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殺手分析
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殺手
信息技術在給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您是否曾感覺到信息對自己心理的沖擊和壓力?
心理醫生在門診中經常會發現一些25歲到40歲的擁有高學歷、置身高新技術行業的白領人士,尤其是那些常與高流量信息打交道的正常成年人會突發一種奇怪的疾。簺]有任何病理變化,也沒有任何器質性改變,發病間隔、起病時間都不一定,但他們會突然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癥狀,女性還會并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心理專家們認定這是一種身心障礙,可以暫時稱之為“信息焦慮綜合癥”。但因其不能獨立為疾病病種,所以心理醫生對這種情況的書面描述是:信息過度吸納引致的紊亂體征。
最早對這個紊亂體征提出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孫教授發現,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非常接近精神病學中的焦慮癥狀,孫教授戲稱之為信息焦慮綜合癥,有的新聞媒體也寫作知識焦慮綜合癥。
顧名思義,信息焦慮綜合癥就是由于過量的、沒有選擇的、不經訓練地吸收完全沒有系統意義的多方信息引起的焦慮癥狀。過量吸收信息,并非是一個主動意識,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被動的行為。從日常生活上看,每天連續看電視、聽廣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的人都很容易引發焦慮。從職業來講,記者、編輯、廣告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情報人員、監聽人員、間諜、聲納員等都是該綜合癥的高發人群。
醫學研究機構教授劉吉吉認為,社會信息化和信息的幾何沖撞必定會對人心理和身體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由于過量吸收各種信息,造成思緒紊亂,判斷力下降,嚴重的還會導致高血壓、心律不齊、緊張性休克、失眠、逆行性興奮、厭食等軀體癥狀。典型例子就是一些過度上網的青少年。
第二,一些弱勢群體由于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差,不會使用包括網絡技術在內的新信息渠道,造成無法與其他人共享信息和先進知識。這些信息落差、信息不對稱都沒有體現社會的公平性,出現了信息和知識流向的兩個極端。而信息和知識又是創造財富的源泉,知識阻斷必然導致貧富分化問題,從而危害各地區共同繁榮的前景。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正在加劇人類在信息時代新的貧富差距。
第三,由于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過快,人們不得不拼命學習新的知識。有些人會因擔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后出現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氣短等癥狀,甚至會產生厭學厭世情緒,這說明一部分人對信息產生了恐懼。
那么,有沒有避免和減少信息焦慮綜合癥危害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劉吉吉教授指出,在信息焦慮綜合癥發病初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也不用擔心它會快速轉發為精神疾病。
現在的關鍵是,需要全社會都來認識到信息焦慮綜合癥的危害,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對人類的傷害。雖說信息焦慮綜合癥在初始期可以通過心理手段或強制手段進行治療,可一旦當它發展到精神上的障礙,那時通過自己心理調節或求助于心理醫生已沒有多大意義,恐怕要經過更嚴酷艱難的治療才可能挽救患病者。
