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縱觀中國語文教育史,粗談語文教學最終目的
論文摘要:從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我們的先輩教育家們都非常重視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們當今語文教學目的的設定,也不能離開語文的這兩個基本屬性。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均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作了明確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著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們最終要將語文教學的終點推向何方?即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么?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你不曾深思過這一問題,那么你的教學過程也只能是一葉浮萍,無根也就無歸屬感。為了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這艘航船最終有?康母蹫常語文教師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的目的。
縱觀中國語文教育史,或許我們能從前輩的摸索探究中得到啟發。中國歷來是一個崇文重教的國家,語文教育更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大致可以把中國語文的教育史分成兩大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和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是中國語文教育的初級階段,它可以宏觀地分為七個時間段:遠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六朝、隋唐、宋元以及明清。
遠古至西周是語文教育的醞釀與萌芽期。這一時期產生了原始的文字,所謂的“倉頡造字說”。文字的產生必然會促進教育的誕生,但最初的教育也只不過是家庭式的。隨著學校的出現,于是教育也就變得規范化了。語文教學也就此有了專門的教授場所。那一時期的學校教學內容主要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看似和語文教育的關系不大,但其中的書、禮、應該是語文教育的雛形。書即書寫,禮指道德和禮儀規范?磥碇袊逃脑缙诰鸵呀浐苤匾暼宋慕逃。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私學興盛,出現了許多教育大家,如孔、孟、荀、墨等?鬃诱J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這一時期的語文教育思想雖不統一但較為活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育思想著作《學記》。書中系統的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同學關系等。這一時期對整個中國語文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秦漢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教育也空前發達。秦相李斯提出了“書同文”,也就是將各地的文字統一為小篆,這對語文教育的發展貢獻很大,加強了各民族思想與文化的交流。然而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成了經學的附庸,重書面語輕口語。教學內容側重于斷句、正音、釋詞、作文。出現了中國第一部專用詞典《爾雅》,語文的工具性逐漸體現。六朝時期國家分裂,然而教育并未荒廢,相反各國為了立足一方,特別重視教育。梁太子蕭統組織人員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選《昭明文選》。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已較為系統的分為書法教學、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讀、寫、說能力的培養。南朝時“普通話教學”粗具規模,北朝時“雙語教學”粗具規模,這表明了語文教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曾經充當著民族融合劑的作用,這不就體現了今天新課標里所說的語文工具性的特點么?當時有一教育家顏推之則更有遠見,他主張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應該是有關語文性質的最早認識。隋唐五代,中國歷史上又一重要時期,科舉制度應時而生,從此人才的選拔有了專門的途徑,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教育的規范化、系統化、相對的公平化。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其形式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古文運動在我國古代散文發展史上的主要貢獻,就是扭轉了長期統治文壇的形式主義潮流,繼承了早期散文的優良傳統并有所創新和發展,從而開創了散文寫作的新局面,撥正了古代散文的發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運動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就古文運動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即在于從過去的重形式,到摒棄外在的浮華轉為重視內容的教授,講究文風的淳樸,這使得語文教學更為的實在和實用。來到宋元,官學、私學、書院同時并存,語文教學有三讀: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亦有義理。當時少數民族地區為了加強與中原的聯系,學習北朝采用雙語教學。宋元時期較為有成就的語文教育家當然首推“程朱”。明清科舉制度達到高峰,八股文盛行。任何事物一旦發展到頂點也就意味著即將走下坡路,晚清科舉制度的弊端頻頻出現,于是讓有責任心的教育家不得不思考語文教育接下來的方向。新一輪語文教育改革開始。中國語文教育史走進現代。
談到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從1904年的癸卯學制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期,語文教育經歷了一系列大事件,為了更為清楚地講述這一時期的語文教育發展,下面列表說明:
一九零四 癸卯學制 文學立世
辛亥前后 書局懸幟 課本各自
一九二零 國語伊始 多元并峙
一九二二 杜孟影響 壬戌學制
一九二四 偉哉黎氏 著作問世
三零葉夏 學生雜志 課外嘗試
國文百八 目標設置 側重形式
國文月刊 群賢畢至 傳授新知
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宣告在中國推行癸卯學制,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真正實施的較為完整的近代學制,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的學制。章程規定“文學”脫離“經學”單獨設科 ,這在中國傳統學術史上是一個空白,它的方法規范、概念語言等全部借鑒于西方,F代意義上的“文學”通常認為是由“文學創作”領域和“文學”學科領域兩部分組成,F代文學的發生和建構,除了現代文學作品的創作外,還需要“文學”學科制度上的支持。“文學”學科的建立寬泛了“文學”的外延,為充當知識生產途徑的“文學教育”提供了可能,也為中國具有學科意義的語文教育揭開了近代教育史上的序幕。癸卯學制中明確,中國文學承擔著四項任務:一是閱讀,全部讀古文,但是對閱讀的內容和篇數沒有明確的規定。二是作文,先要求在閱讀的同時,教學立意遣詞的方法,并用俗話翻譯文言,后學作記事文和說理文。三是習字,前習楷書,后習行書。四是練習官話,每周一次,以《圣諭廣訓》直解為標準。至此語文教學的目的漸趨明朗。
