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通用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 篇1
當他試圖給你一擁抱,你卻覺得別扭;新朋友的熱情邀約,只會令你尷尬無措;情愿選擇與人群保持一定距離,也避免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如果以上情況你都有,那么親密關系恐懼癥很可能纏上了你!
這里的“親密關系”,并非僅限于愛情或異性情感,而是泛指友情和各類社交關系!坝H密關系恐懼癥”的主要表現是強烈的排他性,對事物保持距離,恐懼過度親密,很難融入某個圈子。這樣的心態,會讓你失去享受各種情感的快樂,繼而影響到工作和生活。
為何會產生親密恐懼癥?如何讓你不再恐懼親密?
一、敏感型——怕背叛,怕傷害
代表人物:“林黛玉”(《紅樓夢》里的女主角)
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出一種焦慮感,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又擔心他人不回應自己的感情付出,導致情緒上的焦慮和矛盾,慢慢就會傾向于回避社交、回避親密關系,這種情況會讓性格比較保守的人更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性格激進的人,通常都又表現出一些占有欲,當占有欲望無法滿足時,通常會產生嫉妒心理,也會演變為強烈的排斥,于是表現出不屑于與人交往及建立較親密的關系。
無論是性格過于保守還是激進,都是“心靈過敏”的反映。由于在人際上對于“回報”、“獨占”的過分敏感和在意,讓他們最終選擇獨處,回避各類親密關系。
原因:都是敏感惹的禍
1 抑郁型的氣質類型
人的氣質類型是天生的,分為4大類:多血質(令狐沖)、膽汁質(張飛)、黏液質(張無忌)和抑郁質(林黛玉)。性格過于敏感的人,多為抑郁性的氣質,他們渴望親密卻有害怕親密帶來的傷害。
2 誤讀他人的“非言語信息”
敏感的你,在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中,往往會誤讀他人的“非言語信息”:他都看我一眼,是瞧不起我啊!(實際上,他是高度近視);她是不是在嘲笑我?(實際上,她覺得你很可愛)
3 “自我攻擊”的危害
內心敏感,真正的殺傷力其實不是外在帶來的,而是你的“自我攻擊”!八趺纯梢郧撇黄鹞?”如果你在很多人那里解讀到這個信息,那么最有可能是:你瞧不起自己。親愛的,你看到的,實際上都是你內在就有的。
支招:降低敏感指數
1 懂得表達
敏感的你,總是在自認為被“傷害”后的瞬間,立即縮到自己的“心靈軀殼”里,默默地不再理他們,或遠離人群。周圍的人往往也會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怎么了。與其雙方都委屈和莫名,不如表達出來,在第一時間告訴他們:“你剛才這么說我,我心里會難受!薄拔腋械奖怀靶α,很尷尬。”真誠地表達,而非指責,這么做會讓他們更懂你,你也更懂自己。
2 自我暗示
等哪一天,你忽然內心發展出了一個聲音:“喂,敏感的家伙,他們不是這個意思啦,只是你自己這么認為的!不信,問他們啊?”那么,恭喜你,你的敏感指數已經下降很多了。從此,你不再會一受傷就逃避親密關系了。
3 學會自嘲
與那些懂得自嘲的人在一起,會感到分外輕松和快樂,相反“一點也開不起玩笑”的朋友,往往相處起來,小心翼翼的,唯恐踩到雷區。所以,親愛的,開始學著拿自己打趣吧:“看我又要神經過敏啦!”漸漸的,你也會變得不那么在意一些事情了,甚至感覺自己以往的“老受傷”有些可笑。
