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行業發展:
1.2.1 國內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時期,存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大幅躍升,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但是目前已經步入拐點,未來三年則將進入穩步發展期,存貸款整體高速發展將成往事,過高的資本消耗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銀行將開始體現其競爭優勢。
負債難度加大,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1)存款負債難度加大
2004~2010年銀行業存款增速和波動幅度都較大,整體增速保持在16%~29%區間內;2011~2013年增速將會放緩,可能落在14.5%~18.5%區間內,且負債難度加大,“存款立行”理念或將重回管理層視野。一是2010年監管當局時隔多年后重祭貸存比調控工具,未來持續運用概率較大。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都徘徊在監管當局設定的75%紅線附近,制約了放貸能力,因而加劇了對存款資源的爭奪,負債難度將會加大。二是接下來的兩三年內,我國都將處于通脹壓力之下,緊縮貨幣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取向,M2增速將由接近30%大幅回落至14%~17%,由此,企業派生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三是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但加息幅度很難抹平實際上的負利率,加上居民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傾向把財富轉換為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使儲蓄存款負債難度進一步加大。從結構上看,企業存款占比波動幅度縮窄,而儲蓄存款占比也將繼續延續其緩慢下降的趨勢;企業存款定活比將保持穩定,而儲蓄存款定活比與通脹的相關性更為明顯,活期占比將有所提高。
2)信貸投放進入收縮期
近兩年,我國信貸急速擴張,而2011~2013年貸款增速將會顯著放緩,增速可能落在14%~17%區間內。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未來三年我國信貸政策調控將進入信貸收縮期。中國信貸政策體現了很強的逆經濟周期性,以信貸增量/GDP增量來衡量,2000年以來,我國的信貸分為三個周期:2001~2003年為擴張周期;2004~2008年為收縮期;2009~2010為擴張周期;2011~2013年將進入到信貸收縮期。第二,隨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融資將會進入快速發展周期,比例會有所提高,從而擠壓間接融資的空間。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占比呈現明顯的互相擠壓關系,2003~2007年當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快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下降;2008~2010年當資本市場處于調整階段時,銀行信貸融資比例呈趨勢性上升;接下來幾年預計債券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信貸也將進入到緩慢增長階段。第三,在一系列自身內在約束下,銀行信貸擴張也將心有余而力不足。雖然各家銀行都進行了再融資,但多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并未明顯超出現有的監管要求;股份制銀行的存貸比大多徘徊在75%的監管紅線附近;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資產的監管,銀行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近兩年水平;并且目前銀行票據融資存量處于歷史低位,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盈利能力微幅下降,盈利結構有望改善1)息差提升并不能帶來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2004~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整體增長較快,除去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其他年份凈利潤增速基本都保持在28%以上,2007年曾高達到60%。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依然是盈利比較穩定的行業之一,但行業增速難以達到2006~2008年的高增長水平,總體回落至12%~20%區間。影響銀行盈利水平變化的有息差水平、規模增長、非息收入、成本收入比和信貸成本等多種因子,在利息收入占主導的盈利模式下,規模和息差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一方面,加息、存款活期化以及議價能力提高有利于息差提升,從而對盈利增長形成正向驅動。經驗數據表明,息差的變化與利率周期完全一致,我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未來三年利率預計至少繼續提高125基點。信貸供求關系的變化對凈息差的提升也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于國家信貸調控以及銀行定價能力的提升,2010年我國銀行業定價水平已經恢復到了2007年的水平,接下來這一趨勢將得到延續。此外,通脹背景下,存款活期化傾向也會帶來負債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信貸規模以及信用成本也將對盈利增長形成負向驅動。2009~2010年,信貸規模增長是銀行業績快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但如前所述,未來幾年我國信貸規模增速將有所放緩,回歸常態。更為重要的是,未來1~3年信用成本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一是未來通過撥備下降以實現對利潤的反哺不再可能,而且銀監會2.5%的動態撥備要求還會對利潤形成負向沖擊。二是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很可能在未來三年內部分顯性化,不良額增加,進而侵蝕銀行利潤。
