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的幾種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是一門很有趣的科學,它可以通過觀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種的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提煉,總結出一種心理學效應,并將其運用到生活中。不知道大家對心理學效應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工作生活中的幾種心理學效應,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也常出現。
蝴蝶效應通常用于天氣、股票市場等在一定時段難以預測的比較復雜的系統中。如果這個差異越來越大,那這個差距就會形成很大的破壞力。為什么天氣或者是股票市場會有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或者‘滾雪球’;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蝴蝶效應在心理學方 面的應用:蝴蝶效應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當一個人小時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長大后這個刺激會被放大,電影《蝴蝶效應》中作了精彩詮釋。
蝴蝶效應來源于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茨60年代初的發現。在《混沌學傳奇》與《分形論——奇異性探索》等書中皆有這樣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倫茨(ELorenz)在皇家麥克筆型電腦上進行關于天氣預報的 計算。為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電腦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他把上次的輸出直接打入作為計算的初值,但由于一時不慎,他無意間省略了小數點后六位的零頭,然后他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一小時后,他回來時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發現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在氣象預報中,稱為‘蝴蝶效應’!薄奥鍌惔淖畛跏褂玫氖呛zt效應!薄奥鍌惔1979年12月29日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可預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德克薩斯引起龍卷風嗎?’”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或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經濟學中羊群效應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頭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著往哪里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群體是個體的共同體,個體按某一特征結合在一起,進行共同活動、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體。個體通過參加群體的活動而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意愿。群體不是個體的簡單總和,而是超越了這一總和。群體對個體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個體在群體中會產生不同于獨處環境中的行為反應,從而形成諸如從眾、流言等心理現象。證券市場是一個動態的開放市場,影響股價的因素就起著重要作用。有時候公眾心理甚至能夠左右證券市場的走勢。投資者的群體心理對股價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引起證券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行情。
當人們相互了解其他人對股票的看法時,社會輿論就形成了;當人們根據這些社會輿論進行投資時,羊群效應就開始顯現了;當若干個投資者受心理偏差的共同作用時,羊群效應就形成了。羊群效應放大了人們的心理偏差,使人們的投資決策以“羊群”的感覺為依據,而不是以正規的分析為依據。在羊群效應的驅使下,人們的理念變了。依據的.不是認真的思考,而是一個想當然的想法。當每個人的投資決策都受心理因素控制的時候,羊群效應就被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完全依賴于輿論(隨大眾),或者說投資人的選擇是對大眾行為的模仿,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它的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會影響個人的投資決策,并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所以羊群行為也成為從眾行為、群體行為。羊群效應有真羊群效應和偽羊群效應之分,真羊群效應是指市場參與者對他人行為明顯的模仿和跟從行為,偽羊群效應是指群體中的成員面臨相同的決策問題,擁有相同的信息而因此采取了相似的行為。偽羊群效應是信息被有效利用而產生的結果,而真羊群效應則不一定具有效的。有人認為羊群效應有穩定金融市場價格的作用,相反認為有非穩定作用,它產生了價格泡沫,增加了價格的波動和市場風險。造成投資基金“羊群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本身的專業素質外,更主要的是國內股市本身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制度缺陷和結構失調,從而使投資基金運作和外部市場環境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進而導致基金經理獨立和理性思考能力蛻化為從眾行為,基金的投資風格和投資個性淹沒在“羊群行為”之中。
破窗理論
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讀讀下面這個例子: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要想引導一個好的環境,除了要維護外,還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在我們周遭的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在環境暗示和誘導下行事的結果。在優雅潔凈的場所,我們都會保持安靜,不會大聲喧嘩;相反的,如果環境臟亂不堪,四處可見的都是打鬧、咒罵等等不文明的舉止。
因此可見,環境好,不文明的舉止也就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則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人會被環境影響,但是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所以我們常常提到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號,它確實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對環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與這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擁,爭先恐后,后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范的感覺。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行動起來!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不值得定律