二、防御型——怕麻煩,自我捍衛
代表人物:“王菲”(歌手,代表作《紅豆》、《因為愛情》)
無論性格如何,與人建立各種不同程度的親密關系都是為了擺脫孤獨。而今,當不安全感,厭惡感給人們帶來的煩惱大于孤獨時,有些人就情愿選擇與人群保持一定距離,而盡量避免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帶來的種種麻煩——缺乏私密性、沒有安全感、不公平對等、信仰差異等等。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其實不是我們不再懼怕孤獨了,而是讓我們懼怕的不僅僅是孤獨。
原因:都是孤獨惹的禍
1 交往準則:“寧缺毋濫”
親密關系中,過分防御的你,往往在交往中抱著“寧缺毋濫”的準則,對別人結交一大幫狐朋狗友,你很不屑:浪費生命!對你而言,和親密的人在一起,要有一種精神層面的交流,很信任,很充實。
2 對“獨立空間”的強烈需求
如果一時半會找不到可以親密的對象,你會非常樂意和自己呆在一塊兒,實際上,對“個人空間”你有著一種超于常人的需求,所以“孤獨”在你的字電里,可能是個很快樂的東西。
支招:當王菲遇到那英
1 加入一個“志趣相投”的團體
你是一個“自我”很豐富的人,所以那類酒肉朋友很難走入你的內心,若要建立親密關系,必須“志趣相投”。若你熱愛籃球,不如加入一個“籃球俱樂部”,若你熱愛騎行,不如加入一個“山地車俱樂部”……總之,先加入那個團體,對志同道合的人,你踩比較容易產生親密感。
2 結交一位“溫暖親切”的朋友
曾有調查表明:情誼深厚的2個朋友,往往不是相同而是互補。比如,一位短發的女孩和一位長發的女生;一個寡言的人和一個健談的人;冷峻的與溫暖的。原因是雙方會欣賞和認同自己所缺乏的那一面。所以,親愛的,你是否有一位“溫暖親切”的朋友呢,她(他)像是一束陽光,溫暖你的心間,減緩你的防御。
“王菲”般的你,是否找到那個“那英”了呢?
三、隔離型——對父母親密不起來
代表人物:小陶虹(演員,代表作《陽光燦爛的日子》、《空鏡子》、《買房夫妻》)
最近看一期小陶虹的訪談節目,她說到母親的時候哽咽了,足足10秒的沉默,她說:“直到她走之前,我都沒有抱過她,親過她。就覺得不好意思,別扭,F在,我有和孩子以后,才發現擁抱和親吻,其實是那么得重要!”
心中有深沉的愛,但就是表達不出來,無法用行動和言語去傾訴那份親密,這個問題不僅小陶虹有,在中國很多70、80后在為人子女上,都存有這份糾結和不知所措。
原因:都是壓抑惹的禍
1 過于含蓄的東方家庭文化
1985 年,《成長的煩惱》在美國ABC電視臺首播,大受歡迎,成為家庭情景喜劇的標志性作品,它也伴隨著無數中國70、80后的成長。對劇中的老爸而言,每天當著孩子的面親吻妻子,成了和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又必須的事情,而孩子們也很習以為然。但,這件事即便放在30年后的中國家庭,估計也是個很前衛的事。
2 家族溝通模式的傳承
對小陶虹而言,小時候爸媽也一定很少擁抱和親吻自己。孩子對待父母的親密方式,往往受到父母的巨大影響。溝通模式的傳承,是一種無形卻強大的力量,會影響到一代又一代。親密隔離型的家庭,雖然彼此之間充滿關愛,卻不知如何讓對方直接、真切地感受到。
3 對父母的“又愛又怕”
我們容易去親吻和擁抱孩子,因為單純的愛和喜歡,但是對父母,這份愛卻復雜了很多。中國父母看中權威、威信,所以往往在成長過程中,會希望孩子可以畏懼自己。長大后,我們對父母便會“又愛又怕”,愛讓我們想去照顧他們,怕又讓我們像隔了一層什么,不敢也不知道怎么真正走近他們。
支招:親密技術也需練習
1 和寶寶一起說:“媽(奶奶/外婆),我愛你!”