2)盈利結構有望改善
首先,銀行非息收入占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為:一是通脹背景下的存款活期化趨勢以及資本市場存在的向上機會,都將有利于銀行代理基金、理財、托管等中間業務的提速。二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企業IPO、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三是進出口國際貿易的穩步增長將拉動銀行結算結匯等國際業務收入的增長。四是銀行卡發卡量繼續投放,卡均收入進一步增加,銀行卡相關收入也將實現較快增長。五是名義價格水平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為:一是多家銀行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未來幾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獲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高過一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七折或八五折水平,并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占比。從量來看,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增長的加快,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會成長起來,其信貸需求將保持旺盛態勢。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3)資本壓力與日俱增,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延續都是依靠風險資產規模擴張的資本消耗模式。雖然從2004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經營管理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但改革并沒有扭轉中國銀行業的“速度情結”和“規模偏好”,經營中仍然注重業務規模和機構數量的增長,追求業務規模的擴大化、機構規模的大型化和市場廣度的拓展。各家銀行在規模比拼中,使得信貸擴張對資本補充的“倒逼”時有發生,資本硬約束演變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狀況。但未來三年,我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將是前所未有的,高資本消耗模式難以為繼。主要原因為:
第一,監管當局繼續提高監管要求為大概率事件。巴塞爾協議誕生以來,監管當局日益重視對銀行資本的監管,使其成為吸收損失的緩沖機制,也成為制約銀行業務發展的主要變量。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原則上通過了巴塞爾協議III,而提高資本水平和質量是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要義。根據巴塞爾協議III,核心一級資本(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最低要求將從2%提升至4.5%;一級資本金比率將從4%提升至6%;此外,巴塞爾協議III還引入了2.5%的資本留存緩沖和0~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我國銀監會是加強監管的倡導者,也必將是踐行者。根據監管當局有關領導講話,我國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要求為6%,一級資本要求為8%,系統重要性銀行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最高可達15%,必要時可達16%,并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2012年底達標。如果監管要求最終按此確定,應該說與巴塞爾協議III相比,無論是資本水平還是過渡期安排都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最終實施的標準可能會有所降低,但總體資本充足率要求在目前基礎上提高到11.5%~12.0%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二,資本內生能力不能滿足新增信貸的資本索求。雖然未來三年信貸增速將顯著放緩,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業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經營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很多銀行運用了經濟資本工具,但并未像西方銀行一樣使經濟資本成為經營管理的主軸,結果是資本的價值創造績效不高,不能建立起資本補充的自我實現機制。按照16%的年均信貸增速,至2013年,我國銀行業信貸規模將達到79.1萬億元,以65%的風險資產比率和11.5%的資本充足率進行匡算,所需對應的資本將高達5.95萬億元。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存量總額約為3.65萬億元,按照銀行業保持15%的年均盈利增速,并假設50%的分紅比例,通過內生渠道能夠解決1.5萬億元資本,仍存在約7600億元的資本缺口。
第三,進一步融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資本籌集渠道日益多元化,引進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定向增發,配股,發行次級債務、混合資本債務、可轉換債務等融資渠道相繼被監管當局放行并被各家銀行所采用。未來幾年,通過股票或債券等外源融資的空間將變得相對有限。1.2.2 國際發展趨勢
2007年11月12日,美聯儲批準了招商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招商銀行是 首家獲準在美設立分行的中資銀行。到目前為止,2007年10月,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發布了在海外市場的并購消息,交通銀行法蘭克福、澳門分行、工商銀行莫斯科分行也相繼開業。中國國內已經有5家銀行先后在紐約開設分行,分別是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招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
