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鑒賞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戲曲鑒賞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學期選修了戲劇鑒賞這門選修課,學到了好多關于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是被中國戲劇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紹興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從小,媽媽就有教我唱越劇。比如,《我家有個小九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等。這些曲目,我都會唱,所以在選修課的考試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唱完時,老師和同學以熱烈的掌聲表示了對我的肯定。戲劇演員通過唱、念、做、打、舞等簡單明了的詞句、動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戲劇通過演員們不同的臉譜告訴觀看者他們扮演的是何種性格的角色,紅臉表示這個人忠義,白臉表示這個人奸詐陰險,黑臉表示這人正直不阿,藍黃臉譜更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粗豪魯莽之人。人們的身份地位則是通過他們不同的服飾來展現出來:黃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鳳冠的人是皇后、貴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將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戲劇中更是通過須發區分年齡,通過腳色分形區分男女以及他們的特長。
動作在戲劇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演員以揚鞭代騎馬,不同馬鞭代表不同的馬,以旗畫車輪代表坐車,以劃槳代表坐船等。通過這些簡明的動作就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們在干嘛,總之,戲劇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觀看,去理解,去揣摩,才會慢慢的喜歡上看戲,也能夠看懂戲。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沒有讀過書,識過字,但是他們可以看懂戲,可以從戲劇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們希望得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他們喜歡上了看戲,這就是戲劇的奧妙之所在。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去體會戲劇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戲劇鑒賞課上,老師應該多教我們學習一些短小容易的戲劇,像我家有個小九妹等,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戲劇的美,去感受戲劇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輕人對戲劇這種藝術的熱情遠比不上對流行樂喜愛。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流行樂的社會中,認真的聽一聽傳統的戲劇,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國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蘊是經過層層積淀,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保留下來的。所以中國戲劇確實是很寶貴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風格。在這學期的課中,除了第一節主要籠統的介紹的中國戲劇的簡史,以后的課中對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戲劇做了介紹,包括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辭藻優美華麗的昆劇,語言通俗直白的評劇,廣為流傳的黃梅戲,全由女子演繹的越劇。此外還有對于戲曲人物所穿服飾的具體介紹。這些都讓觀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領悟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樂藝術上,《梁!犯强胺Q經典之作。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創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采用越劇唱腔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對交響音樂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3個部分內容分別取材于梁祝傳說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3個主要情節片斷。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采用奏鳴曲式來表現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等表現手法,還借鑒了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豐富小提琴的演奏藝術,而使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深遠的名作。
其次,中國戲劇的虛擬性。一般劇本的編寫都不是局限在一個小場景里的,但表演時都是在狹小的舞臺上,因此要求表演時一定要有虛擬的成分。但這種虛
擬性并不是單單由于場地的局限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美感,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了敘事,給人以想象的空間。
就戲劇的歌舞化傾向和虛擬性而言,從早期到現在已經有了變化,之所以用變化而不用發展,是因為它不一定都超著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現的花神形象,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個人觀點)。也許花神的出現營造了一種飄渺虛無的意境美,但實則不必,因為這樣大家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走來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詞本身的美感和功能。傳統的戲劇與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如何融合,成為現代戲劇表演的一大難題。戲劇不可能停滯不前,但變化因遵循的是傳統。把傳統戲劇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則不能稱之為創新。我認為中國戲劇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把藝術特點發揮到極致。對于原先的經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對于其中被稱之為“糟粕”的意識也應予以保留。因為我認為它糟粕與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總之不可簡單的一蓋過之。其次,目前出現了很多要求推廣戲曲的言論,例如戲劇進小學,進中學。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絕不能為了把戲劇推廣普及而降低戲劇的藝術高度。但另一方面,戲劇也不能曲高和寡,這樣的話,中國的有一個傳統精粹會隨著能欣賞的人過少而逐漸衰退。
總而言之,中國戲劇必還將走更久的路,作為一種美的表現,一定會在時間的洗禮下愈發的璀璨。
【戲曲鑒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2.關于戲曲諺語
3.宜昌戲曲文化
4.戲曲演唱技巧
5.戲曲唱腔介紹
6.什么是戲曲
7.與戲曲有關諺語
8.京劇戲曲諺訣