小陶虹說,現在每天晚上,她都帶著兒子一起走到爸爸的房間,擁抱他,親吻他。也許自己一個人做,還是會膽怯和尷尬,但是你的寶貝卻會給你力量和勇氣。對寶貝而言,親吻和擁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跟著他(她)一起做,畫面也更溫馨、舒適。
2 循序漸進,從觸碰開始
與父母的關系,是最親密的一種,而肢體的'接觸,會顯得十分重要和神奇。如果你真的很難做到擁抱和親吻,那就從握手、怕肩膀、揉肩膀開始吧。循序漸進,讓你和父母的身體,都漸漸地來熟悉、接受這份“遲到的親密”。
四、創傷型——不愿意和男性親密
代表人物:李莫愁(金庸小說《神雕俠侶》里的悲情角色)
有一類人,閨密一大群,但就是恐懼和異性建立親密關系。她們或有著“男人都用下半身思考問題!”的極端偏見,或懷有“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愛情太可怕了!”式的憤怒、恐懼之情。最后,往往成為剩女,或婚戀失敗。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曾經遭受過心理創傷。
原因:都是創傷惹的禍
1 過分偏執的性格
同樣是面對一段失敗的感情,性格溫順的人,往往比性格強硬、偏執的人,更容易走出來。傷害都一樣深,不同的是,你是否愿意放過別人,放過自己?溫順的人,更愿意相信造成這個結局,雙方都不愿意看到,很多事情沒有誰對誰錯;但是偏執的人,往往充滿憤怒,覺得自己被出賣,一切都是對方的錯,原諒對方,自己就對不住曾付出的感情。
2 強烈的占有欲
男人都害怕找一個李莫愁般的女子,不是不夠貌美,不夠性感,不夠女人,而是她的占有欲實在太強大了,足以吞噬一切。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容易沉溺在傷痛里的女子,往往也是因為抓著過往不放,潛意識里渴望占有那個人。
3 創傷心理未曾修復
若遇到合適的愛人,或有知心的朋友,或得到父母智慧的指引,也許那段創傷反而修煉了你,走出來,生活得會更篤定、智慧。但有些人沒那么幸運,傷痕一直都在,未曾修復。
支招:莫做李莫愁
1 放下“非黑即白”的觀念
如果你認為誰對誰錯,如果你覺得那段經歷全是傷痛,如果你不再相信有愛情,那么親愛的,在你頭腦里還保留著孩子般“非黑即白”的世界。童話,不是現實。女巫有她的智慧和堅持,公主有她的愚蠢和可笑。
好好想想:這段經歷中難道真的沒有快樂的部分嗎,沒有帶來好處嗎?一次失敗,代表著永遠失敗嗎?到今天為止沒有遇到愛情,就代表愛情不存在嗎?
2 尋覓愛情得意的“閨密”
如果你的“閨蜜”都是李莫愁,那么還是勸你,和她們都保持一段距離,你們都中了“痛苦的毒”!
尋找一位樂觀可愛的“黃蓉”做自己的閨蜜,她的灑脫和陽光,會帶著你看到愛情的另一面,原來“郭靖”式的男孩這么憨厚、可愛,自己又何必總活在對“楊康”(某些方面,顯得薄情寡義)的仇恨中呢?
溫馨貼士
一、VOICE 關于親密
“在親密關系中,無論看起來多么恐懼、冷漠的外表之下,都隱藏著愛!
——武志紅,心理學家,著有《為何家會傷人》、《為何越愛越孤獨》等
“上段戀情,全心投入,結果重傷。于是這次戀愛怕受傷,就很保留。這意味著:上次那個傷你的爛人,得到最完整的你,而這次這個發展中的情人,得到個很冷淡的你。我知你是保護自己,但這若是做生意,你這店一定倒的。永不再來的惡客,得到最好服務,而新客上門,卻備受冷落,這店怎么不倒?”
——摘自蔡康永的《康永,給未知戀人的愛情短信》
“親密可以讓我們逃避自我,也可以讓我們面對自我。逃避時,親密成為輪回;面對時,親密成為心靈自由的踏板!
——摘自《幸福心理學》
二、從今天起,享受親密!
1 養一個寵物,魚兒、貓咪、小狗都可以,重要的是享受那份親密。
2 雙手在胸前交叉,和自己來一次“親密接觸”吧!