2006年,中國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8億美元,而2007年工商銀行并購南非標準銀行一筆交易金額就達54.6億美元。
中國銀行業的海外擴張大潮已經來臨。但是,快速的發展步伐并不意味著高風險。
中國銀行業海外擴張的動因從內部環境來說,迅速改善的經營狀況為當前中國銀行業海外并購提供了資金保證。經過1998年以來的改革,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指標已經有了較大改善。截至2007年6月末,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3.3%,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8%。在資本充足率方面,達到8%銀行的數目已從2003年的8家增長到135家。2007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后利潤2544.3億元,已經達到2006年全年利潤的84%。
通過中國政府的注資和上市融資,中國商業銀行募集了大量資金。2003年以來,中央匯金公司代表中國政府分別向中行、建行、工行注資225億美元、225億美元和150億美元。
2006年11月,工行在上海和香港證券市場同時上市,募集220億美元,為其海外擴張提供了資本。此前,建行、中行、交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均已上市。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形勢有利于中國銀行業大舉海外擴張。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對大量外資銀行造成沖擊,貝爾斯登(BearStears)、北巖(NorthRock)等紛紛開始與中信證券、工行、中行接觸,尋求對方收購。美元對人民幣的持續貶值也使中國銀行業收購外國銀行較為有利。美國存款量最大的25家銀行中,8家已經被外資收購,是5年前的2倍。
中國政府近來也在大力促進中國銀行業的“走出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鼓勵有條件的商業銀行設立和發展境外機構,包括探索采取并購方式參股境外金融機構,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中國銀監會對于中資商業銀行海外擴張設立了很低的門檻: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權益性投資余額原則上不超過其凈資產的50%;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申請前一年末資產余額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以上;有合法足額的外匯資金來源;公司治理良好,內部控制健全有效。
目前中國國內的金融環境也使海外擴張成為中資銀行的戰略重點。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經由2005年初的25.8萬億元增加至2007年9月的39.3萬億元,流動性過剩使中國金融系統迫切需要尋找投資渠道。中國政府為了抑制流動性過剩造成國內經濟過熱,多次采取加息、提高準備金率等緊縮政策,這促使國內金融部門把視野轉向國外市場。
中國商業銀行的外國戰略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高盛作為工行的戰略投資者,擔任工行入股非洲標準銀行的財務顧問,在并購對象選擇及具體交易安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美銀)作為建行的戰略投資者,為了整合雙方的亞洲業務,促成了建行成功收購美銀亞洲。正是在戰略投資方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的建議下,中行才會考慮進入飛機租賃行業。
低風險擴張策略中國銀行業海外擴張的基礎是高漲的海外需求。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的融資需求,使中資銀行有了海外發展的客戶基礎,不會與外資銀行發生正面競爭。2005年,據國際金融公司(IFC)調查,中國對外投資企業中58%的企業表示他們在獲得融資方面存在困難,77%的企業希望獲得長期和中期融資。據統計,中國離岸銀行和國際融資業務保持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
中國商業銀行的海外發展戰略在地域選擇上也體現了其在配合中國客戶海外業務需求。商務部《200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對外投資中90%的非金融類投資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亞洲,中國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占了81.5%。
由于香港在中國對外投資和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中行、工行、建行等都把香港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始發地,工行、建行、交行在其海外戰略規劃中都把亞洲作為了其擴張的戰略重點。
中國企業對能源、礦產等資源的巨大需求推動了其對非洲等資源富裕地區的投資,中國銀行的進入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支持。據咨詢公司WoodMackenzie估計,中國公司只持有非洲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不足2%的份額。
針對于此,工行與南非標準銀行將成立價值10億美元的全球資源基金,把握南非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低成本的融資將有助于中國企業在爭奪自然資源過程中取得成功。
中國銀行業極為注重自身能力與海外擴張方式相適應,在擴張上根據不同市場環境,采取并購和新設相結合的方式。
1.2.3 網上銀行的發展
產生于1995年,已風靡全球的網絡銀行(我國稱“網上銀行”),正伴隨著我國網絡業的迅速崛起而發展。1998年,招商銀行開國內銀行之先河,率先推出了網上銀行業務,之后中行、建行、工行出先后推出該項業務。這些不同于以往計算機應用的網上銀行,使客戶不必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享受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不間斷的銀行服務。由于其間廣泛運用了現代電子、信息技術,與銀行傳統的和創新的業務深入交融,不可避免地深刻影響著我國銀行業的微觀經營和宏觀監管。