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通過了一個完整的新的學校系統,稱為“壬子癸丑學制”。又稱1912—1913年學制。壬子癸丑學制是民國的第一個學制,體現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要求,是民國初期的中心學制,它基本上仍襲用日本式學制。學制中指出小學國文科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兒童學習普通語言文字,養成發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啟發其智德”。中學國文科的教學目的在于“通解普通語言文字,能自由發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養文學之興趣,兼以啟發智德”。這一時期的文學教育在晚清的基礎上前進了一大步,它調整了工具性指向,加重了文學性內涵,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趨于平衡,為今后語言和文學的搖擺、偏向和分科教學作了鋪墊。
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將有關條文中的“國文”改為“國語”,誕生了言文一致的“國語”科,這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繼“國文”單獨設科以來的又一件具重大意義的事。
跳過幾個時期,我們直接進入1923年。這一年公布了一系列國語科課程綱要,從小學到高中,非常完備(如《新學制小學國語科課程綱要》)。這些國語和國文課程綱要,是近代第一次較為全面而系統地闡述語文學科的性質、教學目的任務、教材體系、教學原則、教學內容及分階段教學要求等,初步形成了現代語文學科的綱領性文件,為規范20年代的語文教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也成為以后中央制定和修正國語、國文課程標準的藍本。
1929年《小學國語暫行課程標準》頒布。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語文教學目的。既明確了國語教學的性質,又把培養學生的聽、說、寫(作文)、書(寫字)能力并列提出。這是自1904年癸卯學制過后,對語文教學目的的再一次明確,即培養學生的聽、說、寫、書能力。這為以后的語文教學目的的設定提供了依據。
1940年《修正初級(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是1929年后的第四次修訂,與1936年的修正標準大體一致。但簡化框架結構,在教材選用上,增加了文言文的比重,了解固有文化,以喚起民族意識與發揚民族精神,加入了政治因素。
歷史長河滔滔流淌至今,幾千年的文明所孕育的語文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是較為成熟的,但也面臨著缺陷和改革的需要。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是豐厚的,同時他們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思考:當今語文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從中國語文教育的發展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我們的先輩教育家們都非常重視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雖然有所偏頗,曾經一度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對人文性的關注不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當今語文教學目的的設定,不能離開語文的這兩個基本屬性。
六朝時期,語文教學已較為系統的分為書法教學、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在癸卯學制中,指出“文學”(即“語文”)的任務是閱讀、作文、習字、練習官話。1929年《小學國語暫行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聽、說、寫(作文)、書(寫字)能力并列提出。1949年以后葉圣陶先生給“語文”明確下了定義:“語文”的本質涵義是語言,“語”是口頭語,“文”是書面語,“語文”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合稱。“語文”就是通過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去養成聽說讀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生活中的聽說讀寫的需要。此時的語文教學目的已經十分具體和明確了。
語文教學的目的再把它具體化也就體現在語文課程目標上,語文課程目標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決定著語文課程和教學的方向,指引和制約著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實施,同時也是檢查和評價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上確立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基本框架:
“知識和能力”關注的是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基本語文知識和能力,事實上,這也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
“過程和方法”關注的是學習主體在言語實踐過程中語感和文化積累、認知能力和學習策略的發展,以奠定其終身發展的基礎。
“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審美情趣的發展,并在這樣的一種人文熏陶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同樣也是語文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很明顯是依據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制定的,它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明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我們就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了。我們語文教師要實現這個目標,還一定要用心去作為。就讓我們做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語文教學的春之使者吧。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張中原、徐林祥 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次版。
2.《語文教育學引論》閻立欽 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3.《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變革與現代文學的建構》高群 著,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北京第1版。
4.《文化轉型與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研究》王海燕 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5.《語文課程標準匯編》揚州大學文學院語文教學法教研室 主編,2003年9月版。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縱觀中國語文教育史,粗談語文教學最終目的】相關文章:
談中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學08-23
談語文教學中的導入藝術08-23
談初中語文課教學06-09
談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情緒與情感06-09
談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困境及對策08-02
談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幾種做法08-23
“趣”談聽障兒童中國畫教學08-30
談中國傳統藝術在教學中的應用08-12
談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研究分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