3 在小區里,沖一個可愛的小孩沒心沒肺地笑,那是只屬于你和它的單純親密。
4 這一周,主動去擁抱一個人,無論誰。
5 親手做個手工活,送給某個人,無論美丑。
6 告訴他(她),我愛你。
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 篇2
這是一個在建立親密關系上有一定困難的例子,首先要說明的是,對親密關系的恐懼是和想建立親密關系的愿望共存的,正是這種沖突使當事人關注這個問題,如果現實生活沒有或很少親密關系,而自己覺得很好,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按照現代心理動力學的理論,人們總是會根據早期客體關系的體驗,尋找在現實生活中符合的人和事。換句話說,當事人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很有可能與其早期依戀關系的模式有關,根據研究,依戀關系的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叫安全型關系,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第二種叫焦慮—矛盾型關系,媽媽在這種關系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第三種叫回避型關系。這種關系中的媽媽對孩子也不很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值得注意的是,依戀關系中的“媽媽”指的是個體早期的重要關系人,不總是代表真正的媽媽,另外,依戀關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對照上面的理論和案例中的情況,當事人可能是焦慮—矛盾型和回避型之間的依戀關系。
關鍵
而案例中幾處關鍵地方值得注意:
●“我的自我意識太強了以至于我難以真正融入任何氛圍”,這句話有典型的自我防御意味,即通過一種“合理化”使自己避免陷入“危險或不安全”的親密關系中。
●“對每個邀請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誠惶誠恐地努力配合他,可每一次都會踩他的腳——踩每個人的腳!闭\惶誠恐提示在互動關系中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迎合,每一次都踩腳則提示造成這一不安全感的早期創傷,而迎合“每”一位邀請者,則顯示當事人對人際親密關系的渴望和缺失,所以不加選擇去嘗試。
●“但當他們靠到足夠近時,我就開始緊張,開始害怕,開始如當年被邀請做舞伴時一樣誠惶誠恐,最后都會拔腿逃開!碑斒氯说倪@種“緊張”、“害怕”沒有明顯的現實理由,提示是一種來源于早期經歷的優先的、強烈的情感,同樣提示在早年親密關系的建立中遇到的挫折。
●“當你不得不考慮該怎樣讓別人愉快的時候,你只得把自己的愉快放在一邊。”這表示當事人在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中對自己的需求采取的是無視和壓抑的策略,而這使當事人無法在親密關系中獲得真正的快樂。
建議
在親密關系的互動中,如果一味壓抑自身需求將使得艱難建立的親密關系徒有其表,無法滿足自己的溝通需要。另一方面,親密關系的對方最終會察覺這種所謂的“迎合”,而感覺到一種“不真實感”,甚至認為是一種欺騙,因為這種對自我的忽視使對方也喪失了親密的“主體”,所以應該勇敢地表達自己,自然會吸引那些真正的志趣相投的人發展健康的親密關系。
另外,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可能是一個人幼年遭遇過被自己的親人拒絕的痛苦,他的潛意識當中會產生對親密關系的懼怕,為了避免遭遇被拒絕,他們可能采取疏離或拒絕與對方發展過于親密的關系等方式以使自己獲得安全感。
當事人可以加強自我覺察,或嘗試尋找心理動力取向的心理咨詢師的幫助,自我成長,了解自己這一行為模式的背后原因。
本期專家
張維揚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側重精神分析、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危機干預等方面
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 篇3
1、義務感和義務才能不足:
個性不成熟、依賴性強、生活才能差的男女,對行將到來的婚姻生活,更容易產生慌張焦慮感。
心理學以為,實行婚姻生活的人必需有相當的成熟水平和義務感,需求有一定的理性考慮和對付生活的才能。而那些一味依賴別人,為人處世完整聽任感情誘導的人,常常留戀不被等待實行義務的戀愛期,而對進入婚姻期產生焦慮。
2、對婚姻矛盾和抵觸過度憂慮者:
在肉體和感情上,總有些人屬于敏感型的。
他們對婚姻生活可能呈現的矛盾抵觸提早憂慮起來,這局部人或遭到父母婚姻不和陰影的影響,或是看到四周婚姻決裂的實例,或者早已潛移默化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說法,因此產生了一種“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的婚前憂慮。
3、對婚前自在生活過于“順應”者:
這類人已習氣于無拘無束地生活,他們擔憂一旦結婚,會喪失本人的獨立性、自在度,減少以至封鎖本人的社交圈子,因此對可能壓制他們目前多種心理欲求的婚姻,不盲目地產生一種恐懼感。
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 篇4
其一,你不夠接納自己。