網上銀行對商業銀行將產生本質的影響我國網上銀行雖然是商業銀行在自身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傳統銀行業務的延伸和創新。但從現實和長遠的發展態勢看,它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管理觀念、業務類型、經營方式、組織機構、管理體系、員工隊伍等都將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1)對商業銀行有重要的戰略發展意義
網上銀行的技術基礎,使其具有靈活、強大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僅可以延伸、改良傳統的業務,還出現了諸如銀證合一、存折炒股、在線支付等新業務。并且其創新的空間還很巨大。同時,網上銀行的出現,以其靈活、便捷的優勢,正被人們迅速接受,彌補了傳統銀行業無法或不便涉及的領域,信息容量驚人?梢灶A料,傳統銀行業支撐著網上銀行業務的快速成長,網上銀行也將拉動傳統銀行業務的持續發展。能否及時、有效地在網上銀行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僅關系到能否保持商業銀行現有的市場份額,也將決定其未來的市場結構! 默F實看,我國商業銀行與國外商業銀行的差距有目共睹,并且成為加入WTO后開放銀行市場的一塊心病。但在新興的網上銀行技術方面,我們與國外的差距不大,并且國內銀行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國外銀行進來后,也不可能一下于把網絡建起來。因此,加快網上銀行的發展步伐,也是迎接WTO的挑戰、縮小與國際銀行業發展差距的捷徑和機會。
2)迫切要求商業銀行更新經營、管理觀念與管理方式
網上銀行具有覆蓋面廣、客戶操作靈活、依靠網絡技術、操作的無紙化、虛擬化等特征,使銀行原有的管理觀念和業務運轉方式發生著本質的變化。對此、顯然不能簡單地套用現有銀行的業務和管理體系。比如,應由網點的擴張轉向網絡的擴展;需要更新銀行的服務理念,深化服務標準,調整機構建設、成本控制、管理信息資源的獲取與利用等思路,主動揚棄、升華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以開放、接納的心態對待這一新生事物。
3)安全與風險防范更為復雜
安全與風險防范是傳統銀行業經營“三性”之首位要素,在網上銀行時代這一要素并沒有淡化。這是因為它面對著開放、虛擬、管理松散和不設防的互聯網,時刻經受著黑客、網絡技術的挑戰與考驗,具有風險傳輸快、影響面廣等特點,還有來自銀行內部人員的操作性風險。與傳統銀行安全問題集中、具體、風險防范環節多等相比,顯得更為復雜。1998年,巴塞爾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就將對電子銀行與電子貨幣活動的風險劃分為操作風險、信譽風險、法律風險、跨境風險,以及與傳統銀行相同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等。這些問題,是發展網上銀行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對我國銀行業的宏觀監管和調控方式提出的新問題和要求監管和調控的目的是理順社會行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監管和調控也要自覺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工作方式。1998年3月,巴塞爾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就針對全球電子銀行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變化,及時把它納入銀行監管的范疇,推出了《電子銀行與電子貨幣活動風險管理》的報告。很顯然,面對網上銀行的出現和電子貨幣時代到來,我國對銀行業的現有監管和調控方式亦要及時適當調整,發揮其規范和保障作用。否則,只會束縛這一新事物的發展。從目前情況看,網上銀行正在并將要對監管和調控銀行業的諸多方面產生影響,并呼喚著這些監管規則的轉變。
1)急需一套權威的網上銀行風險與安全標準
由于網上銀行縮小了銀行市場的地理距離,打破了地域界限,使銀行市場,金融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潛在著新的風險。防止銀行業市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提上議事日程。就目前而言,我國已有的四家網上銀行所采用的安全認證方式各不相同,國家對此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界定。對網上銀行的運轉行為,也沒有相配套的法律做約束和保障,對其中的許多行為和權益將難以公正裁定。網上銀行的一系列業務品種也需要確認。面對網上銀行的發展,誰是裁判?如何裁判?怎樣確保網上銀行技術安全的權威性?確定什么樣的網上銀行市場準入標準和機制?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既對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任務,也困擾著網上銀行的持續健康發展。
2)社會貨幣流通速度將逐漸發生變化
在網絡銀行時代,由于企業和個人資金劃轉的效率提高,大大縮短了社會資金的在途時間。毫無疑問,在同樣的貨幣總量條件下,貨幣的乘數作用被放大,其直接結果是擴大了一定時期的社會貨幣流量。對此,應引起央行的足夠重視,加強監測,增強制定貨幣政策的準確度。
3)呼喚調整對銀行業的監管方式和內容
央行對商業銀行現有的監管,主要是針對傳統銀行,重點是通過對銀行機構網點指標增減,業務憑證、報表的檢查稽核等方式實施。而在網上銀行時代,即使是傳統的業務也日益建立在電子化、網絡化基礎上。機構網點的增加已不十分重要;賬務支付的無紙化、處理過程的抽象化,業務量的大幅度增加,均使現有的監管方式在效率、質量、輻射面等方面大打折扣。監管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及權威性面臨考驗挑戰。
由于網絡銀行是電子化、信息化的產物,使銀行業務創新加快。而新的業務品種多突破了現有銀行監管的政策法規,比如銀證合一的銀行卡、存折炒股、網上支付結算等。這些業務又深受社會的喜愛。對此,就不能要求網上銀行新業務削足適履;套用現有的監管和調控標準。中央銀行必須主動研究新情況,調整現有的規則,防止”以不變應萬變”。否則只會束縛和妨礙網上銀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