當您仔細看過以上內容,并對信息焦慮綜合癥及其癥狀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假如您認為自己已經出現信息焦慮綜合癥的初始癥狀,劉吉吉教授建議您除了遵照醫囑吃一些藥物外,還應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規律,比如每天限制接觸媒體的時間及數量,每天保證9小時睡眠時間,要大量飲用冰糖水,晚上堅持鍛煉15分鐘,減少娛樂,嚴禁飲酒。當然,嚴重者應立即咨詢心理醫生。
“中毒”不淺的中國式WiFi焦慮癥
每個旅行團里都有一兩朵奇葩。在“泰國北部發現之旅”中,除了發現迷人的北方泰國,我還發現全團都是奇葩——都是患有中國式WiFi焦慮癥的奇葩。
從曼谷轉機去清萊的時候,大概有一個小時的等待時間,心急的Vivian早就登錄了機場的免費WiFi,但可惜這個信號貌似登錄成功卻無法連接網絡。還是經常在中國和泰國之間往返的小顧有經驗,領著浩浩蕩蕩十幾號人直奔問訊處,排隊登記領取WiFi登錄密碼。在折騰了差不多一刻鐘終于可以上網之后,大家紛紛不管不顧打開了微信微博朋友圈,那個開心那個飄飄欲仙,跟犯了煙癮的人憋了半天之后猛吸一大口的情狀別無二致。
經歷了“天價電話費”、“天價上網費”之類血淋淋的教訓之后,現在出國的人早都乖乖關掉了3G關掉了漫游。在國內,免費接聽的電話和免費接收的短信都用得越來越少,何況是到了發短信每條1.26元人民幣、接電話每分鐘2.86元人民幣、打電話每分鐘6.86元人民幣的國外?于是免費WiFi成為全團人最大的需求。
全程覆蓋WiFi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畢竟都不是泰國當地的手機,所以大家最大的指望就是車子停下來用餐或者游覽景點的時候。導游向大家征求意見道:“我們今天中午去吃泰國當地人吃的糯米團好不好?”大家接二連三問:“有WiFi嗎?”導游介紹說:“今天下午我們去泰國和緬甸邊境轉轉,看一看走一走那條連接著泰國和緬甸的小橋。”大家又問:“有WiFi嗎?”后來,導游就變得很自覺了,他說:“今天下午我們去清邁最大的木雕手工藝品市場看看,那邊有免費的WiFi,密碼是10個4!
吃什么不重要,玩什么不重要,買什么不重要,有WiFi才最重要。有了WiFi,就可以把吃的、玩的、買的東西拍照,然后上傳到朋友圈,然后附和朋友或者非朋友的贊美,然后埋頭對著手機寫下格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善于發現身邊的美……”身邊好美,可惜大家都沒看身邊,都在低頭玩手機。
總體上,清萊和清邁的餐館和景點都比較靠譜,免費的WiFi不但有,而且信號還相當穩定,于是大家的情緒也都十分穩定。有那么一兩次,車子都發動開出去了,竟然還隱隱能接收到WiFi信號,于是就看到有人抓緊一切時間對著手機屁股嗚哩哇啦發送語音。
這種抓緊一切時間的態度,令人動容地聯想到上海街頭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以及行人爭先恐后闖紅燈的盛況。外媒形容中國式闖紅燈是湊齊三個人就可以橫行無忌,竊以為那是極大的'誤解,真正的中國式闖紅燈是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人數,想闖就闖不想闖也能闖。為了闖紅燈而闖紅燈,為了登錄WiFi而登錄WiFi,原因變成了結果,過程變成了目的,既談不到成就,更談不上享受。
游覽泰緬邊境那天的晚飯,是在一家云南餐館吃的。還沒坐穩,焦慮的人們就忙著登錄WiFi了,怎奈何始終無法連接,找來服務員一問,才知道這家餐館沒有WiFi,之前搜索到的信號是餐館用來點餐的。已經有人叫嚷著“換一家有WiFi的”起身了,不巧外面雷雨大作,一幫人只得悻悻坐定,百無聊賴等著上菜。
慢慢有人開始講段子,慢慢有人發出會意的笑聲,慢慢餐桌上變得熱鬧起來。等雷雨停息,這頓沒有WiFi的晚飯也接近尾聲,返回酒店的路上,有人說“今天這頓飯是來泰國之后吃得最有意思的一頓”,贊同者眾。有那么一瞬間,我覺得大家已經下定決心,接下來幾天都像今天一樣拒絕WiFi認真吃飯。
第二天吃飯的平河(PING RIVER)邊上的餐館里提供免費WiFi,于是大家又“毒癮”發作埋頭對著手機不言不語地寫:“三年前一塊在這里吃飯的親們,你們好嗎?好懷念……”懷念什么,懷念三年前每一個對著手機自娛自樂的自己?