可以從字面上來理解不值得定律,它看起來非常簡單直白。但往往簡單的定律,其重要性卻常常被人們疏忘。從心理學角度上看,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性的一種心浮氣躁的心理——倘若一個人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則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
這種態度使人缺乏激情去對待事物,降低自己的自信心。從而導致事件的成功率低,哪怕最終成功了,自己也不會有多少成就感。所以我們要選擇自己值得去做的,愿意去做的事情,并把它當自己的奮斗目標。
那什么樣的事值得去做呢?一般而言,可以參考這三個因素:
個人價值觀。只有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激情的去做;
自我個性。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卻去從事社交方面的工作,想必很難內心開心吧;
現實處境。如果你的工作與你的價值觀或者個性沖突,但是你又不能拋棄這份工作。那就學會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于現實中的處境。
不值得定律告訴我們:要做有價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與動力;若現實所迫,不能選擇符合自己價值的事業,也不要消極對待或者直接放棄,應該學會改變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奮斗目標前進。
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小貼士:兩個人交談要注意節奏,要點在前面的三十分鐘充分交流,切忌鋪墊太長。如果你發現對方已經開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分散和東張西望,你的談話就要準備收場了。收場的時候把你的觀點再總結一次,這樣效果更好。
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之為“南風效應”。
小貼士: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同一目標,但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后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理學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這種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被稱之為“霍桑效應”
小貼士: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夸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增減效應
實驗:測試者為八十名大學生并分成四組,每組被測者都有七次機會聽到某一同學對他們的評價。其方式是:第一組為貶抑組,即七次評價只說其缺點不說優點;第二組為褒揚組;第三組為先貶后褒組,即前四次評價其缺點,后三次評價其優點;第四組為先褒后貶組。當四組被測者都聽完該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后,心理學家要求他們說出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最喜歡該同學的竟是先貶后褒組。這種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的心理效應,被稱之為“增減效應”
小貼士: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循序漸進,逐步地表達對別人的欣賞,或逐步展現自己的優勢,不斷增加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度。但不能照搬“增減效應”。因為我們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靠褒與貶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問題。否則會弄巧成拙。
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讓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大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人同意。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大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這種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的心理效應,被稱之為“登門檻效應”。
小貼士:當我們身邊的朋友有某種難以容忍的壞習慣時,我們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朋友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達到。
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又急需一批軍人。于是就決定組織監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斗。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家對犯人進行戰前動員。訓練期間心理學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進行說教,而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為敘述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自己如何改過自新等。信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這種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的心理學效應,被稱之為“貼標簽效應”
小貼士:步入大學,我們會加入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組織。在這里,我們會與其他同學或干事有長期共事的經歷,在這當中我們可以給對方適時貼一些標簽,比如“你真能干!”“你做事很有條理”等,這樣可以更好調動他的積極性,潛移默化成為你說的那個樣子。也拉進了同事之間的關系。
預期效應
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首先,當著猴子的面,把香蕉放進了兩個帶蓋子的容器中的某一個,再用擋板擋住猴子的視線。猴子很準確地從裝有香蕉的容器中找到食物。第二次,在擋住猴子視線的時候,把香蕉換成了猴子不喜歡的萵苣葉。結果,猴子又跳又叫,大發雷霆。如果實際與預期相符,將加強預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預期良好而實際不符,將給人帶來認知的失調,從而改變原先慣有的行為。這種心理學效應被稱之為“預期效應”
小貼士:給他人一個好的預期,即給人一個好的承諾,卻不實現它,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做出承諾。別以為這是老生常談。我們要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當我們給人一個好的預期并實現了它時,會給對方留下很好的行為印象。否則,不僅讓別人失望,更會覺得你這人很不可靠。
【工作生活中的幾種心理學效應】相關文章:
工作生活中應該熟悉的幾種心理學效應08-28
生活中的經典心理學效應09-01
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10-15
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論文04-27
生活中的心理學:誘餌效應08-30
生活中的心理學:泡菜效應11-18
生活中的心理學:超限效應08-27
我們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10-01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