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活中的3種常見心理學效應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chǎn)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3種常見心理學效應,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蝴蝶效應
據(jù)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于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后,竟會變成席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蝴蝶效應”,并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fā)展成極為巨大和復雜的影響力。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準確性。這如同打臺球、下棋及其他人類活動,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今天的蝴蝶效應”或者“廣義的蝴蝶效應”已不限于當初洛侖茲的蝴蝶效應僅對天氣預報而言,而是一切復雜系統(tǒng)對初值極為敏感性的代名詞或同義語,其含義是:對于一切復雜系統(tǒng),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范圍的未來行為,對初始條件數(shù)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為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這往往是難以預測的或者說帶有一定的隨機。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jīng)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tài)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經(jīng)系統(tǒng)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shù),可能影響孩子一?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貼標簽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nèi)容相一致。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zhàn)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jiān)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zhàn)斗。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zhàn)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zhàn)。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diào)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由心理學家統(tǒng)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xiàn)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jié)果,這批犯人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比起正規(guī)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zhàn)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后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guī)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簽。
登門檻效應
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后,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又稱登門坎效應、得寸進尺效應。
有個小和尚跟師父學武藝,可師父卻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給他一群小豬,讓他放牧。廟前有一條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河,傍晚再抱回來。后來小和尚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輕功。原來小豬一天天在長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斷地增長,他這才明白師傅的用意,原來這也是“登門檻效應”的應用。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fā)向上。
心理學效應小故事
1、蝴蝶效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fā)現(xiàn)了新的現(xiàn)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wěn)定性”。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后出現(xiàn)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
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件事”對結(jié)果的影響,就象只改動了一點數(shù)據(jù)計算的結(jié)果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2、木桶效應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3、羊群效應
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fā)現(xiàn)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4、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只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fā)現(xiàn)這一異已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5、暈輪效應
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zhì);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zhì)。
6、第一印象效應
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xiàn)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xiàn)在后15道題,然后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7、近因效應
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xiàn)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
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xiàn)。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xiàn)象很常見。
8、皮格馬利翁效應(自驗預言)
暗示在本質(zhì)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9、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xiàn)象。名字來自于《圣經(jīng)·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qū),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積累優(yōu)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后為經(jīng)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jīng)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xiàn)象。
10、仰巴腳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于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xiàn)象為“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經(jīng)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yōu)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每個效應所代表的情況不一樣,你可以試著在生活或工作里碰到的問題,親身嘗試!
【生活中的3種常見心理學效應】相關文章:
工作生活中的幾種心理學效應08-10
生活中的常見心理學11-16
生活中的五大心理學效應10-24
銷售心理學中商店位置的心理效應04-22
最常見的心理效應及其人際關系中的應用10-21
愛情中的心理效應10-10
生活中的常見心理現(xiàn)象11-15
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之醞釀效應11-11
常見心理現(xiàn)象之黑暗效應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