唉,這些“中毒”不淺的中國式WiFi焦慮癥的奇葩。
微博之戰:國產電影的春天
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豪取108億票房,而華語電影更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拿下其中68.8億票房,占總票房比例六成多。票房榜排名前十的電影,至少有一半都屢遭影迷吐槽,甚至在質量上屬于公認的“爛片”:受批評最多的《小時代》和《富春山居圖》,分別以4.2億和2.9億票房,位居排行榜第四位和第六位。
此時,上個月一眾熱門娛樂話題的主線情節相關討論的微博已悄然改變,“連罵式”機關槍“問候家人式”迫擊炮、“詛咒祖宗式”轟炸機等高級武器統統現身,集中發射在周黎明和史航等人的微博上,唯一能把上述三件事串聯起來的鑰匙就是《小時代》。
在社交網絡時代,“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利波特”誠然是真理,但文藝作品呼喚共同情感的基本屬性依舊沒有改變,讓受眾產生共鳴是千古不變的宣傳捷徑。哪管在豆瓣或者時光網的打分是成“z形”還是“h形”,還是“sb形”,票房過億才是硬道理。
根據最近由社科院發布的權威報告,國內微博用戶從年齡上看,10歲至39歲的用戶總訪問量占81.68%,總頁面瀏覽量占85.84%;從學歷上看,高中學歷以下用戶占74.88%;從收入上看,5000元以下的占92.2%。其中,無收入群體人數最多,達9183.5萬人,學生用戶是微博用戶中最大的群體。
單看這一數據,幾乎就可以解釋了整個2013年上半年國產電影在微博的表現。青春題材能聽到微博上最大群體的回響,年輕人奮斗至成功心理則是所有人的共同的中國夢。依照社科院的邏輯,更進一步的論述可如下推斷: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的三低微博用戶對不用負責任的青春會無比懷念,對海歸創業的豐功偉績奮斗史會高度崇敬,對注定無法觸及的迪拜塔和志玲姐姐的制服變來變去卻總是在別人懷里懷著天然的厭惡,對“犯二”精神有著深刻認同但卻不允許人隨意乃至惡意“裝二”,最后“不存在的大上海”里學生的拜金奮斗史則導致還有希望奮斗的人絕對崇拜,過了年紀無法再嫩的人絕對鄙棄。
關于免費產品曾有過一句經典論斷:如果商家為你提供免費服務,那你就不是他們的客戶,而是他們的產品。在微博戰爭的時候,我們都成了微博的產品。
網絡消費者心理變化的特征和趨勢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ヂ摼W在商業領域也顯現出巨大威力和發展前景,越來越多的人上網購物,造就了淘寶、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商業網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今企業面臨著國內外激烈的競爭,市場正在從賣家壟斷向買家壟斷演變,買家市場已經來臨。在買家市場上,消費者將面對各種各種的商品和品牌選擇,這一變化使當前消費者和以前相比有一定的改變。研究這些變化,對企業的網絡營銷有著指導性的作用。
一、消費者更主動
由于網絡商品信息獲取的方便性,促使消費者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商品相關信息,并且進行分析比較。比如消費者購買IPAD,會在京東商城、新蛋網、易迅網、一號店等B2C網站進行比較,也會通過一些問答平臺,查看相關評論,獲取已經購買者的反饋。通過分析比較,消費者心理得到平衡和滿足感,增強了對所采購商品的信任,也減少了風險感和購買之后后悔的可能。
二、購物的方便性和趣味性的追求
信息社會的高效,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城市的白領們工作壓力特別大,生活緊張,他們購物的目標會以購物的方便性為目標。傳統的購物方式下,一個買賣過程需要幾分鐘或者長達數個小時,加上購買商品的往返路途和逗留時間,使得白領們必須在時間和精力上付出很多,而網絡購物只需要輕輕點鼠標,完成交易,還能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節省了他們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提高自己的技能,獲取更好的職業發展;自由職業者和家庭主婦等群體,由于時間比較充裕,希望通過網絡購物來消遣時光和尋找生活的樂趣,而網絡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讓他們能保持與社會的聯系,減少孤獨感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三、消費者的個性化