你可能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性格不夠溫柔,或者是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也可能是因為其他方面的原因對自己不夠滿意,因此你認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更不可能與你發生親密關系。一個人如果自我接納程度很低,那么她就會認定他人也無法接納自己。就會主動避開親密關系,從而避開可能遭受的傷害。
其二,你害怕別人不接納你,在情感關系中,人很容易變得自卑怯懦。
也許你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你不要隨便相信別人,沒有人會愿意真正了解你,懂你,這些觀念讓你形成了長久的自我保護的習慣。因此你相信袒露真實的自我只會招致別人的批判、拒絕和拋棄。你很難相信有人肯接納我們內在本質里的魔鬼:我們所受的傷害、憤怒、嫉妒、恨意、邪惡的欲望和可恥的貪念。
如果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你要學會接納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當你接納了自己,正確地認識了自己,你就會打開心扉,去跟他人交往。
其次,你應該認識到,在親密關系中,是可能受到傷害的。但是,每個人都會發展出應對親密關系的模式,即使受到傷害,只要學會了調整,親密關系就會讓你很舒服。
最后,學會建立對他人的信任,相信你可以與他人建立幸福的關系。你可以主動地建立親密關系,主動與對方接近。但是如果他不接納你,那他就不是你要找的人。那么你也可以做出選擇,有時候放棄是為了遇到那個對的人。
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 篇5
1、早期關系受挫
這類人往往幼時沒能跟父母建立起穩定、安全的關系。如在童年時,父母常常爭吵,在擔心父母把自己丟棄的恐慌中成長起來的。或者幼年時家人不在身邊,獨自成長的起來的。則其潛意識中缺乏安全感,會無意識地否定對人際關系的需求,從而降低依戀,成年后也難以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這一類在留守兒童中較為常見。
2、被重要的伙伴傷害
一位前來求助的高中生,在小學時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但由于誤會,這兩位好友到處說她的壞話,讓她特別受傷,令她不再相信他人。童年受到好友的傷害會讓人對友情產生恐懼。
3、缺乏人際技巧
有一類人難以把握交往的尺度,也不善于將話題進行下去,所以才寧愿與他人保持表面的關系。這種人際技巧的缺失也源于成長中的挫折,他們往往在學習人際交往方式的某些重要環節出現缺失。
關系恐懼癥的簡單治療
如果你有這種難以交心的表現,建議尋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幫助。如果情況并不嚴重,可以學習一些實用的人際技巧。比如,先嘗試與一個容易接觸的朋友建立穩定的關系。在這期間,你難免會遇到許多內心的障礙,但堅持下去就是成長;寫人際日記是個好辦法,將自己與人交往的點滴記錄下來,有助于對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進行反思,也讓自己看到每一次的進步。哪怕一次的成功,都能讓你獲得可以復制的經驗,并激勵你把這種經驗應用到與其他人的關系中。
克服親密關系恐懼癥,首先要懂得愛自己。愛是自尊及自信的來源,這兩個條件又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人格的健全。如果可以健全的人格,那還有什么心理障礙是無法克服的呢?
其次更要了解自己。清晰的自我認識,了解自己的優點及缺點,擁有自己的快樂,讓身邊的人同時感到愉快。如果自己都無法接納自己,內心痛苦和煩惱,又如何才能走出陰影讓自己快樂呢?
最后,就是溝通了,這是克服親密恐懼癥的好方法。開誠布公,坦誠地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對方更好地去了解你,你也可以多了解對方,這樣才能一起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之中,但是對于如何維護這種人生最富有意義的關系,我們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準備。在生活中常常發生的情形是——無論我們的意愿是多么誠懇,行動多么努力,我們關系的現狀和結果卻還是愈發成問題,甚至令人不安。我們經歷著混亂、溝通不暢、相互怨恨、情感疏離、缺乏相互支持,最終和最壞的結果則是導致關系的破裂和分離。
親密關系的建立讓我們看到:關系里除了交換和控制,屬于靈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愛是如何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們將如何作為彼此的旅途伴侶來度過有限的有生之涯。
【心理分析:你為何會恐懼親密關系(通用5篇)】相關文章:
心理測試:你為何會愛的這么累09-06
關于氣象為何影響心理健康分析09-26
如何克服心理恐懼10-24
如何緩解心理恐懼08-19
你患有Baby恐懼癥嗎心理測試題10-21
心理恐懼怎么辦10-19
如何克服恐懼心理10-16
如何戰勝恐懼心理08-19
怎么克服恐懼心理08-19
恐懼心理消除方法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