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做最壞的打算的你
在生活中,你會凡事都做最壞的打算嗎?總做最壞的打算的你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呢?
新聞引發的焦慮
極度焦慮者通過關注負面新聞來證實自己的恐懼。事故、疾病和每天都發生的謀殺,難道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么?勒儒尤教授強調說:“媒體大量傳播的信息讓我們看到面臨的危險。焦慮的人看到的是黑暗的一面,而無憂無慮的人看到的則是光明的一面。”新聞這時只不過是表達內心焦慮的借口,是載體和誘發因素。一些人對電視新聞節目的`持續關注甚至會演變為“上癮和沉迷”。
自我懲罰的形式
為了對付面臨的危險,做最壞打算的人會加倍采取預防措施:不食用不環保的食品;不乘坐墜毀可能性最大的飛機;為了不失敗而不去嘗試;為了不痛苦而不去愛……這種謹慎更像是一種自我懲罰。
法國心理分析學家穆薩·納巴提(Moussa Nabati)總結說:“說到底,總做最壞的打算是因為:認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結果。這個生活態度就像是剎車裝置,會決定我們的人生旅程。無處不在的消極預期會使焦慮無限膨脹,才華減退。”
焦慮者的生活會變得更加受到限制,令人不滿,從而更加驗證了自己的消極觀。
對過去的遭遇負有責任?
到底是誰在害怕?穆薩·納巴提認為:“不是成年的大人,而是他/她內心的孩童。如果他/她曾在精神或者肉體上遭受虐待(暴力、遺棄、亂倫……),如果他/她曾經目睹父母經歷的痛苦(失業、爭吵,酗酒……),就會吸收大量的焦慮情緒。長大后雖然會恢復,但同時也會預期新的苦難。這種預期使得他/她與當前脫節,在現實生活中重現經歷過的恐懼。”
孩子會認為,自己對過去的遭遇負有責任。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她一直相信,獲得幸福的代價就是必須承受痛苦。只有深刻認識這點,才能拿到幸福之門的鑰匙。
見證:“我曾將最糟糕的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混為一談。”
司迪,37歲,影視編劇
“孩子降生后,卻讓我感到對死亡的巨大恐懼。總是擔心孩子和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么不測,仿佛這件喜事讓我更患得患失了。我在家里安了防盜窗,以防止入室盜竊。我讓全家都注射了疫苗,以遠離禽流感。我們不再坐地鐵,以避免兇殺搶劫……我將最糟糕的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混為一談了。
我的妻子為此嘲笑我,而她的滿不在乎則更讓我生氣——我倆的態度呈現鮮明對比:在同樣的可能性面前,我們的反應不同。而她的生活并不比我的更糟糕。
我將擔憂告訴母親,她對我講述了她的童年——她幼時的那個年代生活動蕩、充滿恐懼。我意識到我遺傳了母親的反應,雖然我們面臨的危險不同,但表現是一樣的。如今,我能夠讓自己做些理性思考了。但是,我對孩子仍然有很多擔心。”
你周圍有這樣的人
心理分析學家穆薩·納巴提的建議是:不要向極度焦慮的人證明危險不存在。“承認他/她說的并非無稽之談。告訴他/她,他/她當然有可能被撞得粉身碎骨;他/她的孩子有可能成為罪犯;愛上一個人之后,他/她有可能會因未來的分別而痛苦……他/她說的也許都沒錯,但是這些并不一定會真正發生。而享受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風險,也就是接受‘存在的悲劇性’。同時,不要煞費苦心地讓焦慮的人安心,而要努力讓他/她笑。一點兒幽默和嘲諷能夠有效地擊退威脅感。”
你自己是這樣的人
研究你的恐懼
“走出來”的第一步,就是先“走進去”。也就是說,首先要承認自己的恐懼,并且承認因此而感到痛苦。聆聽自己的感受,才能從中脫身。努力對自己誠實,因為正如心理學家米歇爾·勒儒尤強調的:“影響情緒的不可控因素有很多?辞遄晕,關鍵在于弄清楚那些因素是什么。”
相對地看待問題
對于危險的過度恐懼源于對現實的獨特視角。所以,可以多看些資料以加深認識。這樣能幫你做出有益的讓步。然后告訴自己,將自己等同于受害者并不能使人輕松。所以,努力找回真正屬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將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來考慮問題。
【總做最壞的打算的你】相關文章:
為什么你總完不成你的計劃?09-19
你最大的失誤就是總盯著下屬的失誤!10-08
小學打算日記200字:開學的打算06-30
做銷售是心態決定你的業績06-15
測試:你有做老板的潛質嗎08-05
心理與生活:留不住人時不要總抱怨你的員工10-16
打算創業開店的故事12-11
大四的你為就業做足準備了嗎08-22
創業過程中有人竊取了你的創意你該怎么做06-17
你適合創業嗎?創業前必做的自我測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