很長一段時期,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以大量低成本、單一化的產品淹沒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另外在短缺經濟或近乎壟斷的市場中,提供消費者選擇的商品很少。在市場經濟條件環境下,同類商品選擇性很多,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有的高級消費者不滿足現有的商品,更希望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做自己的個性商品。從理論上說,沒有一個消費者的心理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個性化消費潛力非常巨大。
四、價格還是重要因素
在國內,低價對老百姓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從近年的團購網的火爆,從節假日商城活動打折時候的排隊瘋搶的人群就看得出來。雖然網絡營銷策者總是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和各變化來減弱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但價格對消費者心理有重要影響,當價格降幅超過了消費者的心理界限,消費者難免改變當初的購物原則。網絡營銷在以后會得到很大的發展,企業要根據消費者心理的變化,制定相關的推廣營銷方案,在以后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網絡情緣
網絡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交流媒體之一,網絡上有信息、有文化,有情有愛、有商機、也有陷阱,網絡不單是為人們交流和工作生活帶來方便,同時網絡也給眾多的普通人帶來了一種神秘感,于是多情男女上演一段段網絡情緣。
無數個寂寞的夜晚里,旁邊的親人已經睡著了,身邊的朋友也入眠了,當你睡不著想要找個人說說話,聊聊天,拿起電話卻不知要給誰拔時,這時,你可以插上網線,在網線的那端有很多朋友。他們和你一樣也失眠在這無盡的夜里,他們會給你很多安慰的話語、很溫暖的文字,告訴你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顆寂寞卻不懂得如何解救自己的心。
“網友”作為現在大家都很熟悉的詞語,我們都對它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單純的一個QQ頭像和一個圖標符號,它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給了我們很多牽掛,難以控制,無法割舍。
我們已經習慣在節日里給現實中的朋友送上一份祝福,也給網線那端的他送上一份牽掛。雖然那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表情動畫或虛擬禮物,卻也滿載著我們對他的一片深情厚意。
中國現在有著數不清的網名,相信總有一個可以觸動你的心弦。他/她可能是來自于你現實中的一個朋友,只是你們因為某種原因選擇了以網絡這種方式相處,也有可能他/她只是一個來自于網絡中的網友。不可否認的是,不管他是來自于哪里,茫茫網海,總有一個人可以讓你莫名地為他/她牽掛,這就是一種網絡情緣。
幾年前一曲《在心里從此永遠有個你》瞬間風靡流行,是因為它唱出了所有網友共同的心情。我們不會因為對方是網絡的就拒絕他/她給予你真情,我們也不會因為它是虛擬的就只給予了點擊鼠標的情意,茫茫網海,我們牽掛依舊,時刻把對方放在心底?鞓肥且驗閾碛兴/她相伴的那些日子,悲傷也因為有了他/她的分享和鼓勵而減輕了一半;蛟S在將來的某一天,有些人會永遠地離開我們,可我們依然會選擇為他/她祝福到永遠。
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若只是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啊,如果我們可以永遠停留在初次見面的時候,那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他/她永遠記得我們微笑的樣子,我們永遠不需要分離,我們也不用為他/她掉盡眼淚,更不用因為他/她而日夜牽掛。
可是,后來有些事情還是發生了,生命的遺憾并不會因為我們的拒絕它就繞道而行,有些緣分還是在最后擱淺了,有些人最終還是與你擦肩而過了。此時,我們能說的只能是相信茫茫網海還有一種情緣是:縱無聲也是牽掛依舊,縱沉默也是祝福依舊。
網絡中的情緣總是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他已經走進了你的心扉;在你還沒有來得及珍惜時,他已經走出了你的視線。我們也會笑著對自己說:“網絡情緣,我們從來都是真情一片,牽掛永遠!庇米蠲赖男那橛用恳惶!
