟、日臻完善、不斷升華的特質,實現由內而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意識的加強。
2.善用點撥法提升學生的頓悟力
通過有計劃、有準備的專門訓練可以大大提高一個人的頓悟力,尤其在教學課堂中,老師的不經意點撥是學生頓悟力得以有效提升的關鍵。比如,老師可以允許學生敢于思考、勇于不斷試錯,讓學生真正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索未知情況的答案,以便他們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當學生走入誤區時,能及時地給予指導,使他們具有發散思維,從而激發他們更多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欲望。長此以往,養成思考的習慣,最終達到培養他們創新思維的能力。
3.運用換位思考培育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運用常規思維來思考問題,而常規思維往往會限制人們的視野。所以,當人們遇到困難時,用常規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此時,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茅塞頓開,走出困境。同樣,在教學工作中,如果要讓學生能真正地理解課程內容,那么老師也必須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讓自己能夠融入學生的世界并從他們的角度分析問題。同時,充分認識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外部環境干擾,所以授課的方式要新穎有趣,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教學語言的使用上,也要考慮年齡問題。4.用“入心入腦”的評價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自我展示應該在教學課堂中享有更多的機會,以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出其個人的看法,采用入心入腦的評價方式方法激勵大學生勇于創新,不斷增強其自信心。5.用危機意識提高學生的敏感性危機意識作為人為人處世的重要方面,只有按照它的要求,始終擁有進取精神,時刻維持進取狀態,經常處于進取模式,方可增強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辨別能力,才會敏感地對某些事和某些人作出應有的反應[4]。將危機意識引入高等教育,對于修正傳統教育體系中的偏差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危機環境下的訓練,當代大學生能夠有效增強其堅強的意志、抵抗力和抗壓能力,以及由小及大、防小變大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英]達納左哈,伊恩馬歇爾.靈商:人的終極智力[M].王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0-76.
[2]蔣旋新.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背景、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94-95.
[3]郭榮麗.“靈商”培養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基礎性作用問題分析[J].學理論,2012,(16):198-199.
[4]張永華,周娜.基于“靈商理論”的大學生主體性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1,(2):79-80.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的論文】相關文章:
行動,行動,這是我們最終目的10-27
移動OA辦公系統的最終目的08-14
淺談教育的目的論文09-23
家庭教育的最終檢驗11-23
探究教育與人的幸福論文10-07
論文的寫作目的04-02
縱觀中國語文教育史,粗談語文教學最終目的03-24
教育論文題目的擬定及寫作技巧指導04-03
幸福教育理念與學校和諧發展論文08-03
教育實習目的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