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為何容易心理失衡
大學生為何容易心理失衡?正確認識和把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形式和形成原因,將有助于高校采取有效的處置策略及時應對危機事件的發生,確保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保證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平穩正常。
大學生心理失衡表現
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面對困難情景時,無法用通常處理問題的方法來應對,由此所引發的心理失衡狀態。
適應性危機。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學習的主動性要求越來越高,專業知識的難度越來越大,課余時間越來越多,需要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涉獵相關知識,掌握專業前沿信息,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大學期間各種學生活動豐富多彩,學生需要依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愿加入其中。大學生要獨立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擺脫依賴、猶豫的心理,學會適應集體生活。然而,初入大學的部分新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缺乏獨立意識,當在新境況遇到新問題時,就會手足無措,甚至膽怯退縮。
學業困難。大學的學習專業性比較強,學習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如果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又不復習的話,很難跟上課程進度,導致知識銜接不上,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學習的動力。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適應大學自主學習的方式,導致學習壓力增大,學習成績下滑,容易引起情緒上的焦慮。部分學生擔憂考試,甚至懼怕考試,面對掛科現象不能正確面對、及時查找原因,整日焦慮。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入學后又不能轉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都極易引發心理問題。部分學生由于遭受競爭獎學金失利、考研失敗等挫折,從而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誘發心理危機。
就業壓力。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就業競爭壓力普遍存在。由于畢業生自身和用人單位存在的一些因素,導致部分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感到前途渺茫,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甚至逐漸喪失求職的信心。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部分畢業生燃起創業的熱情,然而,由于對創業政策不了解、對創業的困難程度認識不足,致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波動。
情感困惑。大學期間,一旦處理不好戀愛問題,各種負面情緒就會對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困擾。部分學生把戀愛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沉湎于戀愛的甜蜜之中,不能正確處理好戀愛與學習的關系。由于缺少正確的戀愛觀,當戀愛過程中出現矛盾與爭吵時,特別是失戀后,大學生就會陷入沮喪、苦悶、怨恨中,情緒和行為容易失控,甚至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大學生在情感上遭受重大挫折后,內心強烈的不適感會逐漸加重,精神負擔會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排解,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
人際交往障礙。當前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和親人的關愛中成長,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他們更善于運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通過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臺溝通交流、表達情感。比如,部分學生在網絡上交流活躍,而在現實中卻少言寡語;部分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初入大學又找不到新的朋友,容易產生孤獨苦悶的心理;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懼怕與陌生人交流;部分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造成人際關系緊張。
大學生心理失衡的成因與對策
自身因素。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自我評價較高,個性張揚,希望引起他人的關注和重視,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愛好,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同時,他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抗挫折能力弱,做事常常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顧別人,遇到難題,容易主動放棄,缺乏較強的意志力,易產生較大的情緒起伏,甚至出現過激行為。大學階段,大學生的思想逐漸成熟,但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有待提升,如果對人對事出現認知偏差,也會產生許多不良的情緒。
高校因素。高校是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直接影響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高校更為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而輕視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視對學生學分指標的評估,而輕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測評;更為重視對學生整體性的培養,而輕視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引導。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制尚不健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不夠完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危機處置模式。高校各部門協調配合度不高,特別是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不能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心理危機預防體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家庭因素。家庭環境如何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生活在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的大學生,其應對各種問題會更積極、更有效;反之,生活在一個父母關系緊張、家庭氛圍凝重的家庭的大學生,其應對各種問題會更消極,適應性更差。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更為融洽,子女遇到問題可以主動向父母求教并得到支持。如果父母長期采取嚴厲的態度、批評教育的方式,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其情緒變化和情感需求,容易導致孩子思想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則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會誘發心理危機的產生。
社會因素。當代大學生成長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思想、思潮、價值觀念的影響。特別是面對腐敗、教育不公、貧富差距、看病難、就業難、房價高等社會問題,有些學生由于受到輿論的誤導,加之社會經驗缺乏,不能客觀看待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容易人云亦云,產生浮躁、不信任的社會心態。社會現實與傳統觀念出現矛盾和沖突時,容易使大學生陷入未來發展的迷茫,導致情緒上的波動,從而引發心理危機。
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表現和成因,高校應建立科學、高效的綜合應急響應機制,成立心理危機處置領導小組,將學校的學工部門、宣傳部門、保衛部門、教務部門、宿舍管理部門、校醫室、心理咨詢中心、二級學院、輔導員、班級、家長、精神醫療機構和綜合醫院納入應急響應體系之中,形成多層網絡的防控管理。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內涵,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按一定比例配備相關專職工作人員,不斷發展充實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充分發揮以學生干部為主體的心理危機干預輔助團隊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強日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主動掌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大學生為何容易心理失衡】相關文章:
關于高二孩子為何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06-02
托福聽力為何容易丟分呢09-13
如何調整高考落榜后的心理失衡06-01
戀愛失衡的六大心理障礙09-21
春天為何多發心理疾病?07-02
加拿大留學生為何理科就業容易07-03
離婚為何易患心理疾病09-21
心理測試:你是否容易被欺騙10-11
心理專家解讀為何距離產生美06-24
單身太久容易出現心理疾病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