微信“癱瘓”惹眾怒 網絡社交依賴強
據各大媒體報道,就在昨天,“黑色星期一”遇上了微信“癱瘓”。很多人抱怨本來對于上班族來說就有“周一綜合癥”,大家情緒都不好,都希望用微信來和朋友聊天以寬慰自己,但是突然微信不能用了。這讓很多人無所適從,內心都掀起了小小的波瀾,更多人只能在微博上對此事吐槽,以此發泄不滿。
有時候一個人為不花錢得到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更高
大家都知道,微信是騰訊公司的一門免費的熱門軟件,可謂是騰訊公司的必殺技,由此不知道有多少用戶在使用這款免費又好玩的軟件。但是免費不代表用戶不會失去什么?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有時候一個人為不花錢得到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更高!”筆者覺得這句不正好應驗在廣大的微信用戶身上嗎?
微信不能用了,我們的思想一下子停頓了好幾秒。之前我們用微信來交朋友,聊心事,談工作,看信息,分享好東西……因為免費,我們玩的不亦樂乎!但是突然微信不靈了,它不能玩了。用戶們,第一反應是什么呢?
“怎么回事?”“怎么登不上?”這是用戶的第一反應,是一種惶恐與不安!隨之而來的是,因為登不上,意味著不能與朋友和家人取得便利的聯系,這是長期使用免費的通訊工具使得大腦產生了思維定勢,在潛意識里往往將微信作為第一通訊工具。于是開始緊張,焦慮。不少人表示:擔心自己的朋友;生活突然少了什么;是不是要發生什么事?這些疑問其實就是一種恐懼的心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免費的東西也必然去使你付出一些東西。微信就是這樣的“午餐”,你付出的就是情感和情緒。不安、緊張、恐懼、疑惑讓人不知所措。這難道不是你為這免費的東西所付出的代價嗎?
社交網絡依賴,我們如何應對
微信風波面前使得很多人的“通病”暴露出來,“社交網絡依賴癥”已經凸顯出來了,這“病”正成為當前許多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網絡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病”和“癮”,“社交網絡依賴癥”就是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微信用戶目前有5億左右,每天活躍在線的至少1億。有網友說:“現代人如此依賴這樣的應用軟件,也許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一件挺可怕的事”。
社交,就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勢必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如果單從用應用軟件來替代,就會引起很多問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表示:“如果過度依賴,可能像玩網游一樣上癮”。網絡依賴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依賴,個體將自己依賴于外界某種事物或人,強烈的依賴心理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面對依賴,該如何破除呢?其實依賴是一種自信心缺少的表現。舉個最基本例子:為什么借助網絡來交友,而不是在生活中找朋友。也許你會說方便,其實是自己自信心不足知識平乏、能力不強、笨嘴笨舌,不敢邁出去。
所以最基本的辦法就是鍛煉自己的能力,給自己充電,培養自己的自信,練習交談,試著與人交往,而不是用鍵盤在冰冷的屏幕敲字。
然后,要改變思維模式。不管是哪一門應用軟件,都只是通訊工具的一種,只是一種方式。人是自主的,我選擇方式,而不是方式限制和選擇我。一種工具沒有還有另一種,不要因為方式的失去而感到少了什么。
最后,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社會中,人群里。不會因為網絡的癱瘓或者軟件的“癱瘓”,社會就停止了運作。所以,最好還是經常與人正面溝通,不僅能培養感情也能鍛煉才能。
微信風波很快平息了,但是筆者擔心經歷風波的人的內心還有那一絲的波瀾。社交網絡依賴依然存在,不知道哪一天某某軟件又“癱瘓”了,大家會不會再次像炸開鍋呢?不管怎樣,筆者認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既然你選擇了,你就不能置身事外。你要為免費的午餐付出代價!
【信息也成心理健康殺手分析】相關文章:
噪音也影響心理健康06-30
員工心理健康分析09-16
孕婦心理健康分析09-13
心理健康測試及分析09-13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范文09-02
信息安全管理中信息安全態勢分析11-07
家長也應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07-28
白領心理健康更重要分析09-16
關于考生心理健康的分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