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何會因別人發的微信紅包而不知所措?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微信里面多了一個新的游戲玩兒法紅包。自從這個功能出現以來,多數情況下帶給我的只有不安。
貓叔是我心中非常崇拜的一個男人,我認識他快三年了。不過之前的交流都是在QQ上,直到前不久我才加了他的微信,他的第一個舉動是發了我一個紅包,這讓我突然不知所措。
我不是針對貓叔,因為這之前類似的情況我也多多少少遇到過。比如老朋友見面打招呼,先來個紅包;朋友傷心難過了,來個紅包安慰一下;過年過節了,來個紅包互道祝福吧!無論是給別人發紅包的時候,還是遇到別人討紅包,我都感到難受,個別時候是卡里真沒多少錢,更多的時候則是一種說不出的不自在,尤其是面對我很重視的朋友時。
這種不安存在了很久,直到前段時間我讀到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才找到了答案。
他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種情境:感恩節的時候丈母娘盛情款待了你,為了報答他們的好意,你提出支付現金報答。作者指出,這么做的結果無疑會和丈母娘之間吵翻天。作者用整整一章用來談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作者的提出的觀點是,這么做混淆了“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的邊界。
我們同時生活在這兩個世界中。一個按照社會規范運轉,它友好而模糊,不求立刻的對等回報。比如今天你的閨蜜分手了,你陪她喝了一夜酒,等到第二天醒來,她會十分地感激你,你們的友誼會更進一步。
另一個世界由市場規范控制,它符合公平交易原則,冷靜而清晰,比如在市場上買東西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者給別人打工按時、按量計算工資。在生活中,我們根據彼此身份的不同,靈活地在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之間切換。社會關系(友情、親情、愛情) 中就用社會規范,在交易關系中就應用市場規范。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實驗證實了這兩種規范的存在和影響:實驗者設計了一個枯燥無聊的任務讓被試完成,然后把他們分成三組,一組按照社會規范去完成(出于社交請求完成任務而不給報酬),另外兩組則是按照市場規范(出于勞動報酬完成任務,而且報仇一高一低)。
實驗的結果是:按照市場規范的被試,報酬給的越多任務得分越高,而社會規范那邊,雖然沒有報酬卻一點不遜于高報酬組。
在現實當中,這兩個世界的界限并不是完全涇渭分明。比如偶爾會有買東西賒賬或老板拖欠工資兩天的情況,之所以能這樣,是我們出于彼此社會關系的考慮(彼此友好、熟識),于是按照社會規范容忍了這樣的行為。
但是這個界限的交叉要有一定限度,比如前面提到安慰分手閨蜜的情境,如果閨蜜醒來后付你幾百元小費的話,你們的社會關系估計要友盡了。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紅包問題上來,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的交流,多數情況下依然是社會關系內的互動,我們彼此間以朋友伙伴的態度在交流,但是有人給我塞了一個有價的紅包后,麻煩就來了。
因為在接到一個善意紅包的同時,我們也接到了一個代表金錢的符號,我會牢牢記住紅包的數字而惴惴不安,想辦法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把等額的金錢還給他。看,即時等價的市場規范來了!
市場規范并不是不好,他雖然看似冷酷無情,實則處處講的明白,但是古老的社會關系并不總適合這套,在愛情、友情、親情這些關系里面,就是喜歡不分你我,不拘小節。
當嚴肅而市場規范滲透到社會規范里面,自然讓我們忍不住覺得不舒服。試想一下,如果這些線上的紅包,轉為線下塞錢的行為,比如老朋友見面,先塞給你一筆錢,你會欣然地接納嗎?
如果不想自己的友誼被量化,盡量少送電商上能查到價格的禮物
也許我的想法有些上綱上線,無論是傳統的紅包還是線上的紅包,一開始只不過是為了圖吉利、討彩頭。
他們就像是親朋間相互贈送的禮物,講究的是“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不在乎價格更多的是心意。但是作為有數字標注的現金紅包,人心中總不可避免將其納入市場規范當中。
前面丹·艾瑞里的實驗還有一個后續,實驗者將獎勵從現金改為禮物的時候,市場規范便不復存在,而當禮物被標注了價格,市場規范立刻就回來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會覺得不舒服。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類人,第一類聰明而伶俐,他們長袖善舞,能夠在塞給你錢的同時維護好彼此的社會關系,在社會規范和市場規范游刃有余,不會因為金錢的事兒太心存芥蒂。
而另外一種人,當社會規范和市場規范彼此介入稍微多一點,就手足無措,焦頭爛額。為了后一種對市場規范如此敏感的人群,還望大家以后少發點紅包,多來點擁抱和贊美。
塵歸塵,土歸土,讓社會的歸社會,市場的歸市場。
【為何會因別人發的微信紅包而不知所措?】相關文章:
發微信紅包的搞怪句子06-29
春節給朋友發微信要紅包句子11-03
你為何害怕求助別人01-11
微信紅包潛規則07-18
關于曬微信紅包說說10-12
微信紅包引流量攻略08-01
微信男女要紅包句子08-09
微信紅包搞笑語錄08-14
收到微信紅包感謝句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